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文化 | 社会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教案试题 >> 历史教材 >> 教学研究 >> 正文
马学松:资产阶级民主革
杨奎松:中国现代史重要
马学松:如何培养历史评
马学松:中国古代史教学
评何炳松对西方史学理论
也谈明代前期科举社会的
最新热门    
 
何炳松:《历史教授法》(1925)节选

时间:2009-10-18 17:53:38  来源:何炳松
 

历史教授法》(1925年)(节选)

何炳松

普通所谈的教授法往往非常广泛。普通最喜用的话,就是所谓 “注入”式同“启发”式。又因我国在科举时代私塾制度发达的时候,大都多用注入式,所以现在颇有一种趋向,以为“注入”总是不对的,“启发”总是好的。这是我国近来厌故喜新、矫枉过正的一种大毛病。不过我此地所说的话,并不是替“注入式”辩护。我的意思就是要大家明白:第一层,普通所讲的教授法容易流于空泛的一方面;第二层,注入同启发,各有好处,各有互助的关系,不能偏废。

还有一种普通的趋向,就是今人一旦谈起教授法,立刻就同教科书联想起来。好象教授法就是教科书的使用法。教科书以外的教学上的帮助,现在大家实在不很注意。我们只要看看现在大部分学校中的设备,如地图、模型、参考书、图书等等,我们就差不多可以武断的说:我国学校的教授各种科目,还是免不了同科举时代一样,完全是书本的研究,或者是教科书的研究。

这篇文字所谈的教授法很想把避去空泛的讨论,很想扩充到教科书以外,而且很想把教授历史的内容同方法和盘托出。……

我们要谈历史教授法,我们应该首先知道什么是历史同什么是教授历史的目的。……

历史究竟是什么?我们可以说历史是“我们对于人类过去的一种知识”。……人类的过去是记载不完的,我们现有的历史著作是残缺不全的。所以我们现在所有的历史,实在不过一种对于人类过去的知识,决不是人类过去事业的全部分。同此,我们可以明白历史的著作不是一成不变的,他是而且应该常常随时代而变化的。关于这一点有两个理由:第一、我们对于人类过去的知识,常常有所增加;第二、我们希望历史的功用,每每随时代而变。例如中国的三皇五帝在昔以为真有其人,现在渐渐退到神话里面去了。又如埃及史在一百年以前还没有人懂得,现在渐渐显露出来了。这是对于第一个理由的说明。又如我们小国在帝国时代,我们应该将帝国兴亡同君主好恶多知道一点,我们一旦变做民主的国民,那就不能不对于立宪精神的发展同民主思想的萌芽,加以精深的研究,才可以使我们明白我们民国的由来,使我们有一条进路可走。

所以近来有人说历史同个人的记忆一样,他是一种人类的记忆。我们记得自己的过去,所以我们在日常生活里面,觉得头头是道。例如我们要看一个朋友,我们定要预先知道他的住所,他的姓名,同去看他的那条路。这种知识就是历史,这种知识的效用就是历史的效用,不过现在全体人类的记忆太不完全,所以他不能以这种效用给予我们人类。我以为讲历史的效用,这一说最是精到。

照上面所述的几段文字看,我们可以简单的说:历史是我们对于人类过去的知识,他的功用在于帮助我们明白我们自己的现状,所以历史对于我们是一种常常变化的东西。

我们明白了历史的功用,就可以明白他的目的。从前以为历史是一种前车之覆,是一种军人、政客的考鉴。所以旧式的历史著作往往重因果之说,以为这就是历史的效用,亦就是著作历史的目的。这亦是不很对的。关于这一点,亦有两个理由:第一、不但过去的人同事各不相同,就是现在的人同事亦决不一样,所谓“人心不同各如其面”。第二、人类的环境时时变化,古今决不一致。而且所谓前车之覆,含有因果的意义在里面,好象如此如此的做法,一定要得如此如此的收场。这是天然科学方面的活,不是历史方面的话。最明显的例,我们只要回想我国旧日的君主。亡国的君主,不一定统是昏庸的人;昏庸的人不一定统是亡国的君主。又如所谓“成则为王,败则为寇”,“窃国者侯,窃钩者诛”,亦就是这意思。成功的不一定是个好人,失败的不一定就是强盗。所以我们可以说历史方面无所谓因果,因为人心不同、同古今状况互异的缘故。历史除在帮助我们明白现状外,没有别的效用。

……

 

 

                                四

现在我们可以讨论历史的教授法了。

教授历史有两个入手的途径:第一个就是从个人的传记入手,第二个从社会的全体入手。……假使以个人为线索,将各种事情附丽上去,亦未始不可。但是一个人决不能代表一种大运动。要同时说明一个人同一件大事,一定要顾此失彼,两不得当。所以我们如果采用第一条路,最好以一种事实或一种运动为中心,将有关系的人物分别附丽上去,比较的有利益。……

至于从社会全体入手的那一条路,普通人以为当然是关于政治同军事的历史了。……人类的活动除政治、战争以外,当然还有美术、文学、科学、宗教、哲学同其他一般的文化。因此,近年来有所谓文明史的主张。但是要研究人类全部的生活,非常困难。因为人群本不是完全纯粹一致的。所以我们要研究其一大群人类的特性,往往有以一例百同挂一漏万的流弊。普通最简单的方法,就是将历史课程从家庭开始,再研究自己的学校,再研究学校所在的地方。先明白家中伦常的关系,再明白校中合群的生活,再去考察本地方的风土同人情。学生自然而然的明白社会上的职业、衣食住的习惯同经济的状况。最后慢慢的使他们明白古今状况的异同。

至于研究一个国家或民族的历史,就不这样简单了。德国的文明史家主张将一国历史分成几个文化的时代,每一个时代有他自己的文明特点,详详细细叙述了来,叫学生将这一个时代同前一个时代比较一下,求出他们异同的原因。这种办法,很是妥当。此外亦有将全世界人类的历史一律根据文化的步骤去说明他,亦有将各种文化分类的去说明他。前一种似乎太杂,儿童不易了解;后一种固然很好,但是不免牺牲了各种分化原素的相互关系。现在有人主张研究人类的历史应该注意五个方面:就是政治的、宗教的、教育的、实业的同社会的。亦有分为六类的:就是(-)物质的状况,(二)知识的习惯,(三)物质的风俗,(四)经济的习惯,(五)社会的制度,(六)公共的制度。我们举了这两个分类的主张,就是要使教授历史的人明白人类社会的内容,而且得一个选择材料同编辑历史的标准。

从个人入手同从社会入手两条路,我们就上面所述的而论,当然以第二条路为比较的正当。不过第一条路亦可以走,但是他的功用在于帮助我们去走第二条路。传记这种东西,当作史料看是有用的。当作教授历史的唯一手段看,是不宜的。

教授历史无论走那一条路,无论用那一个方法,根本上最重要的一点,就是要使得过去能够“活现”出来。活现的方法,不一而足。最好而且最简单的,当然是能够“亲临其境。”各地方不一定统是历史上名胜之区,但是各地方统各有他的历史。所以教历史的人,第一应该能够利用本地方各种历史的遗迹,去帮助学生明白其他各地方的历史。小学应该注意地方风土志,这就是一个理由。假使一个地方有一个历史博物馆,那更便利了。此外如石碑、古代建筑等遗址,统是很好的教材。好的博物馆应该将所有古物依年代的次序陈列起来,而且应该将有用的古物供给学校教师讲授之用。此外学校中的修学旅行,领学生到历史上名胜的区域去游览一番,亦是一个很好的方法。这种旅行不但于历史上、地理上、博物学上统有利益,就是于卫生同团体生活上亦大有关系。

除了利用本地方的古迹、博物馆同修学旅行以外,还有种种人为的东西可以帮助找们来“活现”历史。第一就是历史的模型。他的好处有二:第一能够实在代表古物的形状,第二便于应用。不过模型太小,流于玩物,就无用了。其次就是历史的图画。图画有二处不及模型的好:第一他记抽象的,第二仅有一面的。现在教科书中的图画往往不能同书中本文发生密切的关系,而且不加以详细的说明。我国的教科书对于图画尤其幼稚得很。现在德、法诸国所制的墙上挂图,比较很好。我国能够有专门家将我中国史挂图好好仿造起来,一定可以大大帮助历史的教授。再次为地图及图表等。他们同模型及图书等不同,不能直接的去活现过去。他们所表示的是一种关系,不是实物。这种东西应以简单明了,使学生能够一目了然为主。

但是我们无论有什么帮助,最重要的还是教师口头的说明。因为要使模型、图画、地图等同过去的事情或生活发生关系,还是要靠教师的口讲。教师的口讲,是历史教授法上最重要的一部分,亦是最困难的一部分。口讲的东西往往不免模糊影响,而且随便使用空泛的形容词,使学生听了,莫名其妙。要救济这个毛病,就是应该预备详尽的资料为说明之用。这种资料除在教室中由教师尽量应用以外,还有其他种种方法可以实行。例如编演历史的戏剧,使学生对于古人的礼节同服装得到一种真确的观念。又如令学生设身处地的代表古人作书札,或报告某件过去的事情,亦是很好的方法。又如令学生设身处地的代表古人去做日记,将某件过去的事情一天一天记载下来。还有一种方法,就是将古代名人所说的话,记得了重新演讲出来。至于历史的小说同咏史诗,亦可以帮助历史的“活现”,不妨利用。

我们上面所提出的种种方法,无非表明“活现过去”的方法,不一而足;而且表教授历史决不单靠一本教科书,就算完事。要真正“活现”过去,使他“宛然在目”,是一件不可能的事情;不过教历史的人果然能够利用上面所提的各种方法去帮助他自己同他的学生,那末,他同学生所得的成绩一定要比旧式教法所得的多。

模型图画同地图在历史教授法上关系的重要、同教科书差不多一样。不过在这篇文字里面,还有别的东西要讨论,所以只好略去不详。我们下面所讨论的,就是历史教科书这件东西。教科书原来亦不过一种历史教学的帮助。但是现在我国学校教师对于教科书看得非常重要,差不多当作一种独一无二的工具,所以我们不能不特别讨论一下。

一种教科书,不论他属那一类,总以明白确切为贵。书本的简单,不一定就是明白确切,多加一点详情,少用几个广泛的形容词,往往可以将一件实情或一种运动说得格外活现。所以我们要选择一本教科书,第一步就是看他是否明白而确切。此外要研究书中的观察点是什么,所附的地图、图画等好不好,所附的参考书是否适当,所附的问题或大纲之类是否有用,目录好否,文字如何等等。要试验教科书是否真确,第一先要明白著书的人是谁。他是否有著书的经验同资格?著书人的观察点往往不同,有的善评述上古史,有的偏爱政治史,有的多述美术史。这要看教师自己的主见如何,再去择定最适当的本子。至于地图、图画等等,我们应该问:选择的标准是什么?同课本有没有密切的关系,这类材料的来源是什么,现在我国历史教科书附有参考书目的很少。假使将来能够统附有参考的书目,那末我以为应该附有同书中某事有关的特种著作,注明版本、卷数同页数,而且所附的书是普通图书馆中所能备的。有许多目录,单是各章的题目。我们实在应该附各种节题同段题,使教者、读者可以当作一种表解用。至于教科书的文字,应该简明整洁,不过切不可专以激起兴趣为主,失掉历史的真面目才是。

 

 

教科书择定以后,才发生怎样使用的问题。使用教科书最普通的方法,就是读同背。再细的说法,有注入同启发两种方法。用注入式的方法,一切研究同说明的责任统在教师一个人身上。用启发式的方法,由教师供给资料,叫学生自己去做建设的事业。第一个方法亦可以叫做演讲式的方法,是一个最容易的方法。因为教师讲完了教科书,学生背得出来,那就好了,这种背诵的方法,固然亦有好处。但是只能当作教授法上的一部分看,不能独立。

假使我们以为教科书不单是备学生背诵之用,那就要发生更复杂的问题了。第一先看这本书属于那一类。假使是属于大纲一类,那末最好先由教师供给补充同说明的材料,再叫学生去看课本。大纲式的教科书有他的长处、在低年级里面教师可用口头的演讲,提高历史课程的程度。在高年级里面,学生可以有余暇去读参考书。但是假使教师不擅长口才,或学校的图书馆不完备的时候,那末最好不要采用大纲式的课本。假使教科书是比较详尽的,那末指定功课,令学生复讲,亦未尝不可。但是普通教师对于学生往往不能以读书的方法给他们。有许多学生往往读了几十遍,还没有看明白书中所说的是什么。所以最好当每学期或每学年开始的时候,教师先去测学生自动能力一下。假使学生的能力很差,我们可用两个方法去救济他们;第一就是同他们说明应该注意什么;第二教他们如何读法,可以使他们明白应该注意的是什么。第一个方法比较简单,所以用他的比较普通。

教科书应该附有问题,因为他们可以好助学生的诵习,而且可以引导他们去注意重要的地方。此外可以帮助教科书的东西,就是表解。表解有两种:一种是供给消息的,一种是暗示什么应该注意的。供给消息的表解能够令学生记,当然是很有用的。书中的问题、大纲等等,统有一个优点,这就是使学生应该注意什么东西。

世界上教授最得法的,恐怕要算法国的中小学中历史的教师了。他们上课的时候,先口授一个大纲,令学生笔录下去。录完以后,由教师加以明白的讲解。每一次上课的时候,这样做了二三次。到了下一次上课的时候令学生立在讲台上复讲,全班学生加入讨论。

大概现在教学法上的趋势在于养成学生自动研究的习惯。要养成自动研究的习惯有三个方法:第一个就是直接令学生自己去读教科书,不用指导或暗示给他们。下次用种种问题去问他们,令他们回答。第二个就是令学生去解剖教科书,而且做一个大纲出来。上课的时候叫某人写在黑板上,叫其他学生去批评同改正。由教师加以修正,最后叫学生抄下去。第三、由教师在教室中直接指导学生如何去研究。例如章题或节题标得对不对?内中材料如何?是否相当?是否必要?何者最重要?何者最不重要?各段有什么关系?如此下去将教科书中的各章或各篇解剖完了为止。

上述的三个方法,都有可取的地方。第一个亦可以叫作问答法。他虽然能够使学生有自动研究的机会,但是不见得可以激起他们很大的兴味。第二个亦对以叫作互助法。他虽然能够养成学生创造的精神,但是费时太多。

第三个方法可以叫作指导法。比较的最好。因为普通的学生受过这种指导八九次以后,就能够自动的去解剖教科书。教师只要令学生轮流报告他们研究书中材料所得的结果,叫他们将各种材料互相比较一下,推理一下,而且表明他们互相的关系。这个方法的目的,就是要学生能够习得他们应该习得的东西。

无论那一科教授法中,教师的发问总要占一个重要的位置。发问上明白正确。问题大体可分为两类:一问事实,一问事实的用途。前一类专靠记忆,后一类要靠思想。这两类问题各有长处。教师所发的问题最好总以能够暗示事实,指示思想途径,同引起解析的能力为主。

                                    八

前面我们已经说过,所谓历史教授法,决不是单指历史教科书的使用法。所以我们不能不将参考书讨论一下。近来学校中无论那种科目统有应用参考书的趋向。不过要利用参考书的时候,有两个先决的问题不能不解决。第一就是自习的时间是否充分,第二就是学校购书费是否充足。

假使上面两个先决的问题统解决了,我们才可以讨论参考书的选择同利用的方法。参考书的选择,要以我们的目的做标准。目的很多,利用的方法亦不能不随之有别。大概选择参考书的目的有五:第一为“活现”过去。这类参考书不必强迫学生会记得他们,只要使他们得一种印象就够了。第二个为补充材料。我们对于这类参考书应该看作同教科书本身一样,总以能够受得起我们的解剖同提纲为主。第三个为激起兴味。这类参考书要以能够激起学生读书的兴味为主,不必加以解剖或记忆。第四为涉猎历史的名著。我们对于这种参考书要注重他们的本身同著作者,著作者的史识同目的,他的材料同偏见。著作的范围同特点是什么,所述的时代同国家是什么,垂训的还是科学的,以政治为中心还是以他种人类利害为中心,叙述体还是夹叙夹议体,难读还是易读,以上种种问题,统应该提出教室中加以讨论。最后并应说明这种著作在现在有什么价值。第五为说明历史研究法。这类参考书以使学生明白研究历史的方法为主。如搜集史材、辨别史材、批评史材同组织交付这四个步激,既可以简明的提出来,使学生领会史材真确程度的不同,选择同组织史料方法的各异,以及目录、索引、书目等等之有助于历史的研究。

……

现在有许多教科书的后面,往往附了一大篇的参考书目。著者的目的无非自炫渊博。那知道不但学生没有读他们的能力同余暇;恐怕著者自己对于所举的参考书,亦不见得完全统读过。所以参考书要以简要易得为主。关于这一点,普通经费不足的中小学图书馆亦要注意。备一部大而无当的贵重书,不如备几种轻而易举的良著作的好。

 

 

要讨论某种科目的教授法,不能不提及某种科目的考试。普通所谓考试在于测验学生的兴趣、志向同习惯。狭义的说起来就是要测验学生时知识同他们应用那样知识的能力。此地所要讨论的考试,专指后一种。考试的方式有两种:就是口试同笔试。考试的时期有一周、一月、一学期、一学年同毕业等。考试的时间可以短至数分钟,亦可以延到数小时。凡这种种,统各有用途同目的,不能偏废。有时应用口试,有时应用笔试。有时应举行长时间的考试,有时不妨稍短。有时应多考几次,有时不妨少几次。教师最好能够尽量应用上述的各种考试,而笔试一层至少应该同口试一样看得重。

现在我国教育界中,不但中小学生满口用“蔑视人格”四个字来反对考试,就是教师亦很有迎合学生心理的人,大唱废考的高调。这是很可悲的一件事。在现在的世界上做人,处处统是问题;在现在世界上求学,亦无非时时刻刻要想能够解决种种问题。所以我们即使不在求学的时代,亦没有不时时刻刻受环境的考试、我们要想做一个相当的人,必先具有应付环境的能力。这种能力就是能够受得起环境的考试,同当得住环境的压迫。例如做医生的人,时时刻刻要预备回答病人的询问,而且要立刻医治他,这也是考试。又如做律师的人,时时刻刻要预备回答对造同法官的询问,而且要立刻驳倒他,这亦是考试。倘使医生遇到病人危急的时候,才去翻医书,律师遇到出庭的时候才去翻法律,统非失败不可。所以学校的考试不但可以促进学生的用功,而且可以养成他们应付危机的能力;照我个人的意思,学校的考试不但应该占据教授法上一个重要的位置、而且应该占据教育上一个重要位置。

普通所谓考试,往往以为教师命题学生回答就算了事。其实并不这样的简单。仅就历史一科而论,考试的方面有两个:一是测验记忆力,一是测验应用知识的能力。所说测验应用知识的能力,就是解释地图同图画,解剖文字,搜集材料,解决问题,认明真确的程度,断定史事的性质,发见古今各种状况的异同关系,组织事实等等。

照上述的看来,所谓考试显然是一种应付环境能力的训练同培养,决不是一种“蔑视人格”的事情。就现在一般专门迎合青年心理而且利用青年弱点的人所谓“人格”而论,我们要保全人格的唯一方法,或者就是不但不要做学生,而且不要做人。

                                十

我现在已经将历史教授法的大概情形同读者说明了。简单的综合几句话,就是所谓教授法决不是“空谈无补”的高调,亦决不单是教科书的使用法。要教一种科目,我们必须明白那一种科目究竟是什么东西,我们教授那一科,抱什么目的。而且应该时时刻刻留心现代各科学者所发见的新学说。至教授历史应具科学的精神。所谓科学的精神就是注重普通人同普通的事。所以教授历史应该从社会的团体入手。我国学校的教师对于教科书看得很重,所以教科书的选择应该格外慎重。否则便有“失以毫厘,谬以千里”的危险。至教授的方法,上面所述的已很简单,不必再加概括的论调。唯废止考试一层,近年来虽然甚嚣尘上,我不但不敢附和,而且竭力的主张。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09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