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文化 | 社会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教案试题 >> 历史教材 >> 教材研究 >> 正文
马学松:资产阶级民主革
何炳松:《历史教授法》
马学松:如何培养历史评
马学松:中国古代史教学
最新热门    
 
杨奎松:中国现代史重要研究论文索引

时间:2009-10-18 17:23:33  来源:杨奎松
 

 

编者按:这是杨奎松先生的硕士课程“中国现代史研究论文讲评”的提纲。对中学教师来说,它也可以作为备课的重要资源来看待。

 

中国现代史研究论文讲评

第一讲:引言:中国现代史研究的现状与问题

 

第二讲  关于不平等条约问题

论文:
1、任东来:《试论1946年“中美友好通商航海条约”》,《中共党史研究》1989年3期。

2、贺水金:《重评善后大借款》,《江汉论坛》1995年5期。

3、苏黎明:《“善后大借款”的恶债典型析》,《党史研究资料》2000年11期。

4、朱正:《解读一篇宣言》,《近代史研究》1997年5期。

5、张振鵾:《“二十一条”不是条约-评〈中国近代不平等选编与介绍〉》,《近代史研究》1999年第3期。

6、郑则民:《关于不平等条约的若干问题》,《近代史研究》2000年第1期。

7、张振鵾:《再说“二十一条”不是条约》,同上。

             

第三讲  关于五四精神的评价问题

论文:
1、李泽厚:《启蒙与救亡的双重变奏》,《中国现代思想史论》。

2、张颐武:《“现代性”终结》,《战略与管理》1994年3期。

3、刘  东:《北大学统与“五·四”传统》,《东方》1994年4期。

4、张  宽:《文化新殖民的可能》,《天涯》1996年2期。

5、顾  昕:《民粹主义与五四激进思潮》,《东方》1996年3期。

6、林贤治:《五四之死》,《北京文艺》1999年10月号。

7、祝  勇:《走出五四的创世神话》,www.tianya.com.cn

 

 

 

第四讲  关于中国共产党创立史实问题

论文:
1、杨奎松:《有关中国早期共产主义组织的一些情况》,《党史研究资料》1990年第4期。
2、郑雅茹:《对〈有关中国早期共产主义的一些情况〉》的不同意见,《党史研究资料》1991年第1期。

3、曹仲彬:《重庆“共产党”辨析-与杨奎松商榷》,《党史研究资料》1992年第2期。

4、杨奎松:《关于“重庆共产党”及其他》,《党史研究资料》1992年第12期。

5、杨奎松:《从共产国际档案看中共上海发起组成立史实》,《中共党史研究》1996年4期。

6、金立人:《中共上海发起组成立前后若干史实考》,《党的文献》1997年6期,1998年1期。

7、谢萌明:《俄共(布)在华革命局与中国共产主义小组》,《北京党史》2000年5期。

8、田子渝:《也谈中共上海发起组与上海“革命局”》,《近代史研究》2001年2期。

 

第五讲  关于孙中山“三大政策”问题

论文:
1、狭间直树:《“三大政策”与黄埔军校》,《历史研究》1988年2期。

2、蒋永敬:《“三大政策”探源》,《传记文学》第54卷第3期。

3、鲁振祥:《三大政策研究中的几个问题》,《孙中山和他的时代》,中华书局1989年版。

4、张海鹏:《关于中国近代历史发展规律的认识和对若干史实的解说》,(台)《历史月刊》1998年2期(或张海鹏:《追求集》)。

5、杨天石:《关于孙中山三大政策概念的形成及提出》,《近代史研究》2000年1期。

             

第六讲  关于陈独秀及其大革命失败的评价问题

论文:
1、沙健孙:《五四后期的陈独秀是不是马克思主义者?》,《陈独秀评论选编》(上)。

2、胡乔木:《中国共产党三十年》/《中国共产党历史》上卷相关章节。

3、向青:《陈独秀右倾机会主义路线和共产国际关于中国革命的政策》,《陈独秀评论选编》(下)。(或向青:《共产国际和中国革命关系论文集》)。

4、杨奎松:《陈独秀与共产国际》,《近代史研究》1999年2期。

5、唐宝林:《重评共产国际指导中国大革命的路线》,《历史研究》2000年2期。

 

 

 

第七讲  关于张学良与西安事变之研究

论文:
1、全国政协西安事变编写组:《西安事变简史》,中国文史出版社版。

2、张魁堂:《张学良传》五、六章。

3、(台)李云汉:《西安事变史末之研究》一、二章。

4、杨奎松:《西安事变新探-张学良与中共关系之研究》序。

5、陈铁健:《评〈西安事变新探〉》,《历史研究》1997年2期。

6、杨奎松:《张学良反蒋问题之探讨》,《历史研究》1997年4期。

 

第八讲  关于抗战期间日蒋和平交涉问题

论文:
1、贺新城:《论九一八事变后的中国统一问题》,《抗日战争研究》1994年1期。

2、沈  予:《论抗日战争期间日蒋的“和平交涉”》,《历史研究》1993年2期;《抗日战争前期蒋介石对日议和问题再探讨》,《抗日战争研究》2000年3期。

3、蔡德金:《如何评价卢沟桥事变爆发后蒋介石的对日交涉》,《抗日战争研究》1996年3期。

4、杨天石:《抗战前期日本“民间人士”和蒋介石集团的秘密谈判》,《历史研究》1990年第1期。

5、杨奎松:《蒋介石抗日态度之研究》,《抗日战争研究》2000年4期。

 

第九讲  关于解放战争时期苏联军事援助问题

论文:
1、杨奎松:《毛泽东与莫斯科的恩恩怨怨》第八章。

2、刘  统:《解放战争中东北野战军武器来源探讨》,《党的文献》2000年4期。

3、杨奎松:《关于解放战争中的苏联军事援助问题》,《近代史研究》2001年1期。

 

 

 

第十讲  关于新民主主义理论与实践意义的讨论

论文:
1、于光远:《从“新民主主义社会论”到“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论”》,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

2、杨奎松:《毛泽东为什么放弃新民主主义?》,《近代史研究》1997年5期。

3、胡  绳:《毛泽东的新民主主义论再评价》,《中共党史研究》1999年3期。

 

第十一讲  关于毛泽东民粹主义倾向的争论问题

论文:
1、胡绳:《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的关系:世纪之交的回顾与前瞻》,《中共

党史研究》1998年3期;《毛泽东的新民主主义论再评价》,《中共党史研究》1999年3期。

2、沙健孙:《坚持科学地评价毛泽东和毛泽东思想》,《真理的追求》1999年3期;《马克思主义,还是庸俗生产力论?》,《中流》1999年12期。

3、范  庥:《能够这样论证吗?》,《中流》1999年第4期。

4、邱  路:《请放下你的棍子》,《百年潮》2000年第1期。

5、马龙闪:《俄国的民粹主义思潮》,《百年潮》2000年第11期。

 

第十二讲  关于新中国外交政策的评价问题

论文:
1、牛  军:《新中国外交的形成与主要特征》,《历史研究》1999年5期。

2、刘建平:《慎重探讨新中国外交的主要特征》,《国际评论》2000年3期。

 

 

 

第十三讲  关于朝鲜战争问题的争论

论文:
1、青  石:《1950年解放台湾计划的搁浅内幕》,《百年潮》1997年1期;《斯大林力主中国出兵》,《百年潮》1997年2期;《朝鲜停战内幕》,《百年潮》1997年3期。

2、齐德学:《关于抗美援朝战争的几个问题-兼谈如何看待和运用俄罗斯已解密的朝鲜战争档案问题》,《中共党史研究》1998年1期。

3、袁  晞:《真相》,《随笔》1999年6期。

4、齐德学:《〈真相〉是真相吗?》,《当代中国史研究》2000年4期。

5、解海南:《新中国的生死之战》,《当代中国史研究》2000年2期。

6、沈志华:《中国出兵朝鲜的成败得失》,(港)《二十一世纪》2000年10月号。

7、杨奎松:《评〈抗美援朝战争史〉》,《史学月刊》2001年6期。

 

第十四讲  关于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谈判问题

论文:
1、裴坚章:《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史》(1949-1956)第二章。

2、沈志华:《中苏条约与苏联在远东的战略目标》,《党史研究资料》1997年2期。

3、沈志华:《中苏条约谈判中的利益冲突及其解决》,《历史研究》2001年第2期。

4、杨奎松:《中苏两党国家利益和民族情感的碰撞》,《历史研究》2001年6期。

 

第十五讲  关于对美缓和问题

论文:
1、李丹慧:《毛泽东的安全战略思路及其转变》,(港)《二十一世纪》2000年6月号;《1969年中苏边界冲突:缘起和结果》,《当代中国史研究》1996年3期。

2、李向前:《1964:中国经济政治变动的历史起因》,《二十一世纪》2000年6月号。

3、杨奎松:《从珍宝岛之战到缓和中美关系》,《党史研究资料》1997年12期。

4、牛 军:《1969年中苏边界冲突与中国外交战略的调整》,《当代中国史研究》1999年1期;《论60年代末中国对美政策转变的历史背景》,《当代中国史研究》2000年1期。

5、刘志男:《1969年,中国战备与对美苏关系的研究与调整》,《当代中国史研究》1999年3期。

 

 

 

期中作业:中国近现代史研究线索之我见

参考:
1、李时岳:《从洋务、维新到资产阶级革命》,《历史研究》1980年1期。

2、罗荣渠:《现代化新论》第八章。

3、雷  颐:《〈重新认识百年中国〉总序》,冯林主编:《重新认识百年中国》。

4、吴剑杰:《关于近代史研究“新范式”的若干思考》,《近代史研究》2001年2期。

5、胡  绳:《从五四运动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十讲)。

6、蒋大椿:《当代中国史学思潮与马克思主义历史观的发展》,《历史研究》2001年第4期。

 

要求:1、因故缺课需请假或说明原因,无故两次不到视为自动放弃本课成绩。

      2、本课学习成绩由阅读、作业、课堂发言和期末考试几方面的检验指标而定。其中课堂讨论发言40分,期中作业(须结合指定参考资料)30分,期末考试(须结合本课学习内容)30分。

 

期末考试题目:浅谈中国现代史研究的思想性与实证性之关系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09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