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文化 | 社会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教案试题 >> 历史教材 >> 教材资源 >> 正文
-岳麓版教学资源14
-岳麓版教学资源15
-岳麓版教学资源16
-岳麓版教学资源18
-岳麓版教学资源19
-岳麓版教学资源20
-岳麓版教学资源21
-岳麓版教学资源22
09年岳麓版初高中历史教
温州历史教育博客:郑小
最新热门    
 
-岳麓版教学资源17

时间:2009-10-26 10:43:22  来源:历史课程…

 


必修II教材编写说明(1/3):

编写原则、教材主题和相关问题


应老师们的要求,现在将高中各册教材的设计意旨、学术逻辑形成文字电子版,以供研究拓展。
   
本册教材依据国家教育部2003年颁布的《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稿)编写。《高中历史》全套教材共9册,其中必修3册,选修6册。本册教材是普通高中历史课程的必修教材之一。
   
本册教材编写的指导思想建立在以下三项原则基础之上:

(1)以正确把握《课程标准》所规定的课程性质为宗旨,即“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阐释人类历史发展过程和规律,进一步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历史意识、文化素质和人文素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2)认真贯彻《课程标准》所追求的基本理念,即“根据历史学科和历史教学的特点,全面发挥历史教育功能,尊重历史,追求真实,吸收人类优秀文明成果,弘扬爱国主义精神,陶冶关爱人类的情操”;

(3)严格遵照《课程标准》所规定的教学《内容标准》(详见本文第二部分)。全书框架正是依据上述原则制定与建构而成的。
   
根据课程教学《内容标准》,本册教材的主题是“着重反映人类社会经济和社会生活领域或发展进程中的重要内容”。具体地说,本册教材就是一部简明的世界经济发展史。其基本线索是,从中国古代农耕经济讲起到近代西方工业文明的崛起和对中国的冲击,再到20世纪各国经济体制的创新与调整以及中国对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结束于经济全球化日趋明显的现状。在叙述中外经济发展和社会生活变迁进程中的重要内容的同时,本册教材展示了历史上不同国家和地区的社会经济发展模式,并着重分析了我国的基本国情和世界经济发展的趋势。
  
这一主题对于学生学会从人类社会经济活动的角度“认识历史发展中全局与局部的关系,辩证地认识历史与现实、中国与世界的内在联系,培养从不同视角发现、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健康的情感和高尚的情操,弘扬民族精神,进一步提高人文素质,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非常重要。这是因为经济活动是人类的基本活动。人类有了以物质生产为主要内容的经济活动,才开始有了自己的历史。正是因为这个原因,马克思、恩格斯才将经济活动称之为“第一历史活动”,是“一切历史的基本条件”(《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三卷,第31页)。可以说,经济活动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历史唯物主义的根本理论之一,就是科学地阐明这一原理。因此,当我们研究历史问题和编写历史教材的时候,都必须对经济因素的作用予以特别的重视和充分的认识。
  
经济活动不但与社会生活息息相关,而且在社会政治、思想文化的发展中起决定作用。在特定的历史时期,经济体制决定着一个国家或地区政治制度的形成和演变、文化传统的凝聚与走向。与欧洲的情况不同,中国古代的君主专制政治制度从踏上文明门槛的那一刻就已形成,而且随着时间的推移又不断地得到强化。这种君主专制的政治制度导源于中国古代小农业和手工业相结合的自然经济体制。受小农经济的制约,中国古代的社会结构具有宗法型的特征。这使得中国古代文化带有浓厚的伦理观念色彩。反过来,经济的发展或停滞,有时也受到政治因素与文化因素的制约。工商业的发展是社会经济进步的标志,是冲破小农经济单一简单再生产模式的驱动力。但中国历代王朝都视农业为本业,把工商业贬为末业,“重本抑末”成为传统的国策。结果造成中国长期停滞在农耕经济的社会里,新经济因素不能得到顺利发展。中国传统的“重道轻器”观念,视工艺改良、技术革新为“奇技淫巧”,也限制了科技的进步、经济的发展。因此在强调经济活动重要性的同时,一定要注意到与政治、文化之间的互动关系。本册教材和政治册、文化册既主题独立、自成体系,又彼此照应、互为补充,正确地说,三册必修教材是一个和谐统一的不可分割的整体。
   
总之,了解自古以来中外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生活的变迁,以及人类为发展社会经济、改善生活所做出的努力,对于进一步加深对人类社会发展进程中经济与社会生活领域的认识,加深对经济发展与政治革新、文化进步之间的认识,有着深远的意义。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09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