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文化 | 社会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教案试题 >> 历史教材 >> 教学研究 >> 正文
徐国辉:历史图片在新课
夏辉辉:从印加帝国灭亡
夏辉辉:以“洋务运动”
夏辉辉:浅析历史教师的
夏辉辉:“帕帕迪”的命
夏辉辉:我教岳麓版高中
夏辉辉:比较高中历史新
何成刚、夏辉辉:历史新
奚道辉:整合运用教科书
奚道辉:两版本历史教材
最新热门    
 
马燕辉:灵魂、线索、切入点——新课程背景下初中历史教学设计的三要素

时间:2009-10-18 17:54:49  来源:马燕辉
 

               灵魂、线索、切入点

           ——新课程背景下初中历史教学设计的三要素
             2006-09-27 07:49, 马燕辉


    课程是什么?《教育大辞典》中概括了五个层面的含义:1、“为实现学校教育目标而选择的教育内容的总和”;2、“泛指课业的进程”;3、“专门或专业教育活动的内容及其进程安排”;4、“学科的同义词”;5、“以一定时间为单位的‘一节课’。

    黄牧航老师在他的专著《历史教学与学业评价》中提出:所谓的历史课程广义的指的是学校教育中为学生提供和重建的人类历史知识和历史经验的总和。历史课程,很大程度上就是历史教师本身。从广义来讲,研究历史课程就是研究与历史教学有关的一切事物。所谓历史课程意识归结为一点就是历史教师必须参与课程变革,具体说来包括三方面:一是参与课程决策;二是参与校本课程开发;三是参与课程行动研究。教师应该在学校层面和课堂层面参与课堂决策和实施。他认为教师在教科书处理上有三个层面:一、单纯依靠教材内容来处理教材;二、依据新课标要求来使用教材;三、依据课改精神来整合教材,就是教师在新课标的指导下自由整合教材、选择教法、积累资源、科学评价。他认为第三层次是最高层次,老师们需要根据课标、老师、学生的实际情况来创设有个性课堂。

    什么是课程资源?教育专家叶澜把教学资源分为基础性资源、互动性资源、生成性资源、原始性资源、方案性资源和研究性资源,其中生成性资源是指学生在课堂中的状态,包括他们的学习兴趣、积极性、注意力、学习方法与思维方法、合作能力与质量、发表的意见与建议及观点、提出的问题与争论乃至错误的回答等等,无论是言语,还是行为、情绪方式表达的所有的东西。他把学生一切东西都定位为课程资源,而且是最重要的资源之一。研究学生,了解学生的知识背景、特点和在课堂交互中发现、形成的东西就是在有效利用资源。

    那么,在如此的新课程背景下,历史课堂设计最重要的要素和评价的基点是什么?我认为有三样东西:灵魂、线索、切入点。

    所谓灵魂,就是教学的主题,就是在历史课堂中教师要让学生明白、了解并希望学生形成的意识、价值观,是教学目标中的最高层次。如果一个单元没有一个主题,一节课没有一个灵魂,我们的历史课就会变成无本之木,无源之水,我们选择上课的切入点和载体就会无从下手,我们就不可能找到一个能够提纲挈领地把这些素材统领起来的“火车头”。那么,如何确定一个单元或一节课的灵魂呢?首先,要研究课标,课标是对教学目标的拟订提供了大方向的指导,是对教师教学、学生学习最基本的要求,这些我们进行主题选择的之前必须要有一个很清晰的认识。第二,要研究学生,要切实研究学生的心理特点和需要,教师在课堂设计的时候要问问自己:通过这节课或者这个单元,我们最终要告诉学生什么?选择怎样的主题才能够让学生可以接受、乐于接受、易于接受呢?第三,要研究教材,要通读整册书,了解教材编者的思路,明了编者编写这个单元的目的和这个单元、这节课在这册书、这个单元的地位、作用。每个单元、每一节课一般确定唯一的主题,确定主题要参考蕴涵在教材中每个单元和每个篇章的主题,但更要兼顾考虑课标的要求和学生的情况。

 

 

    例如,北师大版八年级上册第二单元"近代化的艰难起步",根据对课标和教材的分析,我们可以确定本单元的主题就是中国的近代化。什么是近代化?这是我们首先要让学生理解、明白,并要让学生站在近代化的高度审视中国人的救国历程。所以,讲到这个单元的时候,我会首先向学生介绍近代化的概念,所谓近代化,是人类的生产方式从手工劳动向使用蒸汽机动力生产的转变,从手工劳动生产向大机器生产的转变,并以此为基础促使经济、政治、文化、教育等领域发生根本性变化的过程。我讲授这个单元就是紧紧围绕这个中心展开,围绕这一主题,我会把中国近代化的过程按照历史发展的顺序和学生认识的逻辑搭起一个框架,分层次介绍中国近代化的过程,即器物(物质层面)——政治(制度层面)——思想(文化层面)。

    根据这个框架,我会把中国近代化的过程分成几个步骤:   

    (一)物质层面的近代化——洋务运动,鸦片战争惨败的结果给虚骄自大的“天朝大国”当头一棒,严重损害了大清朝的国体和自尊,惊醒了某些清朝士大夫“天朝美梦”,以魏源、林则徐为代表的士大夫开始“睁眼看世界”,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思想。经过了第二次鸦片战争的惨败,以李鸿章、曾国藩、左宗棠为代表的清朝政府官员看到了西方先进的武器,他们认为中国惨败的原因在于武器的落后,于是开始以“自强”为主题的运动,主张从学习制造先进武器开始;接着他们认识到国家不“富”就不“强”,没有雄厚的经济基础就不能制造出先进的武器,于是他们就开始了“求富”为主题的运动,开始兴办民用企业。关于洋务运动的评价问题,过去甚至现在的教科书都是这样认为的:洋务运动尽管在一定程度上抵制了外国资本主义的侵略,但没有使到中国走向富强的道路,北洋水师的全军覆没就宣告了洋务运动的失败。时至今天,教科书仍然是这样认为,我觉得有失偏颇,对洋务运动的认识为什么仍然停留在这个层面呢?我觉得原因在于我们没有把洋务运动放在中国近代化的大背景下认识。清朝的政府官员目光卓著,引进了动力生产,引进了大机器生产,开始改变手工劳动这一种旧的生产方式。尽管这些大机器生产是粗放型的,生产模式是原始、落后的,它们的发展由于受到了各种条件的制约,变得举步维艰,但作为中国近代化的第一步,这一步已经触及到生产方式和经济基础,已经是根本性的变化。如果没有这一步,中国以后的涉及到政治、思想文化层面的变革就没法开始;如果没有这一步,中国的近代化就无从谈起。因此对于洋务运动的认识我们必须以一种新的目光来审视,而这种审视,我们又必须在主题的引领下进行,一个单元的主题或灵魂直接影响到我们向学生传授的观念。

    (二)政治层面,主要有改良和革命两种方式。经历了洋务运动以后,中国人开始认识到仅仅"自强"、“求富”,学习西方物质层面的东西是不能救国的,他们开始把目光投放到西方的政治制度,爱国知识分子康有为、梁启超寻求改革的方式,学习西方的君主立宪的做法最终没有取得成功。戊戌变法失败后,孙中山等认识到改革是不能解决问题,所以采取了暴力革命的方式推翻了清王朝的统治。戊戌变法和辛亥革命尽管在某一种程度上说是失败的,但是他们把西方的君主立宪政体和共和政体引进中国,有力地推进近代化的步伐。

 

    (三)文化层面,戊戌变法和辛亥革命后,一些接受西学的知识分子开始认识的到仅仅改变中国的政治制度是不行的,必须把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寻找根源,把那些传统文化中那些反映专制王权的东西从我们自身的文化系统中彻底剔除出来,才能改造中国,于是开始了一场轰轰烈烈的新文化运动,新文化运动给中国的近代化开辟了一条新路,西来的文化深刻改变着中国精神、文化、生活的方方面面,使中国的面目焕然一新。

    综上所述,我们在把握教科书的时候要注重把握“近代化”这一主题,围绕主题分层次展开阐述我们才能够使我们的历史课堂真正有灵魂,使我们的历史课堂“形散而神不散”,才能使我们的学生能够站在一个理论的高度来理解历史。

    又如,北师大版九年级上册,第一单元标题是“跨入近代社会的门槛”,这一单元有六节课,分别是:1、文艺复兴运动;2、新航路的开辟;3、英国资产阶级革命;4、美国独立战争;5、法国大革命;6、拿破仑。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09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