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文化 | 社会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教案试题 >> 历史教材 >> 教材资源 >> 正文
岳麓版通史体例整合高中
岳麓版通史体例整合高中
岳麓版通史体例整合:中
-岳麓版教学资源14
-岳麓版教学资源15
-岳麓版教学资源16
-岳麓版教学资源17
-岳麓版教学资源18
-岳麓版教学资源19
-岳麓版教学资源20
最新热门    
 
岳麓版通史体例整合高中历史 3

时间:2009-12-18 11:00:04  来源:cersp

 

岳麓版通史体例整合的高中历史新课程


古代史

紫箫寒月
 
第一部分 中国古代史

                              
第四单元  元明清时期

                      
一.元朝的政治经济和文化

 1.一省制的中枢权力机构

  元朝建立后,废除三省,实行一省制,只设中书省。中书省的长官为左、右丞相和平章政事,是元代的宰相。元朝中后期,宰相权势过重.甚至可以左右皇位的继承,引起政局动荡。

 2.棉纺织业的发展

  元代黄道婆推广先进的纺织技术.全面革新内地落后的棉纺织技术。棉纺织业是新兴的手工业部门。柔软结实的棉布日益流行,到明代后期已取代丝、麻、毛,成为广大民众的主要衣料。

    元代承前启后,烧成了著名的青花和釉里红.开始进人彩瓷生产时期。

 3.科学技术成就

    元代天文学家郭守敬(1231一l316)制成了一种新型浑仪——“简仪”。郭守敬编制的《授时历》是我国古代最精密的一部历法。它以:365 .2425日作为一年,同地球绕太阳公转一周的实际时间只差26秒。

  元代出现珠算法。

  元代王祯的《农书》是一项重要的农学成就。

 4.文学和艺术成就

  (1) 散曲和杂剧    元散曲是元代兴起的新诗体。元代北方地区兴起了杂剧。散曲和杂剧合称元曲,关汉卿、马致远等是最为著名的元曲作家。

  (2) 绘画艺术      元代南方士人的郁闷心情更通过山水画作抒发出来。

                            
二、明清时期的政治

  1.明朝内阁制度的建立

  (1) 废除丞相

  明朝建国之初,沿袭元制,设中书省,有左、右丞相,位高权重。明太祖朱元璋(1368一l398年在位)吸取元朝权贵专权、内乱频繁的教训,对中书省和丞相权力都严加控制。

    洪武十三年(1380年).明太祖以“图谋不轨”之名.诛杀了丞相胡惟庸,下令裁撤中书省,废除丞相,由皇帝亲自掌管六部,直接管理国家政事。并且规定此后各代不得再立丞相。在中国历史上实行了1600多年的丞相制度被废除,专制皇权发展到r新的高度。

(2) 内阁制度的建立

  明太祖废除丞相后,重要政务都要皇帝亲自处理。朱元璋曾在8天的时间内,平均每天要处理208件奏章、424件事,由于事务繁多.皇帝不可能一一亲自裁决,明太祖为此而设立殿阁大学士。殿阁大学士品秩较低,仅备顾问兼协理章奏.并不参与决策。

    明成祖正式在文渊阁设立内阁,大学士开始参与军国大事的商讨。此后,内阁的地位逐渐上升,阁臣的权力也越来越大,可以帮助皇帝起草对大臣奏章的批复意见,称为“票拟”。最后再由皇帝用朱笔批示、裁定,称为“批红”。

  2.明朝的张居正改革

    【选修1】隆庆六年(1572年),明穆宗病故,年仅10岁的明神宗即位,张居正升任内阁首辅,开始改革。他针对明朝中后期的政治腐败,走力整顿吏治;针对严重的土地兼并问题,清丈土地,改革税制。张居正执政的十年中,国家财政状况好转,政府有了大量的粮食和金钱储备。但是改革触犯了豪强权贵和腐败官吏的利益.招致强烈反对。张居正死后.这些豪强官吏利用明神宗对张居正劝教约束的不满,削夺张居正的官秩.抄没其家。十年改革毁于一旦。

  3.清朝的军机处

  清朝建立后,承袭明制,设立内阁,负责处理日常事务。重要的军国大事由满洲贵族组成的议政王大臣会议来处理.

    到清雍正年间,为处理西北的紧急军务,义在皇宫内设立军机处。军机大臣本身品级不高,日夜轮流在军机处值班;受皇帝召见,只能跪奏笔录。,军机处能迅速处理各地呈达的各种文书,简化了处理政务的手续,行事快捷,提高r清王朝的行政效率。军机处完全听命于皇帝,军国大事皆由帛帝一人裁决。军机处的设立是专制皇权高度发展的重要标志。

    4.清朝多民族统一国家的巩固

    【选修4】康熙帝是中国历史上一位很有作为的皇帝,他在执政的61年间,励精图治,开疆拓土,统一台湾,打败沙俄侵略军,基本上奠定了中国的版图

(1)  平定三藩【选修4】 

清初,影响国家统一的主要威胁来自“三藩”的割据势力。三藩”即清廷分别派驻云南、广东和福建三地的平西王是三桂、平南王尚可喜、靖南王耿精忠。拥有军事、政治、经济方面的种种特权,成为抗衡中央的地方割据势力。康熙帝亲政后,把解决三藩问题当做头等重要的大事,并开始准备撤藩。1673年,三藩举兵反叛,20岁的康熙皇帝开始了历时八年的平定“三藩之乱”的战争。最终他取得了平定“三藩之乱”的胜利,

(2) 收复台湾和设置台湾府

【选修4】 康熙帝亲政后,郑氏政权继续以台湾为根据地,坚持抗清,康熙帝决定武力收复台湾。他大胆启用郑氏降将施琅,一举收复台湾。康熙帝在台湾设一府三县,隶属福建省;在台湾设总兵官一名,澎湖设副将一员,率兵驻守。台湾正式隶属于清朝中央政权的行政管辖之下。

(3) 平定准噶尔叛乱和和伦会盟

【选修4】清入关后,漠西蒙古的准噶尔部不断侵扰。,康熙二十九年(169『】年),清军与准噶尔部的噶尔丹在夸张家口以西的鸟兰布通激战,取得了胜利。在此形势下,康熙三十年,康熙帝亲赴多伦诺尔(夸内蒙古多伦),与漠南、漠北蒙古各部首领举行会盟仪式,对各部首领进行封赏,将漠北蒙古也编八旗制,最后全体首领接爱康熙帝的检阅。

会盟加强了蒙古各部的团结,密切了他们与朝廷的关系,使之成为保卫边疆的重要力量。

 (4)雅克萨之战和《尼布楚条约》

 【选修4】17世纪中叶,沙俄开始侵扰黑龙江流域,修筑尼布楚、雅克萨等城堡作为侵略据点。康熙帝亲政后,两次亲赴塞外,巡视东北.积极准备抗击沙俄侵略。

 康熙帝试图通过外交途径和平解决东北边疆问题.但沙俄不予理睬。康熙帝组织了两次收复雅克萨之战,沉重地打击了俄国军队。1689年,两国正式签订中俄《尼布楚条约》,从法律上确定了中俄东段边界。这是中国和西方国家签订的第一个平等条约。

                               
三、明清时期的经济

1.重农抑商政策

  明清时期,朝廷昧于商品经济日益发展的大势,依然坚持抑商政策。统治者严格限制商人活动,重征商税,并严厉控制民间对外贸易。雍正皇帝反复强调“农为天下之本务,而工贾皆其末也”,“市肆之中多一工作之人,即田亩之中少一耕稼之人”,要求各级官员“留心劝导”,以免“为农者相率而趋于工矣”。

 明清时期的抑商政策虽然不能完全遏制民间商品经济的发展,但确实严重阻碍了新经济因素的成长,导致中国被远远甩在世界工业文明潮流的后面。

 2.手工业的发展

  (1)  私营手工业占据主导地位

在明清时期,私营手工业迅速发展,取代官办工场、作坊,占据了主导地位。

私营手丁业在曲折中发展,生产范围、规模日益扩大,成为手工业生产中日益重要的成分。明代中叶以后更在制瓷、矿冶、纺织等诸多行业中,超过官营手工业.占据了主导地位。

    民间私营手工业与市场联系紧密,不断改善经营方式,有力地推动了手工业进步。

 (2) 制瓷业的发展

明代,创造了斗彩和五彩瓷。清代,又出现了闻名中外的珐琅彩。明初,瓷都景德镇有官窑58座,资金充足,设备先进。

3.商业的兴盛

 明清时期,商业的发展出现了许多新的特点,不但商业市镇兴起.农产品也大量进入市场。棉花、茶叶、甘蔗、染料等经济作物普遍种植,作为农产品加工的副业产品,也都成为商品化的组成部分。

 区域性的商人群体实力雄厚,形成徽商、晋商等大商帮。

4.资本主义萌芽

  (1) 明朝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

明中叶以后,在一些经济发达地区出现了新的工场手工业经营形式。这种经营彤式是为购买劳动力增殖利润而进行的商品生产,并以自由雇佣劳动为特征,是一种资本主义生产因素的萌芽。

明朝苏州“东北半城皆居机户,郡城之东皆习机业”。当地已形成了劳动力市场。关于“机户出资,机ll出力,相依为命久矣”的记载,表明当时存在着一种纯粹的雇佣关系。雇工有人身自由。

 (2) 清朝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

至鸦片战争前,除丝织、棉纺织、印染、制瓷业外,还在制盐、造纸、铜矿采冶、采煤、木材采伐等手工业部门出现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萌芽。

 (3) 阻碍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的困素

明清时期产生于中国农耕社会内部的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萌芽,还只是在局部发达地区一些生产部门中稀疏出现。耕织结合、自给自足的经济结构在全国范围仍居主导地位,面对民间手工业、商业迅速发展的趋势,清朝统治者非但不予鼓励,不加保护,反而同守“重本抑末”的传统政策,用各种手段压制打击。

在重压之下,商人和工场主无法通过资本集聚扩大再生产,这就迫使一些商业资本转而投入“衣租食税”的土地剥削之中,从而限制了新生产关系的辐射力,压制了大规模工业化的变革。

 5.  海禁和闭关锁国政策

  清朝以“天朝上邦”自居,认为“天朝物产丰盈,无所不有,原不藉外夷货物以通有无”,同时为防范“外夷”侵犯和沿海人民聚集力量抗清,长期关闭国门,实行海禁政策。

  海禁闭关政策使中国日渐脱离世界发展大势,失去了利用国际贸易的优势地位开辟海外市场、刺激资本扩张、推进工业化的契机.

                           
四、明清时期的文化

1.思想的发展

 (1)王守仁的心学

理学是宋明时期的儒学主流,经过几百年的发展,在政治生活、文化教育和社会教化等方面影响极为深远。

 明中期,王守仁(1472—1529)等很多学者认为学术流弊导致道德沦丧,从而引起社会动荡,主张以心学来更新理学。这种思潮的结晶是“阳明心学”。

王守仁的思想核心是“致良知”,认为良知就是本心,就是理。人天生具有良知,因此天理就在自己心中,不必外求,只要克服私欲、回复良知就能成为圣贤。

王守仁曾多次参与镇压农民起义和地方平叛。他认为“破山中贼易,破心中贼难”,意识到重树思想标准的重要性。

  其学说在当时风行一时,并流传到海外。

(2)李贽的“异端”思想

明代晚期,以程朱理学为标准的科举考试使思想界呈现因循守旧、陈腐不化的习气。同时,明中后期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萌芽出现,社会风尚在商品经济冲击下发生巨大变化,人们竞相逐利。在此背景下,不少士人试图摆脱“四书五经”的束缚.为思想界注人了崭新的时代气息。他们蔑视礼法,冲破传统懦学的束缚,有着强烈的追求个性和发展经济的要求,在意识形态领域掀起了一股带有早期启蒙性质的进步思潮。

李贽(1527――1602),号卓吾,福建泉州晋江人。他对程朱理学大加鞭挞,否认孔孟学说是万世至论,认为不能将其当做教条随便套用。他反对绝对的思想权威,认为人人都有权做出自己的判断,不应以“四书五经”作为统一的思考标准。李贽反对道学家“存天理.灭人欲”的说教,他认为人皆有私,“穿衣吃饭,即是人伦物理”,李贽受到官府迫害,最终死于狱中。

李赞著有《焚书》与《藏书》等著作。李贽料定自己的思想学说不合时宦,出版后必遭排斥,所以给文集取名为《焚书》和《藏书》,意为“焚而弃之”、“藏于名山”。

 (3) 明末清初三大思想家

明末清初,些士大夫努力寻求改革社会的方案。由此而形成“经世致用”的思想。其代表人物是顾炎武、黄宗羲和王夫之等人。

顾炎武(1613一1682),江苏昆山人。他经常用两匹骡驮着必备的书籍四处考察。写出了《天下郡同利病书》等许多和实际问题密切相关的著作。

黄宗羲(1610-1695),浙江余姚人。著有《明夷待访录》等重要著作。公然宣称皇帝乃是“天下之大害者”。

 王夫之(1619一1692),湖南衡阳人。他的《读通鉴论》深刻分析了历代政治得失。

他们主张为学应求务实,应关乎国计民生,致力于社会变革,并身体力行。经世致用的思潮影响深远。

他们认识到君主专制制度是诸多弊病的根源,从而无情地揭露专制帝王的罪恶。在批判君主专制制度的同时.明清之际的思想家们还提出了种种限制君权的理论和设想,对君主专制统治造成了强烈的冲击。他们的思想在其后数百年间仍具有振聋发聩的启蒙作用,给后世民众以深刻的启迪。

2.科学技术成就

 (1)李时珍和《本草纲目》

中国古代药物学的最高成就是明代李时珍的《本草纲目》。

  【选修4】李时珍(1518—1593)。湖广蕲州人。祖父和父亲都是名医。他从小酷爱医学。父亲因痛感当时医生地位低下,主张他科举应试、为官从政。李时珍13岁考中秀才之后.连续三次乡试落榜。在说服父亲后他走上从医之路。10年后,他的医术已在远近享有盛名。,38岁时被聘入楚王府主持良医所,后来又被推荐入太医院成为宫廷御医。这使他有机会攻读大量医书,见识各地进贡的珍稀药材。

 李时珍在行医过程中深感前人多种《本草》药书错漏不当之处很多,贻害非浅,开始着手编撰《本草纲目》.、经过27年持续不噼的努力,万历六年(1 578年),《本草纲目》终于全部完稿。此后又不断修改、补充。李时珍去世后三年,《本草纲目》才最终得以刊刻面世。

 李时珍提倡“医者贵在格物”,通过接触、考察客观事物的实践去探求医术。在编撰《本草纲目》的过程中,李时珍参阅800种图书文献,还餐风宿露,历尽险阻.亲自采集药物标本,足迹遍及大江南北,行程达二万里。为了了解和掌握药物性能,他采用解剖、跟踪观察乃至冒着生命危险遍尝百草等各种实验方法,获取第一手证据。

《本草纲目》全书52卷,190万字,全面系统地总结了中国16世纪以前的药物学成就.

【选修4】《本草纲目》收录药物1892种,其中新增374种。书中附药方11096种,其中3/4为新增。

《本草纲目》创立了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分类法,体现了生物进化的思想,推进了世界生物学的发展。《本草纲目》按无机界、植物界、动物界三个层面十六部,“从微至臣”、“从贱至贵”排序分类.含有近代生物进化思想。书中还指出猿猴和人相似的地方,注意到环境对生物的影响,记载了金鱼、鸡等遗传和变异的现象。其中有关资料曾被达尔文在论证动物和植物在家养下变异时所引用。

  【选修4】 1656年,《本草纲目》被译成拉丁文在维也纳出版,以后又被译成英、日、德、俄等多种文字,流传于世界,在世界上产生了广泛影响,被誉为“东方医学巨典”。达尔文称赞它是“古代中国的百科全书”。

(2)农学成就

明代徐光启(1562-1633)编写的《农政全书》对古今中外农业生产和农学研究的利弊得失做出全面的评价和总结。

 3.文学艺术成就

 (1) 小说创作的兴盛

明清时期,商品经济的发达和市民阶层的崛起,对文学形式的发展起到了推动作用。由话本脱胎而来的章回体裁小说,逐渐发展成为明清文学的主流。

《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等作品风靡全国。还写出了一批批判现实的力作,其中《红楼梦》《聊斋志异》《儒林外史》等最有代表性。

《红楼梦》以贾宝玉、林黛玉之间的爱情悲剧为中心,描写了贵族大家庭的兴衰变化,揭示了当时社会种种不可克服的内在矛盾及其必然衰亡的历史趋势,真实地反映了社会全景,将古典现实主义文学推向高峰。

  明清小说对后世文学产生了深远影响,其中的优秀作品成为我国古典文学中熠熠生辉的瑰宝。

  (2) 绘画和书法艺术

明清时期的文人画成就突出,出现了一些风格奇特的画家,他们的艺术风貌不拘成法,与正统域风形成强烈对比。

  明代文徵明是著名的书法家。

  (3)  京剧的形成和发展

明清时期,北京作为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四方的艺人聚集在这里。乾隆五十五年(1790年),为庆祝乾隆皇帝八十寿辰.流行于安徽一带的徽戏剧团到京城献艺。道光年间,楚腔(亦称汉调)许多戏班也先后进京,徽剧、汉剧逐渐合流。经过不断融合吸收,在北京形成了新的剧种——京剧。京剧在中国戏曲发展史上取得了卓越的成就,在中华民族的艺术宝库中占有重要的地位.而且在人类文化艺术的殿堂上也放射着奇光异彩。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09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