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文化 | 社会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教案试题 >> 历史教材 >> 教材资源 >> 正文
人民版高中历史新教材教
陈国兵:历史教学中的叙
人民版历史教材“六引导
岳麓版高一年级期中历史
江苏铜山人民版历史期中
人民版教科书专题二课后
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一期
人民版必修三历史试题附
吕准能:高一人民版必修
苏联1980年版高中历史教
最新热门    
 
人民版高中必修三教师教学用书专题4—5

时间:2009-10-18 17:27:42  来源:人民版
 

必修三册  专题四

 

■三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

 

(一)教学目标

 

【内容标准】

概述邓小平理论的主要内容,认识其对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指导意义。

概述“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基本内容,认识其对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推进我国社会主义自我完善和发展的重要指导意义。

 

【知识与能力】

了解邓小平理论的形成和发展过程,认识邓小平理论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指导思想。

了解“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主要内容,认识它是对邓小平理论的发展,认识它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一样,都是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

 

【过程与方法】

教师应通过邓小平理论形成与发展,“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提出等重大理论问题的教学,引导学生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理论的科学性;启发学生积极参与教学;及时评价学生学习表现。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分析“文化大革命”结束后中国社会百废待兴的形势,认识邓小平理论提出的必要性,认识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的历史意义,认识邓小平在创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中的重大贡献。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对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80年奋斗经验的科学总结,是对中国共产党的性质、宗旨和根本任务的新概括,是对新时期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各项工作的新要求。

 

 

(二)教学内容分析

 

◆本课主要叙述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形成和发展的史实。其中,邓小平理论是本课的精要部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邓小平理论在新世纪的新发展。

 

◆本课内容分为三个部分:

 

【创建新理论的宣言书】

 

“文化大革命”结束后,中国又一次面临着向何处去的历史考验和抉择。1978年12月13日,在中共中央工作会议上作了题为《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的讲话。这篇讲话是开辟新时期新道路的宣言书,实际上成为随后召开的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的主题报告。之后,在中国社会主义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中,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邓小平理论逐步形成和发展起来。

 

【邓小平理论的发展】

 

1992年春邓小平视察南方时的谈话和1992年10月中共十四大的召开,标志着邓小平理论形成了一个完整的体系。它从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实际出发,指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道路、发展阶段、根本任务、发展动力等重要论断,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如何建设社会主义等重大问题。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提出】

 

2000年2月,江泽民在广州视察时首次提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即:中国共产党必须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始终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始终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回答了在实行改革开放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建设一个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这样一个重大的理论和现实问题。它是对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80年奋斗经验的科学总结,是对中国共产党的性质、宗旨和根本任务的新概括,是对新时期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各项工作的新要求。

 

 

 

本课重点和难点

 

重点:

邓小平理论的形成与发展;“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提出。

难点:

如何理解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一脉相承的马克思主义实质?

 

 

(三)问题解答

 

【想一想】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主要内容及其现实意义是什么?

2000年2月,江泽民在广州视察时首次提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即:中国共产党必须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始终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始终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回答了在实行改革开放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建设一个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这样一个重大的理论和现实问题。它是对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80年奋斗经验的科学总结,是对中国共产党的性质、宗旨和根本任务的新概括,是对新时期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各项工作的新要求。2002年11月,中国共产党第十六次全国代表大会通过决议,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一道写入中国共产党党章,成为党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并为中国在新世纪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而基本实现现代化目标奠定了坚实的思想理论基础。

 

【自我测评】

 

1.邓小平在1978年12月中共中央工作会议上作的《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的讲话,对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的胜利召开有何重要意义?

 

1978年12月13日,邓小平在中共中央工作会议上作了题为《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的讲话。他指出:首先是解放思想,只有思想解放了,我们才能正确地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为指导,解决过去遗留的问题,解决新出现的一系列问题。一个党,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如果一切从本本出发,思想僵化,迷信盛行,那它就不能前进,它的生机就停止了,就要亡党亡国。邓小平还提出改革经济体制的任务,指出“再不实行改革,我们的现代化事业和社会主义事业就会被葬送。”这篇讲话在中国面临向何处去的重大历史关头,是开辟新时期新道路的宣言书。它受到与会者的热烈拥护,实际上成为随后召开的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的主题报告。之后,在中国社会主义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中,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邓小平理论逐步形成和发展起来。

 

2.邓小平南方谈话的主要内容是什么?为什么说南方谈话是把改革开放推向新阶段的宣言书?

 

20世纪90年代初,国际政治风云变幻,中国的改革开放事业也进入关键时期。1992年1月18日2月21日,邓小平先后视察了武昌、深圳、珠海、上海等地。在视察途中,邓小平就社会主义的本质,计划、市场和社会主义的关系,改革、革命对于解放生产力的关系,科学技术和经济发展的关系,判断实践的标准等问题,做了深刻的阐发。他说:党的基本路线要管一百年,动摇不得;改革开放胆子要大一些,敢于实验;判断的标准,应该主要看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是否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计划多一点还是市场多一点,不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社会主义要赢得与资本主义相比较的优势,就必须大胆吸收、借鉴人类社会创造的一切文明成果,包括当今资本主义发达国家的一切反映社会化生产规律的先进的经营方式和管理方法。要抓住时机,发展自己,发展才是硬道理。邓小平南方谈话科学地总结了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基本实践和经验,从理论上深刻回答了长期捆饶和束缚人们思想的许多重大认识问题,是把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推向新阶段的又一个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宣言书。

 

 

(四)教学评价建议

【评价目标】

了解学生归纳、比较历史上重大理论问题的能力。

 

【评价方法】

观察法。

 

【评价过程】

制作观察表,记录学生探究问题、学习历史知识、主动参与教学等方面的情况,考察学生分析、综合、比较、归纳能力。教师应结合学生参与活动的兴趣、态度、能力以及运用历史知识解决问题的表现,作出综合评价。

 

【评价总结】

教学评价以激励学生积极、主动学习历史,提高教学质量为最终目的;可采取过程评价和结果评价相结合的原则,及时引导学生参与教学,及时反馈教学效果,及时激励与鞭策学生提高学习历史的热情。

 

 

 

 

(五)历史问题注释

 

【真理标准问题的大讨论】

 

“文化大革命”结束后,中国百业待举。党面临着拨乱反正、使党和国家重新走向振兴的艰巨任务。要完成这一任务,首先必须在指导思想上纠正过去的“左”倾错误,重新确立正确的指导思想。在邓小平等反复强调实事求是的启发和鼓舞下,1978年5月11日,《光明日报》发表经多人参与、并经胡耀邦审定的《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前一天先在中央党校《理论动态》上刊登)一文。文章鲜明地提出:社会实践不仅是检验真理的标准,而且是唯一的标准。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宝库并不是一堆僵死不变的教条,对“四人帮”设置的禁锢人们思想的禁区,要敢于去触及,敢于去弄清是非。文章发表后,立即引起“两个凡是”同实事求是两种思想主张的激烈争论,由此引发了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在坚持实践标准的统治面临巨大压力的关键时刻,邓小平于6月2日在全军政治工作会议发表讲话,着重阐述毛泽东关于实事求是的观点,号召“打破精神枷锁,使我们的思想来个大解放”。在邓小平等人的支持下,这场讨论迅速冲破重重阻力,蓬蓬勃勃地在全国开展起来,兴起了一场大规模的思想解放运动。真理标准问题讨论极大地促进了人们的思想解放,从而为冲破“两个凡是”设置的禁区,纠正长期以来的“左”倾错误,实现历史性的伟大转折奠定了思想基础。

 

【《“两个凡是”不符合马克思主义》摘录】

 

(邓小平:一九七七年五月二十四日发表)
  “两个凡是”不行。按照“两个凡是”,就说不通为我平反的问题,也说不通肯定一九七六年广大群众在天安门广场的活动“合乎情理”的问题。把毛泽东同志在这个问题上讲的移到另外的问题上,在这个地点讲的移到另外的地点,在这个时间讲的移到另外的时间,在这个条件下讲的移到另外的条件下,这样做,不行嘛!毛泽东同志自己多次说过,他有些话讲错了。他说,一个人只要做工作,没有不犯错误的。又说,马恩列斯都犯过错误,如果不犯错误,为什么他们的手稿常常改了又改呢?改了又改就是因为原来有些观点不完全正确,不那么完备、准确嘛。毛泽东同志说,他自己也犯过错误。一个人讲的每句话都对,一个人绝对正确,没有这回事情。他说:一个人能够“三七开”就很好了,很不错了,我死了,如果后人能够给我以“三七开”的估计,我就很高兴、很满意了。这是个重要的理论问题,是个是否坚持历史唯物主义的问题。彻底的唯物6主义者,应该像毛泽东同志说的那样对待这个问题。马克思、恩格斯没有说过“凡是”,列宁、斯大林没有说过“凡是”,毛泽东同志自己也没有说过“凡是”。我对那两位同志说:今年四月十日我给中央写信,提出“我们必须世世代代地用准确的完整的毛泽东思想来指导我们全党、全军和全国人民,把党和社会主义的事业,把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事业,胜利地推向前进”,这是经过反复考虑的。毛泽东思想是个思想体系。我和罗荣桓同志曾经同林彪作过斗争,批评他把毛泽东思想庸俗化,而不是把毛泽东思想当作体系来看待。我们要高举旗帜,就是要学习和运用这个思想体系。

 

【《在武昌、深圳、珠海、上海等地的谈话要点》摘录】

(邓小平:一九九二年一月十八日——二月二十一日发表)

 

革命是解放生产力,改革也是解放生产力。推翻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的反动统治,使中国人民的生产力获得解放,这是革命,所以革命是解放生产力。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确立以后,还要从根本上改变束缚生产力发展的经济体制,建立起充满生机和活力的社会主义经济体制,促进生产力的发展,这是改革,所以改革也是解放生产力。过去,只讲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发展生产力,没有讲还要通过改革解放生产力,不完全。应该把解放生产力和发展生产力两个讲全了。

 

要坚持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路线、方针、政策,关键是坚持“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不坚持社会主义,不改革开放,不发展经济,不改善人民生活,只能是死路一条。基本路线要管一百年,动摇不得。只有坚持这条路线,人民才会相信你,拥护你。谁要改变三中全会以来的路线、方针、政策,老百姓不答应,谁就会被打倒。

 

改革开放胆子要大一些,敢于试验,不能像小脚女人一样。看准了的,就大胆地试,大胆地闯。深圳的重要经验就是敢闯。没有一点闯的精神,没有一点“冒”的精神,没有一股子气呀、劲呀,就走不出一条好路,走不出一条新路,就干不出新的事业。不冒点风险,办什么事情都有百分之百的把握,万无一失,谁敢说这样的话?一开始就自以为是,认为百分之百正确,没那么回事,我就从来没有那么认为。每年领导层都要总结经验,对的就坚持,不对的赶快改,新问题出来抓紧解决。恐怕再有三十年的时间,我们才会在各方面形成一整套更加成熟、更加定型的制度。在这个制度下的方针、政策,也将更加定型化。现在建设中国式的社会主义,经验一天比一天丰富。经验很多,从各省的报刊材料看,都有自己的特色。这样好嘛,就是要有创造性。

 

改革开放迈不开步子,不敢闯,说来说去就是怕资本主义的东西多了,走了资本主义道路。要害是姓“资”还是姓“社”的问题。判断的标准,应该主要看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是否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对办特区,从一开始就有不同意见,担心是不是搞资本主义。深圳的建设成就,明确回答了那些有这样那样担心的人。特区姓“社”不姓“资”。从深圳的情况看,公有制是主体,外商投资只占四分之一,就是外资部分,我们还可以从税收、劳务等方面得到益处嘛!

 

计划多一点还是市场多一点,不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资本主义也有计划;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也有市场。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就是要对大家讲这个道理。

 

抓住时机,发展自己,关键是发展经济。现在,周边一些国家和地区经济发展比我们快,如果我们不发展或发展得太慢,老百姓一比较就有问题了。所以,能发展就不要阻挡,有条件的地方要尽可能搞快点,只要是讲效益,讲质量,搞外向型经济,就没有什么可以担心的。低速度就等于停步,甚至等于后退。要抓住机会,现在就是好机会。我就担心丧失机会。不抓呀,看到的机会就丢掉了,时间一晃就过去了。

 

我国的经济发展,总要力争隔几年上一个台阶。当然,不是鼓励不切实际的高速度,还是要扎扎实实,讲求效益,稳步协调地发展。比如广东,要上几个台阶,力争用二十年的时间赶上亚洲“四小龙”,比如江苏等。发展比较好的地区,就应该比全国平均速度快。又比如上海,目前完全有条件搞得更快一点。上海在人才、技术和管理方面都有明显的优势,辐射面宽。回过头看,我的一个大失误就是搞四个经济特区时没有加上上海。要不然,现在长江三角洲,整个长江流域,乃至全国改革开放的局面,都会不一样。

 


  

【邓小平理论的主要内容】

 

1992年10月12日至18日,中国共产党第十四次全国代表大会,确立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在全党的指导地位,并对这个理论的主要内容作了一个科学的概括,使之成为比较完整的科学体系。主要包括:

 

在社会主义的发展道路问题上,强调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和发展中国,但社会主义必须是符合中国实际的社会主义。在中国建设社会主义,必须走自己的路,不把书本当教条,不照搬外国模式,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实践作为检验真理的惟一标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尊重群众的首创精神,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在社会主义的发展阶段问题上,作出了我国还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科学论断,强调这是一个至少上百年的很长的历史阶段,制定一切方针政策都必须以这个基本国情为依据,不能脱离实际,超越阶段。

 

在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问题上,指出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强调现阶段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力之间的矛盾,必须把发展生产力摆在首要位置。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推动社会全面进步。判断各方面工作的是非得失,归根到底,要以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是否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为标准。

 

在社会主义的发展动力问题上,强调改革是一场革命,也是解放生产力,是中国现代化的必由之路,因此停滞是没有出路的。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在坚持公有制和按劳分配为主体,其他经济成分和分配方式为补充的基础上,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政治体制改革的目标,是以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为主要内容,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同经济、政治的改革和发展相适应,以“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为目标,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

 

在社会主义建设的外部条件问题上,指出和平与发展是当代世界主题,必须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为我国现代化建设争取有利的国际环境。强调实行对外开放是改革和建设必不可少的,应当吸收和利用世界各国包括资本主义发达国家所创造的一切先进文明成果来发展社会主义,封闭只能导致落后。

 

在社会主义建设的政治保证问题上,强调坚持社会主义道路、坚持人民民主专政、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坚持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这四项基本原则是立国之本,是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健康发展的保证,又从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获得新的时代内容。

 

在社会主义建设的战略步骤问题上,想出分“三步走”基本实现现代化。在现代化建设的过程中要抓住时机,争取出现若干个发展速度比较快、效益又比较好的阶段,每隔几年上一个台阶。贫穷不是社会主义,同步富裕又是不可能的,必须允许和鼓励部分地区一部分人先富起来,以带动越来越多的地区和人们逐步达到共同富裕。

 

在社会主义的领导力量和依靠力量问题上,强调作为工人阶级先锋队的共产党是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党必须适应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需要,不断改善和加强对各方面工作的领导,改善和加强自身建设。执政党的党风和同人民群众的联系,是关系党生死存亡的问题,必须依靠广大工人、农民、知识分子,必须依靠各民族人民的团结,必须依靠全体社会主义劳动者、拥护社会主义的爱国者和拥护祖国统一的爱国者的最广泛的统一战线。党领导的人民军队是社会主义祖国的保卫者和建设社会主义的重要力量。

 

在祖国统一问题上,提出“一个国家、两种制度”的创造性构想。在一个中国的前提下,国家的主体坚持社会主义制度,香港、澳门、台湾保持原有的资本主义制度长期不变,按照这个原则来推动祖国和平统一大业的完成。

 

总之,邓小平理论是贯通哲学、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等领域,涵盖经济、政治、科技、文化民族、军事、外交、统一战线、党的建设等方面比较完备的科学体系,是与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一脉相承的统一的科学体系,是一个需要随着时代发展而进一步发展的科学体系。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一个系统的科学理论】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在邓小平理论的基础上,进一步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创造性地回答了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的问题,在改革发展稳定、内政外交国防、治党治国治军各个方面,形成了一系列紧密联系、相互贯通的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构成了一个系统的科学理论。中共中央关于印发《“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学习纲要》的通知指出,《纲要》比较全面、准确地反映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有助于更好地理解“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这一系统的科学理论。

 

《纲要》的绪论从对“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评价展开,阐述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科学内涵,分析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产生的理论基础、时代背景、实践基础和现实依据,并勾画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系统的理论结构。

 

第一章是思想路线,也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认识论和哲学基础。这就是坚定不移地贯彻党的思想路线,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突出大力弘扬与时俱进的精神。这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精髓。

 

第二章到第六章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道路、发展阶段、发展战略、根本任务、改革、开放方面的理论进行了充分展开,既继承了邓小平理论,又有新的丰富和发展:关于发展道路突出了“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提出用发展的办法解决前进中的问题是改革开放以来我们的一条重要经验;关于发展阶段和发展战略,明确提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阶段和奋斗目标;关于根本任务,强调了不断促进先进生产力的发展,提出包括知识分子在内的工人阶级、广大农民始终是推动我国先进生产力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的根本力量,在社会变革中出现的民营科技企业的创业人员和技术人员、受聘于外资企业的管理技术人员、个体户、私营企业主、中介组织的从业人员、自由职业人员等社会阶层,都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强调科学技术在推动社会生产力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改革,进一步明确改革是为了推进社会主义自我完善和发展,提出改革是全面的改革,改革的实质是体制创新,并总结了我们党在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方面的贡献;关于对外开放,充分展现了党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在实施“引进来”和“走出去”相结合战略方面的新亮点,高度评价了加入世贸组织的重大战略决策。

 

 《纲要》的第七到第十五章,对有关治国方面的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国防和军队建设、坚持和发展爱国统一战线、推进祖国完全统一、外交和国际战略以及治党方面的理论进行了全面的阐述。

 

关于经济建设,以推动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为主线,涉及经济结构调整、扩大内需、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西部大开发、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等重大问题。

 

关于政治建设,提出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目标,强调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最根本的是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等有关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一系列问题。

 

关于国防和军队建设,以走中国特色的精兵之路为主题,提出打得赢、不变质是新形势下我军必须解决的两个历史性课题,强调坚持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是我军的根本原则和制度,要积极推进中国特色的军事变革,实施科技强军战略,坚持国防建设与经济建设协调发展的一系列方针。

 

关于坚持和发展爱国统一战线,以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为主线,提出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结成最广泛的统一战线,是我们战胜一切困难,夺取革命、建设和改革事业胜利的重要法宝,也是我们党执政兴国的重要法宝。阐述了做好民族工作、解决好民族问题以及尊重和保护公民的宗教信仰自由权利等有关问题。

 

关于推进祖国完全统一,指出邓小平同志首先提出了“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香港和澳门顺利回归祖国,使“一国两制”由科学构想变为生动现实,阐述了推进祖国统一大业,最终解决台湾问题的一系列重大方针政策等。

 

关于外交和国际战略,总结了我们党维护世界和平与促进共同发展的成果,阐述了江泽民同志在世界形势发展的新情况下提出的一系列外交和国际战略思想,如正确把握世界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趋势,对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十分重要;建立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要从当今世界的实际情况出发,反映世界各国人民的普遍愿望和共同利益,体现历史发展和时代进步的要求;维护世界多样性,提倡国际关系民主化和发展模式多样化,以及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等。

 

关于党的建设,第十四章以坚定地站在时代潮流的前头为主题展开,重点阐述了加强党的领导,坚持党的纲领,增强党的阶级基础、扩大党的群众基础,坚持党的先进性,以及党只有赢得青年才能赢得未来等问题。第十五章把以改革的精神建设党作为主题,突出了党的自身建设,阐述了党的思想理论建设、党内民主建设、干部队伍建设、基层党组织建设和党的作风建设等有关问题。

 

最后一章———关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目的,阐述了江泽民同志关于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是我们全部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的论述,强调了党来自人民,植根于人民,服务于人民,要妥善处理各方面的利益关系,把一切积极因素充分调动和凝聚起来,在整个社会生产和建设发展的基础上,不断使全体人民得到并日益增加看得见的利益,始终是我们中国共产党人的神圣职责等有关问题。

 

始终做到“三个代表”,是我们党的立党之本、执政之基、力量之源。“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内涵丰富,博大精深,需要我们深入学习,深刻领会,认真掌握,把“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落实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党的建设中,落实到改造客观世界和改造主观世界中,使广大党员干部真正在思想上有所提高,使各地各部门的工作切实得到改进。  

摘自2003.07.03《人民日报》

 

 

六、参考资料

1、  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著:《中国共产党简史》,中共党史出版社2001年版

2、  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著,胡绳主编:《中国共产党的七十年》,中共党史出版社1991年版

3、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注释本》(修订),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

4、  《毛泽东选集》(1——4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

5、  《邓小平文选》(第三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

6、  茅家琦等著:《孙中山评传》,南京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09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