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文化 | 社会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教案试题 >> 历史教材 >> 教材资源 >> 正文
华师版中国历史第一单元
华师版中国历史第二单元
刘向荣:如何开发作为课
人教版历史必修2第一单
人教版全国中考历史模拟
人教版历史材料与解析精
人教版历史材料与解析精
人教版历史材料与解析精
人教版历史材料与解析精
人教版历史材料与解析精
最新热门    
 
人教版中国古代史第一轮复习提纲9

时间:2009-10-18 17:26:20  来源:肖秀灵
 

中国近代现代史第一轮教案

第一单元 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时期

湖南炎陵一中 肖秀灵

 

 

1.鸦片战争

 (1)鸦片战争前夕的中国和世界

 (2)英国走私鸦片和中国的禁烟运动;

   (3)鸦片战争的过程。

2.鸦片战争的影响。

   (1)《南京条约》及其附件、《望厦条约》和《黄埔条约》;

  (2)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开端。

3.第二次鸦片战争。

  (1)英法发动侵略战争;

  (2)《天津条约》和《北京条约》;

  (3)俄国侵占我国北方大片领土;

  (4)第二次鸦片战争的影响。

4.太平天国运动。

  (1)金田起义和定都天京;

  (2)《天朝田亩制度》;

  (3)北伐和西征;

  (4)《资政新篇》;

  (5)太平天国运动的失败。

5.新思想的萌发。

复习重点:

1. 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概念。

2. 两次鸦片战争的原因、影响。

3.《南京条约》、《天津条约》和《北京条约》的主要内容及对中国的危害。

4. 俄国侵占我国大片领土。

5. 太平天国兴起的原因、历史功绩

6. 《天朝田亩制度》和《资政新篇》

7.    新思想的萌发。

中国近代史概述

一  时间:1840年鸦片战争-----1949年新中国成立

二  社会性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形成原因:(1)封建制度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2)西方殖民主义者的侵略

三  主要矛盾:1、外国资本主义与中华民族之间的矛盾(民族矛盾)

2、人民大众与本国反动势力之间的矛盾(阶级矛盾)

四  革命性质: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即反帝反封建的资产阶级性质的革命

      新旧民主革命的异同

1、  同:性质相同、任务相同

2、异:

                    旧民主主义革命       新民主主义革命

领导者(最主要):    资产阶级             无产阶级

指导思想:            三民主义            马克思主义

前途:             资产阶级共和国          人民民主专政

                  走资本主义道路           走社会主义道路

结果:                 失败                    成功

主力:               人民群众                 更广泛

五、分期(两个时期七个阶段):以1919年为界,按革命性质分为两个时期

1、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1840—1919)--近代前期

1)中国开始沦为半殖半封社会(1840—19世纪60年代)

2)中国半殖半封社会完全形成时期(19世纪60年代—20世纪初)

3)中国半殖半封社会的深化时期(20世纪初—1919五四运动前)

2、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1919—1949)--近代后期

1)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始和国民大革命时期(1919—1927)

2)国共政权的十年对峙时期(1927—1937)

3)抗日战争时期(1937—1945)

4)人民解放战争时期(1945---1949)

六、基本线索

1、外国列强侵略中国并与中国的反动势力相勾结,逐步把中国沦为半殖半封社会的屈辱史

2、中国人民反对外国侵略及其走狗的抗争史和中国各阶级各阶层探索救国救民道路的探索史

3、中国近代化的缓慢发展史(政治、经济、思想文化)

七、两大主题

(1)实现民族独立和民主自由(2)实现近代化和国家富强

关系:  相互联系   近代史 : 民族独立是第一位;现代史上:国家富强是第一位

单元概述:

本阶段中国历史是指两次鸦片战争和太平天国运动时期,从时间上看是指从1840年鸦片战争开始到1864年太平天国革命失败,这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初步形成的时期。在这期间,发生了中国人民反对外国资本主义武装侵略的两次鸦片战争和反侵略反封建的太平天国农民革命。从总体上讲,本期中国历史是中国社会开始向着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转化的历史,大变化、大动荡是这一历史时期的历史特点。这些特点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去归纳:

(一)、政治上,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1、从列强侵华方面看,这一时期是西方资本主义列强侵华的开始阶段,体现了自由资本主义的殖民侵略和殖民扩张特征:

第一、主要侵华国家是:英、法、美、俄。

第二、侵华目的是:抢占商品市场和原料产地。俄国的主要目标是掠夺中国领土。

第三、侵华手段是:用武力和廉价商品打开中国国门,签订不平等条约,从清政府手中掠取开口通商、关税协商、海关管理等经济特权,向中国倾销商品;掠夺赔款;贩卖华工;资本输出;开始干涉中国内政外交。

第四、侵略范围:由南向北、由沿海向内地扩展,总体上尚局限于东部沿海和长江中下游地区;开始渗入清政府的统治心脏——北京。

第五、列强关系:以勾结为主。

第六、与清朝关系:逐渐由对立矛盾走向勾结对立,出现 “借师助剿”。

    2、从中国社会形态的变化上看,这一时期是中国历史的转折点,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

第一、社会性质:由清政府独立自主行使全部主权的封建落后国家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国主权遭到严重破坏;由自然经济占统治地位的封建国家逐渐被卷入世界资本主义市场,成为的商品倾销市场和原料掠夺地,自然经济逐渐解体;总理衙门设立,清政府中央机构开始半殖民地化。

第二、社会主要矛盾:由鸦片战争前的地主阶级和农民阶级的矛盾,转变为外国资本主义同中华民族的矛盾、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的矛盾,前者成为最主要的矛盾。

第三、革命任务:由农民反对本国封建统治变成反对外国资本主义侵略、反对本国封建统治的双重任务。

第四、革命性质:进入了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

3、从清政府方面看,在面临外敌入侵、民族危机空前严重和国内人民的革命斗争蓬勃发展的形势下,清朝统治集团内部发生了较大的变化。

第一、是清朝统治集团内部发生了分化:先后出现了严禁派与弛禁派、地主阶级改良派与保守派、顽固派和洋务派之分。

第二、清朝最高封建统治集团的组成结构发生了变换:咸丰死,同治继;辛酉政变,慈禧听政,奕忻议政兼管军机处和总理衙门;洋务派主政;汉族官僚控制清政府实权。

    第三、内外政策逐渐变化:由闭关锁国到被迫开放国门,再到设总理衙门,主动加强对外交往,;与列强由对抗走向勾结,形成“中外和好”的局面;对内强化专制统治,加紧搜刮,镇压太平天国运动;提倡“中体西用”,掀起洋务运动。

4、从中国人民革命运动来看,也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

第一、领导者和主力军:农民阶级。

第二、任务及性质:反封建、反侵略的双重革命任务,进入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

第三、革命环境:中外反动势力逐渐勾结起来镇压中国人民革命;西方资本主义文化及基督教传入,西学开始东渐;民族资产阶级尚未产生,无产阶级的力量极为幼小,农民阶级担负起了为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开辟道路的重任,《资政新篇》比较系统完整地描绘了在中国建设资本主义的目标。

第四、农民革命水平:达到历史最高水平,颁布《天朝田亩制度》和《资治新篇》。

5、阶级结构发生显著变化,诞生了两大先进阶级,为资产阶级民主运动的兴起奠定了阶级基础,对旧的封建制度起着极大的瓦解作用。

第一、无产阶级:19世纪四、五十年代先于民族资产阶级诞生于外商企业,随后,在洋务派和民族资产阶级创办的厂矿里也产生了中国无产阶级。具有人数少,集中程度高,组织性强,政治上无权,经济上贫困,与农民有天然的血缘关系,革命性、斗争性强等特点。

第二、民族资产阶级:19世纪六、七十年代以后伴随近代工业的出现而诞生。既具有妥协性、软弱性,又具有革命性和斗争性,一开始就分为大资产阶级和中小资产阶级两部分。新的阶级因素的出现对旧的封建政治制度起着越来越大的瓦解作用。

(二)、经济上,形成多种经济成分并存局面,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特征更加明显。

1、中国被强行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中国自给自足的封建自然经济开始解体。

鸦片战争前,自然经济在中国占主导地位,它主要满足自我消费和基本的生活生存条件,抵制商品经济;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萌芽虽在明朝中后期就已产生,但受到自然经济和封建制度的严重阻碍,发展极其缓慢。鸦片战争以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利用其侵略特权,通过掠夺赔款和对中国进出口贸易的控制操纵中国市场,疯狂地向中国倾销商品和掠夺原料,逐渐把中国市场卷入世界资本主义市场,使中国的社会经济成为资本主义世界经济的附庸。外国廉价的棉布、棉纱充斥中国东南沿海市场,使中国东南沿海家庭手工棉纺织业逐渐破产,造成耕与织开始分离;由于列强对原料的掠夺收购和农民购买生活必需品的需要,中国农副产品的商品化程度开始提高,但中国的出口贸易几乎全部为外商所操纵,使中国成为外国资本主义的原料供应地;另一方面,外国资本主义的入侵又为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产生在市场、技术、劳动力等方面准备了条件。

2、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经济势力入侵中国,直接剥削中国人民,中国经济结构开始半殖民地化。

第一、总体特点:以商品输出为主,其它如资本输出、野蛮掠夺为辅;以攫取经济特权开路。

第二、攫取经济特权:开埠通商,关税协商,控制中国海关,视察商务,内地游历、经商、传教,片面最惠国待遇,领事裁判权,公使进驻北京等等。

第三、侵略方式:鸦片贸易(走私、输入“洋药”);商品输出(倾销商品、掠夺原料);贩卖华工;掠夺赔款;早期资本输出(办洋行、开银行、经营轮船公司、设工厂);输出技术,控制洋务。

3、中国开始出现近代企业,中国经济的半封建性加强。

第一、外资企业:鸦片战争后出现,以后日益增多,直接掠夺中国资源和廉价劳动力。

第二、洋务企业:出现于19世纪60年代至19世纪90年代,洋务派在洋务运动中引进西方先进技术和机器设备举办,包括近代军工企业和民用企业,引进了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和经营方式。

第三、民族资本主义企业:以十九世纪六、七十年代出现民营近代企业为标志。具有分布不合理(地区集中,与原材料产地脱节,行业不齐全、以轻工业为主);实力弱(规模小、资金少,技术力量薄弱);受本国封建势力和外国资本主义双重压迫;一开始就分为官僚买办资本主义和中小资本主义两部分等等特点。

4、形成多种经济成分并存的社会经济结构,中国的社会经济半殖民地半封建化了:自然经济、外资企业、洋务企业、民族资本主义企业、合资企业。

(三)、中国近代文化的巨大变革,体现了开始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化的时代特色

    鸦片战争以后,中国逐渐由封建社会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社会性质的急剧变化,直接影响到近代文化:西方文化传入中国,封建文化发生动摇,文化领域呈现出新旧过渡的特点。在思想界、科技界、教育界、文学界等都形成了“西学东渐”的格局。

    1、中国人民对外国人及外来事物的态度发生了巨大变化,思想界开始出现西学东渐的局面。

第一、西方资产阶级思想开始传入中国:基督教,资产阶级的部分社会政治学说、经济学说及自然科学知识。

第二、“向西方学习”的新思潮兴起:林则徐、魏源等地主阶级改良派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口号,但仅限于西方先进的生产技术,并未包括西方政治制度。地主阶级洋务派提出“中学为体,西学为用”,主张学习西方先进的生产技术,是林则徐、魏源主张的继承者和实践者,突破了中国一切都好,西方科技术是“奇技淫巧”的陈腐观念。洪秀全引进基督教思想创立拜上帝教,力主以绝对平均主义改造中国社会;洪仁干提出《资政新篇》,主张全面学习西方,发展资本主义,但对西方认识比较浅,而且未能真正实行。早期维新派主张学习西方先进的思想文化和政治制度,宣传西方议会制度,主张实行君主立宪制,变革封建制度,发展资本主义工商业,但没有形成完整的理论,也未付诸实践。

2、近代教育开始起步。

第一、洋务派创办新式学堂,学习外语、科学技术、军事等内容,改变了过去以经学为主的教学内容,代之以“格致之学”,培养从事实际业务的有用人才。

第二、外国教会学校兴起。西方各国取得了在中国各地的传教权后,为了使中国人接受其思想意识和宗教信仰,在中国创办了一大批教会学校。

第三、留学教育起步。洋务派为培养人才,派遣留学生出国学习,促进了中国教育的近代化。

(四)、对本期历史的总体表述

从1640年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开始,资本主义在世界范围内已经发展了200年,英国工业革命也进行了近百年。中国在世界范围内,从社会制度到生产力发展都处于落后状态。鸦片战争后的二三十年间,中国社会最基本的特征是半殖民化,这表现在三个方面:

1、政治上,中国遭受西方列强的疯狂侵略,丧失了大量领土和主权,总理衙门的设立有利于列强控制中国的内政和外交,中外反动势力开始勾结起来。

2、经济上,西方资本主义的侵略使中国封建自然经济开始逐渐瓦解,中国沦为西方资本主义的原料产地和商品市场。19世纪六七十年代,中国出现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

3、文化上,出现了向西方学习的新思潮,呈现出新旧过渡特点。

中国逐步由一个独立主权的国家变成半殖民地,这是民族和国家的耻辱和灾难,是历史的沉沦。但社会历史的发展和进步,并不是直线进行的,中国在半殖民地化的同时也产生了近代民族资本主义,这是民主革命时期资产阶级革命和无产阶级领导人民大革命的物质基础。因此,从中国历史发展的总趋势来看,不能说是倒退。

 

 

 

单元知识结构


高考考情分析:

 

一级考点
 二级考点
 年份/题型
 
鸦片战争
 鸦片战争前夕的中国和世界
 1. 2007上海历史/选择题

2. 2003年广东/选择题

3. 2004年上海/选择题
 
英国走私鸦片和中国的禁烟运动
 1. 2006年广东综合/选择题
 
鸦片战争的过程
 
 
鸦片战争的影响
 《南京条约》及其附件、《望厦条约》和《黄埔条约》;
 1.       2007上海历史/选择题

2.       2006年全国Ⅱ/选择题

3.       2006年全国Ⅰ/材料题

4.       2005江苏历史/选择题

5.       2005全国文综I/选择题

6.       2005广东历史/选择题

7.       2004年广东/选择题
 
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开端
 1.2004年广东/选择题
 
第二次鸦片战争
 英法发动侵略战争
 1. 2004年江苏/选择题

2. 2004年上海/选择题
 
《天津条约》和《北京条约》
 1.       2004年春季文综/选择题

2.       2005江苏历史/选择题
 
俄国侵占我国北方大片领土
 
 
第二次鸦片战争的影响
 
 
太平天国运动
 金田起义和定都天京
 1. 2006年广东历史/选择题

2. 2005全国文综III/选择题

3. 2005广东历史
 
《天朝田亩制度》
 1. 2005江苏历史/选择题
 
北伐和西征
 1. 2007全国文综I/选择题

2. 2003年全国
 
《资政新篇》
 1.     2006年江苏/选择题

2.     2005辽宁大综合/选择题
 
太平天国运动的失败
 1.2003年上海/选择题
 
新思想的萌发
 新思想的萌发
 1.       2007重庆文综/选择题

2.       2007全国文综II/选择题

3.       2006年广东历史/选择题

4.       2004年全国文综II/选择题

5.       2005辽宁大综合/选择题

6.       2005全国文综II/选择题

7.       2005天津文综/材料题
 

本单元是中国近代史的第一阶段,是中国历史发展的重要转折时期,故是中学历史教学的重点内容之一,也是高考考查的重点。根据历年高考试题统计,尤其是近十年以来,年年有考题。从题型结构看,本单元高考试题以选择题为主,也出现几道材料解析题。高考问答题多是跨章节的综合性题目,多数大跨度的问答题涉及本章内容。命题重点主要分布在两次鸦片战争的原因和影响,太平天国运动爆发的原因、特点、纲领、影响,林则徐及洪秀全的思想主张及实践活动,《天朝田亩制度》《资政新篇》《海国图志》《康纪行》等著作的内容、不平等条约的内容等。

复习策略

1.分析标题,构筑知识体系。教材中第一章的第一节《鸦片战争》、第三节《第二次鸦片战争》是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原因,和章标题之间是一种因果关系。而第二节、第四节、第五节、第六节、第七节是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总体论述和具体表现。

2.突出专题线索的归纳。在全面复习单元内容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按外来侵略、清政府的对策、中国人民的抗争、先进中国人的探索几方面进行小专题归纳,使知识条理化,掌握单元知识线索。既要引导学生从横的方面对三方面的知识进行分析,搞清知识间的纵横关系,又要适当联系世界资本主义发展趋势,正确理解中外差距产生的原因,以便形成立体的知识框架。

3.注意使用对比的方法。本单元的历史事件具有明显的可比性,如从社会性质、经济变化、思想发展诸方面归纳鸦片战争前后的社会变化,掌握社会转型时期的历史阶段特征。从性质、规模和危害等方面对比两次鸦片战争的不同特色;对比《天朝田亩制度》与《资政新篇》、《资政新篇》与《海国图志》、《海国图志》与《康纪行》的不同内容、历史地位;对比太平天国运动前期与后期的不同状况等。明确了这些对比性内容,也就基本掌握了全部知识内容。

4.要灵活、全面地掌握历史概念。如近代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要明确其正确含义,要从整个近代各个阶段作具体分析。对闭关政策、太平天国的内政外交等教材处理过简的内容,适当补充和扩展。再如西方侵华的形式,在早期进行商品输出为主的同时,也进行资本输出。当然,这种资本输出与进入帝国主义阶段后的资本输出是有区别的。

课时安排:鸦片战争及其影响和新思想的萌发2课时,第二次鸦片战争1课时,太平天国运动1课时,单元小结提升1课时。单元测试与讲评1课时,共用6课时。

                                      

第一讲  鸦片战争及其影响和新思想的萌发

 

复习内容:

1.鸦片战争:鸦片战争前夕的中国和世界;英国走私鸦片和中国的禁烟运动;鸦片战争的过程

2.鸦片战争的影响:《南京条约》及其附件、《望厦条约》和《黄埔条约》;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开端

3.新思想的萌发

复习重点:鸦片战争的原因;三个条约的内容及危害。

复习难点:鸦片战争的影响

复习方法:启发引导法、讨论法、分析法、练习法

课前准备:课件《鸦片战争及其影响和新思想的萌发》

夯实基础

一、鸦片战争前夕的中国和世界

19世纪上半期中国和英国的社会状况分析

国别
 中国
 英国
 
时间
 19世纪上半期
 19世纪上半期
 
地理位置
 亚洲东部
 欧洲西部
 
社会形态
 封建社会
 资本主义社会
 
经济基础
 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占统治地位
 完成工业革命,资本主义经济迅速发展
 
军事力量
 装备陈旧,军纪败坏
 船坚炮利,战斗力强
 
对外政策
 闭关自守
 殖民扩张
 
中英贸易
 出超
 入超
 
综合国力
 日趋衰落
 世界强国
 

◆鸦片战争前中英两国的差距:

①经济上:中国自然经济占统治地位;英国成为工业强国。

②政治上:中国封建君主专制统治黑暗腐败;英国资产阶级通过议会改革巩固了统治。

③军事上:中国装备落后、军纪败坏;英国船坚炮利、战斗力强。

④外交上:中国闭关锁国;英国殖民扩张。

⑤战前中国日趋衰落的社会状况,使英国侵略中国有了可能性,英国为满足自身资本主义发展的需要而实行的扩张政策,使英国侵略中国成为必然。

◆鸦片战争爆发的必然性:当时世界资本主义正处于上升时期,经济迅速发展。为了适应经济发展的需要,西方资本主义列强极力扩大海外市场,开拓殖民地。而封建统治下日趋没落的中国,必然成为它们的侵略对象。中英之间鸦片问题上的冲突,仅仅是战争爆发的直接原因和导火线;没有这种冲突战争也将因其他借口而发生。

◆     鸦片战争中国战败的原因:根本在于腐朽的封建主义对抗不了新兴的资本主义。

英国是头号资本主义列强,蓄意打开中国市场,对战争是预谋已久。而中国方面:①清朝封建统治日益腐朽,统治者又闭目塞听,愚昧无知,造成政治、经济、军事等方面的全面落后。②战争爆发后,清政府战和不定,组织抵抗不力。③清政府长期以来与人民处于对抗地位,使得蕴藏在群众中的巨大反侵略力量不能充分发挥。尽管军民奋起抵抗,但无力扭转败局。

二、过程

⑴爆发:1840年6月,英舰封锁珠江口,进行挑衅,鸦片战争开始。

⑵概况:

①1840年:  广州---→厦门---→定海----→天津(白河口)。

林则徐抗敌  邓廷桢抗敌   守备空虚     琦善查办林则徐

②1841~1842年:

香港、广州----→厦门--→定海--→镇海-→吴淞-→镇江-→南京。

广州沙角、大角:陈连升殉国        葛云飞殉国    裕谦   陈化成   海龄    战争

广州虎门:关天培殉国        郑国鸿殉国    殉国    殉国    殉国    结束

广州附近:三元里抗英        王锡鹏殉国

⑶结束:1942年8月,英舰抵南京下关江面,清政府求和、签约,结束战争。

三、鸦片战争的影响

1.《南京条约》及其附件《望厦条约》和《黄埔条约》

时间
 名称
 内容
 简评
 
1842年
 《南京条约》
 割香港岛给英国
 破坏中国领土主权
 
赔款2100万银元
 加重中国人民负担
 
开放五处口岸
 东南沿海门户洞开
 
商定关税
 破坏中国关税自主权
 
1843年
 《五口通商章程》《虎门条约》
 领事裁判权
 破坏中国司法主权
 
片面最惠国待遇
  
 
在口岸租地造屋、永久居住
 建立“租界”提供条件
 
1844年
 《望厦条约》
 兵船可到通商口岸巡查贸易
 破坏中国领海主权
 
在通商口岸“开设医院、建立教堂”
 便利对中国文化侵略
 
《黄埔条约》
 在通商口岸自由传教
 便利对中国宗教侵略
 

2.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⑴社会性质的变化:

①在政治上:

A.鸦片战争以前,中国是一个独立自主的封建国家,清政府行使全部主权;

B.鸦片战争以后,通过不平等条约,中国的领上、领海、司法、关税、贸易等主权,开始遭到严重的破坏。

②在经济上:

A.鸦片战争以前,中国是一个自给自足的封建经济济占统治地位的国家;

B.鸦片战争以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利用侵略特权,疯狂地向中国倾销商品和掠夺原料,逐渐把中国市场卷入世界资本主义市场。中国自给自足的封建经济逐步解体。

③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半殖民地是指国家和民族独立、主权的丧失,但仍然保持着国家主权形式上的“外壳”,政治上受到帝国主义的控制和奴役;同时,经济上受其掠夺和剥削。半封建是指封建社会开始或已经解体,但又未完全解体。资本主义近代工业的产生和发展,出现了多种经济形式并存的局面;同时,出现了新的阶级,即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这是代表社会进步的物质力量。

⑵社会矛盾的变化:

①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由地主阶级和农民阶级的矛盾,开始转变为外国资本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的矛盾;

②外国资本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成为各种社会矛盾中最主要的矛盾。

⑶革命任务的变化。

①鸦片战争以前,中国人民的革命任务是反对本国的封建统治。

②鸦片战争以后,中国人民肩负起反对外国资本主义侵略和反对本国封建统治的双重革命任务。

③中国从此进入了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

近代中国革命:中外民族矛盾和国内阶级矛盾既决定了近代中国的性质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又决定了近代中国革命的任务是反侵略反封建,革命的目标和社会主题是争取国家与民族的独立和富强,革命性质是民族民主革命。革命因为前后期的领导阶级分别是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而又分为旧、新民主革命两个时期。

⑷鸦片战争是中国历史的转折点,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

3.新思潮的萌发:

①背景:a.鸦片战争的失败,使中国当时的知识界受到极其强烈的震动和刺激。

b.英国的“坚船利炮”,使一些具有爱国思想的知识分子从“天朝上国”的梦幻中惊醒,他们开始抛弃传统的夜郎自大的陈腐观念,注目世界,关心时局。

c.清王朝失败给国家、民族带来的屈辱,使他们去探索新知,寻求强国御侮之道。

②核心内容是向西方学习,目的维护清王朝统治,抵抗外来侵略。魏源的“师夷长技以制夷”思想反映了新思潮的核心和目的。

③“新思潮”之“新”表现在:

a.林则徐、魏源等敢于冲破传统封建思想束缚,“开眼看世界”;

b.他们敢于抛弃陈腐观念,承认西方思想和科学技术的先进,主张“师夷长技”,引导人们注意世界形势。林则徐在广东设译馆翻译外国书报;魏源编写《海国图志》等。他们还从实践上研制战舰、磨盘炮架等。

c.新思潮由于鸦片战争的失败而告中断,但它首开“向西方学习”寻求强国御侮之道,对后世思想家产生重大影响。

小结:林则徐的见识和活动。

林则徐是清朝道光年间最有见识的大臣。他的见识主要有:一是认为鸦片的泛滥必将导致清朝统治的危机,因而主张严厉禁烟;二是认为需要关注“夷情”,学习“夷之长技”,因而成为“开眼看世界”的第一人。林则徐是中华民族的伟大英雄。他作为钦差大臣负责查禁鸦片,卓有成效;收集外国资料、仿制英国战舰,迈出了“师夷长技”的第一步;整顿海防、积极备战,击退了英军的封锁和挑衅。他的诸多做法都维护了中华民族的尊严。

林则徐的见识和活动代表了当时的最高水平,同时也有时代的局限。在他们看来,外国人尽管有长处,但毕竟是“夷”,仍属于“番邦”。林则徐的海防观念也是落后的,有研究表明,后来也是按照林则徐的海防措施进行部署,但战争仍然打败了。不是官兵不英勇,而是整体落后,无法适应近代战争。

板书设计:

第一次鸦片战争 (1840----1842年)

背景
 
国内:政治腐败、经济落后、军备废弛、矛盾尖锐、财政空虚
 
国际:政治上主要西方国家资产阶级统治先后确立;经济上工业革命相继进行或完成;外交上奉行侵略扩张政策抢占市场。
 
英国走私鸦片:损害中华民族利益 

中国禁烟:维护民族利益,成为英国发动战争的借口
 
进程
 
开始标志:英国封锁珠江口(1840、6)

战区:中国东南沿海地区

结果:清政府战败,签订了不平等条约


 
影响
 
政治
 
主权完整遭到破坏

社会性质变化,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社会主要矛盾发生变化

革命任务和革命性质变化
 
经济:自然经济开始逐渐解体;开始沦为资本主义经济的附庸

思想:“新思想”的萌发。

 

拓展提高:

1.鸦片战争的必然性

欧洲资本主义本身具有扩张的本性,它需要足够大的活动空间,注定要征服世界各民族各地区。到19世纪中期,工业革命深入进行,工业资本主义迅速发展,它需要越来越多的原料产地和商品市场,同时也具有了征服世界各地的经济和军事力量。

英国率先完成工业革命,是当时最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经济军事实力强大,对外扩张愿望强烈,又有印度作为进一步向东扩张的基地,从而英国成为侵略中国的急先锋,在侵略活动中也表现出一些与众不同的特点。

中国直到19世纪初仍然是当时世界的一个弱国,而且面积广大、人口众多、物产丰饶,具有巨大的市场潜力,成为西方工业国家觊觎的目标。

19世纪时中国的落后,最根本的是社会制度落后——腐朽的封建制度;最主要的是经济力量落后——男耕女织的自然经济;最关键的是思想意识的落后——认为自己是“天朝上国”,外国是蛮夷,是蕃邦;认为科学技术是“奇技淫巧”,重科举而轻实用;实行“闭关锁国”和重农抑商政策。所有这些必然造成国家管理、社会发展、民族素质的全面落后。这也就是近代中国遭受侵略并且在反侵略中失败的深层次原因。

思考讨论

如何认识鸦片战争的性质?

提示:战争的性质是由战争发动者的目的决定的。中国近代的对外战争都是由外国势力发动的,认识其性质只要分析外国发动对华战争的目的即可。具体到鸦片战争,19世纪中期正值英国完成工业革命,需要大量的原料产地和商品市场。正是围绕这一目的,英国发动了对外侵略战争。

2. 鸦片战争中国战败的原因。

(1)内部原因:清王朝处于封建社会末期,封建自然经济占主导,生产水平低下,土地高度集中,阶级矛盾激化;政治腐败、国库空虚、军备废弛、综合国力日衰;长期以来盲目尊大、闭关锁国、愚昧无知,不了解西方世界的变化,对于战争缺乏精神和物质准备;战争爆发后虽组织抵抗,但都陷于失败,又不敢发动人民,最后只得膝屈求和。总之中国战败的根本原因在于腐朽没落的封建制度。(2)外部原因:英国处于资本主义上升时期,工业革命完成后,英国是世界头号强国。武器精良、海军称霸世界。由于英国综合国力强大,又经过战争的充分准备,所以最后取得了胜利。

3.正确理解“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半殖民地半封建”不能理解为一半是殖民地一半是封建社会,也不能理解为政治上是半殖民地,经济上是半封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是一个完整的科学概念,其中,“半殖民地”是相对于完全殖民地而言的,指保留着国家主权的形式上的外壳,但实际上在政治经济各方面受殖民主义的控制和奴役,即丧失了部分的而不是全部的独立自主权。“半封建”是相对于完全的封建社会而言的,指形式上是封建统治和自然经济占主导,但资本主义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等因素在不断发展壮大,社会近代化过程已经启动。“半殖民地”和“半封建”都有政治、经济和文化的内涵。如下表所示:


 政  治
 经  济
 文  化
 
半殖民地
 外国勒索大量特权

中国政府行使主权
 外国建立工厂等

独立民族经济的存在
 外国建立学校等

中国文化的影响
 
半封建
 民族资产阶级活跃

地主阶级控制政权
 近代工业的发展

自然经济占较大比重
 新式学堂的兴办

传统文化的影响
 

思考讨论

19世纪四五十年代的二十年间,中国社会最明显体现的是半殖民地特征还是半封建特征?

提示:应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概念入手进行分析。19世纪四五十年代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尚未产生,还不是典型的“半封建”,而资本主义列强的侵略导致社会的剧变,明显带有“半殖民地”特征。

4.中国社会的剧变

两次鸦片战争后,中国社会政治结构、经济结构、思想文化等方面发生全方位的剧变。

(1)政治上,鸦片战争前,中国是一个独立自主的封建国家。战后,中国的领土、领海、司法、关税、贸易等大量主权丧失,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革命任务、革命性质都发生了变化,中国历史从此进入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

(2)在社会矛盾方面,由于巨额的赔款,劳动人民负担加重,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的聚合而导致了太平天国运动的爆发,并由此把旧式的农民战争推到最高峰,同时赋予新的时代内容。

(3)经济上,西方列强利用侵略特权,疯狂向中国输出商品和掠夺原料,进行早期资本输出,沿海和长江流域直接受到列强经济入侵,中国被动地卷入世界资本主义市场,开始纳入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中国自给自足的封建经济开始解体。

(4)在思想观念方面,封建传统观念受到冲击,对“夷夏”关系有了新的认识。鸦片战争首先使一些爱国的地主阶级知识分子从“天朝上国”的梦幻中惊醒,开始关注世界,学习西方,萌发了“向西方学习”的新思潮,开启了学习西方的脚步。

思考讨论

为什么说鸦片战争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

提示:对于鸦片战争的影响应注意三个层次:一是鸦片战争是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标志,应从经济结构、国家主权方面说明。二是鸦片战争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主要着眼于社会性质变化,并关注由社会性质变化引起的社会主要矛盾、革命任务、革命性质的变化。三是鸦片战争的各种影响,主要有社会性质、主要矛盾、革命任务、革命性质、社会思想等变化。

实例点拨:

【例1】 (2003年广东)鸦片战争前中国自然经济占统治地位,这种经济形态的特征之一是

A.农民家庭手工业的产品基本用于自己消费

B.土地集中在地主阶级手中

C.经济作物在农业生产中占主导地位

D.农民不到市场上出售农产品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自然经济概念的理解,B项是封建土地所有制发展的必然趋势,C项反映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下的农业经济,故排除。D项是自然经济的一般情况,也排除。A项符合生产者或经济单位自给自足的生产消费特征,故选A项。答案:A

【例2】(2002年上海)鸦片战争前,英国东印度公司向中国大量贩运鸦片的直接目的是

         A.损害中国人民的身心健康          B.削弱清朝军队战斗力

         C.破坏清政府的禁烟法令            D.扭转对华贸易的逆差

【解析】 本题旨在考查考生再认再现历史知识的能力。选项A和B是英国向华大量走私鸦片的影响。而选项C所提及的中国禁烟则是在鸦片大量输华严重威胁着清政府的统治之下开始的。选项A、B和C均具有很大的迷惑性。答案:D

【例3】(2007山东文综)一个英国人在乾隆二十五年(1760年)来到中国,这一年他可能经历的事情是

A.看到机户和机工因工资纠纷到衙门打官司

B.邀请中国朋友去他乘坐的船上参观蒸汽机

C.北京的朋友邀请他看京剧演出

D.收到国内来信说英王解散了议会

【解析】清朝资本主义萌芽有所发展,所以会看到机户和机工之间的纠纷;最早以蒸汽作动力的汽船是1807年由美国人富尔顿发明,所以排除B项;京剧那个时代根本就没有形成,所以排除C;根据英国君主立宪制,英王不能解散议会,这位英国人根本不能收到英王解散议会的消息,故排除D 【答案】C

【例4】 (2002年广东)在18世纪中期至鸦片战争前夕的中英正当贸易中,中国

A.处于出超地位

B.处于入超地位

C.出口与进口基本持平

D.从出超逐渐转为入超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出超、入超和基本史实的理解掌握,实际考查鸦片战争前禁烟运动的背景。18世纪中期至鸦片战争前夕的中英正当贸易中,中国处于出超地位,英国为扭转对华贸易逆差,无耻地向中国走私鸦片,从中国掠走了大量白银,从而引发了中国的禁烟运动。答案:A

【例5】 (2004年广东)英国通过《虎门条约》取得了“领事裁判权”,这意味着

A.中英两国之间的贸易纠纷由英国领事解决

B.英国领事享有对《南京条约》的解释权

C.中国的司法主权遭到破坏

D.英国领事可以决定中国的关税税率

【解析】本题考查对“领事裁判权”这一历史概念的正确理解。“领事裁判权”是外国公民在中国犯罪由该国领事按照该国法律处理,不是专门世界贸易、海关税率问题。答案:C

【例6】 (2004年广东)鸦片战争后,中国经济逐渐被卷入世界资本主义市场,这对中国的影响不包括

A.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瓦解

B.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逐步解体

C.西方的先进生产技术逐步传入

D.英国输华商品激增

【解析】所谓“卷入世界资本主义市场”就是与资本主义经济发生紧密联系,成为其原料产地和商品市场。这时,西方的先进生产技术可能传入,但不会导致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瓦解。答案:A

【例7】 (2002年上海)鸦片战争前,英国东印度公司向中国大量贩运鸦片的直接目的是

A.损害中国人的身心健康                                B.削弱清朝军队战斗力

C.破坏清政府的禁烟运动                                D.扭转对华贸易的逆差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鸦片战争背景的认识。18世纪中期,在正当中英贸易中,中国处于出超地位,为了扭转对华贸易的逆差,英国无耻地向中国走私鸦片,从中国掠夺了大量白银。答案:D

【例8】 (2001年全国)英国发动鸦片战争的主要目的是

A.保护鸦片贸易                                              B.割占中国领土

C.打开中国商品市场                                       D.争取外交礼仪平等

【解析】本题属于最佳选择题,所谓主要目的,就是看选项中涉及到的目的中谁起决定作用、支配作用。保护鸦片贸易、割占中国领土都是为了保护市场和占领市场,因为英国工业革命后对外的一切活动都与抢占市场相关,所以说打开中国市场是英国发动鸦片战争的最主要目的。答案:C

 

 

巩固练习

基础篇:

1.(2003年广东卷) 鸦片战争前中国自然经济占统治地位,这种经济形态的特征之一是(A)

A农民家庭手工业的产品基本用于自己消费    B土地集中在地主阶级手里

C经济作物在农业生产中占主导地位          D农民不到市场上出售农产品

2.(1995年全国卷) 鸦片战争前夕,清政府实行的闭关政策的含义是(B)

A禁绝中国对外贸易               B严格限制对外交往

C一概排斥西方事物               D封闭边界固守疆域

3.(2002年上海卷) 鸦片战争前,英国东印度公司向中国大量贩运鸦片的直接目的是(D)

A损害中国人的身心健康        B削弱清朝军队战斗力

C破坏清政府的禁烟法令        D扭转对华贸易的逆差

4.(1993年上海卷)第一次鸦片战争,中国失败的根本原因是(B)

A英国实力雄厚    B清朝腐朽衰落   C英军船坚炮利    D清军武器低劣

5.(2007上海历史)美国历史学家写道:“想象一下,哥伦比亚麦德林可卡因垄断集团成功发动一起对美国的军事袭击,迫使其允许可卡因合法化,还须支付巨额战争赔款——这幅场景当然荒谬绝伦,但类似的事件在19世纪的中国确曾发生过。”“类似的事件”是指(D)

A.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B.甲午战争

C.中法战争            D.鸦片战争

6.(2001年广东)鸦片战争后中国的关税主权遭到破坏,主要表现在( A )

    A.中国不能单独决定关税税率     B.英国有权决定中国的关税税率

    C.中国海关须由外国人管理       D.中国关税必须保持低税率

7.(2005广东历史)历史学家斯塔夫里阿诺斯说,西方列强在中国的一些城市中建立了“自主独立的城市国家”,“在那里,中国的法律不适用,中国的法院和警察没有管辖权”。西方列强获得这些特权开始于(B)

A、1840年        B、1843年     C、 1858年        D、1860年

8.(1996年全国卷) 中国近代史以鸦片战争为开端,主要是因为(C)

A中国第一次被西方国家战败               B长期闭关锁国状况被打破

C社会性质开始发生根本变化                D民族矛盾取代了阶级矛盾

9.(2005全国文综1)1844,年,美国强迫清政府签订《望厦条约》。与《南京条约》及其补充条约相比,下列各项中,美国通过(望厦条约)扩大的侵略权益是                          (D)

A.进出口货物应纳关税税率由两国议定B.有权在通商口岸租赁土地、房屋和永久居住

C.享有领事裁判权和片面最惠国待遇  D.有权在通商口岸巡查贸易、开设医院、建立教堂

10.(2007重庆文综)开创仿造西方战船先河的著名人物是( A )


解析:鸦片战争期间,林则徐就开始积极仿制西方战舰.故选A。

11.(2007全国文综二)下列各项中,介绍西藏风土人情,建议政府防范外敌入侵的著作是(C)

A.《佛国记》        B.《瀛环志略》     

C.《康輶纪行》     D.《天下郡国利病书》

12.(2006年广东历史卷)鸦片战争前后,有识之士为了扭转学问与现实脱节、空谈义理的风气,积极提倡

A.经世致用    B.求富求强  C.师夷长技以制夷  D.工商皆本

13.(2001年春季卷) 姚莹所著《康酉纪行》一书介绍了(B)

A我国西北边疆地区的历史、地理        B我国西南边疆地区的历史、地理

C世界各国的政治军事制度              D世界各国的历史、地理

14.鸦片战争后主张引进西方先进科技,“师夷长技以制夷”的著作是 (A)

A魏源的《海国图志》               B徐继畬的《瀛环志略》

C姚莹的《康輶纪行》               D洪仁玕的《资政新篇》

15.下列关于《南京条约》内容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割香港地区给英国
    B.赔款2100万银元
  C.英商所缴关税须中英商定
  D.开放广州、上海等五口通商

16.关于允许英国人在通商口岸租赁土地、房屋和永久居住的特权,出自于

A.《南京条约》  B.《虎门条约》
  C.《望厦条约》  D.《黄埔条约》

17.西方列强取得天主教在通商口岸自由传教的权益,始于

A.《五口通商章程》  B.《虎门条约》
  C.《望厦条约》    D.《黄埔条约》

18.在英国强迫清政府签订的不平等条约中,严重破坏了中国司法主权的是

A.五口通商  B.协定关税  C.片面最惠国待遇  D.领事裁判权

19.1844年,美国专使顾盛向美国政府报告说:“美国及其他国家必须感谢英国,因为它订立的《南京条约》开放了中国的门户。但现在,英国和其他国家,也必须感谢美国,因为我们将这个门户开放得更宽阔。”上述引文中“将这个门户开放的更宽阔”的具体表现是

①使列强的兵船可任意到各通商口岸“巡查贸易”②使列强有权在通商口岸建立教堂③使列强可在通商口岸自由传教④使列强向中国走私鸦片合法化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提高篇:

1.(2004年上海卷) 进入19世纪,东印度公司对华贸易“自恃富强,动违禁令……日形狂诞”。1833年,英国取消了东印度公司对华贸易独占权。英国这样做的目的是(A)

A打开商品市场      B扩大资本输出    C夺取香港诸岛    D巩固远东霸权

2.(2006年全国Ⅱ卷)英国通过《虎门条约》取得了“片面最惠国待遇”,这意味着:

A.英国取得了在中国东南沿海通商口岸进行贸易的特权。(B)

B.其他列强从中国攫取的各项特权,英国可以援例享有。

C.英国取得了独占中国内地市场的贸易特权。

D.英国取得了与中国共同商定中国关税税率的特权。

3.(2006年全国Ⅰ卷)根据相关资料完成下列问题

近代以来,在西方列强的武力胁迫下,清政府被迫签订了一系列不平等条约,开放了多处通商口岸,图9表示两次鸦片战争后清政府开放的通商口岸的分布。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开启了民族独立和富强的新时代。自20世纪70年代未以来,中国从实际出发,在总结社会主义建设经验教训的基础上,实行对外开放,综合国力不断增强。

(1)根据所学知识,分别指出两次鸦片战争后清政府开放的通商口岸的地理分布特点。(6分)

今中国虽与欧洲各国立约通商,开埠互市,然只见彼帮商船源源而来。今日开海上某埠头,明日开内地某口岸。一国争,诸国蚁附;一国至,诸国蜂从。滨海七省,尽成洋商世界;沿江五省,又任洋泊纵横。

——郑观应《盛世危言》

上海在鸦片战争前是清朝一千三百多个县中的一个普通县城,1943年被辟为通商口岸。据《上海县续志》记载,光绪年间,“上海介四通八达之交,海禁大开,轮轨辐辏,竟成中国第一繁盛商埠”。

(2)结合上述材料及所学知识,分析通商口岸的开放对近代中国经济发展的双重影响。(14分)

答案要点:

(1)东南沿海地区;东部沿海各省和中国内地(或长江中下游沿岸城市)。

(2)经济主权受到严重损害;列强对华商品输出和资本输出的基地;中国近代工业的诞生地和相对集中的地区;促进了中国自然经济的解体;推动了近代城市的崛起。

4.(2004年广东卷) 英国通过《虎门条约》取得了“领事裁判权”,这意味着(C)

A中英两国的贸易纠纷由英国领事解决      B英国领事享有对《南京条约》的解释权

C中国的司法主权遭到破坏                D英国领事可以决定中国的关税税率

5.(2004年广东卷) 鸦片战争后,中国经济逐渐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这对中国的影响不包括 (A)

A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瓦解            B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逐步解体

C西方的先进生产技术逐步传入        D英国输华商品激增

6.(2002年江苏、河南综合卷) 清代采用银、钱并用的货币制度。百姓出卖劳动产品得到的是铜钱,按市场比价折合成白银向国家纳税。清中期以前,银钱比价基本平稳(1两白银=1000文铜钱)。鸦片战争之前以及战后,银钱比价从1000文持续攀升至1300文、1400文、1600文甚至更高,出现空前的银荒(银贵钱贱)。试分析其原因及社会影响。

 [参考答案]原因:鸦片输入;战后战争赔款。社会影响:加剧了清政府的财政危机;加重了人民的经济负担。

7.(1999年上海卷) “善师四夷者,能制四夷;不善师夷者,外夷制之”。这个思想是谁在什么书中最早提出来的? (A)

A魏源《海国图志》               B康有为《孔子改制考》

C容闳《西学东渐记》             D洪仁干《资政新篇》

8.(1990年上海卷) 《资政新篇》主要反映了(B)

A农民废除封建土地所有制的要求           B先进的中国人发展资本主义的愿望

C挽救民族危机,反帝爱国精神             D资产阶级要求参政的强烈意识

9.(2005辽宁大综合 )19世纪四五十年代新思想的基本特征之一是(C)

A.讲究训诂考据        B.提倡“经世致用”

C.主张重新认识世界     D.力主变革“祖宗之法”

10.(2005全国文综2)鸦片战争后出版的《海国图志》和《瀛环志略》对开阔人们眼界、重新认识世界起了积极作用。它们的主要内容是介绍                                    (B)                                                                                                  
A.西方各国政治制度          B.西方历史地理知识

C.西方兵器制造知识          D.西方先进科学技术

11.(2005天津文综)(28分)历史上许多国家在民族和种族问题上形成了不同观念,这些观念对历史进程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材料二:1793年,乾隆皇帝在致英国国王的信中说:“天朝物产丰盈,无所不有,原不借外夷货物以通有无。”

(2)材料二反映了乾隆怎样的“华夷”观?(2分)结合材料三分析其对中国社会的影响。(4分)

答案要点:(2)天朝上国(华夏至上)。 闭关锁国,愚昧无知,发展落后;鸦片战争失败,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12.(2005上海历史)不同文明的相遇必然涉及到对外部世界的认识和理解。从15世纪的大航海时代到19世纪中叶的鸦片战争,中外文明的交往变化起伏,中国对外部世界的认识也随之发生变化。

问题:(13分)

(1)试列举郑和、徐光启、林则徐对外交往的史实。(8分)

答案要点:郑和七次下西洋,沿途到过30多个国家,最远到达非洲东海岸和红海沿岸,物品和人员的交流。徐光启与利玛窦合译欧几里德的《几何原本》,所著《农政全书》包含了一部分西方新知识,同汤若望合作修订历法。林则徐虎门销烟,编写《四洲志》,购置西方大炮加强防务。

(2)归纳他们对外部世界理解的变化。(5分)

答案要点:郑和:展示民朝的强大和富有,换取奇珍异宝;加强了中国同亚非国家的联系、增进了解;“西洋”各国来朝。徐光启:与西方传教士交往,了解到西方先进的科学知识,认识到中国科科技的落后,引进西方科学知识。林则徐:学习西方“长技”,睁眼看世界,反对侵略,平等交往,探索救国救民道路。他们对外部世界理解的变化是:从展示大国的强大和富有,到认识落后、开始学习西方,谋求民族自强。

13.(1989年全国卷) 下文引自魏源的《海国图志》:

 “既款之后,则宜师夷长技以制夷。夷之长技三:一战舰,二火器,三养兵练兵之法。……广东互市二百年,始则奇技淫巧受之,继则邪教毒烟受之,独于行军利器则不一师其长技,是但肯受害不肯受益也。”

 读后请回答:魏源所表达的基本思想是什么?

 [参考答案](1)主张学习外国长处,用以抵抗外国侵略。(2)批评过去只接受了西方有害的东西,并没有真正学习到西方先进的技术。

14.近代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出现(D)

A.表明中国历史出现倒退      B.是中国古代历史发展的必然结果
C.说明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确立  D.使得中国革命必须是民主革命

作业:《高考调研》P102~103 知识检测

 

第二讲 第二次鸦片战争

 

复习内容:

1.英法发动侵略战争;2.《天津条约》和《北京条约》;3.俄国侵占我国北方大片领土;4.第二次鸦片战争的影响。

复习重点:《天津条约》和《北京条约》; 第二次鸦片战争的影响。

复习难点:第二次鸦片战争是鸦片战争的继续和扩大。

复习方法:启发引导法、讨论法、分析法、练习法

课前准备:课件《第二次鸦片战争》

夯实基础

一、原因

1.根本原因:19世纪50年代是世界资本主义迅速发展的时代。扩大国外市场,掠夺殖民地,成为当时列强的共同愿望。法美两国借口《黄埔条约》和《望厦条约》有12年后修约的规定,英国援引“最惠国待遇”和“利益均沾”条款,它们共同向清政府提出修约要求,企图借机进一步打开中国市场,扩大侵略。

2.借口:英、法制造“亚罗”号事件和“马神甫”事件。

二、经过

攻占广州:1856年英舰袭击广州,战争爆发。1857年,英法组成联军并于年底攻陷广州,成立占领委员会,制造以柏贵为首的中国近代最早的地方傀儡政权。
  占天津签条约:1858年联军沿海北上,在俄美“调停”掩护下,夺大沽,占天津。俄、美、英、法先后迫签《天津条约》,内容包括:外国公使进驻北京;增开牛庄、淡水、汉口、南京等10处为通商口岸;外国人可以到中国内地游历、经商、传教;赔偿英法军费各200万两白银、赔偿英商损失200万两白银。

占北京签条约:1860年联军再占天津,逼北京,洗劫、焚毁圆明园,逼签《北京条约》,内容包括:清政府承认《天津条约》有效;增开天津为商埠;割九龙地方一区给英国;准许华工出国;对英法两国赔款各增至800万两白银。

两个条约对中国的危害:①外国公使进驻北京,目的在于操纵清朝统治核心;②依据这两个条约使资本主义列强的侵略势力从东南沿海一带扩大到北方沿海,长江流域及中国的腹地,中国进一步丧失了大量的主权,为列强扩大侵略提供了有利条件,加深了中国的民族危机和社会危机;③割让九龙司地方一区给英国,进一步破坏了我国的领土主权,扩大了英国在香港地区的侵略势力;④准许华工出国与黑奴贸易具有同样性质,大批中国劳苦人民被当成“猪仔” 掠卖出去,命运十分悲惨。

注意:近代初期统治者思想观念上的落伍。自古代以来,直到鸦片战争前后,中国学者才把视野扩大到整个世界。林则徐无疑是第一人。但是,林则徐也没有摆脱以中国为中心的观念。林则徐即使不被撤职,鸦片战争也难取得胜利。咸丰皇帝在公使驻京问题上的态度反映了最高统治者对近代国际交往的无知。他甚至要用完全减免外国商品的进口税来换取公使不要驻京。

1860年英法联军攻占北京、焚烧圆明园。反映了西方殖民者的残暴和对人类文明的践踏。

沙俄打劫,侵占我国北方大片领土:1858年,沙俄通过中俄《瑷辉条约》,割占了外兴安岭以南,黑龙江以北六十多万平方公里的中国领土;1860年通过中俄《北京条约》,割占了乌苏里江以东包括库页岛在内的约四十万平方公里的领土;1864年通过中俄《勘分西北界约记》,割占了巴尔喀什湖以东、以南四十四万多平方公里的领土;19世纪80年代通过中俄《改订条约》以及以后五个勘界议定书割占了中国西北部七万多平方公里的领土。总共面积一百五十多万平方公里。

◆英国割占香港地区


英国割占香港岛的经过:

①《南京条约》(1842年8月)

——割香港岛。

②《北京条约》(1860年)

——割九龙司。

③《展拓香港界址专条》(1898年)——割新界。

 

三、影响:中国半殖民地化大大加深;中外反动势力开始勾结。
(1)政治上:中国丧失了大片领土;清朝统治者投靠外国侵略者,开始成为它们的附庸工具,中外反动势力公开勾结,共同镇压中国人民的反抗。
(2)经济上:外国侵略势力扩张到沿海各省,并伸向内地,方便了它们倾销商品,掠夺原料和劳动力,使中国难以抵挡资本主义经济侵略的冲击。

板书设计:

第二次鸦片战争(1856---1860年)

原因
 
不满足既得利益,企图进一步打开中国市场

借口:亚罗号事件和马神甫事件
 
过程
 
英法联军炮轰广州,战争开始

攻陷天津——《天津条约》签订

攻陷北京——火烧圆明园

北京条约——战争结束

俄国侵占我国北方大片领土
 
影响
 
中国社会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的程度加深

政治上: 失了大片领土和主权;中外反动势力公开勾结,共同镇压中国人民的反抗。

经济上:外国侵略势力扩张到沿海各省,并深入内地

 

 

知识拓展

1.第一次鸦片战争后英国对华工业品贸易徘徊不前的原因

①中国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占统治地位,对外国商品具有自然抗拒性。②外国输华商品有不少根本不适应中国人的消费习惯和要求。③英国等国大量输入鸦片,使中国出口收入大半被其抵销,无力购买英国工业品,正如马克思在《鸦片贸易史》中指出的:“中国人不能同时既购买商品,又购买毒品。”

2. 第二次鸦片战争是鸦片战争的继续和扩大

继续:①根本原因和根本目的一脉相承,都是为了打开中国市场,变中国为英国等国家的商品市场和原料产地。

②战争性质一脉相承,都是侵略性的非正义的殖民掠夺战争。

③战争影响一脉相承,鸦片战争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第二次鸦片战争中国半殖民地化加深。

扩大:①从战争进程来看:

a.侵略力量扩大。鸦片战争侵略军只有英国;第二次英法两国出兵,美俄参与。

b.侵略时间增长。第一次两年多;第二次延续达四年之久。

c.侵略区域扩大。第一次主要在长江以南沿海地区;第二次从沿海一直侵入北京。

d.订约国和条约增多。第一次只与英法美三国签约;第二次与英法美俄四国共签订了七个条约。

②从危害和影响来看:

a.开通商口岸和割地增多,第一次开5口,割香港岛;第二次增开11处,英增割九龙司,沙俄割去我国东北、西北100多万平方公里土地。

b.中国主权遭到更多破坏。第一次,中国领土、领海、司法、关税等主权被破坏;第二次外国公使进驻北京,中国内河航运权的丧失等,使中国主权进一步遭到破坏,外国侵略势力由中国沿海进入中国内地。

c.同鸦片战争相比,第二次鸦片战争使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大大加深了。

3.西方国家侵华目标的差异。

在两次鸦片战争中,各国的侵略目标有差异。英国最早完成工业革命,是当时最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法国和美国的工业革命在19世纪中期陆续完成,而俄国在1861年才进行农奴制改革。因此,在侵华过程中,英国一直是主角,法国在第二次鸦片战争时已完成了工业革命,因此成为配角,俄国只是扮演“帮凶”角色。在侵华目标上,英国关注经济特权、谋取经济利益,俄国主要兴趣在于扩张领土。差别的根源在于两国资本主义的发展程度不同。英国已经是先进的资本主义国家,机器大工业蓬勃发展;俄国工业资本主义虽然有所发展,但整体上处于封建农奴制统治之下,经济要求相对薄弱。按马克思的说法,殖民侵略具有破坏性和建设性的双重后果。这一论断对英国适用,因为它给中国带来了先进的工业品和资本主义方式,但俄国割占中国领土没有双重后果。

    4.克里米亚战争与第二次鸦片战争的比较。

首先,战争得胜一方都是英国和法国。19世纪中期的英国和法国是世界上两个先进的资本主义国家。强烈的扩张愿望使他们都把向东方扩张作为重要目标;雄厚的扩张实力足以使他们战胜任何东方弱国。事实说明,先进的资本主义具有征服世界、改造世界的能力。

其次,战争的结果都加深东方弱国的殖民地化。克里米亚战争后英法在土耳其的势力增强,土耳其成为欧洲列强宰割的对象;第二次鸦片战争后外国列强的势力遍布中国的东部沿海,并且深入内地,中国社会的半殖民地化程度大大加深。事实说明,在先进资本主义国家的扩张面前,落后必然挨打。

再次,战争的结果引起失败者的新变化。克里米亚战争的失败者使俄国沙皇深感国内农奴制的种种弊端,开始酝酿废除农奴制的改革,推动国内的资本主义发展。第二次鸦片战争失败后,中国清政府内部的洋务派大张旗鼓地办洋务,掀起了洋务运动,力图“自强”、“求富”。中俄所不同的是,俄国统治者从国内外的对比中认识到封建农奴制是国家落后的根源,从整体上改革了旧的封建生产关系,从而实现了历史的转折,走上了资本主义的发展道路;中国的洋务派尚未摆脱“天朝上国”的陈旧观念,抱定“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宗旨,从整体上保留了旧的封建生产关系,只是部分地引进西方的先进技术,结果以破产而告终,中国仍然沿着半封建半殖民地的道路发展。

两次战争在性质上有差别。克里米亚战争是英法在“保护”土耳其的名义下对俄国的战争,是列强之间的争夺战争。第二次鸦片战争是资本主义列强对落后国家的侵略战争。

战争失败者的不同反应,也有地理因素的影响。俄国毕竟与西欧资本主义有直接的接触,了解资本主义的先进性。中国地处亚洲,鸦片战争以来才对西方有所认识。

    5.中国融入世界市场的比较。

1840年鸦片战争之后,中国被迫开放国内市场,从而陷入资本主义世界体系。2001年12月,中国正式加入世贸组织,再次融入世界体系。两次两种性质,折射了中国百年间的巨大变化。

1840年后中国被外国以武力打败之后的被迫进入世界市场,主要是适应外国资本主义的需要,其结果是中国成为外国的原料产地和商品市场,中国社会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社会经济发展受到极大阻碍。

21世纪的入世是我国基于自身经济发展需要的自主决策,是为了适应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大趋势,加快自身发展的决策,其结果既是机遇也是挑战,总的来说,必将加快我国对外开放的步伐,促进我国经济向世界水平迈进。

客观地说,这两次都给中国带来发展机遇,关键在于如何应对。19世纪时,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清政府不能充分利用海关、税收等方面的条件保护民族经济,更何况清政府本身就是一个腐败的政府。21世纪时,中国是一个独立自主的社会主义国家,改革开放的伟大成就,使得我国政府能够自主的选择入世的时机和方式,我国政府适应入世的需要,转变政府职能,更好地促进经济发展。

实例点拨

【例1】 (2004年江苏,6)第二次鸦片战争是第一次鸦片战争的继续,主要是因为

A.背景相同                                                     B.目的和性质相同

C.方式相同                                                     D.发动战争的国家相同

剖析:本题考查两次鸦片战争之间的历史联系,需要特别注意题目中的“主要”二字,以排除其他非主要的联系。

答案:B

【例2】 (2004年全国春季,19)下列表述中哪一项为《南京条约》《天津条约》和《北京条约》所共有

A.外国军舰和商船可以在通商口岸自由航行

B.外国人可以在中国内地游历、经商、传教

C.准许华工出国

D.开放通商口岸

剖析:本题考查学生对主要不平等条约内容的掌握,从侧面反映了资本主义列强侵华的阶段性,本题的三个不平等条约都是自由资本主义时期的侵华活动,因此,打开中国的大门是共同的内容,即选D项。

答案:D

巩固练习:

基础篇:

1.(2005江苏历史)下列不平等条约中,其内容与今天的江苏直接有关的是(B)

①《南京条约》     ②《天津条约》    ③《马关条约》    ④《辛丑条约》

A .①②            B.②③           C.①②③          D.①③④

2.(1999年上海卷) 第二次鸦片战争爆发的根本原因是列强要(B)

A使鸦片贸易合法化            B中国市场更加开放,扩大侵略权益

C外国使节进驻北京           D利用“亚罗”号事件和马神甫事件

3. (1995年上海卷) 下列条约涉及香港问题的有(A)

A《南京条约》、《北京条约》               B《南京条约》、《辛丑条约》

C《南京条约》、《北京条约》、《马关条约》  D《南京条约》、《北京条约》、《辛丑条约》

4.(2001年上海卷) 19世纪下半期,沙俄割占中国150多万平方公里领土,是通过下列不平等条约实现的(B)

A《天津条约》、《北京条约》、《爱珲条约》、《勘分西北界约记》

B《爱珲条约》《北京条约》《勘分西北界约记》《伊犁条约》

C《天津条约》、《南京条约》、《爱珲条约》、《勘分西北界约记》

D《天津条约》、《北京条约》、《勘分西北界约记》、《伊犁条约》

提高篇:

1.(2004年上海卷) 1861年,维克多·雨果在给朋友的信中怒斥火烧圆明园的罪行:“在我们眼中,中国人是野蛮人,可是你看文明人对野蛮人干了些什么!”信中的“文明人”指(C)

A英国军队         B法国军队       C英法联军         D八国联军

作业:《高考调研》P104~105知识检测。

 

 

 

第三讲  太平天国运动

复习内容:

1.金田起义和定都天京

2.《天朝田亩制度》和《资政新篇》

3.北伐和西征

4.太平天国运动的失败

复习重点:《天朝田亩制度》和《资政新篇》;太平天国运动的失败。

复习难点:《天朝田亩制度》和《资政新篇》的比较。

复习方法:启发引导法、讨论法、分析法、练习法

课前准备:课件《太平天国运动》

基础网络:

         腐败的封建统治和沉重的剥削,导致阶级矛盾激化;(根本)

      客观:外国资本主义侵略,给中国人民带来新的灾难;

原因:      自然灾害严重。

主观:洪秀全努力。创拜上帝教,把西方基督教教义、儒家大同思想和农民的平均主义结合起来,著《原道救世歌》、《原道醒世训》、《原道觉世训》

太平天国胜利进军路线:

    金田起义(1851年初)→武宣东乡称天王)→永安(初建政权)→继续北上(冯、萧牺牲)→占领南京改名天京(1853年春)

太平天国军事上达到全盛的表现

北伐:1853年,林凤祥、李开芳---打乱敌围攻天京计划,为西征、东征创造有利条件。

西征:1853年,赖汉英、石达开—(湖口大捷)攻占安徽、湖北、湖南、江西大片土地,巩固了天京革命大本营。

东征:1853年,秦日纲、石达开---先后破江北和江南大营,解除天京之围。

《天朝田亩制度》 1853年

内容:土地分配:按人口和年龄平均分配土地

          产品分配:每户留足口粮,其余归圣库

评价:目的:建立理想社会

          性质:是太平天国的革命纲领

          进步性:反映了农民要求废除封建土地制的愿望,是农民反封思想结晶

          未施原因:客观上是没有安定环境,主观上是空想,无法实施(根本)

太平天国后期斗争

天京变乱→国中无人、朝中无将----战略进攻到战略防御的转折点

原因:领导集团内部矛盾尖锐 (小农经济局限性)

重建领导核心:英王陈玉成、忠王李秀成、干王洪仁玕

防御战:1858年陈、李三河镇大捷→1860年破江南大营→李东征苏南→华尔组织的洋枪队镇压——1861年陈玉成安庆失败——1864年天京失陷

经验教训

败因:主观(根本):农民阶级的局限性---提不出科学的革命纲领;将士革命的目的不明确;

特权思想膨胀;战略上的失误

           客观:中外反动势力的联合镇压

教训:受阶级和时代的局限,农民阶级不可能领导中国革命取得胜利

(农民与落后的封建生产方式相联系的小生产者,不代表先进的生产力,具有狭隘性、保守性、自私性和分散性等自身无法克服的弱点;在思想上没有科学的世界观和科学理论;政治上提不出正确的革命纲领,不能建立先进的政权;组织上无法克服宗派主义倾向和保持内部团结。)

性质:反侵略反封建的农民革命战争

时代特点与功绩:加速清王朝和封建制度的崩溃

                担负起反封建反侵略的重任,打破侵略者把中国迅速殖民地化企图

                是几千年来中国农民战争的最高峰(革命纲领)

                提出了第一个在中国发展资本主义的方案

                推动了亚洲其他国家的民族解放运动

 

知识结构:


◆太平天国农民战争的阶段性:以天京变乱为界,太平天国农民战争可以分为前后两期。从太平天国农民战争军事形势变化的角度又可分为四个阶段:

(1)从金田起义到定都天京——发展时期(1851~1853或胜利进军时期);

(2)东征、西征的胜利——军事全盛时期(1855~1856);

(3)从天京变乱到安庆失守——后期战略防御时期(1856~1861);

(4)安庆失守到天京陷落——太平天国革命失败时期(1861~1864)。

板书设计:

太平天国运动(1851---1864年)

原因
 
客观方面:鸦片战争激化了中国的社会矛盾

          自然灾害严重

主观方面:洪秀全组织发动,创立拜上帝会,著书立说。             
 
过程
 
前期
 
金田起义——运动爆发

永安建制——初步建立政权

定都天京——正式建立与清王朝对峙的政权

颁布纲领——《天朝田亩制度》

北伐、东征、西征——军事全盛时期
 
后期
 
天京变乱——太平天国由战略进攻转入战略防御

新的领导核心形成——提拔陈玉成、李秀成

《资政新篇》——发展资本主义愿望

天京防御战——陈玉成牺牲

天京保卫战——天京陷落,标志太平天国运动的失败


 
失败原因
 
客观上:中外反动势力勾结联合绞杀
 
主观上:农民阶级的局限——发动的方式、纲领不科学、军事策略的失误、内部矛盾斗争。
 
历史功绩:加速清王朝和整个封建制度的衰落和崩溃;担负起反封建反侵略的双重任务;几千年中国农民战争的最高峰;提出第一个中国发展资本主义的方案;与亚洲第一次民族解放运动相互推动、相互影响。
 
 

 

知识拓展:

1.拜上帝教和基督教的关系:洪秀全为发动农民起义,曾创立了宗教组织拜上帝教。它是洪秀全用中国传统思想对基督教的改造,洪秀全将儒家的“大同理想”、“天人合一”、“君权神授”等等思想,与西方基督教糅合在一起,把宗教政治化,成为太平天国组织反清起义的有力思想武器。拜上帝教就是洪秀全创立的中国式的“基督教”。拜上帝教和基督教之间是改造和利用的关系。

2.太平天国北伐失败的原因:①孤军深入,战略失误。②给养和武器供应不足。③北方自然条件恶劣,江南战士不适应。④清政府——京师重地,调集大军防守,力量远远超过北伐军。

3.太平天国早期军事取胜的成就和原因

成就:

①从1851—1853年、太平军由南向北,顺利进军。定都天京,建立了与清政府对峙的政权。

②1853一1855年,大平天国进行北伐,北伐军深入清朝统治的中心地区,打乱了清军的战略部署,为其西征和东征创造了有利的战场条件、

③1853—1855年,太平天日通过西征,巩固了天就革命大本营。

④1856年,太平军的东征、攻破了江北、江南大营,太平天国在军事上进入了全盛时期。

取胜的原因:

(1)主观原因①太平天国的正义性(反封建反侵略)和群众性(《天朝田亩制度》对社会下层的影响)是取胜的主要原因;

②太平军有比较严格的组织性和纪律性,以及战略上的主动性和灵活性是取胜的重要原因;③革命的领导核心团结,积极进取,指挥得当;

④太平军战士英勇善战;

⑤所到之处,支持广大农民反对封建地主剥削,进行抗租斗争,打击官僚地主,分给农民土地,得到人民群众的拥护和支持。

(2)客观原因:清朝统治腐败,军队军备废弛,纪律败坏,军队战斗力不强。欧美列强由于太平天国运动迅猛发展,同时鉴于太平天国的性质,以及对其对外政策的不了解,所以表面上暂时采取了“中立”政策,这有利于太平天国运动的发展。

4.太平天国与西方的关系问题

太平天国信奉拜上帝教,西方侵略者误认为是自己的同教者。在太平军刚定都天京后,英国、法国的公使先后抵达天京,窥探太平天国的实际情况和对他们的态度,太平天国与西方有了交往。外国此时还采取“中立”态度,其目的一方面想利用太平天国起义要挟清政府,另一方面又企图胁迫太平天国承认其侵略权益。

同样,太平天国也因为外国势力信仰上帝、信奉耶稣,称他们为“洋兄弟”,极为优待。直到看清了外国势力勒索主权、帮助“清妖”的真面目之后,毅然与之绝交,担负起反侵略的时代重任。

总的来看,太平天国推行独立平等的外交政策,不承认《南京条约》等不平等条约,反对鸦片输入,尤其是太平天国后期,主持政务的洪仁玕在《资政新篇》中又提出同资本主义国家平等往来,自由通商的主张,反映了太平天国反对外国侵略的原则立场。第二次鸦片战争后,清政府“借师助剿”,太平军与洋枪队直接展开了战斗,中外反动势力共同镇压了太平天国运动。

5.关于《天朝田亩制度》和《资政新篇》的主要不同

《天朝田亩制度》和《资政新篇》都是太平天国的重要纲领,都代表了太平天国的政治理想,但是两者有着明显的不同。

(1)产生的背景不同。《天朝田亩制度》是1853年初太平天国刚定都天京后,为巩固政权颁布的革命纲领,此时太平天国正处于强盛时期。《资政新篇》是1859年洪仁玕提出的改革太平天国内政和建设国家的主张。此时,经天京变乱,太平天国处于衰落时期。

(2)有关社会主张不同。《天朝田亩制度》是一个以改革土地制度为中心,包括政治、经济、文教、军事和社会生活等内容的全面系统的纲领性文件。它要建立以小农经济为基础的、以绝对平均主义为分配原则的理想的人间天国。《资政新篇》的主要内容提倡建立资本主义的政治制度,发展资本主义经济,向西方学习先进科技等。

(3)群众基础不同。《天朝田亩制度》是太平天国农民战争经验的直观总结,是广大农民平等、平均的政治、经济要求的理想化,是最大限度地满足农民的利益和要求的蓝图,因而拥有广泛的群众基础。而《资政新篇》不是农民意识的产物,而是洪仁玕结合所接触的西方文化和自己在香港的经历见闻而写成的,不具备实施的社会条件。

(4)作用不同。《天朝田亩制度》直接推动了太平天国革命斗争的蓬勃发展。但《资政新篇》缺乏必要的经济基础和社会环境,未能付诸实行。

(5)反映了同一时代的不同特点。《天朝田亩制度》的颁布标志着中国农民战争水平的最高峰,但因没有先进的思想指导而失败。《资政新篇》则具有鲜明的资本主义色彩,它反映了鸦片战争后,先进的中国人向西方寻求真理和探索救国救民道路的迫切愿望。

特别提示:应注意《天朝田亩制度》和《资政新篇》在中国近代社会转型中的不同导向。前者是农民阶级愿望的结晶,导向小农经济社会,因而是落后的;后者反映了形成中的资产阶级的愿望,导向资本主义社会,因而具有近代化的意义。在1997年的高考中曾经涉及两者经济主张的比较,2003年河南综合卷中涉及两者共同点的比较,在今后对近代化的考查中都可能再次涉及到。

6.中外反动势力为什么会勾结起来镇压太平天国运动?

(1)太平天国发展壮大时,由于英法等列强正与清政府进行战争,中国政局不明朗,所以列强纷纷宣告“中立",作为投机观望的权益之计。太平天国坚持独立、自主、平等的对外政策,一再拒绝列强的无理要求。列强逐渐放弃了“中立"的伪装。

(2)《北京条约》签字后,清政府“尽心和议",列强侵略要求得到满足。太平天国运动使列强取得的一些权益难以落实,且太平天国已走向衰败,中国局势明朗。

(3)经过两次对外战争,清政府对侵略者妥协投降,把人民革命斗争看作是“心腹之患",为维护其反动统治,投降列强,借助列强势力镇压人民。列强为维护侵华权益,只好依靠中国的反动政府。可以说,在镇压中国人民革命、维护各自利益的基础上,中外反动势力正式勾结起来了。

7.列强帮助清军镇压太平天国的表现为:

(1)成立反动组织。如1862年2月,中外反动势力在上海成立“中外会防公所",策划上海防务方案及筹措饷械。

(2)直接参与镇压。如英法侵略军联合清军进攻上海的太平军。

(3)为清军运输军队、物资等。如英国用轮船把李鸿章的淮军从安庆运到上海。正是在中外反动势力的联合绞杀下,太平天国运动失败了。

 

实例点拨:

【例1】 (2002年上海,9)太平天国定都天京后,举行北伐,只半年左右便逼近天津,威镇北京,然而最终全军覆灭,其主要原因是

A.武器落后,装备简陋                                          B.纪律松弛,军心涣散

C.优柔寡断,贻误战机                                          D.孤军深入,后援不继

剖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解题关键是明确太平天国定都天京后的形式,1853年林凤祥、李开芳率领北伐军进军北京,朝廷震动,清政府急忙调集军队北伐。由于孤军深入,给养和武器供应不足,后援不继,经过两年浴血奋战,最终全军覆灭。答案:D

巩固练习:

基础篇:

1.(2000年全国、天津、江西卷) 《天朝田亩制度》具有绝对平均主义性质,因为它规定(B)

A按人口和年龄平均分配土地

B通过圣库制度平均分配所有农副产品

C鳏寡孤独废疾者由国库供养

D废除地主土地所有制

2.(1995年全国卷) 太平天国之所以是中国农民战争的高峰,最主要是因为(C)

A其规模和延续时间均属空前             B建立了与清政府对立的政权

C制定了比较完整的革命纲领             D对封建王朝的打击空前严重

3.(2003年全国卷) 1856年秋太平天国在军事上达到鼎盛,其主要标志是(B)

A攻占南京                             B东征和西征取得胜利

C李秀成率军攻至上海近郊               D取得三河镇大捷

4.(2005全国文综3)为了推翻清朝的统治,洪秀全创立拜上帝教,其教义综合了多种思想,主要有(C)

①西方基督教教义    ②资产阶级启蒙思想  

③农民的平均主义    ④儒家大同思想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5.(2005广东历史)下列选项中不属于洪秀全宗教理论的思想来源的是(D)

A、西方基督教教义     B、儒家大同思想 

C、农民的平均主义     D、道家无为思想

6.(2005江苏历史)太平天国颁布的《天朝田亩制度》( A )

A.反映了农民阶级的要求与愿望       B.充分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C.具有资本主义性质                 D.是太平天国的反帝革命纲领

7.(2006年江苏卷)近代中国一些进步思想家主张进行政治制度的改革。第一次提出“设投票箱,由公众选举官吏”的思想家及其论著是(B)

    A.魏源的《海国图志》       B.洪仁玕的《资政新篇》

    C.梁启超的《变法通议》    D.孙中山的《民报·发刊词》

8.(2000年春季卷) 致使太平天国由战略进攻转为战略防御的事件是(B)

A清政府“借师助剿”     B天京事变

C太平军北伐失败         D安庆失陷

9.(1996年上海卷) 英国以“亚罗”号事件为借口发动第二次鸦片战争这一年,太平天国所处的形势是(C)

A金田起义,东乡称王               B连战连捷,建都南京

C天京事变,由盛而衰               D安庆失守,天京陷落

10.(2001年广东、河南卷) 下列关于外国侵略者对待太平天国态度的表述,正确的是(B)

A太平军进军南京途中曾出兵干涉            B一度伪装“中立”

C清政府“借师助剿”后才开始进攻太平军    D充当镇压太平天国的主力

11.(1994年全国卷) 太平天国运动失败的根本原因是(A)

A旧式农民起义的局限性                   B拜上帝教不符合中国国情

C在军事策略上屡犯错误                   D中外反动势力联合镇压

提高篇:

1.(2007全国文综一)清末湘军的组织形式“譬之木焉,统领如根,由根而生干、生枝、生叶,皆一气所贯通,是以口粮虽出自公款,而勇丁感营官挑选之恩,皆若受其私惠。”这种军队组织形式是(C )

A.便于国家直接控制、指挥军队        B.使将不专兵,妨碍军队作战

C.造成兵归将有,为近代军阀所承袭     D.促进官兵平等,有利于提高战斗力

解析:解答本题的关键在于对题中材料的分析理解。由“而勇丁感营官挑选之恩,皆若受其私惠”可知兵将之间的关系是隶属关系。

2.(2006年广东历史卷)“天兵来杀妖,全为穷乡亲。打下南京城,就把田地分。”这首曾在安徽芜糊地区流传的歌谣反映的史实是(C)

A.朱元璋建立明朝政权      B.鄂豫皖根据地的土地革命

C.太平天国农民运动        D.北伐战争时期安徽的农民斗争

3.(1993年上海卷) 太平天国运动的时期,中国社会最主要的矛盾是(D)

A资产阶级和地主阶级的矛盾        B民族资本主义和外国资本主义的矛盾

C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的矛盾        D外国资本主义和中国人民大众的矛盾

4.(2000年广东)《资政新篇》的提出说明了( D )

A.这个文件适应了太平天国的需要

B.中国近代资本主义对农民的思想产生了影响

C.当时的农民阶级要求建立资本主义制度

D.近代农民领袖能够接受资本主义性质的社会主张

5.(2003年上海卷) 近人《诗载堂杂忆》记载:“一日,殿上议事,北王问东王曰:‘臣闻兄有不臣之心,自称万岁。’东王闻言,积威凌北王,北王即抽刀屠东王之腹。”此事造成了(A)

A太平军内部自相残杀      B干王洪仁干被黜去位

 C天王洪秀全不理朝政     D中外反动势力联合镇压

6.(1998年全国卷) 《资政新篇》没有实行的根本原因是(A)

A太平天国是农民革命政权           B处于紧张的战争环境

C太平天国未能推翻清政权           D缺乏必要的社会条件

7.(1997年全国卷) 《天朝田亩制度》和《资政新篇》中关于社会经济的主张(A)

A互相矛盾        B大同小异          C完全一致         D互为补充

8.(1999年全国卷)与以往的农民战争相比,太平天国运动新的时代特点表现在(C)

①运动规模空前巨大                ②反封建同时反侵略

③《天朝田亩制度》的平均主义理想  ④《资政新篇》的资本主义色彩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作业:《高考调研》P107~108知识检测。

 

 

单元提升

 

【阶段特征与主要线索】

本单元从1840年鸦片战争爆发到1864年太平天国运动失败,涉及的主要史实有鸦片战争、第二次鸦片战争、太平天国运动等,反映了社会转型的时代特征。

19世纪初期的英国资本主义发展注定要打开中国的门户。接连发生的鸦片走私、鸦片战争和第二次鸦片战争,实现了英国以及其他资本主义国家的这一企图。此后,中国的自然经济开始解体、国家主权遭到破坏、社会主要矛盾和革命任务发生变化、“向西方学习”的新思潮兴起,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外国的侵略加剧了中国社会的内部矛盾,引发了农民阶级的声势浩大的反抗运动——太平天国运动。在中国社会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时代背景下,太平天国运动既有旧式农民战争反封建的特点,是历代农民运动的最高峰,又担负起反侵略的任务,具有新时代民主革命的特点。

1.列强对中国的侵略

(1)19世纪前期,西方列强相继完成工业革命,随即在世界范围内开始了拓展市场、抢占原料产地的殖民扩张。处于封建社会末期的中国,成为西方列强侵略的目标。列强发动了两次鸦片战争,使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2)对外掠夺和扩张政策是列强发动侵略战争的根本原因,鸦片问题和“修约”只是借口和导火线。鸦片战争的战场主要集中在东南沿海一带,英军采用的是赤裸裸的武装侵略手段,凭借着船坚炮利,一再打败清军。英法发动的第二次鸦片战争,战线从南方一直延伸到清朝统治中心北京,侵略者采取了又打又拉的手段对付清政府。沙俄趁机在中国东北、西北地区扩张,割占了中国大片领土。

(3)英国是侵略战争的主角和先锋,法国是积极参与者,美国是积极的追随者,沙俄更是帮凶和趁火打劫的强盗。它们强迫清政府签订了一系列不平等条约,攫取了一系列政治经济特权,外国侵略势力侵入到中国的沿海各省及长江中下游地区。列强凭借不平等条约,对中国进行商品输出和掠夺原料,贩卖华工,进行早期资本输出,把中国经济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

思考讨论

19世纪前期英、法、美在侵华过程中为什么具有不同地位?

提示:列强在国际上的活动受自身国家实力的制约。应结合世界近代史工业革命的影响和各国具体国情来思考讨论它们的侵华情况。在19世纪前期侵略中国的欧美列强中,英国最早完成工业革命,实力最强,是侵略中国的急先锋,法国和美国也积极进行工业革命,发展起先进生产力,要求对外扩张。

2.中国人民的抗争和探索

面对西方列强的侵略,中国社会各阶级、各种政治力量都作出了反应。

(1)清政府面对西方列强的侵略,曾经组织官兵进行抵抗;但由于自身腐败,组织抵抗不力,战事节节失利,被迫屈服求和。

(2)以林则徐为代表的地主阶级抵抗派,敢于面对现实,领导了中国的禁烟运动,显示了中华民族反抗外国侵略的坚强决心。关天培、葛云飞、陈化成等爱国将领,为国英勇捐躯。这一系列斗争沉重打击了侵略者。同时,鸦片战争唤醒了先进的中国人,林则徐、魏源等爱国知识分子提出了“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思想,表明中国思想界萌发了“向西方学习”的新思潮。

(3)三元里人民的抗英斗争,是中国人民自发的反侵略斗争,显示了中国人民反抗侵略的英勇气概。

(4)太平天国运动是在鸦片战争影响下,中国社会矛盾的总爆发,是中华民族与外国资本主义、农民阶级与封建主义两大矛盾的集中体现。在初期,太平军打击的主要目标是以清王朝为代表的封建统治阶级。第二次鸦片战争后,太平天国担负起了反封建、反侵略的双重革命任务,把旧式农民战争推向了高峰。太平天国的领袖洪秀全学习西方,结合西方基督教的自由平等精神,在中国颁布了《天朝田亩制度》,想在人间建立一个理想天国。洪仁玕的《资政新篇》,主张从政治、经济、文教、外交等方面,全面学习西方,在中国发展资本主义,这集中反映了当时先进的中国人向西方寻找真理和探索救国救民道路的潮流,也是先进的中国人最早提出的发展资本主义的方案。

思考讨论

鸦片战争后,各阶级、阶层对外国侵略势力的共同的基本态度是什么?

提示:注意阶级矛盾、民族矛盾的综合作用。外国侵略势力与中国国内各阶级之间的矛盾是民族矛盾,因此各阶级的基本态度是反对外国侵略。当然,由于各阶级的地位不同,他们在反侵略问题上的立场也不完全一致。

3.中国社会的剧变

两次鸦片战争后,中国社会政治结构、经济结构、思想文化等方面发生全方位的剧变。

(1)政治上,鸦片战争前,中国是一个独立自主的封建国家。战后,中国的领土、领海、司法、关税、贸易等大量主权丧失,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革命任务、革命性质都发生了变化,中国历史从此进入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

(2)在社会矛盾方面,由于巨额的赔款,劳动人民负担加重,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的聚合而导致了太平天国运动的爆发,并由此把旧式的农民战争推到最高峰,同时赋予新的时代内容。

(3)经济上,西方列强利用侵略特权,疯狂向中国输出商品和掠夺原料,进行早期资本输出,沿海和长江流域直接受到列强经济入侵,中国被动地卷入世界资本主义市场,开始纳入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中国自给自足的封建经济开始解体。

(4)在思想观念方面,封建传统观念受到冲击,对“夷夏”关系有了新的认识。鸦片战争首先使一些爱国的地主阶级知识分子从“天朝上国”的梦幻中惊醒,开始关注世界,学习西方,萌发了“向西方学习”的新思潮,开启了学习西方的脚步。

思考讨论

为什么说鸦片战争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

提示:对于鸦片战争的影响应注意三个层次:一是鸦片战争是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标志,应从经济结构、国家主权方面说明。二是鸦片战争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主要着眼于社会性质变化,并关注由社会性质变化引起的社会主要矛盾、革命任务、革命性质的变化。三是鸦片战争的各种影响,主要有社会性质、主要矛盾、革命任务、革命性质、社会思想等变化。

【专题总结】

1.闭关政策的存在与结束

明清时期,基于落后、闭塞的封建自然经济基础,加上西方殖民者在中国沿海的非法活动猖獗,都曾经长期实行闭关政策。至清朝时,清政府只留广州一处海关通商,并规定由政府特许的“公行”,统一管理对外贸易一切事务。鸦片战争后,清政府被迫签订《南京条约》,开放五处通商口岸,中国的门户被打开。

同样的状况在日本也出现。日本也从17世纪30年代起实行闭关政策,只同中国、朝鲜、荷兰保持有限的贸易关系,直到1853年,日本才在美国的压力下被迫重新打开国门。

要联系今天的改革开放和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来认识两次开放。1840年后的开放通商是在被外国以武力打败之后不自主的入世,主要是适应外国侵略需要的入世,其结果是中国成为外国的原料产地和商品市场,中国社会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经济社会发展受到极大阻碍。

21世纪的“入世”是我国基于自身经济发展的需要的自主的决策,其结果既是机遇也是挑战,总的来说,必将加快我国对外开放的步伐,促进我国经济向世界水平迈进。

客观地说,两次入世都能给中国带来发展机遇,关键在于如何应对。19世纪时,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政府不能充分利用海关、税收等方面的条件保护民族经济,更何况清政府本身就是一个腐败的政府。21世纪时,中国是一个独立自主的社会主义国家,改革开放的伟大成就,使得我国政府能够自主地选择入世的时机和方式,我国政府适应入世的需要,转变政府职能,更好地促进经济发展。

2.中国自然经济逐渐解体

中国封建社会是以自然经济占绝对支配地位的,而商品经济也较为发达。明朝中后期,江南一些地方的生产部门在商品经济发展的基础上产生了资本主义萌芽;在清代,资本主义萌芽继续发展,但发展十分缓慢,其力量还不足以分解封建生产方式,直到鸦片战争前夕,封建自然经济仍占主导地位。

进入近代后,自然经济受到冲击并开始解体,表现为与家庭农业相结合的手工业的破产、农产品的商品化,但在整个近代,自然经济作为一种经济形态,依然是存在的,在广大的农村仍占据着统治地位。新中国成立后,土地改革彻底废除封建剥削的土地制度,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又把农业与实现工业化的目标相联系,自然经济最终解体。

3.清朝统治者与外国列强的关系

鸦片战争前,清朝统治者沉湎于“天朝上国”的迷梦中,盲目自大,把列强视为“夷”。在鸦片战争前后,道光帝先是禁烟、抗英,后又妥协。摇摆不定的对外政策是清朝在鸦片战争中失败的重要原因。

第二次鸦片战争后,清朝统治者投靠外国侵略者,中外反动势力公开勾结。中外关系出现暂时的“和好”局面。清政府设立总理衙门,加强同外国的联系。洋务派乘机掀起洋务运动,大力学习外国先进技术。

到《辛丑条约》签订之后,慈禧“量中华之物力,结与国之欢心”,总理衙门改为外务部,清政府彻底成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从夷务到洋务再到后来的外交事务,记录了中西交往中统治者态度的变化。

【素能检测】

一、选择题: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

1、鸦片战争前中国社会经济的基本特征是                                 ( D )

  A、商品经济迅速发展             B、封闭性的农业经济

  C、资本主义萌芽缓慢发展          D、男耕女织的自然经济占统治地位

解析:封建自然经济是我国社会的基本特点。

2、英国向中国无耻地走私鸦片,其主要目的是为了                        ( C )

  A、破坏中国的传统工商业           B、扭转对华的贸易逆差

  C、借鸦片贸易打开中国大门         D、为发动侵华战争寻找借口

    解析:A、D两项排除,B项是直接原因。

3、之所以说鸦片战争是不可避免的,最主要是因为                        ( A )

  A、英国顽固推行殖民扩张政策       B、中国奉行闭关自守政策

  C、中国经济军事技术落后于英国     D、林则徐的禁烟激化了中英矛盾

    解析:鸦片战争是英国殖民者推行战争政策的结果。

4、从18世纪中期起中英正当贸易中,中国处于出超地位的主要原因是       ( B )

  A、中国实行闭关政策                     B、中国自然经济占主导地位

  C、中国传统商品价廉物美                 D、英国商品不符合中国国情

5、“大皇帝君临万国,恩被四表,无论内地外夷,均系大皇帝百姓”这段话反映了19世纪上半期清政策什么突出问题                                             ( C )

  A、清朝前期国力强盛                     B、清朝是“天朝上国”

  C、清统治者愚昧无知           D、清朝与世界各国有着密切关系

6、促使道光帝认识到鸦片贸易的巨大危害的主要原因是                    ( D )

  A、人民革命                           B、工商业萧条

  C、大臣上书                           D、银两短缺

    解析:AB两项可排除,C项是外因,只是起到引起统治者重视的作用,主要是由于鸦片走私影响到清政府的财政收入,危及其统治。

7、林则徐多次上书道光皇帝力请禁烟,主要着眼点是                      ( B )

  A、弥补财政空虚                         B、维护清王朝统治

  C、增强军事力量                         D、扭转贸易逆差

    解析:从林则徐的阶级立场去分析。

8、南京条约签订后,清朝对被迫开放的通商口岸最多的省份是              ( A )

   A、福建省        B、广东省        C、江苏省         D、浙江省

9、第二次鸦片战争前,英国工业品在中国滞销的根本原因是                ( B )

  A、英国在中国取得特权有限              B、中国自然经济的顽强抵抗力

  C、中国资本主义萌芽发展迅速            D、中国手工业品价廉物美

10、19世纪60年代以后中国农副产品出口不断增长,它所产生的社会影响不包括( A )

     A、扭转了中国外贸入超的局面

     B、对中国资本主义经济发展有刺激作用

     C、促使自然经济进一步解体

     D、有利于农村商品经济的发展

解析:这时期中国农产品出增长,进口也在更大幅度地增长,并没有改变中国贸易局面。

11、两次鸦片战争期间中国经济领域的新现象是( C )

 ①自然经济已完成解体          ②外资企业出现

③外国商品开始进入中国市场    ④中国开始成为资本主义市场的一部分

   A、②③       B、①④           C、②④       D、②③④

12、两次鸦片战争签订的不平等条约中,西方列强把开放通商口岸作为主要内容,其实质是

                                                                      ( B )

     A、希望加强同中国的贸易往来          B、把中国卷入世界资本主义市场

     C、报复中国的“闭关政策”            D、为以后的资本输出创造条件

    解析: 这时期列强强迫清政府开辟通商口岸主要是为倾销商品,把中国纳入资本主义市场。

13、拜上帝会创立后势力发展迅速,这从本质上反映了当时的社会            ( B )

A、宗教迷信严重                      B、阶级矛盾尖锐

C、人民渴望平等平均                  D、拜上帝会有创造精神

14、定都天京后,洪秀全颁布法令:“贵贱宜分上下,制度必判尊卑”。这说明洪秀全( B )

A、背叛了农民革命事业                B、没有摆脱封建传统观念的影响

C、要限制杨秀清的野心                D、力图完善农民政权的法律性

15、太平天国定都天京的政治意义主要在于                                ( D )

    A、使太平天国有了巩固的根据地        B、使太平天国初具立国规模

C、标志太平天国进入全盛时期          D、正式建立了与清政府对峙的政权

16、《天朝田亩制度》既有革命性又具有空想性的根本原因是                 ( C )

  A、受空想社会主义影响                B、军事形势紧张所致

  C、小农经济思想决定                  D、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性质决定的

    解析:《天朝田亩制度》是农民阶级的革命纲领,集中体现了其阶级局限性。

17、从内容上看《天朝田亩制度》与《资政新篇》共同的局限性表现在 ①不能对当时社会的主要矛盾作出正确认识 ②不具有反封建的进步性 ③只学习西方先进技术                      ④缺乏坚实的社会基础                                                  ( B )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①③

18、太平天国西征的战略意义主要在于                                    ( A )

A、巩固了天京革命大本营                B、切断清政府的财源,并充实自己

C、威胁清政府统治的心脏地区            D、击败清军主力

19、太平天国运动带有旧式农民战争的基本特点,集中表现在                ( B )

  A、组织方式   B、革命纲领           C、发展途径    D、革命结局

20、中外反动势力勾结的基础是                                          ( B )

    A、满足列强侵略要求                    B、镇压中国人民革命

    C、维护清王朝统治                      D、中国全部开放市场

    解析:人民革命直接威胁着封建统治,而中国人民革命又反对外国侵略,损害列强在华利益。

21、鸦片战争时期,以林则徐、魏源等代表的地主阶级改革派开眼看世界的着眼点在( A )

  A、军事技术方面    B、历史地理方面      C、社会制度方面   D、思想文化方面

22、林则徐等倡导的“新思潮”是指                                       ( B )

  A、反封建民主思想体现                 B、学习西方军事技术以御外海

  C、走西方式的富国强兵道路             D、著书立说,唤醒国民

23、林则徐、魏源倡导的新思潮对近代中国产生最大的影响在于                ( C )

  A、形成了近代第一次思想解放潮流

  B、标志着中华民族开始觉醒

  C、指出一百多年中国人民的出路与方向

  D、为洋务运动开展奠定基础

    解析:林则徐倡导的新思想就是要向西方学习,学习其先进的东西,受其启发近代先进的中国人一直在学习西方,探索救国救民的道路。

24、在向西方学习的问题上,《资政新篇》与《海国图志》的主要区别在于         ( C )

  A、是否学习西方先进技术             B、是否抵御外来侵略

  C、是否发展资本主义                 D、是否翻译外国书报

25、《海国图志》一书的主要思想是                                           ( A )

     A、师夷长技以制夷                  B、介绍西方的历史地理

    C、反对清朝的腐朽统治              D、主张在中国建立强大的海军

二、材料解析题:要求:分析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26、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推动这个新的王朝实行这种政策的更主要的原因是它害怕外国人支持很多的中国人。在中国被鞑靼人征服以后大约最初半个世纪里所怀抱的不满情绪,由于这种原因,外国人才被禁止同中国人有任何来往。

——马克思《中国革命和欧洲革命》

材料二

美国外交家、作家科士达在1904年一本著作中写道:“在十六世纪……中国的统治者没有忽视已经以武力占领了菲律宾、爪哇和其他海岛,并为了打击在印度和马来半岛取得了立足点的葡萄牙人、荷兰人和西班牙人的侵略气焰,这就使中国当局在十七世纪采取了封闭除广州外一切港口的严重步骤。而且即使在广州,对外交往也是在极其苛刻的条件下进行的。”

材料三

“……既禁以后,百货不通,民生日蹙。居者苦艺能之罔用,行者叹至远之无方,故有以四五千金所造之洋艘,系维朽蠹于断港荒岸之间。……一船之蔽,废中人数百家之产、其惨目伤心可胜道耶?沿海居民萧索岑寂、穷固不聊之状,皆因洋禁。……任能使沿海居民富者贫,贫者困、驱工商为游手,驱游手为盗贼耳。”

——蓝鼎元《论南洋书事宜书》

材料四

把十八世纪清政府的这些通商制度仅仅看成是落后的闭关锁国策,而不承认它起了民族自卫作用是错误的。问题是,在国内以维护落后的封建生产关系为任务的反动派统治者,不可能把对外自卫政策认真地贯彻下去,更不可能把这种自卫政策同争取本国的社会经济的进步发展结合起来。

——胡绳《从鸦片战争到五四运动》

  回答:

(1)、据上述材料分析清政府实行闭关政策的原因及产生了哪些影响。

(2)、结合史实谈谈你对闭关政策的认识。

[答案](1)怕外国人支持中国人民进行反清活动,维护其封建统治;防止西方殖民者的侵略活动。影响:外贸受到严重影响,市场萧条,手工业者破产,人民生活水平下降,社会矛盾尖锐。在西方殖民者侵略扩张时代,闭关政策在一定程度上起到自卫作用。阻碍了社会经济发展,延续了旧的封建生产关系。(2)清末实行闭关政策,阻碍了商品经济发展和资本主义萌芽的成长,导致封建统治者闭目塞听、妄自尊大的心理,隔断了同西方国家的联系及西方先进科技的传入,拉大了中国与西方国家的距离,使中国在近代化过程中落后于西方,1840年的鸦片战争以中国战败而告终。历史告诉我们只有实行改革开放,细心学习外国先进的科学技术,才能促进本国社会的进步、经济发展、国力强盛。

[解析]解答本题的关键是分析材料从中获取有效信息。本题中每一段材料从不同的角度论述闭关政策的原因和影响。材料一、二分别从外国人支持中国人反清活动、防止西方侵略等方面论述。材料三、四分别从经济、对外关系、政治等方面分析影响。

27、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道光十八年十一月,颁给林则徐钦差大臣关防,并令“驰释前往广东,查办海口事件。所有该省水师,兼归节制。”

                                          ——《筹办夷务始末》

材料二

1840年九月,当英国抵达天津海口时,道光帝谕旨:“英夷船只游戈沿海,福建、浙江、江苏、山东、直隶、盛京等省纷纷征调,糜伯劳师,此皆林则徐办理不善所致。林则徐、邓廷桢着交刑部分别严加议处。”后英军退至广东海面。                                

                                         ——《筹办夷务始末》

材料三

1841年1月27日当道光命得知英军“既思索偿烟价,又复请马头(通商口岸)”时,“著伊里布克日进兵,收复定海,并著琦善激励士卒,奋勇前进……彼此该夷恐惧乞怜,再由该军酌量情形,代为奏请。”

                                           ——《筹办夷务始末》

材料四

1842年当英国抵达南京江面时,道光帝“念江南数百万生灵,一经开仗,安危难保,既经该大臣等权宜应允,朕亦只可以民命为重。

                                           ——《筹办夷务始末》

材料五

清政府参加《南京条约》谈判的全权代表耆英上奏道光帝说:“该夷船坚炮猛,初尚得之传闻,今既亲上其船,目睹其炮,益知非兵力所能制伏。”道光帝表示首肯。                 

                                           ——《筹办夷务始末》

    根据上列材料概述道光帝对英国侵略态度的变化,并结合时代背景评述道光帝对战争失败原因的认识。

要求表述成文,限200字以内。

[答案]态度变化:道光帝对英国侵略先是支持林则徐禁烟、抵抗,英军北上时却妥协,英军提出苛刻要求时,又对英宣战,战场失利后又屈辱求和。

    认识:道光帝认为战争失败的原因是由于英军“船坚炮猛”,同时认为求和有利于人民生命财产的安全。这一认识是片面的。中国社会制度、经济军事等落后是战争失败的根本原因,再加清政府的政策的不稳,统治的腐朽,失败是必然的。这说明落后就要挨打。

[解析]本题每一段材料是依时间顺序叙述战争进程,每一材料都叙述道光帝的态度,只要认真分析,答案就不难得出。

28、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据观察,总督关于禁烟之语,不过官样文章而已,毫无禁止[鸦片]贸易之意,因为政府久以纵容私运[鸦片]为发财之机会。

——1811年东印度公司航务委员会报告

材料二

    苏州之南濠,湖广之汉口……近来各种货物销路皆疲。凡二、三十年前,某货物万金交易者,而今只得半之数。问其一半售于何物,则一言以蔽之:鸦片烟而已。

——林则徐《湖广奏稿》卷五

材料三

   自道光三年至十一年(1823----1831年)岁漏银计一千七、八百万两;自道光十一年至十四年(1831---1834年)岁漏银二千万两;自十四年至今,渐漏三千万两之多。……若再至数年,银价愈贵,奏销(国家开支)如何能办,税课如何能清,设有不测之用,又如何能支?

——1838年黄爵滋上道光皇帝书

材料四

    近者各省市肆银价愈贵,钱价愈贱 ①,小民完粮纳课,均需以钱易银 ②,其亏者咸以为苦。

注释:①清朝自银与铜钱的比价在19世纪初为一两自银兑铜钱1000文左右;至鸦片战争前夕,则为自银一两兑铜钱1650文。

    ②清朝制度,民间必须以自银交纳税款。而农民出售农产品通常直接收入的只是铜钱。

回答:

(1)       结合有关材料分析鸦片贸易对中国社会经济造成的直接影响。

(2)       上述直接影响对当时的中国社会的政治经济又有什么进一步的影响?

(3)英国殖民者向中国输出鸦片的罪恶目的为何能够得逞?

[答案](1)破坏了我国传统的商业萧条;造成大量自银外流,危及清政府财政税收;银价上涨,加重农民赋税负担,导致阶级矛盾尖锐。(2)传统商业的破坏,瓦解中国传统的经济结构;破坏财政收支,危及清朝统治秩序;(3)因为清朝官吏贪污受贿,纵容鸦片走私。说明腐朽的封建统治是不能有效地抵御西方资本主义的侵略。

     [解析]材料二、三、四分别从中国传统商业、漏银、小农负担等方面分析对中国经济的直接影响。第二问的是进一步影响,可从政治统治的稳定、自然经济两个方面去思考。

 

 

三、问答题:

29、19世纪40-50年代是中国社会巨大变革时期,试分析大变革的原因及特点。你如何看待近代西方的入侵对中国社会带来双重影响?

[答案]原因及特点。原因:①18世纪60年代起欧美国家相继进行了工业革命。为了夺取更多的销售市场和原料产地,加紧对外侵略扩张。英国矛头对准地大物博、人口众多的中国。②清王朝正处于衰落时期,政治腐败,军备诚废弛,阶级矛盾尖锐。封建专制主义空前强化,对外推行闭关自守政策,封建专制统治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成长。这一切导致中国落后于西方。③1840年英国发动了鸦片战争,中国社会发生巨大的变化。特点:①这次社会变革主要是英国为首的西方殖民国家侵略的结果。外力起了关键作用。②中国封建社会迅速解体,却没有使中国本身资本主义势力顺利成长起来。③这次变化是封建统治者与侵略者相妥协、投降最后走向联合过程,也是中国领土和主权完整不断遭到破坏的过程。④资本主义侵略使中国封建自然经济开始逐渐解体。中国日益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⑤文化上出现向西方学习的新思潮。呈现出新旧过渡的特点。(2)双重影响:近代西方侵略给中国带来双重性—灾难性和先进性。灾难性:①中国由一个独立的主权国家开始变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②西方侵略冲击了中国自然经济,抑制了中国资本主义萌芽的成长。中国大量原料被掠夺。白银外流,小农业、手工业者大批破产,阶级矛盾不断尖锐。先进性:①在外国资本主义刺激下, 中国产生了近代民族工业,这为资产阶级登上政治舞台奠定了物质基础。②冲击了中国落后的生产方式,传播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和西方资产阶级思想文化。推动了中国社会的变革。同时从中国历史发展总趋势来看:既有沉沦,又有发展,而发展是主流。

[解析]解答本题首先要明白19世纪四、五十年代即鸦片战争前后的形势。本题第一问中的原因就是要求学生分析鸦片战争的背景。特点可从外力影响、新经济因素增长、文化思想等方面的变化来分析。对双重影响的认识可根据资本主义的特点及中国社会的特点来分析对中国社会带来先进性和灾难性。

30、概括归纳鸦片战争后,面对中国社会的深刻变化,中国社会各种政治力量的思想特点,并分析造成这种特点的原因。

[答案]清政府:特点:面对侵略一方面由抵抗到妥协求和;另一方面顽固地坚持旧的传统,拒绝任何改革。原因:是由满洲贵族顽固的阶级立场决定的,其当时的腐朽性也决定了其态度。

林则徐、魏源等代表的先进的地主知识分子:特点:开始抛弃夜郎自大的观念,开始注目世界,并主张学习西方的先进的军事技术以抵御外来侵略。原因:其思想的转变由鸦片战争民族矛盾激化的背景造成的,也是其爱国立场决定的。

洪秀全:特点:引进基督教思想,创立拜上帝会发动革命,并力主以绝对平均主义来改造中国社会。原因:封建专制统治使中国社会矛盾尖锐,其思想也是由其小农的地位和立场决定的。

洪仁王干:特点:提出改革内政建设国家的新方案,主张全面学习西方并发展资本主义。原因:其思想转变是鸦片战争后西学传入中国产生的影响,也与时代和阶级局限性有关。

[解析]解答本题首要的一步是列出在这一时期有哪几股政治力量及代表,然后从其阶级立场、思想根源来分析特点。这一时期主要有农民和地主两种阶级,其中,封建统治集团内部存在以清政府为代表的顽固势力和以林、魏为代表的先进的地主阶级知识分子两股政治力量。农民阶级中有洪秀全、洪仁王干两种政治力量的思想。分别进行阐述即可。

31、太平天国运动与以往农民战争相比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它的一些方针政策给近代中国产生了哪些积极的影响?

[答案](1)相同点:①同以往农民起义一样提出了违背经济发展规律的平均口号,体现了农民阶级小农意识。②建立了带有封建色彩的农民政权。(2)不同点:①发生的时代不同,太平天国发生在鸦片战争后新旧交替时代面对封建主义和资本主义。②任务不同:反封建同时反侵略。③革命中提出主张不完全相同:太平天国领袖们主张学习西方,在中国发展资本主义。(3)积极影响:①在近代最早提出在中国发展资本主义的方案。探寻救国救民的道路。②反对列强侵略。坚决抗击列强侵略的勇气鼓舞后人。③对外开放意识,主张独立外交,平等交往。

[解析]解答本题第一问先列出比较点。相同点可从口号、农民革命的基本要求、建立的政权性质、农民阶级的特点着手。不同点可从发生时代背景、任务、革命中的一些主张等到入手分析。第二问先回忆太平天国革命运动有哪些主要主张或措施,然后从中分析哪些对近代中国有积极影响。这方面主要有反侵略、发展资本主义、开放意识等方面。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09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