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文化 | 社会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教案试题 >> 历史教材 >> 教材资源 >> 正文
岳麓版通史体例整合高中
岳麓版通史体例整合高中
岳麓版通史体例整合高中
岳麓版通史体例整合:中
岳麓版通史体例整合高中
岳麓版通史体例整合高中
岳麓版通史体例整合高中
岳麓版通史体例整合:中
-岳麓版教学资源14
-岳麓版教学资源15
最新热门    
 
岳麓版通史体例整合高中历史 6

时间:2009-12-23 11:50:31  来源:cersp

 


第二部分  中国近现代史

紫箫寒月
     

六、近代中国社会生活的变迁

 衣食住行作为社会文化的载体,展现时代特有的精神风貌。进入19世纪中期,近代工业起步,中西文化的碰撞和交汇扑面而来,新的事物和思想观念冲击着中国的社会生活。

1.日常生活

  (1) 服饰的变化

鸦片战争以后,“窄袖革履”的西式服饰传人中国,民间仿效之风悄然兴起,服饰变革的潮流开始萌动。戊戌变法时期,康有为曾上书光绪皇帝,请求“断发易服”,认为这关系到中国与文明世界的融合。洋装在中国的流行并未取代传统服饰,而是促成中国服饰的改良。中山装和旗袍就是巾西合璧的产物。民国时期,政府颁布剪辫易服和废止缠足等法令,都具有鲜明的政治色彩。

(2)移风易俗

在大城市里,婚丧仪式由繁琐愚昧改为简约文明。与大城市相反,近代中国的广大农村仍处在落后、封闭的状态。传统的风俗习惯在农村坚若磐石地沿袭下来。

2.传播媒体

 (1) 报刊

19世纪中期前后.外国人开始在华办报,中国出现近代报刊。戊戌变法前后,中国人自己创办的报刊越来越多,且多反映社会思潮。先是维新派在报上发表文章,宣传维新思想;后来,革命派创办报刊,宣传革命;新文化运动时期,先进知识分子利用报刊大力宣传民主科学思想.中国报刊业呈现出繁荣景象。

(2) 电影

19世纪末期,电影传入中国,迅速成为民间喜闻乐见的新式娱乐活动。1905年,北京丰泰照相馆摄制了京剧短片《定军山》,这是中国人第一次尝试自摄影片,中国电影事业开始起步。1931年,中国诞生了第一部有声电影《歌女红牡丹》,结束了中国电影无声的历史。20世纪三四十年代,中国涌现出一大批著名的电影工作者和影片。

 3.交通与通讯

(1) 交通

交通工具和通讯方式的变化对世界历史影响极其深远,也改变了中国人的生产、生活方式以及思想观念,推动了中国近代化的历史进程。

 19世纪70年代,外国商人擅自修筑从吴淞口到上海的淞沪铁路,不久就被拆除。80年代初,清政府修筑从唐山到胥各庄的铁路。辛亥革命前夕,中国已建成多条铁路,奠定了中国近代铁路网的基本格局。民国时期,铁路建设始终未入正轨,中国铁路建设进展缓慢。

 鸦片战争后,轮船进人中国,西方列强纷纷在中同设立轮船公司,外国轮船往来穿梭于中国内江和外海,控制中国水上运输。19世纪70年代初期,洋务派创办轮船招商局,打破了列强在中同的垄断局面,中国水运交通的近代化开始起步。此后,民间兴办的各种轮船航运公司近百家,推动了lfl同水上交通业的近代化进程。

中国航空事业起步于20世纪初,截至新中国成立前夕,中国航线总长度近8万千米。

(2}电讯

鸦片战争以后,列强在通商口岸建设通讯设施,开展邮政业务。1877年,福建巡抚在台湾架设第一条电报线,成为中国自办电报的开端。随后.清政府开始在各省架设有线电报线路.形成四通八达的电讯网络。清术在上海开通了第一部电话,民国时期电话的发展非常缓慢。

通讯工具的变迁和电讯事业的发展使信息的传递变得快捷和简便,深刻地改变着人们的思想观念和生活方式。

             

第四单元  过渡时期和社会主义社会

一、向社会主义过渡时期(1949一1956)

 1.新中国成立初期的政治和经济

 (1)人民政协的召开和开国大典

1949年9月,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在北平召开,会议通过了具有临时宪法性质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确定了国家各方面的方针政策,规定了新政协的性质和地位。会议决定改北平为北京,作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首都,以五星红旗为国旗,《义勇军进行曲》为代国歌,采用公元纪年,

1949年10月1日下午3时,中华人民共和国开国大典在北京举行。毛泽东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成立,升起了第一而五星红旗。新中国诞生了,一个新的时代开始了。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的召开初步建市了中l刊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台作和政治悱商制度。建国初期.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代行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职能,

 (2)西南和西藏地区的解放

【选修4】  1949—1950年,邓小平和刘伯承遵循中央制定的大迂回、大包围的战略部署,解放大西南。195年,邓小平按照中央指示,派军进入西藏,终于使西藏问题和平解决。

 (3 ) 国民经济的恢复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党和政府领导人民恢复发展经济,到1952年,国民经济形势基本好转。

 2.第一个五年计划和社会主义改造的完成

 (1) 工业化建设的成就

【选修4】1953年,根据毛泽东的建议,中共中央提出了过渡时期总路线。

新中国成立以前,我国的工业基础十分薄弱,不能造飞机、汽车,是一个落后的农业国。鉴于这种情况,1953年,国家开始实行第一个五年计划,优先发展重工业。到1957年,我国新建了飞机制造、汽车制造、钢铁及重型机械等工业部门,为社会主义工业化奠定初步基础。

(2) 三大改造的完成

在“一五”计划优先发展重工业的同时,国家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改造。广大农民参加农业生产合作社,手工业者加入手工业生产合作社,走合作化道路;资本主义工商业实行了全行业公私合营。1956年底,三大改造基本完成,社会主义经济体系在中国基本建立起来。

3.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的建立

(1)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规定:人民行使固家政权的机关为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和各级人民政府,各级人民代表大会由人民普选产生,国家最高权力机关为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1954年9月.第一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召开,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宪法体现了人民民主原则和社会主义原则,是我国第一部}十会主义类型的宪法。宪法规定国家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是人民行使权力的最高机关,这就以国家根本大法的形式确立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2)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政治协商和多党合作制度

1954年第一届全国人大召开后,政协作为统一战线的组织继续存在.成为各民主党派和爱国民主人士参政议政的舞台。

1956年,中国共产党提出与各民主党派实行“长期共存.互相监督”的方针,受到各民主党派的拥护。

 (3)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中华人民共和国是由56个民族组成的统一的多民族国家。为了实现民族平等和民族团结.国家以法律形式规定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我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明确规定,在少数民族聚居的地区实行民族区域自治。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对民族区域自治做了更加明确的规定。

民族区域自治,就是在中央政府的统一领导下.在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区设立自治机关。内蒙占自治区是我国最早成立的省级自治区.后来新中国在新疆、广西、宁夏、西藏先后成立自治区,形成了五大省级一治区.还建立了一百多个自治州、自治县(旗).少数民族实现了当家作主的愿望。

   
二、社会主义建设的曲折发展(1956一1966)

 1.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

(1) 中国“八大”的正确决策

1956年.中国共产党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召开。根据社会主义制度在我国已经建立起来的形势.大会指出,当前国内的主要矛盾,已经是人民对于先进工业国的要求同落后的农业国现实之间的矛盾,已经是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党和人民当前的主要任务.是集中精力把中国尽快地从落后的农业国变为先进的工业国。中共“八大”作出的决策是正确的,但在以后的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这些重要的决策没能坚持执行。

 (2) 正确区分和处理两类不同性质矛盾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在毛泽东的领导下,我国顺利完成了社会主义改造。随后,毛泽东积极探索中国建设社会主义的道路,提出了正确区分和处理两类不同性质矛盾等重要思想。

 2.经济建设的严重失误

(1) 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

1958年,中共“八大”二次会议提出了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接着,轻率地发动了“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导致国民经济出现混乱。1959一1961年,我国出现了严重的经济困难。

(2)国民经济的调整与恢复

面对严重的经济困难.党中央对国民经济实行“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方针。从1962年起.经济逐步得到恢复和发展。

1956—1966年,我国经济建设虽经历了许多挫折.但在一些领域也取得熏大成就。例如,在这十年间,我国建成大庆等油田,摘掉了“贫油国”的帽子。

                
三、“文化大革命”时期(1966—1976)

1.“文化大革命”的起因

20世纪60年代中期,毛泽东认为中央出了修正主义,党和国家面临资本主义复辟的危险。林彪、江青等人利用和助长r毛泽东的错误,导致“史化大革命”的发动。

2.民主法制的严重破坏

    “文化大革命”开始后,许多领导干部、知名人士和学者被抄家、批斗,公民的权利和自由失去了保障,遭到严重践踏。国家主席刘少奇被迫害致死.成为新中国历史上最大的冤案。刘少奇曾以宪法为武器进行抗争,但没有任何效果。

    随着“造反派”全而夺权运动的展扦,各级国家机关陷于瘫痪,社会秩序遭到严重破坏。

   “文化大革命”期间,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各党派政治协商制度遭到了破坏,民主和法制遭到践踏,新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中断。

3.国民经济的严重破坏

  1966年,“文化大革命”爆发。不久,动乱扩展到经济领域,企业管理制度废弛,工人离岗,企业停工停产,同民经济受到严重影响,造成了重大损失。

4.纠正“文革”错误的努力

  “文化大革命”中,邓小平被扣上“中国第二号走资派”的帽子,失去一切职务,被下放到江西劳动。“文革”后期,邓小平复出,周恩来病重,邓小平主持中央日常工作。而对“文革”的混乱局面,邓小平进行了全面整顿。

                          
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

  1.伟大的历史转折

  (1) 真理标准问题大讨论

粉碎“四人帮”后,当时党中央的主要领导人提出“两个凡是”的指导方针,即“凡是毛主席作出的决策。我们都坚决维护;凡是毛主席的指示,我们都始终不渝地遵循”。这说明“左”的指导思想并未从根本上改变。

    1978年,《光明日报》发表《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文章.掀起了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大讨论,形成一场深刻的思想解放运动,为拨乱反正、开创社会主义建设新局面奠定了思想基础。

    【选修4】邓小平指出,一个人讲的每句话都对,一个人绝对正确,没有这回事;毛泽东同志说,他自己也犯过错误。邓小平认为,“两个凡是”不符合马克思主义。

  (2) 十一届三中全会

1978年底,中共十一届=中全会召开。会议确定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指导方针,决定停止使用“以阶级斗争为纲”的错误口号,决定将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做出了实行改革开放的重大决策。这次会议实现了建国以来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转折。

 2.新时期的民主法制建设

  (1) 平反冤假错案

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后,中国共产党拨乱反正,加强民主与法制建设。中共中央为刘少奇平反昭雪,并在全国范周内开展平反冤假错案的工作。

 (2) 民主法制建设的成就

在平反冤假错案的同时,我国法制建设步伐加快。1982年颁布了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后来,刑法、民法、行政法等各项法律法规也相继出台。经过20多年的努力,我国形成了比较完备的法律体系,为“依法治国”方针的执行奠定了基础

三中届三中全会以后,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也得到恢复和发展。

1998年,全国人大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村民委员会组织法》,改变了过去由上级任命村委会干部的做法,采取由村民直接投票选举的办法产生村委会干部,进一步扩大了基层民主。在我国农村,民主选举、村民自治的基层民主选举制度不断发展,推进了农村的民主政治建设。

(3)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的完善

在新的历史时期,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得到恢复。1982年,中国共产党确立了与各民主党派“长期共存,互相临督,肝胆相照,荣辱与共”的方针,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进一步完善。

3.经济体制改革  

(1) 农村经济体制改革

中国的经济体制改节首先从农村展开。“文革”结束后,安徽、四川的一些农村开始实行生产责任制,得到中央的肯定。不久,在全国普遍实行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以包产到户为主耍特征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使农民获得了生产经营和分配的自权,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安徽风阳县小岗村首创包产到户的。生产责任制,促进粮食生产大丰收,第一次向国家交售了公粮。随着家庭联产承包责仁制的普遍推行.我国在农村废出人民公社体制,建立乡镇体制.以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

(2) 城市经济体制改革

在农村改革的推动下.以增强企业活力为中心环节的城市经济体制改革也全面展开。通过扩大企业自主权、发展多种所有制经济形式等措施,企业引入竞争机制,增强了活力,经济得到快速发展。

4.对外开放格局的形成

 (1) 经济特区的创办

十一届三中全会确定了对外开放的方针。我国根据广东、福建两省靠近港澳、华侨众多等有利条件,决定在两省创办经济特区。

 1979年,邓小平在与广东省领导淡话时说:“划出一块地方.叫做特区.陕甘宁就是特区嘛。中央没有钱,你们自已搞,杀出条血路来。”

从1980起,我国先后建立了深圳、珠海、汕头、厦门和海南扛个经济特区。

深圳作为最早创办的经济特区,迅速从一个贫穷的边陲渔村发展成为一座现代化的大城市。

(2) 沿海经济开地区的开辟

1984年.国家决定开放天津、广州等14个沿海港口城市。随后,将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闽东南地区(闽南三角区)相继开辟为沿海经济开放区。1990年,中央又作出开发、开放上海浦东的决定。

 在对外开放的过程中,各地还出现了一大批经济技术开发区,对外开放形式更加灵活多样。

 经过多年的改革开放,我国已经形成包括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沿海经济开放区、内地(包括内陆省会开放城市)在内的全方位、多层次的对外开放格局。

5.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

 (1) 邓小平南方谈话

1992年初,邓小平到南方进行考察,发表了重要讲话。

邓小平指出:“改革开放迈不开步子,不敢闯,说来来说去就是怕资本主义的东西多了,走了资本主义道路,要害是姓‘资’还是姓‘社’的问题。判断的标准,应该主要看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生产力,是否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并提出著名论断:“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资本主义也有计划;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也有市场。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他强调必须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不动摇,提出了“发展才是硬道理”的论断。

邓小平的“南方谈话”解放了人们的思想,推动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深入发展。

(2) 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1992年10月,中共“十四大”召开。会议提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1997年,中共“十五大”召开。会|义指出,非公有制经济是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提出了以公有制经济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方针。这些论断进一步完善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

6.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

 2001年中国加入了世界贸易组织(简称wTO),标志着我国对外开放进人一个新的阶段。

世界贸易组织成立于1995年1月1日,总部设于日内瓦。它的前身是关税及贸易总协定(简称“关贸总协定”)。该组织有一个关于关税和贸易准则的多边国际协定。这一市场规则由大家共同制定,共同遵守,若发生争端,便按解决机制处理。

 中国是关贸总协定的创始国之一。中国加入世贸组织是中国经济融入世界的必然选择,也是中同与世界经济全面接轨的一个契机,标志着世界大市场对中国的开放,总体上符合我国的根本长远利益。必将有力地推动全球经济的繁荣与发展。机遇和挑战并存,关键看我们如何去应对。

可以在开放的世界中发展自己。可以享受双边和多边贸易的各种好处;加人世贸组织将带来一些压力和挑战,给国内的部分企业带来更大的竞争压力=

7.祖国统一大业

  (1)“一国两制”伟大构想的提出

1981年9月,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叶剑英发表谈话,具体阐述了和平统一祖国的方针。叶剑英的谈话指出:国家统一后,台湾可作为特别行政区,享有高度自治权,并可保留军队;台湾现行社会、经济制度不变,同外国的经济文化关系不变等。

20世自80年代,邓小平正式提出“一目两制”的构想。他多次发表谈话,全面阐述“一国两制”的含义:在一个中国(中华人民共和国)之内。大陆实行社会主义制度,台湾、香港、澳门实行资本主义制度。“一国两制”成为完成祖国统一大业的基本方针。

 (2)香港、澳门回归祖国

香港、澳门问题是历史遗留问题。20世纪80年代,随着“一国两制”方针的提出和中国现代化建设的发展,解决香港、澳门问题的条件逐渐成熟。

 1982年,英国首相撒切尔夫人访华。邓小平在与撒切尔夫人会谈时明确表示:主权问题是不能谈判的,可以用“一国两制”的方案解决香港问题。

 1984年12月,中英双方在北京正式签署了《关于香港问题的联合声明》。《联合声明》宣布,中国政府将于1997年7月1日对香港恢复行使主权,英国届时将香港交还中国。

1997年7月1日,中国政府对香港恢复行使主权。香港的回归雪洗了中华民族的百年耻辱。

香港问题的解决为澳门问题的解决提供了成功的范例。1999年12月20日,中国政府恢复对澳门行使主权,澳门也回到了祖国的怀抱。

 香港、澳门的回归是“一国两制”伟大构想成功运用的结果,为国际社会解决历史遗留问题提供了范例。

(3)海峡两岸关系的发展

1979年元旦,中国人民解放军停止炮轰金门,实现了海峡两岸30年来的真正停火。20世纪80年代,两岸通邮、通航、通商的限制逐渐放宽,台湾居民赴大陆探亲和经济文化交流等活动不断增加。

 1990年,台湾成立海峡交流基金会,后来.大陆成立海峡两岸关系协会。两岸授权这两个民间团体进行政治、经济等方面的商谈和对话.1992年两会达成“海峡两岸均坚持一个中国原则”的重要共识,这就是“九二共识”.

 20世纪90年代,台湾岛内台独势力猖獗,使两岸关系陷人严重困难。中国共产党多次发表声明,主张两岸对话交流,并重申坚决维护祖国统一,反对分裂祖国的图谋。

8.改革开放以来的思想理论发展

  (1) 邓小平理论的形成

20世纪80年代.邓小平提出了“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我国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走自己的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理论。他还指出社会主义社会必须大力发展生产力.

在祖国统一问题上,邓小平提出了“一国两制”的理论。

1987年,中共“十三大”召开。根据邓小平的意见,大会系统地提出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理论和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

邓小平是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当之无愧的总设计师。

经过长期思考和改革开放的实践,逐渐形成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邓小平理论,它成为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指导思想。

1997年,中共“十五大”决定把邓小平理论作为党的指导思想并写入《中国共产党章程》

 (2)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20世纪末2l世纪初.国际国内形势发生了许多新变化。在新时期,中国共产党面临怎样完善自身、与时俱进的新问题。以江1泽1民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创立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提出中国共产党要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发展方向.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并进行了系统的阐述。“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涵盖了社会主义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方面,是一个完整的科学的思想体系,是指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不断开创新局面的强大思想武器。

 2002年.在中共“十六大”上,“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被确立为全党的指导思想.写进了《中国共产党章程》.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进一步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创造性地回答了建设什么样的党和怎样建设党的问题。

                         
五、现代中国外交

1.新中国成立初期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

(1) 外交三大政策

新中国成立后,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毛泽东形象地提“另起炉灶”、“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一边倒”的外交政策。

“另起炉灶”,就是不承认国民政府建立的一切外交关系,同世界各国建立新的外交关系;“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就是要清除帝国主义在我国的残余势力,取缔帝国主义在华的一切特权,以巩固新中国的独立和主权,并为我国与世界各国建立平等互利的外交关系奠定基础,然后再考虑与西方国家建立外交关系的问题;“一边倒”,就是站在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一边。

(2)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外交成就

1949年10月2日,苏联第一个宣布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并与我国正式建立外交关系。1949年底,毛泽东率中国代表团访问苏联,双方签订《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苏联政府还贷款3亿美元给中国,这有利于中国经济的恢复和发展,打破帝国主义的封锁。    到建国一周年时,中国已同苏联等17个国家建立了外交关系。

2.20世纪50年代中期的外交成就

(1)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

新中国积极同邻近同家和新兴独立国家发展友好关系。1953年底,周恩来总理在接见印度代表团时.首次提出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即“互相尊重领土主权(后改为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互不侵犯冱不干涉内政、平等互惠(后改为平等互利)、和平共处”。第二年,周恩来总理访问印度和缅甸.在发表的联合声明中.确认以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作为指导中印中缅关系的基本原则。

(2) 日内瓦会议

1954年.新中国第一次以世界五大国之一的身份参加在日内瓦举行的国际会议.在会上起了积极作用.提高了新中国的国际声誉。

(3)万隆会议

1955年,亚非国际会议在印度尼西亚的万隆举行,周恩来率中国代表团参加。在万隆会议上,一些国家对中国抱有误解和敌意。周恩来在大会发育时说:“中国代表团是来求团结而不是来吵架的”,“中国代表团是来求同而不是来立异的”。周恩来指出,亚非各国的命运应由亚非各国人民自己来掌握,呼吁亚非各国撇开分歧,加强团结。为会议成功而努力,周恩来提出的“求同存异”方针,受到与会各国代表的热烈赞扬和拥护,促进会议取得圆满成功,加强了中国与与亚非各国的联系。会后.中国与更多的亚非国家建立了外交关系。

3.20世纪70年代的外交成就

(1) 中国在联台国合法席位的恢复

新中国成立后.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成为中国唯一合法的政府,按照国际惯例,理应取得在联合国的代表权。但由于美国的阻挠.中国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长期没能恢复。

20世纪70年代,随着中国国际地位的提高,广大发展中国家支持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1971年,第26届联合国大会以压倒多数通过了阿尔巴尼亚、阿尔及利亚等23国提案,恢复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联合国的一切合法权利。

 (2 )中美关系正常化

新中国成立后,美国采取敌视中国的政策,双方处于对立状态。20世纪60年代末,美国敌视中国的政策难以继续.与此同时,苏联在中国北方边境地区大量陈兵,构成对中国安全的主要威胁。随着世界局势的变化,20世纪70年代,改善中美关系成为两国的共同要求,并且提上了议事日程。

1971年,在日本举行的第31届世乒赛期问.发生了中国运动员庄则栋和美国运动员科恩友好接触的事件。比赛结束后,中国邀请美国乒乓球队访华。4月。周恩来总理在北京接见了美国乒乓球代表团全体成员,由此打开了中美交往的大门。这就是被称为“小球转动大球”的“乒乓外交”;

1971年7月,美国总统尼克松的国家安全事务助理基辛格秘密访华,为尼克松总统访问中国做准备。

1972年,美国总统尼克松访问中国,双方在上海签署《中美联合公报》,阐述了台湾是中国领土一部分和只有一个中国的原则。这样,中美两国结束了20多年的对抗。1979年,中美两国正式建立外交关系。

(3) 中日关系正常化

中美关系的改善促进了中日建交。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日本长期追随美国,采取敌视中国的政策,美周撇开日本与中国改善关系,在日本引起强烈震动。1972年,日本首相田中角荣访华,双方签署了建立外交关系的联合声明。

 此后,许多国家纷纷与中国建立外交关系,在周际上出现了一个同中国建交的热潮,我国外交出现了新局面。

 4.新时期的外交

  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反对霸权主义、维护世界和平成为新时期中国外交政策的目标。

  中国恢复在联合目的合法席位之后,积极支持和参加联合国根据《联合国宪章》精神开展的各项活动,为维护世界和平与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中国还积极参加地区性国际组织的外交活动一2001年,中周在上海成功举办了亚太经济合作组织第九次领导人非正式会议,为促进亚太地区的经济合作做出了重大贡献。

 中国积极发展与周边国家的睦邻友好关系。2001年,中国、俄罗斯、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乌兹别克斯坦六国在上寿签署《上海合作组织成立宣言》,正式成立上海合作组织,为促进地区的和平、安全与稳定做出了贡献。

                  
六、现代中国的科技、文化和社会生活

1.现代中国科学技术的重大成就

    (1)从“两弹一星”到载人航天

新中国成立后,为了打破美国和苏联对核技术和空间技术的垄断,中共中央做出发展原子弹、导弹等尖端科学技术的战略决策。

1964年,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中国政府郑重宣布,中国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不会首先使用原子弹。后来,我国第一颗氧弹叉爆炸成功。

1964年,中国第一枚中近程运载火箭发射成功:两年后,又成功进行了导弹核武器实验。

1970年,中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1”号发射成功;1975年,中国首颗返回式卫星发射成功。中国在空间技术领域跻身世界先进国家行列。

邓小平同志在评价“两弹一星”的成就时说:“如果60年代以来中国没有原子弹、氢弹,没有发射卫星,中国就不能叫有重要影响的大国,就没有现在这样的国际地位。这些东两反映一个民族的能力,也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标志。”

    2003年10月15日,中国自行研制的“神舟”五号宇宙飞船把宇航员杨利伟送上太空,16日成功返回地面。中国成为第三个掌握载人航天技术的国家。

(2)李四光的地质力学

【选修4】李四光原名李仲接.1889年出生于湖北省黄冈县一个贫寒家庭。14岁考入武昌高等小学堂,改名为李四光.由于学习成缋优异,他被选派到日本留学,考入日本大皈高等工业学校,学习造船。

在日本留学期间,李四光加入了中国同盟会:孙中山先生对他说:“你年纪这么小就要革命,很好,有志气。’勉励他“努力向学.蔚为国用”。

毕业回国后的第二年,李四先参加清政府组织的“游学毕业生考试”,获最优等成绩,赐“工科进士”,成为中国历史上最后一批进士之一。    .

几年后,李四光进入英国伯明翰大学.先后学习采矿、地质。回国后到北京大学任教,后来担任中央研究院地质所所长。他在第四纪冰川、微体古生物、地质力学领域做了深入研究,取得了杰出的科学成就。

长期以来,一些外国学者否认中国存在第四纪冰川。李四光确定中国第四纪冰川的存在.推翻了外国人的错误结论.为我国第四纪冰川地质学奠定了基础,对国家的建设事业起了重要作用。这项研究具有重要的科学价值和实际应用价值。

 李四光先后发表《地质力学之基础与方法》《地质力学概论》等著作,创立了地质力学理论。

 新中国成立后,李四光担任地质部部长。当时我国石油绝大部分依靠进口。毛泽东和周恩来时石油问题十分重视,根据李四光的建议,从20.世纪50年代后期至6n年代,我国在松辽平原、华北平原开始了大授模的石油普查和勘探,相继找到大庆、胜利、大港、华北等大油田。这不仅使李四光的理论得到了有力的证明,还使中国摘掉了“贫油”的帽子。

(3)  袁隆平与杂交水稻

袁隆平是我国研究杂交水稻的著名科学家.他培育出世界上第一个杂交水稻品种“南优2号”,从20世纪70年代中期以来,袁隆平培育的杂交水稻为国家创造了巨大的经济效益,为解决中国人的吃饭问题做出了重大贡献。

目前,世界上有许多国家引种杂交水稻,国际上称杂交水稻为“第二次绿色革命”。联合国粮农组织把在全球范围内推广杂交水稻技术作为一项战略计划,聘请袁隆平作为首席顾问。

(4) 计算机技术的发晨

1978年,中国开始了巨型计算机研制工作。1983年,中国第一台每秒运算速度上亿次的汁算机——“银河I”型机研制成功。此后,越来越先进的银河系列计算机在十几年间先后问}世,表明中国的高性能巨型计算机研制技术跨人世界先进行列。

 2.现代中国教育的发展

  新中国成立后。我国以提高人民的文化素养为目标,大力发展人民教育。

  在全面建没社会主义时期,我国实行全日制学校教育制度和半工半读的学校教育制度,密切了教育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的联系,但也出现过一些偏差。在“大跃进”的年月,各地出现“教育大跃进”、“教育大革命”,不顾条件大办学校,大量增加学生的体力劳动,打乱了正常的教学秩序,影响了教育质量。20世纪60年代,我国对教育事业进行了调整。

 “文化大革命”时期,我国的教育事业遭到严重破坏。学校秩序混乱,广大教师受到摧残,青少年一代丧失了接受科学文化教育的机会,文化素质大大下降。

 “文化大革命”结束后,国家对教育丁作进行拨乱反正,高考制度得到恢复。

 改革开放以后,我国将教育放在现代化建设的首要位置。邓小平同志提出“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指导方针,后来他又指出:“我们国家,国力的强弱、经济发展后劲的大小,越来越取决于劳动者的素质,取决于知识分子的数量和质量。一个十亿人口的大国.教育搞上去了.人才资源的巨大优势是任何国家比不了的。”20世90年代,我国提出“科教兴国”的发展战略.教育改革的步伐不断加快。

 国家大力普及义务教育,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高等教育也有了很大发展,建立了学位制度国家加大对教育的投资,鼓励社会力量办学,启动“希望工程”,动员社会援助贫困失学儿童。国家还采取放宽政策、增加教育经费等措施,大力推动少数民族地区教育的发展.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教育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到20世纪末,中国已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和基本扫除青壮年文盲。

 3.现代中国的文学艺术

  【1】“双百”方针的提出我国的社会主义改造完成后,党中央开始研究调动知识分子建设社会主义的积极性的问题。

1956年4月.毛泽东在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上提出在科学文化工作中实行“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即艺术上“百花齐放”、学术上“百家争鸣”。后来,毛泽东在另一次会议上进一步阐述了“双百”方针。他说:“现在春天来了,一百种花都让它开放,不要只让几种花开放.还有几种花不让它开放.这就叫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是诸子百家,春秋战国时代.有许多学说自由争论。现存我们也需要这个,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范围之内,各种学术思想,让他们去说,不去干涉他们。”

“双百”方针提出后.我国学术文化各个领域出现生机勃勃的繁荣景象。文学艺术界涌现出一大批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作品,如老舍创作的话剧《茶馆》.郭沫若创作的历史话剧《蔡文姬》,杨沫创作的长篇小说《青春之歌》等。

(2) 寒冬过去是春天

由于一些政治运动的扩大化和“文化大革命”的到来,一些学术观点被当作政治问题遭到错误批判,许多知识分子被错划为右派.受到了严重伤害。

 随着“文革”结束和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改革开放时期的到来,文学艺术和学术领域清算了极“左”路线.邓小平指出,要坚持文学艺术为人民服务的方向,坚持贯彻“双百”方针。在这种形势下,我国的文艺和学术领域迎来了又一个春天,呈现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

4.现代中国社会生活的变化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发展迅速.人们的生活随之发生了巨大变化。

  改革开放前的很长一段时间,我国居民衣着朴素.服装颜色以蓝、灰、绿为主.颜色单一,款式呆板。改革开放以后,人们的服装颜色五彩缤纷,款式走向多样化。

  改革开放使得人们的住房条件也得到很大改善。城市高楼鳞次栉比,人均居住面积逐年增加。广大农民纷纷兴建新房,在经济发达的东南沿海地区r农民普遍住上了楼房。

  20世纪90年代,中国正式接人互联网,上网用户迅速增加,发展势头迅猛。互联网促进了人们之间的交流.改变着人们的生产、生活、学习和娱乐方式,也改变着人们的思想观念。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09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