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历史教案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文化 |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教案试题 >> 历史论文 >> 正文
试析中国文化在大学英语
试析辽金西京善化寺“金
试析与狐兰支亡降旬奴事
试析拜上帝会的宗教思想
浅谈当代我国历史文化遗
试析孙中山直接民权思想
试析西周文化精神中可贵
试析英国君主立宪制的确
思考:我国台湾学生的历
2003年我国台湾高考历史
最新热门    
 
试析我国传统文化对当前法治政府建设的阻碍及其消除

时间:2011-02-27 11:23:21  来源:不详
    摘要:我国传统的人治文化、法律文化和行政文化是影响当前法治政府建设的巨大阻碍。本文在系统分析的基础上,指出消除阻碍的若干思路,即加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文化建设、培植社会法律信仰、建设新型行政文化。

    关键词:传统文化;法治政府建设;消除思路

     一、我国传统文化对当前法治政府建设的阻碍分析(一)人治文化传统:权大于法作为一种文化传统,人治的基本内涵是:在权力与法律的关系上强调权力大于法律,法律受权力的制约和支配,是实现君主个人权威的工具。无论是孔子的“为政在人”还是荀子的“有治人,无治法”,都主张治国理政的利器是人而不是法。新中国的成立结束了几千年的封建专制统治,人治传统丧失了其构建新的政治经济秩序的时代价值。进入新时期以后,党适时提出“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战略方针以及建设“法治政府”的奋斗目标。但作为一种文化传统,人治观念已经沉淀到民族精神的血液,以其强大的惯性冲击并干扰着当前法治秩序的建构和存续:长官意志、家长制作风和父母官思想在国家公职人员队伍中大范围存在;以言代法、以权代法、以权压法,批条子、打招呼在行政管理实践中时有发生;特权意思浓厚以致违法乱纪更是不一而足。

    (二)法律文化传统:宗法观念和“无讼”思想其一,宗法观念无处不在,缺乏对权利的保护和对权力的制约。所谓“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实质上是将宗法思想融入皇权统治,以此表明专制统治的合法性。而所谓“天子做民父母而为天下主”,则给残酷的阶级统治罩上一层温情的伦理面纱,维护的是专制权力,忽视的是民众权利。宗法观念在当前集中表现为部分官员以“父母官”自居,“代民做主”而非“由民做主”,把自己置于道德制高点,肆意侵犯公众的民主权利。

    其二,“无讼”思想深入人心,不利于社会法治观念和监督意识的养成。“听讼,吾犹人也,必也使无讼乎!”无讼思想作为一种法律思想传统,虽能以较小的社会代价达成私权的相互谅解,但用以消弭私权和公权冲突则不利于社会法治观念和监督意识的养成,也不利于法治政府和公民社会在互动中相互制衡。

    (三)行政文化传统:“官本位”意识“官本位”意识根深蒂固,官员“唯上不唯法”,民众“信访不信法”。以儒家入仕思想为主导的传统社会始终把做官视为人生价值的基本体现,元朝更是进行了职业地位排序,即“一官二吏三僧四道五医六工七匠八娼九儒十丐”。从历史的角度看,官吏始终居于社会的高层,且享受司法特权:“刑不上大夫”。“官本位”意识反映到当前的法治实践,就政府官员而言,表现为一切以上级的喜好为出发点,“唯上不唯法”;就民众而言,表现为一旦与政府发生行政纠纷,不是通过法律途径维权,而是通过信访渠道试图寻求更大的“官”出面干涉,即“信访不信法”。这种以等级观念为核心的“官本位”意识显然与法治政府的平等价值背道而驰。

   二、消除法治政府建设之传统文化阻碍的若干思路(一)加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文化建设法治文化是一个国家或民族对于法律生活所持有的以价值观为核心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体现着一个社会法律的性质和发展方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文化以维护宪法和法律的权威为基础

[1] [2] 下一页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10 © www.lsqn.cn www.lsqnw.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