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文化 | 社会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教案试题 >> 历史教材 >> 教学设计 >> 正文
戴文君:老师,你错了
邢明君:走向整体的世界
曹志君:再论《马克思论
李君:历史教育之三点思
杨丽君:对现行高中历史
戴文君:历史课堂中生命
王纯君:岳麓版《中国古
最新热门    
 
王淑君:现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化

时间:2009-10-18 17:05:26  来源:王淑君
 

第五单元  现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化

广州市第109中学  王淑君

 

   本单元比较完整地展现了共和国建立半个多世纪以来在科学技术、文学艺术和教育各领域的主要成就,扼要介绍了党和政府有关的方针政策。

 

第一课  建国以来的重大科技成就

.课标解读:

课标要求:列举新中国成立以来科技发展的成就,认识科技进步在现代化建设中的重大作用。

——目标一:掌握新中国成立以后,党和政府在不同时期的科技发展战略及规划;

——目标二:掌握“两弹一星”研制开发成功的具体史实及意义;

——目标三:掌握航空航天技术之硕果及意义;

——目标四:掌握袁隆平研育杂交水稻的有关史实及对中国和世界的重大贡献。

——目标五:通过对建国以来的重大科技成就掌握(如:尖端科技方面硕果累累,以跻身于世界先进行列;生物技术特别是杂交水稻为解决饥饿和粮食缺乏这一世界性问题做出突出的贡献),除培养和进一步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外,还培养学生尊重科学和知识的精神。

 

.重点问题分析和教法学法建议:

(一)新中国成立以来取得的重大科技成就(重点)。

教法与学法建议:引导学生自己整理和分析教材,掌握“两弹一星”研发中的重大成就(原子弹、火箭和导弹、人造地球卫星),航空航天技术的新发展(返回式卫星、火箭和导弹技术、载人飞船)、生物技术的发展(杂交水稻)。整理和分析时注意标志着具有开创性意义的词语,如“第一”、“首”等。

整体特征把握:(1)建国以来科技成就经历了一个曲折前进的过程;(2)我国尖端科技,特别是核科学和空间技术上硕果累累,已跻身于世界先进行列,但在某些领域与世界还存在差距;(3)生物技术特别是杂交水稻为解决饥饿和粮食缺乏这一世界性问题做出了突出贡献。

 

(二)新中国成立后,我国科学技术迅速发展的原因(难点)。

教法学法建议:可以从政治因素、文化政策、人的因素几方面来分析。

政治因素:民族独立和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为我国科技发展提供了可靠保障;

文化政策:(1)建国后迅速建立中国科学院,逐步建立了比较完整的科研体系;

         (2)党和政府的高度重视。建国初中共中央发出“向科学今军”的号召,“文革”

期间虽然科技发展受挫,但对国防军事科技并没有放松,1978年邓小平提出“科学技术是生产离”的科学论断,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社会风气逐渐形成。

人的因素:(1)广大科技工作者的艰辛努力,为科技事业的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

         (2)全国人民的大力支持。广大群众努力发展生产,大力支持国家重大项目的研究。

 

(三)科技的发展在现代化建设中的作用(难点)。

(可以从国际地位提高、国防增强、促进生产力发展、综合国力提高几方面理解)

 

(四)正确认识“文革“期间的科技发展。

   “文革”期间虽然使我国的科技文化事业遭到巨大摧残,使很多科研活动被迫中止,但在广大科学工作者的努力下,仍然取得一些重大科技成就,如一颗人造卫星发射成功,首颗返回式卫星发射成功等。因此不能因为否定“文革”而忽略了此期间所获得的科技成就,也不能把这些科技成就当作“文革”的成果来看待。

 

(五)结合我国科学技术发展历程,分析民族独立与科技发展之间的关系。

我国科技发展历程:(1)古代中国曾创造了辉煌灿烂的文化,遥遥领先于世界;

(2)自1840年以后,近代中国科技远远落后于世界水平;(3)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我国的现代化科技事业得到较全面的发展。

民族独立与科技发展的关系:民族独立是科技发展的前提和基础;科技发展是民族独立的保障。

 

.历史启示:

(1)民族独立是科技发展的前提和基础;科技发展是民族独立和国际地位提高的有力保障。

(2)科技的发展与社会政治环境、国家政策关系密切。

(3)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四、典型例题:

新中国重大科技成就成就与中国古代四大发明相比,在内容和意义上有何异同?

参考答案:

内容:①同:主要属于自然科学;②异:中国古代的四大发明主要侧重于实用性,而新中国的科技成就的实用性与理论性紧密结合。

影响:①同:都提升了中国的国际地位;②异:新中国的重大科技成就对国内发展产生了巨大的推动作用,而中国古代四大发明不仅在国内,更重要的是传到国外(欧美),对世界文明进程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新中国的重大科技成果转化为生产力,产生了巨大的经济效益,而中国古代的四大发明经济效益不明显;新中国的重大科技成就的取得与社会主义国家性质和国家的支持、投入分不开,而中国古代四大发明主要是民间行为。

 

 

 

第二课   “百花齐放,百家争鸣”

.课标解读

课标要求:知道我国“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讨论在贯彻“双百”方针过程中取得的经验和教训。

——目标一:掌握“双百方针”提出的时代背景;

——目标二:掌握“双百方针”的科学内涵;

——目标三:掌握“双百”方针贯彻后科学研究领域和文学艺术领域出现的繁荣景象;

——目标四:掌握“双百方针”贯彻过程中的历史经验教训。

 

.重点问题分析和教法学法建议:

(一)“双百”方针提出的背景和目的(重点)。

背景:结合时代背景从必要性和可能性两个角度来分析为什么要提出“双百”方针,及其提出的目的。

必要性:1956年社会主义制度初步建立,开始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必需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建设社会主义);新中国初期,意识形态领域的某些争论混淆了两类不同性质的矛盾,伤害了一部分知识分子(必需处理好人民内部的矛盾,调动知识分子的积极性)

可能性:知识分子绝大分已经成为工人阶级一部分。

目的:调动知识分子的积极性,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

 

(二)结合社会主义时期的百家争鸣与春秋战国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分析百家争鸣局面出现的条件和影响。

条件:新旧制度的交替过程中;不同文化在相互交流、碰撞中;有社会责任感的知识分子的努力;当政者的开明。

影响:促进人的思想解放;促进社会文化的繁荣;有利于社会的发展、进步。

 

.历史启示:

   文学艺术、科学事业的发展与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关系密切(如:需要开明的政策、自由开放的学术氛围、经济的发展与繁荣等)。

 

.典型例题:(略)

 

第三课   现代中国教育的发展

.课标解读:

课标要求:了解我国教育发展的史实,理解“国运兴衰,系于教育”的深刻含义。

——目标一:掌握新中国教育事业开创的背景、过程和成就;

——目标二:掌握探索社会主义教育发展道路的背景、过程(探索中的失误和曲折、“文革”结束后教育蓬勃发展)和影响;

——目标三:掌握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教育事业蓬勃发展的背景和措施。

——目标四:通过对文革时教育遭到破坏、民族文化素质下降、与发达国家差距加大的内容的学习,培养学生热爱科学、尊重科学的理念,并认识到教育在国家发展中的地位。

——目标五:通过“迎接挑战”这一部分内容的学习,引导学生分析国际形势,使学生明确自己的责任,从而更加努力地学习科学文化知识,承担起社会的责任。

 

.重点问题分析和教法学法建议:

1.社会主义教育发展道路探索的背景、过程(重点)。

背景:新中国成立17年以来,开创了教育事业的基础,形成了比较完整的国民教育体系。

过程:引导学生分析和归纳教材,了解“文革”时期教育的状况及其原因,改革开放后所采取的对教育力挽狂澜的具体措施及其影响。“文革”时期的教育状况,可以回放资料图片,使学生能进一步认识到文革时教育遭到破坏、民族文化素质下降、与发达国家差距的加大。学习“文革”结束后教育所采取的措施,可以采纳学生比较熟悉的数据、图片资料,如:义务教育的普及、社会力量办学、希望工程等,加深对本部分内容的理解,从而认识到这一时期教育事业得以蓬勃发展的原因。

 

2.迎接挑战的背景和具体措施(重点)

背景:可结合国际形势分析,知识在经济增长中的关键作用,综合国力的竞争实质上是教育、人才的竞争,由此发展教育、培养人才显得尤为重要。

具体措施:学生分析归纳,教师点拨,并可补充一些材料来说明。

 

三、历史启示

(1)教育是一定政治经济的反映,它又反作用于一定社会的经济和政治。在社会主义现代化见社会的今天,教育越来越受到社会的重视,教育对社会政治、经济等反作用也越来越明显。

(2)综合国力的竞争实际上是教育和人才的竞争,国家发展、民族振兴,要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位置,科教兴国战略是振兴中华的必然选择。教育是一个民族最根本的事业,“国运兴衰,系于教育”。

 

四、典型例题: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邓小平在《科学和教育工作的几点意见》中指出:“科研是靠教育输送人才的,一定要把教育办好。”又在《教育战线拨乱反正问题》中说:“我知道科学教育是难搞的,但是我自告奋勇来抓。不抓科学教育,四个现代化就没有希望,就成为一句空话。”

 

材料二:江泽民在中共十四大上的报告中指出:“科学技术进步、经济繁荣和社会发展,从根本上说取决于提高劳动者的素质,培养大批人才。我们必须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努力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和科学文化水平,这是实现我国现代化的根本大计。”

回答:

(1)依据材料一,分析邓小平是怎样看待教育、科技与现代化建设三者之间的关系的?

(2)依据材料二,江泽民的讲话表达了什么样的观点?

(3)邓小平和江泽民在教育问题上的共同观点是什么?

[参考答案]

(1)发展教育为科研提供人才,科学和教育的发展是进行现代化建设的基础

(2)科技的进步、经济的繁荣和社会发展都离不开教育,要优先发展教育

(3)把发展教育作为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关键环节。

 

单元教学建议

建议1把握政治、教育、科技文化、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

  (1)我国教育事业取得巨大成就其根本原因是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经济的发展为文化教育的发展提供了可靠保障。

  (2)科技的进步,经济的繁荣和社会主义制度的巩固从根本上取决于教育的发展。教育是实现科学知识再生产和产生科学技术的工具,也是劳动力再生产的重要手段。

 

建议2本单元比较完整地展现了共和国建立半个多世纪以来在科学技术、文学艺术和教育各领域的主要成就,因此可以将新中国成立以来的曲折探索过程与科技、文学艺术、教育的曲折与坎坷结合起来学习教学,反映出国家政策是否开明、政治环境是否安定,对科技、教育、文学艺术的发展具有关键的作用和意义。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09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