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文化 | 社会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教案试题 >> 历史教材 >> 课程建设 >> 正文
宇文树平:让人物在历史
李应平:引发生命的感动
李应平:浅议对历史课堂
曹建平:中学历史人物教
林桂平:教学设计时应注
戴加平:历史调研手记 
戴加平:历史调研手记 
林桂平:古代中国政治制
林桂平:2007年中考模拟
李怀平:高考试题分章汇
最新热门    
 
谢国平:历史学科主体性教育 13

时间:2009-10-18 17:12:24  来源:谢国平
 

课例二:《新中国的成立和巩固政权的斗争》(节选)

 

指导教师:栾艳

 

教学过程:

 

1949年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走向伟大胜利的一年。是中国现代史的开端。中国人民解放军推翻了国民党的各级反动政权,取得了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为中国人民迎来了新时代的曙光。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是中国革命发展的必然结果。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是否意味着民主革命的一切问题都解决了?毛泽东在《论人民民主专政》一文中:“但是我们的事情还很多,比如走路,过去的工作只不过像万里长征的第一步。”(投影展示)下面,让我们共同走进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历史。

 

一、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

 

1、新中国成立的条件

 

随着人民解放战争的节节胜利,新中国成立条件成熟了。(让学生结合教材中文字叙述分析并概括新中国成立的成熟条件的几个方面,学生按教师的要求分析并概括)

 

中国共产党将如何把握这些条件?建立一个什么样的政权?这主要取决于全国人民的意愿。1948年中国共产党在纪念“五一”国际劳动节口号中提出,迅速召开政治协商会议,讨论成立联合政府的问题。(指导学生阅读教材小字内容并观察138页插图)

2、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次全体会议

1949年9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次会议在北平隆重举行。中国共产党、各级民主党派、无党派民主人士、人民解放军、各人民团体、各地区、各民族和国外华侨出席大会,讨论成立新中国的问题。(视频演示“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次会议”的文献资料,引导学生观看并提炼会议的主要内容)中国共产党为什么不召开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呢?(学生思考并作答)当时中国还不具备召开代表大会的条件,政治协商会议的代表来自各界,十分广泛,他代行人民代表大会的职权。这次会议主要解决了那些问题?这次政治协商会议和1946年的政治协商会议有什么区别?(学生阅读教材,提炼会议的内容要点,教师帮助学生总结会议内容)

3、开国大典

(视频演示《开国大典》中的“毛泽东等中央领导人登上天安门城楼并发表讲话”片段,烘托课堂气氛,缩小学生与历史的距离,增强教学的直观性)

4、新中国诞生的伟大历史意义

(播放歌曲《歌唱祖国》,让学生结合已有知识和课外访谈记录,分组讨论并概括中华人民共和国诞生的伟大历史意义。学生分组讨论概况,选派代表发言)

大家谈得很好。我认为新中国诞生的伟大意义主要体现在国内和国际两方面。国内意义:中国人民经过几百年的英勇斗争,终于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人民成了国家的主人,中国历史进入了一个新纪元,新中国的成立标志着一百多年来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从此结束。开始了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新时期。国际意义:新中国的诞生,冲破了帝国主义的东方战线,壮大了世界和平、民主和社会主义的力量,鼓舞了世界被压迫民族和被压迫人民争取解放的斗争。

二、巩固政权的斗争

1、追歼残敌,解放大陆

新中国成立时,人民解放战争尚未完全结束,国民党尚有上百万军队在华南、西南一带负隅顽抗,国民党大批特务、土匪到处进行破坏活动,严重的威胁人民政权。追歼残敌是人民政府的首要任务。(多媒体演示:人民解放军解放全国大陆形势图。学生观看视频,阅读教材小字内容)1950年夏,除西藏外全国大陆基本解放。

1949年底,人民解放军就开始准备进驻西藏。为了避免伤害民族感情,中央人民政府多次通知西藏地方政府派代表来京谈判,以期和平解放。在中共中央关于和平解放西藏政策的感召下,经中央人民政府的敦促,西藏地方政府代表团和班禅额尔德尼等于1951年4月抵达北京谈判和平解放西藏问题。(指导学生观看图片:毛泽东邀请班禅额尔德尼)5月23日签订了《关于和平解放西藏办法的协议》,西藏和平解放。班禅额尔德尼在西藏和平解放的过程中作出了巨大贡献。西藏的和平解放,使西藏走上了团结、进步、发展的光明大道,它是中国共产党实现祖国统一的新发展。至此,除台湾和一些沿海岛屿外,中国大陆全部解放。

2、抗美援朝保卫祖国

新中国成立后,面临着美帝国主义为首的资本主义阵营的威胁。它们想通过武力干涉朝鲜内政,进而达到对中国的侵略。(引导学生阅读相关历史材料,了解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初期,美国的全球外交政策和对华政策。让学生通过学习,对当时的国际形势有比较清晰地认识)美帝国主义的侵略严重威胁着我国的安全与世界和平。

(先让学生阅读教材小字,观看教材插图,然后根据课前学习结果解决问题:中国政府是否应当派兵赴朝作战?学生在课前以学习小组为单位,搜集材料,从不通方面对这一问题进行了探讨,他们按照任务中的分工,选派代表发表意见。以下是学生对该问题从两个方面讨论的主要观点)

第一种观点:认为中国政府应当派兵赴朝作战。

原因:

①从中国和朝鲜的关系方面说,两国之间是唇亡齿寒。美国侵略朝鲜与侵略中国是分不开的。

②美国是中国的敌人,也是全世界爱好和平的国家与人民的敌人。我们并不孤立,所谓得道者多助。

③美国的实力并不是很强。主要表现在战线过长,腹背受敌;同盟者不强;原子弹武器并不能决定战争胜负。

④同世界一流的军队作战将提高我军的战斗能力等。

第二种观点:不到万不得已时,不能出兵。

原因:

①新中国刚刚建立,我们的综合国力还很弱,尤其是我们的军队、武装还不具备现代化水平,我们的政权还没有的得到巩固。

②从经济的角度而言,我们的经济还没有得到恢复,土地改革还没有完成。

③中国经历了100多年战争的创伤,人民也渴望和平,不愿意再经历战争的灾难。

(媒体展示课件:中美实力对比情况;抗美援朝战争前的形势图;中共领导人的决策,志愿军赴朝作战素材等。教师在展示的过程中给以必要的解释与分析)

(展示投影材料:中国人民对美国侵略行为的态度)

材料一:“全世界各国的事务应由各国人民自己来管,亚洲的事务应由亚洲人民来管,不应由美国人来管。美国对亚洲的侵略,只能引起亚洲人民广泛的和坚决的反抗。”

                             ——毛泽东1950年6月28日讲话

材料二:“中国人民热爱和平,但是为了保卫和平,从不也永不害怕反抗侵略斗争,中国人民决不能容忍外国的侵略,也不能听任帝国主义对自己的临人肆行侵略而置之不理。

——1950年9月30日周恩来对美国的警告

材料三:“朝鲜的存亡与中国的安危是密切相关的。唇亡则齿寒,户破则堂危。中国人民支援朝鲜人民的抗美援朝战争不止是道义上的责任,而且和我国全体人民的切身利益密切地关联着,是为自卫的必要性所决定的。”

                               ——摘自《各民主党派联合宣言》

请同学们根据这些材料,谈谈中国人民志愿军入朝参战的目的和性质。(学生阅读、思考、互相讨论以上材料,发表意见)

由此可见,中国人民志愿军入朝参战,是保家卫国、维护世界和平的正义性的、反侵略的战争。(引导学生把握抗美援朝战争的阶段和结果。让学生结合《中国人民志愿军作战示意图》,“联合国”总司令克拉克在《朝鲜停战协定》上签字的图片)

中国人民志愿军在抗美援朝中取得了伟大胜利,沉痛地打击了美帝国主义的侵略,正如克拉克在回忆录中所写的:“我是美国历史上第一个在没有取得胜利的停战协定上签字的司令官。”为了赢得战争的胜利,中国人民志愿军在朝鲜战场上谱写了一曲曲英雄赞歌,他们是最可爱的人。

(展示投影:彭德怀《关于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工作德报告》摘录,让学生阅读教材文字内容,认识抗美援朝战争胜利的历史意义)

“它雄辩地证明:西方侵略者几百年来只要在东方的一个海岸上架起几尊大炮就可以霸占一个国家的时代一去不复返了,……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特别是中国革命胜利后起了深刻变化的亚洲历史的前进车轮,是侵略势力所绝对不能扭转的。……这对于保障远东的和平,是一个重大的贡献。”

抗美援朝战争胜利的历史意义主要体现在:

第一、打击了美帝国主义的侵略和战争政策,打破了美国不可战胜的神话,极大地鼓舞了世界人民保卫和平、反对侵略的勇气和信心,对国际局势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第二、极大地提高了我国的国际威望。

第三、保卫了中朝两国的独立与安全,为我国的社会主义改造和社会主义建设赢得了一个相对的和平环境。

第四、极大地激发了全国人民的爱国热情和国际主义精神。

第五、人民解放军从中取得了对美作战的宝贵经验。

 

课例分析:

虽然说符合新的课程改革的学生学习方式有自主学习、合作学习、体验式学习、探究式学习等,但是在当前的课堂教学改革中对这些学习方式的落实并不是单一的、孤立的。因为,自主学习的内涵比较宽泛,只要是在尊重学生主体地位的情况下,有利于发挥学生的主体性的各种学习方式中都体现着自主学习。这节课的教学设计,教师针对教材的重点、难点内容,在一定程度上采用了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式学习、体验式学习和主动接受式学习等方式。在综合利用各种学习方式中,突出反映了以下几个方面特点:

一、有效地使用了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实现了四个转变。这部分内容在中国近代现代史中有着十分重要的地位,是中国现代史的开端。虽然说学生在以前的学习中通过耳闻目染有所了解,但只是处于浅层次的认识,而教材在编写上理论性强,比较抽象,诸如“新中国成立的历史条件”、“新中国成立的历史意义”等。如果教师只是就教材分析教材,不但会影响教学目标的有效落实,而且还会制约学生的主体性发展。为此,教师充分利用了视频效果,向学生展示了能够准确反映当时历史情景的录象资料,以形象、直观的方式把学生引入了“历史”。这种设计,改变了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师的教学方式、历史材料的呈现方式和师生互动方式。

二、学生通过实践调查,感知了历史。由于这节内容距离现在只有50多年,经历了这段历史的很多人还生活在每一个学生的家庭,这是一笔难得可贵的历史学习资源。学生让爷爷、奶奶们谈他们眼中的新中国成立的历史意义,然后整理访谈记录,并在课堂上进行展示交流。这样,既缩短了学生与历史之间的距离,也挖掘了历史资源、整合了历史资源,又在一定程度上转变了学生的学习方式。

三、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历史问题,实现了课堂教学的“四个突破”。中国政府是否应当派兵赴朝作战?是一个难点,也是一个易忽略点。教师在这个问题上的设计“匠心独到”。他让学生带着这个问题在课前查找历史资料,整理历史资料,分析历史资料,分别提出自己的观点,然后将各自的观点带到课堂上进行互相辩论,使学生在辩论中更加清晰地把握了当时的历史背景和历史现状,在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上得到了进一步发展。这种设计,有效地实现了教学中的四个突破,即教学目标上的突破、学生主体性发挥上的突破、学生创新精神和探索精神上的突破、学习方式变革上的突破等。

 

 

 

课例三:《太平天国运动》

指导教师:张群(北京市大峪中学)

课前准备:

1、公布学习课题:《1843——1854年广西农民生活状况研究》

学生自愿报名参加。学生可以选择组织形式:个人独立研究、小组合作研究。

学生可以选择成果展示方式:论文、展板、演讲、口头报告、研究笔记、课本剧等。

2、师生共同收集资料:上图书馆或上网查找有关鸦片战争、第二次鸦片战争及太平天国运动得有关材料。有的学生还把电视连续剧《太平天国》看了一遍,以了解当时农民的服装、发型、主要食物等。

3、大多数学生选择了个人独立研究,以写论文的形式展示自己的研究成果。

4、学校电视台、广播台担任编辑、记者、或播音工作的几位同学联合了爱编课本剧的几位同学和擅长表演的几位同学,组成了一个研究性学习小组。他们结合自己的特长,合作创作了课本剧。

教学过程:

1、展示课本剧:《广西桂平县农民王老四的1843——1854》第1——5幕

(1844年南方一个小村子里住着王老四一家四口,前四幕描述了他们一天的生活)

第一幕:清晨  父亲安排柱子和他一起去粜米;母亲让女儿妞子用鸡蛋换点盐。

第二幕:粜米归途   爷儿俩多用一担谷才粜了一两银,在归途中得知税又涨了。

第三幕:买盐归来   妞子在路上看见别人家的丫头为小姐买花布,回来后,吵闹着要“又轻又薄还印着花儿”的衣服穿。

第四幕:收租    爷儿俩回到家里,收租子的来了,今年的租子涨到七成。王老四说:“只是,您看这年头,又涝又旱的,打的粮食可不多啊!”收租子的极为强横、邪恶,愤怒的柱子发出:“早晚有一天,我……”的呐喊。

第五幕:柱子革命   柱子看到了洪秀全宣传革命的小册子,决定参加拜上帝教。

2、讨论课本剧(第1——5幕)

(1)王老四一家的生活状况如何?

生:生活很贫困。例如:用鸡蛋换盐、买不起“又轻又薄还印着花儿”的衣服。

(2)这种生活状况是什么原因造成的?是人口太多?疾病?懒惰?还是别的什么原因?

生:都不是。他们一家四口人,人口并不多,也没有人生病。造成贫困的原因是:①清政府的剥削。如:税又涨了。②地主的剥削。如:今年的租子涨到了七成。③音价的上涨。如:多用一担谷才粜了一两银子。④自然灾害。如:王老四的话:“只是,您看这年头,又涝又旱的,打的粮食可不多啊!” 

(3)他们家的生活状况是个别现象吗?

生:不是。结合课本剧知识和其他途径获得的知识,可以知道,那时侯,两广地区的农民都面临上述几个情况。

(4)为什么粜一担谷,才能得一两银?这种情况下,为什么还去粜米呢?   

生:银价上涨。由于鸦片的大量输入,导致中国白银的大量外流。当时的政府规定交税要用白银,农民必须卖掉谷子,才能换来税银。

(5)为什么税收又涨了?这和鸦片战争有没有关系?

生:有关系。鸦片战争后,中英签订了《南京条约》。条约规定:中国政府向英国赔款2100万银元,清政府为了还款,加重了对老百姓的剥削和搜刮。

(6)王老四一家除了要向清政府交更多的税收外,还受什么人的剥削?为什么?

生:还受地主的剥削,如收租子一幕所示。因为地主拥有土地,而王老四一家租种了地主家的土地。

(7)“又轻又薄还印着花儿的衣服”是哪里来的?说明了什么现象?这种现象对中国经济会产生这么样的影响?

生:从国外来的。说明外国商品的输入。这种现象会冲击中国家庭手工业和农业相结合的自然经济,加速其解体,一些农民将因此而破产。

(8)洪秀全的小册子为什么能使柱子决定参加拜上帝会?

]生:因为《原道救世歌》、《原道醒世训》、《原道觉世训》宣传“天下一家”、“普天之下皆兄弟姐妹“的思想,还反对剥削,号召大家起来推翻“阎罗妖”(清政府),这一切使伸受剥削与压迫的枝子看到了翻身的希望。

3、教师总结太平天国运动兴起的背景

(1)外国资本主义的侵略,激化了中国社会的固有矛盾:农民阶级和地主阶级的矛盾。

(2)严重的自然灾害。

(3)洪秀全创立拜上帝会,宣传革命思想。

4、教师用多媒体演示自制教学软件:从金田起义到定都天京。

5、展示课本剧:《广西桂平县农民王老四的1843——1854》第6——8幕。

第六幕:分田告示    《天朝田亩制度》颁布的消息传来,大家拥到城门去看个究竟。有人在城门给大家讲解。妞子兴奋地发现自己也能分到土地。

第七幕:隔壁二娃辞行    二娃决定去参加太平军,妞子送行,说自己也想去。

第八幕:憧憬与疑虑    王老四夫妇挂念柱子。随后又满心欢喜地憧憬着未来,谈到产品上交的问题时又充满疑虑。对村里某些人成天游手好闲却过着和他们一样的生活感到不满。老太太说:“悠着点!老胳膊老腿儿的。”

6、讨论课本剧(第6——8幕)

(1)为什么妞子很高兴?这体现了《天朝田亩制度》的什么原则?

生:因为,按照《天朝田亩制度》的规定,她虽然是一个女孩子,却也可以分到土地了。这体现了《天朝田亩制度》中“凡天下田,天下人同耕”的原则,按照人口平均分配土地,并不因妞子是个女孩子而不分给土地,只是因为她还不到16岁,才减半分给。

(2)关于“丰荒相通……此处荒,则移彼丰处……”的分配办法体现了《天朝田亩制度》的什么原则?在操作上有没有困难?

生:体现了《天朝田亩制度》中“无处不均匀”的原则。这一办法反映了太平天国的良好愿望,但要想在它所统治的广阔土地上都做到上述的“丰荒相通”且家家户户都“均匀”是很难实现的,在操作上有很大困难。

(3)二娃为什么要参加太平军?这说明《天朝田亩制度》起到了什么作用?

生:因为参军可以获得生产资料并保卫革命成果。这说明,《天朝田亩制度》能够调动人们的积极性。

(4)妞子可以参加太平军吗?有什么进步意义?

生:可以。因为太平天国允许女子参军,这是不同于以往的,所以具有进步意义。

(5)如果《天朝田亩制度》得以实施,王老四一家还用给地主交租子吗?为什么?

生:不用。因为,如果《天朝田亩制度》得以实施,太平天国就从地址手中夺取了土地,分给了农民,变地主的土地所有制为农民的土地所有制了。

(6)太平天国的《天朝田亩制度》与中国古代史上的农民起义的主张相比,有什么不同?

生:太平天国的《天朝田亩制度》是包括政治、经济、军事、文化教育等诸多方面,以改革土地制度为中心的、系统的纲领性文件,是太平天国农民战争经验的直观总结,是广大农民平等政治、平均经济要求的理想化,最大限度地满足了农民的利益,因而拥有一定的群众基础。与过去的农民起义相比而言,太平天国的《天朝田亩制度》是反映农民阶级的愿望最系统、最完整的。比如宋朝农民起义提出的“等贵贱,均贫富”,明末农民起义提出的“均田免粮”等主张,那都只是口号而已。可以说,《天朝田亩制度》是中国农民几千年反封建斗争思想的结晶。

(7)老太太为什么让王老四“悠着点”?这说明《天朝田亩制度》存在什么问题?

生:从表面上看,老太太是担心“老胳膊老腿儿”,但实质上是“干多干少都一样”是她让老头子“悠着点”的根本原因。这说明,《天朝田亩制度》关于产品的分配办法,即:“天下人人不受私,物物、归上主”,每户留足口粮,其余归圣库,难以调动农民生产的积极性。

(8)太平天国通过《天朝田亩制度》想要建立一个上面样的理想社会?

生:要建立一个“有田同耕,有饭同食,有衣同穿,有钱同使,无处不均匀,无人不饱暖“的、天下大同的理想社会。

(9)太平天国通过《天朝田亩制度》巩固了什么经济形态?这种经济形态下的社会生产力如何?是否符合世界历史发展的趋势?

生:太平天国从地主的手里夺取了土地,分给了农民,巩固了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形态,实现了农民阶级的生活理想。但这种阶级形态下的社会生产力是很低下的,不符合当时世界历史发展的趋势。

(10)太平天国的理想社会能不能在这样的生产力水平上实现?

生:不能。综合(8)、(9)两问可见,太平天国想要建立的是以小农经济为基础的,以绝对平均主义为分配原则的理想的地上天国,即企图在小生产的自然经济的基础上消灭私有制,在生产力落后的情况下实行公共享有和绝对平均主义。这是不可能实现的。

7、教师总结:《天朝田亩制度》的革命性、落后性和空想性

综合上述讨论、分析可见:《天朝田亩制度》是太平天国的革命纲领,突出反映了农民阶级要求废除封建土地所有制的强烈愿望,是几千年来农民阶级反封建斗争的思想结晶,能够调动农民革命的积极性,这是《天朝田亩制度》革命性的体现。此外,《天朝田亩制度》还是一个包括政治、经济、军事、文化教育诸方面内容的纲领性文件,如:它规定女子可以参军、可以参加科举考试,,有进步性。

但是,《天朝田亩制度》巩固了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形态,不符合当时世界历史发展商品经济、走社会化大生产的趋势,因而又具有落后性;而且,《天朝田亩制度》想要在小生产的基础上实现公有和绝对平均主义,是不科学的,难以实现,因而具有空想性。

由于上述自身的局限,加上太平天国一直处于战争环境中,《天朝田亩制度》并没有能真正施行,但根据《天朝田亩制度》反封建的精神,太平天国还是在一些占领区内承认耕者有其田,保护农民阶级的劳动果实。

 

课例分析:

本课例的独特价值在于:课本剧创作与展示是学生进行历史研究性学习的组成部分;本课的功能不再是直接、简单地替代或补充教师的“教”。而是纳入“研究”历史问题的系列——学生学习如何研究历史、如何展示自己的研究成果,学习如何进行符合历史特定条件的历史题材的艺术创作,学习如何寻找、解析历史艺术作品的历史依据等,学习如何从历史上的一个局部(1843——1854年广西农民生活)透视历史全貌(太平天国)。这样,历史课本剧既是小组研究的成果形式,又成为全班剖析历史依据的对象。这种历史课本剧运用方式是具有创造性的,体现了教师的课程创新意识与创新能力。经历了“运用历史知识——创作历史课本剧——探寻历史依据”的研究过程,学生收获组织丰,是可想而知的。

促进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是现代教育的重要功能之一,合作学习是培养学生人际交往能力的必要手段,学生之间通过取长补短、互相帮助,共同达到预期的学习目标,在相互交流知识的同时,也沟通了彼此间的感情;既满足了学生的知识需求,也满足了学生的情感需求;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本课例中体现的学习方式有自主学习、合作学习、体验学习,但是集中体现了合作学习方式。教师在教学设计中,促使每一个学生都参与到学习活动中来,同时为学生自由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为了创作历史课本剧,学生通过多种渠道收集信息,了解了19世纪上半期中国广西农民的生活情况,还研究了他们的食物、衣物、饰物、发型、语言风格等细节问题。学生在活动中不仅学到了知识,还学会了如何获得新知识,以及如何运用这些知识进行创作;由于每一个组员都参与了课本剧的创作过程,他们还学会了如何与他人合作,怎样表达自己的思想;又由于课本剧的排练是一个长时间的、需要多人合作的劳动过程,他们还意识到按时到岗的重要性,从而增强了每个人的责任感。学生在这样的学习中,亲身体验了创作的过程,也感受到了学习的快乐。

 

 

主要参考文献:

 

①王坦著:《合作学习——原理与策略》,学苑出版社,北京,2001。

②张天宝著:《基础教育新概念:主体性教育》,教育科学出版社,北京,1999。

③王道俊、王汉澜主编:《教育学》,人民教育出版社,北京,1989。

④钟启泉主编:《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解读》,教育科学出版社,北京,2001。

⑤冯忠良著:《结构化与定向化教学心理学原理》,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北京,1998。

⑥施良方著:《学生认知与优化教学》,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北京,1991。

⑦扈中平、李方、张俊洪编著:《现代教育理论》,高等教育出版社,北京,2000。

⑧齐渝华、石蔷编著:《历史教学课例分析》,高等教育出版社,北京,2003。

⑨张静、李晓风等著:《历史学习方略》,高等教育出版社,北京,2003。

⑩周宏主编:《学习方式选择》,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北京,2002。

11冯长远、李明海主编:《高中历史课程标准教师读本》,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武汉,2003。

   12北京教育科学研究院基础教育教学研究中心编:《对构建素质教育的课堂教学体系的初步研究》,北京教育出版社,北京,1998。

张玉昆、胡继渊、沈正元:《教会学生学习——教师指导下学生自主学习教学模式研究的实验报告》,载《教育研究(京)》1997(2)。

   13柳海民主编:《现代教育原理》,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北京,2002。

   14张桂芳:《兴趣、体验、探究、反思——谈新课程实施中学历史教学改革》,载《课程.教材.教法》2004(2)。

15于深德、朱学思:《探索新的教学模式》,载《山东教育科研》,1989(4)。

   16李建平:《普通高中如何实施研究性学习》,载《中国教育报》,2001年5月31日

   17冯一下、李洁:《试论历史学习方式及其变革》,载《历史教学》,2003(2)。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09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