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文化 | 社会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教案试题 >> 历史教材 >> 教学研究 >> 正文
马燕辉:灵魂、线索、切
夏辉辉:从印加帝国灭亡
夏辉辉:以“洋务运动”
夏辉辉:浅析历史教师的
夏辉辉:“帕帕迪”的命
夏辉辉:我教岳麓版高中
夏辉辉:比较高中历史新
何成刚、夏辉辉:历史新
奚道辉:整合运用教科书
奚道辉:两版本历史教材
最新热门    
 
徐国辉:历史图片在新课程下中学历史教学中的运用

时间:2009-10-18 17:54:47  来源:徐国辉
 

        历史图片在新课程下中学历史教学中的运用

             浙江省衢州一中   徐国辉

    内容提要:新课程下的历史教学面临全新的挑战,教师在课堂上的主要任务是“授之以渔”,这”渔”指学生获得知识的能力和方法。历史学科有其自身的特点,学习历史必须从纷繁的历史史料中寻找自己需要的史料,获得和处理信息能力非常重要。历史史料中图片的数量众多,地位相对重要,能从其中获得相当的历史信息,这需要学生具备这方面的能力和方法。在历史图片教学中应该传授给学生以方法,这样学生能在以后的学习中举一反三,真正有获得“鱼”。这符合新课程改革的精神和中学生的认知特点。笔者结合教学实践过程中的做法,总结了一些历史图片教学的策略和原则。
    关键词:新课程下的历史教学    历史图片     作用     方法      原则

 

一、历史图片在历史教学中的作用


    历史图片在历史教学中的重要性主要体现在历史学科自身特点和新课程理念的要求、高中生认知结构特点以及高考对历史图片的综合考查等几方面:
    历史学科自身特点和新课程理念的要求。(1)历史学科是文科教育的基础学科,有其自身的特点。历史学习的对象大多诉诸直觉与想象,不能重演;学生的历史学习是对历史的体验和探究的过程,体验是用全部的心智去感受、关注、理解、认同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历史现象、思想、观点等学习对象。只有通过体验,学生才能把一个陌生的、外在的、与己无关的遥远的历史对象变为熟悉的,可以与之交谈的对等象,才能在头脑中形成历史图景。因而教师帮助学生认识历史不凭借适当的资料,即文字材料、图片材料,很难让学生对“过去的事”产生兴趣和热情,在观察历史事物的过程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进而解决问题。
(2)新课程下的中学历史教学理念中,有阅读、获取历史信息能力,历史思维能力,用史实观方法观察分析、解决问题历史与现实问题能力,学会学习能力等四大能力目标。在这四大目标中阅读、获取历史信息能力是其他能力的基础,也是整个历史学习的基础。阅读、获取历史信息能力指迅速地选择和获取信息,创造性地加工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在新课程改革背景下的历史教育,提倡学生学习的开放性、自主性、探究性,这一切都是学生通过搜集和处理多方面信息的过程实现的。历史史料繁多,相对而言,阅读、获取历史信息能力对学生学习历史显得更为重要。
    高中生认知结构特点。(1)高中生认知结构的完整体系基本形成。高中生认知结构包括观察力、记忆力、思维力、想象力,而思维能力是核心。高中生认知结构的各种要素迅速发展,各认知能力不断完善,认知的核心成分--思维能力更加成熟,基本上完成了向理论思维的转化,一抽象逻辑思维占了优势地位,辩证思维和创造思维有了很大的发展。认知系统各种因素基本上趋向稳定状态,智力的品质和差异基本定型。认知系统的完整结构已经形成,其功能更加完善。
(2)高中生的学习以掌握系统的理性的间接经验为主。高中生的主要任务是掌握系统的基本的科学文化知识和技能,为将来的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高中生掌握理性的间接经验,其主要途径是课堂学习。然而,间接经验并非高中生亲自实践得来的,有可能理解得不深刻。间接知识可以转化为能力,但缺乏自己的探索。历史图片对掌握间接经验形成的历史知识有促进作用,促进历史思维能力的形成。
(3)想象力是思维的一种特殊形式,两者基本过程都是分析与综合。想象依其创造性的程度不同,分为再造想象和创造想象,再造想象是根据事物的图解、图样或言语描述,在头脑中构成一种新的形象的心理过程。高中生的再造想象主要是在教学活动中发展起来的,它对高中生学好历史课程,掌握别人和前人的经验是十分重要的。因此,历史图片对学习历史知识有重要作用。


    总之,中学生的思维完整结构基本形成,并趋于稳定。由于理论思维的发展,思维结构的内部关系更加协调,分析与综合、抽象与概括、归纳与演绎、形式逻辑与辩证逻辑、认知与非认知因素等形成协调发展的新格局。历史思维的功能更完善,历史思维的效率更高。
    高考对历史图片的综合考查。现在的高考历史试卷中涉及历史图片的题目是愈来愈多,如2006年广东卷文综历史题26题考查中国奴隶制社会的礼乐文化就选用了一幅考古发现的战国以前的餐叉图来引导学生作题。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天子之豆二十有六,诸公十有六,诸侯十有二,上大夫八,下大夫六.(豆:古代盛食器具)                                       ----摘自《礼记》
【材料二】凡进食之礼……食居人之左,羹居人之右.(食:干饭类食品; 羹:有浓汁的食品)
                                       ----摘自《礼记》
           以饮食之礼,亲宗族兄弟. ……以飨燕之礼,亲四方之宾客.(燕通宴)
                                             ----摘自《周礼》
【材料三】羹之有菜者用枝,其无菜者不用枝.(枝;筷子)
                                             ----摘自《礼记》
【材料四】考古发现的战国以前的餐叉   图片
 
                                        据王仁湘《饮食与中国文化》
材料四的图片就是对材料一至三文字材料的补充,形象直观地表现了战国以前的饮食用具的形状,解释了材料三中“其无菜者”的用具,其种类繁多也从侧面说明了饮食文化在战国以前的等级制度,对解题起了帮助作用。

 


    再如2005年上海卷的13题:右图是旧画报上的一幅新闻图片,
图中现象的消失距今最少有:  图片
A.80年            B.90年
C.100年           D.110年

 


    通过一幅图片考查科举制度结束的时间,这比直接提问科举制度何时结束,更体现能力的要求。不光考查记忆能力,而且考查了观察能力和分析能力。
例如2005广东高考试题27题就用图表来测试:
材料三:1923年12月17日北京大学25周年纪念日民意测验的部分结果:

 


                           调查问题 调查结果
1.下列各种方法,你以为哪种可以救国?
(军阀宰制、外国共管、国民革命) 国民革命725票,外国共管19票,军阀宰制10票
2.俄国与美国,谁是中国之友? 俄国497票,美国107票
3.你心目中,国内或世界大人物,是哪几位? 世界大人物:列宁227票,威尔逊51票
国内大人物:孙中山473票,陈独秀173票,蔡元培153票
                                          ――据张静如等《中国现代社会史》
(3)概述材料三每项调查结果所体现的主流民意,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原因。(7分)
    这一表格更能体现以能力立意的现代高考趋势,表格的时间限定在1923年,这时国内是中国共产党成立才两年,处在共产党将与国民党合作的前夕,国民革命即将兴起;国际上是列宁领导的俄国十月革命给中国人指出一条新的道路,华盛顿会议召开不久,中国又回到列强共同宰割的局面。如果没有抓住这一背景就不能分析原因。而在表格中国民革命、俄国、列宁和孙中山处于领先位置,结合背景才能回答当时国民对国民革命的希望,俄国十月革命传播到中国,孙中山领导的国民党在当时是比较革命的政党,共产党的影响较弱,新文化运动的影响依旧存在等原因。这一表格涵盖了的信息量是很大的,但又很直观简洁。

 


如:2005年上海卷的32题考查历史地图:图片
    版图中的德意志    “我们德意志人是一个民族,因为我们经历了共同的历史,所以我们感到休戚与共。”这段话反映了德意志民族对统一的渴望。下图是德意志四个不同时期的版图。

    这道题通过反映了德意志版图变迁的四张图片来考查德意志国家在不同时期的政治生活,解题必须掌握四个时期的特征、版图形成的原因等信息。


    因而在历史学习中历史图片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其一,有助于激发学生兴趣,形成明确的学习动机。中学生正处在兴趣转化时期,兴趣倾向有两重性,即在对具体、生动、形象的直观事物和形象感兴趣的同时,开始对抽象的逻辑思维和社会现象发生兴趣和联系。
    其二,有助于学生感知历史,增加对历史的体验。心理学家认为,中学是学生感知能力显著发展的阶段,随着学习动机的确立和智力活动自觉性的增强,中学生已能按教学和实践任务的要求,持续地感知,不但能对事物的外部特征感知,而且能抓住事物的主要特征和本质特征。由于历史学科的特点,不能像自然科学般重演,而要体验历史,只能借助资料来深化体验,直至形成历史图景。
    其三,有助于学生通过历史思维,加深对历史知识的理解。从学生历史思维看,大部分高一学生的历史思维虽有一定水平,但还需要较丰富的生动的直观材料辅助。而且人们认识历史的直接途径就是通过史实,通过先人的记载,留下的文物、古迹来研究的。
    其四,有助于进行情感教育,培养学生积极健康的情感。历史图片、图画本身蕴含着丰富的情感,挖掘其内涵精神,有利于学生的历史情感教育,培养人文主义精神,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历史学科是文科教育的基础学科,文科教育的过程是精神享受的过程,是提高生命质量的过程,是体验和上升生命价值的过程,是生命的对话,情感的交流。

 

 

 

二、历史图片教学的实施策略
    历史图片包括历史地图、历史照片、古迹遗址图、实物图、历史图表等。
    在图片资料中历史地图有着重要的地位。古人说得好,“左图右史”、“索象于图,索理于书”,这也是古今学者治学和读史的方法。与文字的表现形式相比,历史地图在反映事物所处的空间状态方面有简洁、直观的特征,学者郑樵发出“即图而求易”的感叹。历史学有时间空间两个最基本的要素,历史发展过程就处在时间的演变中;空间则是地理环境,是历史演出的舞台。因而掌握历史空间概念是掌握整个历史的基础,要完整地理解历史,就要懂得当时的地理,需要借助历史地图。
    历史地图不同于地理地图、历史地图表示人类历史活动特定的空间和进程,揭示不同时期处于变化中的地理环境及在此环境中人们的活动,是对历史现象某种程度上的动态反映。历史地图在历史学习中的功能较多。比如:


    其一,历史地图通过其特定的“语言”使抽象的文字表述具体化。如在人民版必修Ⅰ专题六第一课《民主政治的摇篮——古代希腊》中,提到了古代希腊地形特点,是“找不到肥沃的大河流域和开阔的平原,连绵不绝的山岭沟壑将陆地隔成小块,”。这一地形也造就了与尼罗河文明和中华文明截然不同的古希腊文明。讲解时学生可查看地图册图1-6-1《古希腊海陆概况与城邦分布示意图》,学生自然而然就明白其地形特点,稍加点拨,也可理解希腊城邦特点形成的自然环境方面原因。再如,讲授元朝行省制时,参照图1-1-19《元朝形势》和必修Ⅰ书本上《清时期疆域全图(1820)》,可以理解行省制设立的作用和对后世所沿用的情况,以及对元朝行省制的评价等问题。再如,讲授专题二第一课《列强入侵与民族危机》时,查看地图1-2-1《鸦片战争前的中国与世界》,对理解鸦片战争爆发的背景,清朝自1757年起实行闭关锁国政策所造成的严重后果,战争爆发的必然性等若干问题,有相当大的促进作用。


    其二,通过不同的切入角度,对人类各个时期的活动舞台加以直观介绍,展示历史发展的不同层面,引发对比,训练比较能力。如讲授必修Ⅰ专题一中两个重要概念分封制和郡县制时,笔者对图1-1-7《周动分封形势》和图1-1-8《秦朝疆域》提出下列几个设问:(1)两幅图对比之后,前后有哪些变化?你认为每个变化的原因是什么?(2)从图1-1-7中你看周初分封有何特点?(3)从图1-1-8中看,秦朝郡县的分布有何特点?(4)周与秦疆域变化的原因,你认为有哪些?在学生回答的基础再点明几个观点,如少数民族的融合过程也是中华民族逐渐形成的过程,郡县制的推广是历史的进步,是符合中国历史发展趋势的。而且这一能力要求在高考中也得到体现,

 
    其三,通过不同的组合形式,如地图与图片,全图与扩大图,整体与局部相互补充,给人以完整的历史认识。如图1-2-1,图1-2-3《列强向中国倾销鸦片示意表》,图1-2-2《英商贩运鸦片走私船》三幅图与文字介绍相结合,更能理解英国发动侵华战争的背景、目的、必然性,以及中国战败的原因和这场战争的性质。


    其四,历史地图与地理知识的结合,架通史地综合的桥梁;古今对照,架通历史与现实的桥梁。对图1-1-8,在学生回答上述几个问题后,笔者随口再问,秦朝的五尺道路宽相当于今天的一米,而北方直道现存线迹路宽30至50米,两条道路为何相差这么大?学生能从地理地形特点入手分析南北方的不同,得出结论,这一问题的回答要求史地相结合,才能有一全面的结论。比如浙江省文综高考试题中也曾出现考查诺曼底登陆时的气候特点。这些就要求学生真正做到文科综合知识的运用,自主探索、创新。在学习中国古代史相关专题时,避免不了古今地名差异的现实,教师若在教学过程中能对此作一说明,能让学生从中增长不少知识。


    其余的文物图、古迹图、历史照片、漫画、历史图表等在教学中利用好它们有同样的功能。文物、古迹遗址是人类活动留下的痕迹,今天人们通过这些图片可以加深对历史的认识。如图1-1-11《秦权》,可以告诉我们两个信息:一是秦统一度量衡,其二是统一六国文字为小篆。图1-1-12《阳陵虎符》则从秦朝对军权的控制说明了中央集权制度的特点。图1-2-11《清园明园长春园谐奇趣》与图1-2-9《谐奇趣残迹》对比,说明了西方列强的侵华战争对古老中华文明的破坏,以及中华文明与其他文明融合等信息。
    历史照片是纪实照片,反映了历史活动所造成的结果,拍摄者的态度也反映了其对历史事件、历史人物的态度、观点。图1-2-20《日军屠杀中国平民》,则告诉我们,侵华日军在中国大地上犯下的滔天罪行和野蛮行径,同时照片上“不许可”三字则说明日本政府对侵华战争的掩饰、否认,也可理解日本政府至今不肯向在二战中受害国人民道歉赔偿的态度。如果再联系现今日本右翼分子修改教科书否认历史的行为。
历史漫画具有鲜明的时代性,是种强烈讽刺性和幽默性的漫画,从漫画的的视角对某段历史的政治观念社会现象等作哲理思考,从中能悟出社会进步与发展的脉络。在讲授专题七第二课《美国1787年宪法》中两党制时,可利用地图册中1-7-9《美国两党“驴象之争”》漫画,说明两党制中民主党和共和党尽管出现对权力的争夺,但有着同样的本质,是代表资产阶段的利益。上海的高考走在全国前列,在其试卷中也能看见这样的例子:
(2005年)33.儿童眼中的社会
    图片

 


图一反映了50年代中国人民对社会主义建设热情高涨,同时出现了侧重发展重工业的弊端;图二反映了90年代中国科技的发展。在了解了年代和画面主题后才能很好地回答问题。
历史图表主要分为数据型和非数据型。数据型的表格反映历史现象的数量属性,其优点是清楚、简洁地替代了语言表达。在一定问题上,使事态和关系的叙述更加清晰,提高了阅读和理解的效率。这在高考题中体现更加明显。


    2005年的上海卷20题:观察中国经济发展趋势,其中经济发展最快的时期是因为实行了    图片
A.社会主义工业改造
B.社会主义国营经济
C.社会主义计划经济
D.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通过20世纪初、30年代、90年代和2003年中国经济发展的柱状图来考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优越性和对中国经济建设的巨大作用。历史非数据型图表在教学中也有同样的作用,如专题七讲述近代西方(英、美、法、德四国)的政治制度。可用图1-7-4《英君主立宪制示意图表》,1-7-7《美国三权分立体制示意图表》,图1-7-11《法国共和制示意图表》和1-7-13《德国君主立宪制示意图表》四幅图来比较四国代议制的异同,从中央权力机构的组成、国家元首、议会、内阁等方面比较四个国家政治制度的异同点。这具有直接明了、简洁方便、信息容量大的特点。

 

 

三、历史图片教学中应注意的方法和原则
    在处理历史图片等资料时,在教学过程中坚持这样的方法,并且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断地强化。
    其一:明确定位,认识图片图画的不同功能。任何历史图片资料都能说明、体现历史现象,并且有各自不同的功能,有纪实的照片、量化的表格等。这是处理好图片资料的前提。
    其二:提出问题,提高学生的观察力。提问的目的是:训练学生观察图片的能力,捕捉发现重要信息。提问有一重要前提,即设问的目的和任务是什么,有的放矢。]通过这样的设问要让学生在此中掌握观察技巧,进而形成读图能力,授之以渔,为以后学生自主探索、自主学习提供方法。
    其三:通过设问,引导学生感受,休验、探究历史。首先要鼓励学生发散思维,利用所学历史知识和其他学科知识作出判断。其次以图引思,引导学生发掘图片内涵,寻找历史现象背后的原因。在此中,教师的提问是起着引导、点拨作用的问题,必须有思维度和训练能力的目的。
    其四,以图育情,激发情感。图片虽然是死的,但其精神内容相当丰富。我们利用图片等,无非是为了增长知识和培养人文主义素养。如必修Ⅰ中图1-2-20、1-2-91、1-2-11三幅是培养学生人文主义素养的很好资料。


    选用图片教学必须坚持以下原则,否则图片在教学中不能起到应有的作用。
    其一,能加深对历史知识的理解,提高学习兴趣。图片作为一种直观而抽象的历史现象的呈现手段,其直观性,易于引起学生学习兴趣,便于理解;其抽象性,具有知识量大,信息丰富,能够总揽全局,运用得当,可引起学生主动思考,主动深入探究问题。否则再好的图片也不能引入课堂,也免耽误教学时间,分散学生思维。
    其二,能培养学生空间思维能力、量化能力。尤其是历史地图和历史表格在训练这两个能力上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其三,能展拓学生视野,提高学生政治学科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这方面体现在史地不分家,文史哲不分家,只要能拓展视野的,提高学生综合运用能力的图片皆可入选其中。
上述是笔者在新课程历史教学中一点不成熟的想法,说出来,以期抛砖引玉。


参考书目:
提到的图片来自:人民版历史必修教材及配套使用的中国地图出版社出版的地图册 ;
高考题来自:    苏州中学网校;
《高中历史课程标准教师读本》 冯长运•李明海主编  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年10月版;
《历史学习方略》赵亚夫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3年9月版;
《给历史教师的101条建议》  杨志才  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5年10月版;
《历史教学实施指南》 杨扬主编  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3年4月版。
《高中生心理学》    浙江教育出版社     1995年版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09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