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文化 | 社会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教案试题 >> 历史教材 >> 教学研究 >> 正文
思考:我国台湾学生的历
李方:我最愿意生活的十
刘向荣:我教学生记忆—
张俊海:我的教学随笔二
杜苇:我的罗马法教学叙
管志伟:我的愤怒与思考
朱孔庭:我命制的历史模
人民版高中历史教科书:
李孝悌:我對高中歷史教
夏辉辉:我教岳麓版高中
最新热门    
 
凌寒:我布置给学生的寒假作业

时间:2009-10-18 17:56:03  来源:凌寒
 

凌寒:我布置给学生的寒假作业

 

    放寒假之前,我给学生布置了一份作业,做个社会调查,内容是从1937年——今社会生活的变迁,可以任选其中一个时期。方式有:(1)与长辈聊天;(2)阅读课外书籍;以第一种方式为主。最后写成调查报告交上来。留这份作业的主要目的有二:其一是给学生一个和长辈交流的机会,增进与长辈的感情;其二是让学生了解以前的社会生活状况,通过对比,发现社会的进步,也有所感悟,珍惜现在的学习机会,珍惜目前的生活。

 

    开学以后,学生交作业的情况并不理想。有部分同学没有完成作业;一部分同学作业虽然完成了,但是明显的是搪塞;另有一部分同学认真完成了,但是写作能力尚需锤炼。即使写的好的几份作业,写作能力也明显地与高中学生的要求有差距。

 

 

社会调查(李旭朋)

调查对象:奶奶

年龄:70

工作:农民

受教育程度:小学

奶奶小时候家里有四个孩子,时至日本侵华,国难当头,家中生活异常艰难,整天躲来躲去。奶奶小时候穿土布衣服,当时没有背心和内裤,夏天时就穿一件单衣和单裤,冬天时在上衣和裤子里分别套上棉裤和棉袄,颜色则是用一种叫硫璃的植物砸烂再涂在衣服上,到后来集上有个洋布,家里就去集上买布,再让专门做衣服的人做。

 

奶奶小时候住的房子不错,是四合的,有天檐。奶奶说当时谁家好过不看住的房子,看的是家中土地的多少。因为房子好,所以家中地自然要少一些;奶奶说自从嫁到爷爷家后房子不再那么好。1973年发大水,把房子给冲垮了,为了盖新房子,爷爷奶奶一起去河里砍树,有一次下着大雨,奶奶差点被大水冲走,是爷爷连树带人一起拉上来的。爷爷奶奶用泥块(注:不知作者所写的泥块是什么意思)砌成墙。那所房子到现在还存在,但已经好久没人住了。

 

奶奶小时候去别人家,远处的坐驴车,近处的步行。把粮食从地里运回来的是活头(牛、驴、缧子之类)。家里直到二叔上高中时才买上自行车。

 

奶奶小时候吃的是窝头,持续了很长一段时间。在1960年和1961年由于还苏联债,家里的粮食都被搜走,只能吃树叶、野草和糠等,生活十分艰难。

 

 

 

 

 

 

 

社会调查(韩子欣)

 

看到现在的幸福生活,的确来之不易。我国第一枚原子弹的产生,第一个卫星的发射,第一艘载人航天飞船的升空……但我们对那源远流长的历史知道多少呢?

 

妈妈今年50多岁了,听妈妈说那时(注:作者没说明时间,估计是建国初期)吃的只是山药面饼子,高梁面饼子,能吃上玉米面饼子就算不错了。那时秋收时产量低,一亩地只收很少的粮食,粮食全都归生产队所有,每天都是每个人挣公分,挣得多分得多,有的人挣得少,一天只挣一两分,而有的人挣的多,有八九分。到该发粮时,妈妈虽然领得不少,但是家里人多,每人分分也不过就那一点罢了。不过过年时,黄昏可能吃山药面饺子,五更的时候可以吃白面和杂面各一半做的饺子。

 

妈妈她们那时基本上不花钱,穿的衣服布料很粗,也很难洗。妈妈每次洗衣服回来时都会捡一些干柴回来烧水用。那时的学费只有一元钱,但妈妈交不起。妈妈学习很好,但姥娘不让妈妈上学,老师同学们都来劝也不行,只为一元钱学费。而现在对于我们而言,这只不过是一根冰糕钱。妈妈小时候很苦,16岁就进入了生产队,文娱团每天不远万里,背着背包到各地演出。那时,从元氏步行到南佐,又步行到山里的其他地方。同里人纯朴,给妈妈她们山里的特产,让她们带回去,她们说什么也不敢,怕回去挨训。她们那时如果天气热就直接把一块布铺在地上,找块砖当枕头。妈妈她们演的是关于“牛鬼蛇神”一类的东西,具体是什么我也不太清楚,妈妈也没有给我细讲。那时的人们都比较封建,经济也不怎么景气,别说买什么东西了,就连吃有时还顾不上。尤其是三年大饥荒,饿死那么多的人,妈妈一家属于“贫农”,也很苦,那三年,她们可以说什么都吃过,终于挨了过来。

 

妈妈还说文革十年,冤死了那么多人,刘少奇案是那时中国最大的一桩冤案。文革开始时,有人手里有枪,开始杀人,但后来中央下令禁用武斗,只用文斗。

 

听爸爸说,1959——1961年三年灾害,最困难的时期也就是冬天的三个月。那时什么也没有,只有萝卜咸菜。每天就吃那么粗的萝卜咸菜,切一指厚,就着水吃。听爸爸说,那时老姨救济过他们,有玉米面饼子。而很多人都饿死了。没死的也很瘦,饿得不成样子。虽然过了这三年,但又有了1963年的大水,那雨下了七天七夜,屋里的水有三尺多深,人都站在水里泡着。很多家都是土坯房子,一个个都塌了。由于怕房子塌了,家里就用木枝把被子支起来,那样雨就不会打到墙,根本没有塑料布。水深持续了三天三夜,那三天根本就不敢睡,想的只是命,其它的根本不管。在那场大雨中倒塌的房子有一半还多,全村里,那么多的房子都是危在旦夕。全村在雨后的萧条景象让人是很伤心的。

1966——1976年十年文革,毛泽东思想是最主要的,那时孩子批判父母,学生批判老师……那种种景象不是常人所看到的。

我们现在的幸福生活应该珍惜,不要错过这美好时刻。

 

 

 

 

 

社会调查(徐海莎)

对象:爸爸、妈妈

年龄:47、46

工作:务农

受教育程度:初中、小学

爸爸妈妈小的时候穿的是粗布衣服,那时家里有织布机,很大的织布机,还有纺车,我小时候还见过,好些布都是自己织,根本舍不得花钱买。那时候能吃上玉米面就算不错的了,况且我爷爷奶奶过世的早,爸爸他们兄弟四个,好多时候都是饿肚子。爸爸妈妈家里住的房子都是用土块垒起来的,也没有玻璃,冬天就用纸糊上,几个人挤在一块,盖一张被子。家里穷,连自行车也没有。

 

爸爸妈妈结婚的时候,买了一辆自行车,一辆三轮车,一台小的黑白电视机。那时候根本没有照什么相,爸爸妈妈的第一次全景还是在我出生后,家里五口人合照的一张相。在此之前相片只有黑白两色。那时候还是吃玉米面,吃白面的时候很少。爸妈结婚后,爸爸找了份工作,家里渐渐富裕起来,我们孩子们每年都有新衣服穿,有零食吃,可以玩木牛(一种木制玩具)、推圈儿(铁制玩具),后来又买了羽毛球。听爸妈说过我大哥小时候过生日给两毛钱,我二哥上初中时过生日给十块钱。

 

现在,家里有了摩托车,两个哥哥也买了手机,家里大部分的东西都是买,吃的穿的用的都很流行。

 

 

 

 

 

 

 

与时代同步(孔江彦)

 

儿时的我是听着姥爷唱着“雄赳赳,气昂昂,跨过鸭绿江……”的歌声,述说着他南征北战的故事长大的。姥爷是一位老党员了,曾经参加过八年抗日战争,也参加了抗美援朝,每逢提及往事,姥爷便会滔滔不绝讲得没完没了 。

 

我的姥 爷出生于1927年,时至中共成立的第六个年头。当时的中国内外交困,百姓们更是苦上加苦,难上加难,过着有上顿没下顿的日子。姥爷讲他们那时候吃槐花和豆渣蒸成的饼子,非常难吃,可是为了活命也得吃呀。槐花吃了之后会全身浮肿,眼肿得都睁不开了。后来姥爷参加了革命,随着部队到达了延安,在这里姥爷才开始识字,在此之前他可是个目不识丁的大老粗……

 

姥姥算是个苦命人,出生在一个兵荒马乱的年代,又早早失去了双亲,自己逃难才来到了这儿,后来被人收养了。姥姥的养母是位善良的寡妇,把姥姥当亲生女儿一样,姥姥还上过两年小学,在当时似乎十分不容易。

 

革命终于胜利了,但遭受战争重创的国家却十分贫困,家家户户都要凭借粮票生活,每年的供给也是十分有限。我的妈妈就是出生在这个年代,所以妈妈很小就得帮家里干活,七八岁时就开始在家里做饭了。那时做饭可不容易,不像现在用煤炉或煤气。那时候得打“火底”,就是把麦杆点着入进灶堂里,再在上面添上煤渣,再用风箱鼓风,火又难着还十分呛。可每次妈妈都得自己把火弄着了,可真不容易。听妈妈讲她小时候一年到头只有过年时才会吃白面,平时想都别想。她长到了十五岁时才第一次知道苹果是什么滋味,苹果这种再普通不过的水果,当时对她来说也是一种奢望。妈妈在九岁时才迈进学校的大门,然而却不能扔下家里的活不做,一放学便要去放家里养的两只羊,就这样妈妈却努力上到了初中,妈妈毕业那年全国刚恢复高考,但妈妈因几分之差与自己的理想学校失之交臂,从此也就放弃了求学的道路。

 

我真是幸运儿,出生在现在,无论衣食住行,那方面都比妈妈那一代强多少倍,可妈妈说我身在福中不知福。确实是这样,白面馒头我不吃偏要吃玉米面饼子,新鲜蔬菜不爱吃却爱吃野菜,好好的衣服偏偏在上面弄个大洞,认为这样才是时尚。

 

老中青三代记录了中国从抗战争到现在的生活面貌,也充分的展示了中国不断蒸蒸日上的国势,再也不是任人宰割的落后国家了,而是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大国了,明天的中国一定会更加繁荣昌盛。

 

 

 

 

 

 

 

社会调查(陈肖玲)

 

爷爷:83   受教育程度:自学成材,相当于高中文化

奶奶:78               小学文化

爸爸:43               高中文化

妈妈:40               高中文化

 

爷爷从小受了很多苦,他大概是六七岁的时候吧,妈妈去了只留下了爷爷和爷爷的爸爸。听爷爷说,那时,祖爷爷带着他去了唐山,也许那有几个亲人吧。

 

爷爷和祖爷爷便住在火车上,以火车为家,常常是吃了上顿没下顿,后来当爷爷十八九的时候,祖爷爷去世了。

 

爷爷便回到了老空。因为祖奶奶很早就去世了,爷爷和祖爷爷过着艰难的生活。爷爷连自己的生日都不知道,更没有上过学。想来,便觉得自己现在真是不珍惜眼前的机会。但爷爷并没有放弃,听他讲,小时在火车上拾到一片有字的纸屑便高兴地去寻问别人,让别人教给他,更别提一张报纸了。直到现在,我还记得小时候经常见爷爷拿着旧黄的报纸在看。直到现在桌子上还放着旧旧的一本本黄色的书,但我并没有翻过。

 

听奶奶说,解放后,具有爷爷那样的文化的人并不多,爷爷在县里边任职,后来由于文化大革命,又回到了老家。

 

奶奶一生其实也挺苦的大约十岁的时候,有一次日本人来到了他们村,一村人都往山里跑,去逃命。奶奶的爸爸带着一家人,当他们跑到山头上时,发现山坡上晒着的席子忘了拿,便跑去拿;奶奶的妈妈带着一奶奶和老舅随着村里人躲到了早已准备好藏身的山洞里。

 

等了好久,不见爸爸回来,奶奶担心的不得了,去又不敢吱声。日本人在山洞上面走动的声音听的清清楚楚,村里人都怕的不得了,害怕被发现。

 

幸运的是过了半天,听不到动静了,日本人终于走了。奶奶说,她的腿都动不了了,她还一直问妈妈,她的腿没知觉是不是断了。

 

当日本人走后,奶奶和她妈妈便去寻找爸爸,发现爸爸躺在山坡上,血流了有一丈远。直到现在当奶奶看到电视上日本人残害中国人时,奶奶就非常难过。

 

奶奶说她和老舅去地里,去收原本就没有收获的粮食,回家的时候,不得不从日本人驻扎的地方偷偷过去。那时奶奶带着老舅东躲西藏,就从日本人的眼皮底下逃了出来,却遭到了她妈妈的训斥。

 

大概是唐山地震的时候吧,那时村里人都不敢在家睡,便去地里睡。后来爷爷到唐山去找她姨,可那时唐山已成为一片废墟,怎么还能找到。真是活不见人,死不见尸。回家后他姐姐不算,后来两家便有了矛盾,爷爷不得不又去了一趟唐山,随便找了一具尸体火化了带回家。

 

到了爸爸妈妈那时,实行社会大生产,集体劳动,集体生产。那时家里不准有小灶,也不准有黄铜。爸爸妈妈还小时便要去地里干活。他们上学还需要跑到九里外的学校去。

 

在爷爷奶奶那个年代,别说有家了,有命就是幸运儿了,何谈吃饱?想来爷爷在那种情况之下,还能自学成材,自己真是身在福中不知福了。

 

爸爸妈妈那时上学也是很难的事,还要帮着在家干农活。那时,每天上学,来回不知要走多少路了。他们那里农里烧柴,要起早贪黑,到几十里外的大山里去刨草根,有这已经算是不错的了,更别提树枝了。为了拾干柴不知多少人从大山上跌入深谷而死去。

 

比起现在的生活,我认识到,也许人就是这样一种动物,只有越艰难的环境下潜力才会挖掘的越深。

 

 

 

 

 

 

社会调查(刘丹蕾)

 

   一直渴望有个机会,能与爷爷奶奶、爸爸妈妈好好谈谈过去的历史。这一次,我如愿以偿了。

 

   爷爷在灶间烧火,他一直边咳嗽边回答我的问题。在爷爷出生的那个年代,是中国近代近乎最困难的一段时期,人们吃不饱,穿不暖。爷爷小时候家里很困难,他兄妹三人,通常是吃谷糠、野菜,最好的时候吃的竟是窝头!在国家最困难的几年内,他曾吃过“代食品”(棉花皮、玉米棒皮做成的食品),每一个人都显得很“胖”,但那是浮肿。

 

   这还不算什么,爷爷上小学时,根本没有正规的学校。教室是间破屋子,没有课桌,没有板凳,学生自己从家里带板凳。板凳放在地上当桌子,而他们就坐在地下学习。碰上下雨的天气,就往往是“外面下大雨,屋里下小雨”。那时用的是石板、石笔,根本没有人用得起白纸(到妈妈小时候就用得起了)。

 

当夜色照满整个大地时,一间间小茅屋内就会亮起一盏盏煤油灯,爷爷便在这昏暗的灯下学习,所以我们更应珍惜今日来之不易的学习机会,努力学习。

 

到妈妈学习的年代,生活显然已好了许多。妈妈姐妹五个,家里人多,吃的也多。当时是生产队,妈妈家每年都是超支户。妈妈6岁上学,去学校时,身边总带着小姨,她边上学,边看孩子。

妈妈在学校用的是铅笔,大白纸(四分线一张),自己装订成本,正面用过后用反面。

当时生产队有生产任务,早起后去山上割一担草,回来后吃饭,然后才能带着小姨去上学。星期日不上课,她夏天去山里刨药材,秋天摘酸枣,冬天去山上拾柴,好为家里多分担一些压力。

由于姐妹众多,穿衣成了个难题,“新三年,旧三年,缝缝补补又三年”是当年母亲的穿衣写真。

讲完这一切,母亲又叮嘱我:“那时条件差,没上好学,你好好学吧,将来才能有出息呀!”

我明白了,我确实应该努力学习了!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09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