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文化 | 社会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教案试题 >> 历史教材 >> 课程建设 >> 正文
宽容:回顾过去、分析现
陈辉:我国普通高中历史
王俊伟:历史教学中回顾
“过去是怎样被记载下来
没有过去的史学危机
史学史研究的过去与未来
没有理论就没有历史科学
资本主义萌芽问题研究的
文明起源研究的回顾与思
魏晋南北朝史研究的过去
最新热门    
 
回顾过去、分析现状、展望未来——《历史教育展望》读书笔记

时间:2009-10-18 17:17:48  来源:宽容
 

 

“当前中国的历史教育有哪些问题?”、“这些问题是怎么来的?”、“这些问题能否解决,如果能解决的话,办法是什么?”无疑,一部以《历史教育展望》为标题的书若不能完满的回答上述这几个问题,则名实不符。令人欣慰的是,余伟民先生主编的这部书给了我们不少的答案和解题的思路。

 

历史教育改革的背景概览

 

世纪之交,人们把对历史教育的变革的关注更多的集中在新一轮课程改革的实践上,这当属正常。但如果我们把视野放得更开些,则21世纪人类社会的发展趋势才是新历史教育所首先应考虑的问题。

作者指出,20世纪人类社会基本完成了地域性历史向世界性历史的转变。在此基础上,科学技术革命和经济全球化成为推动人类社会文明进化的两大驱动力,在文明的导引下,人类社会正在全面展开多层次的社会转型,社会的进步旨在寻求“可持续发展”的道路,但这个过程充满了各种各样的挑战。(图1)

在这样的背景下,历史教育改革应该面对、迎接人类文明进步道路上的种种挑战,促进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其中后者可以看作是历史教育的终极目标。

这里需要说明的是,长期以来我国的历史教育崇尚“知识本位”,近年来“人本主义”思潮兴起,教育的“社会化”观念有被动摇之意。关于这个动向,我们应该承认:“知识本位”的提法已经过时,但人是社会的产物。脱离社会去谈人的培养,不能使人的“本”找到可靠的归属。

 

 

 

20世纪的历史学和历史教育回顾

 

作者认为:历史教育的历史包含学科史和教育史两个层面。20世纪的历史学,从世界的角度来看,从强调史事的考证到强调对历史的理解和阐释,从强调历史的客观性到强调史家的主体性,从强调历史学的科学性到强调历史学的人文性,这是史学观念的三大变化;而史学研究方式的演变,则大体是从兰克学派范式到以法国年鉴学派范式,它的内涵是:对历史应该做多层次、多方面的考察,开拓史料的范围和跨学科研究。

至于说中国的20世纪史学的变迁,作者的思路大概是:50年代前主要得益于“西学东渐”下“史界革命”的提出;其后则是马克思主义占据主流。两者各有其长,各自较好的完成了时代赋予的使命。

这里,我们可以进一步的思考:20世纪西方史学的两大变迁,学术内在理路的制度性发展具有更多的意义。史学观念的变化是受分析的历史哲学的洗礼,研究方式的演变受惠于社会科学的量化取向和跨学科思潮。对比中国史学的变革,学术外缘理路的影响可能更需加以考察。如何在新世纪汲取过往的史学精华,如何在新时期使马克思主义史学不断发展,自我更新,是摆在我们面前的重大课题。

至于说20世纪中国的历史教育,作者以社会、制度的变迁为主线,梳理了一部发展史。其中的起起落落,每每让人慨叹不已。而一句“历史教育一旦减轻了直接的政治使命,历史学科的实际功能往往又会遭到功利主义心态的轻视”,尖锐的说出了时下历史教育乃至整个教育的问题:凡事“利”字当先,当然,这里的“利”,是短期的利,不论是对个人还是对民族。可以预见,历史教育和功利主义的矛盾冲突,将是在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内的现实。

 

 

 

历史教育现状四问题分析

 

这部分内容是全书最大的看点。当下,历史教育的第一个问题也是最大的问题是历史教育目标的偏颇。过去我们的议论多从历史教育的功能出发,推断历史教育的目标,但历史教育的目标不能等同于历史教育的功能。而且,历史学的包容性不应导致历史教育目标的泛化。作者指出这两个重大的误区后,引用教育研究专家的意见,认为明确性、具体性、可行性、整体性和发展性是指定学科教育目标的基本原则和前提。此外,作者还对历史教学的三大任务进行了精辟的剖析,提出:应把知识传授看成是历史教育的基本目的而不是最终目的;应从时代的要求和学生的实际出发,重新审视历史思想教育的目标及其与历史教育的其他目标的关系;应加强探索如何落实“能力培养”目标的途径与方法等是当前迫切需要解决的观念和实际操作问题。

这里有必要提一提“新三大任务”,如果说“老三大任务”的核心是知识的话,新三大任务的核心是“生成”。从教育理念上看,无疑这是一个重大的突破。教学的重点由教师向学生开始倾斜。不过“生成”就不是没有问题了。但提一点,如果“生成”的只是一个“标准”,则只意味着“带着镣铐跳舞”的主角由教师转移到了学生。说到这儿,难免老话重谈:历史学的一个基本特征是需要接触文献的,也就是说,阅读文献是不应该跳过的一课。阅读之中,认知和阐释都会得到锻造。这样的“生成”,不知我们何时才能达到。

    第二个问题是关于历史课程的。关于课程体系,著者概括了四个矛盾:直线和循环,作者有两个批判——学科为中心的通史体系的课程内容安排和直线模式或半个循环模式的课程设置;综合和分科,作者的态度是在低年级实行“综合课”,高年级分科;单一和复合,作者强调学科课程应该是多元、开放和弹性的;统一和开放,作者持统分结合的方式,并指出——许多地区和学校还没有充分利用课程管理权力下放给历史课程发展带来的机遇。关于构建新的教材体系,著者点明了当前教科书体制改革中已经迈出了关键的一步——由以往的“国定制”改变为“审定制”,这就带来了历史教材编写的“一纲多本”和“多纲多本”的局面;并指出要更新教科书的体裁、内容、结构,拓展对“教材”的认识。

    近年来的历史教育课程改革,有一个倾向,是在初中段把历史课融入到社会课中,高中段实行专题史讲座的形式。这可能会带来一个问题:通史为基础的历史不见了,这对学生把握这门学科的内在逻辑是否会有负面影响?看来,课程体系的矛盾,还将存在。

    第三个问题是关于历史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的问题。在目前历史教学法“繁荣发展”的背后,著者提醒存在着两个必须引起警觉的问题:一是学术界面对名目新颖的历史教学法,缺乏准备和研究,科研不能很好的行使指导实践的功能;二是中学教师在创造和实践新教法时,缺乏理论学习和指导。两者说的是一件事:理论和实践没能完美的结合。

    第四个问题是关于历史教育评价问题的。与我们切身感受的评价问题得不到制度保障不同的是,作者还强调了“评价体系的不完整”,“我们始终没有建立起符合中国特色的历史教育目标和对历史课程标准及其实施效果的评价体系,甚至连给予应有的重视都没有”。这一点尤为深刻。

    那么,怎样解决历史教育目前存在的问题呢?作者无奈的肯定:尽管近年来在这个领域的改革作了巨大的努力,但是根本的问题没有涉及。

 

 

 

21世纪的历史学和历史教育展望

 

就历史学而言,西方的历史学目前出现了两个值得关注的动向:新叙事史的兴起和后现代主义的挑战。前者可谓是年鉴学派内部的一种扬弃,重点在回归历史学的自身特性。后者的影响看来要比前者更深远,因为这是整个西方学术的一个大转型——语言学的转折导致的必然结果,历史学的客观性遭受到最严重的质疑。

中国的史学则处于学术自律自觉和规范发展期,表现在史学研究范围的扩大和研究重心的转移;史学研究方法的多样化;史学研究的工作及工作机制由封闭走向开放这三个方面。

作者在展望历史学的未来的时候,提出史家应该具有通史意识,应该正面解答历史学的价值问题。我们认为,这其中,除了对人类社会的终极关怀之外,还应该加上一定的哲学。

就历史教育而言,作者的思路很明确,首先确定历史教育应回归其本质:它是主要承载人文素质教育功能的基础性教育科目。在这样的目标的定位下,历史教育功能的开发主要由三点构成:人文教育功能——应全面、准确地把握唯物主义历史观;应拓宽历史学科的知识体系;应加强教师的人文修养。公民教育功能——这里面的要著在于正确国家意识和世界意识,作者由此批评了目前世界史课程被冷遇的现状。创新思维培养功能——作者很独到的提出历史思维是一种战略型思维,这有助于人们从既有的知识的总体性把握中激发灵感,推陈出新;此外,历史学习和研究中需要的纵向和横向的比较思辨对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也具有重要意义。 

总之,本书全面、客观的回顾了20世纪的历史学和历史教育,以社会、学科和比较研究(限于篇幅,对于该书的比较研究部分不做论述)为支点,对历史教育现状做了精辟的分析,对历史教育的未来进行了一个大致的勾勒。其中即便有些问题因为众所周知的原因,在目前没有办法加以“清算”,作者也提出了不少新颖的思路——此书读来颇有收获。

 

 

 

 

(书目信息:余伟民主编:《历史教育展望》,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1月版)

 

历史课程网系纯粹公益性历史教育网站,除本站原创及作者惠赐大作以外,本站图片文字等信息均由其它网站收集整理而来,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侵犯了您的权利,请立即来信(ncct@china.com.cn),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09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