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文化 | 社会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教案试题 >> 历史教材 >> 教材资源 >> 正文
郑流爱:美国历史学科教
郑流爱:中学历史教研:
郑流爱:美国中小学历史
郑流爱:英国“新历史科
郑流爱:中学历史学科探
最新热门    
 
郑流爱:美国中小学历史教育中的“探究”

时间:2009-10-18 17:29:18  来源:郑流爱
 

美国中小学历史教育中的“探究”

【摘  要】作为一种教学思想,“探究”已经渗透于美国中小学历史科的课程教学与教师发展中。研究表明,“历史探究”旨在通过问题解决和主动学习,达成有效的历史思维与历史理解。在培养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论从史出的历史思维、问题解决的方式方法、独立思考的学习习惯等方面,许多做法可供我们的探究式学习借鉴。

【关键词】历史探究  历史理解  历史思维  专业发展

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历史课程地位的上升和“国家历史标准”争论的展开,美国中小学历史科的教学重心逐渐从“固定性的观念”(received ideas)转向“批判性的思维”(critical thinking)。相应地,教育模式也从“编年叙事或信息载体”(a chronological narrative or body of information)走向“历史探究”(historical inquiry)。对此,全美社会科委员会主席Linda S. Levstik 借用文化学的概念概括说,以“编年叙事或信息载体”为特征的历史教育属于“传递”(transmission)模式,以“历史探究”为特征的历史教育属于“变革”(transformation)模式。[1] pp117前者强调知识的传递性和学习过程的被动性,接受教科书或教师的历史见解;后者强调知识的生成性以及学习过程的主动性,进而推动历史认识的发展和教学模式的变革。在“探究”思想的指引下,一种旨在增强历史理解、培养批判思维的探究式教学理念日益确立。那么,何为“历史探究”?其理论基础与实践意义何在?探究的过程与方法如何?需要哪些主客观条件?本文试就这些问题作一番考察。

一、“历史探究”的涵义与缘由

“历史探究”是指“通过实践历史的方法来学习各种历史观念。”其中,“历史的方法”包括“解释原始资料,探索因果关系,思考变迁本质,构建历史叙述等”,而“历史观念”是指变迁与延续、原因与结果、偶然与必然、历史与现实、证据与解释等“深层知识”或“程序性知识”。[2] 按照教育心理学的观点,“程序性知识”是关于“怎么做”的“智慧技能”和“认知策略”,不能靠“记诵”习得,而需要“在做中学”,深层理解。历史学习的任务不仅仅是记诵重要的历史事实,更在于习得基本的“历史观念”与“历史方法”,这尤其需要通过“历史探究”来完成。

 “历史探究”的提出与历史教学的新理念有关。

(一)“历史探究”符合课程标准的宗旨。

美国“国家历史标准”(5-12年级)提出了15项“开发标准的原则”,其中,与“历史探究”相关的有5项,包括“反映最优秀的学术成果,促进积极的问题解决和主动学习,而不是被动地接受事实、日期和名称”,“体现学生在历史意义和史学方法方面的能力要求”,“培养学生对历史发展模式与因果关系的感悟”,“体现历史推理的合理法则——仔细评估证据,建构因果联系,权衡历史解释,进行比较分析”,以及“让学生懂得、感悟并有能力去运用各种史料作为证据,以明确历史知识的由来”等[3],它们体现了“历史探究”在方式(如“问题解决和主动学习”)、内容(如“史学方法”与“因果感悟”等)和方法(如“历史推理法则”与“运用史料作为证据”)等方面的特征。另外,许多州(或地方)的历史课程标准,也突出了“探究”技能(或方法)的重要性。如阿拉斯加州将“养成历史探究的各种技能和程序”作为四大“历史标准”之一。[4] 又如,科罗拉多州历史课程标准将“知道如何使用历史资源和探究方法”作为六大“标准”之一。[5]pp82-83

(二)“历史探究”体现了课程教学的特质。

按照Levstik等人的观点,历史不仅仅是过去的事情,更重要的是,历史居于个体的身份认同与集体认同的核心,它有助于学习者认识自我的现状,描绘未来的蓝图。这样,历史课程就不是一堆琐碎的编年叙事,而涉及人类社会的重大主题与问题(significant themes and questions),这些主题与问题远比以往教科书上所讲的政治、外交等丰富得多、有意义得多,譬如,人类社会与文化的发展;人类、文化和观念的互动;人与环境之间的交互作用;经济组织和技术变革的各种模式;价值、信仰、观念与制度之间的关系,等等。这些重大主题和问题也被称为“关键性概念”或“组织化观念”(key concepts or organizing ideas) 。要深刻理解它们,单靠记诵是无济于事的,必须经由“学术性探究”(disciplined inquiry)来进行“有意义的学习”:即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真实情境的问题,从中搜集不同的证据,比较不同的观点,进而理解历史学习的特质。相应地,教学的开展,必须以学生的原有知识为基础,运用“脚手架”(scaffolding)为学生提供结构性知识;通过“探索性问题”(probing questions)让学生模仿探究的程序;运用“推动性评价”(constructive assessment)促进学生批判反思,重构历史认知的图式。[6] pp9-17这体现了历史课程与教学的特质——以材料解读和问题解决为依托,运用史学的基本方法探究历史,解释历史,使历史体现出教育意义与时代意义。

(三)“历史探究”反映了历史思维的本质。

“历史探究”不仅是历史课程和历史学习的内在要求,进一步说,它反映了历史思维的本质。

一方面,“历史探究”是历史思维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美国“国家历史标准”(5-12年级)里,历史思维包括“时序思维”、“历史领会”、“历史分析和解释”、“历史研究能力”以及“历史的问题分析与决策”五个范畴。每个范畴都有具体的要求,比如“历史研究能力”,要求“能够运用历史文献、文物、照片、历史遗址的参观与目击者的陈述,明确地陈述历史问题;能够获取文物、文献或其它记载里的历史时空信息,能够判断其可信度与权威性;能够建构合乎情理的历史叙述或论点。”同时,上述五个范畴是互相依赖、互相支持的。如在进行“历史研究”时,学生就必须“利用这五个范畴中的各种技能,除了‘历史研究’本身的要求外,还要领会各种历史文献和记录,分析它们的适当性,解释选取的文献,合理地掌握与探究的问题及史实有关的历史年代、历史情境等等。”(着重号为笔者所加)[7]

另一方面,“历史探究”过程促进着历史思维的达成。这是因为,“历史思维的任何方面都不如‘历史研究’能使学生兴奋,促进学生成长。这些研究可从文本里的各种关键性的历史转折点产生。在与历史文献、历史见证人、信件、日记、人造物品、照片、历史遗址、口述历史或其它有关过去证据的接触中,也往往产生这种探究。而当学习者接触到内容丰富、见解不一的历史文献,以及背景各异、观点相反的人给事件带来生动活泼的旨趣、信仰、利益时,这种有价值的历史研究能力尤其容易形成。”[8]

二、“历史探究”的过程与方法

与教师将教学材料或历史结论“传递”给学生的方式不同,“历史探究”试图使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材料处理,参与问题解决,在合作交流中理解和体验历史。这样,“探究”就具有了自己的过程特征与不同方法。

(一)“历史探究”过程的特性

从本质上看,“历史探究”是一个问题解决与材料运用相结合的过程。问题解决程序提供了探究的“过程”,一般如下:确定问题(步骤1)→提出假设(步骤2)→寻求证据(步骤3)→得出结论(步骤4)→验证结论(步骤5)。当然,这个程序并非固定不变,有的时候步骤2可以省去,有时候步骤4和5同时发生,而有时候探究的步骤可能换成1,3,2,3,4,5。[9] pp65-66此外,历史知识所需的“证据”不是直接来自于观察或实验,而是间接来源于史料。因此,历史的问题解决涉及到以材料为证据,理解过去和重建过去。这是一个模仿史家经历的、循序渐进的过程,一般地说,要从“分析单个的史料”开始,进而“运用多样的史料”。前者包括 “字面‘溯源’查考”、“辨析观点与见解”、“透视上下文联系”和“斟酌史料的价值”四个步骤;后者包括“确证事实的证据”和“建构历史的解释”两个步骤。[10]可以说,这六个步骤共同组成了“历史探究”的“脚手架”。

(二)“历史探究”方法的类别

“历史探究”的教学方法中,最主要、最基本的是问题探讨法。这里的“问题”是指需要通过研究讨论加以解决的矛盾、疑难,是探究的起点和驱动力。史料无言,一项史料可以通过不同的方法提出不同的解释,关键要看我们提出的是什么样的问题。从启发探究的角度,历史问题可以分为事实性问题、反思性问题和理解性问题三种。事实性问题导向信息积累,反思性问题导向价值判断,理解性问题导向思维的聚敛或发散。这三类问题都是同样重要、不可或缺的,因为事实、价值观和思维都是历史学习的目标所在。

基于这些问题的探究过程是发现历史、主动学习的过程,也是通向历史理解、寻求历史意义的过程。那么,如何引导学生提出深思熟虑的疑问,进而寻求历史的意义呢?历史教育研究者Wineburg指出,问题解决与三种启发式教学法密切相关,它们是“溯源”(sourcing,在阅读文本内容或评估历史文献时,事先考究文献的来源与属性)、“确证”(corroboration,将各种文献加以比照以决定取舍)和“脉络化”(contextualization,在重建历史事件时,使文献融入具体的历史时空中)。Wineburg认为,这三种活动方式的作用分别在于帮助学生发现文献模式、区别证据类型、解决观点冲突等,促进历史感的形成。[11] pp73-87

除了问题探讨,较为常见的方法是主题研究,主题研究是问题解决的变式和拓展。归纳起来,主要有:[12] pp85-87、pp104

●搜集性探究:如为社区搜集、展览历史上的老照片等资料,创设“历史之箱”;搜集并体验先驱者的生活;学习民间舞蹈;搜集历史上不同时期的歌曲并进行展示。

●叙述性探究:如列一份社区早期定居者的传记梗概;为校刊或地方报纸写有关地方历史的文章;以战士、移民、土著、商人或学生等身份写信件或文章,表述这些人的生活经历。

●调查性探究:如调查地方文化中各民族群体的贡献;调查社区建筑物的历史、追溯某些地方工业的历史;采访社区成员,了解其人生经历或有关社区重大事件、建筑物的历史。

●设计性探究:如设计国家、州或地方的历史时间表;制作牛车、帆船、独木舟、手纺车或其他先驱者们用过的设施模型或草图;以历史事件为背景创作戏剧活动;彩绘一幅有关地方社区或州历史某些方面的壁画;做一个五十年、七十五年、或一百年前的城镇模型,或画一幅早期时代城镇社会的立体画;设计有关世界文明、贸易路线、殖民地或地形地貌的地图;设计一份报纸,用活页、卡通和社评等形式来强调某一历史主题。

●展示性探究:如举办讲述地方、州或国家历史某方面故事的盛会;准备历史主题的公告牌和其他展览;写短剧,或者规划假日活动或庆祝活动;参加“国家历史日”竞赛;参与一场模拟演习来展示对因果关系的理解,等等。

总之,探究是一个过程,一个通过“研究历史”(doing history)而“学来的行为”(a learned behavior)。同时,探究是一种问题解决的方法,它意味着学生的教师的指导下,提出问题,运用证据,寻求解答。在问题解决及相应的材料解析中,一方面,材料引出了问题,提供了证据;另一方面,问题拓展了材料,激发了思维。“历史探究”正是材料与问题的交互作用中进行的。与此同时,对“证据之确凿性”、“理解之生成性”的强调也折射出“历史探究”或历史学习的科学性与人文性。

三、“历史探究”的环境与条件

“历史探究”不是无源之水,需要一定的环境和相应的条件。这里的环境主要指学校与社会为学习所提供的课程资源、教育政策以及文化背景等外部环境,条件则指直接关系到探究学习的主客观因素。

(一)“历史探究”的外部环境

从环境上看,探究教学受到时间和资源的限制。探究学习比简单的记住信息或其它结论要费时得多,而当资源缺乏时,问题探究常常无果而终。因此,必须在政策、资源、资金等方面给探究教学提供一个良好的外部环境。此其一。其二,探究教学依赖于开放的教学理念和社会环境,它是“民主社会”对历史教学提出的新规范。因为“民主社会”要求公民积极参与社会建设,这样,学习者就要学会如何参与有意义的争论,不盲从他人的历史解释。[13] pp187

(二)“历史探究”的主要条件

“历史探究”自然需要学生的积极参与和主动学习,但历史理解能力也与学生的认知水平、心理发展、生活经验相关。因此,如何让学生更好地走进历史、探究历史,教科书和教师的引导作用关系极大。

首先,教科书是开展“历史探究”的重要依托。教科书应该提供大量关于“历史时代”和“历史意义”的知识,为问题解决和探究学习营造“历史情境”。美国“国家历史标准”指出,“在探究过程中,学生脑中与历史时代有关的情境知识变得非常重要,这些知识隐含在历史文献或人造物品中。(此外)由于学生只能得到历史事件的少许记载,因此,填补事件的裂缝,评价手头的记载,并运用想象构建一个合理的历史论证或历史叙述,需要大量的有关历史意义的情境知识。”具体地,教科书应提供丰富的材料与文献记载,展示丰厚的历史情境,让学生从事“叙事性的学习”(narrative study of history,强调历史的叙事性和解释性),促进“分支研究”(subinquiries)或“分支活动”(subactivities)的开展,进而“质疑教科书的解释,提出关于历史事件的新问题,研究教科书中没有出现的新观点,或者探索教科书基本回避或局部遮掩的问题。”[14]

其次,教师是引导学生参与“历史探究”的关键。教师的作用不仅在于激发和维持学生的探究兴趣,而且在于锤炼学生的思维,启发学生对学习内容进行质疑,并为问题探究提供实践机会,从而提高学生学习的成就感。这给教师的专业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从知识结构上说,教师不仅需要学科内容知识和教育理论知识,而且需要发展实践性的知识——“教育教学知识”(pedagogical content knowledge)。[15]pp317-337它包括密切相关的两个方面:一是批判性的文本阅读,包括一手资料和二手资料;二是历史叙述的建构。“文本阅读”为学科内容知识寻求证据,“历史建构”意味着如何最有效地为特定的学生阐明学科知识。从“批判阅读”到“建构叙述”而形成的“教育教学知识”,与历史思维的培育一致。为此,教师可以通过“历史研讨会”(The history colloquium)①、“史学评论”(historiography)②、“史学探索”(doing the discipline)③等途径重新点燃智慧的火花和学术的热情,更好地掌握合理的、有根据的教育知识,体悟“介入性知识”(participant knowledge,例如对有效教学的关注)与思维技能(例如问题解决技能和认知复杂性),促进与同事及大学教师的合作交流。对历史思维的强调反映了学生历史学习与教师专业发展的统一性。最近,“美国历史学家协会”还颁布了《历史学科教学中的专业发展基准》,主张设置“研究为本的专业发展课程”,从学科内容、教学方法和历史思维三个方面提高教师的专业素养。[16]

“有了这些条件,学生就会把探究看成创造性学习(creative contributions)的过程。学习者将更清楚地理解:历史书写是一种人为的建构,其中对过去的某些判断是暂时的、可讨论的,历史学家把自己的工作看成批判性的研究(critical inquiry),要与其他同行进行不断的探索和争论。学生通过积极地参与历史探究懂得:为何历史学家要不断地解释历史,为何新解释不仅源于新证据的获得,而且得自于时代赋予的新观念对旧证据的反思。然后,学生也能明白,为何优秀的历史学家,犹如优秀的历史教师一样,不仅有兴趣从事研究或教学,而且有兴趣成为传递过去信息的忠实使者——不仅有兴趣支配学生的头脑,而且有兴趣赋予学生力量去支配自己的头脑。”[17]

四、结 

诚然,并非所有知识都得通过探究过程来学习,比如日期与遗址等“信号”学习、简单的事实记诵、概念的贯串联想等。但是,与“接受学科专家的结论”不同,“历史探究”指出了历史认识的另一条重要路径,即“掌握学科专家的探究模式”。当然,“历史探究”的目的并不在于繁琐地考证或学究式地“研究”,而追求历史意识的孕育和思维方法的养成。其理论前提是:尽管有侧重点和程度的差异,历史学家、历史教师和学生都拥有一个共同的研究过程,即依靠证据为过去构建一种叙述或解释。可见,“探究”是历史教育的内涵,其本质在于把历史认识和历史研究的权利还给教师和学生自己。

当前,我国的历史课程改革如火如荼,围绕着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培养,转变学习方式、注重探究式学习成了课程改革的重中之重。由是,对“求真精神”、“论从史出”、“问题解决”等历史思维和学习方法的重视也就成为了必然。以笔者所见,“探究式学习”已经成为“过程与方法”目标达成的核心载体①,换句话说,“探究式学习”的成效直接关系到“过程与方法”目标的落实,也关系到“知识与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的落实。所以,“探究式学习”已经成为课程改革的关键。尽管美国的“历史探究”是适应其历史哲学与多元文化发展的产物,我们不能照搬。但是,在培养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论从史出的历史思维、问题解决的方式方法、质疑反思的学习习惯,以及相应的教师专业发展等方面,许多做法可资借鉴。

 

[参考文献]:

[1]Linda Symcox.(2002).Whose History?The Struggle for National Standards in American Classroom[M], NY and London: Teachers College Press

[2]“加利福尼亚历史—社会科学课程”(CH—SSP), Vision and Goals of the California History-Social Science Project, http://www.sscnet.ucla.edu/ch-ssp/main.html

[3][7][8][14][17]National History Standards, Standards in Historical Thinking,http://www.sscnet.ucla.edu/nchs/standards/dev-5-12f.html。

[4]http://www.state.ak.us/ContentStandards/Historyhtml

[5]赵亚夫(2003).国外历史教育透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6]Linda S. Levstik, Keith C. Barton(2001),Doing history : investigating with children in elementary and middle schools,Mahwah, N.J.:Lawrence Erlbaum

[9]John R.Lee(1994),Teaching social studies in the elementary school[M], NY: The Free Press(A Division of Macmillan Publishing Co,Inc)

[10]National Archives and Records Association,“The Digital Classroom”(25 July 2000). http://www.nara.gov/education/teaching/exercise.

[11]Samuel.S.Wineburg(1991), Historical Problem Solving: A Study of the Cognitive Process Used in the Evaluation of Documentary and Pictorial Evidence, Journal of Educational Psychology[J], Vol.83, No.1

[12]整理自赵亚夫(2003).国外历史教育透视[M]:高等教育出版社。

[13]Peter.N. Stearns, Peter Seixas & Sam Windburg(eds)(2000), Knowing, Teaching, and Learning History: National and International Perspectives[M], NY: New York University Press

[15]Peter Seixas (1999), Beyond "Content" and "Pedagogy": In Search of a Way to Talk about History Education. Journal of Curriculum Studies[J], Vol.31,No.3

[16]参见拙文(2004).“(美国)历史学科教学的专业发展基准”,载《历史教学》[J],第12期,pp48-52

 

《课程·教材·教法》2005年第9期



①      由“全美历史教育委员会”倡导推行,根本信念是:历史教师应该把自己看成历史专业人员。主要做法是让历史教师参与为期三天的讨论,与他人分享自己的观点,并听取他人的见解,从而提升专业主义和分工合作。其主要原则有“三头同盟”(Tri-Partite Alliance)与“合作原则”(The Collegiality Principle),前者是指每个讨论会都有三个成员:一位历史学家、一位教育专家和一位资深历史教师,后者指合作成员分别贡献:学科前沿的内容知识、学习心理和教学策略、内容与方法的实践运用,他们不论资格或门户,共同致力于历史教育的改进。详见Joseph P. Ribar,NCHE's Collegial Approach, The History Colloquium: Continuing Education for History Teachers, http://www.history.org/nche

②      目的在于让教师跟踪当前的历史专业研究成果并学习历史学家的做法、加强与历史学家的联系。具体地说,让教师听取知名历史学家的报告,从而深入思考历史学与历史教学,包括对历史证据重要性、历史解释多样性以及主动学习可能性的理解。详见参考文献[13]所引Peter.N. Stearns等人的著作,pp182-184

③      “加利福尼亚历史—社会科学课程(CH—SSP)”的一个研究成果,主张放弃通过内容和方法的二元划分来讨论历史教育,而用“探究历史”(和相应的社会科学)为历史学家和教师之间的协作提供了一个更具积极性的平台——正是在历史的研究中内容成为了方法,方法也成为了内容。研究还表明,一切历史知识都包含对过去的积极主动的建构,这种建构是历史学家、历史教师和学生共同拥有的过程。参见参考文献[15]Peter  Seixas引文。

①《全日制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实验稿)》指出,要“注重探究式学习,勇于从不同角度提出问题,学习解决历史问题的一些基本方法;乐于同他人合作,共同探讨问题,交流学习心得;积极参加各种社会实践活动,学习运用历史的眼光来分析历史与现实问题,培养对历史的理解力。”《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指出,“掌握学习历史的基本方法。学习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和方法,努力做到论从史出、史论结合;注重探究学习,善于从不同的角度发现问题,积极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养成独立思考的学习习惯,能对所学内容进行较为全面的比较、概括和阐释;学会同他人,尤其是具有不同见解的人合作学习和交流。”不难发现,不管是初中还是高中,“探究式学习”实施的成效都直接影响、制约着其它目标的达成。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09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