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文化 | 社会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教案试题 >> 历史教材 >> 课程建设 >> 正文
凌寒:我布置给学生的寒
思考:我国台湾学生的历
李方:我最愿意生活的十
马燕辉:灵魂、线索、切
徐国辉:历史图片在新课
刘向荣:我教学生记忆—
夏辉辉:从印加帝国灭亡
夏辉辉:以“洋务运动”
夏辉辉:浅析历史教师的
夏辉辉:“帕帕迪”的命
最新热门    
 
陈辉:我国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改革20年回顾与评析

时间:2009-10-18 17:13:24  来源:陈辉
 

林桂平的博客:http://blog.cersp.com/userlog/2746/index.shtml

我国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改革20年回顾与评析

陈 辉 (四川师范大学 历史系,四川 成都 610068)


摘 要: 长期以来,我国普通高中的历史课程是典型的分科课程,由固定单一的以升学为目的的 历史必修课程组成;历史课程的教材结构也不尽合理。改革开放20年来,我国普通高中历史课程设置 呈多元化趋势;历史课程的教材内容呈螺旋式排列,编写了合科教材;进行了历史综合课程的研究与 实验;历史课程纳入高考和会考考试科目;历史课程实行三级管理。所有这些改革体现了历史课程设 置的统一性和多样性特点,对21世纪普通高中历史课程建设也大有裨益。


关键词:历史课程教材;历史选修课;历史必修课;历史课程内容;历史考试


中图分类号:G623.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2677(1999)050130(06)


     一、普通高中历史课程的恢复

 
    改革开放20年来,我国普通中学历史课程改革是在我国中小学教育改革的大背景下进行的。1977年,刚刚 结束十年动乱,教育部就制定了《全日制十年制中小学教学计划试行草案》,规定中学历史课程在初中二三年 级和高中一年级设置。初二讲授中国古代史课,每周2课时; 初三第一学期讲授中国近代史课,第二学期讲授 中国现代史课,每周均为2课时。高一年级讲授世界历史课;周学时的安排是:第一学期2课时,第二学期3课时 。1978年, 教育部颁布了《全日制十年制中学历史教学大纲》(试用草案),人民教育出版社根据这一大纲, 编写了初、高中历史教材,共计6册,供全国中学陆续使用。1981年, 这套历史教材改为“初级中学课本”和 “高级中学课本”。

 
    1978年这套历史课程实施后,扭转了“文化大革命”带来的中学历史教学的混乱局面,对拨乱反正,提高 历史教学质量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并为我国历史教育改革奠定了基础。


    但是,我们应当看到,由于刚刚从大乱走向大治,各地的教育基础参差不齐,学生的程度不同,师资水平 较差,加上我国还处在普及初中教育阶段,如果某个学生不是到高中继续学习的话,他就受不到世界历史的教 育。这与中学的培养目标、“四个现代化”的需要和“三个面向”的要求是不相符合的。而且,在高中阶段不 设中国史课,那么,一个高中毕业生的中国历史的知识水平,只相当于初中生的水平,这也是很不相称的。

 
    因此,进入80年代以来,我国在中学历史课程改革方面进行过数次较大的改革尝试,从宏观角度分析,这 些改革的重点之一就是探索我国历史课程设置的统一性和多样性相结合的课程体系。由于初中历史课程和高中 历史课程改革并不完全同步,本文重点就我国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改革作一回顾与评析。

 
   

 二、普通高中历史课程的初次改革

 
    长期以来,我国普通高中一直开设分科课程,在分科课程中,没有处理好必修课与选修课的关系,表现在 重必修,轻选修,甚至在相当一段时间内不设置选修课。即使在必修课设置中,也只注重为学生升学作准备, 而不注重为学生进入社会就业打下基础。这样,在整个普通高中课程计划中,因材施教的精神体现不够。80年 代以来,我国总结了普通高中课程设置的经验教训,在改革必修课的基础上,把选修课纳入课程计划之中,成 为普通高中课程改革的突破口。


    1981年,教育部颁发了《全日制六年制重点中学教学计划》(试行草案)和《全日制五年制中学教学计划 (试行草案)的修订意见》,对普通高中的课程进行了第一次改革,要求在高中二三年级设选修课,以满足学 生的爱好和需要,发展他们的特长,更好地打好基础[1]。 如何设置选修课,教育部有两种安排,供各地选择 :一种是单科性选修,即对某些课程的选修。周课时除高中二年级、三年级各为26课时必修课外,各开设4课时 选修课。开设什么选修课,根据学生的要求、 社会的需要和学校的条件而定,可以另设新课程,也可以就必修 课,或就必修课的某一门或几门开设加深加宽的选修课,供学生选修,使学校办出特色。学生可以选一门或两 门,也可以不选。另一种是分科性选修,即侧重于文科课程或侧重于理科课程的选修。侧重文科的学生,应是 文科基础较好而且对文科有兴趣的学生,语文、历史、地理等学科适当提高程度;侧重理科的学生,语文、历 史、地理基础知识不削弱。对于选择单科性选修的学校来说,教育部要求在高二、高三年级设置选修课,每周 各4课时,占高中阶段总课时的9%[2]。对选择分科性选修的学校来说,重点中学在高三年级增设历史选修课, 每周3课时, 供侧重文科的学生选修。


    在历史课程的实施中,由于分科性选修的历史教学大纲和教材均未配套提供,从理论上讲无法实行,但实 际上许多学校受片面追求升学率的影响,为了应付高校招生而自行分科。而单科性选修的历史教学大纲和教材 理论上沿用了十年制教学大纲和教材,而相当多的学校并未得到认真执行,只有极少数学校试行。尽管如此, 在普通高中设置历史选修课对我国历史课程的改革产生了深远影响,不仅适合于重点中学,并且对一般中学来 说也具有指导意义。这是继建国以来1963年在中学设置“历史文献”选修课后第二次在普通高中设置历史选修 课[3]。

 
    三、调整普通高中历史课程

 
    1990年3月, 原国家教委颁布了《现行普通高中教学计划的调整意见》。调整后的高中课程结构由学科课 程和活动两部分组成。学科课程采取必修课和选修课两种形式。活动包括课外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包含历史 在内,普通高中共设置11门必修课程。选修课分两类,一类是单科性选修,在高中一二年级设置;另一类是分 科性选修,在高三年级设置,分文科、理科、外语、艺术、体育、职业技术6类课程[4]。高中三年级学生至少 要从同一类型或不同类型的选修课中选修2门课程, 选修课结业后,学校要对学生进行考核。历史等课程在高 中一二年级为必修课。与1981年教学计划相比,历史必修课的课时略有增加。调整后的教学大纲是必修课教学 的依据、会考的依据、教学评估和高考的依据。


    1992年,国家教委又制定了《关于在普通高中开设选修课的意见》,就普通高中选修课的内容和形式作了 明文规定[5]。 该《意见》指出,普通高中可以有两种形式的选修课:


    其一,高中一二年级设置的选修课(亦即《调整意见》中单科性选修课),可以分成以下三种类型:一是 与必修课相关的选修课;二是与必修课不直接相关的知识类选修课;三是技术类选修课。

 
    其二,高中三年级设置的选修课,主要分成两种类型:一是分科性选修课,包括文科类(历史、地理)、 理科类、外语类、艺术类和体育类(这类选修课亦即《调整意见》中的分科性选修课)。这类选修课有全国统 一的教学大纲、教材,供准备升学的学生选用。二是技术与职业类选修课。此外,高中三年级还可继续设置发 展学生兴趣、特长的选修课,供学生自由选择。每门选修课设置的时间可长可短,可以是一学年、一学期,也 可以是若干学时。普通高中的选修课,对学生有两种不同形式的要求。一种选修课对某部分学生是必须选择学 习的称为“指定选修课”(即必选课),例如高中三年级分流而设置的各类选修课,它对某些学生来说具有必 修课的性质。另一类选修课学生可在教师指导下,按照自己的兴趣、爱好决定选择与否,可称为“任意选修课 ”(即任选课)。

 
    根据《调整意见》和《开设选修课的意见》,普通高中历史课程作如下改革:

 
    一是将世界历史改为世界近代现代史必修课。自1991年秋季起,世界历史课由每周3课时在高中一年级讲一 学年,改为每周2课时,在高一下学期和高二年级共讲3学期。为使教师和学生使用课本方便, 将《世界历史》 上、下两册,改为《世界历史》第一册(古代及中世纪史部分)、第二册(近代部分至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和 第三册(第一次世界大战和现代史部分),分别供高一下学期(1992 年春)、 高二上学期(1992年秋)、高 二下学期(1993年春)学生使用。自1992年秋季起,高中一年级设置世界近代现代史必修课(高中不再设世界 古代、中世纪史课),即:高一上学期用《世界近代现代史》课本上册,高一下学期(1993年春)用《世界近 代现代史》课本下册。《世界近代现代史》上、下册课本分别由《世界历史》第二册、第三册改编而成[6] 。


    这样,1992年高中一年级和高中二年级同时设置世界历史课。不同的是高中一年级用《世界近代现代史》上册 ,高中二年级沿用《世界历史》第二册。

 
    二是增设中国近代现代史必修课。长期以来,我国普通高中采取“直线式”排列课程,在高中一年级设置 世界历史课,而没有设置中国历史课。这种“直线式”排列历史课程因缺少适当的的循环往复,使历史课程的 教学内容不能逐步扩大和加深,使学生难以牢固掌握历史知识。1991年,为贯彻落实江泽min同志关于加强中国 近代现代史教育和国情教育指示信的精神[7], 原国家教委制订了《中小学加强近代现代史和国情教育的总体 纲要》和《中小学历史学科思想政治教育纲要》[8]。 根据《纲要》,普通高中自1991年秋季起,在高中一年 级增设必修课——中国近代现代历史讲座,每周2课时。自1993年秋季起, 中国近代现代历史讲座改名为中国 近代现代历史课,在高中二年级设置,每周2 课时,1996年增加为每周3课时。普通高中增设中国近代现代史必 修课, 弥补了原有高中只有世界历史课而无中国历史课的缺陷。新编的《中国近代现代史》(上、下册)是在 初中中国历史的基础上有所加深。它把一部中国近代现代史划分为屈辱史、抗争史、探索史,着重指出中国近 代现代史还是近代工业、近代科学技术和民族资本主义产生和缓慢发展的历史。把生产力的发展作为中国近代 现代史的一项基本内容来写,这还是第一次[9]。此外, 中国近代现代史还是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建 设社会主义的兴国史[10]。

 
    三是增设分科性的中国古代史选修课。自1993年秋季起,普通高中三年级增设中国古代史选修课(有7个省 市于1992 年设置中国古代史选修课),并作为文科班“指定选修课”(必选课)是基于如下考虑:中国古代史 是中学历史教学中极为重要的组成部分,对学生的思想教育、知识结构和能力培养都具有重要意义。但由于高 中历史课时的限制,无法再增加这方面课程,所以只好把它安排在选修课中。这是其一。其二,虽然高三学生 在义务教育阶段已学过中国古代史,但义务教育中国古代史安排在七年级(即初中一年级),根据初一学生的 年龄特征和接受能力,中国古代史的教学只能尽量降低难度,删减了许多重要内容。对于高三文科班的学生来 说,初中一年级中国古代史的知识和能力要求显然是不够的。因此,必须加深和拓宽,设置分科性的中国古代 史选修课,其教学内容比初中有所提高,主要侧重于文化史、社会史等方面,满足了爱好文史学生的需要。同 时,也使部分学生在高中毕业走向社会时增加了选择职业的能力。


    以上改革不难看出,自1993年秋季起,普通高中历史课程分为必修课和选修课两部分,高中一年级设置世 界近代现代史必修课,高中二年级设置中国近代现代史必修课,高中三年级设置中国古代史选修课。历史必修 课和选修课的课程设置要求不同,普通高中历史必修课,着眼于提高学生的文化素质,要使学生较为全面地学 到中国历史和世界历史的基础知识,教学中着重引导学生学习历史概念、历史规律及历史线索。普通高中历史 选修课,要求有重点地提高学生的中国古代史知识。学习高中历史选修课的学生应是全面完成了高中必修课的 学习任务,并打算在文科方向做进一步发展的学生。将普通高中历史课程分为必修课和选修课两部分,改变了 单一的历史课程结构,成为我国历史课程设置解决统一性和多样性结合问题的必由之路之一。

 
    为确保调整后的普通高中课程的实施,原国家教委决定从1990年起在普通高中实行高中毕业生会考制度。 普通高中毕业生会考是国家承认的省级普通高中文化课毕业水平考试。它是检查、评价普通高中教学质量的一 种手段,也是考核普通高中学生文化课学习是否达到必修课教学大纲规定的基本要求的重要手段。是与高校招 生选拔考试具有不同性质的考试。凡思想品德表现(包括社会实践)合格,会考成绩达到学籍管理中毕业生文 化课成绩合格标准,体育达到合格标准的学生,可以取得普通高中毕业证书。


    会考采取考试和考查两种方式。历史等9门课程为考试科目。 根据会考课程必修课教学大纲的基本要求, 结合本地区中学教学的实际情况,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教委、教育厅(局)制定会考范围和标准,作为会考 命题的依据。历史会考在高中二年级进行,历史会考内容包括世界历史和中国近现代史,其中,中国近现代史 的内容在考试中应占有较大比重[8]。

 

 
    四、深化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改革

 
    为了进一步深化普通高中课程改革,全面贯彻教育方针,依据《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的精神,原国 家教委历经数年的精心准备,制定了《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课程计划(试验)》, 于1996 年3 月颁布。与其 配套的《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历史教学大纲(供试验用)》也于1996年6月颁布。1997年秋季, 新的课程计划 和根据新的历史教学大纲编写的历史教材,已在山西省、江西省和天津市进行试验,在试验的基础上,将于20 00年在全国范围内实施新的普通高中历史课程。

 
    在课程结构上,新的课程计划规定历史既是必修课,又是限定选修课和任意选修课。在课程安排上,新教 学大纲规定,历史必修课在高中一年级设置,讲授中国近现代史课,每周3课时。 历史限定选修课在高中二年 级和三年级设置,高二年级讲授世界近现代史课,每周2课时;高三年级讲授中国古代史课,每周3课时。 历史 限定选修课供侧重升学预备教育的文科学生学习。历史任意选修课在高中一年级和二年级设置,高一年级讲授 中国文化史课,高二年级讲授世界文化史课。这一课程安排,既考虑了全面减轻学生学业负担、每周五天工作 制,又能体现根据学生不同特点因材施教。


    在课程管理上,普通高中课程由中央、地方、学校三级管理,新课程计划中的12门课程(即必修和限选学 科)包括历史课程在内,由国家教委统一规定基本课时数,颁布学科教学大纲,并规划、组织编写和审查教材 。各省级教育部门根据新课程计划的精神,按照实际情况,参照新课程计划中的课程安排,制定本省实施的课 程计划,提出有关任意选修课及活动类课程的实施方案,指导学校执行。
    此外,新的课程计划确认普通高中实行毕业会考制度,历史是考试科目。

 
    纵观这一时期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改革,呈现如下特点:

 
    第一,改变了只设必修课的单一升学课程结构,历史课程设置呈多元化趋势。国家规定的普通高中历史课 程由必修课、限选课、任选课三部分构成。必修的中国近现代史课是基本要求的历史课程,其内容和要求着眼 于提高学生的文化素质,知识面包括中国近现代史的宏观知识,这是较高层次的知识,居于重要地位。其课程 内容的重点在于加强中国近代爱国救亡思想发展的脉络和规律,中国近代资本主义产生发展的曲折进程和具有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形成过程。限选的世界近现代史课和中国古代史课是较高层次要求的历史课程,其目 的是为侧重文科的学生将来进一步学习打下比较坚实的基础。限选的世界近现代史课侧重于世界近现代科学技 术史、国际格局的变化等等,以体现邓小平同志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思想和培养学生积极参与世界竞争的 意识。限选的中国古代史课侧重于历代政治制度、经济制度和文化制度史、社会经济史和古代思想学术史(包 括哲学史、史学史和自然科学史)。在普通高中设置中国文化史和世界文化史任选课,并有课时规定,这是我 国现代课程史上的一个首创。它丰富了普通高中历史课程的教学内容,把历史、现实与文化结合起来,在高中 阶段适时对学生加强文化素质教育,体现了时代对教育的要求,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同时,也为学校开展爱 国主义教育和历史唯物主义教育提供了丰富而厚重的历史背景和文化生活材料。据悉,任选课教材《中国文化 史》已由人民教育出版社和江西人民出版社联合编辑正式出版,成为第一部经教育部中小学教材审定办批准进 入高中试验的任选课教材,被列入’99秋“两省一市”高中课程试验学生用书目录[11]。
    此外,上海高中课程改革试行方案制订了由必修、选修与课外活动三板块一体化的课程结构。历史课程在 高中一二年级为必修课,讲授15世纪以来的中外历史,每周2课时,另外还有选修课和课外活动。 高三分科把 学生分为文科班、理科班与职技班3科, 选修文科(含历史)为文科班,选修理科为理科班。高三历史选修课 设置中国古代史课(文科班必选)[12]。南京师大附中设置的历史选修课有英美史、当代日本史、中国文化史 、国际关系史、《论语》讲读等,每周2课时,由高一、高二两个年级的学生根据各自的兴趣报名选修[13]。

 
    第二,注意了与初中历史课程的合理衔接,历史课程的教材内容呈螺旋式排列,70年代末至80年代,我国 中学历史课程呈直线式排列,中国历史仅在初中阶段设置。90年代实施九年义务教育课程计划和普通高中课程 计划,历史课程呈螺旋式排列。九年义务教育初中阶段,初中一年级讲授中国历史(第1至2册)古代部分;初 中二年级讲授中国历史(第3至4册)近代现代部分;初中三年级讲授世界历史(上、下册)古代、近代、现代 部分。普通高中高一年级讲授中国近现代史(上、下册);高二年级讲授世界近现代史(上、下册);高三选 修中国古代史。这样,初中阶段学一轮中国历史和世界历史,中外历史从古至今循环1 次,中国历史较详。普 通高中再循环1次,先讲中国历史, 后讲世界历史。采取“先中后外”的办法,初中和高中各循环1次, 加上 小学社会(含历史、地理),共循环3次。从初中历史到高中历史课程, 每次循环都不是简单的重复,而是教 材内容的加深加宽,知识呈现出螺旋上升之势。如在普通高中中国近现代史和世界近现代史的教学目标里,就 首先概括了近代中国和近代世界社会的主要矛盾和发展线索。在中国古代史教学目标里,根据中国古代历史的 特点,以帮助学生了解历史的全貌和认识历史发展的全局及趋势。在能力培养和思想教育方面,初高中历史课 程体现出层次性的特点。如思考能力,初中要求学生能运用中国近代、现代历史知识,在教师的引导下,去正 确地观察和认识当前社会生活中的一些问题;而高中则要求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和理论,对我国社会主义现 代化建设中的某些问题进行正确思考。再如爱国主义教育,初中生通过学习历史激发爱国热情和民族自豪感; 高中生则通过学习历史,在激发爱国主义思想感情的基础上,培养学生振兴中华的历史责任感。总之,高中历 史课程有明显差异,要高一个层次。应当说,我国普通高中历史课程的教材内容采用螺旋式排列,是今后历史 课程改革的一个方向。


    第三,进行历史综合课程的研究和实验,历史课程的内容日趋综合化。长期以来,我国普通高中历史课程 没有质的变化,始终是典型的分科课程,由固定、单一的必修课组成。必修历史课程采用的是单一的简明通史 体系,如果说历史课程改革有区别,那只是初中和高中历史课程直线式排列还是螺旋式上升,知识内容是精简 些还是充实些。为打破历史课程这种单一的课程结构状况,80年代以来,我国在九年义务教育初中阶段设置综 合型社会课(含历史)的基础上,开始了普通高中历史的综合课程的研究和实验。根据上海中小学课程教材改 革委员会编订的《全日制高级中学课程标准(草案)》“总纲”的精神,按照其中“高级中学历史学科课程标 准(草案)”的有关规定,上海于1991年在高中一、二年级设置了历史学科内的综合课程——《15世纪以来的 中外历史》,成为上海高中历史课程改革的重点[14]。上海高中设置历史综合课程在全国尚属首次。这以后, 上海市实验学校的文科综合课程,是以灿烂的中华民族文化为主线,将历史、地理、政治、语文等学科知识融 合贯通形成一个有机整体[15]。从1998年秋季起,广东省广州、番禺、增城、佛山等市的10年中学的高中二年 级文科班将以《综合理科》代替化学、物理、生物3科,理科班将以《综合文科》代替政治、历史和地理3科, 每周3课时[15]。其中,《综合文科》是把历史学、社会学、 经济学、美学及社会发展学包罗在内,启发学生 从社会现象中找问题,帮助他们解决人与社会的关系问题。


    与上述历史课程改革实践紧密结合的则是历史综合课程的内容编写问题。长期以来,我国中学历史课本是 本国史与外国史分别编写的,也就是说在中国史课程中很少涉及外国史内容,而在世界史课程中也较少谈及中 国史内容。上海市编写的高中历史综合教材《15世纪以来的中外历史》在编写体例上进行了大胆探索。该教材 选择了与现实关系比较密切的15世纪以来的历史,即以15世纪以来的世界近现代史作为高中必修课的教学内容 ,并把有关的中国历史作为世界历史的一部分重点叙述。在中外历史的比例上,中国史占1/3,外国史占2/3 [14]。历史课程的内容采用中外历史合编的体例,有利于从联系比较的角度,加深对中外历史和中国国情的认 识,避免了与初中历史教材的简单重复,达到了循序渐进的螺旋式课程目的。应该指出,普通高中实施包含历 史在内的综合课程教学,编写与之相适应的教科书,难度是相当大的。我国教育史上也有失败的先例。尽管如 此,从历史教育的长远发展来考虑,我国普通高中设置历史综合课程代表了历史课程改革的一个方向,可以弥 补现行分科课程的不足,而不是以综合课程代替分科课程走向另一个极端。

 
    综上所述,改革开放20年来,我国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改革,经历了恢复、初创、调整、深化四个阶段,在 解决历史课程设置的统一性和多样性结合方面取得了可喜的成绩。但留给我们值得探索的空间还很大,如何进 一步设置好历史选修课;如何把历史与其他学科科学地融合于一体,形成一门适合高中学生的新课程;如何对 高中历史课程改革中出现的新成果、新经验给予正确、充分的评价,并建立起具有中国特色的历史课程评价体 系,诸如此类的问题有待今后的进一步的研究和实验。

 
    收稿日期:1999—03—10
    [1] 江山野.世界中学课程设置博览[M], 长春:吉林教育出版社,1989.63.
    [2] 教育部颁发两个试行的全日制中学教学计划[N]. 光明日报,1981-08-11.
    [3] 北京师范大学教科所编. 中小学教育政策法令选编[M ](1949-1966).
    [4] 国家教委.现行普通高中教学计划的调整意见[N].光明日报,1990-05-05(3).
    [5] 国家教委.关于在普通高中开设选修课的意见[J].课程·教材·教法,1992,(2).
    [6] 李隆赓.1991~1994年中小学历史教材变化说明[J].历史教学,1992,(3).
    [7] 就进行中国近代史、现代史及国情教育问题, 江泽min总书记致信李铁映、何东昌[N].光明日报, 1991-06-01(1).
    [8] 中小学历史学科思想政治教育纲要(试用)实施意见[J].课程·教材·教法,1992,(4).
    [9] 马执斌.高中历史教学大纲中国近现代史部分的新特点[J].历史教学,1997,(7).
    [10] 马士君.海峡两岸高中历史课本之比较研究[J]. 中学历史教学,1994,(12).
    [11] 涂明.普通高中任选课教材《中国文化史》正式出版[J].课程·教材·教法,1992,(4).
    [12] 王铎全,李稚勇.比较历史教育学[M]. 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5:75.
    [13] 陶建萍.高中历史选修课教学的探索[J].历史教学, 1998,(12).
    [14] 林丙义. 上海高中历史学科的课程设置和必修课教材的特色[J].历史教学问题,1993,(1).
    [15] 龚枫,吴真.一门“综合”取代三科[N].羊城晚报, 1997-07-16(1).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09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