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文化 | 社会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教案试题 >> 历史教材 >> 课程建设 >> 正文
侯云燕:历史教学中的心
张文燕:家永三郎教科书
王小燕:政治史材料题过
张宇燕:罗斯福 凯恩斯
钱金燕:历史教师·教学
徐海燕:俄重构本民族历
张文燕:家永三郎教科书
王双燕:《我看新文化运
最新热门    
 
卢小燕:双语教学在高中历史中的实验研究研究方案

时间:2009-10-18 17:17:05  来源:卢小燕
 

 

一、问题的提出

所谓双语历史教学,就是在课堂上,教师逐步导入、部分渗透地运用汉语、英语两种语言进行历史的教与学,最终达到师生均能运用两种思维方式进行学科学习、思考和研究。

当前,随着入世之后教育的进一步改革开放,我国的教育改革方兴未艾,发展态势一派大好而且越来越好,其中双语教学这一理念解读作为素质教育大目标的一个新视点,越来越成为我国教育进一步开放为基点的教育改革热门话题,赞成者有之,反对者亦有之,沉默者有之,实验探索者更有之,无论学术理论界和实践第一线,还是教育行政部门与社会各界人士,都十分关注并采取积极探索和改革实验的态度对待这一教育改革的新事物。如果说去年此时双语教学还仅仅是处于方兴未艾的话,如今却已是如火如荼,轰轰烈烈,大有星火燎原之势。双语教学成了中国教学改革中的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面对这一新的教学模式和理念,许多自然科学学科尤其是运用简单表达语言的科目已经开始踏上这一进程,北京、上海等国际大都市也由于地理和文化优势,双语教学的活动开展到深入和反思的阶段,但在我们台州,双语教学虽早已登陆,但离系统化和深入还有一段距离。尤其是历史学科,双语教学在碰到历史学科中的“中国史”时,面临尴尬。由于中国史的民族特色和历史局限,使老师常常无法找到合适的英语词句教授中国史,即使翻译了也很可能会出现背离根本的问题,只有像四大发明之类一些比较容易用英语表述的历史事件,才会运用双语进行教学。因此在双语教学的历史课上,中国史常常成为回避的内容。反之,世界史似乎是更具备双语教学的环境和土壤,世界历史事件的英文资料的准确性、资料来源的相对的丰富性使世界史的双语教学的前景更为辽阔和可预测。但毋庸置疑,英语资料的词汇的难度及课堂口语的运用、英语资料把握的分寸和双语历史教学开展的进程等问题都是摆在我们历史教师面前,但也给我们的教学和课改带来了新的挑战和生机。上海高考卷中双语题目的出炉和题量的增多也反映双语历史教学势在必行。正是在这一历史双语教学持续升温并成为社会与个体共同需求的热点而略显茫然的情况下,对历史双语教学予以科学解读和理念定位,已经刻不容缓,尤其是对操作模式的实用型研究具有十分深刻的教育现实意义。鉴于此,本课题旨在以理念与模式为两大立论基点,开展历史双语教学的实验型研究。

 

 

 

二、国内外研究综述

国内外对双语教学的研究较多的停留语言学的角度,在语言教学(主要是英语教学)可以有不同的模式,归纳起来主要有:(为避免翻译后造成理解上的差异,同时将原文附上)

  1、学校完全使用一种非学生母语的第二语言进行教学。这种模式称之为:沉浸型教学模式。(The use of a single school language which is not the child’s home language. This is sometimes called an immersion programme.)

  2、学生刚进入学校时使用母语教学,然后逐渐地使用第二语言进行部分学科的教学,有的学科仍使用母语教学。这种模式称之为:保持型双语教学模式。(The use of the child’s home language when the child enters school but later a gradual change to the use of the use of the school language for teaching some subjects and the home language for teaching others. This is sometimes called maintenance bilingual education.)

  3、学生进入学校以后部分或全部使用母语,然后逐步转变为只使用第二语言进行教学。这种模式称之为:过渡型双语教学模式。(The partial or total use of the child’s home language when the child enters school, and a later change to the use of the school language only. This is sometimes called transitional bilingual education.)

  4、完全使用英语授课。教师力图用简单浅显的语言进行教学,旨在母语不是英语的学生能在较短的时间里掌握英语,同时也学习和掌握其它学科知识。这种模式称之为:英语沉浸模式。(English immersion: Instruction is entirely in English. Teachers strive to deliver lessons in simplified English so that students learn English and academic subjects.)

  5、与英语沉浸模式大致相同,但不排除使用母语对部分学生进行个别辅导。班级内的学生往往是来自不同国家和民族,说各种各样母语的学生组成,但他们的共同点是不能熟练使用英语。他们可能每天只有一节英语课,也可能有整整一天的课来学习英语和其它学科。这种模式称之为:英语作为第二语言模式。(English as a second language: May be the same as immersion but also may include some support to individuals in their native tongue. Typically classes are comprised of students who speak many different languages but are not fluent in English. They may attend classes for only a period a day, to work strictly on English skills, or attend for a full day and locus both on academics and English.)

  6、部分学科仍使用学生母语教学,但是每天有一定量的英语课来提高学生的英语能力。班级往往是由说同一种母语的学生组成。这种模式称之为:过渡型双语教学模式。(Transitional bilingual education: Instruction for some subjects is in the student native language but a certain amount of each day is spent on developing English skills. Classes are made up of students who share the same native language.)

  7、同时使用母语和英语两种语言教学。通常在同一教室里,学生已经较好地掌握了母语。学生学习的目的是同时掌握两种语言。教师通常是采取团队教学的形式,但每位教师只负责教授其中的一种语言。这种模式称之为:两种语言并存双语教学或双重沉浸、双重语言模式。(Two~way bilingual education: Instruction is given in two languages to students, usually in the same classroom, who may be dominant one language or the other with the goal of the students becoming proficient in both languages. Teachers usually team teach, with each one responsible to teach in only one of the languages. This approach is also sometimes called dual-immersion or dual-language.)

实施双语教学有多种模型,除了上文中涉及的浸没型(immersion model)、 保持型 (maintenance model)、 过渡型( transitional model)等模式外, 还有荷兰的互动型、 德国的双向型和日本的双师型等等(张谦 2002 )。冯惠昌(1997)认为双语教学模型是双语教学研究的核心,足见实施模型的重要性。我们通过这些教学模式可以发现,在语言学家们的眼中,双语教学从来就是一种强化习得外语的一种教学手段和方法。各种语言教学模式有着殊途同归之处。至于到底哪种模式更适合中国的国情,还有待于我们进一步去研究,去实践。

历史课双语教学体现了以上所提到的同样的教学模式冲撞,采用何种模式是历史教师在实施双语教学的首要问题。上海市的历史双语教学无疑走在了全国的前列:它开始于20世纪末21世纪初,很多的大学师范院校20世纪八九十年代就开设了《专业英语》的课程,这无疑给双语教学的开展在师资方面给予了支持;比较多的教学模式采用了浸没型;在切入口上选择了世界近现代史,旨在树立严谨求真的治学精神,培养学生掌握第一手材料的学习习惯,“取他山之石”培养创新意识等等。历史双语教学开展认真、热烈而艰难,但它也得到了支持,甚至上海高考卷的双语题目的出现也从检验它的成效和必要性方面给予了切实的肯定。

其它地区和城市的双语教学模式也从20世纪末开始发端,逐步呈现上海的双语教学的发展轨迹,但也同样暴露这样的问题:在中国,包括英语在内的任何其他语言及其教学在通常情况下只能称为TEFL(Teaching English as Foreign Language),即把英语(教学)作为外语(教学)。为了改变这一面貌,这几年历史双语教学创设了一定的语言环境条件(主要是学习者周围的人使用该种外语的比例),使英语经过一定的积累,逐渐成为日常交流用的语言之一,才使英语教学从Foreign Language (外语)变为Second Language(第二语言)甚至是Bilingual(双语)。显然就英语学习者来说 Bilingual(双语)是英语习得的最高层次。这导致我们的历史双语教学初期活动似乎把历史课变成英语活动课,使历史课从属英语课,削弱我们汉语言这一母语的地位,也无疑淡化了我们历史课的爱国主义教育真正的价值所在。国内外的学者及教育工作者对双语教学的模式及缺陷做了较多的反思,如美国旧金山大学方帆教授的《从双语教育的迷思看双语教学的课堂实践》、复旦大学陆效用教授的《质疑双语教学》、卢丹怀的《双语教育面临新挑战》和张维佳的《双语教学的性质、 条件及相关问题》、一线教师华东师范大学第二附属中学贺雪斐在《历史教学问题》2002年第4期上《对高中世界历史双语教学的思考、实践和探索》等文章都深切的表达了对双语教学的冷静思考。他们的呼吁及一线教师的努力使我们的历史双语教学逐渐走出语言教学的误区,将双语教学的最终目标定位于学习者能同时使用母语和英语进行思维,能在这两种语言之间根据交际对象和工作环境的需要进行自由的切换,从而培养学生感悟历史、锻炼思维能力。

 

 

 

三、课题研究的目的意义

语言学意义角度:当代历史双语教学理念的是立足于近现代外语效率低下(主要表现在言语听说能力交际方面)的客观事实,并力求改变这一低效现状为出发点,从而培养双语双能复合型人才为宗旨,以提高外语交际能力人才素质作为价值取向,继而适应当今世界教育国际化和信息化的时代潮流,此举正在为越来越多的国内外教育人士所赞同并不断加以创新,从而建构既立足本土又面向全球的双语教学运作模式。

 现实意义角度:从根本上说课题本身只是培养人才的一种手段,目的是培养贴近时代,与学校发展定位相适应,与市场对人才素质要求相吻合,与世界接轨相一致的高品位、高质量的新生代。因而本课题建设应当树立富有时代意义的人才质量意识,以素质教育为杠杆,在人文科学领域激发学生的理论创新力。

历史学科的教学意义:本课题的目的是一是通过第一手英文资料的运用,培养学生的求真精神;二是培养学生全球意识、历史思维能力、世界人文精神、拓宽理论视野、扩张知识幅面,使我们造就的人才与世界性人才观相同轨,有效参与国际竞争。三是培养学生能同时使用母语和英语进行思维,能在这两种语言之间根据交际对象和工作环境的需要进行自由的切换,从而落实“大历史”理论的教学。

合作教学的角度:现在历史双语教学的实施中面临的瓶颈效益很多是由于缺乏不同学科间的交流与合作,本课题旨在形成历史与英语学科教师的交流与互补,充分发挥本校的外籍教师的资源优势,同时推动教师的终身学习的进程,体现新课改的精神。

校本课程开发意义的角度:教学过程中使用的教材既有现行教学大纲规定的母语教材,同时使用自编的英语教材或原始史料与之配套,即采用双教材共同进行教学,具有校本课程开发的取向。

本实验课题的创新之处:现在的历史双语教学的交流更多的是几节课后的教师、学生的体会和零星的总结,缺少系统的双语教案学案,本课题旨在最后阶段形成双语教学教材,即校本双语教案。从内容上说,现在的双语教学界呈现的材料更多的世界史的资料,本课题除了在现有的世界史双语历史教学材料基础上深入之外,还涉足中国史的双语教学的开发,从“外国人眼中的中国历史”角度整理近现代国际上对此的报导。

 

四、研究条件

1、理论依据:历史双语教学理论及涉及的相关心理学、构建主义理论。学习不是学生的被动的接受知识的过程,而是学生通过英语及汉语材料构建自己的认知的过程。在历史双语的学习中,学生通过主动的探索、发现和体验,通过听、说、读、写,学会了对大量第一手材料的分析和判断,通过双语思维的灵活切换,达到学习和能力的提高,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也被激活。

2、已有材料:

陈文海主编的<<Modern World History>>英汉对照读本、 华南师范大学历史系、《中学历史教学》杂志社出版

网络资源:http://www.longman.con.un/

www.teachintips.co.un 

www.globefearon.com

http://bi-history.upweb.net/

3、师资条件:本历史教研组具备双语教学能力的一线历史和英语教师:

卢小燕:1976年出生,1999年毕业于华东师范大学历史系,99届校优秀毕业生。中学一级教师,在省市的各类比赛中多次获一、二等奖。论文在国家教育部直属专业刊物上发表。多次参与市级、区级课题的研究和负责工作。

徐华:1976年出生,中学一级英语教师,获“市教坛新秀、路桥区名师”等称号,多篇文章在市比赛中获奖,具有较强的学习和科研能力,此外,明年将赴英国学习,这对本课题的资料来源和各方面的拓展提供了更为广阔的平台。

张志胜:1974年出生,1996年杭州大学历史系本科毕业,2004年获浙江大学历史学硕士学位。台州市历史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成员,系路桥区历史学科带头人。

潘丹,1981年生,2003年毕业于北京师范大学历史系,英语六级。

此外,本校历史组所有成员也参与本课题的研究和探讨,同时,本校聘请的两位加州大学毕业的外籍教师也可以参与课堂及活动,这些都使双语的师资从广度和深度上都达到一定的标准。

 

 

 

五、研究内容

1、中国史方面:

角度:外国人眼中的中国历史

方式:提供收集来的近现代报纸的英文报道,组织学生阅读、思考、讨论、评价,辩析观点的准确性。

2、世界史方面:

角度:辩析历史名人著作、新闻评论、国外史学家的评价和记载等资料的合理性与准确性;专有名词的学习;英语谚语的运用;课堂简单对话的落实。

方式:外教的参加课堂讨论;对第一手资料的评价、英语小论文的撰写;双语历史课堂的创设。

3、具体教案的整理:将课堂实录、教案、学生习作和表现作系统的整理,配以反思,形成教案集,致力于双语教案的校本课程材料的形成。

 

六、研究方法

正所谓“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完成这项课题,科学的方法是成功的一半。对于教育科研来说,针对研究课题的不同类型,采用恰当的方法,同样显得十分重要。本课题采用的方法主要有文献研究法、问卷调查研究法、实验研究法、个案研究法和行动研究法等。

研究在教学的常态下进行,具体落实到课堂教学和课后教案的整理和反思上来。

 

七、研究阶段及成果形式

1、  准备阶段(2006、1—2006、2)

全体课题组成员进行理论学习和课题工作分工,讨论如何在课堂进行双语教学、如何收集英语历史资料。

2、  研究初期(2006、3—2006、9)

对双语历史教学的课堂活动的落实和优化,调查问卷的进行和量化研究;教师通过学习提高自身双语教学水平。课题组成员全面开展学习、实践、反思、整理,最后形成课堂实录、反思集、问卷调查结果的分析和量化表。

3、  研究中、后期(2006、10—2006、11)

召开课题组成员会议,总结活动的得失,写阶段性总结报告,听取其它组室的意见。形成小论文、双语教案集。

4、研究总结阶段(2006、12)

进一步修改课题的研究报告,总结最后的反思和论文。

 

历史课程网系纯粹公益性历史教育网站,除本站原创及作者惠赐大作以外,本站图片文字等信息均由其它网站收集整理而来,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侵犯了您的权利,请立即来信(ncct@china.com.cn),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09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