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文化 | 社会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教案试题 >> 复习试题 >> 正文
河北迁西二中初三历史模
广东普宁二中高一历史期
鄂州二中06届高三历史综
海南澄迈二中政治文明历
高二中国近现代史寒假作
高二中国近现代史寒假作
高二中国近现代史寒假作
高二中国近现代史寒假作
湖北汉川二中高三历史期
07年珠海二中高三历史模
最新热门    
 
蚌埠二中高三年级8月份月考

时间:2009-10-18 17:31:30  来源:邓卫忠
 

安徽省蚌埠二中2008届高三年级8月份月考

历 史 试 卷

 

(考试时间:90分钟   试卷分值:100分)

 

注意:本试卷包含Ⅰ、Ⅱ两卷。第Ⅰ卷为选择题,所有答案必须用2B铅笔涂在答题卡中相应的位置。第Ⅱ卷为非选择题,所有答案必须填在答题卷的相应位置。答案写在试卷上均无效,不予记分。

 

第Ⅰ卷(选择题  共60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2分,共6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春秋时期,鲁国出现公田转化私田的现象,所产生的最深刻的社会影响是         (    )

       A.奴隶社会的土地国有制瓦解            B.国君的收入迅速增加

       C.剌激了新农具的广泛使用              D.促进了封建生产方式的形成

2.我国农业技术史上农用动力的一次革命是                                                          (    )

       A.铁器的使用     B.牛耕的使用        C.筒车的使用        D.水排的使用

3.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百家学说的共同点是                                                          (    )

       A.提出社会变革的主张                          B.反对掠夺战争

       C.主张实行法治                                    D.主张放宽刑罚、减轻赋税

4.“三家分晋”、“田氏代齐”的本质含义                                                               (    )

       A.战国七雄格局形成                             B.分封制进一步崩溃

       C.推动国家统一进程                            D.对抗秦国的政治需要

5.战国时期中国思想界出现了“百家争鸣”的景象,其根本原因是                       (    )

       A.战国时期的思想家思想比较活跃,善于思考

       B.战国时期社会出现大变革,为“百家争鸣”现象的产生提供了条件

       C.王室衰微,思想控制不力

       D.封建政府的大力提倡

6.下列关于春秋战国时期历史发展阶段特征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    )

       A.由奴隶制向封建制转变的社会大变革时期

       B.诸侯林立、战乱频繁,导致社会经济停滞不前

       C.兼并战争在客观上促进了民族融合和国家统一

       D.百家争鸣是社会大变革在意识领域的反映

7.春秋战国时期虽然战争频繁,但为结束分裂混乱局面,走向统一准备了条件。其条件有

                                                                                                                              (    )

       ①实现了区域性统一                               ②促进了民族融合 

       ③变法中秦国强大                                   ④人民渴望统一

       A.①②④               B.②③④               C.①②③               D.①②③④

8.墨子说:“尽也农夫之所以早出暮入,强乎耕稼树艺,多聚菽粟,而不敢怠倦者,何也?   曰:彼以为强必富,不强必贫;强必饱,不强必饥,故不敢怠倦。”上述引文反映,在战国时期                                       (    )

       A.土地兼并严重,农民生活悲惨困苦           

       B.奴隶地位低下,阶级矛盾日益激化

       C.铁器牛耕推广,奴隶主役使奴隶去开荒      

       D.剥削方式改变,农民生产积极性提高

9.《孟子·告子》载:“天子适诸侯,曰巡狩;诸侯朝于天子,曰述职。……一不朝,则贬其爵;再不朝,则削其地;三不朝,则六师(注:即“周六师”,是周王室的主力军,驻镐京一带)移之。”此材料反映的历史现象是                                       (    )

       A.西周时周王与诸侯的关系              B.周王室对诸侯失控

       C.春秋时诸侯争霸                  D.周代分封制崩溃

1,3,5

10.春秋时期最显著的政治特点是                                                                          (    )

       A.周王室衰微                                        B.民族融合加强

       C.井田制逐渐瓦解                              D.诸侯争霸,分封制崩溃

11.春秋后期,鲁国实行的初税亩和齐国实行的“相地而衰征”,其导致的后果是  (    )

       ① 增加了国家的收入                              ② 承认了土地私有

       ③ 加速了井田制的瓦解                          ④ 促进了封建生产关系的确立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①③④          D.②③④

12.战国时期,提出了:“圣人苟可以强国,不法其故;苟可以利民,不循其礼”的思想家是                          (    )

       A.墨子                   B.孟子                  C.商鞅                  D.荀子

13.秦始皇说“天下共苦战斗不休,以有侯王,赖宗庙,天下初定,又复立国,是树兵也,而求其宁息,岂不难哉!”秦始皇为解决上述问题,“求其宁息”的措施是                              (    )

       A.颁布通行全国的秦律                          B.推行郡县制

       C.攻打匈奴                                           D.修筑长城

14.汉武帝颁布“推恩令”的直接目的是                                                               (    )

       A.加强诸侯国势力                               B.剥夺王国的封地

       C.分割王国的封地                                 D.收回王国官吏的任免权

1975年12月,考古工作者在湖北省云梦县发掘了12座战国至秦汉的古墓。在第11号墓中出土地 大量秦代竹简,其中一些竹简上刻着内容具体的《田律》。据此回答 15-17题

15.秦代竹简上的文字,应该是                                                                             (    )

       A.小篆                   B.楷书                  C.金文                   D.隶书

 

16.《田律》规定(大意):从春季2月开始,不准进山砍伐林木;不准堵塞林间小道;不到夏季不准入山采樵,烧草木炭;不准捕捉幼鸟或捣鸟卵;不准毒杀鱼龟;不准设置诱捕鸟兽的网罩和陷阱,以上禁令,到7月才能解除。《田律》为我们提供的历史信息是(    )

       A.战国秦汉时期的法律非常严酷

       B.封建君主力图把山林湖泊占为己有

       C.战国秦汉时期人们已经意识到人与环境之间的对立统一关系

       D.《田律》中的规定是不科学的,说明人们还不尊重客观规律

17.《田律》的颁布,证实了下列那句史料记载的正确性                                        (    )

       A.“(商鞅)为田开阡陌封疆,而赋税平”

       B.《史记》:“明法度,定律令,皆以始皇始。”

       C.《诗经》:“七月亨葵及稻。八月剥枣,十月获稻。”

       D.“防民之口,甚于防川。川壅而溃,伤亦必多,民亦如之。”

 

 

18.西汉文学成就中,最为突出的是                                                                      (    )

       A.散文、诗歌                                       B.赋和乐府诗                                C.小传、传奇           D.戏剧、传记

19.秦统一中国后颁布了秦律,它集中体现了                                                        (    )

       A.奴隶主贵族的意志                             B.小生产者的意志

       C.秦始皇个人的意志                             D.地主阶级的意志

 20.商鞅变法在社会经济方面对后世影响最深远的是                                             (    )

       A.废除井田制        B.奖励耕战            C.重农抑商            D.建立县制

21.《后汉书》载:“……班超定西域……遣甘英穷临西海而还。”西海是指            (    )

       A.地中海               B.红海                  C.波斯湾               D.巴尔喀什湖

22.秦始皇建立的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基本特征是                                   (    )

       A.确立皇权至高无上                             B.最高统治者称皇帝

       C.地方实行郡县制                                 D.中央政府设丞相、御史大夫、太尉等官职

23.班超出使西域与张骞出使西域所起作用的不同之处是                                       (    )

       A.促进西域同内地的经济文化交流       B.直接帮助西域各民族摆脱匈奴的控制

       C.促进中国同西亚、欧洲的友好往来     D.为统一的多民族国家作出了贡献

24.“自大宛以西至安息……其地皆无丝漆,不铸铁钱。”这一状况开始改变是在    (    )

       A.秦朝                   B.“新”朝             C.西汉                   D.东汉

25.下列有关秦汉监察制度的表述不确切的是                                                        (    )

       A.秦朝御史大夫负责监察百官

       B.汉高祖实行了一套比秦朝更为严密的监察制度

       C.西汉刺史级别不高,但巡察时代表中央监察诸侯王和地方高官

       D.东汉刺史执掌州的军政大权

26.近世所说的“海上丝绸之路”开辟于两汉时期,其出发地是                            (    )

       A.登州、扬州                                       B.福建沿海港口   

       C.广东沿海港口                                    D.广州、登州

 

 

27.西汉与西亚、欧洲通商关系发展起来的主要条件不包括                                   (    )

       A.西汉丝织业的发展                          B.张骞沟通了与西域的联系

       C.西汉在西域设西域都护                      D.甘英对西亚地理人情的通晓

28.汉代编户制度实施的主要目的是                                                                      (    )

       A.组织农业生产                                    B.实行宽舒政策   

       C.控制和剥削农民                                 D.抵抗水旱灾害

29.下列关于西汉编户齐民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

       A.不具备独立身份                               

       B.依据资产多少承担国家的赋税和徭役、兵役

       C.正式编入国家户籍                                                           

       D.是国家赋役的主要征发对象

30.秦朝统一后采取的一系列措施中,革除东周以来政治弊端的重要决策是           (    )

       A.建立皇帝制度                                    B.确立三公九卿制

       C.在全国推行郡县制                             D.用法制治理国家

 

1,3,5

第Ⅱ卷(非选择题  共40分)

 

二、材料解析题:(本大题共3小题,31题16分,32、33题各12分,共40分)

31.(16分)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1 20世纪初,在今天新疆和田地区民丰县北130多公里沙漠深处,发现了一个深埋于流沙之下l600余年的古老王国──尼雅古国遗址。尼雅古国在《汉书·西域传》中被称为精绝国。它地处尼雅河的尽头,背依莽昆仑,面向无垠沙漠,在塔里木盆地南缘,地势南高北低,自西向东倾斜。

材料2 1901年1月,英籍匈牙利人A·斯坦因首次来到尼雅。短短两周他即掘获大量的怯卢文(印度西部土著民族的语言)和汉文木简,其中有不少要求配水和对水资源严格控制的记录。还有键陀罗(古印度)艺术风格的木雕,以及玻璃器、铜镜、五铢钱等文物,装了12大箱,运回伦敦。斯坦因的发现使西方学术界为之震惊。尼雅随之成为考察的热点。

材料3 目前在尼雅已发现了150多处遗址。较大居址,建筑面积达一二百平方米,四周用红柳、芦苇围成防护墙,居室多间,可以看出客室、卧房、储藏间、厨房、畜厩之别。而较小的民居,或只有住室一间,与畜厩为邻。在尼雅一百多公里的范围内,还发现了引水渠、农田、粟粒、葡萄园、沙枣、杨木和桑林,也见到了羊、马、骆驼的骨骸。在出土文物中不止一见的有木制的锁钥,还发现过一只陶蚕。

材料4 1995年,联合国考察队中方学者发现并发掘出尼雅贵族墓地。死者已成干尸,保存相当完好。他们以锦绢盖头,身着锦袍、锦裤,上覆锦被。锦纹是汉代统治阶层使用的典型的带有“长乐大明光”、“延年益寿”等字样的图案。随葬的还有汉朝丝绸艺术精品锦、绫、罗等,也有颇具罗马艺术风格的华丽毛织物。

材料5 近些年来在尼雅遗址发现的怯卢文,与斯坦因当年所见的一样,不少并未开封拆阅。它们或有序的放置在休息的土炕炕沿,或藏至在陶瓮之中。这些宅邸周围有许多被风沙拦腰折断的直径超过50公分的胡杨枯树。

──上述材料据1998年第三期《地理知识》杂志中《失落在沙海中的精绝国》摘编

回答:

①根据材料从政治、经济、文化、对外关系方面概括尼雅文明的特点。

②根据材料推测尼雅文明的淹没可能是什么原因?依据是什么?给我们什么启示? 

 

 

 

 

 

 

32.(12分)阅读下列材料

据《礼记•王制》记述,春秋时期 “中国(中原华夏)、戎夷,五方之民,皆有其性也,不可推移(改变)。……言语不通,嗜欲不同”。而至东汉初年,据《续汉书•祭祀志》记载,光武帝称其时已然“车同轨、书同文、人同伦”。

   (1)根据材料概括从春秋时期到东汉初中国文化发生的变化。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促成这一变化的原因

   (2)简述从中华文明发展的历史中得到的启示。

  

 

 

 

 

33.(12分)柳宗元在《封建论》中说:“汉有天下,矫秦之枉,剖海内而宗子,封功臣……郡国剧半时有叛国而无叛郡,秦制之得亦以明矣。”据此回答:汉初设置的地方行政制度与秦朝的有什么不同?柳宗元的评论是否正确?请结合史实并从制度的继承性方面谈谈你的认识。

  

 

 

 

 

 

 

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2分,共60分。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D

B

A

B

B

B

D

D

A

D

A

C

B

C

A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C

B

B

D

C

C

A

B

C

B

C

D

C

A

C

1,3,5

二、材料解析题:本大题共3小题,每小题15分,共30分

31.①尼雅从政治上来说,在西域都护的管辖之下,已经出现了贫富不均和私有制。经济发展程度较高,以农业、畜牧业为生,种植果树,学会了植桑育蚕和纺织。在文化上兼容印度和中原文化,荟萃了东西方文化的精华。在对外关系上是丝绸之路的要冲,为东西方经济、文化的交流作出了贡献。(12分)

②可从以下两种不同角度作答:

答案一:尼雅文明淹没的原因可能是沙漠化造成的。在风沙侵蚀和堆积作用下,河水水量日益减少。控制水资源的记录,以及被风沙拦腰折断的胡杨树就是证明。尼雅文明淹没的悲剧告诉我们,人类必须保护并不断改善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4分)

答案二:尼雅文明淹没的原因可能是外族入侵造成的。因为材料四中被发现的怯卢文,不少并未开封拆阅,可能收件人是迫于形势不能不离去。被拦腰折断的胡杨树也说明生活环境并未恶化到不能生存的地步。外族入侵、社会动荡会导致一个文明消亡,这也是值得我们汲取的历史教训。(4分)

(若答出其他可能性,言之成理者,皆应鼓励。)

32.(1)从分散走向整合。(4分)春秋战国时期的经济文化交流与战争,促进(长江、黄河流域)各民族逐渐融合;秦汉长期的政治统一及其实行的统一措施促成了文化的一致性。(4分)

   (2)回答以下任一内容,如历史上各民族共同创造了中华文明,继续发展仍需要各民族共同努力;中华文明要发展应保持自己的优秀传统,广泛吸收世界其他各国的优秀文化等。(4分)

33.(1)西汉的地方行政制度实行郡县制与封国制并存,而秦朝是实行单一的郡县制,这是西汉与秦朝在地方行政制度上的主要不同。(4分)

   (2)①柳宗元评述基本正确:秦朝建立包括郡县制在内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是基本适应当时社会经济发展的。秦朝之所以很快灭亡,其原因不在制度而在于统治政策即秦的暴政。刘邦不能全面正确地分析秦亡的原因,把秦朝没有实行分封制也视为秦朝来亡的重要原因,因而他分封同姓王,以保刘家天下。②汉承秦制,封国制只是一个补充,但它削弱了中央集权,不利于“家天下”的统治。事实证明,郡县制是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基础,此后历代主要封建王朝吸取了汉初的教训,基本上没有再实行分封制。柳宗元充分肯定郡县制维护中央集权的作用,指出“秦制之得亦以明矣”,其观点是正确的。(8分)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09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