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文化 | 社会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教案试题 >> 历史教材 >> 教材资源 >> 正文
-岳麓版教学资源14
-岳麓版教学资源15
-岳麓版教学资源16
-岳麓版教学资源17
-岳麓版教学资源18
-岳麓版教学资源19
-岳麓版教学资源20
-岳麓版教学资源22
09年岳麓版初高中历史教
温州历史教育博客:郑小
最新热门    
 
-岳麓版教学资源21

时间:2009-10-26 10:43:21  来源:历史课程…

 

 


必修III教材编写说明(2/3):

体系结构


应老师们的要求,现在将高中各册教材的设计意旨、学术逻辑形成文字电子版,以供研究拓展。   
     
《课程标准》划定了本模块的八个学习要点。前五个要点依次为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化、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20世纪以来中国重大思想理论成果、现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化,讲述中国的思想文化历程。以下三个要点为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及其发展、近代以来世界科学技术的历史足迹、19世纪以来的世界文学艺术,叙述外国思想文化的渊源流变。
     
本册教材依据这八个要点及其子目,整合为以下六个单元:第一单元“中国古代的思想与科技”、第二单元“中国古代文艺长廊”,分别叙述中国古代自春秋战国至明清思想文化、科学技术、文学艺术的发展历程和主要成就。第三单元“从人文精神之源到科学理性时代”,与前两个单元并列,概述西方从古希腊、古罗马文明,经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到启蒙运动以及近代科学技术产生与发展,进入科学理性时代的历程。第四单元“19世纪以来的世界文化”,承接上一单元,介绍19世纪以来世界文学艺术的发展状况与主要成就。第五单元“近现代中国的先进思想”,叙述在西方列强炮火和西学浪潮冲击下中国近代文化的蜕变,以及马克思主义传入并与中国革命实践相结合,孕育出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引领中国当代先进文化建设的进程。第六单元“现代世界的科技与文化”,展现现代世界科学的革命和高新技术给人类社会带来的巨大影响,以及新中国的科技成就和新中国文化教育事业发展的曲折经历。
     
本册教材对《课程标准》模块学习要点排列的调整,首先体现“以时间为经”,理顺了时序。
     
第一、二单元,基本上沿用《课程标准》专题1、2的设置,介绍中国古代的思想文化与科学技术。
     
第三单元把《课程标准》专题6“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及其发展”和专题7“近代以来世界科学技术的历史足迹”中的近代部分整合为“从人文精神之源到科学理性时代”(即从西方古代文化发展到近代科技文化)一个单元。


第四单元沿用《课程标准》专题8,展现19世纪以来的世界文化。
     
第五单元把《课程标准》专题3“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含维新变法思想、新文化运动和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和专题4“20世纪以来中国重大思想理论成果”(含孙中山三民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整合为“近现代中国的先进思想”一个单元,依次分“西学东渐”、“新文化运动”、“孙中山的民主追求”、“毛泽东与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和“社会主义建设的思想指南”5课展现。这一方面是因为专题3、4的子目时序交错,容易引起混乱。例如专题3已经“简述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的史实,认识马克思主义对中国历史发展的重大意义”,专题4又倒回来“了解孙中山三民主义的基本内容,认识其在推动中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中的作用”,机械照搬《课程标准》顺序显然不妥。另一方面,“思想解放潮流”和“重大思想理论成果”紧密相连,放在两个专题分别叙述,会大量交叉重复。合为一单元循序表述,则要简洁、明晰、流畅得多。
     
第六单元将专题7中的现代科技部分剥离出来,与专题5“现代中国的科技与文化”合为“现代世界的科技与文化”一单元。这一调整,强化了“现代世界”的时代感,并把“现代中国的科技与文化”放置在同时代世界大潮中审视,以更好地体现《课程标准》提出的“学会从不同角度认识历史发展中全局与局部的关系,辩证地认识历史与现实、中国与世界的内在联系”的要求。
      
在以人类文明进程为主轴理顺时序的基础上,本册教材还体现了“以空间为纬”,将中外文化放置在同一时段中考察。第一、二单元农业文明时代中国古代的科技文化与第三单元西方文化从农业文明向近代工业文明过渡,大体处于并列关系,分别概述早期中西文化各自发展的特点及西方率先发展近代文化的轨迹。又通过第三单元所设最后一课“综合探究:破解‘李约瑟难题’”,将中西文化联系起来对比考察。第五单元则展现在西方近现代文化冲击下中国先进思想发展的历程。最后的第六单元,如前所述,再将现代中国科教文化放到世界潮流中定位考察。这种同一时代“以空间为纬”的中外对比考察,更能显现中西文化各自的特点及相互间的联系,在历史顺序和历史发展的内在逻辑关系方面取得一致。
      
需要特别说明的是,马克思主义的诞生和发展对于思想文化领域来说,是影响至为深远的大事,从保持《历史》必修(Ⅲ)内容完整的意义上看,《课程标准》未设这方面的专题是重大缺失。《课程标准》 关于《历史》必修(Ⅰ)的专题8设有“从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到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的提示,而关于《历史》必修 (Ⅲ)的专题却缺略这方面的内容,应该是出于避免过多重复的考虑。本册教材的编写只能从《课程标准》专题3第3子目“简述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的史实,认识马克思主义对中国历史发展的重大意义”的角度适当回溯,把背景文章做足。同时,教师可考虑把本套教材《历史》必修(Ⅰ)第五单元“马克思主义的产生、发展与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内容与本册第五单元第23课“毛泽东与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及第24课“社会主义建设的思想指南”联系起来讲解。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09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