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文化 | 社会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教案试题 >> 历史教材 >> 教学研究 >> 正文
对中国影响最大的十大历
高考辅导怎样分析历史事
高考辅导怎样分析历史事
高考辅导如何解答历史选
高考辅导高三历史总复习
高考辅导之怎样解答历史
高考辅导之怎样做历史简
高考辅导之怎样解答历史
高考辅导之怎样解答历史
优秀历史试题设计一:台
最新热门    
 
“大历史观”在高三复习中的运用

时间:2009-10-18 17:54:08  来源:翟亚红
 

“大历史观”在高三复习中的运用

静宁一中    翟亚红    中学历史教学园地    作者:翟亚红 

在中学历史教学中,我们多年来注重的是对基础知识的教育。通常在非毕业班教学中,依据教材,从具体的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到细微的历史年代,向学生表述一番;在高三复习备考过程中,仍然是照教材及考试说明,从头再强调一番事件、人物和年代。长期以来,这一历史教学的程式,其效果如何,我不便妄加推测,但导致历史教学在学生中的亲和力,实在让人汗颜。

虽然人们常说 “教无定法”,但学科教学总有它特有的灵魂作为支撑点。这个支撑点毫无疑问便是学科精神。无论是多元化的历史课堂教学模式,还是千姿百态的历史微格教学方法,都源自于历史本身内在的精神。对这种精神最好的诠释是大历史观。何谓“大历史观”?它是我们当代人认识历史的一种结构体系,大历史观强调了认识历史过程的结构性、思维性和时代性的三位一体。

在历史教学中,整合建立大历史观,是通过长时段、中时段(或短时段)教学目标的优化制定体现出来的。因此,处理好教材内容和教学目标是整合链接,构建大历史观的关键。我们都清楚,高三阶段的历史教学工作具有明显的特殊性,一方面要完成教材规定的教学内容,另一方面要培养学生适应高校招生选拔的应试能力。因此如何在有限的时间内,既能提高学生的实际运用能力,又能为学生日后的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这是需要我们长期研究的一个课题。而坚持自觉运用大历史观这一指导思想,在不断夯实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前提下,灵活选用教学方法,适度拓宽学生的知识面,通过整合链接,构建大历史观的复习途径,则不失为高三历史复习教学中的一个有效方法,也必将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以中国古代经济史的专题教学为例。在高三复习的传统做法上,我们一般是按照农业、手工业、商业等发展线索来组织教学。这种复习办法,优点是使学生系统地掌握了教材中的基础知识和基本线索,但其弊端也很明显,即对某些具体历史事件的演变沿革,这种方法则无法揭其貌、说其源,更不用说给学生建立起一个大历史观。

如古代经济重心的南移,它反映了我国古代南北经济发展的巨大变化。黄河流域是中华民族的发祥地之一,在古代这里人口集中,经济文化发达,也是中国开发最早的地区,成为中国古代早期的经济中心。而江南的开发,南方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是经济重心南移的主要表现。在组织经济重心转移这一专题复习上,传统的方法是列举出转移的阶段和结果。如:1、东汉末年至三国时期,江南得到开发——起步阶段。2、东晋和南朝时期,江南得到大规模开发——南朝末年开始赶上北方。3、隋唐时期,江南经济迅速发展——南北经济基本持平。4、宋至元朝时期,江南经济突出发展——经济中心完全南移。5、明清时期,南方经济继续发展——经济重心的地位得到巩固和发展。

如果我们在复习过程中,对这一知识点重新整合,适度做一扩展链接,建立起经济重心南移这一大历史观,不但会加深学生对这个问题的理解和识记,还会使学生的知识结构成为一个整体。具体整合扩展如下:

(一)中国古代经济重心的形成和移动线索  1、经济重心在北方:(1)先秦至秦汉时期——经济重心在关中地区;(2)秦汉至南北朝时期——经济重心在黄河流域;2、经济重心转移到江南:(1)唐末以后——经济重心南移至江东地区;(2)近代以来——江浙和东南沿海地区的迅速发展;3、经济重心南移的规律:由北向南从黄河流域转移到长江流域和江南一带;由内地向沿海逐渐转移。

(二)经济重心转移转移的原因:1、按照教材内容归纳为:(1)北方战乱较多,南方相对和平稳定;(2)北方农民大批南移,带去了先进的生产技术,并补充了江南的劳动力;(3)江南统治者为发展实力,比较重视发展经济;(4)南北方劳动人民共同辛勤劳动,开发了江南;(5)南方生产条件和自然环境比较优越。2、按照人类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可归纳为:(1)自然因素:包括地理、气候、农作物品种的丰富等;首先,如宋代以前,粮食主要以耐寒的小麦、粟为主,这类作物适宜生长的环境是北方的温带大陆气候。而北宋时占城稻传入,到南宋时成为主要农作物,明朝时产量提高、面积扩大,水稻适宜在江南的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内种植,这里光热条件好,雨热同期,水资源丰富;其次,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经济作物种植日益扩大,江南土层深厚,易于开垦和操作,茶树、甘蔗、柑橘这些经济作物更是适宜在江南种植。等等(2)人口因素:北方由于开发早,这里人口急剧增长,结果为开发土地资源,无限度的烧毁森林、滥垦荒地,造成水土流失严重,土地面积减少,自然资源遭到破坏,环境恶化,影响了农业生产。(3)战争因素:黄河流域长期的征战攻伐,无休止的兵燹蹂躏,破坏了当地的经济环境,造成了人民流离失所,四处迁徙。(4)政治因素:随着政治中心的转移,交通运输及对外贸易中心的南移,经济重心也相应的移动,只不过这个移动要慢一些。总的来说,经济重心南移也是当地的自然环境与整个社会生产力之间辩证关系发展的必然结果。

(三)人口移动对经济的影响  1、中国古代人口自然移动的趋势;(1)北民南迁——东汉到南北朝;A、北方草原向黄河流域迁移;B、黄河流域向江南迁移;(2)中原人民向四周扩散——唐朝末年以来;(3)下江南、闯关东、走西口与古代人口移动的关系;2、北民南迁对古代经济重心南移的影响;3、中原人民向四周扩散对边疆地区开发的作用;

 (四)江南开发和经济重心南移过程  1、经济重心南移线索;(1)东汉末年至三国时期,江南得到开发——起步阶段。(2)东晋和南朝时期,江南得到大规模开发——南朝末年开始赶上北方。(3)隋唐时期,江南经济迅速发展——南北经济基本持平。(4)宋至元朝时期,江南经济突出发展——经济中心完全南移。(5)明清时期,南方经济继续发展——经济重心的地位得到巩固和发展。2、经济重心南移的特征;我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具有三个明显特征:

(1)北方人民大批南迁,带去了先进的生产技术和经验,体现了当时生产力的最高水平;(2)南移趋势往往在国家分裂或割据战乱时最突出;(3)政治中心的南移对经济中心的南移有一定影响。

(五)古代经济重心南移留给我们的启示  1、政局的稳定是经济发展的必要条件2、统治者对经济发展的重视程度是其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3、及时引进、运用最先进的科学技术于经济建设中是促进经济快速发展的重要保证。4、人们在利用自然,享受自然馈赠的成果时,一定要注意善待自然,注意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既坚持开发与保护生态平衡,走可持续发展的正确道路。

从中国古代江南开发和经济重心南移这一知识点入手,经过我们的重新整合链接,不但在微观上把教材中零散的知识点加以归纳组合,进一步夯实了基础,系统复习了经济重心南移这一考点,培养了学生全面分析问题的综合能力,更重要的是从宏观上扩大了学生的知识视野,注重了政治、地理和历史的综合运用,给学生建立起一个大历史观的初步影响。

整合链接,建立大历史观的关键在于引导学生发散思考、梳理知识结构、整理学习内容、发掘隐性联系、促进能力迁移,避免复习中的简单机械地重复。所以要求教师在全面深刻理解和把握大纲与教材的基础上,从宏观上不要拘泥于教材,而是针对有关内容进行合理化的变通处理,分解原有编排序列板块,通过变换视角、活化组合、切块归纳和立体分析,紧抠若干固有的内在联系,借助主题、线索和时空寻求全方位的新情境,在纵、横两个角度为“能力立意”做文章,以便构建点、线、面的网络知识结构,建立一个具有张力的开放系统,使师生从繁琐的重复低效劳动中解脱出来。

当然,整合链接,建构大历史观也仅仅是一种复习方法,没有也不可能有固定的模式,其建构大历史观的角度不一定要面面俱到,链接的知识点也不一定要事无巨细。一般来说,整合链接、建立大历史观的出发点,是基于学生的实际水平和教学的实用性,因此整合连接的方法无疑是灵活可变的,大历史观追求的效果,当然是以培养学生举一反三、触类旁通这一学习品质为终极的。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09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