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文化 | 社会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教案试题 >> 历史教材 >> 课程建设 >> 正文
新编:历史对联谜语类习
侯云燕:历史教学中的心
马善昀:历史点拨教学“
岷江:历史课堂教学的色
束鹏芳:历史教学的课堂
刘强:历史思维插上想象
田振国:历史教学要寻找
历史博客:历史新课导入
林金木:历史教与学的一
李铜玉:历史教学运用对
最新热门    
 
李君:历史教育之三点思考

时间:2009-10-18 17:19:47  来源:佚名
 

又一个抗日战争爆发纪念日即将来临了,今年是第六十八个纪念日。这六十八年对于中华民族的苦难里程来说是短暂的,而对于一个人来说,又是很漫长的,从稚稚学语,要等到鬓霜上头。

 
卢沟桥的炮声已听不到,刀光剑影的嘶杀也已看不到,但桥上石狮的双眼还在圆睁。她的双眸注视着这六十五个年年岁岁,注视着遭受血火耻辱的龙子龙孙和自诩为不可战胜太阳神的后裔们是如何反思这段令人刻骨铭心的岁月。
抗日烈士坟头的荒草不知有没有人去清理?遇难同胞的荒冢上不知有没有人去上香?也许只有在今天,地下的那些英灵和冤魂才能得到享受阴梓后辈儿孙少有的几点安慰。以后的日子里不知还有几人会记得他们和他们流过的血?七月七日本来应是我们国家、政府、百姓举国上下庄严、肃穆、名正言顺抚慰先辈、教育后世来人的日子。可是,我们都出奇的平静,烟雨楼台,歌舞升平。于是,一个多愁善感的痴者说出了几句梦语。

 
一叹: 我们为什么不能用立法的形式确定一个“国耻日”或“国难日”?


每逢8月15日,国人欢欣鼓舞、为之骄傲。的确,我们应该骄傲。因为,我们用自己的虚弱之躯顶住了法西斯的铁蹄,第一次取得了反抗外国侵略的彻底胜利。它增强了我们的自尊与自信,但我们更应该记住的、铭刻在心不只是这些。9月18日黑土地的呻吟、7月7日卢沟桥的晓风残月、12月13日金陵城里冤魂哀鸣,滴滴鲜血、声声凄凉。痛定思痛,我们更应该记住这些日子。韩信如不记胯下之辱,那有后来建功立业;勾践如不记亡国之痛,焉能尝胆卧薪图霸业雄风。一个民族不为胜利蒙住了双眼,不为来之不易的欢悦所陶醉,而是时刻警惕,才能致之死地而后生。观之如今我们的周边态势,中华民族依然处在最危险的时刻:美国耀武扬威炸我使馆撞我军机;蠢蠢欲动、亡我之心不死;李扁挟洋拒统处处揪心。历史与现实教育我们,确定“国耻日”或“国难日”,可以树立国人的“忧患、求存”意识。如此,抗日将士的鲜血不会白流,2100万双眼瞑目。


二叹: 我们的政府要员为什么不能在9.18、7.7或12.13声势浩大大张旗鼓地到抗日战争纪念馆、南京遇难同胞纪念馆拜祭亡灵?


每年的8月15日左右,中国东南亚国家都会把目光投住于东赢之国、投住于靖国神社、投住于日本政要。但人们的善良之心不能感化日本历届政要的狂妄,我们的宽容难以教化靖国神社门前列列皇军。杀人狂魔的香火不断;战争罪犯却受到顶礼膜拜。正是由于日本历届政要的“冒天下之大不韪”、明目张胆的法西斯式的爱国主义教育,才使篡改侵华历史的事件不断发生。由此,我旁及美国。美国的爱国主义也许没有我们的那样轰轰烈烈,但历届政府对在朝鲜战场、越南战场阵亡将士尸骨不遗余力的搜寻,才使民众对政府霸权行径死心塌地的追从。我们是战争最大的受害者,我们为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付出了巨大的民族牺牲,我们更应该堂堂正正、大大方方的纪念和祭奠那些亡灵。这是一种实实在在的爱国主义教育、民族凝聚力和国民精神的教育,它比课堂的说教不知要强多少倍。
由上两条梦语而探究我们的历史教育


三叹: 我们历史教育的失误关键在隐性的历史教育


面对中学生历史意识淡漠、历史虚无主义充斥、学习历史的兴趣不高的现象,人们在问:中国历史教育的症结和瓶劲在那里?纵观我们的历史教育从古至今投入可谓大矣。灿若星辰的历史学家、汗牛充栋的历史巨著、政府声嘶力竭的舆论宣传,可“历史危机”依然存在。人们把更多的责难归于基础历史教育,于是,有了历史课程和教材的大讨论大改革,但依然难以出现历史的春天。依痴者看来失误的关键在隐性的历史教育。


如果把国家政府学校正规的、实际的、有形的历史教育称作“显性历史教育”的话,那么显性以外的、内隐的、无声的、潜在的、与历史有关的一切教育可以称作“隐性历史教育”(包括社会成员对历史借鉴功能的认知程度、课堂之外传播历史的途径、人们行为特别是社会上层人物的行为对历史教育榜样示范作用等)。


显性历史教育是小环境、小气候的教育,而隐性历史教育是大环境、气候的教育。学生接受历史教育的程度更多地依赖隐性历史教育。客观反思、审视我们隐性历史教育的状况又如何呢?各级政府官员从史鉴中吸取了多少教训来约束、规范自己的行为?普通百姓正史的教育又普及到什么程度?文化传媒又对人们接受正确史实创造了怎样的氛围?学生只要看看自己的周围就知道。一些“垃圾文化、垃圾历史”正磨灭年轻一代民族意识和民族凝聚力。显性历史教育的“净化、过滤”难抵隐性历史教育的“熏陶、污染”。

 
历史教育是一种全民教育。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它的胜衰荣辱不仅取决于社会上层的少数精英,归根到底,还取决于本民族全体成员的素质。但愿我们把更多的目光投住于隐性历史教育的改革。


" 位卑勿敢忘忧国”,但愿痴者并非危言耸听、杞人忧天。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09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