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文化 | 社会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教案试题 >> 历史教材 >> 教材资源 >> 正文
华师版中国历史第一单元
华师版中国历史第二单元
刘向荣:如何开发作为课
人教版历史必修2第一单
人教版全国中考历史模拟
人教版历史材料与解析精
人教版历史材料与解析精
人教版历史材料与解析精
人教版历史材料与解析精
人教版历史材料与解析精
最新热门    
 
人教版中国古代史第一轮复习提纲5

时间:2009-10-18 17:26:23  来源:肖秀灵
 

 

第四单元 封建社会的繁荣---隋唐时期

湖南炎陵一中 肖秀灵

 

1.隋朝的兴衰和唐朝前期的政局:隋朝的建立与统一;两都的兴建与大运河的开凿;隋炀帝的暴政与隋朝的灭亡;唐朝的建立与贞观之治;武则天的统治;开元之治。

2.隋唐时期的政治制度和经济制度:三省六部制;科举制;租庸调制;两税法。

3.隋唐时期的社会经济:农业;手工业;商业和城市。

4.隋唐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突厥;回纥;靺鞨;南诏;吐蕃;

5.隋唐时期的对外关系:和日本的交往;和新罗的交往;和东南亚、印度半岛各国的交往;和中亚、西亚、欧、非各地的交往。

6.隋唐时期的文化:科学技术;文学和艺术。

复习重点:

1.贞观之治与贞观君臣的治国方略。

2.唐代的开放性格与盛唐气象。

3.隋唐政治经济制度的革新与统治政策的调整。

4.民族交往与对外交往频繁的史实。

5.繁荣的隋唐文化的特点与表现。

单元概述:

隋唐时期(581-907 年):本时期是我国封建社会的繁荣阶段。中国处于世界发展前列,是最文明先进,最繁荣发达,最富庶的强大国家。

  政治:隋唐时期是我国封建社会中央集权制定的完善时期,隋朝开创三省六部制和科举制,唐朝进一步完善三省六部制分工明确,便于提高行政效能,三省最高长官的地位均相当于丞相,便于集思广益,彼此又互相牵制,避免相权过大威胁君权,因而较好地解决了中国封建社会的一对固有矛盾——君权和相权的矛盾,从而加强了中央集权。

  科举制使门第不高的有才能的人可以参加到政权中来,统治者也可以进一步笼络士人,扩大了封建统治的阶级基础,也对魏晋南朝以来腐朽的士族制度产生了冲击的作用。这两种制度的完善保证了封建政治的稳定,为经济的发展创造了条件。但封建社会的另一对固有矛盾——中央和地方的矛盾,本阶段没有得到妥善解决。由于唐玄宗在边境设藩镇,导致地方权力膨胀,对中央集权产生了严重的威胁,从而爆发安史之乱,唐朝从此由盛而衰。而安史之乱后,地方上更出现了藩镇割据的局面,加速了唐朝的衰落,并直接导致唐朝的灭亡。

  经济:隋唐政权沿用北魏以来的均田制,唐统治者更把赋税制度由租调制发展为租庸调制。该制度最大特点在于“庸”的设置,即可以纳绢或布代服徭役。均田制使农民获得一定的土地,租庸调制又保证了农民的劳动时间,这两种制度成为唐朝经济繁荣的重要保障。

  但随着封建经济的发展,土地兼并加剧,大量国有土地私有化,使政府手中可以分配的土地越来越少,均田制被破坏,租庸调制也无法维持,从而影响到国家的财政收入。为解决财政上的困难。780 年唐政府实行两税法。它改变了过去以人工为主的征税标准,是我国赋税制度的重大变革。但它并没有限制土地兼并,因此唐朝后期阶级矛盾不断尖锐,导致农民战争的发生。

  民族关系:隋唐时期是我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重要发展阶段,民族关系空前繁盛,特别是唐朝前期,因其是我国封建社会的繁荣时期,政治制度先进,经济发达,科技文化昌盛。这为汉族政权发展民族关系提供了良好的基础,同时也对边疆各族具有强大的吸引力,使他们迫切要求吸收唐朝先进文化,主动和唐朝政府发展关系,如松赞干布向唐朝政府求婚即是例证。而唐朝中央政府的民族政策也较为开朗,积极采用如直接管辖、册封和平等交往等多种方式主动发展同周边各族的关系。

  对外关系:唐朝国力强盛,对外吸引力大;陆海交通也比较发达;政府又实行开放的对外政策,这些都为对外关系的发展提供了便利条件。此时唐朝同东亚各国如朝鲜、日本的交往十分密切,对这些国家和地区的影响不仅体现在政治经济制度方面,也包括城市建筑、文字、日常生活习俗等方面。

  对西亚、南亚各国的影响则主要体现在经济文化方面。需要指出的是:唐朝文化固然对外国的影响深远,但外来文化对唐文化作用也极其明显。唐文化的博大精深,泽被深远,是建立在不断吸收外来文化精华的基础上的。各国、各地区、各民族的经济文化是互相影响,互为补充的,各国家民族的地位是平等的。

近几年高考情况:

年份和地区
 考点内容
 题型
 
2004北京
 唐蕃关系
 单选题
 
2004天津
 唐对东北地区的管理

唐的农业环境
 单选题

问答题
 
2004上海
 唐强盛的原因
 先选题
 
2004广东
 府兵制;唐朝的对外交通

唐都长安
 单选题

材料题
 
2004全国II
 海上丝绸之路
 单选题
 
2004全国III
 唐都长安
 单选题
 
2004江苏
 海上丝绸之路;唐文化的传播
 单选题
 
年份和地区
 考点内容
 题型
 
2005湖南
 杜甫
 单选题
 
2005全国II
 大运河;筒车
 单选题
 
2005北京
 唐朝与印度的关系;租庸调制
 单选题
 
2005全国III
 唐文化对日本的影响
 单选题
 
2005天津
 古代农具的功能
 单选题
 
2005广东
 唐朝时扬州经济的发展
 材料题
 
2005江苏
 汉朝与唐朝的民族政策
 问答题
 
2005上海
 北魏孝文帝改革
 单选题
 
2005上海
 匈奴的西迁与汉人的南移
 材料题
 
年份和地区
 考点内容
 题型
 
2006全国
 汉唐时期少数民族对中华文化的贡献
 材料题
 
2006四川
 隋唐制度的改革与创新
 材料题
 
2006天津
 三省六部制
 单选题
 
2006重庆
 唐朝前期的重农政策
 材料题
 
年份和地区
 考点内容
 题型
 
2007上海
 隋唐制度的革新
 单选题
 
2007全国
 武则天的统治
 单选题
 
2007天津
 唐朝对外交流的繁荣
 单选题
 
2007全国II
 三省六部制
 单选题
 
2007山东
 唐诗反映的社会情况
 单选题
 
2007重庆
 隋唐的手工业中心
 单选题
 
2007上海
 中印文化交流
 单选题
 
2007北京
 隋朝大运河在唐朝时的作用
 材料题
 

复习策略

1.从承上启下的角度去正确认识隋朝的历史地位。隋朝的统一顺应了历史发展趋势。隋朝建立后,在很短的时间内进行了大量的建设,创立和革新了许多制度,为后来唐朝的强盛奠定了经济上和政治上的基础。隋炀帝的暴政导致隋朝短命而亡,这又为唐初统治者调整统治政策提供了借鉴。因此,从中国古代历史发展的阶段性来看,隋朝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

2.从调整生产关系以促进生产力的角度去认识隋唐制度的革新。隋唐的制度表现出的特点:一是成熟,后世大都在隋唐的基础上继承发展;二是完备,涉及到了政治、经济、军事等方面的内容;三是作用突出,都有利于中央集权和发展农业生产,全面反映了生产关系对生产力的促进作用这一基本原理。

3.用歌谣记忆法巧记隋唐政治制度。“隋唐制度集大成,中央官制有三省,尚书、中书、门下省,下有六部去分工,分相权,互牵制,中央集权有保证。隋文帝,设科举,隋炀帝,始形成,太宗、则天、唐玄宗,完善科举备其工。府兵制,隋继承,均田结合寓兵农,太宗调整军府数,府兵负担更沉重,开元年间府兵崩,玄宗转而去募兵,农民负担可减轻,军阀割据也形成。租调制,隋沿用,以庸代役始推行,唐代完备租庸调,国家富强有保证。两税法,杨炎立,户税地税两分工,纳税依据唯资产,人身控制有放松。隋唐制度齐完备,鼎盛局面终形成。”

4.用关键词记忆法巧记隋唐经济发展。     ①农业发展的特点掌握:江南(江南土地资源得到进一步开发)、灌溉(农田灌溉的发展)、农具(农具的改进)、商品化(农产品商品化程度提高)。     ②手工业发达的特点掌握:广(产地分布广)、大(生产规模大)、细(分工细)、多(产量多;品种多;新产品多)、高(技艺水平高)、新(融入了外来新风格)。     ③商业繁荣的表现掌握:交通便利、货币统一、市场发达、城市兴旺。④隋唐社会经济繁荣的原因掌握:两个主观政策(对内轻徭薄赋、劝课农桑的政策;对外较为开放的政策)、三个客观条件(国家统一强盛;交通发达;民族间和中外间交往频繁)。

 

 

第一讲  隋唐的统治

 

复习内容:隋朝的建立与统一;两都的兴建与大运河的开凿;隋炀帝的暴政与隋朝的灭亡;唐朝的建立与贞观之治;武则天的统治;开元之治。

复习重点:唐朝前期的统治。

复习难点:隋朝统一的历史条件和历史意义;贞观之治出现的原因;隋朝对历史发展的贡献。

复习方法:启发引导法、讨论法、分析法、练习法

课前准备:课件《隋唐的统治》

夯实基础

一、隋朝的兴衰

    1.隋朝的建立和统一

    (1)建立:581年,外戚杨坚建隋,定都长安。

    (2)统一:589年,隋灭陈,统一南北。

    2.隋朝重大工程建设及影响

    (1)兴建两都:著名建筑师宇文恺主持兴建大兴城和洛阳城,是闻名世界的大都市。

    (2)广设仓库:著名的有洛口仓和含嘉仓等。

    (3)开通运河:公元605—610年修建,包括永济渠、通济渠、邗沟和江南河四段,以洛阳为中心,北通涿郡,南到余杭,沟通了五大水系。

    (4)修筑驰道:主要有榆林——涿郡、太原——洛阳两条,改善了北方的交通状况。

    3.隋朝短命而亡

    (1)根本原因是隋炀帝的暴政。

    (2)经过:①611年,山东长白山农民首义,各地响应。②最主要的是翟让、李密领导的瓦岗军。③618年,隋亡。

    二、唐朝前期的政局

    1.唐朝的建立:618年,李渊建立唐朝,都长安,此后几年统一全国。

    2.贞观之治

    (1)原因:①隋朝的发展,创造了条件。②社会稳定,是前提条件。③太宗吸取隋亡教训,强调“存百姓”思想。

    (2)结果:政治清明,社会稳定,经济恢复发展较快,国力逐步增强,百姓生活有所改善。

    3.武则天的统治

    (1)主要政绩:①经济上,重视发展农业生产。②政治上,重用人才,发展科举,创立“自荐”求官制度,名相有狄仁杰、姚崇。

    (2)结果:经济发展,国力上升。

    4.开元之治

    (1)原因:唐玄宗前期结束动乱,调整统治政策。

    (2)主要表现:①政治上,选贤任能,改革吏治,采取精简官吏、定期考核等措施,名相有姚崇、宋璟;限制佛教;实行募兵制。②经济上,大力发展生产。③文化上,发展科举,设集贤院。

    (3)结果:唐玄宗统治前期,政治清明,国家强盛,经济繁荣,唐朝进入全盛时期,史称开元盛世,这是我国历史上继西汉前期之后出现的第二个盛世局面。

知识拓展:

1.隋朝统一的历史条件和历史意义

  条件:隋文帝夺取政权后,采取加强中央集权和发展社会经济的措施,增强了国力。隋在政治、军事和经济各方面的力量都大大超过了南朝的陈,从而为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经过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民族斗争和融合,南北对峙中的民族矛盾逐步缓和;南北社会经济有了恢复和发展,经济文化交流更加频繁,迫切要求打破南北对峙的局面。由于南北各族人民的共同斗争,沉重地打击了门阀士族,削弱了封建割据的基础。全国统一已成为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意义:可以概括为“一个符合,三个有利于”,即统一符合历史发展的趋势,有利于人民生产与生活的安定,有利于南北经济文化的交流,有利于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进一步发展。

点拨:本课时涉及的历史人物较多,他们都对历史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如何认识这些历史人物的重大活动,是学习中必须解决的问题。对历史人物进行评价,必须要掌握评价的标准与方法:①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方法来评价:全面、公正、客观。②对历史人物在历史长河中的地位,究竟是持肯定态度还是持否定态度,可借用邓小平同志的“三个有利于”来考查:是否有利于生产力的发展,是否有利于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是否有利于国家综合国力的增强。切忌感情用事或仅从道义的角度去考虑。

2.贞观之治出现的原因

  ①隋朝的政治制度和经济繁荣为唐朝加强中央集权和经济发展创造了条件。②唐初吸取隋亡教训,唐太宗认识到君与民是舟与水的关系,所以在政治上任用贤臣,善于纳谏,调整统治政策,进一步完善中央集权制度。③经济上,沿用北魏以来的均田制,实行租庸调制,奖励农业生产,大面积兴修水利和开垦荒田,所以农业、手工业都有长足进步。④文化上,完备科举制,使门第不高的有才能的人可以参加到政权中来,对士族制度是致命打击。⑤正确处理了与周边各少数民族的关系和国际关系,实行友好交往的政策。⑥唐太宗是我国历史上杰出的政治家,他开明务实的驭政才干是出现盛世的重要因素。⑦广大劳动人民的辛勤劳动是促成社会经济繁荣的基础。

3.隋朝对历史发展的贡献

  隋朝在我国历史上是一个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朝代。表现在:①隋朝在前一时期民族融合和南北经济发展的基础上,顺应历史发展潮流,重新实现了国家的统一。②隋朝在借鉴前代政治制度的基础上,开创了三省六部制和科举制,完善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对唐朝及以后的历代王朝产生了重要影响。③隋朝继续实行北魏以来的均田制,并开始部分推行以庸代役的制度,促进了农业生产的发展;开凿的大运河,便利了南北交通,促进了南北经济文化的交流,加强了中央对全国的控制。隋朝经济的繁荣和国力的强盛,开启了中国封建社会的盛世局面。④隋朝加强了同东突厥等少数民族地区的联系,发展与朝鲜半岛上的国家、日本、东南亚各国、波斯的友好往来,对唐朝的民族关系、对外关系产生了积极影响。⑤由于隋炀帝的暴政激化了阶级矛盾,隋朝在农民起义的大风暴中覆亡,其教训为唐初统治者所接受,促进了唐朝前期的繁荣。

点拨:隋朝是一个继往开来的朝代,但很多知识分散在各章节中,是不系统的。要全面了解隋朝的历史,就要把这些知识整理出来,从宏观上认识这个历史时期的发展,这是一个重要的历史学习方法。

实例点拨:

【例1】(经典回放)汉承秦制,唐袭隋规,都出现了盛世。然而,秦朝与隋朝却二世而亡,其主要原因是(  )

    A.周边少数民族入侵          B.统治集团内讧变乱

    C.宦官擅权外戚临朝          D.横征暴敛苛政黩武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联系秦朝与隋朝灭亡的主要原因,通过比较找出其共同点,D项符合要求。答案:D

    讲评:比较分析能力是高中学生要掌握的一项基本能力。秦隋两朝有许多可比之处,不只是在灭亡的原因上,在两朝为历史所作的贡献上也有许多可比之处。学习时要时刻注意运用这种方法。

【例2】(经典回放)隋炀帝是历史上有名的暴君,但他的许多政略举措对中国历史的发展也发挥过积极作用。列举这些政略举措,并说明其历史意义。

    解析:解题时要立足隋炀帝的历史活动,从中选择那些“对中国历史的发展也发挥过积极作用”的历史活动,进而分析其历史意义。

    参考答案:率军灭陈,统一南北;开运河;创进士科;兴建东都和粮仓,修驰道;与日本、东南亚等国友好往来。巩固了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加强了中央集权,促进了南北经济交流和中外交往。

讲评:对于历史人物,要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客观地作出评价。隋炀帝虽然是个暴君,但他有推动社会进步的一面。为何称其为暴君?他在哪些方面又推动了历史的进步?要具体情况具体分析。本题就是要求用具体史实(政略举措)来论证其推动社会进步的一面。要从他的措施中提取有利于社会发展的内容,从政治、经济、文化、民族关系、对外关系等方面分析。从这些措施中得出的结论,就是积极的历史意义。

巩固练习

1、下列对隋朝统一的认识,不正确的是(   )

A.隋文帝进行改革,国力强盛,为统一创造了条件

B.民族融合的发展,南北统一的条件成熟

C.统一有利于社会安定和社会发展

D.大运河的开凿为隋朝统一南方奠定了基础

【解析】这是否定式选择题,A、B、C三项都是表述正确的史实。大运河是在统一完成后开始开凿的,D项不符合史实,故为正确答案。【答案】D

2、唐朝诗人白居易写诗“百千家似围棋局,十二街如种菜畦”称赞的是(  )

A.唐朝都城长安         B.隋朝新都大兴城

C.繁华的商业城市扬州   D.隋朝的东都洛阳

【解析】教材中小字有对大兴城的解释,只要注意了这些知识就可以准确回答。近几年高考不断有考查小字内容的题目,诸如补充类似大兴城相关知识的小字,应该掌握。【答案】B

3、“贞观之初,率土荒俭,一匹绢才得一斗粟。……自五六年以来,频岁丰稔,一匹绢得十余石粟。”对以上材料的理解,准确的是

A、农业发展,粮食价格便宜       B、丝织品质量提高,价格上涨

C、农产品、丝织品大量投放市场   D、唐政府奖励垦荒,农业发展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阅读材料并结所学知识分析问题的能力。通过对材料的分析可以知道,其中既说到了贞观年间经过五六年的发展粮食产量的提高,又说明了粮食价格的下降,这符合经济发展的规律。因此对材料的理解必须涉及到以上两层含义。B项在材料中并没有涉及到;C项与材料的意思相悖;D项只提到了农业发展,并未说明粮食的价格;A项既反映了农业发展,又反映粮食价格的下降,因此正确答案应选择A【答案】A

4、“北通涿郡之渔商,南运江都之转输,其为利也博哉”。这句话指的是 (  )

  A.隋朝的大运河的作用    B.唐代南北交通发达

  C.元朝的漕运和海运      D.隋朝开凿大运河的理由

【解析】D项有较大的干扰性,但从题干引文中可以判断要考查的是“作用”,而不是“理由”。【答案】A

5、史学家基本肯定武则天,主要是因为她()

A.是我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

B.曾替高宗处理政事

C.奖励农业生产,重用一些有才能的人

D.在位期间,经济继续发展

【解析】评价历史人物、历史事件的标准一是生产力标准,二是实践的标准。武则天在位期间使封建经济继续发展,所以肯定她。【答案】D

6、隋朝的统一,结束了国家长期分裂对峙局面,开创了长达300多年的统一局面。隋朝时统一全国的条件成熟,该条件指的是 (  )

  A.北方经济的恢复与发展,南北经济趋向平衡

  B.各族人民相互融合,民族间矛盾基本解决

  C.陈朝统治腐败,双方力量悬殊

  D.隋朝造船业发达,陈朝的长江失去天堑作用

【解析】B项前半句正确,后半句不正确,民族矛盾并未解决;C项是客观条件之一,但在诸多途径中不占主导地位;D项与C项情况相似,也不符合题意。【答案】A

7、杜甫描写唐玄宗开元年间的诗:“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仓禀俱丰实……”其中对“公私仓禀俱丰实”的理解最准确的是

A、诗人夸大了当时社会发展的盛况

B、较准确地反映了当时粮食产量高的现象

C、当时人口增殖,大量良田开垦

D、政府的官仓和地主的私囤较为丰实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即阶级分析法解决问题的能力。要解答本题,学生首先应明确唐玄宗开元年间是唐朝的全盛时期,杜甫的诗句较客观地反映了当时社会经济发展的状况,因此由此可以断定杜甫的诗反映了当时的社会发展盛况,故A项不正确;C项不是诗句的作者所要反映的社会情况,故不符合题意要求;B、D两项是诗句所反映了情况,这里就要求学生明确了,在封建社会中,广大农民阶级是社会财富的创造者,但国家财富是掌握在政府和官僚地主手中的,诗人又是同情劳动人民的,故D对诗句的理解是最准确的。因此正确答案应选择D【答案】D

8、毛泽东评价说:“唐玄宗前期会当皇帝。”下列事实可资证明的是    ①任用姚崇、宋景为相    ②任用李林甫、杨国忠为相    ③封大祚荣为渤海郡王    ④“公私仓俱丰实”       ⑤与吐蕃“和同为一家”(   )

   A、①②③⑤       B、③④⑤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答案】C

9、贞观二年,太宗谓侍臣曰:“凡事皆需务本。国以人为本,人以衣食为本。凡营衣食,以不失其时为本,夫不失时者,在人君简静乃可致耳。若兵伐屡动,土木不息,而欲不夺农时,其可得乎?”这段话反映的基本思想是(   )

A以民为本,与民休息                  B以民为本,号召人民建工立业

C以农为本,重农抑商                  D以农为本,加强农业生产

【答案】A

10、唐初皇帝调整统治政策所发挥的作用,客观上最能体现战国时期儒家“仁政”主张的是    (    )

  A.三省六部制、科举制    B.租庸调制、科举制

  C.均田制、科举制        D.均田制、租庸调制

【解析】唐太宗强调“存百姓”思想,这与儒家“仁政”主张有相似之处,能体现这种思想的,就是减轻人民负担,均田制使农民得到了土地,租庸调制保证了农民的生产时间。【答案】D

11、阅读下列有关隋朝大运河的材料

材料一  唐朝诗人胡曾说:“千里长河一旦开,亡隋波浪九天来。锦帆未落干戈起,惆怅龙舟更不回”。

材料二  皮日休在《汴河怀古》:“尽道隋亡为此河,至今千里赖通波。若无水殿龙舟事,共禹论功不较多。”

回答:

(1) 诗中“锦帆未落干戈起”反映了什么历史事实?

(2) 诗中的“长河” 沟通了哪五大水系?

(3) 你对上述材料(诗人的评价)如何看待?

【解析】本题情境相对新颖,但难度不大。第一问的“锦帆未落干戈起”包含两个意思:隋炀帝游幸江南和农民起义;第二问要记准运河经过的主要河流;第三问要“看待”的是诗人对运河的评价,不是我们对运河的评价。

【参考答案】(1)“锦帆未落干戈起”反映了隋炀帝巡游江南和农民起义等历史事实。(2)大运河沟通了海河、黄河、淮河、长江、钱塘江五大水系。(3)胡曾和皮日休都认识到大运河方便了隋炀帝巡游江南不利的一方面。但皮日休更强调了大运河对南北经济文化交流的重大作用和对后世的积极影响,皮日休的观点比较客观、公正。胡曾把隋朝灭亡归结为开凿大运河方便了隋炀帝巡游江南,没认识到隋朝灭亡的根本原因在于隋炀帝的暴政,破坏了社会生产,激起农民起义。

12、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贞观四年(630年),太宗谓公卿曰:“朕终日孜孜,非但优怜百姓,亦欲使卿等常守富贵。天非不高,地非不厚,朕常兢兢业业以畏天地。卿等若能小心奉法,常如朕畏天地,非但百姓安宁,自身常得欢乐,古人云:‘贤者多财损其志,愚者多财生其过。’此言可为深戒。若徇私贪浊,非止坏公法,损百姓,纵事未发问,心中岂不常惧!恐惧既多,亦有因死致。大丈夫岂得苟财物,以害及身命,使子孙每怀愧耻耶?卿等宜深思此言。”

材料二  上(唐太宗)作《帝范》十二篇,以赐太子……且曰:“修身治国,备在其中,一旦不讳(死),更无所言矣。”又曰:“汝当更求古之哲王以为师;如吾,不足法矣。夫取法于上,仅得其中;取法于中,不免为下。吾居位以来,不善多矣;锦绣珠玉,不绝于前;宫室台榭,屡有兴作;犬马鹰隼,无远不致;行游四方,供顿烦劳比皆吾之深过,勿以为是而法之。顾我弘济苍生,其益多,肇造区夏,其功大;益多损少,故人不怒。功大于过,故业不堕。然比之尽善尽美,固多愧矣。汝无我之功勤,而承我之富贵;竭力为善,则国家仅安;骄惰奢纵,则一身不保。且成迟败速者,国也,易失难得者,位也。可台慎哉!”

请回答:(1)概括材料一唐太宗对大臣的告诫。

(2)概括材料二唐太宗对太子的告诫。

(3)结合上述材料及有关史实,评价唐太宗的言行和主张。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阅读材料并获取有效信息的能力,以及结合所学的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结合史实运用辩证唯物史观正确客观评价历史人物的能力。要回答好第一问只要学生从材料一中找到关键的语句即“大丈夫岂得苟财物,以害及身命,使子孙每怀愧耻耶”,因此这一问就迎刃而解了;要知道唐太宗是如何告诫太子的只要从材料二中找到关键句子即“汝当更求古之哲王以为师;如吾,不足法矣”、“汝无我之功勤,而承我之富贵;竭力为善,则国家仅安”,此问也就容易回答了;至于第三问,对唐太宗的言行和主张进行评价,既要做到结合所给材料和有关史实,又要运用辩证唯物史观对唐太宗进行公正客观的评价。

【参考答案】(1)唐太宗告诫大臣不要贪赃枉法,以免危及自己和贻害子孙后代。(2)唐太宗告诫太子要学习以前有作为的帝王,不要效法自己奢侈淫乐的行为;太子无建国之功,只有勤于政事,才能保住皇位。(3)作为封建君主,唐太宗这样告诫大臣,有利于社会安定、经济发展,这是贞观之治局面出现的重要原因之一,同时,作为一代君主不可避免的出现骄惰奢纵的行为,但其晚年能认识到这一点,并告诫太子不要重蹈自己的覆辙,也是难能可贵的。

 

 

第二讲 隋唐制度的革新与经济发展

 

复习内容:三省六部制;科举制;租庸调制;两税法;农业;手工业;商业和城市。

复习重点:隋唐制度的革新。

复习难点:科举制度产生的原因及评价;关于两税法的评价;我国封建社会在唐朝的重大变化。

复习方法:启发引导法、讨论法、分析法、练习法

课前准备:课件《隋唐制度的革新与经济发展》

夯实基础

一、中央官制——三省六部制

    1.目的:为了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

    2.创立和发展:①隋文帝时确立,三省成为中央最高政府机构。②唐太宗时明确三省职权,中书省决策,门下省审议,尚书省执行,六部从属于后者,各有职责。

    3.用:分工合作,牵制监督,提高了行政效率;削弱了相权,加强了皇权;是中国官制史上的重大变革。

    二、选官制度——科举制

    1.原因:随着士族门阀的衰落和庶族地主的兴起,九品中正制已无法继续下去。

    2.创立:隋文帝开始采用分科考试的办法选拔官员;隋炀帝建进士科,标志着科举制形成。

    3.完善:唐朝贞观年间增加考试科目,以进士、明经两科为主;武则天首创武举和殿试;开元年间,任用高官主持考试,以后成定制。

    4.作用:①抑制了门阀,削弱了士族势力。②扩大了官吏来源。③提高了官员的文化素质。④加强了中央集权。

    三、从府兵制到募兵制(略)

    四、赋税制度的演变——从租庸调制到两税法

    1.租庸调制:①含义:租即地租;庸即纳绢或布以代役;调即户税,交纳定量的绢和布。②过程:隋沿用北魏以来的租调制,以庸代役开始部分推行。唐完善租庸调制,租调有一定量的规定,但庸不再有年龄限制。③作用:农民的生产时间较有保证,赋役负担相对减轻,使许多荒地开垦出来;政府收入有保障,府兵制得到巩固,国家富强。④崩溃:780年,标志是两税法的实行,根源是均田制的破坏。

2.两税法:①原因:土地兼并,政府可支配的土地减少,导致均田制无法推行,租庸调制无法维持,国家财政收入减少。②内容:每户按资产交纳户税,按田亩交纳地税,取消租庸调制和一切杂税、杂役;一年分夏季、秋季两次纳税。③作用:在一定时期内,保证了国家的财政税收;改变了自战国以来以人丁为主的赋役制度,封建政府对农民的人身控制有所放松;扩大了税源,增加了政府的财政收入。

五、社会经济繁荣的原因

    1.国家统一、强盛,交通发达,陆上和海上丝绸之路畅通。

    2.前期统治者推行轻徭薄赋、劝课农桑的政策。

    3.国内各民族交往密切,互通有无。

    4.政府对外政策较为开放,中外经济文化交流频繁。

    六、经济发展表现

    1.农业发展:①江南土地资源进一步开发,水稻产量提高。②江淮地区水稻种植面积大,江南成为粮食产地。③农田灌溉的发展和农具的改进:如筒车、曲辕犁;唐朝设专职官员管理水利事业。④农产品商品化程度提高。

    2.手工业发达:①产地分布广。②生产规模大,产量多。③分工细,品种繁多,新产品多。④技艺水平高,融入外来风格。

    3.商业繁荣:①交通便利。②货币统一。③市场发达。④商人增多。⑤城市兴旺。

知识拓展

1.三省六部制

  (1)含义:隋唐时所设的中央官制。三省指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是中央最高政务机构。中书省掌管全国政令,草拟诏书,是决策机构;门下省负责审查诏书,签署奏章,是审议机构;尚书省总领六部,执掌行政,是政务的执行机构。三省的长官同为宰相,分割旧时宰相的权力,是隋唐加强皇权,削弱相权的产物。尚书省下设吏、户、礼、兵、刑、工六部。

    (2)作用:①三省六部制实现分工与合作,相互牵制与监督,提高了工作效率,加强了中央的统治力量。②三省分权,削弱了相权,加强了皇权。③三省六部制的建立,使封建国家掌握了一套相当严密的统治机构,进一步完善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标志着封建制度的成熟。

提示: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发展的一个显著特点是皇权不断加强,相权逐渐削弱,三省六部制也体现了这一点。但作为一个比较成熟、完备的政治制度,三省六部制的进步作用还是十分明显的。学习时要结合唐以后各朝代君权、相权的矛盾斗争,中央官制的损益变化,全面认识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显著特点。

2.科举制度产生的原因及评价

  科举制是我国古代通过考试选拔官吏的制度。

    南北朝末年,士族已日趋没落,庶族地主势力日益上升。北周时,官员升迁已不再全凭家世门第,九品中正制逐渐失去作用。隋朝统一全国后,随着统一封建中央集权国家重建的需要,隋文帝以分科考试选用官员的办法,取代了魏晋以来的九品中正制,将选官权收归中央。

    科举制的创立和完善是封建选官制度的一大进步:①它确立的选官形式和程序,改变了世家大族垄断仕途的局面,起到了抑制门阀的作用。②使大批庶族地主知识分子通过科举考试参加政权,扩大了官吏来源和封建统治的社会基础。③科举制把读书、考试和做官联系起来,提高了官员的文化素质,促进了文化教育发展。④科举制把选拔人才、任命官吏的权力,从地方豪门手里集中到中央政府,大大加强了中央集权,有利于政局稳定。

    但是,随着诗赋成为进士科的主要考试内容,士人把主要精力用于应付诗赋、经义考试,忽视了实用性学问。又由于科举制在实行中逐渐被权贵把持,唐中期后,权贵干扰主考官,考生奔走权门,破坏了考试的公平性。明朝实行八股取士,科举制遂成为专制主义政权钳制思想、培养奴仆的工具。

3.关于两税法的评价

  两税法是我国赋税制度史上一次有重大意义的变革,主要表现在:①它使唐朝中期以来极端混乱的税制得到统一,在一定时期内,保证了国家的财政收入。②它改变了过去以人丁为主的征税标准,而以土地和财产为征税依据,意味着封建官府对农民的人身控制有所松弛。③两税法与以丁身为本的租庸调制相比要合理一些。因为在租庸调制下,田连阡陌的地主与占少量土地的农民交税完全一样。两税法以土地和财产为征税依据,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贫富不均现象;同时因贵族、官僚、商人都要交税,从而扩大了税源,增加了政府收入,也可相应地减轻农民的负担。

    但两税法实行后,土地兼并不再受到限制,故越来越严重;地主千方百计隐瞒财产,将赋税转嫁到租佃农民头上,而政府在两税之外又增加许多杂税,因而农民负担更加沉重。两税法只严格地执行了很短的时期。

4.我国封建社会在唐朝的重大变化

  (1)土地制度的变化。在生产力发展的基础上,土地制度发生了重大变化,即均田制崩溃,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从8世纪中叶开始得到空前发展,主要表现为随着土地兼并愈演愈烈,地主庄园经济迅速发展。

    (2)赋税制度的变化。从租庸调制到两税法的变化,是地主土地所有制高度发展的结果,符合土地集中和贫富分化的社会现实。这一变化,不仅是唐朝赋税制度的变革,而且也是汉朝以来课役由重丁口、轻田产,转变到此后轻丁口、重田产的分水岭。宋朝的赋税制度、明朝的一条鞭法、清朝的摊丁入亩都是对杨炎两税法的继承和发展。

    (3)选官制度的变化。隋朝建立、唐朝完善的科举制度,反映了士族地主势力的衰落以及中下级地主势力的上升。各阶层知识分子,特别是庶族地主参政,扩大了封建政权的统治基础,极大地改变了秦汉至南北朝时期豪强地主垄断政权的局面。

    (4)军事制度的变革。由府兵制到募兵制既是制度的革新,同时也是封建政治经济发展的要求和产物。

5.隋唐社会经济发展的主要原因

  ①国家统一,专制主义中央集权政治制度的进一步完善,为经济发展创造了相对安定的社会环境。②前期统治者调整统治政策,推行均田制、租庸调制,使农民得到了一定的土地,保证了农民的生产时间,一定程度上减轻了农民的负担,客观上推进了农业生产的发展。③较妥善地处理了民族关系,国内各民族交往密切,互通有无,促进了边疆地区的进一步开发。④隋唐统治者采取较为开明的对外政策,有利于中国吸取国外的生产技术和科学文化,促进经济的发展。⑤交通发达。大运河的开凿,利于南北经济文化交流;发达的对外交通,促进了中外经济文化交流。⑥劳动人民的辛勤劳动。⑦生产工具的改进和大规模兴修水利。

6.江南经济的进一步发展

  隋唐时期,江南经济在三国两晋南北朝的基础上又有了新的发展。主要表现在:土地资源的大规模开发,农田面积进一步扩大;耕作水平进一步提高,两年三熟耕作制在南方推广;南方的手工业和商业逐步繁荣起来,特别是扬州等地。其发展原因有:北方长期战乱,黄河流域劳动人民大规模南迁;南方社会秩序相对稳定;大运河的开通,沟通了南北经济文化的交流;中外商路的变化推动了南方对外贸易的发展。

实例点拨

【例1】(经典回放)关于科举制度在隋唐时期的作用,下列提法中不正确的是(  )

    A.打破了门第限制            B.削弱了皇权

    C.有利于选拔人才            D.促进了文化教育事业的发展

    解析:科举取士把选拔人才和任命官吏的权力,从地方豪门士族手里集中到中央政府,大大加强了中央集权,有利于政局的稳定。据此分析,B项削弱皇权的提法是不正确的。 答案:B

    讲评:科举制在隋唐时期的进步作用明显,本题立意在于以科举制的创立、发展为切入点,考查中国古代中央集权制度的发展,其难度不大。要注意对这一问题的拓展思维,如明清时期科举制消极作用的具体体现,唐宋、明清两个时期科举制的比较等。

【例2】(2005全国春季高考)唐朝规定:“凡水、旱、虫、霜灾害……十分损四以上,免租;损六以上,免租、调。”该规定出自(  )

    A.均田制   B.屯田制    C.租庸调制    D.地丁银制

    解析:本题各个干扰项比较明显,容易排除:均田制与租庸调制关系密切,但题干材料没有反映出均田制的内容,应排除A项;唐朝并未实行屯田制,排除B项;D项是清朝实行的制度。答案:C

    讲评:本题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构建和谐社会的国家政策,也与时下“三农”问题密切联系。题目设问平直,是对基础知识的简单考查,但通过提供材料的形式,创设了新情境,以解读政府法令的形式进一步明确了租庸调制的含义,这是一种比较符合以发展学生思维为方向的教学理念。

【例3】(2004全国高考文综)下列关于唐朝长安城的表述,正确的是(  )

①宫殿宏伟,街道整齐 ②注重城市绿化,建有排水设施 ③突破坊市界限,商业活动没有区域限制 ④是当时的国际大都会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解析:北宋时大城市的商业活动进一步发展,已突破坊市的界限,而且营业时间也不受限制,而这些在唐朝时是有严格规定的,排除含③的选项。答案:D

    讲评:城市的发展是中国古代商业发展的窗口,商品经济发展也是近几年普遍关注的问题。战国时期的政治中心也是商业发展的中心,隋朝的大兴城和洛阳,唐朝的长安、扬州,明清时期的商贸城市,都是重要的知识,要从纵向发展方面进行比较,总结出商业发展的特点和规律,这应该是要突出复习的地方。

【例4】(2005全国高考文综)筒车在中国古代南方农业生产中发挥过重要作用,这一灌溉工具创制于(  )

    A.三国时期    B.南北朝时期    C.唐代    D.南宋

    解析:隋唐时期农业有了较快发展,农具大量改进,创制了新的灌溉工具——筒车、耕田工具——曲辕犁。三国时期曹魏马钧改进了翻车,用于农业灌溉。南北朝和南宋时期均未涉及灌溉工具的创制。答案:C

    讲评:水利是农业的命脉,对水利工具的考查反映了对“三农”问题的重视,这是本题的立意所在。历史上出现过的主要灌溉工具有战国时期的桔槔、魏晋时期的翻车和唐朝的筒车,这些在教材中都有叙述,题目难度并不大。

巩固练习:

1、《前唐书》百官志记载:“宰相之职,佐天子总百官,治万事,其任重矣。然自汉以来,位号不同,而唐世宰相,名尤不正。初,唐因隋制,以三省之长中书令、侍中、尚书令共议国政,此宰相职也。……宰相事无不统,故不以一职名官。自开元以后,常以领他职,实欲重其事,而反轻宰相之体。”上述材料反映出唐代 ①三省长官皆为宰相 ②实行宰相集体负责制 ③宰相分管事务较多 ④宰相不被重视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②③④        D、①③④

【解析】材料中的“以三省之长中书令、侍中、尚书令共议国政,此宰相职也”说明了①、②是正确的;材料中的“宰相事无不统”、“不以一职名官”“常以领他职”说明了③是正确的;材料中的“而反轻宰相之体”的意思是宰相的职能不明显之意,并不是宰相不被重视,可见④不正确,因此答案选择B【答案】B

2、唐太宗时期,假设国家要在关中一带修建一项大型水利工程,这项工程的实施涉及到众多机构,按制度规定其运作程序是()

A.尚书省→中书省→门下省→工部

B.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工部

C.门下省→中书省→尚书省→工部

D.尚书省→门下省→中书省→工部

【解析】析考查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唐朝时中书省负责草拟和颁发皇帝的诏令,门下省负责审核政令,尚书省负责执行国家的重要政令,尚书省下设六部,各有专职,工部负责国家的工程建设,故选B项。【答案】B

3、科举制的创立是封建选官制度的重大进步,这是因为 ①打破了世家大族把持仕途的状况,有效地抑制了腐朽的士族 ②使门第不高的庶族地主通过考试参加到政权中来,扩大了地主阶级的统治基础 ③把读书、考试、选官紧密联系起来,提高了封建官员的文化素质

④把选才和任官的权力从地方豪门收归到中央,加强了中央集权

A、①②         B、①②④          C、①②③        D、①②③④

【解析】科举制度的进步意义教材上有明确的表述即:它冲破了世家大族垄断仕途的局面,起到了抑制门阀的作用;扩大了官吏的来源,大批门第不高的庶族地主知识分子,通过科举考试参加了政权,“大者登台阁,小者任郡县”;科举制把读书、考试和做官紧密联系起来,从而提高了官员的文化素质;科举取士把选拔人才和任命官吏的权力,从地主豪门士族手里集中到中央政府,大加强了中央集权,有利于政局的稳定。由上述可知D项是正确的。【答案】D

4.隋朝开创的制度有 ①三省六部制 ②科举制 ③府兵制 ④募兵制 ⑤均田制和租庸调制  (    )

A.②⑤    B.①②    C.②③⑤    D.①②③④

【解析】明确这些制度最早出现在何时,府兵制在此前已经存在,隋朝只是做了一些改革;募兵制是唐太宗时期开创的;租庸调制虽然可以作为隋朝开创的制度,但均田制却是北魏时创立的。【答案】B

5、两税法的征税依据主要是 (    )

   A.只征收土地税和财产税            B.按土地的多少和好坏收税

  C.一年分夏季和秋季两次收税        D.以土地和财产的多少

【解析】注意“征税依据”的要求,指的是按土地数量征收地税、按财富征收户税。不是按季节的两次征税。【答案】D

6、唐朝的“纳绢代役”有利于社会经济的发展,其主要原因是  (  )

A.保证了农民的劳动时间

B.增加了政府的收入

C.限制了官僚地主的特权

D.减轻了农民的负担

【解析】“纳绢代役”即指租庸调制中的庸,其作用是保证了农民的劳动时间,能够不误农时。故选A项。【答案】A

7、.隋唐政治制度中起到了扩大封建统治基础作用的是()

A.实行三省六部制

B.实行科举制

C.实行均田制

D.实行租庸调制

【解析】科举制使门第不高的庶族地主知识分子通过科举考试参加了政权,从而扩大了封建统治基础。【答案】B

8、唐中后期实行两税法的主要目的是(  )

A.改变了以人丁为主的征税标准   B.增加封建国家的财政收入

C.国家放松对农民的人身控制    D.调整农民对地主的经济依附关系

【解析】要从实行两税法的背景上分析其目的,因为租庸调制无法维持,国家的财政收入减少,政府不得不进行改革。【答案】B

9、下列关于三省六部制的叙述,正确的是  (    )

  ①这一制度开始于隋朝  ②加强了皇权,削弱了相权 ③它标志着中央集权制度走向衰落  ④这一制度对隋唐以后各朝影响深远

  A.①②③④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②③

【解析】③是明显错误的说法,排除含有③的选项。【答案】B

10、唐朝前后期赋税制度最重要的不同点是  (    )

  A.征税时间    B.征税数额    C.征税方法    D.征税标准

【解析】“唐朝前后期赋税制度”中,前期是租庸调制,后期是两税法,要比较的就是这两种赋税制度,征税时间、方法、数额等都是其不同点,但对历史产生深远影响的是征税标准。

【答案】D

11、隋唐时期,下列诗句描述的生产活动,对自然生态平衡不利的是    (  )

  A.炉火照天地,红星乱紫烟

  B.海将盐作雪,山用火耕田

  C.云帆转辽海,粳稻来东吴

  D.药圃茶园为产业,野麋林鹤是交游

【解析】必须明确四个选项分别指的是什么生产活动,然后根据这些生产活动的具体情况,分析是否破坏了生态环境。A是手工业生产,C是运输业的发展,D是农产品的商品化,B中“山用火耕田”是烧荒造田,对生态环境是种破坏。【答案】B

12、张籍的《贾客乐》诗云:“金陵向西贾客多,船中生长乐风波。……金多众中为上客,夜夜算缗眠独迟。……”姚合《庄居野行》诗云:“客行野田间,比屋皆闭户。借问屋中人,尽去作商贾。”当时唐人的这些诗句,反映了

A.唐朝出现盛世局面       B.唐朝的商业繁荣与发展

C.政府鼓励商业的发展     D.金钱至上的社会道德风尚

【解析】必须立足材料,抓住诗句中的关键词,如:“贾客”、“尽去作商贾”等,说明商业的繁荣。唐朝出现过盛世局面,但从诗句中不含这样的信息,A不合题意;唐朝也采取了重视商业的政策,如设置机构等,但也不能从材料中看出,B也不合题意;金钱至上的社会道德风尚在明朝体现明显,D不合题意。【答案】B

13、“翻倒,翻倒,喝得醉来吐掉。转来转去自行,千匝万匝未停。停未,停未,禾苗待我灌醉。”唐代诗人徐来军的这首《调笑令》描写的是  (   )

          

       A .筒车         B.翻车          C. 曲辕犁            D .水排

【解析】抓住诗文中的关键句子“转来转去自行”,可知具有这种特征的,就是筒车。

【答案】A

14、唐朝时生产工具有了较大改进,具体表现是 ①耕田的农具更科学合理了 ②灌溉上更省力了 ③出现多色套印的印刷品 ④制瓷不用手工了  (  )

  A.①②③   B.①②   C.①②④   D.①②③④

【解析】本题从另一个角度考查唐朝农业和手工业的发展水平,也是对中国古代不同时期农业和手工业发展的考查。①指的是曲辕犁的出现,②是指筒车的使用,③是明朝的手工技术,④是错误的表述,因为一直到近代以前,中国都是手工生产。【答案】B

15、唐朝瓷器享誉世界,其中尤以唐三彩为最。如果你对发掘唐三彩的遗迹有兴趣,你最想去的地方是    (    )

  A.河南巩县    B.四川成都    C.江苏南京    D.陕西西安

【解析】本题创设了一个新情境,“发掘唐三彩的遗迹”,最好还是到唐三彩的主要产地,这个产地要从《隋唐时期手工业分布和大都会》图上得出。

【答案】A

16、右图是下面哪一个时期开始使用的货币(  )

A.隋文帝开皇年间        B.唐高祖武德年间

C.唐太宗贞观年间        D.唐玄宗开元年间

【解析】教材上没有此图,但有“唐高祖下令‘废五铢钱,行开元通宝钱’”的叙述,而此题图中信息“开元”二字可加以提示。值得注意的是,许多学生由“开元”二字误选D项。

【答案】B

17、技艺水平高是唐代手工业的一大特点,下列成就符合这一特点的有 ①能够制造出当时世界最大的海船 ②青瓷中著名的秘色瓷在唐代出现 ③纺织品吸收了波斯风格 ④能够制造使用推进器的战舰 ⑤铁的产地在全国有一百多处(   )

    A.①②③④⑤    B.④     C.①②③④    D.①④

【解析】“技艺水平高”主要是指以前所没有的重大技术,教材中提供的实例就是能够制造使用推进器的战舰。【答案】B

18、“九州风露越窑开,夺得千峰翠色来”,诗中描写的是唐朝(   )

  A.制造铜镜的过程     B.秘色瓷的特点

  C.白瓷的特点         D.唐三彩的制造过程

【解析】教材小字中引用了这句诗,以说明秘色瓷的发展。【答案】B

19、对唐朝长安城商业活动的评价,正确的是 ①对外商业交往频繁,是亚洲各国经济交流中心  ②对商业经营场所有严格的区域限定  ③对商业活动时间有较严格的规定  ④代表了我国古代城市商业发展的最高水平(    )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解析】唐朝城市商业的发展在经济中占有重要位置,这也是中国古代商品经济发展的重要体现,但唐朝以后各朝代都继续发展,因而④是错误的,排除含有④的选项即可。【答案】A

20、《新唐书·百官志》载:“两京诸市署:令一人,从六品上;丞二人,正八品上。掌财货交易,度器物,辨其真伪轻重……凡市,日中击鼓三百以回众,日入前击钲三百而散。”此材料说明 (    )

  A.唐政府限制城市商业的发展     B.唐朝时期商品经济繁荣

  C.唐政府重视城市商业的发展     D.唐政府重视商品的质量

【解析】一定从材料本身出发分析问题,唐朝商业繁荣,也对“市”有一定的限制,但题目所给的材料,突出的是政府对城市商业的管理,如设置官职、质量鉴定、商贸时间等,对商品市场起了一定的管理和维护作用。因此,符合题意要求的是C项。【答案】C

21.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私家无钱炉,平地无铜山,胡为秋夏税,岁岁输铜钱,钱力日已重,农力日已殚。

……吾闻国之初,有制垂不刊。庸必算丁口,租必计桑田。不求土所无,不强人所难。

量入以为出,上足下亦安。……             

——摘自白居易《赠友五首》其三

请回答:

⑴ 从材料中可以发现作者提及了哪两种赋税制度?)

⑵ 为什么会发生这种变化?

⑶ 作者是如何评价这两种赋税制度的?你是否同意?请结合所学知识,说明理由。

【解析】本题围绕两税法组织材料,解题时必须要认真解读,从中获取有效信息。第一问主要从材料中“胡为秋夏税”和“庸必算丁口,租必计桑田”看出诗中隐含的赋税制度。第二问的“变化”要从与租庸调制相匹配的土地制度方面分析,即均田制发生变化。第三问“评价”要在全面认识材料的基础上,立足材料,从理论高度上分析。

【参考答案】⑴唐初的租庸调制和唐后期(780年)的两税法。⑵两税法是在均田制被破坏,租庸调制无法实行的情况下实行的。⑶作者认为:租庸调制以均田制为前提,政府授田,农民纳税,有征收的依据,且量入为出,减轻了农民负担;而两税法不解决农民的土地问题,一年分两次收税,加重了农民的负担。不同意。因为两税法的推行,扩大了纳税面,增加了政府的财政收入,并多少改变了赋役集中在贫苦百姓身上的情况。赋税的征收,由按丁口转向以土地财产为主要依据,表明封建国家对农民的人身控制有所松弛,并为以后历代税制开了先例。

22、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至宋齐梁陈诸君,则无论贤否,皆威福自专,不肯假权于大臣。而其时的高门大族,门户已成,令仆三司,可安流平进,不屑竭智尽心,以邀恩宠。……人主遂不能借以集事。

    材料二  自从北魏推行均田制以来,随着农业的发展,庶族地主经济得到了相应发展,形成了一种社会力量。

                                           ——以上材料摘自朱绍侯《中国古代史》

  材料三  (唐科举刺)考核赘叙郡县乡里名籍,父祖官名,内外族姻……(严禁)刑家之子,工商殊类(应试)。

——杜佑《通典》

  材料四  唐代的学校,可分为中央与地方两方面,中央方面的学校有著名的六学。曰国子学校、太学、四门学、书学、算学。地方上许百姓任立私学。每年冬季十一月参加科举考试。

——周谷城《中国通史》

  材料五:唐代诗人赵嘏诗曰“太宗皇帝真长策,赚得英雄尽白头。”

  请回答:(1)根据材料一、二,分析隋唐科举制产生的历史原因。

          (2)材料三中唐代科举制的资格限制说明了什么?

          (3)根据上述材料,分析唐代科举制的进步作用。

【解析】第(1)问主要从材料中概括,可以结合材料内容,但所概括的要点不能超出材料限定的范围。第(2)问难度较大,要求回答“说明了什么”,就必须结合材料来明确回答的方向,从其资料限制得出“重农抑商”。第(3)问不能照搬材料中说明的作用,要从材料中提取相关信息。

【参考答案】(1)士族制度腐朽,势力渐衰;庶族地主经济发展,成为重要的社会政治力量。    (2)反映了统治者重农抑商的观念,科举制是代表地主阶级利益的选官制度。(3)瓦解了魏晋以来的士族制度,推动了教育事业的发展,进一步笼络了庶族地主中的有识之士。

23、杜甫《忆昔》诗写道:“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仓廪俱丰实。九州道路无豺狼,远行不劳吉日出。”诗中反映了开元盛世的哪些景象?这些景象出现的原因有哪些?试对这首诗作一简要评价。

【解析】本题侧重对基础知识的考查,难度不大。“小邑犹藏万家室”反映了人口的增加,“稻米流脂粟米白”反映了农业的发展,“公私仓廪俱丰实”反映了充裕的粮食储备,“九州道路无豺狼”反映了社会的安定。“出现原因”主要从政府的政策出发考虑。“评价”要客观,既要肯定开元盛世的繁盛景象,也要认识到这个繁荣依然是“一定程度”的繁荣。

【参考答案】景象:人口、户数大量增加;粮食产量高,质量好;粮食储备多,远行路途平安。原因:(1)唐太宗吸取隋亡教训,调整政策,出现贞观之治的局面。(2)武则天时期,重视发展农业生产,广揽人才,社会经济继续发展。(3)玄宗前期,选贤任能,改革吏治,大力发展生产,唐朝前期进入全盛时期。(4)统治者注重兴修水利。(5)出现新的生产工具。(6)劳动人民的辛勤劳动,创造了巨大的社会财富。评价:这首诗基本反映了唐朝全盛时期的状况,但“公私仓廪俱丰实”是夸大之辞。

24、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唐高宗时,富商邹凤炽“邸店园宅,遍满海内,四方物尽为所收”。

材料二  至(开元)十三年……东至宋(今河南商丘南)、汴(今河南开封),西至歧州(今陕西凤翔),夹路列店肆待客,酒馔丰溢……南至荆襄(今湖北江陵、襄樊),北至太原、范阳(今北京),西至蜀州(今成都)、凉州(今甘肃武威),皆有店肆,以供商旅,运适数千里,不持寸刀。

材料三  唐玄宗曾问巨豪王元宝有家私多少,对答曰:“臣请以绢一匹,系陛下南山树,南山树尽,臣绢未穷。”

材料四  史料记载,邹凤炽“常与朝贵游”,王元宝、郭万金等商贾“各以延纳四方多士,竞于供选,朝之名僚,往往出于门下,各科场文士集于数家,时人目为好友”。

请回答:(1)材料一、二主要反映了哪些现象?

(2)材料二、三反映出的实质问题是什么?

(3)据材料一和材料四,说明这种商业活动能不能迅速地促使资本主义萌芽产生?

【解析】考查唐朝商业繁荣的表现。唐代商业不但高度繁荣,而且从材料中可以看出商人的地位也有了提高。但我们要透过现象看本质,商品经济的发展是随着社会生产力发展而发展的,商品经济在封建社会,本质上是作为自然经济的补充进行生活、生产资料的交换。封建商人一般不将商业资本用来扩大商业或投资手工业,而是购买土地或勾结官府以保护自己的财产。这些做法对工商业的发展起着严重的阻碍作用。

【参考答案】(1)唐朝前期,商业出现繁荣景象,经商活动频繁,道路畅通,旅行安全,出现大富商。(2)唐朝前期,商贾中一些富商的资本非常雄厚。(3)不能。因为当时的许多商人和邹凤炽类似,不仅是富商,同时还是拥有许多庄园的大地主。他们结交贵族、官僚,是为了保护封建经济,所以他们的行为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

 

 

第三讲  隋唐时期的民族关系和对外关系

复习内容:突厥;回纥;靺鞨;南诏;吐蕃;和日本的交往;和新罗的交往;和东南亚、印度半岛各国的交往;和中亚、西亚、欧、非各地的交往。

复习重点:民族交往与对外交往频繁的史实。

复习难点:唐朝民族关系取得重大发展的原因;唐朝对外交往的影响和启示。

复习方法:启发引导法、讨论法、分析法、练习法

课前准备:课件《隋唐时期的民族关系和对外关系》

夯实基础:

一、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

    1.突厥的崛起和衰落

    (1)崛起:兴起于阿尔泰山一带,6世纪中期建立突厥汗国。

    (2)东突厥:唐太宗时,俘获颉利可汗,在其旧地设都督府,任用突厥人为都督、将军。

    (3)西突厥:太宗征服高昌,设安西都护府;高宗灭西突厥;武则天设北庭都护府。

    2.从回纥到回鹘

    (1)回纥首领受册封:唐太宗任回纥首领为瀚海都督府都督;唐玄宗封骨力裴罗为怀仁可汗。

    (2)与唐交往:助唐平定安史之乱,与唐和亲,到中原经商,筑城定居。

    (3)改名:8世纪后期改名回鹘;9世纪中期瓦解,迁至新疆的是今天维吾尔族的祖先;

迁至今甘肃的是裕固族的祖先。

    3.靺鞨和渤海国

    (1)靺鞨兴起:生活在黑龙江、松花江流域,7世纪中叶强大。

    (2)黑水靺鞨:8世纪初,唐设黑水都督府,黑水靺鞨地区正式划入唐朝版图。

    (3)粟末靺鞨:唐玄宗封大祚荣为渤海郡王,加授忽汗州都督,渤海正式划入唐朝版图。

    4.南诏的崛起:7世纪前期,云南洱海一带分布着六诏。8世纪前期,南诏首领皮罗阁统一六诏,唐玄宗封他为云南王。

    5.吐蕃的统一和唐蕃关系

    (1)松赞干布统一青藏高原:为巩固统治,松赞干布仿唐官制,设置各级官府,建立严密的军事组织,制定了严酷的法律,创制了吐蕃文字。

    (2)文成公主入藏:唐太宗时,文成公主入藏,带去先进技术,促进了吐蕃经济、文化的发展。此后两百年间,新赞普即位,必请唐天子“册命”。

    (3)唐蕃会盟:8世纪初,金城公主入藏。9世纪中期,吐蕃与唐会盟,“患难相恤,暴掠不作”,史称“长庆会盟”。

    二、隋唐时期的对外友好交往

    1.和新罗的友好往来:①新罗留学生多,以崔致远最有名。②长安及沿海城市设“新罗坊”等。③仿唐朝制度立国,设立国学,引入茶种、雕版印刷术和制瓷、制铜技艺等,日常生活带有浓厚的中华文化色彩。

    2.和日本的友好往来

    (1)政治:从贞观年间开始,派遣唐使十多次;由留唐学生发动的大化改新,以唐制为蓝本。

    (2)文化经济:京都仿长安;学校授儒学,文字仿汉字;贸易频繁。

    (3)人物:日本的吉备真备、唐朝的鉴真。

    3.和东南亚、印度半岛各国的往来

    (1)东南亚:互派使节,交换土特产。

    (2)天竺:贞观时遣使唐朝;中国的十进位记数法传入天竺;玄奘西游天竺,义净从海路到天竺。

    4.和中亚、西亚欧非各地的交往

    (1)波斯:隋朝时互遣使节;唐朝时其国王居长安;许多波斯商人在唐开设“波斯店”;波斯舞蹈传入中国。

    (2)大食:唐高宗时通使交好,持续一个半世纪;造纸术传入大食。

   (3)东罗马:有使节往来,进行技术交流。

知识拓展:

1.唐朝处理民族关系的方式

  为加强对边疆地区的管辖,唐政府采取了许多措施。①设置行政机构:唐初,唐太宗在东突厥旧地建都督府,以突厥贵族为都督;唐太宗和武则天时期在西突厥地区分别设立安西都护府和北庭都护府,这是唐朝在西域设置的最高统治机构;8世纪前期唐建立黑水都督府。②战争:唐初大败东突厥,俘其首领,维护了北部边境的安定;为与吐蕃争夺西域而开展长期战争。③册封:唐玄宗先后册封回纥首领骨力裴罗为怀仁可汗、粟末靺鞨首领大祚荣为渤海郡王、南诏首领皮罗阁为云南王等。④和亲:唐肃宗开始,几次同回纥可汗和亲;文成公主、金城公主嫁与吐蕃赞普。⑤会盟:8世纪末,南诏与唐会盟,重新归附唐朝;9世纪中期,唐蕃会盟。

2.唐朝对外交往的特点、形式和原因

  (1)主要特点:①广泛对外开放,与各国交流。②同亚洲国家交往最为密切。③兼容并蓄,吸收和容纳外国先进事物。④促进了世界文明的进步。

    (2)主要形式:使节往来、留学生、技术交流、宗教往来、艺术交流等。

    (3)原因:①唐朝的经济和文化处于世界领先地位,具备发展对外交往的基本条件,也吸引了各国人前来学习和贸易。②唐朝开辟了四通八达的海陆对外交通线,便于发展对外关系。③唐朝有辽阔的疆域和和睦的民族关系,有利于促进对外交往。④唐朝统治者对外来文化采取开明的态度,兼收并蓄,虚心学习,又尊重外国人的风俗习惯和宗教信仰。

提示:唐朝采取开明的外交政策,既是唐帝国强大的表现,也是进一步促进唐帝国发展的重要原因,其政策与清朝的闭关锁国政策有天壤之别。因此,要从纵向上分析中国的外交政策及其成效,也要从微观上分析与周边国家的交往。

3.唐朝民族关系取得重大发展的原因

  ①经济繁荣,国力增强,这是民族关系发展的物质基础。②国家统一,政治清明,社会安定,为民族关系发展提供了重要条件。③唐政府实行的民族政策正确、开明,策略灵活,有利于改善民族关系,使不同民族和睦相处。

4.唐朝对外交往的影响和启示

 (1)影响:①促进了唐朝经济的进一步繁荣;文化更加丰富多彩。

    ②大大加强了中国同各国的友好关系以及民间的相互了解和友谊。

    ③唐朝的政治、经济、文化对亚洲和世界的经济、文化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

   (2)启示:①唐朝的对外关系前所未有,主要取决于经济文化的繁荣发达。因此,我们应该大力发展经济,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加速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②唐朝和睦的民族关系也为对外交往提供了必要条件,因此,我们应坚持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共同发展繁荣的原则,发展周边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③唐朝统治者对外国和外来文化采取开明的态度,重视对外交往。因此,我们应坚定不移地实行对外开放,学习外国的先进技术和管理方法,扩大对外贸易,加强与外国的经济技术合作。

实例点拨:

【例1】(2004天津高考文综)对开发我国东北地区作出贡献的少数民族首领是(  )

    A.大祚荣    B.皮罗阁    C.元昊    D.骨力裴罗

    解析:大祚荣被唐玄宗封为渤海郡王,对开发我国东北作出了贡献。皮罗阁被封为云南王,对开发西南地区作出了贡献。元昊是西夏族的首领,属今宁夏地区。骨力裴罗是回纥族首领,在北部地区。答案:A

    讲评:本题的立意是考查少数民族对祖国历史发展的贡献,涉及不同时期的重要历史人物。除了本题所示的考查方式外,还要注意少数民族首领在促进历史发展方面的举措,也可以分类分析。

思考:民族大团结是重要的时政问题,历史上各民族的发展历程证明,中华民族是和睦的大家庭,这是学习民族关系史的根本所在。近几年不断有对少数民族发展内容的考查,今后要特别注意的是各少数民族对祖国发展所作的贡献,包括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同时还要注意对少数民族首领的评价方法。

【例2】(经典回放)唐朝管理对外贸易的机构是…(  )

    A.市舶使    B.总税务司    C.澎湖巡检司    D.理藩院

    解析:总税务司主要管理税务;澎湖巡检司是元朝时所设,管辖当时的澎湖和琉球;理藩院是清朝时设立,掌管少数民族事务。故本题答案为A项。答案:A

讲评:本题的立意是考查唐朝开明的外交政策和成效。中国古代对外关系的发展是这几年普遍关注的问题,从细微处看,要关注古代具有相关职能的机构、近代外交的变化、新中国的外交政策;从宏观看,要特别关注古代、近代、当代外交的现状及其反映出的问题。

巩固练习:

1.被北方各族尊称“天可汗”的是  (   )

A.颉利可汗         B.唐太宗        C.武则天       D.唐玄宗

【解析】考查再认再现能力,要求准确掌握史实。【答案】B

2.下图中,生活在①②③处的少数民族分别是(   )

A.靺鞨、西突厥、吐蕃

B.渤海、回纥、吐蕃

C.靺鞨、回纥、吐蕃

D.渤海、西突厥、南诏

【解析】以地图的形式考查少数民族的分布,情境比较新颖,但题目难度不大,只要把教材中的文字表述与地图结合起来考虑,就能作出准确选择。

【答案】A

3、关于下列民族的由来,连线不正确的是(    )

A. 吐蕃——藏族          B.回鹘——维吾尔和裕固族

  C.南诏——白族和彝族    D.靺鞨——蒙古族

【解析】各少数民族都有自己的发展历史,本题难度不大,但要注意是一个否定式选择,靺鞨究竟是哪个民族的祖先无关紧要,只要记准其他几个民族是现在哪些民族的祖先,就可以回答。【答案】D

4、“映日帆多宝舶来”,是描写唐朝对外贸易盛况的佳句,这种局面的出现,从根本上是因为 (  )

A.唐朝统治开明,重视对外贸易            B.唐朝经济繁荣,国力强盛

C.“海上丝绸之路”的畅通无阴            D.唐朝航海造船技术领先于世界

【解析】“从根本上”就不能从表面上看,A、C、D三项可以说都是唐朝对外贸易发展的重要原因,但这一切都以国家的繁盛为基础。【答案】B

5、唐都长安成为亚洲各国经济文化交流中心,主要是因为(  )

A.长安是世界上人口最多、最为繁华的城市

B.唐朝人思想开放、兼收并蓄和积极向上的进取精神

C.唐朝科技大大促进了西方文明和经济的发展

D.唐朝经济文化处于世界领先地位

【解析】唐朝是当时世界最发达的封建帝国,其先进的政治、经济和文化发展水平,形成了强大的向心力。【答案】D

6、有一名中国显要贵族,吃着波斯枣,看着中亚舞,以高丽参养身,诵佛经以养性。此贵族最有可能生活在(  )

A.西汉        B.南北朝     C.隋朝        D.唐朝

【解析】 唐朝时的中外交往出现空前盛况,与波斯、中亚、朝鲜、印度有着密切的往来。

【答案】 D

7、“蛮地无桑……俗不解织绒罗,自太和三年(公元829年)蛮贼寇西川,掳掠巧儿(技艺高超的手工工匠)及女工非少,如今悉解织统罗也。”材料中“蛮地”是指(  )

A.突厥       B.回纥       C.吐蕃       D.南诏

【解析】 本题为材料选择题。从题干中的“公元829年蛮贼寇西川”可知“蛮地”是指唐朝时西南的少数民族;再结合教材所学知识“在内地先进文化影响下,南诏的丝织业发展迅速”,可判断出“蛮地”指南诏。【答案】 D

8、唐玄宗派使者出使新罗时说:“新罗号为君子国,颇知书礼,有类中华。以卿学术,善以讲论,故选使充此。”这反映了 ①新罗文化十分发达 ②新罗和唐朝关系密切 ③中国文化对其影响大 ④新罗已学会印刷术

A、①②③       B、③④       C、②③         D、①②③④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获取有效信息和处理历史信息的能力。学生在解答本题时可以采取排除的方法,在阅读材料的基础上很明显看出材料中并未反映出“新罗已学会印刷术”这样就可以排除含有④的B、D两项;“新罗号为君子国,颇知书礼,有类中华”说明了新罗文化十分发达,因为唐朝在世界上处于领先地位,因此本题的正确答案应选择A【答案】A

9、唐朝时期,我国同周边国家往来的特点有  ①互派使节往来  ②互相交流科学技术    ③互派留学生  ④互相传播各自的宗教 (   )

A、①②    B.①②③      C、①②③④    D.①②④

【解析】本题为组合型选择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唐朝对外关系史的识记、理解能力。唐朝与周边国家的交往形式主要有使节往来、科技交流、派遣留学生和传播宗教等。解题的关键是抓住“互相”“互派”两个词,唐朝时由于文化发达,对世界各国具有很强的吸引力,因此唐朝时主要是周边国家向唐朝派遣留学生。另外,唐朝也没将自己的宗教——道教传到国外。因此根据以上分析,可知A项为正确答案。【答案】A

10、唐太宗说“自古皆贵中华,贱夷狄,朕独爱之如一”,他在位期间最能体现这一思想的重大举措是①与吐蕃和亲,送去手工业品和医药生产技术书籍②在东突厥建都督府,由突厥人自己管理③册封皮罗阁为云南王④接待渤海人来长安学习汉族文化  (  )

A.①②        B.①③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

【解析】解题时要注意分清唐太宗和唐玄宗各自的重大活动,注意是唐太宗时的史实只有①②,③④是唐玄宗时的史实,排除含有③④的选项。【答案】 A

11、比较张骞通西域图和唐代对外交通路线图,分析这两个时期对外关系的不同特征。并说明唐朝为什么出现这些新变化。


【解析】“不同特征”要概括全面,既要联系教材,又要结合地图分析。从路线上看,汉代《张骞通西域》主要是陆路,唐朝《对外交通路线图》则是海陆兼有;从交往的范围看,唐朝的范围比汉代更广阔;从交流看,唐朝不只是物品和技术的交流,还有政治制度的对外传播。“原因”分析要从唐朝的政治、经济、文化发展水平和政府的政策等方面进行。

【参考答案】特征:(1)交通:西汉的对外交通以陆路为主,唐朝的水陆交通都很发达。(2)范围:西汉主要与周边国家交往,特别是东亚国家,形成东亚文化圈;唐朝还和阿拉伯、印度及非洲的一些国家交往,形成中华文化圈。(3)交往领域:西汉主要是以经济为主,物品多以丝绸为主,而唐朝除了丝绸外,还有纸张、药物、瓷器等,涉及到政治经济文化的各个方面。(4)西汉多为单向交流,多是周边国家主动前来;唐朝中外交往更为频繁,表现为双向交流,多边关系。原因:(1)国家统一,政治稳定;(2)经济繁荣。南方经济赶上北方,造船技术发达,交通发达;(3)民族关系融洽;(4)文化灿烂辉煌;(5)开放的对外政策。

12、右图是唐朝著名画家阎立本所绘的《布辇图》,描绘

的是唐太宗坐在布辇上接见吐蕃使者的情形。

请回答:(1)图中左手三人中最前者为唐朝六部中的哪一部官员?

(2)图中左面另两个人中哪一个是吐蕃的使者?你判断的依据为何?

(3)这一历史事件最终的结局和影响如何?

(4)若要进一步考察这一段历史,你认为还可用哪些方法查找史料?

【解析】本题的情境设置,顺应了近几年高考常用的形式,从艺术作品中发现历史信息,并能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从题目提供的信息看,《布辇图》反映了唐朝与吐蕃的关系,结合唐朝的其他方面知识,可知:六部中礼部负责接待少数民族首领,吐蕃的服饰打扮与中原不同,“这一事件”指唐与普比和亲。得出这些信息后,可以解决前三问的问题。第四问是探究性问题,涉及到研究历史的一些基本方法,如查阅典籍、考古证据、参观文物古迹等。

【参考答案】(1)礼部(2)中间,根据其服饰来判断。(3)唐太宗把文成公主嫁给吐蕃赞普松赞干布。这对加强唐蕃的友好和发展吐蕃经济文化,有着重要作用。(4)言之成理皆可,如查找史书《资治通鉴》;赴西藏实地考察文成公主入藏的文物遗迹,等等。

 

 

第四讲 隋唐时期文化的繁荣

复习内容:科学技术;文学和艺术。

复习重点:科学技术;艺术。

复习难点:文化发展的原因及特点;唐朝诗歌繁荣的历史根源。

复习方法:启发引导法、讨论法、分析法、练习法

课前准备:课件《隋唐时期文化的繁荣》

夯实基础:

一、科学技术的新阶段

    1.雕版印刷术:我国最早发明印刷术,隋唐时有雕版印刷的佛经、日历、书籍;868年印制的《金刚经》是现存最早的、有确切日期的雕版印刷品。

    2.火药:唐中期的书籍记载了火药配方;唐末用于军事,火箭是最早的火药武器。

    3.文历法:僧一行的《大衍历》比较准确地反映了太阳运行的规律,表明历法体系成熟;僧一行是世界上最早实测地球子午线长度的人。

    4.学的进步:孙思邈著《千金方》,吐蕃名医元丹贡布著《四部医典》,唐高宗时出现世界最早由政府颁行的药典《唐本草》。

    5.筑的成熟:隋朝宇文恺主持修建大兴城,唐时扩建为长安城;隋朝李春设计建造的赵州桥,在世界桥梁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二、诗歌的黄金时代

    1.初唐:陈子昂是唐诗革新的先驱。

    2.盛唐:山水田园诗人代表有孟浩然、王维;边塞诗人代表有高适、岑参;唐诗中以“诗仙”李白、“诗圣”杜甫的成就最高。

    3.唐:倡导诗歌要反映生活,代表人物是白居易。

    4.唐:著名诗人有杜牧、李商隐,他们的咏史诗感人至深。

    三、多姿多彩的艺术

    1.石窟艺术:敦煌莫高窟是世界上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佛教艺术宝库。

    2.绘画:主要题材有宗教画、人物画、山水画,山水、花鸟成为绘画主题;著名画家有隋朝的展子虔,唐朝的阎立本、吴道子。

    3.法:初唐书法三大家是欧阳询、虞世南和褚遂良;盛唐书法家颜真卿,创“颜体”,代表作有《颜氏家庙碑》;中晚唐书法家柳公权,创“柳体”,代表作有《神策军碑》;唐朝的草书大家有“草圣”张旭和怀素等。

4.舞:隋有九部乐,唐扩为十部乐;乐曲《秦王破阵乐》。舞蹈有玄宗创作的《霓裳羽衣舞》。

知识拓展:

1.文化发展的原因及特点

  原因:隋唐时期,国家统一强盛,经济发达;统治者推行开明、兼容的文化政策;国内各民族交往密切,在文化上互相交流、融合,为中华文化增添了刚劲、豪爽、热烈、活泼的多民族色彩;中国和亚洲、欧洲以至非洲都有频繁的往来,文化上得以吸收外来文化的优秀部分;隋唐两代继承发扬了历代传统文化,尤其是魏晋南北朝的文化。

    特点:全面繁荣、兼收并蓄、世界领先、影响深远。

2.唐朝诗歌繁荣的历史根源

  唐朝社会经济高度繁荣是一切文学艺术发展的基础。劳动人民辛勤劳动创造了丰足的社会财富,为诗歌的发展准备了物质条件。唐朝是庶族地主上升发展时期,从他们中间涌现出的知识分子比士族子弟更有才能和抱负,更了解社会现实和民间疾苦。唐朝以科举取士,特别是在高宗时开始形成的以诗取士制度,在客观上起了导向作用,推动了诗歌的普及和提高,形成了重视诗歌、爱好诗歌的社会风尚。唐朝的学术文化政策相对开明,在不触动封建制度的前提下,有一定的创作“自由”,有利于诗歌的发展。各种文学艺术的发展,对诗歌的繁荣也产生了直接或间接的影响。此外,诗歌自身的发展,也是唐诗繁荣的重要原因。

实例点拨:

【例1】(2005上海高考)“簷前新叶覆残花,席上余杯对早茶”“春泥秧稻暖,夜火焙茶香”,这几句诗反映作者所处时代饮茶风气盛行,以此推测该诗人是(  )

    A.屈原    B.陶渊明    C.曹操    D.白居易

    解析:饮茶之风盛行,必然茶树种植比较普遍,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这一时期最早应为唐朝。A、B、C三项的人物均生活在唐朝以前,只有白居易是唐朝的著名诗人,所以D项为正确答案。 答案:D

    讲评:近几年,各地高考对唐诗的考查比较频繁,命题情境各异,但命题的立意都是对中国古代重要文学成就的弘扬,而且大多考查唐诗所反映的社会发展的各个方面。这种命题形式应该引起我们的注意,复习时就要参照这种形式,加深对文学艺术成就的认识。

【例2】(2005全国高考文综)“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和“寂寞天宝后,园庐但蒿藜”全是唐代一位著名诗人的诗句。这位诗人最有可能是(  )

    A.陈子昂   B.孟浩然    C.杜甫    D.杜牧

    解析:根据诗句中的“开元”和“天宝”可知,反映的是唐玄宗开元年间经济繁荣和天宝年间经济凋敝、生活凄凉前后迥然不同的情境,只有杜甫的诗深刻地反映了唐朝由盛而衰的历史。陈子昂是初唐诗人,是唐诗革新的先驱,时间不符。孟浩然擅长写山水田园诗。杜牧是晚唐诗人,他的诗充满了忧国忧民的情绪,以咏史来指责当时的统治者。答案:C

    讲评:对文学的考查,很少直接考查文学成就,而是与当时的时代特征结合起来考查,本题的立意正在于此。唐朝的这四位诗人,都是诗坛泰斗,留下了众多名句。从其名句设题,又结合时代背景,这种命题形式很新颖,难度也不大,侧重对基础知识的考查,符合当前高考趋势。

提示:2004年、2005年连续两年考查了杜甫这一知识点,这在以前很少见,这也说明了一个问题:命题者对知识的重复考查问题并不十分在意。如何对待已经考查过的知识?从应试的角度讲,还是以不留死角为好,尤其是主干知识和重点知识,不能抱有侥幸心理。

巩固练习:

1、唐朝杰出的天文学家僧一行制订的《大衍历》,其重要科学价值是  (  )

A.表明我国科学技术发展进入一个新阶段

B.是我国科学思想史上的一大进步

C.表明中国古代历法体系的成熟

D.表明了他是用科学的方法实测地球子午线长度的创始人

【解析】《大衍历》属于我国历法方面的成就,与D项叙述不是一个概念,其价值在于对我国历法发展的贡献。【答案】C

2、将“神六”成功送入太空用的是“长征火箭”,中国早期的“火箭”与现在的火箭虽然相差甚远,但都是利用反冲运动的原理,如果你要查找火药武器的最早记录,应该查阅

A、《史记》   B、《汉书》   C、《唐书》   D、《清史稿》

【解析】火药是中国的四大发明,唐朝末年用于军事,但教材是在宋元文化中讲到这一点的,应该将这一知识点提前到唐朝。注意题目要求是“最早记录”,即使对四部史籍不熟悉,也能评经验选出正确答案。【答案】C

3、之所以在唐朝会出现“李杜文章在,光焰万丈长”的诗歌繁荣局面,主要是因为 ①魏晋以来,诗歌这种文学形式渐趋成熟  ②民族屈辱和民族危机的影响  ③科举考试的推动作用  ④繁荣的政治、经济条件  ⑤实行的开放和多元政策

A.①②③④⑤    B.①③④⑤     C.②③④⑤     D.③④

【解析】任何文化,都有自身的发展过程,都与社会政治、经济的发展关系紧密,文化作为意识形态领域内的内容,自然要反映社会生活发展中的各种现象。“民族屈辱和民族危机的影响”主要是两宋时期体现明显,故应该排除A、C,D项涵盖不全,也应排除。【答案】B

4、唐朝时积极吸收外来优秀文化,其中包括 ①天竺的医学、建筑艺术  ②朝鲜的音乐 ③中亚的舞蹈  ④日本的服饰  ⑤西方的科学著作(   )

A.①②③④⑤   B.①②③  C.①②③④  D.①②

【解析】先联系与唐朝交往比较密切的国家,从中选择符合题干要求的项目。【答案】B

5、天文学家僧一行在世界上第一次测定子午线的长度,这表明我国古代人民当时就   (   )

A.对测量地球的大小做出了贡献        B.能测定地球纬线的长度

C.能了解地球与月球的关系            D.在探索地球昼夜互换的原因

【解析】明白“子午线”的观念,就能明白测量子午线长度的作用。【答案】A

6、1966年,在韩国庆州佛国寺702年修建的一座宝塔里发现一部经卷,经文里有武则天造的字。据考证,此经卷刻印于武则天时期,后传入新罗。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雕版印刷术在武则天时已应用于印刷佛经

B.唐文化对新罗产生较大影响

C.侧面证明唐与新罗交往频繁

D.其宝塔建筑受唐建筑影响

【解析】:A、B、C三项从题干信息(如“刻印”“武则天造的字”“传入新罗”等信息)中能得出,而D项表现不出来。【答案】D

7活跃在晚唐诗坛的著名诗人有  ①杜甫 ②杜牧 ③高适 ④李商隐(    )                                        

      A.①②        B.②③                C.②④          D.③④

【解析】要准确掌握初唐、盛唐、中唐时期主要的代表人物及其风格特点。【答案】C

8、最早由国家颁布的药典是(   )

A.《千金方》    B.《四部药典》   C.《本草纲目》    D.《唐本草》

【解析】是对中国古代医学成就的归类考查,教材中对重要医学著作都有明确的表述。

【答案】D

9、隋唐时期对世界科技发展做出的极大贡献是 ①首次将火药用于军事  ②比较准确的掌握了太阳运行的规律   ③在海船上使用罗盘针  ④发明了四诊法

A.①②   B.③④  C.①②③  D.①③④

【解析】所列成就都对世界科技发展做出了极大贡献,其中有的是隋唐时期取得的,但③发生在宋朝,④发生在战国时期,排除含有这两项的选项。【答案】A

10、世界学者公认的“中华文化圈”总体格局在隋唐时期完成,是因为当时 (  )

A.中国的经济文化走在世界最前列

B.中外文化交流频繁

C.中国人思想开放、兼容并蓄

D.唐都长安是世界文化经济交流的中心

【解析】所谓“中华文化圈”是指以中国文化为中心,向四周辐射,影响周边而形成的文化圈。之所以形成,最根本的原因是中国经济文化走在世界前列,对周边国家和地区具有巨大的吸引力。【答案】A

11、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1300年前,在唐朝的初期,在南昌曾经有过一次盛会,遗留下来一篇名作,就是王勃的《滕王阁序》。王勃用美丽的诗句描述了当时的盛况,其中“物华天宝”“人杰地灵”两句,很确切的道出了初唐时代中国的潜力。以后100年的历史告诉我们,中华民族发挥了这巨大的潜力,创造了盛唐的文化,为当时世界之冠。

                                                             ——杨振宁的讲话

材料二  唐朝的中国文化由于印度文化的输入,获得了飞跃的发展,不但在中国文化上已达到了登峰造极之境,在世界文化史上也罕与伦比。最近有位美国外交官参观了武后陵墓,看到侍立地两旁的各国使节的石像时,感慨的说:“当时我们美国在哪里?”千余年前中国国际交往已如此频繁,难怪后人要叹为观止了。

——《文化冲突与时代选择》

请回答

(1)材料一、二的共同点是什么?各有何侧重?

(2)材料一中的“物华天宝”、“人杰地灵”两句,也道出了中国巨大的潜力。结合材料二分析这个潜力的主要内容,并谈谈我们应该如何做?

【解析】本题所引用的材料浅显易懂,第一问的共同点很明确,其侧重点则要认真解读材料,抽象总结。第二问则要根据自己掌握的知识,谈出自己的认识,但不能漫无边际地乱发感慨,要围绕文化地继承与发展、吸收外来文化等方面进行。

【参考答案】(1)共同点:都赞美唐朝文化的高度发达,同时又并不仅仅停留在民族文化传统上,给人有所启示。侧重点:前者从民族文化的自身加以发掘与发扬,后者是借助吸收外来文化,以创造民族文化特色。(2)这个潜力在于我们自己,我们不仅有丰富的自然资源,更具有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在这种条件下,我们既在继承发挥民族传统文化的特色,又要学习古人,吸取外国文化的长处,从而形成自己的特色,变潜力为发展的优势。

12、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儒家文化不仅对我国,而且对世界文化产生了深远影响。

材料一  (汉武帝)和他的近臣将所谓“儒术”扩展之后又延长,以至包括了有利于中央集权官僚政治所必需的种种理论与实践的步骤。孔子所提倡的自身之约束,待人之宽厚,人本主义之精神,家人亲族的团结和礼仪上之用到等等全部构成官僚集团行动上的规范。孟子所倡导的人民生计与国本攸关也毫无疑问地被尊重。

——黄仁宇《中国大历史》

    (1)孔子的主要思想成就有哪些?

    (2)汉武帝和他的近臣是如何将这种思想加以实践的?

材料二  韩国文化中有着传统儒家文化的因子,但这些传统因子已和韩国人的现代生活,以及他们从西方吸收来的现代思想观念柔和在一起,因而不仅这些传统因子被激活了,而且被赋予了新的生命。“汉流”要走向世界,也必须走融合东西方文化、融合现当代生活的路。

——孙逊《“韩流”与“汉流”的内涵解读》

    (3)请列举三例唐朝时期发生的史实,说明“韩国文化中有着传统儒家文化的因子”?

(4)从“韩流”的强劲发展中,我们能得到哪些启示?

【解析】儒家文化不仅在中国,而且在亚洲的一些国家也很有影响,本题设置的情境虽新,但难度不大,第一问实际上是考查孔子思想的核心,即“仁”和“礼”;第二问考查儒家思想在汉代的发展,主要是确立正统思想地位;第三问考查儒家思想对韩国的影响,这里的韩国主要是历史的“新罗”;第四问要立足于材料二谈启示,不能漫无边际。

【参考答案】 (1)仁、礼。(2)汉武帝接受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以儒学为官学.儒家思想逐渐成为封建统治的正统思想。(3)都城平壤仿长安而建、实行科举制、创造文字吏读,用新罗语言读汉字、建立中央集权制、地方郡县制(任答三项)。 (4)传统文化要创新、要采取扬弃的做法,保留合理成分,摒弃消极因素等。(言之有理即可)

 

 

单元提升

一、专题总结

1.隋唐时期繁荣的原因、表现及影响

繁荣的原因:①统治者注意吸取前代教训,调整统治政策。②国家统一,社会安定。③改进生产技术,兴修水利工程。④推行较为开明的民族政策和对外政策。⑤交通发达。⑥劳动人民辛勤劳动(改进工具、开荒、创制新产品等)。

繁荣的表现:政治上:国家统一,中央集权制度进一步完善,制度上有许多建树。②经济上:空前繁荣。③民族关系上:边疆少数民族有了较大发展,同中央政权的关系更加密切。④对外关系:对外交往出现前所未有的频繁局面。⑤文化上:辉煌灿烂。⑥国际影响:隋唐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影响了亚洲,形成中国文化圈,是当时世界上两大文明中心之一。

影响:①对中国:推动历史进一步发展,进人封建社会的鼎盛时期,为宋元时期的经济发展奠定了基础。中国人的民族认同感也加强了。②对世界:推动了东亚乃至亚、欧、非各国政治、经济的发展,尤其对朝鲜和日本产生了深远影响。中华文化圈开始形成,为世界文明作出重大贡献。

2.唐太宗的主要政绩

    政治方面:一是知人善任,虚怀纳谏。唐太宗认为“为政之要,惟在得人”,令臣下“广开耳目,求访贤哲”。他用人不避仇怨,不拘门第、民族,兼收并用,“量才受职”。因此,贞观一朝,人才济济。贤相有房玄龄、杜如晦等,名将有李靖、李勣等。由于唐太宗虚怀纳谏,朝臣进谏成风,著名的谏臣有魏征等。二是革新政治。贞观时期,在隋制的基础上,进一步革新、完善制度和法律。三是重议门第,进一步打击门阀士族势力。唐太宗下令重修《氏族志》,不论以往门第,只按当时官爵高低定等级。这就加强了皇权,提高了寒门出身的功臣的地位。

经济方面:一是轻徭薄赋,劝课农桑。贞观时,多次减免租税,兴修水利,促进生产发展。二是戒奢从俭。贞观前朝,唐太宗力倡节俭,不准修建台榭,禁止地方官进贡珍奇宝货。

    文化方面:兴科举,以儒为师,大办学校。唐太宗广招各地儒士,赐给路费,令他们来长安任国学教师。贞观时,四方儒士多怀抱典籍,云集京师,多达千人。聚众讲学的,甚至达到几万人,儒学的兴盛,前所未有。

民族关系方面:怀柔四方,威服四海。实行开明的民族政策,任用少数民族首领当官,赐予少数民族首领封号,与少数民族首领通婚。

3.唐朝是我国统一多民族国家进一步发展的重要时期

    (1)8世纪中期在东北设置黑水都督府和渤海都督府,加强对东北地区管辖和经济文化交流。

    (2)生活在蒙古高原上的回纥,接受唐政府领导,唐册封其首领骨力裴罗为“怀仁可汗”,加强了与内地贸易交流往来。

    (3)唐初,破东突厥,在旧地设都督府,任用突厥贵族,管辖突厥各部。西突厥接受册封,唐太宗时设安西都护府,武则天时设北庭都护府。

    (4)加强与吐蕃的联系。两次和亲,促进了汉藏友好和吐蕃地区经济文化的发展,“和同为一家”。

    (5)唐玄宗封南诏首领皮罗阁为“云南王”,在内地文化影响下,南诏经济迅速发展。

(6)唐由于同各个方向的少数民族加强经济文化交流,对他们加强管理,使唐疆域扩大。

4.中国古代封建治世局面出现的一般规律

(1)中国古代封建治世局面出现的一般原因

①国家统一、社会相对安定,提供了较好的社会环境。

②新王朝的建立者体验了农民战争的威力,吸取前朝覆亡之教训,注重调整生产关系和统治政策。

③统治者初履皇位和个人特有的经历,致使其有较好的个人政治品质。

④民族关系的发展,民族融合的加强,促进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

⑤对外关系的发展,中外交流加强的作用。

⑥科学技术的发展对经济的促进作用。

⑦广大劳动人民的辛勤生产活动。

(2)对中国古代封建治世局面的一般认识

①作为盛世景象下的劳动人民相对于其它时期而言,生活状况的确有些改善,剥削也有所减轻。

②在封建治世之下,仍存在严重的封建剥削和压迫,并在特定地区和时期存在社会矛盾激化的情况。

③治世实质是统治者调整生产关系的结果,并不能消除封建社会的基本矛盾。

单元检测:

隋朝的统一结束了三国、两晋、南北朝以来国家长期分裂割据的状况,是一个继往开来的朝代,但又是一个统治时间短暂的朝代。据此回答1~3题。

1、隋朝能实现统一的原因有  ①各族人民共同生活,互相融合  ②北方经济的恢复  ③陈朝政治腐败  ④隋文帝杨坚的决策正确 (  )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

【解析】教材中对隋统一原因有明确表述,本题中的各个要点说法与教材基本相同,实际上考查了再认再现能力,不过这也是近几年重视回归教材应关注的一点。【答案】D

2、隋统一的历史作用是 ①结束了长期分裂的局面  ②促进了南北经济文化交流  ③为唐朝的繁荣奠定了基础 ④承上启下,继往开来(  )

    A.①②④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解析】①②比较直白,③④是教材的隐性知识,也应该是隋统一的历史作用。【答案】D

3、隋炀帝的活动客观上有利于国内经济联系的有 ①开凿大运河  ②三次巡游江都  ③营建东都洛阳 ④修筑驰道 (    )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②③     D.①③④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掌握知识的能力。②属于腐化的表现,无论从主观上还是客观上都不起积极作用,故应排除。较模糊的是③,因洛阳位于运河中段,作为隋朝东都加以营建,有利于促进这里的商业发展。【答案】D

   

隋唐时期在政治经济制度方面颇有建树,影响深远。据此回答4~7题。

4、“隋唐时期,中国拥有先进的政治体制”,主要指的是

A.三公九卿制度       B.行省制度

C.内阁制度           D.三省六部制

【解析】注意是“先进的政治体制”,就是三省六部制。三公九卿制度是秦汉时期的制度,行省制度是元朝时期的制度,内阁制度是明朝的制度。【答案】 D

 5、唐朝政权中,处于行政节制中心重要位置的是   (    )

    A.中书省    B.尚书省    C.门下省    D.六部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审视区分问题的能力。结合所学知识辨析可知,尚书省处于行政节制中心的位置,因为尚书省上承皇帝,下设六部,各项行政指令均有六部执行,中书省和门下省是上承皇帝但不管六部,只管国家政令的草拟和审批。【答案】B  

6、唐朝采取的措施中,给农民带来直接好处的是(  )

 ①实行均田制  ②实行三省六部制  ③实行租调制  ④“庸”的实行

    A.①②③④    B.①③④    C.①④   D.①②④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和归类能力。结合所学知识辨析可知,给农民带来直接好处的应是“均田制”和“庸”的实行,因为“租调制”要交租纳绢,“三省六部制”是政治制度,而“均田”和“庸”既保证了农民有一定的土地又保证了有一定的时间进行生产。

【答案】C

7、有人说,两税法的推行在中国赋税史上具有里程碑的意义。之所以这样说,主要依据是  (   )

A.战国以来的人头税从此废止            B.征税有了固定的时间

C.征税标准发生了重大变化              D.有效抑制了土地兼并

 【解析】考查对两税法内容、影响的掌握和理解程度,A、D二项所述史实都是错误的,B本身的说法没有错误,但与题意不符。【答案】C

中国的碑文化源远流长,内涵丰富。据此回答8-9题。

8.图1是武则天陵墓前有名的无字碑,若要书写她当政期间的政绩,下列内容中不包括的是 (  )

 图1                 图2

A.创立"自荐求官"制度   B.发展科举,首创殿试制度

 C.完善三省六部制度     D.任用庶人,抑制门阀士族

【解析】考查武则天在位时的主要政绩,要注意是否定式选择,完善三省六部制的主要是唐太宗。【答案】C

9.图2是位于西藏拉萨大昭寺前的“长庆会盟碑。”它说明了 (   )

A.汉藏两族人民的友谊源远流长

B.吐蕃首领接受了唐朝政府册封

C.唐政府对吐蕃进行了有效的管辖 

D.唐时“蕃汉分治”政策的成功

【解析】考查对唐与西藏关系的正确理解。吐蕃首领只是进行了和亲,没有接受唐政府册封,“册命”与“册封”不同;唐政府也没行使对西藏的行政管辖,也没有实行“蕃汉分治”的政策。【答案】A

   

隋唐时期是我国封建经济的繁荣时期。据此回答10~12题。

10、对唐都长安城商业活动的评价,正确的是:①频繁的对外商业活动提高了长安城的国际地位  ②“市”中的商业活动是长安城商业繁荣的标志  ③“坊”和“市”的划分限制了长安商业活动的发展  ④长安的商业代表了古代历史上城市商业的最高水平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解析】题目考查的是唐朝长安城的商业发展情况,长安城的商业虽然在古代发展水平较高,但还不是中国古代历史上的最高水平,排除含有④的选项。【答案】A

11、隋唐时期手工业发展的主要特点是 ①产地分布广  ②生产规模大、产量多  ③分工细,品种繁多  ④技艺水平高,且融入了外来的风格 (    )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③④    D.①③④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掌握基础知识的能力,解题需全面总结概括手工业的总体特点得出结论。联系教材可知①②③④都正确。【答案】C

12、“客行田野间,比屋皆闭户。借问屋中人,尽去作商贾”一诗反映的社会现象是  (    )

    A.商业的繁荣    B.封建盛世

    C.重农抑商     D.商业都市多

【解析】把握诗中最后一句“尽去作商贾”,反映的是唐代商人众多的现象,实际上反映了商业的繁荣。【答案】A

   

隋唐时期,中国多民族统一国家进一步发展。唐朝实行开明的民族政策,汉族与边疆民族的交往空前频繁。唐朝的对外经济文化交流,远远超过以往各代。据此回答13~16题。

13、“蛮地无桑……俗不解织绒罗,自太和三年(公元829年)蛮贼寇西川,掳掠巧儿(技艺高超的手工工匠)及女工非少,如今悉解织绒罗也。”材料中“蛮地”是指  (    )

    A.突厥    B.回纥    C.吐蕃    D.南诏

【解析】从题干中的“公元829年蛮贼寇西川”,可知“蛮地”是指唐朝时西南的少数民族,再结合教材所学知识“在内地先进文化影响下,南诏的丝织业发展迅速”,可判断出“蛮地”指南诏。【答案】D

14、唐诗人温庭筠的《送渤海王子归国》:“疆里虽重海,车书本一家。盛勋归故国,佳句在中华。”此诗反映的是  (  )

A.南诏与唐朝关系密         B.粟末靺鞨与唐朝的密切关系

C.唐朝与新罗友好相         D.日本与唐朝友好往来

【解析】 此题主要考查学生阅读和理解材料获取有效信息的能力。从材料中“渤海王子”可知是粟末靺鞨,因为开元初,玄宗封大祚荣为渤海郡王,从此,粟末靺鞨以渤海为号。所以唐诗人温庭筠这首诗反映了粟末靺鞨与唐朝的密切关系。【答案】B

15、隋唐文化对日本的最大影响是  (  )

A.建造都市城郭,建筑业发展迅速

B.货币发生了巨大变革

C.进行了大化改新,进入封建社会

D.儒学传入,促进了日本文化的革新运动

【解析】隋唐文化对日本产生影响的重要中介是遣唐使,日本的大化改新就是回国的遣唐使策动的,这一事件改变了日本的社会性质,应该是最主要的影响。【答案】C

16、隋唐时期中央政府对新疆地区的建设活动有 ①任命东突厥的贵族做都督管理本部人员 ②建立行政机构保护丝绸之路的畅通 ③建立最高的行政机构安西都护府和北庭都护府 ④开凿了敦煌莫高窟

       A.①②③     B.②③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解析】敦煌莫高窟在甘肃,不是新疆地区。【答案】A

   

隋唐的强盛促进了文化的繁荣。隋唐文化博大精深,全面发展,影响深远。据此回答17~20题。

17、唐代杰出的天文学家僧一行制订的《大衍历》,其重要的科学价值是 (  )

    A.表明我国科学技术发展进入一个新阶段

    B.是我国科学思想史上的一大进步

    C.表明中国古代历法体系的成熟

    D.他是用科学方法实测地球子午线长度的创始人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的历法成就,不是僧一行的全部科技成就,D项有一定的迷惑性,但它与《大衍历》不相干。【答案】C

18、下列关于隋唐文化的叙述,正确的是 ①隋唐时期已经有了雕版印刷术 ②隋朝著名建筑师李春主持修建了大兴城 ③莫高窟最精美的壁画,大都是隋唐时的作品 ④由隋入唐的书法家创立了“颜体”和“柳体” (  )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解析】考查对基础史实的再认再现。大兴城是宇文恺主持修建的。“颜体”是盛唐颜真卿所创,“柳体”是中晚唐柳公权所创。【答案】B

19、对我国石窟艺术的下列表述,正确的有 ①石窟是封建统治阶级宣传佛教的产物  ②石窟是我国古代雕刻和绘画艺术的宝库 ③千佛洞是世界艺术宝库之一  ④石窟艺术反映了隋唐社会繁荣的景象  (   )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③④    D.①③④

【解析】魏晋时期、隋唐时期是中国石窟艺术两个重要的发展时期,可以从石窟艺术的发展原因、艺术成就、影响等方面分析,据此分析,上述四项均符合要求,故应选C。

【答案】C

20、假如你是生活在唐朝末年,你可以享受到的文明成果是 ①可以读到雕版印刷的佛经 ②利用刘徽的割圆术计算圆形池塘边的长度  ③可以通过查阅《资治通鉴》学习历史  ④借助《黄帝内经》医治病人

A.①②③④     B.①②④      C.③④       D.全部无法享受

【解析】凡是唐朝以前出现的文明成果,都可以享受到。也可以庸排除法,《资治通鉴》出现于宋代,唐朝人如何查阅?【答案】B

21、阅读下列材料:

生产力水平的提高是农业发展的最主要动力和原因,主要表现在生产工具的改进和生产技术的提高上。下列图片反映了我国古代生产工具(农具)的改进和生产技术的进步。

 


依据图中所提供的历史信息回答下列问题:

(1)与图二、图三同一时期发明的水利灌溉工具分别是什么?

(2)简要说明生产工具的改进在不同时期对农业生产的推动作用。

【解析】本题虽然创设了新情境,但题目的难度不大。第一问要充分利用材料中的有效信息,如“魏晋南北朝时期”、“隋唐时期”等,同时注意题目要求“水利灌溉工具”。第二问要结合不同时期的经济发展情况,分析这些工具的作用。

【参考答案】(1)三国时改进了的翻车;唐发明筒车。(2)春秋战国时期,铁器和牛耕的使用,大大提高了社会生产力,推动农业发展;魏晋时期,研制了新农具,推广了新技术,促进了北方农业的恢复和发展;隋唐时期,创制了新的灌溉工具筒车和曲辕犁,农业生产发展加快,奠定了隋唐社会经济繁荣的基础。

22.有一本书中记载:唐开元年间,(1)有一个阿拉伯商人经海上丝绸之路到达广州,后来游历大半个中国来到长安(2)一路上,所见所闻,他深深为中国的先进文明所折服。(3)在广州,他看到外国商船云集,(4)在贸易活动中已出现纸币,(5)航海家们已普遍使用指南针;(6)他看到江浙一带的农民,种植棉花、玉米……(7)到达中原时,正赶上安史叛军进攻洛阳,(8)发现政府军与叛军双方都使用火药武器。(9)在长安,到处都有店铺、酒馆,(10)随处可见波斯人、阿拉伯人、日本人、新罗人等外国人,(11)以及突厥、女真、党项、回纥等少数民族人……(12)一天,在大雁塔(慈恩寺),见到许多中了进士的书生,正兴高采烈地在雁塔上题词留念,(13)书生们还议论着刚刚发生的文成公主入嫁吐蕃的事……

上述材料中,有许多地方与史实不符,若以“唐开元年间”这个时间为标准衡量,有哪几处错误,请你指出,并简要说明理由。如:(13),文成公主入藏是唐太宗时期的事。

【解析】本题创设了新的情境,以纠正错误史实的方法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程度,涉及到政治、经济、民族关系和对外关系等各个方面。解题要注意两点:一是“唐开元年间”的时间限制,不能越出这个范围;二是组织答案要按照题目提示的形式,不能自行其是。本题虽然以唐朝为背景,知识涉及到了宋代,特别是理由的列举更是如此。

【参考答案】(4)世界上最早的纸币“交子”出现在北宋中期的四川地区。(5)指南针运用于航海在宋代;(6)棉花、古城稻的推广在宋代,玉米的引进在明朝;(7)安史之乱发生在唐玄宗后期;(8)火药在唐末才用于军事;(9)当时长安的商业活动有地域和时间的严格限制;(11)党项、女真民族主要活跃于11—13世纪。(说出一处错误得2分,说出六处错误即得满分12分)

23.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武德(唐高祖年号)七年,始定律令。以度田之制……丁男、中男给一顷,笃

疾废残给四十亩,寡妻妾三十亩,若为户者加二十亩,所授之亩,十分之二为世业,八为口分。世业之田,身死则承户者便授之;口分,则收入官,更以给人。赋役之法,每丁岁人租粟二石。调则随乡土所产,绫绢绸各二丈,布加五分之一……凡丁,岁役二旬,若不役,则收其庸,每日三尺。

                                 ——《旧庸书·食货志》

材料二  (建中)元年,(杨)炎建议作两税法。先计州县每岁所应费用及上供之数而赋于人,量出以制入。户无主客,以见居为簿;人无丁中,以贫富为差;为行商者,所在州县税三十之一,度所取与居者均,史无侥利。居人之税,夏秋两入之。

                                  ——摘自《通鉴选·杨炎与刘晏》

材料三  唐初规定男丁16岁以上为中男,21岁以上为成丁,60岁为老丁。唐中宗时,

成丁年龄改为23岁,唐玄宗时,以18岁以上为中男,28岁以上为成丁,58

岁以上为老。

                                        ——据《中国通史简编》

材料四  凡民年二十为兵,六十而免……初,府兵之置,居无事时耕于野……若四方有

事,则命将以出,事解辄罢;兵散于府,将归于朝。

                                              ——《新唐书·兵制》

请回答:

(1)材料一和材料二的征税准则是什么?出现这一变化的原因何在?这一变化的实质又

是什么?它反映了一个怎样的历史发展趋势?

(2)材料一中“庸”和材料二中“行商”的规定有何作用?

(3)材料三中关于服役年龄的规定有何变化?实际上反映了一个什么问题?其目的是什么?

(4)材料四和材料一有何关系?依据材料说这种兵制有何优点?

【解析】本题以唐代赋税制度变革的几段材料为情境,考查学生获取合处理有效信息的能力。材料一说的唐初的租庸调制,从“每丁岁人租粟二石……”,可知它是以人丁为征税标准,材料二反映的是唐后期的两税法,对征税的标准、包括行商都有规定。材料三丁男中男的起岁推迟,“老丁”的年龄提前,说明服役期限缩短,赋役或减轻。材料四反映了唐实行府兵制的情况。把握这些有效信息后,大部分问题都可以从材料中得出正确答案,难度稍大的是第一问中的第三、四小问,第三小问原来是以人丁为征税标准,现改为以土地、财产作征税标准,这实际上属于和产关系的调整即产品如何分配。同时不以人丁作征税标准,说明封建国家对人身控制减轻。

【参考答案】(1)准则:材料一以人丁为征税标准;材料二以土地、财产为征税标准。原因:土地兼并严重,均田制被破坏,以此为基础的租庸调制无法实行,为保证国家赋税收入而实行两税法。实质:生产关系的调整。趋势:封建国家对人民的人身控制减轻。(2)“庸”的规定可以保证农民的生产时间,发展农业生产;“行商”的规定使保障了商业活动的合法经营,有利于商品经济的发展;增加政府的财政入。(3)变化:丁男中男的起岁推迟,“老丁”的年龄提前。现象:服役期限缩短,赋役或减轻。目的:恢复发展生产;巩固统治。(4)联系:④均田制是府兵制的基础。均田制下授田者要服兵役。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09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