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文化 | 社会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教案试题 >> 历史教材 >> 教材资源 >> 正文
华师版中国历史第一单元
华师版中国历史第二单元
刘向荣:如何开发作为课
人教版历史必修2第一单
人教版全国中考历史模拟
人教版历史材料与解析精
人教版历史材料与解析精
人教版历史材料与解析精
人教版历史材料与解析精
人教版历史材料与解析精
最新热门    
 
人教版中国古代史第一轮复习提纲1

时间:2009-10-18 17:26:25  来源:肖秀灵
 

 

第一单元 祖国历史的开篇---先秦

 


湖南炎陵一中 肖秀灵 

复习内容:

1、夏、商、西周的更替和制度(1)夏朝的建立(2)商朝的兴衰(3)武王伐纣和西周的分封(4)国人暴动和西周灭亡

2.春秋战国纷争和民族融合

(1)诸侯争霸和兼并战争

(2)民族融合

3.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经济和社会变革

(1)农业、手工业、商业和城市

(2)土地所有制的变迁

(3)春秋战国时期的改革和变法

4.先秦时期的文化

(1)老子孔子

(2)百家争鸣

(3)文学和艺术

(4)天文和物理

(5)扁鹊

复习重点:

1、  夏商周断代工程,夏史探讨和商朝殷墟。

2、  西周分封制以及影响。

3、  春秋战国时期社会政治经济领域的变化,春秋争霸与战国兼并,战国变法运动的产生和主要内容。

4、  孔子与战国“百家争鸣”。

单元概述:

1、时间:170万年前——公元前221年

2、特征:

(1)政治:以王位世袭制为标志,中国进入阶级社会,并建立一系列政治制度

(2)经济:农业确立在各经济部门中的主导地位;手工业部门内部分工基本完成,重要的手工业部门均已建立;全国性商业市场形成,具有政治、经济、文化三位一体的封建城市形成;形成中原地区领先全国的经济格局;封建社会最基本的重农抑商政策形成

(3)民族:中华民族形成;华夏族与周边少数民族接触频繁,促进了民族融合

(4)文化:独具特色的中华传统文化开始形成

3、线索:

(1)原始社会:

原始人群(元谋人、北京人)——氏族公社(母系氏族:山顶洞人、半破人、河姆渡人;父系氏族:大汶口文化中晚期、传说时代)

(2)夏商周三代:

夏(奴隶社会形成)——商(奴隶社会发展)——西周(奴隶社会鼎盛)

(3)春秋战国:

春秋——奴隶社会瓦解;战国——封建社会形成

复习策略

1.明晰先秦的时期划分。先秦时期是指从中国历史开端至秦统一(从170万年前至公元前221年),包括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的初步形成时期。奴隶社会具体又可分为:奴隶社会的形成阶段——夏朝,奴隶社会的发展阶段——商朝,奴隶社会的繁荣阶段——西周,奴隶社会的瓦解阶段——春秋。

2.比较春秋战国时期的改革或变法。如齐国的管仲改革,秦国的商鞅变法,要了解它们的背景、内容和影响。

3.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分析井田制和分封制的关系。分封制是奴隶社会的政治制度,井田制是奴隶社会的经济制度,分封制建立在井田制的基础上,没有井田制就没有分封制;井田制是奴隶社会的经济基础,分封制是与之相适应的上层建筑。两种制度都适应了当时生产力的发展水平,使西周走向强盛。

                                

第一讲  夏商西周的政治与经济

复习内容:夏商西周的更替和制度

复习重点:井田制和分封建制

复习难点:井田制和分封制

复习方法:启发引导法、讨论法、分析法、练习法

课前准备:课件《夏商西周的政治与经济》

夯实基础

一、夏朝的建立

1.建立:①约公元前2070年,我国历史上的第一个奴隶制国家夏朝建立了。②王位世袭制代替禅让制,出现了“家天下”的局面。王位世袭制的确立,是我国从原始社会过渡到奴隶社会的重要标志。③夏朝奴隶主贵族为维护自己的利益,建立起奴隶制国家机器,对奴隶和平民实行专政。

2.夏桀的暴政及商汤灭夏。

二、商朝的兴衰

1.商汤建国。约在公元前1600年,汤灭夏,建立商朝,定都亳。

2.盘庚迁殷。①迁都的原因:汤建国后一百多年间,王位纷争,政治动乱,灾害频繁,国势受到影响。为摆脱动乱和自然灾害,商王曾五次迁都。

②迁都殷的时间:约公元前1300年。

③迁都殷的作用。使商朝的政局由动荡到稳定,国势中兴,进入政治经济发展的新时期。

3.商朝的统治区域。商是当时世界上的大国。

4.商纣王的暴政。用“炮烙之刑”残害人民,引起人民纷纷反抗。

5.残酷的商朝奴隶制度。商朝奴隶主用残酷的刑法,镇压人民,如“人祭”和“人殉”等,奴隶的处境悲惨。

三、武王伐封和周朝的强盛

    1.武王伐纣。

①商纣王的暴政。由于纣王的暴虐无道,引起了人民的反抗和自己的军队阵前倒戈。

②周国的强盛。周文王任用姜尚、周公旦改革政治和军事,发展农业生产,重用人才,壮大兵力,作好了灭商的准备,为后来武王伐纣的胜利奠定了基础。

③武王伐纣。文王死后,周武王继承文王遗志,继续积极准备灭商。最后利用商纣统治分崩离析的机会,联合众多部落举兵伐纣,经过牧野之战,灭亡商朝。

    2.西周的建立。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建立周朝,都城镐京,史称西周。

3.西周的强盛。周成王及其子康王在位时,周朝进入兴盛时期,史称“成康之治”。西周是在当时世界东方具有重要地位。

4.国人暴动和西周灭亡

①周厉王的暴政:这是国人暴动的原因。

②国人暴动:“国人”即西周的平民,属于被统治阶级。他们的身份比奴隶自由,有自己的一些耕地,但要受奴隶主贵族的剥削,还要被迫去当兵,替奴隶主打仗。

A.爆发的时间:公元前841年。B.爆发原因:周厉王的暴政激起了平民和奴隶的反抗。C.经过:镐京的平民和奴隶举起武器攻进王宫,赶跑周厉王。政权暂由大臣周公和召公共同执掌,史称共和行政。

5.西周灭亡。①国人暴动沉重打击了西周奴隶制王朝。西周末年,社会动荡不安,王室衰微,诸侯常不来朝贡。②公元前771年,犬戎族攻破镐京,西周灭亡。③公元前770年周平王把都城东迁洛邑东周开始。

四、井田制、分封制

1.井田制。

①井田制的含义:

A.是田地的形式,因田地阡陌纵横,如同井字,称为井田;B.是经营方式,也就是剥削方式。它是奴隶社会的土地国有制度。

②井田制是奴隶社会的经济基础,它一旦瓦解,奴隶制度也随之消亡。

   2.分封制。

①实行分封制的目的。周人原来是商朝统辖的一个西方部落,灭商后又四处征战,征服了许多地方。为了统治已征服的辽阔地区,西周实行了分封制。

②分封办法:周天子把一定的土地和人民分封给自己的亲属、功臣和先代贵族的后裔,让他们建立诸侯国,拱卫王室。

③周王与诸侯的关系:周天子是最高统治者,是诸侯的共同主人。诸侯是周天子的臣属,必须服从周天子的命令,还要定期朝见天子纳贡,带兵随从天子作战。

④分封的作用:周朝巩固了统治,而且发展了疆域,成为地域空前广大的奴隶制国家。

⑤周朝先后分封的重要诸侯国有:鲁、齐、燕、卫、宋、晋等。

知识拓展:

1.判断夏朝是第一个奴隶制国家的主要依据:(1)从国家与氏族的区别来看:氏族按血缘结合在一起,国家按地区来管理,禹治水成功后,就把天下分为九州,派“九牧”去管理,这表明夏已具有国家的职能,而不是靠氏族的血缘关系,这是国家和部落的根本区别。(2)从管理机构来看:1958年河南二里头出土了宫殿建筑群,达一万平方米,并有一支军队,还有监狱的文物,这些已证明夏的国家机构已初具规模,成为阶级统治的工具,而这些恰恰是原始社会所不具备的。(3)从阶级关系上看:夏朝的主要阶级有奴隶主阶级、奴隶阶级和平民。夏王朝的政权性质是奴隶制。

2.正确理解奴隶社会取代原始社会是历史的进步:因为这种制度适应了当时生产力发展的要求,并促进了当时生产力的发展。如俘虏不杀作为奴隶保存下来(实际就是保存了劳动力);奴隶主占有大量生产资料可以组织大规模生产,进行简单协作,利于提高劳动生产率;劳动分工的扩大为生产力进一步发展提供了可能;金属工具广泛使用等。

3.用政治学常识有关生产关系的概念分析井田制:周朝一切土地属于周王所有,周王把土地分赐给诸侯臣下,但臣下只有世代享用权,不得转让和自由买卖,还要交纳一定的贡赋,这是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奴隶主贵族强迫奴隶集体耕种,这是人们在社会生产中的地位和相互关系;奴隶主利用井田制,剥夺奴隶的劳动成果,这是产品分配形式。

4.正确认识井田制、分封制及其关系(1)井田制是我国奴隶社会的土地国有制度。这一制度曾适应生产力发展的需要,与其他制度一同推动西周走向强盛。春秋时期,井田制瓦解的根本原因是这种生产方式不能适应生产力发展的需要。(2)分封制是西周的政治制度。(3)分封制和井田制的关系①分封制是奴隶社会的政治制度,井田制是奴隶社会的经济制度。分封制建立在井田制基础之上,没有井田制就没有分封制。②井田制是奴隶社会的经济基础,分封制是与之相适应的上层建筑。③两种制度都适应了当时生产力发展的水平,从而保证西周了的强盛。④春秋时期,随着井田制的瓦解,建立在井田制基础之上的分封制也就从根本上瓦解了。

5.注意区分“分封制”和“封建制度”两个不同的概念:分封制是西周的政治制度。它是在古代土地王有的前提下,利用宗法血缘纽带分封土地建立诸侯国的制度,实际上是奴隶制国家的地方行政制度,明确了中央政权与地方政权的隶属关系和利权关系。而封建制度是在奴隶社会解体后出现的一种新的社会形态,它从最初的“封藩建卫”演变而来,是建立在郡县制度基础之上,以地主阶级掌握土地和政权,压迫、剥削农民阶级为内容的社会制度。政治上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和经济上的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成为封建制度的主要内容。

6.商汤灭夏、武王伐纣和国人暴动的性质:商汤灭夏、武王伐纣的斗争都是反抗奴隶制国家暴虐统治的正义斗争,也是奴隶主贵族争权夺利的斗争。“国人”是平民,举行暴动的是平民和奴隶,国人暴动是平民和奴隶的反抗斗争。

巩固练习

1、“今大道既隐,天下为家,各亲其亲,各子其子,货力为己”文中的“大道”是指:

①禅让制           ②世袭制           ③公有制         ④私有制( )    

A.①③          B.②③       C.③④         D.①②

2、王位世袭制取代禅让制的主要因素是( )                               

A.家天下局面的出现               B.国家机器的完善

C.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D.历史人物的决策

3、下列各项关于禹的各项表述中,不准确的是                                 

A.黄河流域的部落联盟首领        B.建立夏朝

C.以王位世袭制代替了禅让制       D.治理黄河有功

4.考古学家在河南省西部发现的“二里头”文化,其年代距今约为4080-3609年之间。据此,“二里头”文化相当于( )       

A.大汶口晚期      B.夏朝     C.商朝早期    D.商朝中期

5.夏、商、西周的下列都城,在今河南境内的有

①夏都阳城           ②商都殷       ③周都镐京       ④周都洛邑

A.①②              B.②④       C.①②③        D.①②④

6.下列的事件中,距今约四千年左右的是

A.汤建立商                        B. 武王伐纣

C.王位世袭制代替禅让制            D.盘庚迁殷

7.下列各项史实,按其时间先后顺序排列的是( )  

①牧野之战         ②周平王迁都         ③盘庚迁殷        ④国人暴动

A.①②③④    B.③①④②    C.③④①②     D.②③④①

8.周武王伐纣灭商成功的根本原因是 

A.纣的残暴统治激起奴隶的反抗       B.商朝前线兵力弱

C.文王时任用姜尚进行政治军事改革   D.一些小国、部落参与伐商战争

9.西周分封诸侯国,诸侯国实质上是( ) 

A.巩固奴隶主国家政权的需要      B.西周的地方政权机构

C.由中央直辖的地方行政单位      D.拱卫中央的藩属国

10.西周分封制与井田制之间的纽带是( ) 

A.工具和奴隶   B.贡赋和工具  C.土地和义务  D.王位和权力

11. 西周分封制核心内容是

A.分封土地     B.分封爵位     C.规定义务     D.规定贡赋

12.分封制的瓦解首先表现在 

A.土地私有的不断扩大              B.诸侯不听从天子的命令

C.齐桓公称霸中原                  D.王畿之地被迫缩小

13.西周时期的诸侯国,位于最北和最南面的是( )

A.鲁、卫       B.齐、楚     C.卫、晋       D.燕、楚

14.西周与商朝相比较,政治上的主要不同之处是( )

A.实行王位世袭制              B.实行分封制

C.强化奴隶制国家机器            D.对奴隶和平民实行专政

15.下列符合西周井田制规定的是( )

A.奴隶分散耕作                  B.奴隶交纳田租

C.诸侯交纳贡赋                  D.土地可以买卖

 

 

第二讲 春秋战国时期的政治和经济

复习内容:春秋战国纷争和民族融合;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经济和社会变革

复习重点:春秋战国时期的改革

复习难点:对春秋战国时期争霸战争的认识;商鞅变法的历史背景和成功的原因、启示。

复习方法:启发引导法、讨论法、分析法、练习法

课前准备:课件《春秋战国时期的政治和经济》

夯实基础

一、时代特征

春秋战国时期是从奴隶社会过渡到封建社会的大变革时期,春秋是奴隶社会的瓦解时期,战国是封建社会的形成时期,公元前475年,我国进入封建社会。

    二、春秋时期的诸侯争霸

    1.背景:周朝王室衰微,诸侯不再听从天子的命令,不再朝觐和纳贡。

    2.目的:取得更多的土地和人民,支配其他诸侯国。

    3.过程

    (1)齐桓公称霸:任用管仲改革,以“尊王攘夷”为口号;标志事件是公元前7世纪的葵丘会盟。

    (2)晋楚争霸:晋文公称霸的标志是城濮之战中大败楚军,公元前6世纪初称霸的是楚庄王。

    (3)吴越争霸:吴王阖闾、越王勾践是春秋后期的霸主。

    三、战国时期的兼并战争

    1.背景:三家分晋和田氏代齐,标志着七雄争霸的格局开始形成。

    2.过程

    (1)魏齐争霸:时间是公元前4世纪中期,经过桂陵之战和马陵之战,魏国削弱。

    (2)秦国独霸:公元前260年,秦军在长平之战中大胜赵军,这是战国时期兼并战争中规模最大、杀伤最多的一次战役。

    四、对春秋战国时期争霸战争的认识

    1.客观作用:促进了经济文化交流,民族融合加强,为统一奠定了基础。

    2.破坏作用:破坏了社会经济的发展,给人民带来巨大的痛苦和灾难。

    五、社会经济

    1.发展原因:①封建生产关系的确立。②生产工具和生产技术的革新。③统治者的重视。④水利工程的推动。

    2.表现

    (1)农业:①生产工具:铁器时代到来的表现是铁农具的广泛使用,标志着我国社会生产力的显著提高;牛耕出现的意义是我国农业技术史上农用动力的一次革命。②兴修水利:中原地区普遍用桔槔灌溉农田;春秋时期楚相孙叔敖修芍陂;战国时期的水利工程主要有秦国蜀守李冰修的都江堰和水工郑国修的郑国渠。

    (2)手工业:冶铸业成就有铸铁柔化处理技术,比欧洲早两千年以上;青铜铸造成就有春秋中期的珍品莲鹤方壶、金银错技术和雕铸技术;漆工艺采用夹纻技术;纺织业成就有长沙楚墓出土的战国麻布残片;其他行业有煮盐业、酿酒业;手工业工艺专著《考工记》。

    (3)商业:中原市场繁荣,许多城市既是繁华的商业中心,也是各国的政治中心。

    六、社会变革

    1.原因:①经济基础:封建土地私有制的剥削方式出现,由公田到私田的转变表明了这一点,新的国家赋税制度和法律条文也促使了土地所有制的转变,如齐国管仲的“相地而衰征”和鲁国的“初税亩”。②阶级基础:新兴地主阶级的经济和政治势力的增长,要求进行改革,建立地主阶级统治。③思想基础:百家争鸣局面的出现。

2.表现:①魏国的李悝变法。②楚国的吴起变法。③秦国的商鞅变法,时间:公元前356年,两次变法的主要内容:实行什伍连坐法;重农抑商,奖励耕织;统一度量衡;废分封,行县制;废井田,开阡陌。性质:地主阶级的改革运动。评价:废除了奴隶主贵族的世袭特权,促进了封建经济的发展,加强了新兴地主阶级的中央集权;使秦国日渐强盛,为统一奠定了基础。

    3.影响:最终确立了封建制度。

知识拓展

1.对春秋时期的诸侯争霸战争的认识

    春秋时期是我国奴隶社会的瓦解时期。奴隶社会的瓦解在政治上突出表现为诸侯争霸,分封制的统治秩序遭到破坏和动摇。诸侯争霸战争的实质是奴隶主贵族为扩张领土和掠夺财富而进行的战争,对交战双方来说都是非正义的,战争给人民带来了深重的灾难和痛苦,这就是人们通常所说的“春秋无义战”的含义。但是,战争在客观上也起着推动历史前进的积极作用:①加快了统一步伐。大国兼并小国,拓展了疆域,使诸侯国的数目减小,逐步实现了区域性局部统一,为后来的国家统一创造了条件。②促进了民族融合。争霸战争促进了华夏族与周边各部落的交往和融合,逐步形成了以东方的齐国、南方的楚国、西方的秦国和北方的燕国为主的民族融合中心,为华夏族的形成奠定了基础。③推动了社会经济的发展。各国为争霸图强,纷纷改革,发展经济,稳定社会秩序,从而推动了生产的发展。④加速了奴隶制向封建制的转变。各国的改革都不同程度地削弱了奴隶主贵族集团的势力,便利了新兴地主势力的发展,也为战国时期的变法运动奠定了基础。 

注意:评价历史事件时要坚持生产力标准,只要是符合生产力发展要求的事件,就应该予以肯定。春秋战国时期的争霸和兼并战争虽然给人们带来了巨大灾难,也破坏了社会生产,但其客观作用不可低估,原因是这一事件从宏观上是符合社会发展方向的,即符合两大趋势:封建制的逐渐确立和统一因素的不断增长。

2.商鞅变法的历史背景和成功的原因、启示

    战国时期,在新兴地主阶级的推动下,各国先后开展了变法运动,秦国的商鞅变法是其中最为彻底、效果最为显著的一次。

历史背景:①战国时期,封建土地私有制取代了奴隶社会的土地国有制,新兴地主阶级力量壮大,他们要求废除奴隶主贵族的特权,发展封建经济,建立地主阶级专政。这是战国时期变法运动的经济基础和阶级基础。②各国为赢得兼并战争的胜利,努力寻求富国强兵之道,如战国初期李悝在魏国变法,吴起在楚国变法,这是变法运动的社会条件。③秦孝公即位后,痛感秦国力量、地位的卑微,发愤图强,决心变法,这是变法运动的直接原因。

成功原因:①变法顺应了历史发展趋势,合乎秦国国情,这是变法成功的根本所在。②变法得到秦孝公的大力支持,变法措施执行坚决,这也是变法成功的重要原因。

    启示:改革和变法是不会一帆风顺的,但代表进步势力的新事物最终会战胜旧事物。

3.春秋战国时期中国历史呈现的两个显著趋势

    (1)由分裂走向统一。春秋时期,周王室衰微,诸侯争霸,大国兼并小国,诸侯国数目逐渐减少;战国时,较大的诸侯国只剩下齐、楚等七国,七国继续进行兼并战争,给人民带来了灾难,人民渴望统一。秦国经商鞅变法逐渐富强,秦王嬴政经过大规模兼并战争,于公元前221年统一全国。

    (2)由奴隶制瓦解到封建制确立。春秋时期,由于铁器、牛耕的使用,私田增多,鲁国首先采取按亩收税的方法,承认土地私有。一些贵族将土地出租,收取地租,转化为地主,奴隶转化为农民,井田制瓦解,意味着奴隶制的瓦解。战国时期,在新兴地主阶级推动下,各诸侯国经过100多年的变法,废除了旧制度,封建制度最终确立。 

4.春秋战国时期有利于结束分裂混乱局面、走向统一的因素

    (1)诸侯国间的争霸和兼并战争,使诸侯国数目减少,形成统一的趋势。

    (2)华夏族和其他各族接触频繁,促进了民族融合。

    (3)各国的变法打击了旧贵族的势力,促进了旧制度的瓦解崩溃和新兴地主阶级统治的建立。变法后秦国势力的强大,为统一准备了条件。

    (4)法家理论的形成和发展为以后建立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奠定了基础,又为统一提供了理论武器。

    (5)战国时期各国经济的发展,促进了各地的经济文化联系。

(6)长期战争给人民带来深重灾难,人民渴望统一。 

实例点拨

【例1】(2004全国高考文综 )春秋战国时期铁器的使用和牛耕的推广产生了深远的社会影响,这些影响不包括(  )

    A.促使井田制瓦解              B.导致地主阶级兴起

    C.强化了周王室的统治          D.引发改革变法的时代风潮

    解析:春秋战国时期生产工具改进,生产力水平提高,从而导致奴隶制瓦解、封建制形成。A、B、D三项正确,但不符合题目要求,故选C项。

    答案:C

    讲评:渗透了对生产力观点的考查,古代生产力发展的主要表现之一就是生产工具的革新和应用,教材中是作为社会变革的原因来分析的,本题则是考查“社会影响”,用词虽不同,但实际意义是相同的。

拓展:现在史学界有三大主流史学观点,即生产力标准、整体史观、现代化理论。其中,生产力标准是认识评价历史的根本尺度,整体史观是认识历史的新视角,现代化理论是认识近代以来历史的主线。

【例2】(2004两广高考)韩非子指出,商鞅虽死,“秦法未亡也”。结合商鞅变法的具体措施,分析其历史影响。

    解析:审题要注意把握题干中“具体措施”“历史影响”等中心词,但要注意是对商鞅变法积极性方面的考查。

    参考答案:商鞅变法废井田,承认土地私有;废除旧贵族特权、奖励耕战,按军功授爵和赐给田宅;建立县制,由国家统一派官治理。顺应了时代发展潮流,代表新兴地主阶级的利益,促进了先进生产方式的确立,使秦国迅速强盛。

    讲评:史论结合是认识历史、分析历史的基本方法。本题就是从商鞅变法的具体措施出发,根据当时历史发展的特点,认识商鞅变法的历史影响。

巩固练习

1.春秋时期,由“礼乐、征伐自天子出”变为“礼乐、征伐自诸侯出”。这种现象主要反映了( )

A.周天子失去了军事力量                B.周天子将权力下放到诸侯国

C.周天子失去了天下共主的地位          D.诸侯国帮助周天子巩固地位  

2.春秋时期,各诸侯国君选用人才普遍实行“任人唯贤”“因功受禄”的制度,这表明( )

A.新兴地主取得统治地位                 B.各国采纳了墨子“尚贤”的主张

C.奴隶制的特权制度趋于瓦解             D.奴隶主贵族竭力维护旧制度

3.管仲在齐的改革,产生的社会效果不包括( ) 

A.经济实力发展                      B.军事力量加强

C.社会性质变化                      D.实现称霸目标

4.下列各项中,表明齐桓公霸主地位得到正式承认的是(    )  

A. 任用管仲为相进行改革                B. 提出“尊王攘夷”的口号

C. 周王派代表参加葵丘会盟              D. 打败了不向周王纳贡的楚国

5.《太史公自序》载:“春秋之中,弑君三十六、亡国五十二,诸侯奔走,不得保其社稷者,不可胜数。”反映的实质问题是( ) 

A.诸侯争霸使诸侯国数目减少          B.诸侯国之间为争夺土地和人口互相残杀

C.新兴地主武装夺权,奴隶制崩溃      D.诸侯弃国逃跑,井田制瓦解

6. 春秋时期,诸侯争霸所反映的实质问题是(    )    

A. 井田制瓦解       B. 分封制崩溃     C. 诸侯野心大       D. 周王室衰微

7.下列关于春秋战国争霸战争性质的说法,正确的是( )

A.打击奴隶制,推广封建制              B.“尊王攘夷”,维护周天子统治地位

C.春秋无义战,阻碍社会进步            D.争夺人口、土地的兼并战争

8.春秋争霸战争的客观进步作用有( )

①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奴隶主贵族集团的势力

②促进了华夏族与其他民族的融合 

③加强了统一趋势 

④有利于新兴地主势力的发展

A.①            B.①②         C.①②③          D.①②③④

9.下列关于春秋战国时期诸侯纷争的史实,表述不正确的是( )

A.齐桓公以“尊王攘夷”的口号,确立了在中原的霸主地位

B.越王勾践成为春秋时最后一个霸主

C.三家分晋和田氏代齐,形成了战国七雄争霸的格局

D.长平之战是战国兼并战争中规模最大、杀伤最多的一次战役

10.春秋战国时期,华夏族与各少数民族融合的实质是( )

A.华夏文化的扩大                  B.华夏族开始形成

C.华夏族战胜蛮夷                  D.封建生产方式扩展

11.下列关于我国使用铁器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我国是世界上首先使用铸铁的国家 B.我国在西周晚期开始出现铁农具

C.我国春秋战国时期已发明了铸铁柔化技术 D.我国战国时期铁农具使用范围扩大

12.下列春秋战国时期修的著名水利工程中,位于淮河流域的是( )

A.芍陂          B.都江堰       C.郑国渠        D.西门豹渠  

13.下列我国哪项手工业技术是领先欧洲两千年以上的?( ) 

A.夹纻技术                   B.金银错技术

C.铸铁柔化处理技术                D.用曲造酒技术

14.按因果关系排列下列各项的先后顺序     ①铁器的使用和牛耕的推广

②贵族采用新的剥削方式                   ③私田主人不向国君交纳私田产品

④齐国采用“相地而衰征”和鲁国实行“初税亩”( )

A.①②③④      B.①③②④     C.③①④②     D.①③④②

15.战国时代虽然战争不断,但这一时期的经济却得到发展,其主要原因在于(  )A.各国变法推行重农抑商政策        B.各诸侯国为了争霸而较注重发展生产

C.农民的经济地位要比奴隶高        D.封建制度的确立适应了生产力的发展

16.战国时期,各国君王纷纷变法的直接动力是( )

A.生产力的迅速发展                B.想称雄天下的欲望

C.阶级斗争非常尖锐                D.东周王室日渐衰微

17. 《吕氏春秋》载:“公作则迟,有所匿其力也;分地则速,无所匿其力也。”反映的实质问题是(    )

A. 春秋时期已使用铁器和牛耕           B. 私田的开垦越来越多

C. 国君承认私田主人的土地所有权       D. 封建生产关系比井田制进步

18.春秋后期,鲁国实行的“初税亩”和齐国实行的“相地而衰征”,其导致的后果有

①增加了国家收入                      ②承认了土地私有

③促进了封建生产关系的确立            ④加速了井田制的瓦解( )  

A.①②③④      B.②③④       C.①②③          D.①③④

19、 《史记·商君列传》载:“商君相秦十年,宗室贵戚多怨望。”这主要是因为变法

A. 允许工商者入仕作官                 B. 准许土地自由买卖

C. 承认土地归私人所有                 D. 规定按军功授爵赐田  

20.商鞅变法哪些内容直接废除了奴隶主贵族的特权  ( )     ①军功授爵制

②重农抑商         ③废除井田制       ④废分封、行县制     ⑤实行连坐法

A.①③④        B.①②⑤       C.②③⑤          D.②③④⑤

21.商鞅变法取得成功的根本原因是

A.获得秦孝公的大力支持                B.符合了人民的根本利益

C.顺应了经济发展的趋势                D.反映了新兴地主的愿望

22、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1:天子适诸侯,曰巡狩;巡狩者巡所守也。诸侯朝于天子,曰述职;述职者,述所职也。无非事者……一不朝则贬其爵,再不朝则削其地,三不朝则六师移之。 ——《孟子·告子》

材料2:(周)王夺郑伯(郑庄公)政,郑伯不朝。秋,王(令)诸侯伐郑,郑伯击之。……(周)王卒大败,祝聃(郑庄公的臣下)射(周)王中肩。 ——《左传》

请回答:

(1)材料中所述的是什么政治制度?(2分)

答:周初的分封制。

(2)根据材料1概括出诸侯有何义务?诸侯与天子之间是何关系?(8分)

答:保护周王室;忠于职守,保卫封地;定期朝见天子,向天子述职;诸侯服从天子。

(3)材料2中,出现了什么新问题?反映的本质问题是什么? (4分)

答:王室衰微,诸侯不尊天子。分封制崩溃。

 

 

第三讲 春秋战国时期的文化

复习内容:老子和孔子;百家争鸣;文学和艺术;天文和物理;扁鹊。

复习重点:百家争鸣;科技成就。

复习难点:春秋战国时期文化空前繁荣的原因;我国封建时代治国模式的形成及其认识。

复习方法:启发引导法、讨论法、分析法、练习法

课前准备:课件《春秋战国时期的文化》

夯实基础:

一、老子和孔子

    1. 老子:春秋时期著名思想家,道家的创始人,他的学说记录在《道德经》里。其思想的精华是朴素的辩证法思想,在政治上主张“无为”,反对用严刑峻法治理天下。

    2. 孔子:①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其思想的核心是“仁”,主张以德治民,政治上主张逐步改良。②孔子是伟大的教育家,主张“有教无类”的办学思想,扩大了教育的范围,打破了由奴隶主贵族垄断教育的“学在官府”的局面。③孔子对保存古代文化典籍的贡献。

    二、百家争鸣

    1. 百家争鸣局面的出现:战国时期,社会经历着划时代的变革,许多思想家从不同的立场和角度出发,对当时的社会变革发表不同的主张,逐渐形成了墨家、儒家、道家、法家、名家和阴阳家等不同的派别,其中儒、墨两家影响最大,并称“显学”,其次是道家。他们纷纷著书立说,宣传自己的主张,批评别人,出现了百家争鸣的局面。

    2. 各派代表及其思想和主张

    (1)墨子:墨家学派的创始人,代表了小生产者(平民)的利益。墨子主张“兼爱”“非攻”“尚贤”,他的思想在当时比较进步。

    (2)孟子和荀子:战国时期儒家的代表人物。

    ①孟子:继承和发展了孔子的学说,提出“仁政”“民贵君轻”,他认为“政在得民”。

    ②荀子:认为自然界具有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规律,是唯物主义思想家,主张“制天命而用之”,就是人可以通过主观的努力去改造自然,为人类造福,即人定胜天的思想。

    (3)庄子:战国时期道家代表人物。他继承和发展了老子的唯心哲学,鄙视富贵利禄,痛恨“窃钩者诛,窃国者为诸侯”的不公平社会现象。但他敌视社会的进步,反对人的任何作为,其思想是消极的。

    (4)韩非子:战国时期法家的集大成者。他认为历史是不断向前发展的,主张要按照现实需要进行政治改革,“以法为本”来治国,主张建立君主专制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

    三、繁荣的文学和艺术

    1.文学成就

    (1)《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共305篇,绝大部分是西周至春秋中叶的诗歌;《诗经》的人文主义精神和现实主义的创作态度,对我国文学的发展有深刻影响。

    (2)屈原和《离骚》:屈原是我国古代的伟大诗人,他采用楚国方言,利用民歌的形式,开创了诗歌新体裁——“楚辞”。其代表作是《离骚》,表达了对楚国和人民的热爱。

    (3)诸子散文:先秦诸子的文章各有特色,在文学史上影响最大的是孟子和庄子。

    2.艺术

    (1)绘画已成为独立的艺术:长沙楚国遗址出土的《妇女凤鸟图》和《御龙图》是我国现存最古老的帛画。四川成都出土的战国青铜器“嵌错赏功宴乐铜壶”,说明青铜器的装饰已由以前的图案发展为完整的画像。

    (2)湖北随州曾侯乙墓出土的整套青铜编钟,是我国古代音乐艺术的瑰宝。

    四、先进的科学技术

    1.天文和物理

    (1)天文学的发展:《春秋》记载,公元前613年,“有星孛入于北斗”,这是世界上公认的最早一次关于哈雷彗星的记录,比欧洲早600多年。春秋时期我国历法基本上确立19年7闰的原则,这比西方早160年。战国时期出现世界上最早的天文学著作《甘石星经》。

    (2)物理学的成就:《墨子》中的《墨经》记载了大量的物理学知识。

    2.名医扁鹊:

他是战国时期最著名的医生,采用望、闻、问、切四诊法诊断疾病;四诊法奠定了我国中医诊断学的基础,一直为中医所沿用;扁鹊尤其擅长切脉诊断,后代医生把他奉为“脉学之宗”。

知识拓展:

1.春秋战国时期文化空前繁荣的原因

    (1)铁农具和牛耕的推广、生产的发展、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为文化的繁荣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

    (2)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促进了社会的大变革,即阶级关系剧烈变化,奴隶制逐步崩溃,封建制度逐步形成,社会的大变革促进了文化的繁荣。

    (3)社会的动荡使得思想活跃,有利于文化的发展和繁荣。社会的大变革使得许多思想家从不同的角度对社会变革发表不同主张,形成了百家争鸣的局面。当时列国纷争、社会剧变、战争动荡,使得当时不可能有统一的政治力量去钳制思想,因而思想也就空前活跃。

    (4)社会动荡时期,各国统治者为了在争霸中获胜,纷纷重用才学之士,一大批文化人被网罗在诸侯、大臣门下,他们为各国的争霸斗争和社会改革出谋划策,这客观上有利于文化的繁荣和发展。

    (5)大国争霸,社会的动荡,使得民族融合进程加快。由于战争,出现了空前的民族大迁徙、大交流,华夏族与其他少数民族加强联系,各族之间的地域界线被打破,这有利于各民族文化交流,丰富了华夏文化,促进了文化的繁荣。

    (6)春秋战国时期文化的繁荣还有两个突出原因,即劳动人民辛勤劳动的创造和夏、商、周文化发展的奠基作用。

点拨:不同历史时期文化发展的原因是有共性的,诸如生产力的发展、统治者的提倡、人民群众的创造等,也要注意从时代背景出发,具体分析文化发展的原因。

2.百家争鸣局面的出现和结束

    战国时期,由于政治主张和哲学看法的不同,诸子百家纷纷著书立说,宣扬自己的主张,批评别人,形成百家争鸣的局面。

    出现的历史条件:①生产技术的进步,社会经济的发展,为思想文化的繁荣提供了物质基础。②私学的兴起和讲学之风的出现,造就了一批有知识、有才干和敢于表达自己观点的思想家。③激烈的社会大变革和阶级关系变动,促成了各种政治主张的产生和不同哲学派别的形成。④诸侯争霸的政治局面和尚未建立统一的观念形态的思想局面,为诸子百家思想的传播提供了一个宽松的社会环境。百家争鸣局面的出现是经济基础的大变革在意识形态领域里的必然反映。

    百家争鸣局面结束的必然性:秦王嬴政统一中国后,采纳韩非子的学说,建立专制主义的中央集权制度,法家思想成为主要的统治思想。随着统一封建王朝的建立和封建生产关系的完全确立,适应诸侯纷争局面的百家争鸣已经失去了存在的土壤;而儒家学派的一些人面对刚刚建立的中央集权制度,还要对它进行指责攻击,就更无法避免遭到被禁的厄运。百家争鸣局面最终结束的标志是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3.先秦时期文化发展的特点

    (1)文字成熟:甲骨文成为我们今天汉字的直接来源。

    (2)思想基础:中国古代的重要思想派别都已出现,构成传统文化主体内容的儒家思想和作为补充的法家和道家思想,在百家争鸣中更是各露峥嵘。

    (3)教育奠基:孔子的教育思想和实践,成为中国古代教育的主要源泉。

    (4)浪漫主义和现实主义结合的文学传统形成,代表是屈原及其作品。

    (5)史学奠基:以孔子编《春秋》为标志。

    (6)科技奠基:这一时期主要集中在天文历法、医学、建筑三大领域。

4.我国封建时代治国模式的形成及其认识

    儒家、法家和道家站在不同的阶级立场上,为封建统治者设计了各具特色的治国思想,儒家提倡德政、礼治和人治,强调道德感化;法家提倡“一断于法”,实行法治、强调暴力统治;道家提倡顺乎自然,“无为而治”,三者具有很大的互补性。经过秦、西汉初年的治国实践,从正反两个方面证明:在动荡年代,诸侯割据,难以用儒家路线实现全国大一统,而法家路线却能收到这样的效果;在动荡结束之初,人口凋敝,生产破坏,应该实行道家无为政治,与民休息,以恢复和发展生产;当国家稳定,走上正常运行轨道之后,不能再实行严刑峻法的暴力统治,而以儒家路线为宜。三者之间表现出了互相融合的趋势。到了汉武帝时期,董仲舒以儒家路线为基础,以法家路线为辅助,兼采道家思想,奠定了中国封建社会统治思想的基本格局。从此以后,以儒家伦理道德为中心,以法家的严刑峻法为辅助,以道家权术政治为手段的治国模式,成为历代统治阶级奉行不变的治国政策。

实例点拨:

【例1】(经典回放)“仁”的思想在先秦时期进步意义主要是(  )

    A.满足新兴地主阶级的政治需要          B.抑制统治者的暴政

    C.成为各国变法的理论基础              D.奠定“非攻”主张的思想基础

    解析:春秋时孔子最早提出“仁”的思想,要求统治者能够体贴民情,以缓和阶级矛盾,据此可排除C项。本题又要求回答该思想在先秦时期的进步意义,故正确答案应为B项。D项体现的是墨家思想。答案:B

    讲评:儒家思想是中国古代社会的主流思想,本题是对儒家思想积极作用方面的考查,是儒家思想的正面肯定,即使在当前,儒家思想中的精华依然值得我们弘扬,这是题目的立意所在。

提示:儒家思想作为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也是中国古代的主流思想。新课标、新教材特别突出了儒家思想,应该高度重视这部分内容。

【例2】(经典回放)提出“若使天下兼相爱,国与国不相攻……则天下大治”的先秦思想家是 …… (  )

    A.老子    B.孔子    C.墨子    D.孟子

    解析:墨子的思想主张主要包括“兼爱”“非攻”和“尚贤”,通过对材料的阅读和分析,可以看出本段引文反映的是墨子的“兼爱”“非攻”思想。答案:C

讲评:获取和处理历史信息是高考考查的重点方向之一,本题就是应用了墨子的一句话来反映其思想主张,情境虽新,立意未变,实际上是对教材重点知识的简单考查,离不开与教材内容的紧密结合。

巩固练习:

1.下列文物出土于长江流域的是

①马王堆汉墓帛画②司母戊鼎③《御龙图》④随州曾侯乙墓青铜编钟⑤《妇女凤鸟图》

A.①④   B.②③④   C.②③  D.①③⑤④

2.下列谁的观点反映了战国时期人们对自然斗争力量的加强

A.墨子   B.荀子 C.韩非子 D.孟子

3.(2004年上海卷)就论证端午节是中国历史悠久的传统节日而言,下列哪方面的证据应当最有说服力?

    A.古籍的记载   B.屈原的作品

C.政府的声明   D.学者的解释

4.(2004年上海卷)在一次国际学术研讨会上,外国学者引用了2300多年前中国思想家的名言:“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这们思想家是

    A.老子   B.孔子    C.孟子    D.荀子

5.我国下列天文成就,产生于先秦时期的有

①最早记录太阳黑子 ②最早记录哈雷彗星 ③最早的天文学著作

    A.①②③    B.②③    C.①③      D.①②

6.先秦时期是我国以黄河流域为中心的政治、经济、文化格局的确立期,这一判断的主要依据是 ①形成了全国性的商业市场  ②掌握了先进的耕作技术  ③集中了所有手工业中心 ④杰出的文化代表人物都出自该流域  ⑤全国性的政治中心设立在该流域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⑤   D.③④⑤

7.老子思想中最有价值的精华部分是

A.无为而治的政治主张       B.小国寡民的理想

C.唯物主义思想         D.朴素辩证法思想

8.下列思想,在封建社会无法实现的主张是

A.无为     B.兼爱     C.仁政     D.法治

9.“为人臣者畏诛罚而利庆赏,故人主自用其刑德,则群臣畏其威而归其利矣。”这段论述当出自春秋战国时期的

A.道家     B.儒家     C.墨子     D.法家

10.屈原受到我国人民崇敬并每年纪念他,最主要是因为

A.他在文学上创造了新的文学体裁

B.他主张政治上要变革

C.我的抗秦事迹

D.他的爱国爱民精神

11.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墨子在《墨子·尚贤》中说:“选择天下之贤可者,立为天子。”他在《墨子·经上》中又进一步指出:“虽有农与工肆之人,有能则举之,高予之爵,重予之禄,任之以事……故官无常贵,而民无终贱,有能则举之,无能则下之。”

材料二:管仲帮助公子纠同鲍叔牙帮助公子小白争夺王位时,管仲在两军阵前,偷偷地向公子小白射了一箭。公子小白即王位后(即齐桓公),要鲁国交出管仲才能讲和,鲁国只好用监车把管仲送到齐国。鲍叔牙向齐桓公请求赦免管仲时说:“当时各为其主,箭在弦上,不得不发。管仲是个奇才,能力胜我十倍。”(《管子·小匡》)齐桓公听了鲍叔牙的劝告,赦免了管仲,后来又立他为相。

材料三:左右皆曰贤,未可也;诸大夫皆曰贤,未可也;国人皆曰贤,然后察之,见贤焉,然后用之。

——摘自《孟子·梁惠王》

材料四:夫物不产于秦,可宝者多:士不产于秦,而愿忠者众。今逐客以资敌国,损民以益仇,内自虚而外树怨于诸侯,求国无危,不可得也。

(注:韩国人郑国以修渠名,来秦作间谍活动。事发后,秦宗室大臣要求逐走为秦效力的客卿,得到秦王赢政默许。在这种情况下,李斯建议取消“逐客令”。)

——摘自李斯《谏逐客书》

请回答:

(1)当时各国重视用人问题的背景是什么?

答:背景: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大变革,各国变法图强,为了在兼并战争中处于有利地位,广求人才。

(2)材料中各家用人标准的共同点和不同点有哪些?

答:共同点:任人惟贤。不同点:墨子,不分贵贱,唯贤是举。齐桓公,举贤应不计较个人恩怨。孟子,体现民贵君轻的思想,贤愚应由国人决定。李斯,用人不拘一格,广求贤才。

(3)评述这些用人政策的影响。

答:影响:善于用人,任人唯贤,是吏治清明、国家安定富强的重要因素。

12.(2004年上海卷)2004年4月,美国副总统切尼在复旦大学发表演讲,校方赠送切尼一件礼物(见图)。

事后,几位学生议论为什么送这件礼物。

甲说:“估计是宣传中国古代优秀的教育思想。”

乙说:“可能是弘扬中华文化,让世界了解中国。”

    丙说:“也许是让外国人知道中国人权思想比西方早两千多年。”…

问题:

请概要写出你对甲、乙、丙三种说法的理解。

答:甲侧重孔子是中国古代教育家或孔子的有些教育思想至今仍有现实意义,乙突出孔子是儒家的创始人,儒家文化曾是中国主流文化。丙的说法有一定道理,孔子主张“仁”,孟子提出过“民本”,但也西方启蒙思想家提出的“人权”观念有本质区别。

13.在统治人民的方法上儒、法两家主张有何区别?其主张基于什么认识?战国时期为什么各国没有采用儒家思想,而纷纷采用法家思想进行改革,并获得成功?

答:在统治方法上儒家代表人物孟子主张实行“仁政”,反对苛政,主张给农民一定的土地和劳动时间,宽刑薄税;法家代表人物韩非子反对“礼制”,主张“以法为本”治国,主张建立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孟子思想基于他的民本思想,即“民贵君轻”思想,多少认识到人民的力量不可忽视。韩非子思想基于“论世之事,因为之备”,“法不阿贵”,认为历史是向前发展的,人们应按照现实需要进行政治改革,不必遵循古代统治方法。法治的对象是广大臣民。战国时期奴隶制进一步崩溃,封建制逐步建立。社会处于大变革时期。大国长期争霸,实力与强有力的政权决定国家的存亡。孟子的主张虽然有利于统治,但难以解决社会变革、国家统一的问题。而法家思想符合当时历史发展趋势,符合新兴地主阶级建立中央集权的政治要求。所以都采用法家思想进行改革,富国强兵。

 

 

 

单元提升练习

1.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武王追思先圣王,乃褒封神农王之后于焦,黄帝之后于祝,帝尧之后于蓟,帝舜之后于陈,大禹之后于杞,于是封功臣谋士,而师尚父为首封;封尚文于营丘曰齐;封弟周公旦于曲阜曰鲁;封召公奭于燕;封弟叔鲜于管,弟叔度于蔡。余各以次受封。

——摘自《史记·周本记》

材料二:天子适诸侯,曰巡守;巡守者,巡其所守也。诸侯朝天子,曰述职;述职者,述所指也。无非事者。……一不朝则贬其爵,再不朝则削其地,三不朝者则六师移之。

——摘自《孟子·告子》

材料三:周公教成王说:“你得用心考察众诸侯谁纳贡,谁不纳贡。纳贡的如果礼貌不好,及是侮慢王朝,等于不贡。”

——摘自范文澜《中国通史》第一卷

材料四:幽王为烽火大鼓,有寇至举烽火,诸侯悉至……

——摘自《史记·周本纪》

材料五:平王之时,周室衰微,诸侯强并弱,齐、楚、秦、晋始大,政由方伯。

——摘自《史记·周本纪》

请回答:

(1)材料一说明在周初能够取得“封侯”地位的主要是哪些人?这些诸侯与周天子是怎样一种关系?“封功臣谋士”时为什么将尚父列为“首封”?

(2)材料二、三、四说明受封诸侯对周王有哪些义务?

(3)材料五中“周室既衰……政由方伯”说明了什么?

(4)根据上述材料,你认为能够实行分封制的前提条件是什么?

答:(1)王族、功臣和先代的贵族;隶属关系;因为姜尚帮助周文王整顿政治和军事,使周发展为强国,也为武王灭商奠定了基础。(2)服从周王命令,向周王贡献财物,派兵随同周王作战。(3)周王室已经衰微,天子对诸侯国的支配权已转移到“方伯”手中。(4)土地私有现象不普遍,土地国有是建立在氏族公社土地公有制基础上的。

2.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太史公日:“商君,其天资刻薄人也。迹其欲干孝公以帝王术,挟持浮说,非其质矣。……及得用,刑公子虔,欺魏将……亦足发明商君之少恩矣。余尝读商君开塞耕战书,与其人行事相类。卒受恶名于秦,有以也夫”。  

——引自《史记·商君列传》

材料二  秦孝公用商君,坏井田,开阡陌,急耕战之赏,虽非古道,犹以务本之故,倾邻国而雄诸侯,然王制遂灭,谮差亡度,庶人之富者累百巨万,而贫者食糟糠:有国强者兼州域,而弱者丧社稷。                            

——引自《汉书·食货志》

材料三  孝公用商鞅之法移风易俗,民以殷富,国以富强,百姓乐用,诸侯亲服,获楚魏之师,举地千里,至今治强。                       

——引自李斯《谏逐客书》

 请回答:

(1)材料一评论商鞅变法的主要标准是什么? 

(2)材料二对商鞅变法肯定了什么?否定了什么?

   (3)材料三评价商鞅变法主要着眼于什么?与材料二的观点有何不同?

(4)材料二中庶人是指哪个阶级?你认为评价商鞅变法的主要着眼点应是什么?

答:(1)主要着眼于对个人品质的评价。(2)肯定了变法富国强兵的实际作用,否定了阶级关系的新变化及变法对奴隶制统治秩序的破坏作用。(3)着眼于变法取得的政治、经济两方面的实际效果,看到了变法为秦统一奠定了基础,与材料二不同的是肯定了变法所建立的新秩序。(4)新兴地主阶级;最主要的着眼点应是生产力。

3.阅读下列材料:

1988年,诺贝尔奖得主齐聚巴黎,他们在《巴黎宣言》中写道:“人类如果要在21世纪生存下去,必须回首2540年,去吸取孔子的智慧。”

材料一  齐景公问政于孔子。孔子对曰“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公曰:“善哉!……”季康子问政于孔子曰:“如杀无道以就有道,何如 "孔子对曰:"子为政,焉用杀 子欲善而民善矣.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

————《论语·为政》

材料二  吾将以教主尊孔子……而教主不足以尽孔子.教主感化力所及,限于其信徒……举中国人,虽未尝读孔子之书者,而皆在孔子范围中也……吾将以教育家尊孔子……而教育家不足以尽孔子.教育家之主义及方法,只能适用于一时代,一社会,而孔子之教育,则措四海而皆准,俟百世而不惑也……吾将以政治家尊孔子……而政治家不足以尽孔子.食政治家之赐者,不过一国……不过百年,而孔子之因时的政治,可以善当时之中国,可以善2000年迄今之中国……

——梁启超《世界伟人》

材料三  孔子之道,远传于四域之外,东经朝鲜,波及日本.南则风靡于安南……孔子之道,又流行于欧美.英,法,德,美,意,奥之学者,热心研究孔子者,岁炽日烈……就全世界观之,《论语》之价值,已与《新约全书》竞胜。

——日本学者岛献吉朗《诸子百家》

请回答:
(1)依据材料一,,概括孔子的主要政治观点。

(2)材料二从哪些方面评价了孔子 据材料概括指出作者评价的主要依据。

(3)综合上述材料,简要谈谈"孔子之道"在人类文明进程中的地位。

4.试从经济、政治、阶级、军事、文化等方面结合史实说明春秋战国是一个经历社会大变革的历史时期。

答:春秋战国时期是一个经历社会大变革的时期,从奴隶制度到封建制度转变的时期。经济上,由于铁农具使用和牛耕推广,井田制逐步瓦解,封建土地所有制形成。阶级上,地主阶级与农民阶级矛盾逐步取代奴隶主与奴隶两大阶级之间矛盾。军事上,春秋争霸战争逐步发展为战国兼并战争,最终演并为封建统一战争。政治上,为适应新兴地主阶级的政治要求,各国纷纷变法,经过一百多年变法运动,新的封建制度终于确立。思想文化领域异常繁荣,出现诸子百家、百家争鸣,科学文学艺术发展。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09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