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文化 | 社会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教案试题 >> 历史教材 >> 课程建设 >> 正文
戴文君:老师,你错了
邢明君:走向整体的世界
曹志君:再论《马克思论
李君:历史教育之三点思
杨丽君:对现行高中历史
王纯君:岳麓版《中国古
王淑君:现代中国的科学
最新热门    
 
戴文君:历史课堂中生命教育的实践与思考

时间:2009-10-18 17:14:30  来源:戴文君
 

             历史课堂中生命教育的实践与思考


              无锡市侨谊实验中学 戴文君
 
http://blog.cersp.com/userlog17/35592/archives/2007/443888.shtml
 

    近期经常在报纸、网络上看到学生的自杀事件,前两天在我们身边也发生了一起几个少年因犯口角引发械斗的恶性事件,短短几分钟,就造成一死两伤的惨局,而且据调查斗殴双方有些根本就不认识。这些事件引起多少人对这些生命的扼腕叹息!我想,这些孩子自杀与杀人的原因可能各不相同,但至少有一点是相同的:那就是缺乏生命意识!作为一个教育工作者、一个人类灵魂工程师,我们能为孩子们做些什么呢?反思当今教育之余,我想我们能否在学校中给孩子们补上“生命教育”这一课——唤醒学生的生命意识,尽快让孩子们在人格上获得健全的发展,养成尊重生命、敬畏生命、爱护生命的意识?我们每一位教师能否结合各学科教学特点,将生命教育渗透在自己所任教的学科教学当中,加强对学生进行人生观、价值观等的教育以增强学生的爱心和社会责任心,帮助学生积累处世的智慧,为他们踏实地迎向人生打好基础?现就历史学科谈谈对学生进行生命教育的实践与思考,望方家指点。

 

一、  在历史课堂教学中确立生命教育理念,让学生在历史课堂学习中获得尊重生命的情感体验。

    首先,确立生命教育理念,就要求老师把学生作为一个人、一个主体的人来对待,在教学过程中始终坚持以学生为本,以关怀人的成长为目的, 尊重、关心、理解、信任每一个学生,使学生身心得到和谐发展。同时要尊重学生生命个体是有差异的这一客观事实,关注全体,尊重生命的不同成长节奏,宽容地对待学生成长过程中的失误,用生命教育的理念指导自己的教学工作,并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例如,当学生看书开小差时,我会走过去轻轻地对学生说,“对付开小差的最好办法是读出声音来让自己听见,你不妨试试”——用这样的友好提醒代替批评;当有学生在学习中遇到困难时,我会耐心地帮他分析问题内在的逻辑关系,让他真正理解——用诚心的帮助代替毫无意义的指责;当学生考试不理想时,我会把学生单独请到办公室,和他一起思考、分析出现错误的原因、并引导他们寻求改进的对策——用卓有成效的工作方法来代替埋怨……总之,我在用心呵护学生的自尊心,让学生在感受到尊重和关爱之后去尊重和关爱他人,即所谓由“内省”(《论语.颜渊》)而进入“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能近取譬” (《论语.雍也》)的境地。所以,要让学生懂得尊重生命,老师首先要尊重他们的生命!如车尔尼雪夫斯基说的:教师要把学生造就成为什么样的人,自己就应当是这种人。

    其次,确立生命教育理念,要求教师确立知识与价值融合的历史课程观,在历史课程教学中要将知识的传授与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紧密结合,将知识学习与应珍视和保留学生这一生命早期敏锐的感受能力和强烈的感受欲望联系起来,让学生的认知学习过程伴随着积极的情感活动。

    在传统的历史课堂教学中,我们教师往往孤立地传授历史知识,什么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结果等等,结果出现学生考前背知识点,考后全还给老师的现象。我曾做过这样一个实验:对刚毕业一到两年的学生做离开学校时的所学内容的知识测试,结果遗忘率在70-80%以上,其中不乏是在校的优秀生。由此我们可以得出结论:即所学知识的遗忘率是很高的。同时在与这些学生的交流中,我们同样发现:真正被学生理解的、融入在他们生命主体之中的“不是知识本身,而是知识当中的意义”。这就要求老师在历史课堂教学中能够借助各种手段、利用丰富的历史史料或影象资料、历史记录片等课程资源,创设历史教学情景,将知识学习放在特定的历史情景之中,使学生在学习中理解知识的意义。也正是由此我每年在给我们无锡市的历史教师作报告时,总是要强调:要在教学过程中注意建立融洽、和谐的师生关系;注意传授知识与培养学生的情绪感受能力、表达能力、调节能力相结合;关注生命情感,将学习活动与学生的生活与经验密切联系,将学习过程成为积极的情感体验过程,在学习知识的过程中体会知识对生命的意义;总之要真正关注那些除分数以外的、过了若干年当学校所教的知识被淡忘以后还剩下的那点东西——知识当中的意义。我始终认同朱小曼教授的观点,那就是“知识是和人的生命息息相关的”“作为一种智慧的知识,它必然是渗透了人的生命,与此相应,由这种知识所创造的财富就不只是物质的或精神的,它同时也包含了本体的人的生命的丰满与提升”(朱小曼《教育的问题与挑战》)。

 

 

    第三,确立生命教育理念,要求老师采用正确的评价手段,使学生在历史课堂学习中养成健康的心态。

    在教学中,我们对长期受到批评或不被认可的孩子进行跟踪调查,发现这些学生往往表现冷漠,攻击性强。20世纪80年代,美国“加利福尼亚工作小组”也作过一项调查研究,得出这样的结论:自尊自爱的人很少发生伤害他人和自我伤害行为。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中也有叙述:“没有什么比意识到无前途,认为自己啥也不行更使儿童受到压抑、灰心垂气和郁郁不乐…….”这些都告诉我们教育工作者在教学中要善于发现学生的长处,不吝啬表扬,要采用多元评价及发展性评价手段,多角度、多层面地肯定学生的长处,即使学生在学习上被拉在后面时,我们也应该用“只要你努力,你就总能进步!进步的学生就是好学生”等等来鼓起学生的信心……使学生在老师的肯定和鼓励之中感到自己是个有用的人、一个还能进步的人!从而养成健康的心态。

 

二、正确理解生命教育的内涵,在历史课堂中渗透生命教育内容,让学生在人格上获得健全发展。

    关于“生命教育”的含义,权威们有多种诠释,燕国材先生在《值得倡导与实践的生命教育》中认为它是一种“在生命活动中,通过生命活动和为了生命而进行的教育”。我比较赞同燕先生的观点,所以我认为在历史课堂教学中渗透生命教育可以从以下几方面考虑:

    1. 挖掘历史课程资源,在历史课堂教学中渗透生命教学内容。

    印度伟大诗人泰戈尔说“教育的目的是应当向人类传送生命的气息”,所以教育之“育”应该从尊重生命开始。历史教育在培养学生文化素质、人文素养和科学精神方面担负着重大的社会责任,具有不可替代的教育功能,所以我们历史教师要挖掘隐藏在历史课程和历史知识中巨大的精神财富,采取有效的手段使其变成生命教育资源,要将这些有利于渗透生命教育的知识挖掘出来,启迪学生的心灵,让学生感受到人类历史文化中的精神力量,使学生在学习中自觉地接受生命教育熏陶,形成具有个性的、崇高的、独立的精神家园。例如①学习有关战争史(如两次世界大战等)的内容,让学生看到战争的残酷性;从人们对生命的尊重如红十字的来历、南丁格尔的事迹等,让学生感受到热爱和平、珍惜生命教育。②学习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精华,如中国传统文化中倡导的“淡泊明志”、儒家思想中的“天将降大任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等内容,使学生受到修身养性、谦让、和谐等的教育。③通过数不胜数的历史上顽强生命的展现,对学生进行挫折教育。如海伦.凯勒在又聋又瞎的困境面前不屈服所以取得了光辉的成就;罗斯福、托尔斯泰、陀思妥也夫斯基、达尔文等等,身体残疾却加倍努力因而得到了更多的报偿。亚伯拉罕.林肯,如果他出生在一个贵族家庭,在哈佛大学学院得到学位,而又有幸福美满的婚姻生活的话,他也许绝不可能从心底深处说出那些在盖茨促堡所的名言——这是美国总统所说过的最美最高贵的语言“不要对任何人怀有恶意,而要对每一个人怀有爱” …..这些历史人物的事迹,可以增强学生抗挫、抗压、耐挫的能力。④通过典型的历史名人名言的学习,对学生进行人生观、价值观的引导和乐观主义教育,如吉鸿昌、雷锋、列宁、别林斯基、普希金、爱因斯坦等等都对人生有过精辟的表述,我们在学习这些历史时就要把这些内容穿插其中,用名人的思想来感染学生。

 

 

    2.拓展历史教学课堂,丰富历史教学活动形式,用历史教育活动来开展生命教育。

    若干年前,在无锡某校发生了这样一件事:某班的学生非常好动,行为习惯很差,老师对此很是头痛,有一次课间两学生在教室里打闹,其中一位不慎一头撞在门框上,后因抢救无效死亡。这班的学生和学校一起经历了从抢救到送葬的全过程,之后整个班级一下象变了个样,安静、有秩序,我们教科所的胡麟祥所长当时经历了这件事,对这一现象进行了思考,还专门撰写案例《生命的感动》。由此我们也明白了一个道理:学生本身才是生命的意义、生命的意识的构建者。正如燕国材先生在《值得倡导与实践的生命教育》一文中说的:“人是自我教育的对象”即要“用自己的生命活动来塑造、提高自己的生命质量”。是的,“生命意识”不是教出来的,而是在学生主体参与实际学习活动的过程中、在与他人的合作交往与思维碰撞中发展起来的,所以,教师要通过精心设计学生感兴趣的学习活动,开展生命教育。例如:

    第一,让历史课程与学生生活联系在一起,我们可将历史学习与学生自身的成长经历相结合,对学生进行尊爱生命的教育。按照胡适先生的说法,“历史是昨天发生的事情”,所以我们可以开展“书写自己的成长历史”活动:告诉学生历史是对过去发生的真实的事情的记录(一如中国古代史学家司马迁说的“秉笔直书”),因此我们自己可以为自己写“成长的历史”,可以从父母及亲友那里了解自己幼年的故事——口述史;可以从自己的照片及用过的物品——“文物”来反映自己的历史;而父母记下的孩子的成长日志以及与亲友谈及你的有关书信——运用史料等等,在这一过程中老师要引导学生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看待、分析问题。让学生从自身的成长历史中了解生命成长不易,其中浸润着父母、亲友、师长的关爱和呵护,从而培养学生的感恩之心和对生命的珍惜与敬畏之情,形成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

    第二,组织学生对有些有争议历史问题进行讨论或辩论活动,让学生在思维的碰撞中形成对生命意义的认识。如在学习历史人物屈原、陈天华、谭嗣同等内容时,学生往往会对这些历史人物的人生选择持不同看法,我们教师不应回避这些问题,而要适时组织学生进行讨论,引导学生正确看待这些历史人物的选择,如司马迁所说“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如鸿毛。”他们将自己的命运与民族和社会的荣辱与振兴结合在一起,虽死尤生。他们永远成为后人心中的不朽的丰碑!从而让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

    第三,可以利用每单元的历史活动课程,将历史学习与寻找学生身边与历史相似的故事相结合,延伸历史课堂,寻找身边的人生标杆。如在学习罗斯福总统、海伦.凯勒等内容时,我们可以组织学生走访身边逆境成才的人(或利用网络、报刊了解现实生活中的生命强者)邀请他们来校讲述他们的故事或与他们通信,如我们身边的丁晓兵、《上海教育》2006年第6期上刊登的“少年乐斯文”……也可以组织讲故事比赛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自我教育。

    第四,将历史课堂成为师生相互感动的课堂,师生在互动中共同受到教育。如每节历史课前预先安排一个学生准备一个历史故事,上课前给学生几分钟时间讲一个历史小故事,并要求说出你推荐的理由以及给予人的启发。一个学期下来引导学生将这些历史故事分类整理、编订成册,起上书名……

    总之,以上这些活动,让学生在对历史上的人和事的学习中得到借鉴,从而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我觉得我们教师在理念上要尊重学生鲜活的生命,教学过程中要体现珍爱生命,最终追求“让生命成为艺术”,实现让生命发光的目标。

参考书目:朱小曼教授的《教育的问题与挑战》、卡耐基的《赢在心态》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09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