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文化 | 社会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教案试题 >> 历史教材 >> 教材资源 >> 正文
华师版中国历史第一单元
华师版中国历史第二单元
刘向荣:如何开发作为课
人教版历史必修2第一单
人教版全国中考历史模拟
人教版历史材料与解析精
人教版历史材料与解析精
人教版历史材料与解析精
人教版历史材料与解析精
人教版历史材料与解析精
最新热门    
 
人教版中国古代史第一轮复习提纲3

时间:2009-10-18 17:26:24  来源:肖秀灵
 

 

第三单元 封建国家的分裂和民族融合

        ---三国、两晋、南北朝

 

湖南炎陵一中 肖秀灵

 

考纲考点

1、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社会经济(1)江南经济的发展(2)均田制

2、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文化(1)科学技术(2)道教佛教(3)唯物论思想家(4)文学与艺术

复习目标

1、结合具体史实,分析、理解、掌握魏晋南北朝的社会经济特点。

2、全面掌握这一时期科技文化方面的成就、特点,理解文化与这一时期政治、经济的关系。

阶段特征及分析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220-589 年):本阶段的特点是封建国家处于分裂状态,北方出现了民族大融合的趋势,江南经济有了较大发展,开始改变我国农业经济以北方黄河流域为中心的格局。

  政治:本阶段是中国古代的一个乱世。秦汉以来封建的大一统局面被打破,其间虽有西晋的短期统一,但分裂是这一时期政治的主要特点。这是东汉以来分散的封建豪强地主经济的产物。至魏晋时期,豪强地主上层又发展为士族。东晋南朝时期,士族制度获得充分发展,士族控制大量的土地和人口,并垄断了仕途,其腐朽统治是阻碍东晋十六国和南北朝时期国家统一的政治基础。而长期以来所形成的南北经济的明显差异,也使南北政治统一缺乏必要的经济条件。汉族和各少数民族之间以及各少数民族内部明显的民族差异,也妨碍着国家统一。

  经济:本阶段最重要的经济现象是江南经济的开发,使中国古代社会经济重心开始南移。南朝以前,中国经济重心位于黄河流域,正是由于该地区在政治经济上的重要性,使它成为历代统治者争夺的对象。因此容易发生大规模的战乱,这就使黄河流域原本高度发达的封建文明不断遭到破坏。特别是东汉末年,北方大规模的战乱连绵不断,经济文化遭受毁灭性打击,长安洛阳两大古都几经洗劫,黄河中下游的高度文明一再受到破坏,人民生活流离失所,出现了“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的惨状。

  生产力水平较低的长江流域此时却获得了发展经济的一些便利条件。南方此时战乱较少,社会相对安定,有利于经济的发展;从西晋末年开始,大批北方农民生活迁居南方,为南方增加了劳动力,也带来了先进的生产工具和生产技术;南方少数民族和汉族人民的辛勤劳动,也是江南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南方的某些统治者如宋朝的刘裕也比较注意采取措施发展生产。因此南朝时江南的经济发展水平开始赶上北方,为国家实现政治统一提供了必要的经济前提。

  民族关系:本阶段出现了汉族和各少数民族大融合的局面。在汉族和少数民族之间,存在着经济、文化等方面的明显差异。由于东汉和西晋统治者对内迁各少数民族实行民族歧视和民族压迫政策,造成尖锐的民族矛盾,故而形成了东晋十六国和南北朝时期民族大分裂的局面。而北魏统一黄河流域后,北方出现了民族大融合局面,成为国家统一不可或缺的条件。

  民族融合指民族之间的自然融合,它是民族间经济、文化以及生活习惯密切联系的结果。这是中国历史上的进步现象,对于中华民族的形成和发展,对于多民族封建国家由分裂走向统一都有重要的作用。由于中国古代历史上汉族的经济文化水平明显高于其他少数民族,因此历次民族融合均以汉族为核心发生。

  从经济角度讲,民族融合就是少数民族由游牧经济转向农耕经济的过程;从文化风俗角度讲,民族融合就是少数民族汉化的过程;从整体社会发展角度讲,民族融合就是少数民族封建化的过程。民族融合主要通过以下几种形式完成:一、民族迁徙,指东汉以来周边少数民族的大量内迁。这既是民族融合的一种重要方式,也是民族融合的前提。二、友好交往,指北方各族逐渐改变以前的游牧生活,学习汉族先进的农业生产技术,成为农业居民;而汉族也学到了各兄弟民族的畜牧业经济。三、联合斗争,即在反抗各族统治者的剥削压迫的斗争中,各族人民加强联系和友谊。四、某些少数民族统治者进行的改革也起到了加速民族融合的作用。五、民族之间的战争在客观上也有助于民族融合。

北魏孝文帝改革就是在北方民族融合的背景下,为巩固统治,发展经济,增加国力而进行的。其中最重要的措施就是均田制,它使北方经济逐渐恢复和发展,有利于少数民族由游牧生活向农耕生活的转化,对民族融合产生了有力的促进作用。其余措施如迁都洛阳、接受汉族先进文化等,都加速了民族融合。孝文帝是我国古代杰出的少数民族政治家、改革家。

5年来高考知识点分析

 

年份

单项选择题

材料解析题

问答题

2003

北魏均田制

 

 

2004

豪强地主势力的发展

江南农业迅速发展的主要原因

《齐民要术》

 

 

2005

六朝时期经济发展的特点

道教的神仙体系

 

 

2006

曹操诗歌的风格

江南手工业发展的表现

租调制

龙门石窟与民族融合的关系

 

 

2007

江南开发的主要因素

 

 

复习建议

本单元在近几年全国高考中出现频率较低,所考题型基本上是单项选择题。但在整个历史发展进程中,本单元承上启下,非常重要。如东晋南朝时期,江南农业迅速开发,为后来经济重心的南移奠定了基础。在今后高考中,必须引起重视。要对南北方经济进行比较分析。长期的战乱使北方社会生产力遭到反复严重破坏,又由于北方各代统治者的调整而屡屡恢复。但从此失去迅猛增长势头。南方经济在相对稳定的环境中得到继续开发。这样,南北经济的此长彼消,打破了旧有的经济格局,为开启隋唐经济的繁荣,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还要理解这一时期文化与政治、经济的关系。比如,北方战乱在《木兰辞》中有所反映,石窟艺术和神灭论思想反映出佛教的传播与反佛。

 

 

 

第一讲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社会经济

 

复习内容:江南经济的发展

复习重点:江南经济发展的表现、特点、原因及影响

复习难点: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经济地位及启示

复习方法:启发引导法、讨论法、分析法、练习法

课前准备:课件《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社会经济》

要点梳理及巩固练习

一、江南农业的开发

1、开发的表现

区域扩展,从江东扩展到整个长江流域,进而波及岭南和闽江流域。②土地大量开垦,耕作技术进步,兴修农田水利,作物品种增多,产量提高。③发展不平衡,三吴地区最发达,此外洞庭湖、鄱阳湖流域和成都平原也是重要产粮区。

2、开发的影响

①江南经济开发使南北经济趋向平衡;②为经济重心的逐渐南移打下了基础;③为隋唐的经济繁荣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3、迅速发展的主要原因

北民南迁,充实了江南的劳动力,带去了先进的生产技术;②民族融合,加速了当地经济的发展;③统治者重视,推行劝课农桑、兴修水利等有利于农业发展的政策。④自然条件优越。⑤人民的辛勤劳动。⑥政治中心南移。⑦海外贸易。

巩固练习

1.六朝时期,江南农业得到开发。其中,成为产粮区的是①洞庭湖流域②鄱阳湖流域③成都平原④闽江流域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2.东晋南朝时期,我国江南经济最发达的地区是(《高考调研》P34第3题)

A.三吴地区                  B.鄱阳湖地区

C.洞庭湖地区                D.岭南地区

3.(2007江苏历史)东晋南朝时期,江南经济迅速发展,乃至有“江南之为国盛矣”的赞叹。该时期江南开发的主要因素不包括

A.北方大量人口南迁                 B.民族融合进一步加强

C.统治者推行劝课农桑等政策         D.农产品商品化程度高

4.南朝时期,江南经济得以开发的最重要的客观原因是

A.相对稳定的社会环境

B.南方少数民族与汉族融合

C.水利工程的大量兴修

D.北方生产工具、技术的南传

5.东晋南朝时期,江南经济迅速发展的根本原因是

A、南方生产工具先进
 B、南方自然条件优越
 C、北方人口南迁带来先进生产工具和技术
 D、北方人口南移充实了劳动力

   二、北方农业的恢复与发展

1、北方农牧业的基本状况

①中原农耕规模缩小;②畜牧业扩展;③环境破坏状况有所缓解;④北方农业虽屡遭破坏,但总体上在恢复和发展

2、北方农业的恢复与发展的表现

①研制新农具,推广新技术:曹魏马钧改进了翻车,水碓、水磨、水碾广泛用于谷物加工,西北嘉峪关都已采用二牛一人或一牛一人的耕作方式,深耕细作、积粪肥田的技术传播到南方。

兴修水利:曹魏兴复了许多渠堰堤塘,北魏孝文帝下令有水田之处,都要通渠灌溉。

③开发边疆地区:十六国北朝时,河西走廊和辽东地区的开发,都取得可喜成就。

巩固练习

1.北方农业恢复和发展的根本原因是

A、新农具的研制、新技术的推广

B、兴修水利

C、各民族共同开发

D、少数民族统治者逐渐重视农业生产

2. 从保护环境的角度看,南北朝时期,对改善生态环境起了积极作用的是

A.江南经济的发展      B.北方畜牧业的发展

C.庄园经济的发展      D.统治者奖励耕织

3.下列关于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北方农业的恢复和发展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马钧改进了翻车  B.兴修了水利工程
  C.农耕规模扩大    D.开发了边疆地区

4.下列工具属于灌溉工具的是

A.水排      B.耧车     C.翻车     D.水碓

三、手工业的发展

1、发展概况:手工业品种更丰富,产量增加,技术有所进步。

2、纺织业(以丝织为主)的发展

①曹魏的纺织业中心襄邑、洛阳,设专门的织造机构。②吴国培育出八辈之蚕,缫丝质量很高。③蜀汉所产蜀锦著名。

3、冶炼技术的进步

①北魏相州以制造军刀著称,②百炼钢技术已相当成熟,③发明了把生铁和熟铁合炼成钢的灌钢法,④开始利用石油、天然气。

4、制瓷业的进步

南方产青瓷,器皿形制美观。②北方创制出白瓷,白瓷的产生,为制瓷手工业开辟了广阔前景。

5、造纸业的进步

逐渐取代简牍,成为最主要的书写材料。②洛阳、长安、建业、扬州等是有名的造纸中心。

巩固练习

1.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手工业技术有所进步,下列各项能反映这一特点的是①吴培育出八辈之蚕,蜀盛产蜀锦②发明和推广低温炼钢技术③我国已经开始利用石油、天然气④纸成为最主要的书写材料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2.魏晋南北朝时期的造纸中心包括①洛阳②长安③扬州④成都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3.魏晋南北朝时期,我国纺织业以

A.棉纺织业为主    B.丝织业为主

C.麻纺织业为主    D.纱纺业为主

4. 魏晋南北朝时期,为我国制瓷业开辟了广阔前景的是

A.彩陶   B 青陶     C 白瓷     D 黑瓷

5. 魏晋南北朝时期,既曾是纺织业中心,又是造纸中心的地方是

A.襄邑     B.洛阳      C.扬州     D.相州

6. 相州以制造军刀著称,该技术发明于

A.三国   B.南朝    C.两晋 D.北魏

7.成书于6世纪的《洛阳伽蓝记》载:“自晋宋以来号称洛阳为荒土。昨至洛阳,衣冠士族并在中原,礼义富盛,人物殷阜。”这段文字主要反映了:

A.隋朝时,洛阳商业极盛一时

B.南朝时,洛阳商业繁荣

C.北魏极盛时,洛阳商业繁荣

D.士族制度在中原得到发展

    8.[2006年·江苏历史卷] 下列不属于魏晋南北朝时期江南手工业发展表现的是

     A.吴、蜀的丝织业闻名全国

     B.建业、扬州是有名的造纸中心

     C.能造使用推进器的战舰

     D.青瓷制作技术日臻成熟

四、商业的发展

1、发展缓慢:

①原因:战乱破坏城市经济。

②表现:商业一度萎缩,商品经济发展缓慢。

2、北朝和南方的商品经济发展:北方商品经济有所恢复,南方商品经济相对比较活跃。

五、魏晋南北朝时期经济发展的特点及原因

1、江南迅速开发。原因:北民南迁;民族融合;政策调整;社会环境;自然条件;海外贸易;人民劳动。

2、中原相对停滞缓慢。原因:战争破坏;五胡内迁;过度开垦。

2、士族庄园经济和寺院经济占有重要地位。原因:士族制度;佛教盛行。

3、商品经济水平较低;原因:社会动荡,城市破坏。

4、各民族经济交流加强。原因:民族融合。

 

 

巩固练习

1.下列内容不属于魏晋南北朝社会经济特点的是

A.江南经济开发,中原相对停止,甚至倒退

B.士族庄园经济、寺院经济占有重要地位

C.商品经济发展水平比较低

D.各民族经济交流加强

2、

南北朝我国经济发展的突出特点

A、新兴封建城市出现    B、不少科技成就世界领先

C、南北经济趋于平衡    D、 农作物品种广泛推广

    3.南北朝时期,经济面临的最突出的任务是

        A.开发江南,恢复北方经济      B.发展士族状元和寺院经济

C.恢复和发展商品经济          D.少数民族实现农业化

 

六、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经济地位及启示

1.这一时期经济从宏观上看,在纵的方面表现为艰难曲折、波浪式前进。横的方面,由于北方屡遭破坏,江南以及西北的发展向着全国均衡发展的方向跨进了一步。

2.上述经济的进退,都与一定的政治环境有关。政治环境相对稳定,经济就前进,反之就倒退。

3.发展经济要同本国实际结合才能奏效,如曹操的屯田。

4.经济的持续深入发展,要靠逐步深入的改革来推动,如北魏孝文帝改革。

5.发展经济是一个系统工程,除了要求有良好的政治环境与政策外,就经济内部而言,也需要许多措施的配合。例如,农业的发展,就与水利的兴修、生产工具的改进、生产技术的提高与推广密不可分。

 

七、中国古代经济重心的南移

1.过程:春秋时,江南初步开发;魏晋时,江南开始大规模开发;南北朝时,南北经济趋于平衡;唐朝安史之乱后,经济重心开始南移;五代十国时,重心继续南移;南宋时,重心完全南移。

2.原因:南方自然条件好;北方战乱,南方相对安定,为经济的发展提供有利的社会环境;北方战乱,北民南迁,增加了农业劳动力,并带去先进的生产技术和工具;统治者为保证国用,调整政策,重视生产的发展;政治中心的南移;海外贸易的发展。

3.特征:一是北方人民的大批南迁,带去了先进的技术和经验,体现了当时生产力的最高水平;二是南移趋势往往在国家分裂或封建战乱时突出;三是政治中心的南移对经济重心的南移有一定的影响。

4.启示:政治稳定是经济发展的基础,经济重心的南移和南方经济的发展是在北方战乱而南方相对稳定的条件下完成的;生产力的进步是经济发展的最重要的因素;经济的发展必须得到统治者的重视。

巩固练习

1.中国古代经济重心逐渐南移的奠基时期是

   A 六朝时期   B 隋唐时期  C 南宋时期  D 明清时期

2.[2005年·江苏历史卷]下列表述能正确反映六朝时期经济发展特点的是

A.全国经济重心南移        B.寺院经济衰落

C.城市中出现了柜坊        D.南北经济趋向平衡

 

 

第二讲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文化

 

复习内容:科学技术;道教与佛教;唯物论思想家;文学与艺术

复习重点:文化发展的原因与表现

复习难点:政治、经济、社会特征与文化关系

复习方法:启发引导法、讨论法、分析法、练习法

课前准备:课件《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文化》

要点梳理及巩固练习

    一、科学技术的进步

1.数学

(1)刘徽:运用极限理论,提出了计算圆周率的正确方法。

(2)祖冲之:精确的算出圆周率在3.1415926~3.1415927之间,这一成果比外国早近一千年。他还著有《缀术》。

2.农学

北魏贾思勰著述的《齐民要术》系统的总结了6世纪以前黄河中下游地区农牧业生产等,是中国现存最早最完整的农书。

3.地理学

(1)裴秀:中国古代杰出的地图学家。他绘制出《禹贡地域图》,还提出了绘制地图的原则。

(2)郦道元:著有《水经注》,是一部历史、地理、文学价值都很高的综合性地理著作。

巩固练习

练习1运用极限理论,提出计算圆周率正确方法的科学家是

A.祖冲之                B.郭守敬

C.刘徽                  D.张衡

练习2 (2004年全国卷)系统总结6世纪以前黄河中下游地区农牧业生产经验的著作是

A.《梦溪笔谈》         B.《汜胜之书》

C.《齐民要术》         D.《农政全书》

练习3 西晋地理学家裴秀不仅绘制了《禹贡地域图》,还提出了

A 绘制地图的原则       B 夏朝的疆域范围

C 中国的山川、河流的颁规律  D 地方行政区域划分的原则

练习4 北魏地理学家郦道元的专著《水经注》

A.最早提出地理学概念

B.介绍古代水道流经地区的自然地理

C.主张经济立法

D.提出了风水与封建统治的关系

二、道教、佛教的传播与反佛

1.道教

(1)东晋葛洪结合儒家思想改造道教,使其成为地主阶级的宗教

(2)梁朝时的陶弘景吸收佛教教义和封建等级观念,建立起道教的神仙体系。

2.佛教

(1)传播的原因

①统治者加强思想控制的需要。

②苦难中挣扎的穷苦百姓易于接受佛教。魏晋南北朝时期,社会长期动荡不安,战乱频仍,百姓被迫颠沛流徙,挣扎在死亡线上,他们希望精神上得到解脱。佛教的轮回转世思想,让他们在渺茫的“来世”中得到虚幻的慰藉。

(2)传播的危害

①佛教给社会带来了危害。如统治者利用佛教教义,使人民甘心忍受剥削和压迫。

②统治者广修寺塔、浪费人民的血汗。

③寺院经济与官府争夺人手和税收。

(3)反佛的斗争

①原因:佛教传播的危害统治

②表现:范缜《神灭论》;北周武帝灭佛

巩固练习

练习5魏晋时期的道教

A.开始兴起,成为人民反封建斗争的武器

B.吸取了儒家佛教的精华

C.成为地主阶级的宗教

D.建立了完整的神仙体系

练习6 (2005年全国文综Ⅲ卷)南北朝时期,陶弘景建立起道教的神仙体系。其中吸收了

A.佛教教义           B.法家思想 

C.墨子学说           D.《神灭论》的观点

练习7 南北朝时期,统治者宣扬佛教或大肆毁佛,其根本原因是

A.想要控制寺院的规模            B.不了解是否应该发展佛教艺术

C.对佛教教义理解抱对立态度      D.受统治需要的制约

练习8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佛教盛行的原因

①社会动荡  ②战乱不断 ③统治阶级支持  ④佛教的麻痹作用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③④              D.①②④

练习9 下列关于范缜思想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A.比较系统地批判了神学迷信

B.人的精神与形体相互分离,人死精神不死

C.形体好比刀刃,精神好比锋利,二者相互结合

D.人的精神与形体不可分离,人死精神亦死

练习10 “神即形也,形即神也,是以形存则神存,形谢则神无也。未闻刀没有利存,岂容形亡而神在?”说这段话的是

A.扁鹊     B.苟况      C.王充      D.范缜

三、承上启下的文学

1.特点:承上启下

2.流派:

(1)建安文学

①特点:内容充实、风格苍凉而又富有生气。

②代表作:曹操的《蒿里行》、王粲的《七哀诗》和蔡文姬的《悲愤诗》。

(2)陶渊明田园诗

①特点:清新自然,风格朴实恬淡。

②代表作:《归园田居》《桃花源诗》

(3)乐府民歌

①特点:南方民歌缠绵婉转,多描写爱情。北方民歌慷慨激昂,既有恋歌又有牧歌、战歌。

②代表作:《采桑度》、《敕乐歌》和《木兰辞》。

 

 

巩固练习

练习11 (2005年全国文综Ⅰ卷)生活在东汉末年的曹操是建安文学的代表人物,他的诗歌总体风格是

A.慷慨苍凉  B.朴实恬淡  C.缠绵婉转  D.浮艳华丽

四、艺术

1.书法:东汉末年,书法成为一门艺术;曹魏钟繇把隶书转化为楷书;东晋“二王”。

2.绘画:曹不兴,佛像画的始祖;东晋顾恺之,擅画人物,《女史箴图》、《洛神赋图》。

3.石窟艺术:山西大同的云冈石窟和河南洛阳的龙门石窟。评价(说明的问题):①石窟艺术的出现与石窟艺术的本身都反映了佛教对中国文化的深远影响,反映了中国文化对外来文化吸收、包容,并使它本土化。②石窟的开凿是统治阶级扩大佛教影响的需要,同时它也是劳动人民用血汗和智慧所凝成的,是历代雕刻工匠和画匠们留下的珍贵遗产,是我国的艺术宝库。

巩固练习

练习12 东汉末年至南北朝时期,著名的书法家不包括

A.蔡邕               B.钟繇

C.王羲之               D.曹不兴

练习13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绘画成就最大的方面是

A 人物画  B 山水画  C 风俗画  D 宗教画

五、三国两晋南北朝文化发展的原因

(1)经济发展:江南经济的开发,北方经济恢复和发展。

(2)民族大融合。

(3)前代秦汉文化的基础。

(4)外来宗教文化的传播。

(5)劳动人民辛勤劳动。

六、魏晋南北朝文化的特点

(1)带有国家分裂的烙印。南北文化差异很大,如文学的乐府诗南北风格迥异,南方民歌缠绵婉转,北方慷慨激昂。

(2)体现民族融合的特色。如《齐民要术》记述北方农牧业经验,就吸收了北方游牧民族的生产经验。

(3)思想活跃,各种思想有融合的趋势。佛教与反佛斗争激烈;佛、儒、道并行,并开始合流;佛教势力发展很快,对政治、经济、文学、艺术都产生了重要影响。

(4)科技进步。如祖冲之的圆周率、贾思勰的《齐民要术》、郦道元的《水经注》。

(5)承上启下。如张扬个性和对异域文化的认可;诗歌完成向七言诗的过渡。

巩固练习

练习14 下列不符合三国两晋南北朝北方文化发展特点的是

A.北方少数民族对传统文化产生重要影响

B.佛教对思想文化和艺术具有重大影响

C.北方生产经验得到了系统总结

D.北方各少数民族先后创制了本民族的文字

七、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文化反映了当时怎样的历史特点

科技的进步(祖冲之圆周率和《缀术》),文学艺术的成就(乐府诗、小说、王羲之书法和顾恺之的绘画),反映了江南的迅速开发;陶渊明的田园诗,反映了南方政治腐败,士族制度盛行和腐朽;《齐民要术》总结北方农牧业生产经验,反映了北方民族大融合和封建化的趋势;北方民歌出现描述战乱的《木兰诗》,反映了封建国家的分裂,北方战乱频繁;宗教画的流行、云冈和龙门石窟的出现、范缜反佛教的《神灭论》,反映了佛教的盛行。

   巩固练习

练习15 形成陶潜田园诗风格的社会根源在于

A.迷恋大自然的风光

B.热爱劳动人民

C.对城市污染的厌恶

D.对现实社会的不满

练习16 魏晋南北朝时期,宗教广为流行,在下列哪些文化领域得到直接反映

①石窟艺术   ②雕塑    ③绘画   ④哲学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①②    D.①②③④

练习17

图1 《礼佛图》

图2 《云冈第20窟大佛》

11.观察上面两幅图片,回答问题:

(1)图1、2反映了当时怎样的一种历史现象?这一现象出现的原因是什么?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答:佛教盛行。原因:长期战乱,社会动荡;佛教具有欺骗性;统治者的提倡和支持。影响:消磨人民的斗志,使人民安于现状;没有解脱人民的灾难,反而增加了人民的负担;修建佛寺,耗费大量财物;寺院经济膨胀,与封建政府争夺劳动力;出现了反佛思想和斗争;同佛教相关的建筑、文学和艺术得到了发展。

(2)云冈石窟修造于何时?位于何处?石窟艺术反映了怎样的一种文化现象?

答:北魏,山西大同。反映了佛教对中国文化产生了深远影响,以及中国文化对外来文化的吸纳和包容。

(3)图1、2反映了怎样的艺术成就和特征?其表现主题说明了什么?

答:反映了当时雕刻和造像艺术的高超水平,具有中外文化交融的特征。说明了一定的文化是一定社会政治经济的反映并为之服务,一定的文化特点是由一定的社会政治经济特点所决定的。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09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