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文化 | 社会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教案试题 >> 复习试题 >> 正文
河北唐山06年高考历史考
06年高考文综历史部分考
06年高考文综历史部分考
06年高考文综历史部分考
06年高考文综历史部分考
06年高考文综历史部分考
06年高考文综历史考前模
06年高考文综历史考前模
06年高考文综历史考前模
06年高考文综历史考前模
最新热门    
 
临考前历史重要知识点复习7

时间:2009-10-18 17:30:37  来源:无锡
 

 

1、(10分)19世纪中叶以后,面对西方工业文明的挑战,中、日两国都进行了改革。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日本明治维新时……依据英国模式建设铁路、电信、公共建筑和市政工程、纺织工业等;参照法国模式变革法制,改革军事(后来采用普鲁士模式),海军当然还是学习英国;大学则归功于美国。1889年颁布的《日本帝国宪法》以《德意志帝国宪法》为蓝本,确立了同欧美各国民主政体大相径庭的天皇制度,走上了近代化之路。
材料二  19世纪末,年轻皇帝光绪意识到必要对帝国进行一切彻底的改革。1898年夏他颁发了系列的改革法令,该段日子被称为"百日维新"。他们将地方政府集中在北京的领导之下,建立新学校传播欧洲的学风,鼓励西方式的生产方法,按西方式建立一支军队。
(1)据材料一,指出日本向西方学习的特点和局限性。(5分)
特点:全面向西方学习;有选择地学习。
局限性:保留专制主义和军国主义传统。(5分)
(2)据材料二,概括"百日维新"学习西方的主要措施。与材料一相比,其最大的不同是什么?(5分)
措施:设立新学校;发展资本主义工商业;建立西式军队。(3分)
不同:未涉及政治制度改革。(2分)


2、(10分)[历史--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相关问题:
材料一  我们的政治制度不是从我们邻人的制度中模仿得来的,我们的制度是别人的模范,而不是我们模仿任何其他人的。我们的制度之所以被称为民主政治,因为政权在大多数公民手中,而不是在少数人手中。
                                                          --伯利克里

材料二  在雅典居民中,20万奴隶和3.2万外帮人是被剥夺政治、法律权利的;在16.8万雅典人中,假定成人居半,是8.4万人,其中妇女毫无权利,所剩全权公民男子就只有4.2万人了。其中第三级公民占2.5万人,第四级占1.6万人,第一、二等级奴隶主和大所有者公民就不过1000人而已。
材料三  希腊是哲学的故乡,三位希腊先哲都与雅典有关;苏格拉底和伯拉图出生于雅典,而亚里士多德先在雅典学习,后在那里讲学,是集古希腊科学文化知识之大成的百科全书式的学者。
(1)结合材料二和所学知识,应如何评价材料一津津乐道的内容。(6分)
评价:雅典的民主政治充分调动了公民的积极性和创造性,铸就了古希腊文化的辉煌成就。其民主政体的理论和实践为后来的欧洲资产阶级革命提供了思想基础。但是这种体制是小国寡民体制的产物,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民主,是奴隶主的民主。(6分)
(2)材料三的现象与材料一有没有必然的联系?为什么?(4分)
希腊哲学的繁荣是在民主制度的保障之下出现的。希腊民主制度特别重视公民的民主权利和责任感,鼓励公民参政议政,保证了较高程度的自由和广阔的思想空间。这些都铸就了希腊人渴求知识,乐于探索的民族性格。(4分)
3、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读下图
            
图1 1853年"黑船事件":
佩里舰队叩关         


图2 1871年日本使团出访欧美

材料二  日本新领导人(注:指明治维新的领导者)不赞成这种不加区别地奉承所有西方东西的做法,他们并不对西方文明本身感兴趣,而仅仅对其中增强了民族力量的那些组成成分感兴趣。……他们现在提出了一个非凡的改革方案,宗旨在于建立一个强大的日本,而不是完全模仿西方国家。……
讲究实际的日本领导人得出了这一明确结论:每个民族必须为自己去掠夺,软弱和胆小将一无所获。
--[美]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1)据材料一,概括指出图1、图2之间的关系。(4分)
关系:1853年,美国军舰入侵日本,打开日本大门。面对民族生存危机,日本有志之士萌生了强烈的民族意识,在推翻幕府统治后,1871年派出大型使节团历访欧美,学习西方先进的资本主义制度。(4分)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日本新领导人" 感兴趣的那些"增强民族力量"的西方文明是什么?举例说明日本民族是怎样"为自己去掠夺"的?(6分)
文明:殖产兴业,发展资本主义经济;文明开化,提倡资本主义文明(4分)
举例:发动甲午中日战争(或20世纪30年代侵华战争)(2分)

 

 

4、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到1979年,集体农业活动的组织方面正在发生一场意义更为深刻的变化,……开始了叫做生产责任制的某些尝试。……责任进一步下放到家庭中。到1981年或1982年,在最贫困的省份中,90%以上的家庭以户而不是以生产队为单位负责耕种以前的集体土地。这个制度在较富裕的省份中也日益推广开来。……到1983年底,几乎全部农业生产都是以家庭为基础的。
                                      ——《剑桥中华人民共和国史》(下卷)

材料二:  “包干到户”的第一年(1979年),小岗生产队获得了大丰收,全队的粮食产量由原来的3万多斤猛增到12万多斤,相当于1966年至1970年5年粮食产量的总和,1979年第一次向国家交了公粮,还了贷款。……“包产至户”和“包干到户”责任制,由于把生产队的统一经营与家庭的分户经营结合起来,可以充分地调动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中国改革开放20年史》

请回答:

(1)据材料一,简要叙述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情况。(2分)

(2)据材料二,农村的经济体制改革取得了什么成效?为什么会取得这样的成效?  (3分)

(3)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的农村经济体制改革是否完全否定建国初期的社会主义改造?为什么?(3分)
材料三:  现在的世界是开放的世界。中国在西方国家产业革命以后变得落后了,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闭关自守。经验证明,关起来门来搞建设是不能成功的,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当然,像中国这样大的国家搞建设,不靠自己不行,主要靠自己,这叫做自力更生。但是,在坚持自力更生的基础上,还需要对外开放,吸收外国的资金和技术来帮助我们发展。
                             ——《邓小平文选》第三卷,第64、78页
(4)根据材料三,概括指出当代中国为什么要实行对外开放政策,以及这一政策的主要内容和立足点。
参考答案:(1)情况:在全国范围内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改变了以生产队为单位的生产,以家庭作为农业生产的基础。(2分)
(2)成效:粮食大幅度增产,改善了农民生活和粮食供应。(1分) 原因:明确了农民生产的责任和利益,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解放了农村生产力。(2分)
(3)不是。(1分)社会主义改造在本质上是建立社会主义公有制。农村的经济体制改革并不是要取消公有制,而是要在社会主义公有制的基础上,改革生产关系中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因素。(2分)
(4)原因:闭关自守导致中国长期停滞落后;当今世界是个开放的世界,中国的发展和现代化建设离不开世界。(2分)内容:吸收外国资金,引进先进技术。(1分)立足点:对外开放须建立在自力更生的基础上。(1分)
5、20世纪在世界现代化发展道路上有三次重要改革调整机遇,一次是在20年代初的俄国,一次是在30年代西方大危机时期的美国,还有一次是在70年代末期以来的中国。
  (1)俄国、美国、中国的三次改革是指哪三次改革?(3分)
  (2)这三次改革各有什么特点?各自的最终结局如何?在历史上有什么共同作用?(7分)
  (3)据此你如何认识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的经济体制?(2分)
参考答案:
(1)苏俄的新经济政策,美国的罗斯福新政,中国的改革开放。(3分)
(2)特点:俄国通过市场用固定的粮食税、部分恢复私有制和商品买卖的办法来发展生产;美国用国家干预经济的办法来调节资本主义供给与需求之间的矛盾;中国在坚持社会主义制度的前提下,改革生产关系中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环节,解放生产力,最终建立社会主义的市场经济体制。(3分)结局:新经济政策促进了俄国工农业的发展,但到1927年被废除,建立起高度集中的经济体制;美国摆脱了经济危机,并促进战后出现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大发展的世界趋势;中国现代化建设出现繁荣景象。(3分)共同作用:三次改革都促进了经济的恢复和发展。(1分)
(3)资本主义也有计划,社会主义也有市场,计划、市场只是经济手段,不是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的本质区别。要解放思想,充分利用各种经济手段发展经济。(2分)

 

6、商鞅变法令规定:"有军功者,各以受上爵,戮力本业,耕织致粟帛多者,复其身(免除徭役);事末利怠而贫者,举以为收孥(官奴婢)。"指出商鞅提出的重要经济思想及根本着眼点,并对这一思想作简要评论。
6、重农抑商。 根本着眼点:使农民附着在土地上,保护地主土地所有制,建立封建经济基础,确立封建制度。
评论:从长远来讲,把工商业与农业对立起来,予以压制,其结果是必然阻碍商品经济的发展,使农业生产长期停留在自然经济的低水平上,其弊端到封建社会晚期愈加严重。但在当时,把农业视为国计民生的根本加以重视是正确的,它促进了秦国封建经济的发展,使之逐渐成为七国之中实力最强者,奠定了统一全国的物质基础。
7、民族融合是指一些民族同住在一个地区,互相影响,逐渐消失各自的特征,自然而然形成一个整体,是一种进步的历史现象。据此回答下列问题:
(1)北魏时期民族大融合的原因是什么?
(1)战乱的推动;各民族人民经济、文化交流的增加;孝文帝改革的促进。
(2)北魏孝文帝改革促进了北方民族大融合,其具体表现是什么?
(2)表现:北方各族生活习惯汉化;鲜卑族完成了封建化过程;鲜卑族优秀文化融入汉族文化中,鲜卑族畜牧业生产经验和技能在汉人中得到传播;
(3)民族融合的过程也是国家由分裂走向统一的过程,请结合北魏孝文帝改革的有关内容加以说明。
(3)孝文帝改革,经济上推行均田制和租调制,促进了经济的复苏和繁荣;政治上迁都洛阳,实行官吏俸禄制,设立三长制,采纳汉族封建统治制度,这些措施加强了国家的管理,有力推动了政权的汉化;移风移俗,全面接受汉族先进文化,加强了各民族的交流与融合,加速了北方少数民族的封建化,这些为隋唐时期国家的重新统一奠定了基础。
(4)你认为民族融合的实质是什么?
(4)实质:落后民族被先进的民族所同化。

 


8、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北魏孝文帝下诏)"富强者并兼山泽……而欲天下太平,百姓丰足,安可得哉?今遣使者循行郡州,与牧守(地方行政长官)均给天下之田,还、受以生死为断,课农桑,兴富民之本。                                                         ──《魏书•高祖纪》
材料二     诸男夫十五(岁)以上,受露田四十亩,妇人二十亩……(对实行两年轮耕的)所授之田率倍之,三易之田再倍之……(人多地少的地方)乐还者听逐空荒……诸宰民之官(各地的地方长官)各随地给公田,刺史十五顷,太守十顷,治中、别驾各八顷,县令、郡丞六顷。更代(离职与上任)相付。卖者坐如律。    
──《魏书•食货志》
请回答:
(1)根据上述材料,说明北魏均田制的实质。
(1)北魏均田制是在不触动地主阶级土地占有的前提下,政府把无主荒地分配给农民,农民要交纳赋税和服徭役。其实质是维护封建统治。
(2)它能抑制"富强者并兼山泽"吗?为什么?
(2)不能抑制兼并。因为均田制没有改变封建土地所有制,而且官僚地主占有大量土地,土地兼并必然还会发展起来。
(3)概括说明北魏孝文帝鼓励农耕的措施。
(3)均田令使农民得到了一定的土地;鼓励农民实行土地的休耕轮作;允许农民迁往荒地多的地方。
(4)简要评议北魏孝文帝均田令的影响。
(4)保证了北魏政府的财政收入;使黄河流域农业生产得到恢复与发展;促使北方少数民族逐渐定居农耕;对后世的土地制度有较大影响。
9、有人认为:"以往对孝文帝改革的描述和评价有不妥之处,孝文帝的汉化不值得肯定,他的文化路线是一条加速北魏国家和拓跋民族衰亡的路线。"你认为这一观点正确吗?为什么?
不同意这一观点。
评价孝文帝改革应以是否顺应历史发展趋势,促进历史前进,是否有利于整个中华民族进步为标准。孝文帝改革改革促进了北方经济的恢复和发展,加速了北方少数民族封建化进程,促进了北方民族融合,拓跋民族融入以汉族为主体的中华民族整体中,这是历史的进步。因此,孝文帝改革应充分肯定,孝文帝是我国古代少数民族杰出的政治家和改革家。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09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