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文化 | 社会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教案试题 >> 历史教材 >> 教学设计 >> 正文
管志伟:我的愤怒与思考
王俊伟:世界近现代史专
王俊伟:中国近现代史专
刘伟:岳鹿版历史必修1
冷伟:中国历史教科书:
刘伟:评高中教材《中国
张宏伟:鸦片战争应有维
王俊:略论历史教学与人
陈履伟:民族苦难的记忆
王俊伟:与何凡、周明学
最新热门    
 
王俊伟:历史教学中回顾性提问的设计

时间:2009-10-18 17:04:08  来源:王俊伟
 

中学历史教学中回顾性提问的设计

 

新安三高   王俊伟

 

提问是历史教学的一个重要手段,也是学生掌握基础知识的重要途径。但有人平时忽视提问,认为可有可无,其实不然。子曰:“吾有知乎哉?无知也。有鄙夫问于我,空空如也,我叩其两端而竭焉。”这说明孔子依靠循循善诱的提问艺术教会学生的。可见,提问在教育教学中的重要性。

 

有人认为,提问很简单,不就是提个问题让学生回答吗,有什么难?其实提问也是一门艺术,它需要很多智慧和学识,否则提问起不到它应有的作用。所以这里边是由许多问题需要思考的,譬如:

 

1、提问是教师自我“表演”还是学生自我学习?

 

2、所提的问题是真问题还是假问题?所提的问题是有益的启发还是无用的废话?

 

3、所提的问题是否适合学生的实际情况?

 

4、所提问题能否激发学生学习、回答或探究的积极性?

 

5、提问过程中是少数表演还是全体参与?

 

6、提问能否打破教师口问学生嘴答的老形式?

 

7、提问过程是否做到了“不忿不启、不悱不发”,循循善诱?

 

8、你有没有给学生思考的时间?

 

9、对学生的回答你是否有及时的积极反馈?

 

……这些问题,你都考虑了吗?据此,笔者认为要想把提问这门艺术发挥到极致,同样需要教师的智慧。

 

提问分为课前导入性提问、授课中间插问和课后回顾性提问三大类,这里重点探讨课后回顾性提问问题。下面结合笔者历史教学的实际情况就课后回顾性提问问题略谈一二,以期抛砖引玉,求教方家。

 

 

问题的设计

 

学习是学习者在既定的条件下积极主动的自行建构的过程。问题设计,实际上就是教师为学生创设自主学习条件的设计,因此提问过程的设计,必须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积极性,以落实历史教学的三维目标。这里边有两大问题需要明确:一、在什么地方设问?二、设置什么样的问题?

 

一、在什么地方设问?笔者认为应该在下列12个地方设置相应的问题。

 

1、新旧知识关联处的导入式提问。

 

2、新旧课标关联处的整合式提问。

 

3、基础知识与高等知识关联处的衔接式提问。

 

4、重大关联处的比较性提问。

 

5、教学重点处的强化式提问。

 

6、教学弱点处的提醒式提问。

 

7、常规知识中的易混、易错处的辨正式提问。

 

8、辅助正文理解的材料细节处的清算式提问。

 

9、教材里相关史料的辅助性提问。

 

10、与现实联系紧密处的致用式提问。

 

11、思维活跃处诱导性提问。

 

12、有争议处的辩论性提问。

 

二、设置什么样的问题?

 

课后回顾性提问按功能分四种类型:1,知识再现型;2,查漏补缺型;3,知识应用型;4,探索发现型。不管哪一种类型的提问,都要动脑筋,认真设计,要充分发挥教师的智识。笔者在提问学生基础知识时经常通过运用大量历史资料,创设新情境的方式上学生再现基础知识,不仅掌握了基础知识,而且学生性情愉悦,兴趣浓厚,有欲罢不能的感觉,再快乐中落实知识。

 

1、知识再现型。知识再现型提问说简单也简单,说复杂也复杂,如果要想把这种提问的作用发挥到极致,也要动用教师的智慧,探索智慧的提问方法。我觉得提问知识再现型的问题,最好不用开门见山的直接提问,而是转换视角,设置新情景和新材料,注重常规知识的应用。

 

例如,在提问隋唐政治制度的有关内容时,笔者没有照教材原有表述,简单提问而是通过创设情境来提问。我根据历史知识编拟一则历史材料(如下),在课堂上印发各学生,请同学们阅读下列历史场景判断对错。学生在对历史场景判断的过程实际上就是回顾掌握构建知识的过程,只是这个过程中还伴随着学生的好奇、兴趣和喜悦,原来历史还可以这样学习。

 

 

 

①主人公觐见皇上,见到了丞相、御史大夫和太尉等众多官员。

                                                                

②皇上对中书省和门下省的长官说:“研究问题要认真辩驳,做到万无一失”,

                                                                

③又对尚书省的长官说:“办事要周密细致,还要令行禁止,雷厉风行”。

                                                                

④他的朋友是个老秀才,少年时因门第不高,难预仕流,

                                                                 

⑤中年时曾苦读四书五经,但进士科考试录取人少,屡试不第,

                                                                

⑥晚年只好参加明经考试,因卷子密封,担心名落孙山而私下谒见主考官,

                                                                

⑦结果连中三元(指乡试、省试、殿试皆拔头筹),因而欣喜若狂。

                                                                  ⑧有一次,主人公陪这位朋友去礼部看政绩考核的成绩,

                                                                

⑨意外的见到了工部的长官,顺便办了一些赋税和户口方面的事。

                                                                

⑩并且提出了大建佛寺的建议,得到了工部长官的大力支持。

                                                                

 

2、查漏补缺型。查漏补缺的关键是教师要对教材有全面地把握,而且对自己授课中的盲点和学生掌握知识的盲点具有相当的了解。

 

再如,关于西汉对外关系一般都强调丝绸之路,对其他内容可能会稍有疏漏,为此我设计了一道非常具体的问题,如下:

 

材料一:“甘英乃抵条支而历①安息,临②西海以望③大秦。”

 

1、注释①                                                   

材料二: “①其王常欲通使于汉,而安息欲以汉缯彩与之交市,故遮阂不得自达。至桓帝②延熹九年,遣使自日南徼外献象牙、犀角、玳瑁,始乃一通焉。其所表贡,并无珍异,疑传者过焉。”

 

2、注释①                                                    

3、根据材料指出该地区与中华文明直接交往的障碍,结合所学指出其解决办法。

 

3,知识应用型。当前高考一般不会直接考察教材原有知识,而是考察学生对教材知识的灵活应用能力,因此平时提问就应该设计这样的问题。知识应用型试题可分为三类:具体知识的迁移性应用;已有知识的生成性应用;新情境下具体知识的对应性应用。

 

(1)具体知识的迁移性应用。如下

 

下列是反映历史上选官制度的情景,其中反映秦汉、宋元时期的是①某人在校学习成绩优异,直接分配做官。②某人的对父母至孝,因此而获官职。③某人临阵杀敌,作战勇敢,获得官职。④某人因家世高贵而获高官。⑤某人只知子曰诗云,其他一窍不通,但应试能力极高而获官职。⑥某人因诗歌做得好,通过考试获得官职。

A、③②④⑥                  B、②④⑥①⑤

C、③②④⑥①                D、③②④⑥①⑤

 

(2)已有知识的生成性应用。如下

 

避讳是中国历史上的独特现象。它规定臣下对当代君主以及所尊者不得直称其名,而要用其他方法称呼,这就叫避讳。例如避康熙皇帝玄烨的讳,将玄武门改称元武门;《红楼梦》里林黛玉写到“敏”字时,总要故意少写一笔,因为她母亲名叫贾敏。“盖讳字各朝不同,不啻为时代之标志。”因此掌握避讳学的有关知识对于研究历史有很多积极的作用。据此回答下列问题。

 

     ①某部古书里边逢“邦”字辄改为“国”,为此在引用孔夫子的“去父母之邦”这句话时改为“去父母之国”。请问该书可能产生于哪个朝代?为什么?

②有《文中子》一书,托名隋末名儒王通著,其中有“广仁益智,非明君孰能广问。”请问该书是不是伪书?为什么?

 

   ③有人在看某古书的时候发现,在引用孔子的“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时变成了“人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因此他断定此书是唐代书籍,此判断你认为正确吗?

 

(3)新情境、新角度情况下具体知识的对应性应用。如下

 

下列是卫青、张骞、班超三人的因功封侯的名号,相应准确的是

A.博望侯\定远侯\冠军侯              B.冠军侯\定远侯\博望侯

C.冠军侯\博望侯\定远侯              D.定远侯\博望侯\冠军侯

再如,

20世纪30年代,国共两党在陕西拜祭黄帝陵,共产党的祭文如下:

“维中华民国某年某月某日,苏维埃主席毛泽东,人民抗日红军总司令朱德恭遣代表林祖涵,以鲜花束帛之仪致祭于我中华民族始祖黄帝之陵。曰:……辽河燕冀,汉奸何多!以地事敌,敌欲岂足,……匈奴未灭,何以为家。各党各界,团结坚固,……民族阵线,救国良方,四万万众,坚决抵抗。”

该材料中的某年某月某日可能是

A.中华民国二十年四月五日          B.中华民国二十六年四月五日

C.中华民国二十六年十月五日        D.中华民国二十四年四月五日

4、探索发现型。提问的作用不止是复习原有知识,更在于引导学生探索发现,开发智力、提高兴趣,再生知识。

例如,在讲董仲舒天人感应理论时候,往往都说这种理论的荒谬性,那么它有没有积极性呢?为此,我就设计了这样一道问题进行探究,如下:

时有为帝言灾异皆天数,非关人事得失所致者,(富)弼闻而叹曰:“人君所畏惟天,若不畏天,何事不可为者!此必奸人欲进邪说以摇上心,使辅弼谏争之臣无所施其力,是治乱之机,不可以不速救。”   ——《宋史·富弼传》

请回答:从富弼的话可以看出天人感应理论有何积极性?

需要注意的是,问题设计要照顾到学生的现有思维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因此要避免三个毛病,一是设问不难太难,太偏太怪,不适合学生的实际情况;二是材料、情景的设置不能喧宾夺主;三是不一定每个问题都要设计新材料、新情景,要是具体情况而定。

 

 

 

 

提问过程的设计

 

学习是学习者在既定的条件下积极主动的自行建构的过程。提问过程的设计,实际上就是教师为学生创设自主学习条件的设计,因此提问过程的设计,必须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积极性,以落实历史教学的三维目标。这里边有三大问题需要明确:一、在什么时候问?二、对谁问?三、怎样问?为解决这三个问题,提问过程的设计要贯穿五大原则,一是公平竞争;二是全员参与;三是具备后续性,不能只激动一时,要长效效果;四是气氛愉悦,让学生勇于、乐于参与其中;五,可能性原则,不能问一些学生不可能回答的问题。

 

具体方法:

 

一、公平竞争。有竞争就有动力,将班级一分为二,可以是男女,可以是左右,可以是前后等不一而足,但有一个原则,为公平起见,所分两部从成绩上看大体相当。

 

二、可能性原则。提问不是为了难为学生,而是为了督促学生更好的掌握知识。因此,首先是问题的设计要适合学生实际;其次,要把问题先公布于众,给同学们一段准备时间,然后再提问。

 

三、全员参与。以往提问的毛病在于答题者往往是个别学生,教师选学生,老是那几个名头,让学生抢答总是那几个胆大的学生,这极不利于全员参与,共同发展。为克服这些问题,笔者将提问的问题分必答和抢答。

 

必答内容,两部机会均等,题目自选,但分值多少不同,当然分值与难度是相应的。而答题者由教师随意而定,为避免教师徇私起见,教师所选学生不得看座次表,可闭上眼睛指定几排几号,而对方部则为教师选定者相对应者。例如教师选定左部第二排第三人,则下一个问题必由右部之第二排第三人回答。答对者得分,错者不得分。

 

抢答内容,由学生毛遂自荐,但答对仍不得分,教师要在该部随意点一个同学,如果答对可的4分,如果第二个同学没有答对,只能得2分,注意,毛遂自荐者往往是胆大且基础较好者,因此教师在自选第二位学生时要注意照顾后进生以刺激后进生的学习积极性;如果第一位学生答错,不得分,且题目转由对方部回答,教师随意选定对方部两个学生回答,其中任何一个人答错均不得分。这样不至于在对方部同学答题时,本部同学无所事事,浪费时间。

 

通过这种方式,全体同学不管是基础较好者还是后进生人人紧张,时时紧张,一是提高当堂效率,而是提高其平时学习积极性。

 

四、具备后续性。通过两种途径体现这个原则:

 

首先:把问题先公布于众,让学生提前准备,这样即使在课余的时间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同样高涨。

 

其次:每提问一次,计算一次双方得分,下次提问以此为基础,一周总结一回,也就是说,一次提问持续一周,最后根据双方得分多少判定胜负。

 

五、气氛愉悦。答题过程中,若是某个学生回答问题特别流利,要及时给予掌声鼓励;周末结算,根据结果,教师从负方部随意点一名一周来没有回答过问题的学生站在堂台上面对大众唱一首歌或讲一个故事。为什么要点一周来没有回答过问题的学生呢?目的在于激发起回答问题的积极性。教师怎么知道那个学生回答过问题或没有回答问题呢?也就是说怎么选定这个学生呢?很简单,教师随意点几排几号,如果该同学已经回答过问题,则为离其最近的一周来没有回答过问题的学生。当然学生所唱歌曲或所讲故事的精彩与否并不重要,更重视其表现的气度,畏缩扭捏者重来,因为这不仅仅是对自身问题的正视更是一种个人素质的锻炼。

 

如果一周来学生知识掌握得好,逢题必会,则由教师献歌两首以示庆贺。我想这并不是难为教师,因为这正是教师所愿意看到的满意结果。再者,不管教师会不会唱歌、唱得好不好,这个过程本身也是同学生互动交流的过程,对历史教学是非常有益的。

 

这个提问方案的设计的精髓在于创设竞争的机制,创设全新的情景,创设愉悦的氛围,全员参与,共同进步,在快乐中学习,在竞争中进步。

 

 

 

结语

 

笔者慵懒,但重视历史教学过程中诸如课后回顾性提问等一系列小环节,自认用功颇深,个中三昧粗知一二,所以,虽不具一扣二逼三抓的硬功,却也取得了一定的效果。实际上,课后回顾性提问只是教育教学过程中的一个小环节,然而教学中不可小视任何一个环节,哪怕是再小的环节,如果能把这一个小小环节做到极致,那么小环节将会发挥大功效。当然,笔者的做法未必成熟,对历史教学过程中课后回顾性提问这一环节也没有发挥到极致,甚至还差得很远,因此要探索的空间还有很大。不过笔者认为,要想进一步探讨历史教学过程中课后回顾性提问这一环节,有下列四点则是共同的,必须通过各种途径力争做到。

 

1、对当前新课标和新高考相关要求的深刻领会。

 

2、对教材文本知识的深刻、全面的掌握。

 

3、更新教育教学理念。

 

4、学习和掌握历史业务知识,尤其是及时了解当前历史研究中的新观点、掌握获得大量历史材料。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09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