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文化 | 社会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教案试题 >> 历史教材 >> 课程建设 >> 正文
上海历史高级研修班结业
06年上海黄浦区高考历史
2006年上海南汇区高三历
上海:2007年历史选择题
上海南汇中学高三历史模
上海交大学附中高一历史
上海普陀区高三期末测试
07年上海静安区高三历史
2007年全国高考文基试题
上海:高考历史模拟试卷
最新热门    
 
上海徐汇中学:“聂评”五人谈

时间:2009-10-18 17:18:33  来源:上海市徐…
 

 

“聂评”五人谈

 

上海市徐汇中学历史教研组

 

杨红宇(教研组长):

从2003年第12期起天津《历史教学》杂志接连发表华东师大聂幼犁教授点评中学历史课研究性学习的十篇文章(以下简称“聂评”),引起历史教师们的普遍关注。我教研组同人也跟踪研读,表现出极大兴趣。教授专攻课程教育论,本人史学功底深厚,尤邃中国近现代史,曾参与上海市课程改革的有关文件、教材的编写或审议;作为历史教学研究会会长长期深入教学第一线,又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他的点评既具有理论学术的价值也能够发挥实际指导的作用。

 

1999年制订的《面向21世纪上海市中学历史学科教育改革行动纲领》提出“探究型课程”模式,将史学实践、历史调查首次列入课程教学范围,无疑符合确立学生主体地位、为学生提供多种学习经历和增强能力提高素质的教改理念。不过这种课程模式要求的是课题教学,有较大限制,正如聂评浙江省嘉善高级中学田歌研究时所指出的那样:“在所有的教学方式中课题式学习的投入最大、周期最长,难得能搞上一次。”(杨按:以下引文除发言中或脚注有说明者外均为“聂评”语)2004年出台的《上海市中学历史课程标准》(以下简称《课标》)提出“研究性学习”作为两种学习方式之一,则不限于探究型课程,拓展型课程也可采用(至于基础型课程,“聂评”的提法只是将研究性学习“渗透”进去)。因为“切口小、费时少、深分析、求实效”,高中历史课研究性学习取拓展型的机会较多。事实上“聂评”十课中只有嘉善田歌是在做课题,“林肯与美国内战”是基础型课程,其余均为拓展型课。

 

“研究性学习之风在中学历史教学中兴起不久”,但教授已通过对十堂课的实践的剖析、总结获得了不少重要认识,“聂评”竟有洋洋十万余言;我们今天的教研组学习会能否尝试将他分散在各篇点评中的众多认识、意见(如此难免显得杂乱)归纳整理一番,所谓条析其绪;整体论(holism)告诉我们,系统化往往能让研究者看到某些新的东西。

 

三个关键词

 

姚虹:2001年教育部颁布《基础教育改革纲要》和《全日制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提出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两个转变后,论者谈历史课课改的文章不少,但不是隔靴搔痒就是流于空泛;许多教师更是简单化地把以学生为主体变成教师一堂课只讲十分钟、一刻钟话、把师生互动理解为就是多提问、把学生合作交流学习等同于前后同桌分分小组等。我认为“聂评”的贡献首先在于它敏锐地抓住研究性学习作为两个转变的重要途径,紧密联系学科特点,具体、科学地分析、阐述它,从而克服了某些做法对于课改的抽象化、庸俗化的伤害,为一线教学提供了圭臬。

 

“聂评”在还不多的课堂教学的实验的基础上,就对研究性学习作出了类型、模式的归纳,提出研究性学习有“课题式”(如嘉善田歌调研)、“课前设计的问题讨论式”(如“应该感谢鸦片战争吗?”)、“课题研究加课堂辩论式”(如“太平天国与中国的近代化”)和“讲授加专题讨论式”(如林肯与美国内战)等等。这模式那模式实质是两模式——课题式和讨论(辩论)式,再接着刚才组长开场白中讲的,相应的是否就是探究型课程——做课题,拓展型课程(外加基础型课中一部分)——搞讨论。在和上海市教委教学研究室於以传老师共同主持编写的《中学历史课程研究性学习理论与目标纲要》①中,教授等同时又从内容角度提出“问题式”和“主题式”两类讨论的划分。 “主题”其实就是“专题”。“太平天国与中国的近代化”与其说是“课题”也不如说是专题。问题或专题讨论的秘密就在于它是过程。它主要不是即时提出而是课前设计的、除了教师设计更多的是学生提出的、不是可以凭空乱说而是需要收集史料和其他论据充分准备的、讨论也不是各说各的而是要产生激烈的思想交锋的。所以这样的学习不可能在短短的四十五分钟内完成,它前面还需要一个准备的阶段。正是这个过程(准备加实施)造就了新课改要求的“学习经历”,在此经历中学生能获得两个体验——体验历史进程、体验历史研究。“聂评”采用了“神入”这个词和提出“做一做当事人”,来形容经历(体验)。又正是这两个体验,前者帮助学生实现了知识接受、正确的情感和价值观形成,后者则丰富了学生的学习经验,有利于他们的能力和素质的培养。讨论的结果并非不重要,但可能达成共识也可能最终大家仍各持己见,所以新课改的理念更看重过程。

 

收集史料和其他论据、组织讨论可能还只是“外在的行为”,激烈的思想交锋才是包括外在活动和内在思维的内在行为。“聂评”提出“学生的‘活动(狭义。下同)’、‘思维’和‘有效思维’是三个既有联系又不相同的概念。其中‘有效思维’(即有意义学习)是宗旨。有‘活动’而无‘思维’是胡闹,有‘思维’而无‘有效思维’是热闹,只以外在的‘动’‘不动’ 为标准设计或评价教学是瞎闹”。

 

讨论、过程和有效思维——是否可视为“聂评”的三个关键词呢?

 

 

 

处理好两个关系

 

杨红宇:两模式的确认完成了“两个转变”之一的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展开课题研究和课堂讨论的过程中“两主” 之一的学生为主体又充分体现出来。紧接着的问题是,另一个“转变“即教师教学方式的转变怎样实现?另一个”为主“即教师为主导如何体现?如何避免出现如老师刚才揭露的那些教师“缺席”或配合不好的情况?“聂评”的观点很清楚:就是学会和善于组织、指导研究性学习,主要就是组织、指导做课题和大讨论。师生处在同一平台上,同一过程中。结果,教学活动由单向成为双向,由静态成为动态,从课堂延伸到课外,使以往沉闷的场景改换了一个生动活泼的局面。

 

“聂评”提出教师主导、转变教学方式要处理好“活动过程与活动目标,综合性与学科性的关系”。在“应该感谢鸦片战争吗?”一课的点评中,教授提出“教师的智慧与创造有三:教学目标的确定;教学模式的选择;讨论方向的把握”。教学目标决定教学模式的选择和讨论(或课题研究)方向的把握,它是统率性的,而讨论(或课题研究)就是过程。“聂评”提出:“目标的具体和策略性设计是有效教学的基本保证”。“教师自觉的、有目的、有计划的发展考虑是教育的生命线,教学方式的改革不只是追求有效,更追求高效。自觉、清晰、具体、适当的教学目标的设计与调整是决定和提高教学效率的必要前提。” “应该感谢鸦片战争吗?”一课这方面有所不足,“聂评”专门作了示范。

 

目标实现的重要途径是搭建“认知框架”,如讲授加专题讨论式课“林肯与美国内战”教师搭建的认知框架就“既有史学的魅力,又有逻辑的力量和教学的特点,体现了‘逻辑与历史的统一’”。

 

目标还要特别“注重以能力立意”。“聂评”在教育理论方面有一个突破,就是提出了两种知识的观点。“聂评”指出“过去的历史教学法认为,知识与能力是基础与发展的关系,并将知识定义为史实知识,这是大可怀疑的”,“在任何有实际意义的思维中,客体的知识与行为方式的知识缺一不可。知识与能力不是两张皮,而是两种不同视角的心理学概念——知识是客观世界在主题认识中的正确反映,思维能力是个体在解决问题过程中体现出来的知识活力的量度。因此,基础教育中的历史教育理应包括史实知识与能力知识”。在“唐朝社会生活剪影”一课的点评中,提出“史实与方法是一种以方法为主的解剖分析关系”,具体有三种:“以史实为主的融合互补关系”、“以方法为主的互相透视关系”和“以方法为主的共同抽象关系”。

 

全程指导要做到三“有”:“有节奏、有策略、有艺术”。“对学生的不足提出中肯的看法和建议”。过程中会出现曲解引文原意、孤证、要及时指出和帮助纠正。“抓住‘突发问题’所带来的教学机遇”。“教师的任务和智慧在于迅速理解与判断问题的实质和教学的价值,作出教学决策”。“即时调整的问题式研究性学习”。

 

“综合性与学科性”。学科就是历史学科。“聂评”归纳历史研究有八“探”:“一曰探源,二曰探流,三曰探变,四曰探因,五曰探义,六曰探势,七曰探异,八曰探思”。用质疑来表示则有八问:“从何而来?怎样来?如何变化?什么原因?有何作用与意义?趋势如何?还有什么不同的解释?我的解释有问题吗?”所谓“以能力立意”,正是初步的史学研究的能力,教会学生对史料的处理,如“比较”、“发现”、“印证”、“烘托”和“深化”等。 综合性就是历史唯物主义、形式逻辑等的运用,就是“历史学科和现代信息技术的结合”。“学科性”是目标,是内容和过程;“综合性”是辅助手段。

 

 

 

情感和理性

 

史敏:讨论或辩论的内容一般不是史实的真伪,而是对于历史事件或人物的认识、评价。三大教学目标,在人文学科中,情感和价值目标甚至超过能力培养目标。《课标》提出“以德育为核心”,“聂评”提出“一个好的历史教师,不仅应当认识自己是历史教师,更应当认识到自己是教师,其任务与其说是教历史,不如说是用历史教学生做人”。

 

讨论或辩论中首先要做到两点:1、贯彻三个“精神”:“研究的精神,史的精神,做人的精神”,其本质是科学的精神,实事求是的精神。“论从史出,史论结合”不只是能力、方法,同时也是学风、态度。2、辩论不搞诡辩,不强词夺理,不以声势压人,不以驳倒对方为目标;尊重对方,求同存异,甚至敢于否定自己。

 

“评价几乎是史学的最高层次,也是学生认知的最高层次”。

 

史学评价,1、要认识其“多维性”——“历史人物的主观动机和客观效果、个人品质和社会属性、历史后果的直接与间接、现象与本质”等。2、要有历史主义,要考虑时代背景、历史条件,不能从“永恒的正义”出发。3、还要“搞清楚‘历史错误’与‘历史局限性’, ‘阶级斗争’, ‘社会革命’与‘依法治国’等概念的内涵、外延,以及‘阶级斗争’、 ‘依法治国’在社会发展中的前提和不同的作用与影响”。

 

不能搞简单化、绝对对立的二分法。在讨论中暴露出学生不知道历史的变化与发展是一个复杂的、矛盾的运动过程,只会用“对与不对”或“合法与非法”这样的范畴去分析问题。

 

只有当我们的历史评价符合客观性和辩证法,才能“让学生领略史学评价的辨证性”,让讨论或辩论获得思维与借鉴的意义”。

 

与此同时,“在一些重大历史问题上纠正生活中流行的非历史的错误理解。应当是历史教育的任务之一”。

 

有些学生在讨论或辩论中暴露出“狭隘的民族立场和情感”,表现出“一种理性、人文的缺失”,针对这种情况,就要求“历史的、理性的、人文的爱国主义教育”和养成“用理性来决定和反思情感倾向”的习惯。 “没有感情的历史不是历史,而只要感情的历史是非理性的历史”。

 

教授在不断反“左”以后也发现了又出现右的倾向,要求引起警惕。②“聂评”要求教师既反对“以阶级斗争为纲”,又防止“使学生步入简单地否定历史上阶级斗争的误区”。

 

 

 

以学生发展为本也是态度问题

 

黄连英:“主导”和“主体”的关系:“主导”环绕“主体”,“主导”服务“主体”。

 

以学生发展为本不仅是策略问题、方法问题,同时也是态度问题。这方面,“聂评”有不少做法或提示对我很有启发。如:

 

提出“由于学生不同,课的上法也应不同”。因此非常重视对于校情、对于学生群体学习基础的分析。而这正符合了实事求是和“因材施教”的原则。

 

注意另一种课型划分:新课和复习课。两者在教学上要求有不同。复习课,因学生对所讨论的问题已“有一定的史实和技能储备”,讨论或辩论题目就可以大一点、综合一点,也更有深度一点。

 

提出“备学生”的重要思想。课题或问题、专题要考虑“学生的热点”。对此教师要有“职业敏感性和责任心”。教授赞扬上海市大同中学教师从一位学生的一句很幼稚的话“如果中国的好东西不传到欧洲去,中国不就比欧洲先进了吗?”组织了一堂较成功的研究性课。

 

本来专家点评教师、点评教学就行了,教授不然,他还点评学生,点评他们的讨论或辩论,而且点评得非常详细,不厌其繁就象语文教师批改作文那样,如“辛亥革命是成功还是失败?” “真的是李鸿章卖的国吗?”“国民大革命史教学中的困惑”等课。作风如此细致,我还没有见过第二个专家能做到,真是很受感动。

 

不要“强加给学生”,这又是“聂评”对教师的告诫。同样值得我们警惕。

 

我们一线教师天天接触学生但对他们的了解却不如在高校做研究的教授。“聂评”谈到一个情况,较高水平的学生并不在乎教师几句赞扬,而更希望自己的意见能引起教师和同学的注意和认真看待。而某些时候,中肯而策略的“揭短”对于他们,比赞扬更需要(史敏插话:巧了,我曾看到过一个报道,说一些美国心理学家和教育学家在反省他们的少儿教育方式。美国人讲话喜欢用大字眼,而不实的夸奖和赞扬非但不能提高孩子的自尊,反而会使他们对自己的能力产生怀疑。此外,在赞美环境中长大的孩子更难承受批评和挫折③)。

 

我们平时实际上在做的,不正和聂教授提醒的相反吗?

 

最后,教授在因材施教方面的对教师耳提面命我再举一个例子。在讲了“讲授——讨论”模式的操作后还不放心,他再指点给教师讨论的方式具体有两种:“如果学生情况比较好,可以先将浓缩了的这一讨论展示出来,让学生自己挑‘毛病’,教师及时引导。如果学生的情况不甚理想,则可以由教师逐个提出,引导和帮助学生讨论。”

 

 

 

研究性学习呼唤研究型教师

 

王燕虹:水涨船高,高水平的教学向教师提出了高难度的挑战。《课标》提出教师是课程改革的建设者,“聂评”提出教师的研究性教学是研究性学习可持续发展的保证。

 

“方法的学习是一个从具体观察到直接模仿,再到抽象体会,并向具象运用发展的螺旋式内化的过程”。这就是说研究性学习之前须有接受性学习作为先导和基础,而在接受性学习中学生“观察”什么、“模仿”什么、“体会”什么,都靠教师的示范;“运用”什么,也靠教师的方法传授。接受性学习对教师的要求尚且如此,研究性学习更无论矣。

 

“聂评”提到有的研究性学习其实本来可以做得更好,但由于教师指导方面的原因而没有做好。

 

研究性学习教师指导不容易,如要“准确清晰地理解学生所提问题的思维误区”。面对学生的突发问题,教师突然成为没有“剧本”的导演时,又需要临场决断等。

 

教师不能只凭教材、教参上课,应当有能够“厚积而薄发”的学识功底,还必须时刻关心史学研究的前沿动态及其新的进展。此外,理论水平也非常重要,特别是学习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和现代建构主义的知识生成论。

 

“聂评”对教师课堂教学的要求是很高的,要求它洋溢着“史学的理性和美感”。

 

研究性学习的指导,教授本人树立了一个榜样。教授法是“聂评”的“华彩乐章”,在“火烧曹宅对不对?”一课的点评中,教授提出教师指导研究性学习五“法”:阶梯法、史实法、逻辑法、置疑法和类比法。在“林肯与美国内战” 一课的点评中,再提四“法”:“顺势拓展法”、“定向搭桥法”、“水到渠成、峰回路转法”和“半遮琵琶法”。在“唐朝社会生活剪影”,还有“归纳讨论”、“变式练习”、“反思深化”、“上位强化”和“下位强化”五种“认知逻辑。从这里面我们看到的教授是一个比他实际年龄大得多的资深的老教师的形象,也看出教授谙晓中国古代小说、戏曲的写作技巧。

 

“聂评”提出先做“关心研究的学习型教师”,在此基础上再上升为“研究型教师”。“研究型教师”大概就是特级教师、学科带头人,这只有少数人能做到。对于我们绝大部分中青年教师来说,争取早日成为“学习型教师”,应该是努力的目标。

 

 

 

适度性、准确性和必要条件

 

姚虹:“聂评”是“研究”的研究,教授是老师的老师,教授和他的点评不仅提示基本原则,还提醒我们注意容易忽略的东西,例如把握好“度”的问题,即“课题深浅难易之度”、“目标贯彻落实之度”、“模式选择创新之度”、“师生关系互动之度”。在“国民大革命史教学中的困惑”教后记的点评中,另提出推论之度,“对复杂甚至矛盾的问题,其结论的正确性在于客观地反映、揭示其复杂性和矛盾性,不能过度推论”。在“唐朝社会生活剪影”一课的点评中,还有“放”的度:“学生从学习研究到学会研究研究、乐于研究,有一个渐进的发展过程。‘放’是研究性学习的目标,不是过程。教师应当从示范到手把手,再到放手。其中‘示’、‘把’、‘放’的程度必须根据学生的实际发展水平来定,‘示’是为了不‘示’,‘把’是为了不‘把’,需要探索的是其中的‘度’,绝不是‘放’了就好,‘放羊’不是研究性学习,是不负责任。”教授警告我们:“令学生‘兴奋不已’的研究性学习是把双刃剑,可以强化优点,同样也可以强化错误。”所以决不能走极端,搞绝对了。

 

除了适度性还要讲究准确性。也是在“国民大革命史教学中的困惑”教后记的点评中,教授提出“论题必须具有确定性,论题不确定容易造成偏执一词”。用词也必须具有确定性,例如抽象地使用“普通人” 一词就不可以。“因为世界上并不存在抽象的‘普通人’,只有具体的‘普通人’。在一场惊心动魄的社会变革面前,个人的立场和态度显然是与他的具体身份、地位、处境、信息及其认识相联系的”。“聂评”一再要求教师以严谨的科学态度、对学生高度负责的态度纠正不准确的说法,它在“太平天国与中国的近代化”一课的点评中澄清三个观点“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观点只能作为旁证”、“生产力是唯一标准”和“研究性学习的结果并不重要”就是范例。片面理解或过度强调都会误导学生。

 

最后,方法运用要注意是否具备必要条件,例如历史假设就不能很随便,要有条件。

 

杨红宇:今天的教研组学习会对于我们大家来说很有收获,“研究性学习”究竟是怎么回事过去似懂非懂,如今搞得比较清楚了。同时也通过几个角度、侧面的梳理和总结展现了教授有关研究性学习的研究的大致面貌,展现了它的全面性、完整性,可资广大同行参考。“聂评”既是十位同行的集体智慧的结晶,又是教授个人创造性劳动的产物,可视为新课改取得了阶段性的成就。上世纪90年代已故的北师大教授刘宗绪介入中学历史教学,影响了中学历史教学话语模式的重塑;相信聂幼犁教授建构研究性学习理论的努力,也将会产生像他一样的深远影响。“聂评”的一个启示是课程改革、教学创新需要理论与实际相结合,我校历史课研究性学习教学现在理论有了(现成拿到教授的研究成果),但自己的经验尚未积累起来,所以今天的会还是务虚(王燕虹插话:我们利用本市和兄弟省市同行的经验,从他们的先行的教学实验中同样得到许多宝贵的启示);下学期起要列入教学计划,争取发掘、设计若干个适用于拓展型课的好专题。“聂评”十课都是通史、政治史内容,就是我们“老教材”的内容,而上海市高中现已改上文明史,研究性学习的方向转变为提取文化信息、即事推见政俗,我们的课程开发还有很大空间、教学创新更有一个难得的机遇,我们应该加倍努力。

 

(2005年4月)

 

注释:

———————————————————————— 

① 《历史教学》2003年第4期。

② 聂幼犁:《假如在事实上不想被时代和学生抛弃——我国中学历史课程改革

      再议》,《历史教学》2003年第9期。

③ 见《羊城晚报》2002年2月21日

 

       感谢上海市徐汇中学姚虹老师提供稿件。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09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