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文化 | 社会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教案试题 >> 历史教材 >> 教材资源 >> 正文
人民版高中历史新教材教
陈国兵:历史教学中的叙
人民版历史教材“六引导
澄迈中学岳麓版必修一试
江苏铜山人民版历史期中
高中岳麓版必修三文化史
高中历史岳麓版必修一结
人民版教科书专题二课后
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一期
人民版必修三历史试题附
最新热门    
 
人民版必修三现代中国的文化与科学技术

时间:2009-10-18 17:29:08  来源:人民版
 

人民版必修三历史教科书,在史学观念与教育理念上,呈现出了若干的积极变化,相信大家对此会有深刻的体会。

人民版必修三现代中国的文化与科学技术

一、文化事业的曲折发展
“双百”方针的提出
 “十年动乱”与文化凋零
文化体育事业的繁荣

二:人民教育事业的发展
社会主义教育的兴办
“文化大革命”中的“教育革命”
教育事业的蓬勃发展

三:科学技术的发展与成就
科研的起步与国力的展示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提出
走向世界的中国科技
专题五现代中国的文化与科技 

 
一 文化事业的曲折发展

“双百”方针的提出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文化事业万象更新。《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规定:“提倡文学艺术为人民服务,启发人民的政治觉悟,鼓励人民的劳动热情。”在“向时代学习,向人民学习”的口号下,新中国的文化艺术工作者以澎湃的激情,讴歌人民共和国,讴歌祖国的革命和建设。

随着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在中国的建立和大规模经济建设的逐步展开,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建设社会主义,迅速发展中国的经济、科学和文化,成为国家面临的迫切任务。1956年4月,毛泽东在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上提出“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强调艺术领域实行百花齐放,学术领域实行百家争鸣。这一方针又被称为“双百”方针。它是建设新中国科学文化事业的正确方针和根本保证。

“双百”方针提出后,在文化界引起强烈反响。文化艺术工作者的思想活跃起来,他们紧跟时代,创作了一大批反映时代变化和新人物、新思想的文艺作品。
文学创作出现繁荣盛况,涌现出一批在现代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的作品,如《红岩》、《红日》、《红旗谱》、《保卫延安》、《林海雪原》、《创业史》、《谁是最可爱的人》、《雷锋之歌》等。

电影和戏剧创作百花争艳。《上甘岭》、《南征北战》、《英雄儿女》、《青春之歌》、《李双双》、《五朵金花》、《早春二月》等影片深受广大观众喜爱。《龙须沟》、《茶馆》、《蔡文姬》、《关汉卿》、《文成公主》等剧目受到群众的欢迎。具有民族特色的大型音乐舞蹈史诗《东方红》、歌剧《洪湖赤卫队》、芭蕾舞剧《红色娘子军》受到广泛赞誉,成为这一时期的艺术精品。

“十年动乱”与文化凋零

1965年11月,上海《文汇报》发表姚文元《评新编历史剧〈海瑞罢官〉》一文,成为引发“文化大革命”的导火线。随着批判的政治色彩越来越浓,批判涉及的范围也在迅速扩大。1966年2月,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会讨论通过由彭真等起草的《关于当前学术讨论的汇报提纲》(后被称为“二月提纲”),试图对学术批判中出现的“左”的倾向加以适当约束。但是,就在“二月提纲”拟订的同时,在林彪的支持下,江青在上海召开部队文艺工作座谈会。根据这次座谈会内容形成的《纪要》,诬称文艺界被一条“反党反社会主义的黑线”专了政,鼓吹要“坚决进行一场文化战线上的社会主义大革命”。这一政治发难成为“文革”中文学艺术惨遭摧残的开始。

“文化大革命”爆发后,由大中学校学生组成的“红卫兵”组织蜂拥而起。在全国各地“横扫一切牛鬼蛇神”、破除“四旧”(即所谓旧思想、旧文化、旧风俗、旧习惯)的声浪中,无数优秀的文化典籍被付之一炬,大量国家文物遭受洗劫,许多文艺界人士、知识分子和民主人士遭到批斗。

“文化大革命”中,在江青等破除“文艺黑线专政”的鼓噪下,新中国成立以来的文化艺术成就被一笔抹杀,大批文化界知名人士被划入“文艺黑线”的圈子, 受到严酷的政治批判,有的甚至被迫害致死。许多中外优秀文艺作品都被贴上了“封、资、修”的标签,丰富多彩的中国传统剧种、剧目和文艺形式,被勒令停止上演和表演。文艺工作者被下放到农场、干校“改造”,接受“再教育”。 文艺创作万马齐喑,文化园地百花凋零,戏曲电影中只有所谓的“样板戏”一枝独秀,“八亿人口八个戏”成为当时文艺状况的真实写照。 

 
文化体育事业的繁荣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开始了社会主义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春回大地,新中国文化事业开始逐步复苏。
1979年10月,中国文学艺术工作者第四次代表大会在北京举行,这是一次规模空前的历史盛会。这次大会距1960年召开的第三次文代会,其间相隔了19年。中共中央副主席邓小平代表中共中央向大会致祝辞。中共中央在总结经验和教训的基础上,根据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形势,提出“文艺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

“二为”方向,作为新时期文艺工作的总方向。

在“双百”方针和方向指导下,改革开放后的文学艺术创作再现勃勃生机。这一时期,国家相继设立了一批文化艺术奖项,如文学创作方面的“茅盾文学奖”,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奖,以及电影、戏曲艺术方面的政府奖等。这些活动的开展,有力地促进了改革开放时期文化精品的创作和繁荣,推动了社会主义文化事业的发展,在全社会产生了深远影响。

在文化事业不断繁荣的同时,体育事业也取得了喜人的成就。1979年,中国重返奥委会,开始全面登上国际体坛。20世纪80年代,中国女排在国际排坛赢得“五连冠”。在1984年7月第23届洛杉矶奥运会上,中国射击运动员许海峰以优异成绩获得本届奥运会开赛以来的第一枚金牌,实现了中国人奥运史上金牌零的突破。1992年和1996年,在巴塞罗那和亚特兰大两届奥运会上,中国体育健儿均夺得了16枚金牌,居金牌榜第四位。在2000年第27届悉尼奥运会上,中国名列金牌榜第三位,中国体育跻身世界竞技体育大国之林。2001年7月,北京申奥成功,取得了2008年夏季奥运会主办权。中国以不可阻挡的步伐向世界体育强国的行列迈进。

1. 新中国成立以来,文学艺术创作出现了哪两个高峰?简析产生这两个高峰的主要原因。
2. 结合史实,说明“文化大革命”对中国文化艺术事业的摧残。
以下材料是邓小平《在中国文学艺术工作者第四次代表大会上的祝辞》节选。结合阅读材料,探讨新中国文学艺术事业的曲折历程及其经验教训。
我们要继续坚持毛泽东同志提出的文艺为最广大的人民群众、首先为工农兵服务的方向,坚持百花齐放、推陈出新、洋为中用、古为今用的方针,在艺术创作上提倡不同形式和风格的自由发展,在艺术理论上提倡不同观点和学派  的自由讨论。……围绕着实现四个现代化的共同目标,文艺的路子要越走越宽,在正确的创作思想的指导下,文艺题材和表现手法要日益丰富多彩,敢于创新。要防止和克服单调刻板、机械划一的公式化概念化倾向。

二:人民教育事业的发展

社会主义教育的兴办

伴着开国大典的隆隆礼炮,新中国教育事业拉开了序幕。《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规定:新中国的文化教育是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教育。根据这一方针,人民政府对旧教育进行了彻底改造,加强了思想政治教育,逐步建立起新的教育管理制度。同时,国家积极改革学制,对各级学校进行调整,顺利完成了从半殖民地半封建教育向新民主主义和社会主义教育的转变,确立了社会主义的新型教育制度。

向工农和工农子女“开门”是新中国教育方针和政策的重要内容。当时采取的措施包括开展扫盲和工农识字教育,开办工农业余学校,开设干部文化补习学校、工农速成中学及与之相匹配的大学预科,使数万名工农干部、劳动模范、产业工人受到了比较正规的中等教育和高等教育。同时,在各类学校中优先录取工农子女入学接受教育。

1954年9月,一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以法律形式正式将新中国教育为人民大众服务的性质确定下来。1957年2月,毛泽东在《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中提到:“我们的教育方针,应该使受教育者在德育、智育、体育几方面都得到发展,成为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这一方针的提出,成为人民教育事业发展的指导方针。

为推动教育方针的实施,刘少奇从中国的实际出发,倡导全日制的学校、半工半读的学校“两种教育制度”与工厂机关八小时工作、半工半读“两种劳动制度”,为中国普及教育、改变教育脱离生产实际和发展职业教育,提供了可贵的指导。在办学体制上,国家采取多种形式办学的方针,实行国家办学与厂矿、企业、合作社办学并举;陆续新建了一批多科性工业大学和多种专门学院,并不断充实和新建了一些紧缺学科和新的专业。

经过十多年的探索和发展,到1965年,中国教育事业初步形成了比较完整的国民教育体系。学前教育、大中小学及成人教育初具规模,全日制教育、业余教育和半工(农)半读教育共同发展,从而奠定了共和国教育持续发展的坚实基础,培养造就了一大批国家经济建设的新生骨干力量。

 
“文化大革命”中的“教育革命”

“文化大革命”爆发后,中国教育事业受到严重冲击。在全国一片混乱的形势中,各地大中学校纷纷“停课闹革命”,成立“红卫兵”组织,到各地进行大串连。不久,中共中央发出关于“复课闹革命”的通知,但在天下大乱的局势中,学校秩序早已陷入混乱之中。

“文化大革命”初期,全国中小学的招生工作基本处于停顿状态。与此同时,全国高等学校也都停止了招生,这使得数以千万计的中学毕业生失去了深造的机会。1968年底,《人民日报》发表毛泽东“知识青年到农村去,接受贫下中农的再教育”的批示,全国随即掀起一场大规模的、持续的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运动,上千万初、高中毕业生走向农村和边远地区,参加农业生产劳动。

与此同时,一场“教育革命”也在全国展开。工人毛泽东思想宣传队(简称“工宣队”)陆续进驻大专院校和中等专业学校以及县、镇以上中小学;在广大的农村地区,成立以贫下中农为主、有师生代表参加的贫下中农管理学校委员会,实行对本公社和生产队范围内中小学的管理。在教学体制上,实行所谓“开门办学”,学校与工厂、社队“挂钩”,建立校外学工、学农基地,并在校内大办工厂、农场等。学校的学制也被大大缩短,有的地方甚至将小学与初中合并或初中与高中合并。

高等学校招生制度也在“教育革命”中被改革。1968年7月,《人民日报》发表《从上海机床厂看培养工程技术人员的道路》一文,文章编者按中转述了毛泽东7月21日的一段批示:“要从有实践经验的工人农民中间选拔学生,到学校学几年以后,又回到生产实践中去。”各地随即纷纷创办“七二一工人大学”。
1970年6月,中共中央提出恢复“文化大革命”后业已停止的高等学校招生,招生对象是有丰富实践经验的工人、农民和解放军战士,招生办法改为“实行群众推荐,领导批准和学校复审相结合”,学生“学习期满后,原则上回原单位原地区工作”。它实际上停止了从高中直接升入大学的传统做法,同时也废除了高等学校的升学考试制度。然而,由于学生文化程度参差不齐,教师的积极性不能发挥,教学秩序又难以保证,教育质量大幅下降。

“文化大革命”对中国教育事业造成了极其严重的破坏,使中国在一个时期内出现了“文化断层”、“人才断层”的局面,全国文盲和半文盲人数急剧增加,严重影响了全民族文化素质的提高和现代化事业的发展。

教育事业的蓬勃发展

“文化大革命”结束后,中国教育界经过拨乱反正,平反大批冤假错案,广大教育工作者在政治上获得了新生。

恢复高考是“文化大革命”后拨乱反正的重要标志之一。1977年12月,全国570万青年参加了恢复高考后的第一次招生考试,在全国引起巨大反响。与此同时,国家还建立起中小学教师参评高级职称等制度,尊师重教逐步形成风气。

1983年,邓小平提出“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成为新时期教育事业发展的指导方针。1995年,中共中央、国务院作出《关于加速科学技术进步的决定》,提出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强调坚持以教育为本,把科技和教育摆在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位置,提高全民族的科技文化素质。“科教兴国”战略的提出及其实施,有力地推动了中国教育事业的发展。

中国教育立法取得较大进展。1980年以来,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相继制定颁行了《学位条例》、《义务教育法》、《教师法》、《教育法》、《职业教育法》、《高等教育法》、《民办教育促进法》等,初步建立起中国教育法律法规体系的基本框架。

随着教育的全方位改革,中国各级各类教育跨上了新台阶:基本普及了九年义务教育,基本扫除了青壮年文盲(简称“两基”);中等职业教育发展迅速,高中阶段职业教育得到发展,普通教育结构进进一步优化;以岗位培训和继续教育为重点的成人教育成绩显著;高等教育总体规模发展迅速,初步形成了多种层次、多种形式、学科门类基本齐全的高等教育体系。

1. “文化大革命”是一场文化浩劫,它对中国教育事业的破坏和影响主要有哪些?
2. 改革开放后,中国教育事业取得的突出成就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
阅读下列材料,说说中国实行“科教兴国”战略的原因及其主要内容。
科教兴国,是指全面落实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思想,坚持教育为本,把科技和教育摆在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位置,增强国家的科技实力及向现实生产力转化的能力,提高全民族的科技文化素质,把经济建设转移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的轨道上来,加速实现国家的繁荣昌盛。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科学技术进步的决定》

教育是知识创新、传播和应用的主要基地,也是培育创新精神和创新人才的摇篮。无论在培养高素质的劳动者和专业人才方面,还是在提高创新能力和提供知识、技术创新成果以及增强民族凝聚力方面,教育都具有独特的重要意义。
——1999年6月江泽民在第三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三:科学技术的发展与成就
科研的起步与国力的展示

新中国成立时,中国的专门研究机构仅有30多个,科技人员不超过5万人,除地质学、生物学、气象学等学科开展了一些研究工作外,其他学科的科研几乎一片空白。在极其困难的条件下,中国政府确立自力更生的发展方针,开始了振兴科技的艰难历程。1949年11月,中国科学院成立,主要开展自然科学、哲学社会科学的基础科学、新兴技术、国民经济和国防建设等重大的综合性课题的研究。1958年,国家科学技术委员会成立。随后,中央政府各个部门和各地相继建立了各种专业性研究机构。

新中国成立后,许多身居海外的知识分子满怀爱国热情,毅然舍弃国外优越的工作和生活条件,冲破重重阻挠回到祖国。仅从新中国成立到1957年春,归国人数就达到3 000人,约占新中国成立前夕在外留学生和学者总数的一半。他们中的许多人,后来成为中国尖端科技领域和薄弱空白学科的开拓者,如李四光、华罗庚、钱学森、吴阶平、邓稼先等。这一时期,中国政府还大力培养科技人才,到1965年底,中国科技人员已达245万人,专门从事科研的人员达到12万人。
1956年,国务院成立科学规划委员会,先后集中了700多位科学家,经过半年多的努力,编制了《十二年科技发展远景规划》,本着“重点发展,迎头赶上”的方针,确定了国家重点科技任务和发展尖端科技的紧急措施,在全国范围内掀起了一个“向科学进军”的热潮。

这一时期,中国在国防科学技术领域的进展最为显著,取得了一系列震惊世界的重大成就。1958年,中国第一座实验性原子反应堆建成,标志着中国开始跨入原子能时代;1964年,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1967年,中国又成功爆炸第一颗氢弹;1970年,中国用自制的“长征1号”运载火箭,成功地将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送入预定轨道。
在医学和农业科技领域,中国于1965年在世界上首次人工合成结晶牛胰岛素。1973年,农业科学家袁隆平成功培育出被誉为“第二次绿色革命”的籼型杂交水稻,为中国和世界的粮食增产做出了重大贡献。
这一系列科技成就,集中代表了中国科学技术达到的新水平,增强了中国的综合国力,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提出

“文化大革命”期间,中国科技事业严重受挫,大批科研机构被拆散,科研队伍七零八落,大部分科研工作陷入瘫痪。中国与发达国家在科技领域的差距越拉越大了。

“文化大革命”结束不久,复出后的邓小平自告奋勇,主管科学和教育工作,在全国科学教育工作座谈会上发出了“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号召。1978年,随着全国科学大会和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中国迎来了科学事业发展的春天。1985年全国科技工作会议后,中共中央发出《关于科学技术体制改革的决定》,强调应当按照经济建设必须依靠科学技术、科学技术工作必须面向经济建设的战略方针,尊重科学技术发展规律,从中国的实际出发,对科学技术体制进行有步骤的改革。随后,一系列有关科技体制改革的政策相继出台并实施。

1988年9月,邓小平第一次明确提出了“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论断。这个重要论断,反映了20世纪七八十年代科技和社会实践发展的鲜明特点,是对科学技术在当代生产力和社会经济发展中的第一位变革作用的理论概括。它作为邓小平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成为中国实施科教兴国战略的理论基础。

 
走向世界的中国科技

随着国家“科教兴国”战略的实施和广大科技工作者的艰辛努力,中国科学技术发展迅速,“863计划”、“火炬计划”等一系列重大科技规划相继实施,核技术、空间技术、运载火箭研究、信息技术和生物工程等尖端科学技术领域取得重大进展和显著成就。

在核技术研究和应用方面,中国自20世纪60年代成功爆炸第一颗原子弹和氢弹之后,核武器技术不断发展。同时,中国注重核技术在农业、工业、医疗卫生和科研方面的和平利用。中国已成为当今世界少数几个拥有比较完整的核科技工业体系的国家之一。

在空间技术领域,1984年,中国成功发射了第一颗试验通信卫星。随后,第一颗实用通信广播卫星升空,每天为千家万户传送着电视节目。中国还是世界上少数几个掌握了卫星回收技术和“一箭多星”技术的国家之一。从1990年开始,中国进入国际卫星发射市场。

在运载火箭研究方面,1980年5月,中国向南太平洋海域成功发射远程运载火箭,表明中国的运载火箭技术达到新的水平。1999年11月以来,中国成功地运用长征2号系列运载火箭进行了5次“神舟”号飞船的发射与回收试验。2003年10月,中国在甘肃酒泉成功发射了“神舟5号”载人宇宙飞船,杨利伟成为中国航天史上首位进入太空的航天员。“神舟”号宇宙飞船的成功发射,标志着中国在航天技术和运载火箭技术方面,已经迈进世界先进国家行列。

在信息技术领域,1983年,中国成功研制出第一台每秒向量运算1亿次的“银河”巨型计算机系统,标志着中国计算机技术发展到一个新阶段。2002年,中国研制出运算速度可达每秒1.027万亿次的超级计算机,高性能计算机开发应用取得重大突破。

在生物工程领域,中国科学家于2001年至2002年相继完成了国际人类基因组合作计划中的基因测序任务和水稻基因组工作框架序列图。中国科学家在推动国际性基因组研究不断发展的同时,也建立起自己的基因组大规模测序的全套技术及科研队伍。

中国在尖端科学技术方面取得的重大成就,对于增强中国的综合国力和促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具有重要的意义。

1. 联系时事,接着本文续写中国在各领域新近取得的重大科技成果。
2.访问本地的科研机构,围绕其创办、发展和取得的科研成果,写一篇访问笔记。
……中国要发展,离开科学不行。在这方面,我们还比较落后。你们成立国际科学文化中心——世界实验室,是一个重要的创举,特别是可以使第三世界国家得到益处。中国是第三世界国家,中国的科学技术人员要积极参加这个世界实验室的工作。

中国的现代化建设刚起步,也许本世纪末可以看到比较显著的进步,真正的进步要到下个世纪的三十至五十年。中国的特点是又大又落后,办起事情来不容易。对于你们的帮助,我非常感激。当然还要靠我们自己的努力。从现在的状况看,是有希望的。
在发展科学技术方面,我们要共同努力。实现人类的希望离不开科学,第三世界摆脱贫困离不开科学,维护世界和平也离不开科学。
——1986年邓小平会见美籍华裔学者李政道等科学家时的谈话
搜集整理相关史实,探讨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科技进步与社会发展之间的互动关系。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09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