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收藏 | 社会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教案试题 >> 历史论文 >> 正文
没有相关教案试题
最新热门    
 
遗华日侨问题的历史学思考

时间:2009-7-24 13:58:12  来源:不详
文化交流」(指残留孤儿的中国文化背景)的大问题来加以解决。提出「残留邦人问题没有解决,战后算也就没有完成」。(《厚生白书》平成7年版)

  日本战败以后,已经过去了半个多世纪,直到1994年,遗华日侨回国事业才最终被确认为国家责任。在这半个多世纪的岁月中,有多少遗华日侨在思乡和绝望的焦虑中,客死在他乡。可以说,遗华日侨家族的悲剧完全是日本挑起的战争和战后日本政府的弃民政策造成的。   

四 关于遗华日侨问题的现实思考

  遗华日侨作为日本人的回国权利不断遭到侵害,归国之路漫长、坎坷不平。日本政府以「血缘关系」遴选遗华日侨家族的做法本身就存在著问题。尽管中日两国政府本著两国友好和人道主义的立场,正在稳妥地解决遗华日侨问题。遗华日侨作为一个特殊的团体也将随著他们的陆续归国而不复存在,但日本发动的侵略活动留给他们的不幸并不会因他们的归国而消失,他们归国后将会面临著更多新问题,影响他们的正常生活。

  1. 情感影响

  (1)遗华日侨在选择是否归国定居问题上,一时面临的两难选择──亲情、恩情、爱情、友情。即与日本父母亲朋团聚的期待、与子女分别的无奈、与养父母分别的痛苦、夫妻别离的痛心与思念、与朋友分别时的感伤,对家园的留恋、对故乡的渴望。

  残留妇女不得不离开自己含辛茹苦养大的继子女,因没有血缘关系,遗孤家族归国时不能把养父母,继子女带在身边,他们再一次面临著人生最痛苦的亲情割舍的过程。遗孤家族曾经被战争、国家,夺去了父母、丈夫以及家庭被日本政府抛弃在中国大陆上。在中国的半个世纪是他们重新建立亲情的半个世纪,由于遣返归国,他们再一次面临著与亲人分离的残酷事实。

  绝大多数中国养父母望穿秋水、只能在孤独失落中思念大洋彼岸的养子养女。遗孤和中国养父母之间的这场伟大而凄凉的情感纠葛背后,实则是战争给后人留下的长久隐痛。这不是普通的亲情,这是曾经敌对国家的两代人。可是他们是母女、是父女,因为战争,他们走进了一个家庭,在和平的时候又分开。虽然身在两地,但是不变的,是永远也无法改变的思念和爱。

  (2)养父母的复杂情感。当初收养这些无家可归的日本遗孤可能是一念之间的事情,可是在那艰苦的年代,自己吃饱饭都很困难,还要养活自己的孩子,更何况他们还抚养著曾经是我们「敌人」的孩子。她们像抚养自己亲生儿女一样地抚养著这些日本遗孤。中国的养父母在半个多世纪的时间里,为了抚养他们,无论是在精神上还是物质上都付出了巨大的代价。养父母虽然希望养子女回到日本与骨肉亲朋相聚,但是,他们往往由于养子女的离去产生无依无靠的孤独感。但是在这里要提起注意的是,养父母的养育之恩是无法用金钱来报答的。当年,那些贫困人家收养日本孤儿的目的,不排除收养子女,养老的想法,但是更多的是处于人的天性。苦心多年养育成人的养子女的离去,可以说是养父母精神支柱的坍塌。

  (3)遗华日侨家族的隔阂。一些遗华日侨家庭在归国定居问题上,往往产生分歧,其配偶不愿离开故乡,随夫(妇)远走他乡。一些遗华日侨不顾家庭的反对,毅然归国,造成家庭的分散。同时在老年残留妇人归国时所带的赡养子女问题上,因为很多家庭是多子女家庭。选择哪个成年子女家庭回日本,成为其子女争执的核心,往往造成兄弟姊妹间的不和,反目成仇。

  2. 由于语言,文化的不同带来的诸多不便。同时,这些人回到日本后,马上面临著头脑中国家观念的冲突,以及与日本文化的隔阂。这些人还难以马上融入日本社会。遗孤及其家族长期在中国生活,原有的价值观、文化观、生活感觉已被改变,他们归国后在不同的文化,不同的语言环境中很难适应,也不可避免地导致与其他日本人之间的隔阂。因语言的不通,他们在中国所得的从业资格在日本无法效用,他们的就业范围被局限在单纯的体力劳动范围之内,因而劳动报酬低,劳动条件也十分恶劣,遗孤家族归国后,很多有劳动能力的人只能靠政府发给的最低福利来维持生活,遗孤家族现在的年龄一般在五十至七十岁之间,其中很多人已失去了劳动能力,他们的生活让人担忧。日本残留孤儿即便是回国工作已达十年以上,每月也只能按规定领取四至五万日的养老金(即2万2000日元国家养老金和福利养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下一页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09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