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文化 | 社会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教案试题 >> 历史教材 >> 课程建设 >> 正文
greater:开博一周年记
waterlover:庆祝博客建
water:读《中史参》第
water:好课是怎样打造
waterlover:文章数量里
water:应该给学生什么
greater的博客:“罗斯
greater:开辟文明交往
greater:血与火的征服
greater:欧洲的联合
最新热门    
 
waterlover:我们需要什么历史知识?

时间:2009-10-18 17:15:45  来源:waterlov…
 

 

转载自waterlover老师的博客

我们需要什么样的历史知识?

——从易中天品评历史人物说起

 

易中天教授在央视《百家讲坛》中的“汉代风云人物”和“品三国”两个系列讲座引起了极大轰动,决不亚于风靡一时的“还珠格格”。很多中学生心甘情愿拜倒在易教授的脚下,也有不少中学历史老师视易教授为偶像,甚至把易教授的做法引入到中学历史课堂教学中来。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呢?本人想了几天几夜,终于找出一些原因:

第一:易中天是中文系的教授、博导,知识渊博,口才出色,自然而然地吸引了受众。易教授说“项羽的人情味那个浓啊,恐怕当时的女孩子们听到这个消息,都会发出嫁人要嫁项羽这样的人了”。易教授在讲座里时不时用“Party”,“卡拉Ok”等现代词汇,受众听了不笑才怪呢!

第二:很多中学生喜欢趣味性的历史故事。然而现在很多中学历史课堂教学注重历史知识的讲授,课堂教学枯燥无味,等等原因,使得学生对历史课堂教学不感兴趣。

第三:不少中学历史老师才疏学浅,视野狭窄,难以把历史课堂教学讲得生动有趣。

由于这些原因,易教授的讲座就象一阵东风,不知吹醒了多少“易粉丝”?我们为“易粉丝”们欢欣鼓舞,拍手叫好,冷静下来,自然要慢慢品尝一下易教授的讲座。

摘自中国历史课程网(来源人民网):

一、易教授说“项羽的人情味那个浓啊,恐怕当时的女孩子们听到这个消息,都会发出嫁人要嫁项羽这样的人了”。 二十多万秦军被项羽坑杀,意味着二十多万个秦人家庭失去了丈夫、父亲、儿子或兄弟,他们的妻子女儿及姊妹对杀人魔王项羽恨之入骨,请问易教授,这些“当时的女孩子们”也会“都要嫁项羽这样的人”吗?

二、《三国志》记载:“先主与二人(关、张)寝则同床,恩若兄弟,而稠人广坐,侍立终日。”易教授问:“这三人寝则同床时,他们的太太在哪里?”对史书记载的人物事迹,历史学要求依据当时的各项制度、风俗礼仪、传主生平等全面分析理解,不能断章取义,虚构事实。如果把易教授的提问作为历史学研究课题,先要搞清楚三人在什么状态下“寝则同床”?为什么要“寝则同床”?是一辈子“寝则同床”、还是某个特定时间段“寝则同床”?再要搞清楚他们“寝则同床”时,三人是单身汉,还是某人已经娶妻、还是三人都娶有妻室?如果说三人“寝则同床”时不是光棍汉,那易教授就必须举出史料来证明三人都已娶了妻子,家里有太太,否则,易教授提出的“他们的太太”,就明显是信口胡诌忽悠老百姓,如同说“雷锋叔叔,你晚上和班里的战友们一块睡,你的太太在哪里”一样,是个捏造出来的愚蠢到家的伪问题。

看了人民网对易教授讲座的分析,不知哪些“易粉丝”们心里是什么感受。不过既然是文学作品的讲座,“易粉丝”们不必过于认真,不妨姑妄听之。但一定要明白,文学和历史是两回事。

 

 

话虽然这样说,但问题是易教授的讲座远比真实的历史内容丰富,更加能够吸引人,真正的历史在“易粉丝”们看来,难以有兴趣,如果易教授的讲座这样漫延下去,在“易粉丝”们心中史将不史了!真让我们担心啊!

我们还是请梁启超出来吧。梁启超在《新史学》里面说:“史学者,学问之最博大而最切要者也,国民之明镜也,爱国之心源泉也。今日欧洲民族主义所以发达,列国所以日进文明,史学之功居其半焉。”看来,历史对我们还是真有用处的!我们不能让史将不史呀。为了不让史将不史,我们需要什么样的历史知识呢?

“文学艺术作品和历史之间的关系不能无限地夸大,它们不能代替历史,否则就是对历史的误解。现在有些‘历史散文’或者‘学术散文’,自称就是在书写历史,实际上至多只能说是在抒发自己对历史的情感。如果真要用文学手法表现历史,在史料不充足的情况下可以对某些情节进行一定的合理想象,但基本的历史事实是不能违背的。”(葛剑雄、周莜赟著,《历史学是什么?》,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2002年,121页)

可见,我们需要的是相对真实的历史知识。相对真实的历史知识,对培养青少年的人生观是非常重要的。

要获取相对真实的历史知识,是要下苦功的。“要治史学者,当其入手之初,必将昔人认为最重要之书,先作一鸟瞰。然以中国史籍之多,即将最重要的部分作一鸟瞰,已经不易了。于此,我们就要一个‘门径之门径,阶梯之阶梯。’于此,我发为学者应最先阅览的,有两部书:(一)《通鉴》。此书凡二百九十四卷,日读一卷,不及一年可毕。(二)次为《文献通考》共一百零四卷,日读一卷,三个半月可毕。”

(吕思勉:《读旧史入手的方法》(节选),《中学历史教学》,2006年第8期)

作为中学历史老师,我们能静下心来,向吕思勉所说的那样学习,不久的将来,我们的史学功底也会加厚,对历史的判断能力就会加强,课堂教学也就有趣味了,那么,我们就会选择最合适、最重要的历史知识传授给学生了,学生也就获得相对真实的历史知识了。

(2006年12月2日晚,初稿)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09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