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文化 | 社会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教案试题 >> 历史教材 >> 教材研究 >> 正文
陶永福:《南京大屠杀》
李长福:岳麓版《政治文
李长福:新课程下岳麓版
李长福:祖国统一的历史
最新热门    
 
李长福:对高中历史新教材的理性思考

时间:2009-10-18 17:23:12  来源:李长福
 

李长福:对高中历史新教材的理性思考


广东省顺德一中 李长福 

2001年秋季,人教社根据新教学大纲编纂的高中《中国近代现代史》上册新教材开始在全国使用。与旧教材相比,它在章节体系、课型安排、观点表述、内容安排和练习设计等许多方面都有很大的变化,反映了史学发展的新成就和教育教学改革的新观念、新思想,阅后令人欣慰。但是,从有利于历史学科教育教学功能充分发挥的角度看,有些地方还值得改进。本文拟就此问题谈些看法,以期抛砖引玉。
   

一、关于章节体系


新教材在章节体系上做了一些调整。

一是更注重突出晚清时期历史发展的阶段特征。如晚清历史由原来的六章整合为三章,即将旧教材的第一、二章合并为一章(第一章)“清朝晚期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将旧教材的第三、四、五章合并为一章(第二章)“中国资本主义的产生、发展和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形成”,原第六章改为第三章。这样,新教材前三章尤其是前两章反映的历史发展阶段特征更加明显和突出,内在的逻辑结构更严谨,便于学生从宏观上把握晚清历史发展的进程和特征。

二是新教材一章之内节与节之间的内在联系也更加紧密,如第四章“北洋军阀的统治”共四节,分别从统治的建立、政治状况、对外关系和经济发展等四个方面加以阐述,使学生对北洋军阀前期的统治有更完整的认识;又如第六章“国民革命的兴起和失败”由国共合作的实现、革命的兴起、发展和失败等四节组成等,使历史发展线索更清晰明了,突出历史发展的基本过程。


但新教材章节体系的这种调整只是一种微调,整体上没有大的突破,因而也就制约了在内容取舍和史学观点表述上的重大突破,也没能完全改变旧教材整体上各章之间内在逻辑结构上不够严谨合理的弊端。

如前三章反映了晚清统治和中国社会形态的变化两条基本线索,阶段特征和逻辑结构都比较严谨。而后三章与旧教材相比在章节体系上没什么大的变化,实际上仍然是对三个相对独立的重大历史事件的阐述,三章之间的内在逻辑关系不是很明显,第五章和第六章实际上仍属于北洋军阀统治时期的政治状况。另外,前三章与后三章之间在逻辑关系上也不连贯,体现出来的历史发展的线索既不完全是社会形态演变史,也不完全是政权变更史,又不完全是抗争探索史。

新教材想揉合三者的关系,而实际上却使历史发展的总线索变得更模糊,不利于学生清晰地认识与理解历史发展的趋势,不利于培养学生从宏观上看问题的方法与能力。不如以政权变更史一以贯之,如“晚清统治”、“北洋军阀统治”、“国民政府在大陆的统治”等,将近代中国社会政治、经济、外交、科技、文化、社会生活的重大变化溶于其中,全面展示近代历史在各个时期的发展变化。也可以从社会形态发展变化的角度,将近代中国的历史分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开始、形成、深化、瓦解等几个阶段的历史。

 
   

二、关于课型

新教材改变了旧教材课型单一的情况,出现课型多样化的趋势。如增加了阅读课“清朝政局的变动”“军阀割据下的中国政局”和活动课“辛亥革命的评价”等, 其意图是想从教材编写上改变过去过分重视知识传授的传统教学习惯,培养学生自学能力与研究性学习的精神。

这种编排思路是好的,但我们认为新教材在这方面迈的步子还是太小,与当今教育重视培养学生搜集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语言表达能力以及团结协作和社会活动的能力的要求还是有一定差距的。在课型安排上,应该把更多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多设计一些活动课或研究性专题,以增强学生自主学习和探究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创造性学习能力,尤其是创造性思维能力。如洋务运动的评价、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等人物的评价、清末新政和预备立宪的评价等等,都是一些很好的专题或课题。只要教师组织引导得法,学生在搜集资料,论证自己结论的过程中,必能更好地培养各种相关的能力。
   

三、关于史学观点

新教材在史学观点的表述上比旧教材更合理周到。如在叙述洪秀全创立拜上帝会时突出他受西方宗教影响;对戊戌变法的评价更有层次、更具体;增加了革命派制定《临时约法》有限制袁世凯独裁的目的的内容和具有反封建的进步意义的表述;对辛亥革命功绩的分析更详细具体;对新文化运动的评价更全面客观,说它使“中国的知识分子受到了一次民主与科学的洗礼,民主和科学的思想得到弘扬,推动了中国自然科学的发展”;“五卅运动”增加“为后来的北伐战争准备了群众基础”的评价等等。

但值得改进的地方仍然不少,如鸦片战争前,人口问题也是造成清朝统治危机的一个重要原因,教材中就没有体现。又如“中国资本主义的产生”一节中有“如果没有外国资本主义的侵入,中国也将缓慢地走向资本主义社会”的观点,是否一定站得住脚?可不可以将学术界的不同观点以注释的形式加以列举,让学生思考?还有,北洋军阀统治时期的经济政策对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进一步发展就没有积极影响吗?教材对此也无反映。诸如此类的问题都需要在编写新教材时认真思考,其目的在于引导学生更全面地认识历史发展的面貌。

 


四、关于具体内容

在具体内容的编写方面新教材上有不少的改进,但也存在一些问题。主要表现为:
   

1、 为便教利学,新教材在改变旧教材繁难问题上下了不少功夫。

一是在涉及历史事件发生原因和意义(或评价)等重点难点问题上做条理化、要点式的处理,象太平天国运动兴起的原因,太平天国运动的功绩,洋务运动破产的原因,《马关条约》的影响等等;

二是增加了对一些重大事件的来龙去脉的必要的交待,增强了学生对历史发展延续性的理解,从而减少了学生对教材内容理解上的一些困难,如对第二次鸦片战争发生的国际背景和修约要求情况介绍更详细;“义和团运动的兴起”一目中增加对19世纪末反洋教斗争的叙述等。

三是对一些概念做了更合理的解释,如在分析太平天国运动失败原因时,对农民阶级的局限性作了具体的说明,使学生更易理解。但条理化、要点式处理教材内容的方法,也有其自身的弱点,即难以展示知识与结论的形成过程,不利于锻炼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
   

2、 爱国主义教育和经济史的内容比旧教材的份量有所增加。爱国主义教育内容的增加主要表现为,一是侵华史的内容增加,如以一大目的内容来叙述边疆新危机,“二十一条”的内容由小字变为大字,辛亥革命后的帝国主义加紧侵华的内容由一目变为一节等;二是增加中国人民反侵略斗争的史实,如“台湾人民的的反割台斗争”等。经济史内容的增加主要表现在第一章中增加“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经济势力的入侵” 一节,其中“贩卖华工”和“早期资本输出”两目是全新内容;北洋军阀统治时民族工业的发展也由旧教材的一目变为一节。这些变化说明新教材试图进一步加强爱国主义教育和突出经济发展在历史发展中的地位。
   

即便如此,新教材仍然过分偏重于政治史的内容。据统计,总共31节的教材内容中,政治史内容或政治史内容占绝大部分比例的有26节,经济史内容只有3节,思想史内容的有2节,而社会史、科技史、教育史和文学艺术等方面的内容则根本没有或很少体现。诚然,救亡图存是中国近代历史发展的主题,思想教育也是中学历史教学的一项重要任务,但历史学是一门综合性、人文性很强的科学,要想充分发挥历史学科在教书育人方面的功能,历史教材理当既有科学的理论、清晰的线索,又拥有广泛、丰富与厚实的知识。

 


   

3、在培养学生世界历史观及国际意识方面有一定发展。首先是在引言中增加了对世界形势的介绍,如第二章中的“19世纪60年代,欧洲经济继续高涨。列强采取一致的侵华步调,进一步打开中国市场”,“从70年代起,日本和德国迅速崛起”;第六章中的“华盛顿会议后,帝国主义列强协同侵略中国,各自支持依附自己的军阀,争权夺利,又联合干涉和镇压中国革命”等,这样,更能体现中国近代历史的发展与世界历史变化密切相关;其次,在正文内容中也更注重把中国历史的发展放在世界历史发展的大背景中来叙述,如叙述太平天国的功绩、辛亥革命的功绩以及五四运动的历史意义时,都是这样处理的。但考虑到很多学校初三年级世界历史教学比较薄弱而中国近代现代史又放到高一来学习的实际情况,新教材对世界历史发展大背景的展示还是不够开阔、不够深入。

表现为:一是对影响世界历史进程的重大历史事件的介绍份量不足,篇幅较少,如对工业革命、第二次工业革命、第一次世界大战、十月革命等内容的介绍就非常单薄;二是对西方资本主义经济政治变动趋势的阐述更少,使学生对世界历史发展趋势与中国历史发展趋势的关系的认识,仍处在比较模糊的状态,不利于学生在世界历史大背景中正确认识中国历史发展的趋势,也不利于培养学生全面的国际参与意识。
   

五、关于练习设计

新教材练习设计有重大突破,一是题型有变化,由旧教材问答题一种变为新教材的三种,即选择题、材料解析和问答题。此外,节后或章后还备有10道阅读与思考题。二是从内容上看,更注重培养学生的分析思维能力,如“西方学者说鸦片战争是‘维护商业’的战争,对不对?为什么?”等。更具特色的是在问答题和阅读思考题中设计了一些与现实紧密相关,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内容,如“新文化运动时提出‘打倒孔家店’的口号对不对?这个口号还适用不适用于今天?(如有条件,可翻阅一些历史资料和近年来有关如何继承传统文化的文章,加以分析,得出答案)”显然是要达到使学生通过学习历史更好地认识现实,通过对现实的思考加深对历史的理解的目的,并在此过程中培养学生的个性和创造性思维能力。这种设计与安排可以弥补正文内容在这方面的不足。但如果在练习中能增加一些人文思考题,将会在学生的人文素质完善方面起到更积极的作用。


编写适应21世纪发展与教改需要的新教材是一项意义重大而又艰巨的工作,它只有在不断的探索中才能不断地完善。我们期望并相信,在社会各方的共同努力下,中学历史教材的编写一定会日臻成熟,日臻完善。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09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