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文化 | 社会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教案试题 >> 历史教材 >> 课程建设 >> 正文
张振海:浅谈近代社会生
张振海:人教版当代世界
张振鸿:关注学生疑点与
张振鸿:关注学生疑点与
张卓鸿:探究课设计之《
张振鸿:《古代希腊民主
张卓鸿探究课设计之《再
最新热门    
 
张振鸿:关注学生疑点与兴趣点3

时间:2009-10-18 17:12:52  来源:张振鸿
 

必修一 《第4课 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

学生疑点

 
张振鸿

 

1、建文帝为何要削藩?是削藩导致朱棣叛乱起兵么?还是朱棣早有预谋?

2、司礼太监如何牵制内阁?

3、为何清朝初年议政王大臣会议的地位如此高?

4、为什么说军机处的设置是君主专制的顶峰?(这一结论似乎本身也不正确,新教科书已经不再这样提。)

5、学生在做题的时候看到有这样的表述:“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实质上反映了封建制度的衰落。”学生很难理解这样的结论。既然说军机处是顶峰,那应该是封建制度最繁盛才对,怎么又说是衰落?(这样的结论也带有一些政治色彩。就像说“清末君主立宪是‘骗局’”那样的政治色彩。)

6、军机处如何传达皇帝旨意?
 

 

 

 


必修一 《第3课 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学生疑点与兴趣点
 
张振鸿

 
这一周上第3课时,在高一9班试着进行了问题教学。该班为重点班,学生思维比较活跃,平时在课后就喜欢问问题,当我提出问题教学方式时,学生们都很欢迎。要求他们在预习时把问题想好,按照一定的顺序进行提问。提问的过程由科代表作好记录。下面是其中的一部分问题:

1、科举制产生的原因和根本原因是什么?(杨玉舒问,冯瀚霖、梁妹作答)

2、北宋初年为加强中央集权制采取了什么措施?(邝建华问,黄晓莹答)

3、汉朝如何解决中央集权与地方的关系?(王艺问,马诗研作答)

4、汉朝由盛转衰是在汉武帝时期么?(赖慧婷提问,张伯伦作答)

5、唐朝的节度使,何时由谁开始设置?(赖慧婷提问,无人作答)

6、为何要设置节度使?有何职权?(梁妹提问,无人作答)

7、元朝为何设置行省?

8、为何在元朝,部分地方如日本、朝鲜没有攻下?

9、若元统治了世界,会否实行三权分立?(巫东霖提问,无人作答)

10、三省六部制下,官员犯法是交由六部的吏部还是刑部?科举由六部中的哪一部所辖?

以下两个问题是学生在下课后追着来问的:

11、三省六部与三公九卿有什么联系与区别?(李翊明提问,无人作答)

12、没有杨广,隋朝是否还会加速灭亡?(罗容容提问,无人作答)

关于无人作答的,都由教师作了解释。
 
 
 

 

 

必修一 《第2课 秦朝的中央集权制度》

学生学习兴趣点

 
张振鸿
 


 
1、听闻功高盖主,商鞅与吕不韦之死都是车裂之刑、五马分尸,是否与功高盖主有关?

2、吕不韦与赵太后的故事

3、扶苏是否与一个叫姒疑的女人有关?

4、关于第10页学思之窗引发出的“礼”,可以说说:吃饭时的座次问题,一些地方的客家人有“父亲在世,儿子不留胡须”的传统。

5、秦律中的严刑峻法有哪些?

6、说到十里一亭,可引用一些相关的典故。如(1)五里一短亭,送朋友送到十里长亭,表示对朋友的依依不舍。(2)“对长亭晚……”(3)电影《倩女幽魂》中的小倩所念及的诗:“十里长亭霜满天,青丝白发度何年?对月形单望相护,只羡鸳鸯不羡仙。”
 

 

 

必修一 《第2课 秦朝的中央集权制度》

学生疑点

 
张振鸿
 


 
1、学生怀疑教科书上第8页地图所标的“桂林郡”似乎有误。某班上有一个桂林的同学,一看了地图后就指出这个问题,他的理由是:桂林郡怎么会离现在的桂林和漓江那么远呢?。“顾先生在1955年所著的中国历史地图集中将秦汉桂林郡治标在了今广西贵港市区郁江南岸。而谭先生则在后来自己著的中国历史地图集中将此郡治标在了今广西百色一带。而通用的教科书中却又有一种标法是标在今广西桂平市西南。请教还有什么提法?并对上述几种持何种意见呢?当今中国史学界官方到底采用的是哪种说法?”(这里所说的顾先生,是不是顾颉刚?)推导出在贵港的理由是:“桂林郡包括了今广西的大部分区域,下设的县可考者有布山、四会两县,其中布山县是桂林郡的郡治,位于今广西贵港境内,1976年,在贵港发掘出土了罗泊湾一号墓,该墓的主人被考古学家认为是南越国桂林郡的最高官吏。”但是,仅以一个墓穴主人就断定桂林郡治,反而觉得有些不实。因为过去的殡葬习俗中也曾大量流行过回故乡安葬的风俗,所谓叶落归根。有人也提出:“司马迁从来没有将桂林郡和布山县的位置标在百色一带。”在“贵港论坛 -> 秦时桂林郡在今百色一带”的讨论中,有人点明到:“只要一天没有发现布山县古城,有关桂林郡和布山县的学术和官方争论就不会停止。根据某位桂平网友的消息,桂平可能会在近期挖掘贵港、桂平一带附近可能存在的至今为止发现的最大汉墓。注:第一个可能是可能会挖掘的意思,第一个可能是可能是汉墓。”

      
这样看来,书本所标注的桂林郡,所采用的观点是接近于现在的百色与贵港间,这是一种模糊的标注方式。因为找不到桂林郡的郡治,所以也就无法把桂林郡具体标注在哪了。现在去考证桂林郡治在哪,意义并不大,而考证其所辖区划,倒是可以大概知道桂林郡的设置情况。

 

2、春秋时期,周天子大权旁落的原因是什么?“诸侯力政,各霸一方,争权夺势,明争暗斗”,诸侯的强大,又要联系到当时的生产力的发展。

3、秦统一中国的客观原因中,除了“人民经受长期分裂和混战后,也渴望统一”以外,是否还有别的原因?13班的刘丹同学就提出,秦的地理位置也是它能统一的很好的客观因素。他分析到,秦处于西边,从地形来看,是一个易守难攻之处。

4、桂林的伏波山与秦有关系么?以这个转载回答此问题:“东汉建武十七年(公元41年),光武帝派伏波将军马援出征交趾。马援为了取得战争胜利,必须解决粮饷的运输问题,曾重修灵渠以济粮饷。又据《汉书》记载,马援到过荔浦。由于马援征服交趾有功,人们怀念马援,在伏波山上建祠塑像。有传说马伏波站在伏波山上,拉弓射箭,一箭穿三山。有传说马伏波在试剑石旁试剑,一剑断巨石。实际上,史籍并没有明文记载马伏波到过伏波山,只是传说而已。”

5、如果没有秦始皇,中国会不会在战国后统一?这个问题涉及到历史的必然性和偶然性问题。它与“没有毛泽东,中国会不会走向社会主义?”这样的问题有着相似性。

6、吕不韦之死?

7、关于秦大公子扶苏的问题。参考http://bbs.cqzg.cn/thread-539737-1-1.html

8、苏秦与张仪是同时代人么?参考:《战国策》记载张仪与苏秦是相对立的一纵一横,互相著文攻击对方,这和史实不符。后来司马迁受此影响,在《史记张仪列传》中将张仪和苏秦列为同时之人;甚至还说在苏秦发迹后,张仪受苏秦激励而入秦,又记张仪之卒在苏秦之后,也均与史实不符。据考证张仪在前,苏秦在后,和张仪同时的是公孙衍、惠施、陈珍等人。苏秦是张仪死后才在政坛上初露头角的。在纵横家中张仪显然是苏秦的前辈。《史记》记张仪的年代基本正确,而把苏奏的经历提早了约三十年。

9、“天子”与“皇帝”的称呼有何不同?皇帝制度是嬴政所创,其后的天子才叫皇帝。

10、“寡人”这一称呼是什么时候才变成皇帝自称的?唐以后唯皇帝得称寡人。

11、秦采用虎符的办法调动军队,这在近咸阳的阳陵可以行得通,但要是在边远地区打起仗来,是否也要虎符?

12、皇权至上的负面影响有哪些?

13、秦律中有诛灭九族的严刑,什么是九族?怎么能找到人家的九族?通过户籍么?(诛九族应来自於秦变法后的夷三族法
 
“九族”也是指亲属。但“九族”所指,同样诸说不同。一说是上自高祖、下至玄孙,即玄孙、曾孙、仍孙(古时称从本身下数第八世孙为仍孙)、子、身、父、祖父、曾祖父、高祖父;一说是父族四、母族三、妻族二,父族四是指姑之子(姑姑的子女)、姊妹之子(外甥)、女儿之子(外孙)、己之同族(父母、兄弟、姐妹、儿女);母族三是指母之父(外祖父)、母之母(外祖母)、从母子(娘舅);妻族二是指岳父、岳母。
 
“九族”一说的出现,与封建社会的刑法制度有很大关系。封建社会实行残酷的株连法,一人犯法,尤其是犯大法,往往要被灭“九族”,即“株连九族”。随着时代的变迁,今日“九族”之意有了很大变化,其亲属之意已经淡出,变成了对与之有关的一切人的泛称。
 
诛九族
 
说法一

是指父族四、母族三、妻族二。
1、父族四:指自己一族。出嫁的姑母及其儿子、出嫁的姐妹及外甥、出嫁的女儿及外孙。
2、母族三:是指外祖父一家、外祖母的娘家、姨母及其儿子。
3、妻族二:是指岳父的一家、岳母的娘家。
 
说法二

中国古代「抄家」和「灭族」经常是伴随使用的,目的在斩草除根--完全除去复仇的实力和人脉。少康中兴「有田一成,有众一旅」就是除之不尽的后果,吴子胥与吴伐楚是灭族不彻底的结果。因此,秦始皇开始有「族诛」的酷法,先是「夷三族」,后代越来越酷,由三族、五族到九族--父三族、母三族、妻三族。株连最广的是明成祖杀方孝孺,诛其「十族」
 
相关故事:
安徽凤阳朱元璋,以一孤苦无依、魁梧戽斗的流浪儿,做过牧童、小和尚、行乞缘,最后投效郭子兴军,身经百战,历时十六载,终于驱逐元虏,建元洪武,定都南京,国号大明,是为明太祖。
 
太祖自小父母双亡,兄姊五人或死或离。人单丁薄,无奥无援,即位后却大大地发挥了「创造宇宙继起之生命」的本能,总计生下二十六个儿子。太祖又鉴于隋、唐君主大权旁落藩镇,导致衰亡,又以宋代内重外轻,以致外侮纷至沓来,亦导致亡国。乃分封诸子,虽「分封不锡土,列爵不临民,食禄不治事」以资预防。太祖在位三十年,病殁,享年七十一。由于太子早逝,遗诏传位于太孙允炆。

所谓九族,从己身往上数:父、祖、曾祖、高祖;再自己身往下数:子、孙、曾孙、玄孙,总共九族。所谓十族,外加门下学生,连坐被杀者达八百七十三人,其他外亲之发配充军者高达千余人,时称「瓜蔓抄」是也。

中国古代「抄家」和「灭族」经常是伴随使用的,目的在斩草除根--完全除去复仇的实力和人脉。少康中兴「有田一成,有众一旅」就是除之不尽的后果,吴子胥与吴伐楚是灭族不彻底的结果。因此,秦始皇开始有「族诛」的酷法,先是「夷三族」,后代越来越酷,由三族、五族到九族--父三族、母三族、妻三族。株连最广的是明成祖杀方孝孺,诛其「十族」。)

14、县的长官管辖兵役,管兵役与管军队有什么区别?

15、11班学生问到,母系社会如何被父系社会所取代?父权制取代母权制的根本原因,是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以及随之而来的男女在氏族中经济地位的变化。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农业和畜牧业成为人类生活资料的主要来源,这一时期男子的劳动由狩猎和捕鱼转向农业和家畜饲养业,占据了原来女子从事的经济领域,成为氏族主要经济活动的承担者,处于主导地位。由于经济地位的变化,父权制逐渐取代了母权制。对偶婚的发展也是父系氏族公社产生的一个重要原因,这时的婚姻形态已由对偶婚向一夫一妻制过渡。一夫一妻制家庭的出现,是父权制确立的标志。父权制确立以后,子女随父居住,世系从父系计算,财产也按父系继承,母系氏族公社就逐渐解体了。另一种说法是:由于农业是妇女在采集中发明的,所以最先从事这一生产活动的主要是妇女.随着农业生产规模的扩大,劳动强度增加,男子逐渐取代了妇女在生产中的地位,男女经济地位发生变化.随之婚姻关系发生变化,一夫一妻制产生,子女不仅知道母亲,也知道父亲,子女从父而不在从母.
 


张振鸿老师的历史博客

http://blog.cersp.com/userlog12/118057/index.shtml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09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