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文化 | 社会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教案试题 >> 历史教材 >> 课程建设 >> 正文
吕准能:构建高中历史教
吕准能:高三历史复习试
吕准能:重点中学高考历
吕准能:高一人民版必修
吕准能:浙师大附中历史
吕准能浙师大附中高一历
吕准能:期末复习练习之
吕准能世界经济全球化趋
吕准能世博会标志性建筑
吕准能:屈辱的中国历史
最新热门    
 
吕准能:全球化与多元文化

时间:2009-10-18 17:18:11  来源:吕准能
 

 

博雅人文讲座系列之一:全球化与多元文化

 

“民族文化与全球化”国际学术研讨会于2003年8月在昆明召开,与会代表认为,在全球化浪潮中,保护各民族的传统文化对维护世界文化的多样性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保护民族传统文化,并不是原封不动地予以继承和保留。保护与创新相辅相成,创新的目的是为了更好地保护。那么,作为世贸组织成员的中国,作为联合国常任理事国,又是新兴发展中大国,并将举办2008年奥运会,面对全球化浪潮,我们准备好了吗?你将如何回应?

 

一、老文化的回响与变奏

读一读温家宝总理在哈佛大学演讲:“把目光投向中国”(节选)

      ……而中华文明,以其顽强的凝聚力和隽永的魅力,历经沧桑而完整地延续了下来。拥有5000年的文明史,这是我们中国人的骄傲。

文化概念的界定莫衷一是,狭义上理解为:“包括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风俗以及人作为社会成员之一分子所能获得的一切技巧与习惯”,仅包括精神因素,主体是意识形态。文化是政治、经济、科学技术的一个社会综合性体现,涉及到一个民族全面的生活方式,它包括“价值、规则、体制和在一个既定社会中历代人形成的思维模式”。满天星斗、交相辉映的民族文化是某个民族的特殊形态的文化,它由制度、器物和观念形态等因素构成,其中以观念形态为核心。在国民心灵中固守本民族的“文化版图”,惟有如此,才能保持与发展本民族优秀的文化基因,并确保全球文化的多元化与多样性。

人类创造的文明在某种程度上反映了人类共同价值,但由于各种文明是在不同的地理环境和历史条件下产生的,具有彼此不同的特殊性,而且都有各自的贡献,并无高下尊卑之分。每个民族都有权保存和发展自己的文明,根据自己的情况和历史文化传统做出选择,必须把继承与创新,引进与再造有机统一起来,充分体现时代精神和历史积淀,具有世界视野与国情意识。几千年的文明古国曾给我们带来了深厚的文化底蕴,相信只要我们能以史为鉴,经过海内外炎黄子孙的齐心协力,中华文明再创辉煌是指日可待的。

 

三、全球化与多元文化中的不和谐音符世界上55亿多人口,数以千计的民族和种族,操着数千种不全相同的语言和语调,信奉一千多种不尽雷同的宗教信仰,展现了绚丽的文化生活及其千差万别的政治经济活动和制度,无疑是色彩斑斓的美妙世界。然而,生活在地球上220多个政治实体的人们无疑又是一个走向趋同存异的世界。关于跨文化的讨论,往往是与文化的多样化和民族文化的发展联系在一起的。跨文化指的是透过多棱镜的审视,赏识不同的民族文化之间的互动,并最大程度地达到双赢。在全球化和知识经济大背景下,文化在世界政治中的重要性越来越显现了。经济全球化有趋同的倾向,但文化全球化却是多元的。的确有部分学者坚持,即使是文化的全球化也会走向趋同,甚至宣称现在的全球化与美国主导的,因而全球化对民族国家及其责任、政治、安全、环境及社会人文提出了严重挑战。对此就要避免两个误区:即文化霸权主义和是狭隘的民族主义。冷战后,西方学者以亨廷顿为代表,推行“西方中心主义”。而弱势国家为维护自身利益,简单化强调对传统文化的继承甚至复归,甚至抱住“祖宗之法不可变”的僵尸,它必然阻碍民族文化与世界先进文化的接轨,导致民族发展的滞缓。议一议:著名学者杜维明的观点有无道理?全球化事实上加强了而不是削弱了本土化。全球化不一定消解各个地方文化的差异和尊严的差异,实际上在很多方面反而促成了多元倾向和地方化。全球化很可能导引一种霸权主义,但也容易形成一个生命共同体;本土化可能导致功利、排他和工具性的原教旨主义,但也容易发展出一种健康的、有根源性的文化认同。 冷战结束以后,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利用其科技和文化设施的优势,“新干涉主义”出笼,占据了人类精神生活的制高点,利用网上优势无孔不入地推销自己的价值标准、意识形态、文化理念,加强了文化扩张和渗透的全球攻势,力图控制文化资源和市场,进行文化的强势倾销,日本动画片铺天盖地,渲染着中国孩子幼小的心灵。《美国国务院1999年人权报告导言》鼓吹,在全球化过程中至少存在三种世界性语言:金钱、因特网以及民主和人权。固然,据守‘有你没我,有我没你’的社会达尔文主义竞争规则,以西方化进而取代全球的多样性,推行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既不得人心也违背历史的发展潮流。斯宾格勒的《西方的没落》、亨廷顿的《文明的冲突》等等都曾指出文化冲突可能给人类带来的悲观未来。我们不能否认西方文明在推进东方近代化中的一定作用,但从文化殖民主义到文化霸权主义,使过去曾赋予各民族多样性的制度、习俗、信仰等都不同程度地受到冲击。大千世界是丰富多彩的,各种文明、不同的社会制度和发展道路应彼此尊重,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在竞争与扬弃中取长补短。各国的事情应由各国人民自己决定,世界上的事情应由各国平等协商。人类文明仿佛是一个五彩缤纷的万花筒,春色满园的世界假如一花独放那将是多么苍白乏味。想一想:为什么“阿拉伯土种不出美国草” 美国准备在中东地区推销所谓“大中东民主计划”,但似乎并不受欢迎,反而招来了沙特等国的一片抗议声。淮橘北迁而为枳,美国草未必不好,只是种到阿拉伯这块土地上,难免会水土不服。如果强行要求阿拉伯人加快生活节奏,扭转价值观,变更风俗习惯,套用一个统一的模式,其结果必将遭到阿拉伯人的反感甚至唾弃,这样的改革只能是失败。注⑴ 对于文化的全球性与民族性问题,人们有着两元的态度:彻底变革论与怀疑论,乐观主义与悲观主义,开放主义与排斥主义。没有固守自己民族的文化版图的意识,对外来文化中的糟粕没有抵制,对本土文化中的精华没有捍卫的意志,其结果便是放任新殖民文化的侵入、扩张而咎由自取!事实上,“全球化”和“本土化”是两种相辅相成、相对立又相统一的重要现象,我们不仅要看到两者间的差异,也要看到二者的冲突和融合,怎样既具有全球化的眼光去审视当代文化问题,又具有本土化的意识对全盘西化加以警觉,变得殊为重要。断言未来世界是“文明的冲突”或是“天下大同”,都是无法苟同的。中国在近二十多年来,以前所未有的主动和开放姿态活跃于国际舞台。不可违言,学术界“言必称希腊”倾向比较严重,一些人对某些舶来品缺乏必要的批判性反思,满足于人云亦云,或者赶时髦、求新奇,食洋不化,甚至亮莠不分把垃圾奉若至宝。不同民族文化之间平等相处并开展有效对话的大趋势是不可避免的,一个民族的文化既有其民族性,又有其时代性,民族性终将因时代变迁而与别的民族性相得益彰,这不是取消差异、取消民族特色,更不是通过强权顺我者昌,逆我者亡,而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左图:2002新世纪丝绸之路中美文化交流活动全球化不是一个全球同质化和殖民化的过程,也不是单一化的过程,而是一个逐渐容纳的过程。现实告诉我们,全球化的过程不仅仅是东西方经济技术交流与合作的过程,也是东西方多彩文化的互动过程,它既不是完全抹杀各民族自身的特性,形成新的单一的文化(如西方化);也不是完全走向所谓的“宿命论”和冲突论,而将人类未来看成一种悲观的彼此殊死搏斗的世界末日图景。我们只能通过两厢情愿的对话,藉此,在本土化和全球化之间达到微妙的共振,在冲突论与融合论之间获得一种良性的中和。 如何以正确的政策和策略来应对全球化趋势,以自己的发展和参与将其影响控制有益的范围内,这是一个极其棘手的难题。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长期以来强调国际理解教育,其主要内容包括:热爱祖国,植根于民族文化的沃土,并产生了解世界,学习其他先进文化的愿望;具有国际交流技能;在了解其他国家历史、文化和习俗风貌的基础上领悟其形成过程,有一定的文化鉴赏能力等。议一议:温家宝总理哈佛演讲:“把目光投向中国”(节选) 不同民族的文化千姿百态,……应该彼此尊重。人类因无知或偏见引起的冲突,有时比因利益引起的冲突更可怕。我们主张以平等和包容的精神,……今天,人类正处在社会急剧大变动的时代,回溯源头,传承命脉,相互学习,开拓创新,是各国弘扬本民族优秀文化的明智选择。注⑴

 

 

 

 

中外文化的冲突与交融可追溯到西汉末年,佛教虽曾遭到本土道教和儒教文化的抵制,但最后儒、道、佛三教融合到传统文化肌体之中。明代以来西学东渐,西方传教士相继来华,以“仰慕天朝”的形象出现,努力使自己和基督教都实行中国化。但明清时期封建社会日益走向停滞、衰落和封闭,为被动挨打留下了隐患。
自从亚非拉地区被卷入西方殖民体系,改变了以往那种国家之间关系松散的、狭隘的交往状态,终于形成了囊括全球的世界历史。鸦片战争前,中国的文化曾长期领先,具有不言而喻的优越感,并对周边产生过巨大的影响,形成了东亚文化圈。鸦片战争不仅是西方对古老中国的军事入侵,也是西方异质文化对中国东方文化的征服,引发了中西文化的大撞击。
议一议:怎样看待美国著名汉学家费正清所指出的,中国近代以来的历史,“是扩张的、进行国际贸易和战争的西方同坚持农业经济和官僚政治的中国文明之间的文化对抗”,“从根本上讲,是一场广义的文化冲突”。
近代中国文化之现代化,走西方化还是走民族化路线?一直来众说纷纭。不同民族、文化之间人们的思维方式、价值规范、行为准则、宗教感情、审美心理等有很大的差异甚至对立,而东方弱势民族、文化要么对西方强势民族、文化俯首称臣,无奈地融入西方之中,但这是与虎谋皮;要么采取民族化的策略,从对西方的敌意和嫉恨出发只能把民族文化上鸿沟拉得越来越大,义和团运动笼统排外的教训应该记取。 下图:西藏日喀则首届珠峰文化节
建国后一度盲目学习苏联而导致了片面的“苏化”误区,但后来的严峻国际环境使中外交流无法正常开展。改革开放以来中国重新与世界接轨,但也造成了悠久而珍贵的民间文化艺术的式微甚至濒临消失的杞忧。怪不得人民大学校长纪宝成提议“传统的清明、中秋和重阳节为法定节假日”,引起了巨大反响。
想一想:包括兰州鼓子、兰州太平歌在内的一大批民族民间艺术正面临着消失的境地,仅是唱曲就有20余种。新中国成立以来首次“中国民族民间文化保护工程”会议在贵州召开,启动了民族民间文化保护十个试点工程。注⑴
中国的民族文化尤其是民族精神是制约中华民族复兴的重要力量,无疑中西方文化有很大的互补性。由于人类的贪婪和无知不仅使自然界的生物资源锐减,而且使不少民族独特文化也濒临灾难。美洲印第安人的悲剧是古老民族文化消亡的缩影。美国的大部分印第安或与白人混血儿们早已遗忘了那段历史,完全被同化了,这便是“美国化”或“麦当劳化”的新一代,这对人类究竟是福抑或祸?只有对着世界性张开自己海纳百川的胸怀,对外来文化趋利避害,吸收兼容、消化融会,才是唯一正确的选择。文化是国家与民族的根基,让青少年了解祖国的文化及其历史渊源,培育“新民”成为几代启蒙学者的梦想。
试一试:观察与感受你身边的传统习俗,青少年越来越热衷圣诞节、情人节,而春节、元宵和重阳等却越来越淡化。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09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