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文化 | 社会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教案试题 >> 历史教材 >> 教材资源 >> 正文
人民版高中历史新教材教
陈国兵:历史教学中的叙
人民版历史教材“六引导
岳麓版高一年级期中历史
江苏铜山人民版历史期中
人民版教科书专题二课后
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一期
人民版必修三历史试题附
吕准能:高一人民版必修
苏联1980年版高中历史教
最新热门    
 
人民版高中必修三教师教学用书专题6—2

时间:2009-10-18 17:27:39  来源:人民版
 

本课的重点和难点。

重点:古代人本思潮兴起和人文精神产生的时代背景。

难点:如何理解苏格拉底和普罗塔戈拉二者在看待“人”自身这个问题上的差别。

 

 

 

(三)问题解答

 

[议一议]

1.你怎样理解“人是万物的尺度”这句话的含义?黑格尔说:“这是一句伟大的话。”你同意这个评价吗?

答:“人是万物的尺度”这句话,否定了“神是万物的尺度”的可能性,从而冲破了传统的人与神关系的思想束缚,否定神的存在,肯定人的存在价值,强调人的存在价值,强调人的自我意识,把人置于人类历史舞台的中心,提高了人的地位,肯定了人的作用。

2.斯多亚学派与英国、法国资产阶级革命有关系吗?

答:英、法两国资产阶级革命时期所提出的天赋人权、自由平等等政治主张可以追溯到斯多亚学派所主张的人生而平等的思想。

 

[读一读]

1.你能想出智者诡辩的特点吗?

答:主观主义和相对主义。

 

[自我测评]

1.从智者学派到苏格拉底,再到斯多亚学派,西方的人文精神是怎样产生和发展的?

答:智者学派的代表人物普罗塔戈拉首次提出了“人是万物的尺度”这以口号,第一次让人们意识到了人的尊贵与价值。接着,苏格拉底又提出了人要“认识你自己”这一至理名言,意在教导人们人之所以为人在于灵魂的求善,在于认识自己的理性和智慧。最后,斯多亚学派认为人具有与上帝共同的理性因而人人都具有同样的精神自由,由此人人生来都是平等的,并无等级贵贱之分,由此西方的人文精神在古代达到了发展的高峰。

 

 

 

[问题探究]

1.根据斯多亚学派的主张和这段文献,你如何理解斯多亚学派的人类平等思想?

答:斯多亚派注重内心生活,把人类的精神特征置于首位。从这个角度出发,他们发现了人都是平等的,从而产生了对人在类上的认同。他们不但将平等原则适用于奴隶,还将其运用于外邦人或野蛮人身上,是一种普世性的平等。

2.斯多亚学派的人类平等理论与中国儒家“四海之内,皆兄弟也“的思想有何区别?

答:斯多亚学派的人生而平等的思想是一种普世主义的平等观,它不仅适用于奴隶,还适用于外邦人和野蛮人,指出了人都应一律是平等的,而无所谓等级贵贱之分。而中国儒家“四海之内,皆兄弟也”的思想,虽也是一种人道主义的伦理观,但其思想却是从君本位出发的,它所论及的人都是一种宗法制下的社会的、等级的人,因而隐含着等级观念的偏见。

 

 

[知识链接]

1.西方古代爱智慧的倾向与后来西方科学的发达有关系吗?

答:近代以来西方科学的发达与西方社会自古以来就爱智慧的传统是密不可分的。西方思想大抵上是属于主智主义的。在其古代,“哲学”一词,就是爱智慧的意思。正如像苏格拉底那样有着浓厚的伦理色彩的哲学家也提出了“知识就是德行”、“美德即知识”的口号。而且,在西方古代,哲学主要是指自然哲学,而即使是近代以来,它的哲学和自然科学也是紧密结合在一起的,一些伟大的哲学家,都是一些一流的科学家,如培根、笛卡儿、莱布尼茨、康德等。西方的一些哲学家和思想家都注重探寻宇宙的奥秘,这无疑是有助于科学的发展和进步的。

 

 

()教学评价建议

 

[评价目标] 

通过观察学生在课堂上回答问题的实际情况,考察他们的知识面以及历史思辩的能力。

 

[评价方法] 

问答法、观察法。

 

[评价过程]

在学习的过程中,教师可以让学生试着回答教材中所列出的思考题,也可以自己提出难度适中的问题让学生回答,并将他们回答的结果记录下来,以作评价。

 

[评价总结]

了解学生,对学生进行评价,可以从多角度、多方式进行。问答法或观察法只是其中之一。在实际操作中,教师应从多方面进行综合考察,以便更客观地评价学生。

 

 

 

 

 

(五)历史问题注释

 

 

[智者学派]

希腊文:Sophistes;英文:Sophists,本意为“智慧的人”,也译哲人派或诡辩派。古希腊以传授知识为职业的一批教师和哲学家。公元前5世纪中期兴起,延续到前4世纪逐渐衰落。智者们云游各地,主要传授论辩术、伦理学、文法学及修辞学等,训练那些准备从事政治活动的青年,收取学费(有名智者学费更高)。它不是一个统一的学派,毋宁说是反映了时代所需的一种社会思潮;对传统事物倾向于怀疑否定,表现了某种唯我主义的态度。如早期的代表人物普罗塔戈拉提出的“人是万物的尺度”,即是。一般说来,智者承认物质世界的存在,但往往以个人的感觉作为判断事物的标准,从而抹煞了客观真理,导致了主观主义和相对主义的结论。在政治上有的倾向民主政体,有的则公开鼓吹“弱肉强食”的逻辑。其代表人物特拉西马克说“正义是强者的利益”,卡里克利说“强者比弱者多有所得”是正义,并认为法律的制订是弱者束缚强者的一种手段;他们为“强权即公理”作了最早的辩护。但是,李可弗龙则主张法律是“保证正义的一种约定”,这可能是最早的法律契约说。有的智者怀疑神的存在。有的甚至断言奴隶主统治奴隶是“违反自然的”,因此是非正义的。智者一词起初并无贬义,因其对传统事物的批判无助于维护城邦的秩序,引起柏拉图、亚里士多德等的反对,他们抨击一些智者是“知识贩子”,巧言善辩而不顾真理,所以这一词后来演变为“诡辩派”。智者学派思潮有其理性主义的一面,他们不依赖于传统的权威,而要求一切社会现象,包括伦理道德,应自我辨明其存在的合理性。据认为,他们是西方研究社会科学的先行者。

 

[普罗塔戈拉]

普罗塔戈拉(约前481—前411年),古希腊哲学家。智者派的代表人物。生于色雷斯的阿布德拉。专职教授修辞学及其他知识(为从政人士所需要),游历许多地方,在当时有相当影响。柏拉图在《普罗塔戈拉篇》中说,普罗塔戈拉承认自己是“智者”,相信从他学习的人每天都会有所进益。约公元前444年,曾为南意大利的雅典殖民城市图里伊编定过一部法典。在此先后曾两次访问雅典,其间曾与雅典民主派政治家伯里克利为友。第二次访问时,据说因所著《论神》开宗明义就说“至于神,我既不能说他们存在,也不能说他们不存在”,被控犯了无神论罪;逃离雅典,中途落水而死。其另一著作《论真理》中有一句能够代表他思想的话,柏拉图在《提阿泰德篇》曾予引述,即:“人是万物的尺度,是存在者存在的尺度,也是不存在者不存在的尺度。”这段话通常的解释是:每个人都有其衡量万事万物的尺度,因此也就不会有人人可以依据的客观真理。这种怀疑真理应有其客观标准的主张,引起苏格拉底(柏拉图对话中的代言人)的反对。普罗塔戈拉在认识论上承认物质世界的存在及其变化,并认为感觉是知识的来源,可以说是古希腊第一个感觉论者。但他夸大人的感觉的相对性,因而限于相对主义。政治、伦理方面,认为道德和法律不过是人间的约定,怀疑秩序和权威的永久性。其著作仅有残篇。

 

[斯多亚派的产生和流传]

斯多亚派是希腊化时期产生的最重要的政治哲学流派,它流传到罗马帝国时代并在相当长一段时期内成为罗马占统治地位的思想。它对有教养的阶层尤其具有吸引力,在上流社会有许多信徒,包括一批国王和皇帝。

斯多亚派的奠基人是出生于塞浦路斯的芝诺(约公元前336—前264年)。他大约于公元前300年前在雅典的一个画廊(音译“斯多亚”)里开始聚徒讲学,他创立的学派也因此而得名。这一派的思想经过潘尼提乌斯(公元前185—前110年)和西塞罗(公元前106—前43年)的介绍和发挥,在罗马得到广泛传播。晚期斯多亚派主要流行于罗马帝国,亦称罗马斯多亚派。主要代表有塞涅卡(约公元前4—公元65年)、爱比克泰德(公元60—140年)、马可·奥勒留(121—180年)等人。

斯多亚派哲学虽然也包括一套自然哲学和政治哲学,但它的核心是伦理哲学。政治哲学是作为伦理哲学的附属物出现的,是在阐述人的本质、人生价值、准则、目标及其实现的途径等问题时所涉及到的。只有在像西塞罗那样的政治家思想中,政治问题才处于重要地位。尽管如此,斯多亚派的政治哲学却提出了一整套全新的政治价值观,从而转变了西方政治学的发展方向。

 

 

 

 

 

 

 

二、人性的复苏

 

(一)教学目标

 

[内容标准]

 知道薄伽丘等人的主要作品和马丁·路德等人的主要思想,认识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时期人文主义的含义。

 

[知识与能力]

掌握“文艺复兴三杰”及其代表作,并着重理解文艺复兴实质上是一场资产阶级的新文化运动,而并非是简单的复古运动,进而引导学生思考问题,应深入本质,而不应仅仅停留在表面上。

 

[过程与方法]

根据教科书以及教师印发的相关资料,学生可以围绕文艺复兴运动及宗教改革的性质进行预习。课堂上,教师应仔细讲解:文艺复兴并非古典文明的简单重复,从让学生明确两者在性质上的根本差别。

同理,让学生明确:宗教改革实质上是文艺复兴运动的延续。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宗教改革,我们能够窥视出中世纪的社会概况:教会的腐败与罪恶笼罩着整个西方社会。然而,即使是像路德这样的宗教改革家实际上也并非是贫苦民众的救世主,由此可以看出,宗教改革实质上是一场资产阶级的社会运动,它并完全不代表普通人民大众的利益。

 

 

 

 

(二)教学内容分析

 

 

 

●本课主要通过对“古典文化的‘再生’”、“人性的欢歌”以及“与上帝的直接对话”三目内容的叙述,阐明文艺复兴及宗教改革运动中人性的复苏和人文主义的发展。

 

【古典文化的‘再生’】

“古典文化的‘再生’”这一目,主要介绍了文艺复兴及其时代背景,了解其历史意义,并着重掌握文艺复兴运动的性质。

1.文艺复兴运动之所以首先兴起于意大利并在意大利得到了最全面、最彻底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有赖于早已植根于意大利文化中的古希腊罗马的灿烂文明、其得天独厚的优越地理位置,以及繁荣的经济所带来的人们在传统思想和哲学观念上的明显变化。因此,文艺复兴是古典文化与时代精神相结合的产物,它既渊源于自身深厚的文化传统,又取决于时代性的社会经济、政治、道德等各方面的现实生活状况。

瑞士的历史学家雅各布·布克哈特在其《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文化》一书中指出:“意大利人在14世纪以前并没有表现出对古典文化的巨大而普遍的热情来。这需要一种市民生活的发展,而这种发展只是在当时的意大利才开始出现,此前是没有的。这就需要贵族和市民必须学会在平等的条件下相处,而且必须产生这样一个感到需要文化并有时间和力量取得文化的社交世界。”14、15世纪的意大利经济发达,商业贸易繁荣,特别是北方的一些重要城市,如佛罗伦萨、威尼斯、热那亚以及米兰等都是当时欧洲及东西方贸易的商业和金融中心,这为富裕和自由的市民生活空间的形成,提供了充分的可能性。与繁荣的经济相适应的意大利政治,却处于四分五裂的状态,这是教皇与德皇长期争夺意大利统治权的结果。此时的意大利虽然完全摆脱了神圣罗马帝国的控制,可是教皇的力量虽不足以统一意大利,却又拥有足以阻挠意大利统一的力量。

 

不过,在布克哈特看来,在分裂的意大利的许多城市国家中,却第一次出现了近代欧洲的政治精神,各国统治者为了保住自己城邦的地位,在政治上深思熟虑,老谋深算,不断地选择政府形式和治国之道,以此确定内部宪法和对外政策,使得政治工作变成了一种艺术。正是这种新型政治精神和新型统治方法,既为新型的市民生活和社会交往提供了自由伸展的舞台,也为新的世俗的人文主义文化提出了要求、创造了适宜的环境和条件。由此,自14世纪起,以佛罗伦萨为中心,在意大利形成了以崇古、复古为主要表现形式,以怀疑和批判神学思想为核心内容的人文主义革命思潮,报晓了文艺复兴的到来。

 

2.为了粉碎天主教会的神权统治,资产阶级人文学者努力发掘和利用一切与封建意识形态相对立的古典文化,这是一场与神圣文化相对的、带有明显世俗倾向的文化运动,但它决不是古典文化的简单再现,而是资产阶级把不同于中世纪神学的古代文化当作反封建的思想武器,在复古的口号下,宣扬本阶级以“人”为中心的人文主义新思想、新文化。

文艺复兴作为一种思潮,是新兴资产阶级在思想文化领域反对封建制度、基督教神学的一场革命,是欧洲历史上一次伟大的思想解放运动。文艺复兴运动反映了它在上升时期具有开创新世界的革命朝气和巨大的创造性。在这一运动中涌现出一批学识渊博、多才多艺的巨人,他们继承古代文化遗产,打破教会的神权统治,冲击腐朽的封建文化,为近代文学、艺术、教育和实验科学的发展开辟了广阔的道路,为资产阶级夺取政权作了思想舆论准备,具有重大历史意义。

 

 

 

【人性的欢歌】

“人性的欢歌”这一目,主要介绍了文艺复兴运动早期和晚期的代表:薄伽丘和莎士比亚这两位文化巨人,并通过对其代表作品及其人性观的阐述,从侧面揭示了文艺复兴运动的一个主题——反对神权、神性,宣扬人权、人性。中世纪封建教会极力宣扬神权至上,认为神主宰一切,而人生来有罪,是神的奴仆。而以薄伽丘和莎士比亚为代表的人文主义者则认为人高于一切,他们歌颂人的价值,人的尊严,人的力量,人的美德。

另外,从薄伽丘和莎士比亚对人性看法的差异上,可以看出,文艺复兴这场思想解放运动由一个从初级到高级的发展过程。早期对人性的关注主要体现了从神性的压抑下所脱颖而出的那种粗俗性,反映在薄伽丘的身上,则表现为《十日谈》虽然讴歌了人性,但其关注点主要集中在人性中的本能方面。而晚期的代表莎士比亚在对人性的赞美上,更多的是崇尚人的理性,这种对人的理性的尊崇,为启蒙运动开启了先锋。

 

【与上帝的直接对话】

 “与上帝的直接对话”这一目,主要介绍了在16世纪的德国,由马丁·路德所掀起的一场宗教改革运动,意在表明宗教改革是文艺复兴运动在教会内部的发展,实质是人文主义运动的延续。本目主要掌握宗教改革发生的背景、性质以及历史意义。

1.中世纪的欧洲,政治上呈现为封建诸侯割据与罗马教皇一统天下的局面。一方面是无数个封建领主的分裂割据,另一方面是罗马天主教会对整个西欧社会的至高无上的绝对统治,天主教会成为当时欧洲封建统治的集中代表和政治中心。到15、16世纪,当欧洲开始由封建中世纪向近代资本主义时代过渡时,资本主义与封建主义的矛盾,首先集中表现为资产阶级与罗马天主教会的矛盾,要反抗封建制度,必须首先摧毁天主教会的统治。当时,天主教会在西欧那些世俗王权逐渐形成的英、法、西、葡等国已明显衰落,但在欧洲中部的德国,由于严重的封建诸侯割据局面,天主教会的政治统治与经济剥削依然十分严重。教会广占田产,肆意征收什一税和出卖宗教赎罪券,教会的腐败统治和封建分裂局面成为阻碍德意志统一民族国家形成和资本主义发展的严重障碍。于是,宗教改革首先在德国兴起。

2.宗教改革运动可以看作是人文主义运动在教会内部的表现,是文艺复兴运动在教会内部的发展,实质是人文主义的延续。它是以复兴古代原始基督教的一些教义为其特征的。这种复兴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恢复原始教义中所有信徒在上帝面前人人平等的思想,反对具有封建特权性质的教阶制。马丁·路德即把这一点作为他们倡导改革的重要一条;二是恢复古代教义中信徒自身具有得救主动权的思想,使教徒的赎罪得救活动摆脱教会的控制与支配。马丁·路德是通过“因信称义”即“信仰得救”来达到这一点的。通过信仰上帝,阅读圣经,平信徒就可以与上帝直接对话,从而接受启示,赎去罪恶,成为无罪的义人。马丁·路德把争取人的独立自主权的思想引进到宗教教义中来,从而削弱了教会对信徒的严厉控制。宗教改革虽然没有达到、也不可能达到使基督教回复到早期“被压迫者”的宗教的目的,但是它却使宗教成为信徒们的宗教,而非仅仅只是教皇和主教们的宗教。

3.由路德首先发起的这场宗教改革,彻底造就了基督教世界不可挽回的分裂。从此,新教和天主教两派并立,永远结束了罗马教廷至高无上的统治地位,摧毁了中世纪社会的典型特征——欧洲的基督教统一,削弱了中世纪社会的主要制度——基督教会,打破了天国理想和人间生活的截然对立,使虚幻遥远的彼岸建立在世俗的此岸,从而超越了中世纪人的生活观念,这一切都意味着中世纪走向了终点。而在另一方面,伴随着宗教统治模式的瓦解,近代民族意识开始真正觉醒,民族国家迅速成长起来。神性和人性、宗教生活与世俗生活的融合,确立了人性的尊严和精神的自主性,激发了人们恪守天职、勤俭生活、努力工作、追求成功的世俗热情,从而直接或间接地促进了近代资本主义的产生。在精神文化方面,宗教改革使人们放弃了中世纪统一教义的愿望,人们的思想由此得到解放,获得了独立思考的自由,从而造成理性真正的勃兴,科学和哲学突飞猛进,一个以人为主体,以自然为对象的理性主义时代崛起于欧洲,以上帝为一切尺度的信仰主义时代终于在历史的舞台上拉下了帷幕。

 

本课的重点和难点。

  重点:文艺复兴运动产生的时代背景。

难点:如何理解文艺复兴运动并非古典文化的简单再现,而是一场新兴的资产阶级文化运动。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09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