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文化 | 社会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教案试题 >> 历史教材 >> 教学研究 >> 正文
马燕辉:灵魂、线索、切
徐国辉:历史图片在新课
夏辉辉:从印加帝国灭亡
夏辉辉:以“洋务运动”
夏辉辉:浅析历史教师的
夏辉辉:我教岳麓版高中
夏辉辉:比较高中历史新
何成刚、夏辉辉:历史新
奚道辉:整合运用教科书
奚道辉:两版本历史教材
最新热门    
 
夏辉辉:“帕帕迪”的命运

时间:2009-10-18 17:53:33  来源:夏辉辉
 

 

从“帕帕迪”的命运看历史新课程改革

 

广东省东莞市东华高级中学 夏辉辉(523128)

 

2004年,我揣着崭新的岳麓版新教材《历史(必修一)·政治文明历程》开始了我的新课程改革之路。没上几周的课,我就来到了第6课《雅典城邦的民主政治》,不要说我搞不清雅典城邦曾出现过的五种政体,对“轮番而治”也不甚明了,即便是“民主”、“政治”等词语也未见得进行过细细揣摩。待我翻遍各种资料,包括顾准的《希腊城邦制度》也找来了解,准备雄心满怀要走上讲台的时候,苦恼再现了——怎样让学生进入这段久远的历史中去?有触摸它的兴趣,并愿意去深层地了解它、感受它、质疑它?这是多么困难的一件事啊!

 

在苦思冥想中,我设计了一个叫“帕帕迪”的农民,以他的政治生活为线索带学生进入2000多年前的古希腊,去那个满是身着白衫、在广场高谈阔论的城邦小国里去会贤人、去了解即便在今天看来都是非常“奢侈”的民主生活。于是,“帕帕迪”诞生了。

 

也许,这个角色来得太及时了,在网上帖出来后,很快传开了。在赵亚夫教授主编的《历史课堂的有效教学》一书中这样谈到帕帕迪:

 

前些天到某校听课,恰巧看到那里的一位历史老师正在准备下午的课,几个凑上去一看:“你也在用‘帕帕迪’啊!”是的,广东省的夏辉辉老师设计的〈雅典公民帕帕迪的政治生活〉在网上一帖出,立即以惊人的速度在教师中传播开来。也难怪,“雅典城邦的民主政治”一课所讲述的历史,年代久远,概念生疏,学生原有的相关知识储备极为匮乏,没想到一个小小的“帕帕迪”似有四两拨千斤之力,所有艰涩生疏的概念都随着“帕帕迪的一天”得到了解读。

 

正当“帕帕迪”象一个名星红遍大江南北的时候,他的“丑闻”也出来了。且看这位老师写的一段评课笔记:

 

06年我听过一堂历史公开课,上的是《雅典城邦的民主政治》(岳麓版高一上),这位老师借鉴了夏辉辉老师编的虚构故事《雅典人帕帕迪的政治生活》,他把学生安排成故事中的各种角色:帕帕迪、库特森、桑拉、苏格拉底、苏格拉底的学生(甲、乙、丙)、公民(甲、乙、丙)、外邦人(甲、乙、丙)、故事解说员等等,从上课一开始就表演这个故事,大约用了25-30分钟表演完了这个故事的主要情节:“外邦人不许入内”、“陶片放逐库特森”“帕帕迪当选”“审判苏格拉底”,接着这位老师又要求学生:谈谈你对雅典民主政治的认识。学生在安排下一个接一个地把早已准备好的发言稿大声地在侃侃而谈。大约用了10分钟左右,这节课可以说教师把整堂课都交给了学生。这堂课粗粗一看,的确是够热闹的了,学生时而哄堂大笑,时而侃侃而堂,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但细细思量:这节课中讲的最基本的雅典民主政治的演变过程学生知道吗?重点在哪学生知道吗?学生到底学得了什么?发展了什么?恐怕结果只能是“一笑而过”了。

 

 

 

另一位老师评价同一堂公开课:

 

满堂课都是学生表演:一个农民如何参加公民大会,如何被选为审判员,又如何审判苏格拉底。这节课很热闹,但学生学到的只是雅典民主政治的弊端,而这节课的关于君主制、民主制、人民主权、轮番而治等基本概念、雅典民主政治的历史意义等重点难点问题却一笔带过。而且学生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又有多大的效果?

看到这样两种评价,我在想:帕帕迪怎么啦?

当大家都在引用帕帕迪这个人物时,我就《雅典城邦的民主政治》一课的思考又已向前推进了,2006年受吴萌老师邀请,我在深圳南山区讲了几个课例,这一课就在其中。我对这一课的认识比两年前又有了提升,虽然里面还有帕帕迪的影子,但他已不是唯一的主角了。

 

课例(节选):

 

一场民主的较量——雅典城邦的民主政治 

 

设计思路:《一场民主的较量——雅典城邦的民主政治》,从三个角度让学生来理解雅典城邦的民主政治,一是学习民主制度进程中理解贵族与君主、平民与贵族的较量,二是在学习雅典民主政治形成原因中理解东西方的差异,三是在学习民主政治内容中理解雅典民主的得与失。分别以合作学习、教师讲授、角色扮演、课堂辩论等方式进行,通过对雅典民主制度的背景、进程、内容的学生,初步理解自然环境、生产生活方式、文化对政治制度形成的影响,把对民主这一概念的认识向纵深推进,从“人民当家作主”、“少数服从多数”初浅认识,上升到包括对民主意识、民主制度等的理解。

 

一、雅典民主的概念:

 

首先让同学们谈谈自己对民主的理解,大多数同学对民主的认识停留在“人民当家作主”,教师结合课本给学生解释“人民”与“主权”两个概念。在古代雅典称之为“人民”的仅仅是平民、公民,这也就决定了古代雅典的民主不是现代意义上的民主,妇女、奴隶与外邦人没有民主权力,这说明作为早期民主制,它既有等级性又有血缘特征,这是人类社会早期政治制度的共同特点;“主权”包括的权力主要是指处理政事的权力,这个“作主”的范围是极有限的。

 

 二、 民主制与君主制、贵族制的较量(自主合作学习)

 

“雅典民主不是某个天才的瞬间发明,而是200多年颠簸曲折、不断创新的产物。”这个过程就是一个权力再分配的过程,也是一个权力下移的过程。请同学们阅读教材,认识雅典城邦民主化的过程。各小组合作学习,通过列表的方式整理出雅典民主化进程的各个阶段及特征。这既是一个合作学习的环节,也是一个梳理知识的环节,学生通过学习认识到民主化的进程经历了漫长而曲折的历程,在贵族与君主、平民与贵族的较量过程中,政治权力逐渐下移,平民最终取得了胜利,经过历代改革家以改革的形式确立了民主制。

 

三、东方与西方的较量——雅典民主制与中国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的比较,为什么古代中国与古代希腊在政治制度上走上了不同道路?(教师讲授)

 

四、帕帕迪与苏格拉底的较量——雅典民主制的内容与影响(角色扮演与辩论)

 

 

 

为了让学生更生动、形象地理解雅典民主政治的主要内容,设计了一个虚拟的历史人物——雅典农民帕帕迪,并请同学进行角色扮演,以他的活动为主线,串入了雅典民主政治生活中的主要活动,设置了问题,还加入了一些图片和细节,并以公元前339年审判苏格拉底为结束,由此引出雅典民主制的影响。

 

通过情景创设学生很快融入了历史,但最后的情景冲突给大家以极大的思想冲击:目不识丁的雅典公民帕帕迪与思想家苏格拉底在民主问题上的较量,到底谁错了?

 

1、  从帕帕迪的政治生活中你看出雅典民主有哪些进步之处是后世学习的典范?

 

2、法庭对苏格拉底的审判合法吗?合理吗?有人说“苏格拉底之死是多数人暴政的产物”,你怎么看?

 

引导学生认识民主不是万能的,不要把民主当成一把“上方宝剑”,民主之下没有权力的制衡、没有完善的司法制度便会形成多数人的暴政,即苏格拉底是否有罪决定于那五百个“法官”对他的喜好程度。对苏格拉底的审判虽然是合法、合当时的法,但不合理,因为对他的审判依据仅仅是言论,同时也没有辩护制度、调查制度等,苏格拉底之死是雅典民主制度的产物。

 

谈到这儿,这里不得不讨论新课程改革中的创新与思考了。

 

创新是新课程改革的灵魂,否则就不叫新课改了。没有创新,总是八个样板戏唱到底谁也不爱听,课堂也是一门艺术,是一门教育的艺术,一门思想的艺术,没有创新的艺术是没有听众、观众的,也就没有生命力了。

 

对于虚拟历史人物这样的教学方法,有老师提出过质疑:“对情境教学我一直有一个疑问,现在的情境教学经常编写一个虚拟的历史人物,或用帕帕迪来讲解雅典城邦的民主政治,或用二毛来了解鸦片战争中的社会经济,或用一个俄国农民的一天来讲解十月革命和新经济政策。我也曾尝试在课堂上使用这种教学方法,确实‘高效’,但历史的底线是‘真实’,如果连历史都虚拟了,历史讲授者的底线应该在哪里?”

 

对此,齐健老师说:“这个案例我也早已拜读过,我觉得这种探索是积极的,并不是违背历史乱虚拟,仔细研读会发现创设的情境是建立在特定的真实历史背景之下的,激活了课堂,激活了历史。所以,这里的‘虚拟’前提应该就是真实。”而赵亚夫在《历史课堂的有效教学》一书中谈到另一个案例时有更精彩的论述:

“如果我们再将‘虚构’故事背后蕴涵的以人类命运的深切关怀、对未来文明的警醒和对现实行为的反省考虑进去的话,谁又可以否认其教育意义的真实性呢?”

 

是啊,帕帕迪这个人物不只是雅典农民的一个简单还原,从他一天的政治生活中,我们看到了奴隶制度下雅典公民的平等,看到了2000多年前雅典人的伟大智慧和海洋文明的独特魅力,也看到了哲人苏格拉底的勇敢与无奈,从而引发出我们对人类政治文明永恒的思考!

 

但是创新的目的是为了更好的完成教学、教育包括人生的既定目标。创新如果仅仅流于形式,把“帕帕迪”当成一个道具来完成这课的教学,那必然是画虎类犬,不管别人创设出多少形象和情景都不会改变那些缺乏思想的课堂,都不会让人砰然心动,都不会改变课堂的低效甚至无效的局面。如果我们看到,在虚拟故事的背后,不但有着四两拨千斤的精巧设计,还有着对这个教学环节的深入思考,并且是延续性的思考,这样,不论是借用别人的“故事”还是自己创设情境,都不会流于形式而累于形式了。

 

 

同时,笔者还以为,创新,并不是要抛弃旧的一切,任何创新都是一场对旧事物的扬弃。有的人认为,没有教师的任何讲授而是让学生在课堂自学或表演,以为这就是新课程了,以为这就是体现了学生的主体性,以为这就是把课堂还给学生了,便是对这场改革的肤浅理解。在这一课短短的四十分钟里,教师要帮助学生理解那么多人类早期民主政治的内容,要帮助学生理解顾准在苦难中思考人类生存发展最本质的三大基石“民主政治”、“市场经济”和“法治社会”之中的精髓,那是多么难的一件事!没有教师的讲述这一信息传输量大的教学手段怎么能行?任何一种教学方法没有好坏之分,只有适合与否、恰当与否的区别。

 

教师的成长要在不断学习中进行。但是,如果把简单的模仿也看成是学习的全部,那我们肯定走不远。王雄老师曾提出过,研究者的视角与普通人有何不同?他认为,研究者能对对熟视无睹的现象有专业的眼光,能对学生出现的问题有独特的立场,同时还对一些看似枯燥的数据、报告有敏锐而丰富的分析。在新课程的熏陶下,我们要争取成为一个学习型、研究型教师,要善于学习、善于思考才能进步得更快些,才能在学习中找到自己的思想与立场,形成自己独特的教学风格。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文献:

赵亚夫主编《历史课堂的有效教学》,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年1月

雨人、张艳云整理《历史教育的终极取向:从根本上追问什么是有效的历史教学》,《中学历史教学参考》2007年第5期

 

(本文获07年市论文一等奖,并发表于《创新教育》)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09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