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文化 | 社会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教案试题 >> 历史教材 >> 教材资源 >> 正文
人民版高中历史新教材教
陈国兵:历史教学中的叙
人民版历史教材“六引导
岳麓版高一年级期中历史
江苏铜山人民版历史期中
人民版教科书专题二课后
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一期
人民版必修三历史试题附
吕准能:高一人民版必修
苏联1980年版高中历史教
最新热门    
 
人民版高中必修三教师教学用书专题2—3

时间:2009-10-18 17:27:46  来源:人民版
 

必修三册  专题二

 

古代中国的科技与文化

 

(五)历史问题注释

 

【书法】

书法,是中国独有的艺术形式。

西汉著名学者、文学家扬雄在他的《法言·问神》中,提出了一个著名的论断:“书,心画也。”这里的“书”虽不是专指书法,但它最早论述了有关中国书法理论的根本命题——书法同书法家思想感情之间的关系和书法艺术表情达性的特质等问题,对后世的书法创作和书法理论产生了深远影响。

随着唐代书法艺术的达到鼎盛,书法大家、名家辈出,流派纷呈,书法理论也兴盛起来,大批成系统、有分量的书论著述陆续问世,对细部技法的探讨和对书法创作规律的剖析逐渐代替了对书法艺术总体印象的阐述,涉及了书法艺术的各方面,体现了唐代“尚法”的风气。

由于各种原因,宋代的书法无法与唐代相比肩,却能另辟蹊径,一时帖学盛行。而且在书法理论上也有所革新和发展。宋人论书主张书法创作不应受法度的束缚,不必斤斤计较于点画、布置等具体方法,而应重视作品中的风神意韵及书家的内在精神与气质,自由地抒发其胸臆,力求创新。它是宋代“尚意”书风的反映。

元明两代的书法艺术也没有多大发展,帖学仍然盛行,尚未走出书法创作的低谷。在书论方面,由承继晋唐之法,对宋人“尚意”书风进行否定,进而重视书法艺术的形态美,标举魏晋风格。
  清代是书法艺术发展继往开来的一个时期。从清中期开始便逐渐形成了帖学与碑学明显分流的格局,而且帖学逐渐由盛转衰,碑学则日渐兴盛。对清代碑学的理论和实践进行了全面、系统的总结,促进了清代书法艺术的发展和繁荣。并对近现代书法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中国古代书法重视对审美风尚的总结与引导。如汉魏时书论中的“尚象”、晋时书论中的“尚韵”、唐时书论中的“尚法”、宋时书论中的“尚意”等等,无一不是对各个时代书法艺术实践中审美风尚的总结,而通过总结反过来又指导书法创作的实践,促进书法艺术的发展与繁荣。  

古人对书法艺术的研究全面而系统。有关著述论列了从上古至清末书法发展的历史,保存了中国书法发展历史的完整面貌。又如对书体演变历史的研究,论及了大篆、小篆、八分、楷书、行书、章草、今草等书体的产生、发展、变化以及概念、特点等各个方面,系统而全面。再如对书法技法的研究也是极为深人、全面,大凡用笔、用锋、执笔、结宇、用墨、布白等等,皆有详细而精到的研究。

重视书品与人品的关系,也是中国书法的传统之一。扬雄所谓“书为心画”,认为书法艺术作品是书家思想意识、德行、品藻的直接反映。这一观点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北宋书论家朱长文在其《续书断》中就认为,一个人书法艺术的高下与他的品格修养有很大关系。近代书论大家刘熙载在《艺概·书概》中更明确地说:“书,如也。如其学,如其才,如其志,总之曰:如其人而已。”他认为通过书法不仅可以看出书家的“学”、“才”、“志”,而且可以想见书家其人。人品好书品必定好。

东汉蔡邕的《笔论》中,曾经运用丰富、美好的比喻,来强调书法创作的体势应融入大自然各种生动的形态。自此,历代书论家继承了这一传统。如孙过庭《书谱》中写道:“观夫悬针垂露之异,奔雷坠石之奇,鸿飞兽骇之资,鸾舞蛇惊之态,绝岸颓峰之势,临危据槁之形。或重若崩云,或轻如蝉翼;导之则泉注,顿之则山安;纤纤乎似初月之出天崖,落落乎犹众星之列河汉……。”在这里,作者就运用了一系列生动形象的比喻——实际上是博喻,来比拟钟繇、张芝和二王书法的神妙景象。中国书法的自然主义传统,由此也可以得到体现。

 

【仓颉作书】相传汉字是黄帝的史官仓颉创造的。只因有了汉字,中华民族五千年的文明才得以延续传播,世界文化才显丰富灿烂。

 

 

 

【郑燮】

郑燮,江苏兴化人,字克柔,号板桥,乾隆进士,著名诗人、书画家,作品有非常广泛的影响,名列“扬州八怪”。“扬州八怪”包括郑燮、罗聘、黄慎、李方膺、高翔、金农、李鱓、汪士慎八位画家。乾隆八年,弘历见到郑燮所作《樱笋图》,即钤了“乾隆御览之宝”朱文椭圆玺。乾隆十三年,弘历东巡时,封郑燮为“书画史”。

徐悲鸿曾在郑燮的一幅《兰竹》画上题词:“板桥先生为中国近三百年最卓绝的人物之一。其思想奇,文奇,书画尤奇。观其诗文及书画,不但想见高致,而其寓仁悲于奇妙,尤为古今天才之难得者。”

 

【中国画】

中国画是中国文化的一部分,它根植于中华民族的土壤之中,形成了鲜明的艺术风格和独特的民族特征,并被历代艺术家发扬光大。中国绘画的强大生命力,首先在于历史上优秀的画家(包括民间劳动者出身的工匠)适应本民族的审美要求,不断创作出反映时代精神风貌的作品。魏晋以后,出现了有文化素养和优越条件的专业画家,但多数作者仍在一定程度上与人民群众保持着联系。中国传统绘画不仅注重画品,而且注重人品道德,郑燮画竹,声称以慰天下之劳人,他又题诗谓“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显示他对人民一定程度的同情。不少画家在民族危难之际,大义凛然,宋代李公麟家小史赵广,虽画名不显,但靖康之难,金兵迫令其画所掳妇人,赵广宁肯被割断手指也决不胁从。他们用画笔赞颂正义、歌颂自由,在不同程度上发泄对腐败黑暗势力的不满,歌颂大自然的壮美或秀丽,借描绘花鸟虫鱼表达对生活的热爱和高尚的情操。

中国绘画艺术从一开始就不单纯拘泥外表形似,而更强调神似。形似只有外表的逼真,神似才能表现内在的本质精神。汉魏绘画擅长表现动态气势,已神气迥出。一些文人画家侧重于神似而不拘泥于细致刻画,苏轼甚至提出“论画以形似,见与儿童邻”的见解。元明以后写意画勃兴,实践上有了更多的创造探索。如朱耷花鸟画的奇特变形,石涛等人山水画的蓬勃生气,都达到以神造形、表现强烈鲜明的主观感受;齐白石则坚持似与不似之间,也极为强调神似。

 

中国传统绘画重视笔墨,以线作为塑造形象的基本手段,不仅表现对象形体,而且具有形式美感,能体现出不同的气质和个性,从而大大加强了作品的艺术魅力。东晋顾恺之作画如春蚕吐丝,纤柔优美,紧劲联绵。吴道子的线描豪放健美,笔不周而意周,画出天衣飞扬、满壁风动的效果,唐代即提出书画用笔同法。元代以后,更重视吸取书法用笔入画,丰富了绘画的表现技巧,直至清代扬州八怪及吴昌硕所表现的金石气到了高峰。 

 

中国传统绘画既要求画家重视修养,读万卷书;同时又要重视丰富生活的体验和感受,行万里路。要求诗、书、画的完美结合,要有诗一般凝练而富有感情色彩的形象和意境。元代以后,更注重书画题跋,以诗文抒发情感,唤起观赏者的联想和共鸣,使画面境界因诗而丰富提高。如王冕题画:“吾家洗砚池头树,个个花开淡墨痕,不要人夸好颜色,只留清气满乾坤。”徐渭题墨葡萄:“半生落魄已成翁,独立书斋啸晚风,笔底明珠无处卖,闲抛闲掷野藤中。”齐白石题不倒翁:“白面乌纱俨然官,不倒原来泥半团,倏忽将尔来打破,混身何尝有心肝。”都达到借物抒情言志、诗画珠联璧合的境地。诗、书、画多种艺术形式的聚合,是中国传统绘画独具的特色。

 

【工笔】

 中国画种类很多,以题材来分,有人物、山水、花鸟三大类;以表现方法来区别,则可分为工笔、写意、兼工带写等。

 工笔用细致的笔法作画的,着重线条美,丝毫不苟。宋代的院体画,明代仇英的人物画,清代沈铨的花鸟走兽画等都是工笔画。

【写意】

在中国画的表现技法中,凡粗略简化用笔,或点染,或浓墨,笔随意走,称为写意。写意画不重视线条,只重视意象,强调通过简练概括的笔墨,着重描绘物象的意志神韵,如南宋梁楷的减笔人物,明代徐渭、清初八大山人朱耷以及现代的齐白石等人的作品都是写意画。所谓兼工带写,是工笔、写意两者兼有的画法。由于工笔画耗时多,现代画家多喜欢采用兼工带写。

 

 

【山水画】

以描绘自然风景为主体的绘画称为山水画。山水画根据技法的不同,可分为水墨山水、青绿山水、金碧山水和浅绛山水等形式。山水画中多以石青、石绿为主色的画称为青绿山水。隋代展子虔的《游春图》被认为是中国最早的青绿山水。青绿山水又分大青绿和小青绿两种。前者设色浓重,装饰性强,看上去辉煌庄重,有欣欣向荣、草木华滋之感。如宋代王希孟《千里江山图卷》。后者在水墨淡彩基础上薄罩青绿,如南宋赵伯驹的《江山秋色图卷》。金碧山水比青绿山水多泥金一色,先以石青、石绿为基础,最后在轮廓处勾金,通过这道金线,把山水画装饰得更加绚丽辉煌。唐朝李思训的金碧山水就很有特色。浅绛山水是在水墨勾勒皴染的基础上,敷设以赭石为主色的淡彩山水画。这种设色特点始于五代董源,盛于元代黄公望,元代以后山水画家多以此为宗。水墨山水,即是用水墨而不着色而画的山水画。五代后梁画家荆浩的全景式山水画《匡庐图》即是水墨画。中国历代文人画家崇尚水墨,随着中国文人画的发展,由此水墨画也得到了长足的发展。明代晚期董其昌的水墨山水画《赠稼轩山水》是其中一例。

 

【伯牙】

伯牙,是中国春秋时代的乐师。《荀子·劝学》中有“伯牙鼓琴,而六马仰秣”之说。《吕氏春秋·本味》的记载为:“伯牙鼓琴,钟子期听之。方鼓琴,而志在泰山,钟子期曰:‘善哉乎鼓琴,巍巍乎若泰山。’少选之间,而志在流水,钟子期又曰:‘善哉乎鼓琴,汤汤乎若流水。’钟子期死,伯牙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琴,以为世无足复为鼓琴者。”后世小说言伯牙姓俞,实无根据。

 

【十面埋伏】

《十面埋伏》是琵琶大曲,又名《淮阴平楚》。乐谱见于明代华秋苹所编《琵琶谱》。系描写公元前202年楚汉战争最后决战时的情景,全曲最初为13段。后为9段。《十面埋伏》是中国十大古乐曲之一。其他九种是古琴曲《高山流水》、古琴曲《胡笳十八拍》、楚调组曲《广陵散》(又名《广陵止息》)、古筝及琵琶曲《汉宫秋月》、古琴曲《阳关三叠》(又名《阳关曲》)、古琴曲《梅花三弄》(又名《三六》)、古琴曲《渔樵问答》、古琴曲《平沙落雁》、琵琶大曲《春江花月夜》(又名《浔阳琵琶》、《浔阳夜月》)。

 

 

三  中国古典文学的时代特色

 

(一)教学目标

【内容标准】

知道诗经、楚辞、汉赋、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等文学成就,了解中国古代不同时期的文学特色。

【知识与能力】

初步了解、认识文学领域中诗词曲赋等各种不同形式的风格和特色,知道和掌握一定数量的名家作品;进一步提高阅读和通过多种途径获取文学资料的能力;拓宽文化视野,提高赏析和运用古代文学作品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

学生可以根据教科书及教师提供的材料以及自己的日常积累,通过阅读,讨论,分析,评论了解各个不同时期文学发展的特色。

学生通过阅读、观察、练习、欣赏、表演、评论、创作等方式积极参与教学;通过独立思考并对所学的内容进行比较,概括和阐释;学会合作学习和相互交流。

教师应注重启发式教学,设计具有针对性、启发性的问题,引导学生主动探究,积极参与。并对学生在参与和探究过程中的表现予以及时而恰当的评价。

教师应注重调动学生主动参与教学,要求学生每人推荐自己喜爱的作品,并对作者和作品加以介绍,说明推荐的理由。利用学生出于爱好而积累的中国古代文学知识,加强师生互动,激励学生积极参与主动探究。教师亦可组织学生分组讨论,评价,举办文学作品欣赏会等方式,从历史的视角赏析文学作品。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本课学习,了解中国古代灿烂的文化。通过文学家,艺术家,诗人的艺术创作,把学生带进文学艺术的殿堂。让他们感受古人的呼吸,思想,情操。全面增强自己的文化修养。

通过学习进一步了解中国的国情,热爱和继承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激发对祖国历史与文化的的自豪感,增强民族自信心。

通过潜移默化的教育和熏陶,培养学生对人文精神的理解,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情操,使学生的品格得到升华;在积极主动参与学习的过程中,使学生的合作精神及竞争意识得到增强。

通过学习使学生认识到人类文化发展的多样性,使他们理解和尊重各国、各地区、各民族文化。

 

 

 

(二)教学内容分析

 

●中国古代文学是民族文化宝库中的瑰宝。中国文学体裁丰富,佳作迭现。上古的神话,先秦诗歌散文、汉赋、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先后相继,又一脉相承,各领风骚数百年,构成中国文学的壮丽画卷。

【诗的经典】

《诗经》是中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产生于3000年前的周代,成书于春秋时期。《诗经》收集的是我国公元前十一世纪至公元前六世纪的诗歌作品,共收诗三百零五篇,都可以合乐吟唱。《诗经》按乐调分为《风》、《雅》、《颂》三个部分。《风》是《国风》,指地方乐调,是从周代十五个地区采集的民间歌谣。《雅》是《大雅》、《小雅》,是周代王畿之地的音乐,大多是宫廷宴饮的乐歌。《颂》是《周颂》、《鲁颂》、《商颂》,是皇家用于宗庙祭祀的乐歌。

《诗经》的内容非常丰富,全方位地反映了周代的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在艺术表现形式上,《诗经》大量运用了“赋”、“比”、“兴”的手法,获得显著的艺术效果。“赋”是直接的叙述和抒写,“比”是比喻或比拟,“兴”是起兴发感,多用于一首诗的发端。“赋”、“比”、“兴”的艺术手法是《诗经》中创作形象思维的重要表现手段,对后人的诗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楚辞的魅力】

先秦诗歌的另一辉煌成就是《楚辞》。“楚辞”本是战国时期兴起于楚国地区的一种诗歌样式。楚辞具有鲜明的南国地方风格特征,它突破了《诗经》的四言为主的格律,代之以参差错落,更为灵活的长短句式。有别于《诗经》现实主义的艺术倾向,“楚辞”以其想象的丰富,情感的炽烈,语言的瑰丽,开辟出中国文学浪漫主义的广袤天地。

屈原是“楚辞”创作的杰出代表,他是中国文学史上的第一个留下姓名的伟大诗人,屈原的作品有《离骚》、《九歌》、《九章》、《天问》等。其中《离骚》2490字。共373句,是中国古代最长的抒情诗,“楚辞”因此又名“骚”。《离骚》是屈原用他整个生命熔炼成的伟大诗篇,强烈的爱国思想和执着的个人追求融会成激越的精神力量。《离骚》中奇特的想象和瑰丽的语言产生巨大的艺术魅力。“楚辞”的其他作者宋玉、贾谊等的作品都继承了屈原的传统,使“楚辞”成为一种源远流长的独特文体。

《诗经》《楚辞》历来合称“风骚”,是中国古代诗歌的两大源头,2000千多年来一直被历代诗人视为学习的典范。

 

 

【汉赋的风采】

赋,从骚体演变而来,是一种散文和韵文并用的文体。

西汉早期的赋,以贾谊的《吊屈原赋》、《鵩鸟赋》最为著名。《史记·屈原贾生列传》记载,汉文帝以贾谊为长沙王太傅,贾谊听说长沙卑湿,自以为寿命不得长久,于是为赋以吊屈原。又著《鵩鸟赋》,发抒内心的怨郁哀伤。据《汉书·艺文志》著录,贾谊的作品中有赋七篇。

《汉书·司马相如列传上》记载:“(司马相如)以訾为郎,事孝景帝,为武骑常侍,非其好也。会景帝不好辞賦,是时梁孝王来朝,从游说之士齐人邹阳、淮阴枚乘、吴严忌夫子之徒,相如见而说之,因病免,客游梁,得与诸侯游士居,数岁,乃著《子虛》之赋。”汉赋名家司马相如的创作条件,是由梁孝王提供的。《西京杂记》卷四又写道:“梁孝王游于忘忧之馆,集诸游士,各使为赋。”所附诸游士的赋作,有枚乘《柳赋》、路乔如《鹤赋》、公孙诡《文鹿赋》、邹阳《酒赋》、公孙乘《月赋》、羊胜《屏风赋》、邹阳《几赋》等。枚乘的《七发》,开汉武帝时代长篇赋的先河。

汉武帝时,赋的创作走向全盛阶段。名家名作迭出。汉赋文辞华丽,用语夸张的特征在这时形成。司马相如的《子虚赋》和《上林赋》,是这一时期的代表性作。

西汉后期,最著名的赋作家是扬雄。东汉时期,则班固、张衡的作品地位最高。

除了他们之外,两汉时期的思想家和文学家,大多都是赋的重要作者。收入《文选》,归入“赋”类的汉赋,有贾谊《鵩鸟赋》,司马相如《子虚赋》、《上林赋》、《长门赋》,王褒《洞箫赋》,扬雄《甘泉赋》、《羽猎赋》、《长杨赋》,班彪《北征赋》,傅毅《舞赋》,班固《西都赋》、《东都赋》、《幽通赋》,班昭《东征赋》,张衡《西京赋》、《东京赋》、《南都赋》、《思玄赋》、《归田赋》,马融《长笛赋》,王延寿《鲁灵光殿赋》,祢衡《鹦鹉赋》,曹植《洛神赋》等。今人辑《全汉赋》,收录83家,293篇。

有些赋作家期望以这种文体作为讽谏的工具干预政治,例如司马相如作《大人赋》,就有批评汉武帝神仙迷信的意图,不过,这种讽谏往往并不能真正发生实际的效用。

江苏东海尹湾汉墓出土《神乌傅(赋)》,被看作中国古代文学史资料的重大新发现。全赋约六百六十字,以其风格之独特,受到学术界的重视。

 

 

【李杜诗篇万口传】

唐代是中国古代诗歌最繁荣最辉煌的时期,据《全唐诗》及其有关补遗所载,现存诗有52000余首,作家2300多人。数量之多,内容之广,风格流派之繁,体裁样式之全,均堪称空前。唐诗发展可分为初唐、盛唐、中唐、晚唐四个时期,其中尤以盛唐、中唐两个时期的诗坛最为光辉夺目。

初唐诗坛是一个变革、创新和逐步成熟的阶段,一扫以往浮艳之风,走向反映社会现实的道路。广为传诵的诗句如“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日落山水静,为君起涛声”等。其代表人物有唐初四杰王勃、杨炯、卢照邻和陈子昂。

盛唐时期是唐诗的鼎盛时代,诗星璀璨,。各种风格流派,异彩纷呈。有王维、孟浩然为代表的山水田园诗派,注重山水景物,风格色彩清丽。王维的《山居秋暝》,孟浩然的《望洞庭湖赠张丞相》等诗篇以清新秀丽的语言描绘了祖国的大好河山和悠闲宁静的山水田园生活。高适、岑参、王昌龄为代表的边塞诗派,注重战争和政治斗争题材,描写奇丽、寥阔边境景色,抒发驰骋沙场,建立功勋的壮志和慷慨从军、抗敌御侮的豪情;同时也反映征夫思妇的幽怨。风格豪壮雄放。高适的《燕歌行》,岑参的《走马川行》等诗篇描绘了边塞雄奇壮丽的风光景物,表达了边关将士从军报国的英雄气概。最能代表盛唐时代气息的是浪漫主义和现实主义两大流派,其代表人物分别是“诗仙”李白和“诗圣”杜甫。李白的诗作现存900多首,表现了盛唐时代社会生活风貌。他的诗气势磅礴,热情奔放,潇洒飘逸,想象丰富。具有强烈的爱国思想和批判精神。李白的诗篇是我国诗史上不可多得的浪漫主义杰作。《将进酒》《蜀道难》、《望庐山瀑布》、《静夜思》、《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等都是千古绝唱。杜甫生活在安史之乱前后由盛转衰的时代,一生贫困失意,颠沛流离,所以他的诗中饱含忧国忧民意识和热爱天地万物的仁爱精神。杜甫的诗为唐帝国由盛转衰的那个时代提供了生动的历史画卷。他的诗被后人誉为“诗史”。作为现实主义诗人,他的诗风深沉浓郁,跌宕有致,真切地反映了社会生活。杜甫一生作诗1400首,名篇有《望岳》、《春望》、《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等。

中唐是唐诗的繁荣时期。此时的风格流派比盛唐更多。著名的有韩愈、孟郊、柳宗元、元稹、刘禹锡、李贺、白居易等。白居易是杜甫之后的有一位杰出的现实主义诗人,他的诗具有正视现实,抨击黑暗的精神。在艺术上语言通俗流畅,风格平易近人。其中《长恨歌》、《琵琶行》、《秦中吟十首》等是他的代表作。

 

晚唐是唐诗逐渐衰落期。最有影响的诗人是李商隐和杜牧,时称“小李杜”。李商隐在七律诗上异军突起,独树一帜,形成了一种富艳精工和深于情韵的风格,尤其是几首表现爱情的《无题》诗,如“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等,感情缠绵,意象朦胧,具有非常强的艺术感染力。杜牧的七绝以清新峻逸,流走明快,语浅意深见长。“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等,都是杜牧的名句。

唐末,出现了皮日休、罗隐等诗人。他们继承了新乐府运动的精神,用诗歌针砭时政。唐诗,就在这一批现实主义诗人手中落下了光荣的帷幕。

 

【宋代词苑】

宋代是词高度繁荣的时期,词成为宋代文学的标志。词是一种音乐文学,它的产生、发展,以及创作、流传都与音乐有直接关系。词最初主要流行于民间,大约到中唐时期,诗人张志和、韦应物、白居易、刘禹锡等人开始写词,把这一文体引入了文坛。到晚唐五代时期,文人词有了很大的发展,晚唐词人温庭筠以及以他为代表的“花间”派词人和以李煜、冯延巳为代表的南唐词人的创作,都为词体的成熟和基本抒情风格的建立作出了重要贡献。词终于在诗之外别树一帜,成为中国古代最为突出的文学体裁之一。进入宋代,词的创作逐步蔚为大观,产生了大批成就突出的词人,名篇佳作层出不穷,并出现了各种风格、流派。《全宋词》共收录流传到今天的词作1330多家将近20000首,从这一数字可以推想当时创作的盛况。词的起源虽早,但词的发展高峰则是在宋代,因此后人便把词看作是宋代最有代表性的文学,与唐代诗歌并列,而有了所谓“唐诗宋词”的说法。

 

 

 

北宋初期,词的创作主要是小令,以晏殊、欧阳修为代表。追求深婉精致、含蓄蕴藉的风格。北宋前期在创作风格上与晏、欧一派完全不同的词人是柳永。柳永采用民间新兴的曲调作词,大量写作篇幅较长的慢词,扩展了词的体制,改变了宋初以来以小令为主的单一格局。柳永词的内容、风格和形式体制,都突破了宋初以来词的狭小格局,突破了士大夫自我欣赏的范围,真正做到了雅俗共赏,因而在民间广泛流传。叶梦得《避暑录话》记载当时一位西夏归宋官员的话:“凡有井水饮处,即能歌柳词。”可见柳永词影响之大。

到北宋中期,苏轼进一步变革了北宋前期以艳婉约为主导风格。词被苏轼当作了抒写主体心志性情的体裁,可以用来言志说理,探究人生意义,表达哲理思考,容纳更为广阔的生活内容。这种以诗为词的创作特色,不仅大大扩展了词的抒情功能,而且提高了词的艺术地位,对宋词的发展起了重大的推动作用。

苏词的艺术风格也非常丰富,有的缠绵深婉,有的飘逸洒脱,有的清新明丽,特别值得注意的是苏轼开创了豪放清旷的新词风,从内容到风格都使人耳目一新。他的这类风格的作品虽然不很多,但在绮艳婉约之外另立一体,显示了新的发展方向,其影响是非常深远的。

 

北宋中后期,词的创作十分繁荣,名家辈出,风格多样。稍早的晏几道上承《花间》、南唐的词风,而以清新优美的笔调抒发男女间的离合悲欢,别具深挚哀婉而风流蕴藉的个性,其音调之和谐优美,文字之清丽精工,代表了北宋中期小令艺术的最高成就。另一大词人秦观,慢词深婉缠绵,小令凄清妩丽。晏几道和秦观都真正做到了抒情内容与形式及文辞的完美结合,而他们词中浓重的感伤情调,又充分体现了词体的抒情特长,因此他们向来被看作“古之伤心人”,而他们的词则被视为婉约词正宗由于众多词人的努力,北宋中期以后词坛多种风格竞相发展,形成了歌词制作的一个高峰。

 

北宋最后一位大词人是周邦彦。周邦彦集北宋词之大成,言情体物更为精巧、缜密、典雅。邦彦词在南宋受到普遍的喜爱,特别是他在音律和词法方面的成就,更受到南宋姜夔、史达祖、吴文英、张炎一派词人的推崇,对南宋词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因此周邦彦又被看作是北宋和南宋之间承上启下的词人。

 

李清照是南宋初的杰出词人。她的词带有多愁善感的气质,早期作品多写闺阁生活、离愁别绪,南渡之后,连遭乱离,她的思想感情发生了巨大变化,词作也深深地打上了时代的烙印。后期作品低回婉转,凄切哀伤,内容、声调、风格都与清新明丽的早期词有了很大的不同,虽只是个人的悲痛,却是国破家亡现实的真实写照。她的女性的感受与笔触,与词体的婉约柔美的本色风格天然契合,在抒情的真切自然这一点上,具有别的词人不具备的优势和成就。

南宋前期影响最大的词人是辛弃疾。辛词题材广泛,内容丰富,风格多样。词史上向来以“苏、辛”并称,把他们看作宋代豪放词的代表。苏词高旷,辛词沉郁;苏词多表现对历史、现实和人生的超越,辛词更多体现对社会、功名和事业的执着。他们是宋词中并峙的两座高峰。在辛词的影响下,南宋词坛上出现了一批学习辛词风格的爱国词人,形成了所谓“豪放词派”,或称“辛派”。代表人物有陈亮、刘过、刘克庄、刘辰翁等。

 

南宋另一位大词人姜夔则在辛派词之外另立一宗。姜夔是著名音乐家,能自作乐曲,现存80多首词中,有17首注有乐谱,这是迄今仅存的一批宋词乐谱,是十分珍贵的古代音乐文献。姜夔为人性情孤高,作风清雅,不随流俗;姜词的优秀之作具有明静幽冷、清空深远的意境,是高度诗化的精神世界的写照。在语言风格上,他追求清冷的色调和瘦硬刚健的力度,既不同于传统婉约词的软媚,也不同于辛派词的雄放,在南宋词坛独树一帜,产生了很大影响。

 

经过两宋词人的不断努力,词在不断变革和创新中走向了全盛。到了宋末,由于词乐和文辞都趋于僵化,创作失去了新的活力,词终于走向了衰落,其地位就被另一种从民间兴起的音乐文学形式散曲取代了。

 

 

 

【元曲与市民社会】

在文学史上,元曲与宋词并称,因为在宋元时期词与曲是两种独具时代特色的文学样式。曲的产生可以追溯到金代以至北宋,走向繁荣是在元代。曲在元代发展为散曲和杂剧。

散曲是可以配乐歌唱的一种诗体。散曲按其体裁分为支曲和套曲。支曲又称“小令”,是只用一个曲牌填制的单一曲词。套曲是指两个以上的支曲按一定的规则排列组成完整的一套,一般都有尾声,并且要一韵到底。《金元散曲》共收元人支曲3800多首,套曲400多首。这些作品题材广泛,举凡抒情、怀古、写景、咏物、叙事、谈禅,以至揭露社会矛盾,反映民间疾苦等无不入曲,但是更多的是表现闲适隐逸和男女风情。元代散曲传世作家有200多人。关汉卿、马致远、白朴、郑光祖被后人称为“元曲四大家”。

 

元杂剧是在中国古代多种表演艺术的基础上逐渐发展起来的。元杂剧在金院本和诸宫调的直接影响之下,融合各种表演艺术形式而成的一种完整的戏剧形式。并在唐宋以来话本、词曲、讲唱文学的基础上创造了成熟的文学剧本。这比之以滑稽取笑为主的参军戏或宋杂剧可说已起了质的变化。作为一种成熟的戏剧,元杂剧是具有独特艺术风格的戏曲形式,有一套严格的体制。元杂剧在内容上不仅丰富了久已在民间传唱的故事,而且广泛地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现实,成为广大人民群众最喜爱的文艺形式之一。

关汉卿是元杂剧成就最高的戏剧家,是元杂剧的奠基人。他一生创作了近七十种剧本,留存下来的有十八种,代表作为《窦娥冤》、《蝴蝶梦》、、《救风尘》、《望江亭》、《拜月亭》、《调风月》、等。王实甫是元朝前期与关汉卿齐名的戏剧家。《西厢记》是他的代表作。此外,还有《丽堂春》和《破窑记》。

 

元代前期是杂剧的黄金时代,除了关、王之外,还有许多杰出的作家和优秀作品,主要有:康进之的《李逵负荆》,高文秀的《黑旋风双献功》,纪君祥的《赵氏孤儿》,杨显之的《潇湘雨》,石君宝的《秋胡戏妻》,马致远的《汉宫秋》,白朴的《梧桐雨》和《墙头马上》,尚仲贤的《柳毅传书》等。

 

元前期的杂剧创作中心在北方,后期逐渐转移到南方。元后期的杂剧不如前期繁荣,呈现衰微的状态。而产生与南方的体制比较自由的“南戏”迅速发展起来,取代了杂剧的地位。

 

【明清小说的人情世界】

 

魏晋南北朝时期,小说已经初具规模。当时小说分“志怪小说”与“轶事小说”两大类。历史发展到唐代时,人们将小说称为“传奇”、其情节更为曲折完整,人物更加性格鲜明,文辞更趋华丽铺陈,结构更显宏阔架巨。内容大体为神怪故事、恋爱故事和侠义故事等三类。宋元话本是中国小说发展史上的崭新阶段,自此开始,通俗、生动的语言得以广泛应用,结构布局与人物刻画中的现实法较之前期的小说有了较大进步。元末明初,在宋元话本的基础上,一大批长篇章回小说问世。章回小说是中国古典长篇小说的惟一形式,其人物与内容依托历史,《三国志通俗演义》是章回小说的开山之作。此后,从《开辟演义》、《水浒传》至《清宫演义》,历史小说大量兴起。继神魔小说《西游记》之后,该类题材的小说风靡一时,较成功者为《封神演义》。明清时期中国短篇小说的代表作当推冯梦龙的《喻世明言》、《警世通言》和《醒世恒言》以及凌蒙初的《初刻拍案惊奇》和《二刻拍案惊奇》。清代的蒲松龄以《聊斋志异》将中国文言小说推至高峰。此后,《红楼梦》、《儒林外史》等一批经典之作问世。《三国演义》、《西游记》、《水浒传》和《红楼梦》成为中国历史小说的四大名著。

 

明清小说对世俗人情的描写,十分真实生动。这是和市民社会关注和热爱这种文学形式有关系的。

 

 

 

 

(三)问题解答

【思考提示】

议一议:

背诵《诗经》中你最熟悉的一首,解释其意义。(略)

议一议:

《离骚》写道:“余既兹兰之九畹兮,又树蕙之百亩;畦留夷与揭车兮,杂度蘅与方芷;冀枝叶之峻茂兮,愿竢时乎吾将刈;虽萎绝其亦何伤兮,哀众芳之芜秽。”

屈原所说的香草、众芳,有什么象征意义?

提示:屈原所说的香草和众芳,象征具有高尚品德的君子,有益社会的贤才。这段文字,姜亮夫的译文是:“我既种了九块地的兰蕊,又种了百亩的芳蕙。也种了五十亩的留夷与揭车,连马蹄香与白芷我也为你收集。”“我希望的是枝枝叶叶长得茂盛而美丽!等到了成熟之时我将量材采取。虽把我自己弄病倒了,又有甚么关系呢?我最哀痛的是这些众芳枯萎污秽!”(姜亮夫:《屈原赋今译》,北京出版社1987年版,第9页至第10页)袁梅的译文是:“我已栽种了春兰九畹,又种植了香蕙百亩。我一畦畦地栽种那留夷、揭车,又杂植那杜蘅与芳芷无数。”“希望它们枝叶繁茂,长得高大,待其长成之时,我将收获而归。虽则枯萎零落又有何妨,哀伤的是众芳竟然荒芜杂秽。”(袁梅:《屈原赋译注》,齐鲁书社1984年版,第5页至第6页)

 

想一想:

赋是一种延续相当久远的文体。你读过哪一时期哪位作家的赋?

提示:引导学生思考时,不必受时代的限制。

想一想:

杜甫吟诗说李白“文章憎命达,魑魅喜人过”、“千秋万岁名,寂寞身后事”。想一想其中的深意。

提示:引导学生思考时,可以从这样两个思路考虑:1.应当怎样看待逆境;2.应当怎样看待声名。

议一议:

古今之成大事业者、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此第一境也。“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也。“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花阑珊处”,此第三境也。————王国维《人间词话》。

查询三句引用词的出处,思考其中蕴涵的哲理。

提示:人欲成就大事业,必然经过彷徨,执着,成功的三步曲。必须先有所思考确立方向,再经过锲而不舍的努力,才能在不经意间取得成功。前二者是成功的基础。所引的三句诗分别出自于:

 

晏殊《蝶恋花》

槛菊愁烟兰泣露,罗幕轻寒,燕子双飞去。明月不谙离恨苦,斜光到晓穿朱户。    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欲寄彩笺无尺素,山长水远知何处。

柳永《凤栖梧》

伫倚危楼风细细。望极春愁,黯黯生天际。草色烟光残照里。无言谁会凭阑意。    拟把疏狂图一醉。对酒当歌,强乐还无味。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辛弃疾《青玉案》

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宝马雕车香满路。凤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    蛾儿雪柳黄金缕,笑语盈盈暗香去。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想一想:

探究元杂剧兴盛的原因,思考当今中国戏剧艺术的发展前景。

提示:元代经济的发展为杂剧的兴盛准备了充裕的物质条件;开封、大都、杭州等城市兴起以及勾栏瓦肆繁盛为杂剧提供了依据;农村的节日和庙会是演出日,一些著名演员也经常到各地作场。这样就保持了戏曲在发展过程中同广大人民群众的密切联系;朝的疆域广大,交通发达,密切了国际和国内各民族之间的关系;民族之间的文化交流,特别是北方诸民族乐曲的传播,对杂剧的兴盛也有一定的作用;元代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尖锐,百姓怨怒已极,有口难言。要求在艺术上得到反映;元初废科举,许多文人与民间艺术相结合,从事杂剧创作;元杂剧本身是一种很易为人们所接受的形式;这些都为元杂剧的发展创造了条件。当今中国戏剧艺术能否有新的发展,除了经济条件而外,国人对民族文化是否真诚地重视,也是重要的因素。

议一议:

选择一部(篇)你最喜爱的古代白话小说,写一篇鉴赏短文,或是做一场鉴赏演讲

提示:应当提醒学生,尽量不选择人们过于熟悉的篇目。作文和演讲,可以参考别人的文章,但是不允许从报刊和网上全文移用现成的成果。

 

【自我测评】

测评题:

你能够分别举出唐诗、宋词、元曲中三组具有代表性的名家名作吗?

提示:必要时,可以向学生推荐相关的参考资料。

【阅读与思考】

提示:应当引导学生畅所欲言,如实说出自己的想法。也可以启发学生找到其他与所举材料观点类似的古人言论。

【知识链接】

境界

提示:可以启发学生以以往所学习的文学作品为例,就对“境界”的理解发表意见。

 

(四)教学评价建议

【评价目标】

评价学生中国古代文学相关知识的了解情况。评价学生有关诗、文、词、曲诸方面最基本的概念和技能的理解过程情况。

重点评价学生参与的过程。学习中国古代文化的兴趣、技能、思维水平和活动能力;要注意对学生的个性差异、智能表现差异进行观察和评价,发挥每位学生不同的优势。

评价学生学习的兴趣;相互学习,相互合作,积极竞争的精神和能力;理解和运用古代文化的能力;评价学生在学习和参与活动时的心理变化和内心体验。

【评价方法】

观察法、活动法、问答法、个人作品档案法、测验法、学生自我评价法、课堂教学评估记录法等。

【评价过程】

通过观察评价学生的学习兴趣是否浓厚,学习动机是否强烈;想象力是否丰富,是否勇于创新;观察评价学生合作交流以及参与活动的积极性。

通过活动评价学生参与中国古代文学学习活动是否主动积极,表达是否清晰;交流是是否通畅;搜集、整理信息、进行合理解释的能力;通过学生的练欣赏,表演,评论,创作等过程,获得参与与探究的乐趣,增强学生动手能力,逐步提高他们的文学艺术素养。

通过让学生回答课上和课后材料阅读与思考中的问题,评价学生阅读、理解等能力。

通过让学生实践活动,考查学生欣赏及合运用文学知识的能力,以及表现出的精神和面貌。

【评价总结】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根据情况自行选择评价的方法和过程,要综合采用观察、记录、调查、访问、讨论、作业、测验、考试、评议、档案、自我评价、家长评价等多种方法进行评价。尤其要注意对过程的评价,评价结果应及时反馈给学生,以便及时改进学生的学习。

 

 

 

(五)历史问题注释

【屈原】

屈原(前339?~前278?),名平,字原。丹阳(今湖北秭归)人。战国末期楚国杰出的政治家和爱国诗人。屈原的作品计有《离骚》、《天问》、《九歌》(11篇)、《九章》(9篇)、《招魂》,凡23篇。此外,《卜居》、《渔父》等篇是否为屈原所作,学术界尚有争议。其中,《离骚》是屈原的代表作,也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最长的一首浪漫主义的政治抒情诗。

屈原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位伟大的爱国诗人。是浪漫主义诗人的杰出代表。他所开创的新诗体——楚辞,突破了《诗经》的表现形式,极大地丰富了诗歌的表现力,为中国古代的诗歌创作开辟了一片新天地。后人也因此将《楚辞》与《诗经》并称为“风、骚”。“风、骚”是中国诗歌史上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两大优良传统的源头。同时,以屈原为代表的楚辞还影响到汉赋的形成。

在中国历史上,屈原是一位深受人民景仰和热爱的诗人。据《续齐谐记》和《隋书·地理志》载,屈原于农历五月五投江自尽。中国民间五月五端午节包粽子、赛龙舟的习俗就源于人们对屈原的纪念。1953年,屈原还被列为世界“四大文化名人”之一,受到世界和平理事会和全世界人民的隆重纪念。

【李白】

李白(701—762年),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字太白,号青莲居士。祖籍陇西成纪(今甘肃静宁西南),隋末其先人流寓碎叶(今吉尔吉斯斯坦北部托克马克附近)。幼时随父迁居绵州昌隆县(今四川江油)青莲乡,有《李太白文集》三十卷行世。

【杜甫】

杜甫(712—770年),唐代中后期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字子美。祖籍襄阳(今属湖北),生于河南巩县。因曾居长安城南少陵,后在成都被严武荐为节度参谋,检校工部员外郎;后世称之为杜少陵,杜工部。杜诗现存1400多首。它深刻地反映了唐代安史之乱前后20多年的社会全貌,生动地记载了杜甫一生的生活经历;把社会现实与个人生活紧密结合,达到思想内容与艺术形式的完美统一;代表了唐代诗歌的最高成就。被后代称作“诗史”。代表作有《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北征》、《羌村》、《赠卫八处士》、“三吏”、“三别”《醉时歌赠郑广文》、《洗兵马》、《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岁晏行》、《春望》、《杜诗内容广阔深刻,感情真挚浓郁;艺术上集古典诗歌之大成,并加以创新和发展;在内容与形式上大大拓展了诗歌领域,给后世以广泛的影响。杜甫也被后人尊为诗圣。

【白居易】(772—846年),字乐天,号香山居士,下邽(今陕西渭南)人。白居易是一位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他的诗歌题材广泛,形式多样,语言平易通俗。他所写的《秦中吟》、《新乐府》,敢于针对当权者的弊政,反映人民疾苦,深刻地揭露社会矛盾,他又是中唐新乐府运动的主要倡导人。白居易的叙事诗如《长恨歌》、《琵琶行》,描写细腻,生动感人,具有独特的艺术风格,影响极为广泛。在诗歌创作理论上,他提出“文章合为时而著”,“诗歌合为事而作”的主张。现存诗3000多首,主要作品有《长恨歌》《琵琶行》《忆江南》等。

【柳永】(987?-1055?),字耆卿,初号三变。因排行七,又称柳七。祖籍河东(今属山西),后移居崇安(今属福建)。宋仁宗朝进士,官至屯田员外郎,故世称柳屯田。由于仕途坎坷、生活潦倒,他由追求功名转而厌倦官场,耽溺于旖旎繁华的都市生活,在“倚红偎翠”、“浅斟低唱”中寻找寄托。作为北宋第一个专力作词的词人,他不仅开拓了词的题材内容,而且制作了大量的慢词,发展了铺叙手法,促进了词的通俗化、口语化,在词史上产生了较大的影响。有《乐章集》存世。

【苏轼】

苏轼(1037—1101年),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州(今属于四川)人,是中国北宋时期著名的文学家、书画家。与父亲苏洵、弟弟苏辙,合称“三苏”,在文学艺术界很有名气。

苏轼是一位全才,在诗、词、文、画方面都具有很高的水平,他的散文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他的诗和黄庭坚并称苏黄,喜欢用夸张比喻手法,在艺术表现方面有自己风格,少数诗篇也能反映民间疾苦,指责统治者的奢侈骄纵,对后来文学界很有影响;他的词和辛弃疾并称苏辛,属于豪放一派。苏轼,以他广阔的胸怀和豪迈的性格,给当时的词坛带去了新鲜的空气。他有意以诗为词,终于从他开始打破了词坛婉约一统天下的局面。苏轼在词史上的另一贡献是使词摆脱了音乐的附属地位,把词发展成了独立的抒情诗。他最早倡导文人画,开创了湖州画派。他擅长画竹子,作品有《枯木怪石图》、《竹石图》等。他是“苏、黄、米、蔡”四大书法家之一。他擅长行书、楷书,他的书法吸取颜真卿、柳公权、褚遂良、徐浩、李北海、杨凝式各家营养,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努力革新。他在对书法艺术深刻理解的基础上再去进行创造,不是简单机械的去学习古人。他在拿笔上运用不同于常人的特殊方法,注意书写工具的改革。总而言之,苏轼在诗、书、画、印等几个方面中都流露出一种传统的思维观念,提倡一种发自内心的艺术创作道路。

【关汉卿】

关汉卿,元代剧作家,已斋(一作一斋),大都(今北京市)人,一说祁州(在今河北)人,或说解州(在今山西)人。约生于金末或元太宗时,贾仲明《录鬼簿》吊词称他为“驱梨园领袖,总编修师首,捻杂剧班头”,可见他在元代剧坛上的地位。关汉卿曾写有《南吕一枝花》赠给女演员珠帘秀,说明他与演员关系密切。据各种文献资料记载,关汉卿编有杂剧67部,现存18部。个别作品是否出自关汉卿手笔,学术界尚有分歧。其中《窦娥冤》、《救风尘》、《望江亭》、《拜月亭》、《鲁斋郎》、《单刀会》、《调风月》等,是关汉卿的代表作。

【吴敬梓】

吴敬梓(1701—1754年),字敏轩,安徽全椒人。吴敬梓一生创作了大量的诗歌、散文和史学研究著作。不过,确立他在中国文学史上的杰出地位的,是他创作的长篇讽刺小说《儒林外史》。这部小说大约用了他近20年时间,直到49岁时才完成。《儒林外史》全书56章。全书用生动的笔法,有力抨击了专制时代僵化的考试制度和由此带来的严重社会问题。
  

进一步阅读建议

自然科学史研究所编:《中国古代科技成就》,中国青年出版社1978年版;

刘洪涛编:《中国古代科技史》,南开大学出版社1991年版;

远德玉、杨玉兴编:《四大发明:中国古代科学贡献》,辽宁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

周澣光:《中国古代科学方法研究》,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2年版;

朱仁夫:《中国古代书法史》,北京大学出版社1992年版;

田青编著:《中国古代音乐史话》,上海文艺出版社1984年版;

周续赓:《中国古代戏曲十九讲》,北京出版社1986年版;

周满江:《诗经》,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版;

人民文学出版社编辑部编:《楚辞鉴赏集》,人民文学出版社1988年版;

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编:《唐诗选》,人民文学出版社1978年版;

胡云翼选注:《宋词选》,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年版。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09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