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文化 | 社会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教案试题 >> 历史教材 >> 教材研究 >> 正文
马燕辉:灵魂、线索、切
徐国辉:历史图片在新课
夏辉辉:从印加帝国灭亡
夏辉辉:以“洋务运动”
夏辉辉:浅析历史教师的
夏辉辉:“帕帕迪”的命
夏辉辉:我教岳麓版高中
夏辉辉:比较高中历史新
何成刚、夏辉辉:历史新
奚道辉:两版本历史教材
最新热门    
 
奚道辉:整合运用教科书差异

时间:2009-10-18 17:20:15  来源:奚道辉
 

对比两种教科书内容,整合运用教科书差异

奚道辉

 


    从2004年至今,我们先后使用了北师大版和岳麓版两种教科书。在交替使用过程中,我们发现,两种版本的教科书在叙述和阐释同一个历史知识上出现了一些差异,这些差异给教学带来了一些困惑和不解。于是我们将这些差异做了初步的统计和比较,并结合人教版和其他相关资料对这些差异进行了初步的分析。下面,我就这些差异的分析及教学中的一些体会向各位专家、各位老师作一汇报,敬请各位专家和老师提出宝贵意见。

   
一、对比教科书,差异分析

   
初步统计,两个版本的初中历史教科书大约有39处差异,其中七年级上册8处,七年级下册11处,八年级上册10处,八年级下册8处,九年级上册暂时没有发现较大差异,九年级下册2处。对这些差异,我初步归纳为五个方面:

 
1、史实在史学界有较大争议,两个版本的教科书各执一端。例如:关于《水浒传》的作者,北师大版认为《水浒传》的作者是施耐庵,岳麓版则认为《水浒传》的作者是施耐庵和罗贯中。据查阅资料考证:《水浒传》的作者,历来就是文学界和史学界争议比较大的问题。从明初成书到现在,有三种说法:第一种说法,认为《水浒传》的作者是施耐庵;第二种说法,认为《水浒传》是施耐庵和罗贯中,也就是说《水浒传》是施耐庵和罗贯中两人合写的,这是比较多的一个看法;第三种是罗贯中一个人写的。面对这些争议,两个版本的教科书分别采用了不同的观点。在考证中,我发现人教版和北师大版的观点是一样的,都认为《水浒传》是施耐庵一个人所著;2003年央视拍摄的43集电视剧所标明的原著作者和岳麓版是一样的,都认为《水浒传》是施耐庵和罗贯中合著的。再如,世界第一台电子计算机的诞生时间,北师大版认为是1945年,岳麓版就认为是1946年。我们看其他资料介绍:人教版认为是1946年;计算机专业的本科教科书《新世纪计算机基础教育丛书·计算机基础》(清华大学出版社)也认为是1946年;但高等学校文科教科书《世界通史教程·近代卷》(山东大学出版社,齐涛主编)认定的时间和北师大版是一样的——1945年。查阅网络相关信息得知:世界上第一台电子计算机的诞生时间是有争议的,大部分观点认为诞生的时间是1946年,也有一小部分观点认为诞生的时间是1945年。

   
对于这种在史学界有争议的问题,我认为教科书的编写不应卷入这种史学的纷争之中。教科书对于这类有争议的观点,就应该如阐释“春秋五霸”的那样:在正文表达出观点后,将另一种观点以注释的形式标注出来。

   
2、最新的史学观点没有及时吸纳在教科书之中。如河姆渡遗址和半坡遗址的距今时间,两种版本的教科书在叙述中出现了差异。举河姆渡遗址距今时间为例,北师大版认为河姆渡遗址距今约7000年,岳麓版则认为河姆渡遗址距今6000多年,两种版本界定的年限竟相差约1000年。据河姆渡博物馆遗址网站介绍:河姆渡遗址叠压着 4 个文化层 ,其中第四文化层距今约7000年。北师大版历史教科书采纳了这种最新的史学观点,将河姆渡遗址的距今时间认定为约7000年。我认为岳麓版认定的“距今6000多年”的观点有些守旧了。再如,关于西晋的建立,北师大版叙述为“266年,魏国权臣司马炎废魏帝自立,改国号为晋”,岳麓版叙述为“265年,司马昭的儿子司马炎废魏帝自称皇帝,国号晋。”也就是说,北师大版认为西晋建立于公元266年,岳麓版认为西晋建立于公元265年。到底是哪一年?我们参考一下其他资料信息:2001年前的人教版历史教科书,无论初中版和高中版都认定西晋的建立时间是公元265年,查辞书及大学通行教科书(如朱绍侯主编的《中国古代史》),也无一例外认为是265年。后来教科书编撰专家马执斌先生认为:“《三国志》卷四《魏书》三《少帝纪》第四说:魏咸熙二年,‘十二月,壬戌,天禄永终,历数在晋。诏群公卿士具仪设壇于南郊,使使者奉皇帝玺绶册,禅位于晋嗣王,如汉魏故事。’ 查《新编中国历日检三千年索表》,魏咸熙二年‘十二月壬戌’是公元266年2月4日。所以,西晋建立的年代应为公元266年。”此后,人教版就采用了这个最新的研究结论:公元266年。北师大版也吸纳了最新的观点,将西晋的建立时间定为公元266年,而岳麓版依然采用以前的公元265年。另外我发现,对于山顶洞人的距今时间,两个版本的教科书都认定为1.8万年,人教版就吸收了考古新的研究成果,将山顶洞人的距今年代定为“3万年”,据人民教育出版社网站介绍,把山顶洞人的距今时间定为3万年,是因为20世纪90年代初期,北京大学陈铁梅、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袁振新和英国牛津大学海吉斯三位人类学家,利用牛津大学的加速器质谱碳14测定山顶洞文化的年代在距今2.7万年至3.4万年左右。人教版在距今2.7万年至3.4万年左右的数值间取其中,将山顶洞人的年代定为“距今约三万年”是有科学依据的。另外据现行生物教科书的资料证明,世界古人类学家判定晚期智人的距今时间约为3—4万年之间,我国山顶洞人正好处于晚期智人阶段,把山顶洞人的距今时间定为“约3万年”也是和生物学界世界古人类学家的研究结论是一致的。因此我认为在这一知识点的阐释上,北师大版和岳麓版都没有吸纳最新的史学观点。面对这种差异,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不能“唯课本论”,应该进行充分备课,通过多种渠道获取史料信息,将科学的、较为准确的、最新的史实提供给学生。

   
3、历史概念或时间本身说法不一。例如“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概念中的“平等互利(互惠)”,北师大版叙述为“平等互利”,岳麓版则叙述为“平等互惠”。“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一个历史概念范畴,同时它也是一个政治术语范畴,它的概念不是翻译过来的,然而如此重要的一个概念在语言上却有两种表述,的确让人费解。人教版和岳麓版一样,都认为是“平等互惠”;而北师大版和众多的网络信息一致,定为“平等互利”。究竟是“互利”还是“互惠”?直到现在也无法确定哪一个正确。再如“863计划”的概念,北师大版认为“863计划”指《高新技术研究开发计划刚要》,岳麓版认为“863计划”指《中国高科技研究发展计划刚要》,人教版认为“863计划”指《863计划刚要》,有的网络信息称“863计划”指《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863计划)纲要》,各种资料表述不一,让人莫衷一是。由于这些史实和概念距今较近,它们不应该是一个争议性的问题,但由于各种教科书和资料认定不一,给当前的教学带来了不确定的困难。

   
4、教科书可能有知识性错误。如丞相制度在中国历史上存在的年限。北师大版教科书七年级下册在99页叙述为“朱元璋杀掉胡惟庸后,废除了实行了1500多年的宰相制度”,岳麓版教科书在77页叙述为“1380年,明太祖以谋反的罪名处死了丞相胡惟庸,废除了在中国沿袭了1600多年的丞相制度”,也就是说北师大版认为丞相制度在中国历史上存在1500多年,而岳麓版认为丞相制度在中国历史上存在1600多年。查阅《明史》、《国榷》以及范文澜先生的《中国通史》,都表明:朱元璋处死胡惟庸,裁撤中书省发生在洪武十三年,也就是1380年。我们做一道简单的数学题,从公元前221年秦始皇设立丞相制度开始,到1380年朱元璋废止丞相结束,丞相制度在中国历史上共存在了1601年。因此我认为岳麓版对这个观点的阐释还是较为确切的。再如谭嗣同的出生年代,北师大版叙述为谭嗣同(1863--1898),岳麓版叙述为谭嗣同(1865--1898),一种版本认为谭嗣同出生于1863年,一种版本认为谭嗣同出生于1865年。查阅了很多资料,都一致认为谭嗣同出生1865年,因此我初步认为北师大版的“1863年”可能是存在错误的。

    
5、教科书阐释不明确。例如中国抗日战争胜利的时间或标志,北师大版叙述为“(1945年)9月9日,侵华日军在南京向国民政府递交投降书,至此,中国人民的抗日战争胜利结束”,岳麓版则叙述为“(1945年)8月15日,日本被迫宣布无条件投降,八年抗日战争中国人民取得伟大胜利”。两个教科书对1945年9月和8月发生的历史事件的阐述无疑是正确的,但两个不同的历史事件却都得出了一个相同的结论。也就是说,北师大认为中国抗日战争胜利的时间为1945年的9月9日,标志性的事件是“侵华日军在南京向国民政府递交投降书”;而岳麓版认为中国抗日战争胜利的时间是1945年8月15日,标志性事件为“日本被迫宣布无条件投降”。查阅资料求证,人教版和岳麓版是一样的,认为中国抗日战争胜利的时间是1945年8月,而武汉大学出版的全国通用自学教科书《中国革命史》中对这一问题的叙述和北师大是一样的,认为中国抗日战争胜利的时间是1945年9月,其实中国的抗日战争胜利日既不是8月15日,也不是9月9日,而是9月3日。《联合早报》曾发表过曾学清先生的一篇文章,曾先生通过考证,说:“在8月15日这天,日本宣布的是停战,而非投降,更未签署投降书。“停战诏书”通篇没有“投降”二字,只字未提侵华战争。把8月15日作为抗战胜利纪念日,是个天大的误会和笑话。”1945年9月2日,日本向盟国投降的签字仪式在美国战列舰“密苏里”号上举行,日本在投降书上签字。美中英苏在内的9个盟国代表分别代表本国依次签字,接受日本投降。出席受降签字仪式的中国代表是国民党政府军令部部长徐永昌。至此,法西斯日本战败投降,二战及中国抗日战争胜利结束。1945年9月3日,国民政府下令举国庆祝三天,以纪念中华民族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民主党派“九三学社”的名称也由此而来。)1946年国民政府形成决议,以每年的9月3日为抗战胜利纪念日。新中国成立后,1949年12月23日,政务院颁布《全国年节及纪念日放假办法》,将8月15日作为抗战胜利纪念日。1951年8月13日,经各界人士建议,政务院发布通告,将“抗战胜利纪念日”修正为每年的9月3日。这一修正一直延续到今天,我国分别在1995年9月3日和2005年9月3日举行了规模巨大的抗日战争胜利50周年和60周年纪念活动,现行的教科书所说的抗日战争胜利时间和抗日战争纪念日有一定的出入。因此,我认为教科书认定的抗日战争胜利的时间应该与法定的纪念日一致,不应有失误和偏差。另外,关于西藏和平解放的时间和标志,两种教科书也出现了这样的差异,北师大版叙述为“(1951年)10月,人民解放军胜利进抵拉萨,西藏和平解放”,岳麓版则叙述为“1951年5月,中央政府代表团和西藏代表团签订协议,西藏和平解放”。一种教科书认为西藏和平解放在1951年10月,另一种认为西藏和平解放在1951年5月,对于西藏和平解放的时间两种教科书做出了不一样的认定。

   

 


二、针对差异,整合运用

   
在两个版本教科书交替使用的过程中,很多教师会很容易发现这些差异之处。面对这些差异又如何进行教学呢?我是这样做的:

   
1、对于重点内容的差异,如祖率领先欧洲的时间、《天工开物》的誉称、罗马帝国的建立时间等,我就登陆人民教育出版社的网站,查看人教版的电子课本或教参对这一差异是怎样叙述和阐释的,然后在三种教科书之间以少数服从多数的原则,选定一种进行教学,这种方法是最为简便和直接的;比如第一台电子计算机的诞生时间,岳麓版认为是1946年,北师大版认为是1945年。查阅人教版的观点是1946年,我就在教学中认定为1946年。

   
2、对于不是重点内容的差异,如《本草纲目》收入药物的种数、中国人接办《申报》的时间,谭嗣同的出生年代等等,我在教学中就“以本为本”,使用哪种教科书,就采用哪种观点;因为在教学中这些问题不是要求学生掌握的,没有必要深究。如洋务派创建几支海军,北师大版认为洋务派创建了北洋、南洋和福建三支海军,岳麓版则认为洋务派创建了北洋、南洋、广东、福建四支海军。到底几支海军?这个问题不是要求学生具体掌握的。学生知道洋务派创建了近代海军就可以了,因此没有必要深入探究,学哪个版本就认为哪个版本是正确的。

   
3、另外,对于有些具有争议性或历史概念本身说法不一的历史问题,如《水浒传》的作者、“人文始祖”具体所指、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内容等,我们还可以向学生明确争议所在,鼓励学生查阅相关信息,进行研究性学习,形成学生自己的认知观点。这既有利于培养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又有利于让学生养成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习惯。例如对于“和平共处五项原则”这一内容,我在教学中就鼓励学生查阅政治教科书,并到学校图书馆查阅相关资料。学生热情很高,有的学生还从文学的角度对“互惠”和“互利”进行分析。学生在这类争议问题的自主学习和探究的同时,还整合了政治和语文等学科的相关内容。但这类交给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的问题不能过多,也不能过于深奥和偏颇,要考虑学生收集资料的范围、途径和能力。

    
三、对照课标,互为补充

   
除了这些知识点上的差异,两个版本的教科书在历史基础知识的选取上,也稍微不同,例如七年级下册隋唐文学艺术一课,北师大版就没有涉及到隋唐的书法和绘画。而岳麓版和人教版都涉及到书法和绘画的内容,查阅《初中历史课程标准》,对这一内容也是有要求的。我们在使用北师大版学习隋唐文学艺术时,就应该根据《初中历史课程标准》的要求,结合岳麓版和人教版的相关内容进行必要的补充。

   
实施新课标以来,初中历史教科书的编写打破了人民教育出版社一统天下的局面,各种版本的历史教科书应运而生。2004年以来,教科书变换比较频繁。教科书的频繁变换,其实也是一把双刃剑。不同版本教科书知识点之间的差异可能给我们的历史教学带来困惑和不确定因素,但是让我们有机会接触新鲜的内容和不同的观点,我们掌握的历史知识也能形成动态互补。在历史教学中,我们应该尽可能多的了解多种版本的教科书,对教科书之间的知识差异进行有机地整合,对教科书之间的内容进行重组和构建。只有这样我们才可以说拥有最好的、最有权威的历史教科书,才能更有效地推动新课程的实施。

   
以上是我们在这两个版本教科书使用过程中的一些粗浅的发现和体会,不当之处敬请各位专家、各位老师批评指正。

转自新浪奚道辉博客

xdh2931@yahoo.com.cn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09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