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文化 | 社会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教案试题 >> 历史教材 >> 课程建设 >> 正文
卢新建:从现代化的角度
卢新建:活动课——你如
卢新建:《你如何评价拿
张学良与东北新建设及其
新建博物馆的使命与定位
最新热门    
 
卢新建:全球化概念与日本历史教育

时间:2009-10-18 17:18:42  来源:卢新建
 


    
    自明治维新以来,在日本的国民教育中,历代政府都相当注重培养国民的国际化意识,致力于为培养在国际社会中生存的日本公民而构建相适应的教育体系。而战后日本文部省多次制定和修改具有教育教学的纲要性文件《高中学习指导要领》,将这个意旨充分表现出来,日本的中学历史教育观中有典型体现。从总体上看,日本的中学历史教育是符合教育国际化方向的,努力从全球化角度解读世界历史和日本历史,其理论基础和思路轨迹与现代化理论相吻合。但是,由于部分日本人如何正确认识历史责任等问题上出现偏颇,于是一些日本历史教科书出现掩饰、篡改,甚至美化侵略的现象,这导致在日本的历史教育理念与实践中存在着与其总原则,尤其是现代化原则相背离的矛盾现象。

                                                  一

    日本中学历史教育中强调的“国际化”理念就是现代化理论中的“全球化概念。世界现代化发展进程是从全球化、又首先从经济一体化开始,进而出现世界不同文化的交汇与碰撞,逐步形成多元文化的和谐共处,最后达到相互认知与理解。这个历史过程是一个交往的过程,也是一个痛苦的过程,其间充满着人类与专制主义、殖民主义、法西斯主义、霸权主义、恐怖主义的血腥斗争。民主化与工业化是在全球化过程中发展起来的,现代化从来就不可能在一个国家或者一个地区内独立地形成,也从来不可能在无视其他民族和其他文化的存在中确立,更不可能在野蛮的、称霸的、摧毁异文化的过程中传播。


    20世纪80年代日本开始的教育改革,重点是重视个性化教育和适应国际化、信息化社会的需求。其中中学课程的改革很突出的变化之一是社会学科的改革,为了适应国际化社会需求,新的历史教学大纲作了较大的修改。日本强调适应国际化社会是有其社会基础的。按当时的高中历史教科书所说:当今世界因物、人、货币的流动和信息的传递,确立了全球规模的世界体系,特别是日本,大量资源、原材料、粮食从第三世界输入,转而输出汽车、计算机、录像机等高技术工业产品,日本还有很多海外企业与多国籍企业;海外旅行的日本人到1991年急增至l000万,还有到“富国”日本的外国劳工急增问题;80年代起的通信技术革命及经济、文化国际交流,使东京成为与纽约、伦敦并列的国际金融市场,通信卫星与卫星传播使我们在喝茶时即刻了解世界新闻。


    这是日本与国际社会相联系的真实写照。因此,1984年日本国会立法成立的“临时教育审议会”在三年讨论中主张教育应适应国际化社会的需求,除语言教学与留学生制度外,更应当立足于国际化视野的教育,包括加深对世界各国的认识,理解日本文化在世界文化中的特殊性与普遍性,正确面对全球性国际问题等。到1989年日本文部省制定出的教学大纲[1],以及1999年修订的历史教学大纲[2],都特别为推进国际理解教育而对社会学科进行改造:充实能加深对日本及世界文化理解和有助于培养立足国际社会生存的日本人素质的内容,并且既有教学内容的改进,又有课程设置的改进。

                                                    二

    当时新教学大纲的课程设置改革中,最注目的就是加强了历史教学。与旧大纲相比,原来的包括现代社会、历史、地理的社会科现在分解为公民科与地理历史科,这是高中新教学大纲中唯一的学科改变,其目的在于突出历史与地理教学;旧大纲社会科只有现代社会一门为必修,而新大纲则新增世界史为必修,这也是唯一的变化,其目的在于增加对国际社会的理解。最后一个重要变化是为适应个性化教育而在多数学科中增加分层次教学,因此新高中教学大纲的历史分为世界史A与日本史A(各2个学分)、世界史B和日本史B(各4个学分)。具体执行方法是,高中在世界史A与B中选择一门为必修,日本史A与B和地理A与B中选修一门;初中社会科课程设置不变,其中历史课程既含日本史又含世界史。   

 

 

      1989年以来,日本的新教学大纲在适应国际化的教学内容改进上表现出的特点之一,是重视以世界史为背景理解日本历史,一再强调立足世界历史理解日本历史的形成过程,特别是当代日本的形成过程。初中历史课是日本史与世界史兼有的课程,在教学内容安排上,立足于日本史为中心,精选与各历史时期日本社会有密切关系的世界史为背景,构成一门便于理解日本历史的特色历史课程;与旧大纲相比,新大纲更突出强调各历史阶段日本与世界历史的联系与比较。


    这种以世界史为背景理解日本历史的改革,在高中日本史课程中,即使有世界史必修课程,仍然很注重加强日本史之中世界史背景的介绍。再进一步观察,其中主要倾向有以高中日本史A课程特点为代表的重视日本近现代史及有关联的世界史背景:“从世界史角度理解现代日本形成的历史过程”,由于近现代日本与世界史联系更密切,因此增加近现代史比例是增加世界史背景的途径之一。日本史B则表现出另一个侧面,这门课程“立足世界史背景综合理解日本历史发展全过程,培养历史思维能力”,因此将对现代日本国际地位影响至重的“两次世界大战与日本”从大纲章节中“节”的地位提到“章”的地位。


    这种改变的意义已经不仅仅限于提高世界史背景在大纲章节数中的百分比了,按该大纲解释中所说,这一时期中,第一次世界大战与战后国际秩序的再建、民族运动的发展、社会主义国家的成立、法西斯主义与第二次世界大战等都是世界注目的内容,把日本史与该时期发展联系起来考虑是必要的。日本史B在现代部分还增加了一个“节”,即“国际社会的动向与日本经济的发展”部分,突出战后国际社会变化同日本经济复兴与发展的重要关系。日本史教学中在章节标题之外表现出世界史背景的还有一种方法,如典型的古代中国隋唐文化影响下的日本政治制度与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占领军影响下的日本各项改革,都是教科书中落笔而不特别在章节中表现的。因此就更多而又更有思考与比较的余地。


    新大纲适应国际化的教学内容方面改进的特点之二是重视世界各地区各民族的文化传统形成过程及历史上的联系与交流。这突出地表现在高中世界史A课程上。这门课程在整个高中课程中是2学分的必修课,是一般高中生的世界史知识的主要来源,但该课程并不受“系统的历史知识线索”束缚,而是有鲜明的文化特色学习与比较文化训练的特点。根据1989年的大纲,古代部分简化了同各地区文化特色及各地区文化联系与交往相关不大的部分,并在内容组合上形成专题讲座型知识结构,其中各文明历史的特征重在着眼于各地区文化的历史、文化及风土人情、民族、语言、宗教等方面,强调对各文化特点的理解,以培养国际理解的必要素质,各文明的联系与交流部分则把握有时代特色的国际交流重大事项如丝绸之路、阿拉伯文化、蒙古帝国、新航路开辟及欧洲殖民扩张等,强调各文化的比较,以培养历史思维能力和加深对国际社会作用的理解。1999年的大纲,更从古代、近代和现代世界历史的标题上充分体现出来:“世界各区域与交流圈”、“一体化的世界”、“现在的世界与日本”。


    教学内容改进的第三个特点是重视当代世界性社会问题。这是新大纲世界史A与B共同突出强调的。两个新大纲都要求教学中关注当今世界最重要的课题,并强调从历史发展的角度进行考察,加以理解。这些课题涉及一些国际社会共同的问题,如从世界多极化走向相互依存与合作、民族问题、发展中国家的贫困与南北问题、地球的环境、资源、能源问题,还涉及一些对日本来说很复杂的国际问题,如1989年大纲涉及日本海外派兵问题、对外经济援助问题等,1999年大纲涉及核武器扩散问题、人权和民族问题、二战后的国际纠纷。应当说,这些问题是现代社会课程的问题,但历史课上进行讨论有自己的优势,可以从发展的过程加深理解,从历史的经验中寻找出路;同时这种课程结构中的教学内容特点也充分体现出利用学科交叉的优势培养思维能力。事实上、适应国际化社会的课程改革在社会科、地理历史科以及语文科、外语科中同样在进行之中,形成了一个有机结合的整体。

 

 

                                                       三

    日本的教科书编写和采用,是一个大纲统一、教材多样的体制。历史教科书也因为这个体制而呈现多种版本的局面。在这个局面下,一些掩饰、篡改甚至美化侵略的教科书,明显违背了日本大纲要求的教育国际化原则,因而也是与日本教育总体上体现出的现代化理论原则相矛盾的。


    早在很多年前,日本的教科书就在有关侵略的字眼上做文章,把“侵入”改为“进入”。这两个词在日语中发音相同,但含义却不一样,按日本讲谈出版社《日本语大辞典·彩色版》[3],“侵入”就是不法地进入别国领土。


    日本的教学大纲并不规定各种教科书编写中具体的知识点及其联系,所以一些教科书就在国际与国内关系上精心组合,把一幅“侵略——反抗侵略”的历史画面涂改为“反抗——扩大战争”,凡是日本扩大侵略的事件,在小标题之下总是这样组合。以十多年前的山川出版社出版的《标准日本史》[4]、《详说世界史·三订版》[5]为例。张学良成为国民政府委员——日本占领东北;中共主张抗日民族统一战线——西安事变后国共接近——卢沟桥事件。日本教科书的这样组合方式是想表明,只要中国人民不反抗,日本是不会发动和扩大战争的。同样的组合方法也出现在太平洋战争爆发中:中日战争长期化的压力——日苏中立条约的缔结——ABCD包围圈(指美国America,英国Britain,中国China,荷兰Dutch)压力——袭击珍珠港。


    日本的教科书都有关于世界大战中因战争而带来的人类灾难的记载。可是只有很少的历史教科书客观地反映出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日军的战争罪行,多数教科书或多或少、有意或无意地避而不谈侵略罪行,相反,无一例外地详细叙述诸如美军空袭和原子弹对日本和平居民的损害。原子弹作为战争时期残酷武器的一种,其使用是遭到世界舆论非议的,但是日本历史教科书却错在下列三点:一是少记录或不记录日军暴行,二是过重地扩大日本遭受损失的记载比例,三是根本不涉及美国空袭作用与原子弹的军事意义。与之相比较,日本的教科书把“南京大屠杀”这样国际公认的日军战争罪行放在非常不适当的注解位置,甚至有不认账的迹象。首先表现在对南京大屠杀事件的称谓上,有的教科书称“虐杀”(即“惨杀”),而多数教科书却称“南京事件”,大大减轻了罪恶分量。甚至有历史教科书这样写道,“战后东京审判时谴责日军在南京杀害了包括非战斗人员的很多中国人(南京事件)”[6],造成一种似有似无的印象。


    日本历史教科书更有一种不负责任的做法,不仅不承认战争罪行,甚至美化日本的对外侵略战争,其表现是关于日本侵略东南亚国家的记载:“最初日军被当作殖民地的解放者受到欢迎,但后来为维持治安和获得资源而军事占领,军政当局无视当地历史、文化,实施日语教育、神社参拜、强制劳动、禁止集会等,加之初期在新加坡的许多残暴行为,导致居民强烈反感,日军陷入各地抵抗运动的烦恼(注:另一方面,战争中的日军在东南亚殖民地驱逐欧美势力,成为战后阻碍旧宗主国重新统治,东南亚取得真正独立的开端)。”[7]


    第二次世界大战是在世界人民的正义与全力以赴之中结束的,是和平、民主与国际协作的胜利,如果日本教科书继续采取这样的不负责任的立场,则将来日本的青年一代很难从历史中吸取教训,很难真正扩大和平、民主与国际协作的范围,而这将是日本多年来为适应社会的国际化而进行教育改革及修改历史教学大纲的失败。如果再进而否定侵略史实甚至个别教材美化侵略,那各国人民便要对日本的“国际协作”产生怀疑甚至是警惕了。

【作者简介】卢新建(1955—),男,江苏省南京市人,南京师范大学附属中学高级教师。主要从事中学历史教学。

                                                     

参考文献:
[1]日本文部省.高等学校学习指导要领[Z].1989.
[2]日本文部省.高等学校学习指导要领[Z].1999.
[3]日本语大辞典·彩色版[S].讲谈出版社,1989(12).
[4]标准日本史[M].山川出版社,1987.
[5]详说世界史·三订版[M].山川出版社,1993.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09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