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文化 | 社会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教案试题 >> 历史教材 >> 课程建设 >> 正文
浅谈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
“大历史观”在高三复习
余晖:开放题在高中历史
卢小燕:双语教学在高中
谢国平:分析法在高中历
研究性学习在高中历史教
小组合作学习在高三复习
从 发昌现象 看中国资本
最新热门    
 
王玮在高三历史教学研讨会上的发言

时间:2009-10-18 17:18:04  来源:王玮
 

在市区高三历史教学研讨会上的发言

 

北郊中学  王 玮

 

其实,我自己都觉得没有资格讲,一、我市有大批具有多年高三丰富经验、功底深厚的优秀教师,二、是当今高考模式本身就存在一些偶然性,偶尔考得好点,并不意味着我的水平就高也不意味着下届成绩也好,何况北郊人数从80多人猛增到180人,学生素质更是每况愈下。三、是许多做法是很多老师都做过的,有的甚至更好。

 

    一、几点做法:

 

    (一)、增强必胜信心,主动学习沟通

 

    1、增强信心

 

    (1)、学生组成不理想:由于学生及家长的观念,北郊文科班的生源确实不理想,本届高三文科班近90人,不仅没有尖子生(从几次大考与兄弟学校相比足可证明),而且“尾巴”很大(其中还有10个理转文、五个体育生、两个美术生),特别是体育生和美术生更是连正常的上课都不能保证。

 

    (2)、社会声誉不利:社会舆论觉得北郊文科薄弱,无形给我们任课老师施加巨大的心理压力。

 

但面对既成事实,对于我来说,又不能怨天尤人,只能鼓足勇气知难而进。我坚信:天道酬勤,只要方法得当,就一定会改变现状。信心是成功的保证!相信自己,相信学生,这是成功的第一步。

 

    2、主动学习:学习报刊杂志有关高考方面的理论和实践经验介绍;增加试题储备量;了解兄弟学校的先进做法;吸收老高三老师的成功经验。只有沉下心来,虚心求教,才能不断长进。虽然多年高三教学,但一直自感自身的不足,尤其是经常性地多看题目,扩大题量,这样分析教材时就熟悉具体知识点的命题思路或方向。

 

    (二)、营造良好氛围,师生团结协作

 

我们都很清楚,学科成绩要上去,仅仅靠老师在卖力而不能得到学生的互动,结果只能是事倍功半,甚至出力不落好受到学生的挑剔和咒骂。我们也经常看到这种现象:有的老师很敬业、很投入,但由于操之过急、要求太高、方法简单,在教育学生的语言上常常由于恨铁不成钢而容易伤害学生,造成学生老师的对立情绪很严重,使学生甚至放弃本学科的学习,其结果只能适得其反:不仅学科平均成绩不理想,老师心情不好,而且师生间的感情关系很糟甚至是对你的憎恨,岂不是得不偿失?对学生的要求我一向是很严,本来就长着一副凶神恶煞的面孔,学生见了就先怕几分,但我比较注意几点:第一、注意上课时语言的风趣、幽默,营造和谐、轻松、民主的氛围,提高学生听课的兴趣,不使学生对你的课感到疲劳和厌倦。可以说在每次评教活动中,学生的评价还算不错;第二、教育学生以理服人,使其能够信服,从内心敬佩你;第三、不管多生气,责骂学生从不伤害其自尊心,常常用骂声带来他们的笑声(学生给我画了一幅漫画并写上我常说的两句口头禅送给我,以及将我的很多风趣的骂人的话收集起来名其曰“语录”保留起来);第四、经常和学生交流,了解他们对你的教学的看法以及需求,并虚心地及时调整教学以便更走近学生、适应学生;第五、不管学生成绩多差,他都有可爱的一面,所以我对他们言语中从没有歧视,常予以关心和鼓励。他们有不少学生在时间来不及的情况下,总是宁愿放弃其他学科而不放弃历史的学习。所以我们要是能力争做到学生怕你、服你、感谢你,那么我们就肯定会取得成功的一半。

 

    (三)、统筹安排计划,科学合理有序

 

我是03年到北郊工作,这是我新的学校第一届高三。面对新的环境、不同素质的学生,我的教学复习安排、教学方法是否适应北郊的学生尚是未知数,所以一切都是探索中,结果也是未知数。我主要做好以下几方面:1、合理安排全程复习计划:高三开始之时就经过认真思考安排好三轮复习的时间,甚至连期末考试也不影响复习进度,以免因小失大影响正常复习进度。2、在安排复习进度时就基本选好配套训练题,做到有序、合理。3、注意五本书的交错复习和巩固。根据遗忘规律,提高记忆效率,在平时复习中交叉进行,例如在世界史单元复习过程中,通过默写和训练,不时检查中国史的基础知识。4、不轻易打乱复习计划,做到复习的延续性、完整性。由于前两次统考成绩并不理想,也曾经对我的教学复习的安排产生怀疑,但冷静下来后还是照章进行,不受影响包括情绪和教学计划。

 

 

 

    (四)、深化课堂教学,提高复习效益

 

     历史教学成绩的好坏,最主要的还是靠课堂教学,我在课堂教学中努力做到几个“基本到位”:

 

    1、课堂教学管理基本到位:试想,如果老师只是一味地、无精打彩地讲课,学生或打磕睡、或做别的事,这种课根本就是浪费时间。我主要注意以下几点:一是用激情感染学生。也许是个性决定的,我上课声音比较响亮,同时比较有激情,使学生的情绪也紧紧地跟着老师,上课还是比较投入的;二是用诙谐的语言调动学生。看到学生疲劳时,我会时不时地来点小插曲,一句诙谐的话、一个小小的笑话,使学生在哄堂大笑中不仅消除了疲劳而且提高了学习的兴趣。三是用眼睛观察学生。在讲课的过程中,我善于观察学生,从学生的面部表情上我会看到他们对我所讲的内容没有完全理解,我会换个角度再讲解直到点头为止;从学生游离或无神的眼神中我知道在走神,我会突然向他发问,在他的尴尬中及时予以批评、引导(其实不用再多说他已经意识到错误了)。

 

    2、梳理书本知识基本到位:一方面书本中的知识点不管是小点还是大点不能轻易遗漏,毕竟当今考试模式下,书本基础知识考查的分量很重;另一方面,要求学生上课时就要强化记忆部分知识点,不能养成考前突击的习惯。

 

    3、分析教材内容基本到位:从2005年高考试题中我们明显可以感觉到,在不少试题尤其是选择题是死知识仍然较多,但比去年更活的题也不少,例如问答题的最后一题,把不同时期的英国和日本做比较。这就要求我们必须抓好对教材内容的分析和理解。

 

    第一、基本内容题目化。在引导学生掌握基础知识的时候,我习惯于根据以往所知道的题目,要求学生当做一道试题来对待,使学生在答题时会感到很多题目似曾相识,当然这必须要以老师头脑中库存试题较大为前提。

 

    第二、重点内容细致化和前瞻化。研究多年来的高考,我们不难发现,重点问题从不回避,有的甚至连续考到,如唐太宗的问题,几年前高考中问答题先后考了经济发展和用人问题,今年又考了民族政策。郑和下西洋2000年材料题考过,在去年又考到。因此,这就要求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对于重点问题必须重点花时间去认真解决。我一般在解决重点问题时,通常是运用问题(不少题目是以前的考试题)引导学生去分析、思考。此外,作为老师还得自己善于动脑子去挖掘、设计题目,多思考这方面内容还可能会怎么出题,不能老跟着别人后面跑。如,讲到商鞅变法时,就设计了五个思考题,基本上可以说把试题中可能会涉及到的问题都考虑到了,使学生对这些内容多方面地去掌握,不管以后会怎么考学生都不会感到困难;

 

    第三、难点内容简单化。如何突破难点?如何使学生容易理解难点问题?这是我们课堂教学需要思考、解决的问题。我主要是采用两种方法处理:一是把复杂的问题简单化处理,通过问题群的形式,由浅入深,引导一步步地去思考、解决问题;二是运用简单的图示法。如讲春秋战国时期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转化问题,就采用图示形式,不仅将整个社会转型的过程细节地展示给学生,而且进一步使学生理解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关系。

 

    第四、新旧知识联系经常化。我一开始就叫学生养成良好的习惯,学到某个知识点时,要求学生将以前所学的相关知识及时联系起来,甚至在知识点旁边注明以前所学的知识内容或标上页码。同时,对于相关知识设计一些问题,将不同时期的相似内容予以比较,例如今年高考的唐太宗和汉武帝民族政策问题的比较和我们上课时所讲问题基本一致。对于重点章节或重点内容,我就不惜花大量时间去解决问题,所以,我会经常性地一节课的内容分成两节课讲。

 

    4、发挥学生主体作用基本到位:如何发挥学生主体作用的问题各种渠道谈得很多,但我觉得,至少不能使学生只是不动脑子地跟着你在听,主要抓几点:一是提高学生当堂记忆基础知识的效率,例如,回答问题时不能看书回答,这就使学生学会用心去看、去记;二是提出问题训练学生的发散思维,养成多角度思考问题;三是引导学生学会思考,例如,在讲解知识时,要求学生在一定时间内看书,然后找出题眼。

 

    5、掌握解题策略基本到位:成绩的取得也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一抓书本知识,二抓解题策略即应试能力。训练就是提高这一能力的重要手段,一定量的训练是必不可少的。但是,只是一味搞“题海”战术并不一定能提高解题能力并转化为成绩。问题的关键在于怎样使学生消化,那就要提高课堂教学中试卷评讲的质量。我在讲评试卷时常常对于学生的问题先要求其他学生发表看法并提出解决的方法,然后引导学生怎样解题并告诉他们解题的一般方法:

 

 

 

    一是细心审题:不管是客观题还是主观题,都必须先看清时间、限定词和求答项,尤其是在关键词上不能犯低级错误,我也会举一反三,拿一些高考试题为例,以提醒学生注意一些关键词的变化,如辛亥革命推翻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制度,秦朝的李冰修建的都江堰,“武王伐纣”是奴隶主政权争夺权力的斗争等等;

 

    二是规范答题:包括格式规范(不同题型有不同的格式要求,如果格式一错就可能全盘皆输,如评论式的问答题就要注意三要素,比较式问答题要先答比较项再展开具体内容)、语言规范(也就是语言表达要用学科语言,我要求学生尽可能用书本语言去答题)、要点表述规范(一是强调答案不能“犹抱琵琶半遮面”,只抓了要点而丢了得分点;二是表述必须条理化,不能杂乱无章,不知所云);

 

    三是迁移知识:这种迁移能力对高考来说至关重要,很多学生看到一个题目往往不联系书本知识,不知道用书本语言来表达,结果造成不能得分。我在讲评试卷时重点就是强调知识的迁移:(1)、做选择题时,不少题目在确定选项时很难判断,但如果结合书本知识的相关内容就很容易判断;(2)、做材料题时,有的材料很难理解,只要联系书本相关知识就会迎刃而解,看到问题中要求“结合所学知识”就必须回归书本找答案。(3)、做问答题时,这点更重要,遇到比较灵活的题目也是最容易丢分的地方,做这类题目时,要求学生先必须学会解剖题目,理解题意,不能云里雾里,然后在脑子中过滤这段时期的有关内容,从中挑出题目需要的内容组合答案,如果能养成习惯的话,那么像今年问答题的最后一个,尽管是考的不同时期的不同国家的工业化问题的比较,但学会知识迁移也就没有想象的那么困难了;

 

    四是掌握技巧:(1)、采用一题多解的方法,主要是讲选择题时一般至少用两种解题思路帮助学生开阔思路,训练发散思维。(2)、抓住一般规律,切忌满天撒网。例如,比较改革运动一般都是要从背景、目的、性质、内容、结果、影响等方面去找比较项,同时注意抓住参照项来思考。(3)、不同题型有不同的思维方法:如材料式选择题,所选答案就要注意全面、准确的反映材料原则。程度式选择题就要学会推理,如根本原因就是原因的原因。再如材料分析题,方法很多,但至少要养成一个习惯:先看问题,带着问题抓有效信息,并且将找到的信息予以标注,然后再组织答案。

 

    (六)、抓好差生转化,提升整体水平

 

差生转化是提高历史成绩的重中之重,学生素质参差不齐是文科班的共性问题,尤其是我们文科班本来就没有尖子生,成绩的提高只能考中下等学生成绩的长进,这点从一开始就思想明确。

 

(1)、平时关心一点:我喜欢经常性地和他们聊聊,聊生活情况,聊学习中的困难,使他们体会到你对他的关心。同时在聊的过程中不断地以以前的成功例子鼓励他们;

 

(2)、过程耐心一点:毕竟他们基础较差,学习态度转变也不可能一蹴而就,因此需要给他们一点时间,看到进步还是需要表扬的,如孙同学,自从表扬一次后,成绩大不一样,能从全班最差到高考成绩124分,出乎所有人包括学生的意料;

 

(3)、方法灵活一点:一是指该严厉批评的要批评,当然是鼓励性的批评(应该达到什么水平而未达到,有的甚至是较高的期望,2班两位女生的话很能说明问题,分别考了124和125分),二是指在学习上分层次要求,如有的作业可以不必全做,而重点抓好书本知识;

 

(4)、措施强化一点:如另加选择题训练以强化客观题训练,经常轮流批默写本以强化基础知识的记忆,自习课(主要是最后阶段)抽查书本等。可以说今年中下等的学生高考成绩普遍进步非常大,有的与“二模”相比增加50分左右。

 

 

 

(七)、做好收尾工作,加大冲刺力度

 

最后我以自身的经历所要强调的是,最后阶段尤其是“二模”后,历史学科的潜力是所有学科最大的,作为老师必须高度重视。“二模”后,我及时调整重心,主要做以下工作:

 

一是回归教材重温基础:教育学生“这是你高考最大的增长点”,所以必须死抓书本,对于北郊学生来说更是如此,因为此前不能吃苦、不认真背书,书本基础知识非常欠缺,和兄弟学校差距较大,因此在最后阶段甚至一些差生连正课都要求停下来去复习了,效果也确实明显;

 

二是浏览试卷,认真纠错:最后阶段,训练量下降,重点是纠错;

 

三是看笔记,包括线索和补充、归纳的重难点知识以及围绕重点问题所汇总的问题(今年的问答题的第一题和第二题,认真看笔记的同学就明显有优势);

 

四是汇总三大题型的不同类型的解题技巧和学生一起学习

 

五是对于一些热点和重点问题进行归纳并打印成文下发学生要求学生予以了解

 

我自己认为最后阶段,历史复习的效果还是不错的,而且这种策略的调整,不仅影响到一批学生,影响到一个班级,甚至可以说影响到一个学校。可以有不少人就是由于历史的突飞猛进而意外上了本科线(尽管我在总结时强调集体的力量,但看看各科成绩明显可以感觉历史成绩变化非常大),以我所带班级最为典型。原本最多只能31人上线,但最后是40人,上线率除教改班外最高,指标完成全校最好。用校长的话说,原来看看全班要20多人上不了线,结果只有几个人没上(连很多老师也不理解为什么变化那么大)。多贡献9人也就是意味着学校多了两个百分点,影响还是比较大的。

 

    二、几点反思

 

    1、知识点要抓细、抓实;如“大别山根据地”问题,三省交界问题在书本下面的小字注释,由于上课的忽视而造成大量失分,实在令人痛心。

 

    2、关注“倒挂”现象:有相当一部分以往成绩优秀的学生却出现严重滑坡:如二模136分高考只有113分,130分以上的学生普遍在平均分以下。究其原因主要有几点:一是最后阶段放松要求,自以为高考没问题而放松对基础知识的强化(大多都是选择题失分太多,一般错5到6个,都是基础分),二是心理状态发生变化:担心自己高考发挥不好而造成紧张(有同学告诉我自己紧张得写字都变形)

 

    3、重视“死角”:体育生由于放弃管理而严重拖后腿现象。

 

    4、把握命题方向:研究高考,研究信息,研究问题。最遗憾的问题:罗斯福新政与里根经济改革的比较问题。

 

    三、几点希望:

    一是团结合作,共同提高;二是彼此加强交流,取长补短;三是加大探讨力度,寻求难点问题的解决方法;四是广泛吸收和研究高考信息,提高应试的灵敏度。

 

2005年9月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09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