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文化 | 社会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教案试题 >> 历史教材 >> 教材资源 >> 正文
岳麓版通史体例整合高中
岳麓版通史体例整合高中
岳麓版通史体例整合高中
岳麓版通史体例整合高中
岳麓版通史体例整合:世
岳麓版通史体例整合高中
岳麓版通史体例整合高中
岳麓版通史体例整合高中
岳麓版通史体例整合高中
岳麓版通史体例整合:中
最新热门    
 
岳麓版通史体例整合高中历史12

时间:2010-1-11 11:43:22  来源:岳麓版

 


岳麓版通史体例整合的高中历史新课程

紫箫寒月
                     

二、战后资本主义世界的经济

1.战后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的形成

 (1)布雷顿森林体系形威的背景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前所未有的力量冲击了欧洲的世界中心地位,使原有的世界经济格局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德、意、日战败国几乎成了一片废墟,国内经济百废待举;英、法等战胜国“赢得了战争.输尽了财富”,实力大为削弱。

  美国的经济实力在战争中空前膨胀起来。美国不仅在工业生产领域占压倒优势,而且是最大的资本输出国,所拥有的外汇黄金储备占资本主义世界总储备的74 6%。美国在国际贸易和金融方面也确立了统治地位,成为资本主义世界的头号强国。经济实力的急剧膨胀使美国企图按照自己的意志规划战后的“世界经济蓝图”,确立在世界经济中的霸权地位。

 重建战后世界秩序需要建立一个有利于世界经济持续稳定发展的机制。

 1944年夏,美、英、中等44个国家的代表,在美国的新罕布什尔州布雷顿森林召开联合国货币金融会议,简称“布雷顿森林会议”。会议最终通过了以美国的方案为基础的《联合国货币金融会议最后议定书》及附件,这些文件统称为《布雷顿森林协定》。根据协定,决定成立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国际复兴开发银行这两个国际货币金融组织.总称“布雷顿森林体系”。

(2)以美元为主导的国际货币金融体系

1945年,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国际复兴开发银行即世界银行正式成立。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宗旨是:稳定国际汇兑;协助建立多边支付制度;加强国际货币合作,通过提供短期货款缓解成员国国际收支不平衡。

世界银行的宗旨是:向成员国提供贷款,以促进该国的经济恢复和发展,推动并促进国际贸易的均衡增长。

美国凭借其强大的经济实力,认缴的资金最多,获得最大的投票权。因此,美国取得了对这两个机构绝对的控制权。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规定,成员国有义务实行固定的汇率制,各成员国的货币与美元的汇率基本固定,美元与黄金的比价固定,美元充当黄金的等价物或代表。这样,美元就取得高于其他国家货币的地位。

 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建立标志着以美元为中心的国际货币金融体系的建立。美元成为国际支付手段和储备货币,从而确立丁美国在“二战”后相当一段时期内左右世界经济的霸主地位。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建立,为世界货币关系提供了统一的标准和基础,在一定程度了稳定了世界经济秩序,促进了世界贸易。这个体系也加强了美国在国际金融领域的特权和支配地位。

(3)以美国为中心的国际贸易体系

贸易保护主义严重阻碍了国际贸易的发展,也是1929年世界经济危机加深的重要原因之一。危机使人们认识到加强国际贸易协调与合作的必要。

1947年.美国、中国等23个国家签署了《关税及贸易总协定》,简称“关贸总协定”。协定的主要目的是使各缔约国通过谈判削减关税,消除贸易壁垒,实现国际贸易自由化,充分利用世界资源,促进经济发展。《关税及贸易总协定》是一个有关关税和贸易政策的国际性多边协定,实际上一直起着国际经济组织的作用,它客观上创造了一个自由贸易的环境,推动了战后世界经济的发展。

《关税及贸易总协定》确立了国际自由贸易体制,形成了以美国为中心的国际贸易体系。

世界银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关贸总协定成为战后支撑世界经济贸易关系的三大支柱。三大支柱的出现,是世界经济向着体系化、制度化方向发展的反映。在此基础上,战后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形成。

2.战后资本主义经济的新变化   

 (1)国家对经济的大力干预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发达国家吸取30年代大危机的惨痛教训,普遍放弃自由放任的传统,接受凯恩斯主义,采取了利用国家权力对经济进行大力干预的政策。

 实行国有化,建立国营企业是国家干预的重要方式。

 国家干预的另一种重要方式是制定经济计划,指导经济发展,以避免生产的无政府状态,保证经济运行的有序状态。发达国家的经济计划是指导性的,侧重对经济发展的规划和引导。

此外,扩大政府开支、政府直接采购以及利用税收等财政政策调节社会生产,也是国家干预经济的重要手段。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发达国家相继进行改革和调整,实行国家对经济的宏观调控,资本主义经济体制发生了很大变化。这些调整和改革,一定程度上适应了生产力发展的需要,使经济发展出现了一个“黄金时代”。

1973年,“黄金时代”结束,美国和西欧主要资本主义同家出现经济“滞胀”现象,经济增长停滞或下降,物价则持续猛涨,通货膨胀严重。为了走出困境,这些国家纷纷调整政策,适当减少国家对经济的干预,出售部分国有企业,削减社会福利开支。英、美等国逐渐发展出政府干预与市场结合、国有经济与私有经济并存的混合经济。

(2)建立“福利国家”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发达国家在生产力提高的基础上,建立起比较完善的社会福利制度。福利制度是由国家进行国民收入再分配的一种形式。反映了分配领域社会化的趋势。

 战后发达国家的社会福利与以往不同,已经从单纯的救济发展成为公民的社会权利,得到立法和制度上的保证。这些福利种类繁多,主要包括医疗保险、失业保险、工伤保险和养老保险等。其特点为覆盖面广,低收人阶层受惠多。英国等福利制度相对发达的国家被称为“福利国家”。

“福利国家”的实质是国家运用社会保障政策和社会服务开支,来保障个人和家庭的最低收入,保障其经济安全,并保证所有公民能享受到较好的社会服务。福利国家的出现使低收入阶层的生活得到基本保障,缓解了社会矛盾,也扩大了社会消费。但是,“福利国家”制度也有许多弊端,导致国家财政支出扩大,造成财政赤字。

                      


三、战后的苏联和东欧

1.从赫鲁晓夫改革到戈尔巴乔夫改革

(1)经济改革的背景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苏联进入和平建设时期,斯大林体制的弊端日益暴露。农业全盘集体化的消极影响一直持续到战后,农业单位面积产量没有提高,仅为欧洲其他国家平均产量的

1/3。这制约了工业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1953年,斯大林逝世。赫鲁晓夫(1894 1971)当选苏共中央第一书记.开始对苏联内外政策进行调整。

 (2)赫鲁晓夫的改革

赫鲁晓夫执政时期,针对斯大林模式的弊端,把经济改革的重点放在农业方面。农业改革的措施有:允许集体农庄庄员拥有一定数量的自留地和饲养一定数量的牲畜;开垦荒地.扩大谷物生产;开展大规模种植玉米运动等。工业方面的改革措施有:将部分企业管理权下放到加盟共和国;给予企业调整部分工资等权力;一定程度上承认企业和个人的物质利益,调动生产积极性。

赫鲁晓夫的经济改革一定程度上冲破了传统观念的束缚,并取得一定成效。但是,赫鲁晓夫经济改革在理论上没有突破,只是在维持原有经济体制基础上进行局部改革。改革缺乏全面和一贯的战略方针和思路,带有很大的盲目性。1964年,赫鲁晓夫下台,改革随之告终。

 (3)勃列日涅夫的改革

勃列日涅夫(1906—1982)上台后,纠正赫鲁晓夫时期的混乱,继续进行经济改革。

改革的重点是在工业上推行新经济体制.扩大企业的经营自主权。注重发展苏联的重工业,特别是与军事有关的工业部门。在农业领域,采取了扩大农场和农庄的自主权、降低农产品收购计划指标、提高农产品价格放松对个人副业的限制等政策。

勃列日涅夫的改革,收到了一定效果。但没有突破原有经济体制的框框.这种修补性的改革不可能根除积存的弊病。20世纪70年代下半期,苏联的军事实力达到了与美国相匹敌的水平,但消耗了大量人力、物力、财力资源。1975年以后,经济发展进入停滞时期。

 (4)戈尔巴乔夫的改革

1985年,在苏联社会陷入危机边缘的时刻,戈尔巴乔夫开始执政并着手进行改革。

他的改革首先集中在经济领域。改革对经济体制进行了根本性变革,用经济管理方法代替原来的行政命令.国家名义上取消了指令性指标.代之以各种严格的间接控制。通过一系列法规,调整苏联的所有制结构,打破单一的公有制形式,允许个体经济存在。然而,将改革重点放在重工业上.使原本已经严重畸形的经济结构更加失调。

 这些经济改革措施,缺乏宏观决策和具体可行的配套措施,改革陷入困境,经济继续滑坡,人民生活水平下降。于是戈尔巴乔夫把改革的重点转向政治体制改革。

 2.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一---两极格局瓦解

 1985年,戈尔巴乔夫在经济改革遇阻后转向政治改革。

 在政治改革中,戈尔巴乔夫提出“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路线,取代科学社会主义。改革的指导思想发生根本改变,苏联取消了共产党的领导地位.实行多党制。国内政局逐渐失控,民族纷争迭起,各派政治力量激烈争斗,一些加盟共和国先后脱离苏联独立,苏联迅速走向解体。与此同时,东欧发生剧变。

 在苏联的影响下.从1989年开始.东欧社会主义国家纷纷实行多党制,共产党和工人党在很短的时间内丧失了政权,社会制度随之发生了根本性变化。

 1990年,德国以德意志民主共和国合并到德意志联邦共和国的方式.实现了统一。

 1991年发生“8-19事件”。同年底,俄罗斯等11个前苏联加盟共和国建立独立国家联合体,简称“独联体”。至此,苏联完全解体,两极格局中的一撅坍塌,两极格局最终瓦解。

 

                 

四、世纪之交的世界政治格局

 1.和平与动荡并存

  两极格局的瓦解结束了两大集团的对峙,世界形势总体上趋于缓和,和平与发展日益成为时代的主流。

  两极格局的瓦解打破了原有的国际力量对比平衡,被“冷战”掩盖的民族及宗教纠纷、领土争端等矛盾逐渐暴露出来。同时也出现了一些新的不稳定因素。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大国力图建立以自己为主导的地区和世界秩序,霸权主义与恐怖主义活动不断威胁着世界和平,美国不断捕手别国事务和地区争端,地区冲突和局部战争时有发生,世界呈现缓和与动荡并存的局面。

   1992年,前南斯拉夫的渡黑共和同宣布独立,引发波黑内战。1998年,南斯拉夫联盟共和国境内的科索沃地区因民族矛盾爆发战争。1999年,以美国为首的北约组织未经联合国安理会同意.对南联盟发动了大规模空袭。这是北约成立以来首次在未经联合国授权的情况下,对一个主权国。

2.多极化趋势加强

 两檄格局瓦解后,新的世界格局尚未形成,世界处于新旧格局交替时期。

 苏联解体之后,美国成为唯一的超级大国,试图建立一个由其领导的单极世界,积极推行单边主义。

 当今世界上,除美国之外,欧盟、日本、俄罗斯、中国、发展中国家等多种政治力量不断发展壮大,各种政治力量重新分化组合。反对一国独霸世界、要求国际关系民主化的呼声越柬越高,世界多极化趋势加强。

 作为唯一超级大国的美国,地位相对削弱。欧盟在一体化进程中取得重大进展,在全球事务中影响越来越大。日本已经成为当今世界第二大经济强国,并试图向政治大国和军事大国迈进。俄罗斯积极开展东西方兼顾的全方位外交,致力于振兴经济和恢复大国地位。中国自改革开放以来,经济建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并致力于推动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政治新秩序,反对霸权主义,维护世界和平,在国际舞台上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发展中国家联合自强,在国际社会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世界多极化趋势的发展,有利于抑制和削弱霸权主义强权政治,有利于推动建立公正合理的同际政治经济新秩序,有利于世界的和平与发展。世界格局多极化成为不可阻挡的历史潮流.多极化格局的形成,将是一个漫长而复杂的过程。

 

五、世界经济全球化的趋势

1.战后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与全球化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由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银行(国际复兴开发银行)、关税和贸易总协定为三大支柱的战后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形成,这一体系的形成,顺应了经济全球化的历史趋势。

三大支柱调整世界金融关系和贸易关系,促进了世界经济向全球化的发展,也是推动全球化的重要的国际组织。

2.世界经济区域集团化

(1)欧洲联盟

欧洲有着共同的文化遗产和心理认同感,然而自近代以来,各国冲突和战争连绵不断,给欧洲人民造成灾难和痛苦。“二战”后欧洲传统的国际地位一落千丈,无论是战胜国还是战败国都普遍衰落。美、苏以欧洲为主战场的“冷战”,更使欧洲人民意识到再也不能发生欧洲人打欧洲人的战争了,认识到欧洲联合与合作的必要性。欧洲开始了一体化的探索。

1951年,法、意、荷、比、卢、联邦德国六国签订《欧洲煤钢共同体条约》,规定将六国的煤钢工业置于欧洲煤钢共同体下进行管理。1952年欧洲煤钢共同体正式成立,标志着欧洲经济一体化的开始。1957年,六国首脑签署《罗马条约》;1958年,欧洲经济共同体和欧洲原子能共同体在布鲁塞尔宣告成立。

1967年,三个共同体正式合并为欧洲共同体。欧洲共同体首先着手建立关税同盟,成员国之间逐步取消了各种关税,实现贸易自由化.对外建立起共同的关税率。1968年,关税同盟建成。各成员国间经济联系越来越密切,到1980年,欧共体成为超过美国和日本的世界第一大贸易集团。1985年,欧共体进一步提出建立没有内部边界的统一大市场,实行人员、商品、资本、劳务的自由流通。

1992年,欧共体成员国正式签订了《马斯特里赫特条约》,大大扩大一体化的范围,将“欧共体”改名为“欧洲联盟”,简称“欧盟”。同时提出建立共同的外交和安全政策.以及司法与内政事务的合作。1993年,欧盟正式成立,标志着欧共体正式由一个以经济合作为主的组织转变为一个具有经济和政治双重性质的组织。欧洲一体化的内容从最初的经济合作扩大到政治、经济、军事一体化,欧洲各国的合作更为广泛和紧密。

欧盟建立后,酝酿已久的欧洲统一货币问题提上日程。20021月1日,欧元正式启用。欧元诞生是欧洲经济一体化进程中具有历史意义的里程碑,有利于整个欧洲经济稳定地发展;欧洲一体化也改变了世界格局,极大地提高了欧洲在国际上的地位。

(2)北美自由贸易区

20世纪80年代末,欧共体日益成熟,亚洲的经济区域化也已起步。作为世界上唯一的一个超级大国,美国与同处北美地区的加拿大和墨西哥也需要应对世界经济发展全球化趋势的挑战。因此,美、加、墨三周酝酿建立区域经济组织。

1992年,美国、加拿大和墨西哥签订了《北美自由贸易协定》,建立起北美自由贸易区域组织。该协定从1994年开始生效,北美自贸易区正式成立。根据协定,美、加、墨三国之间取消贸易壁垒.进行公平竞争.促进合作,增加就业机会。

北美自由贸易区建立以后,三国之间的经济交流大大加强。它们发挥各自的优势,在经济上实现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优势互补。虽然北美自由贸易区的建立为三国贸易的扩大和生产的合作带来了极大的便利.但由于经济实力上存在较大差距,也存在一些问题。在北美自由贸易区的推动之下,其他美洲国家也开始意识到经济联合的重要性,一些国家提出了加入这个协定的要求。

(3)亚太经济合作组织

20世纪80年代,在世界经济区域化趋势的推动下,亚洲太平洋地区各国开始谋求建立经济合作组织。

1989年,在澳大利亚首都堪培拉举行了有澳大利亚、文莱、印度尼西亚、日本、韩国、马来西亚、新西兰、菲律宾、新加坡、泰国和加拿大、美国等12个国家的外交和经济部长参加的第一届部长会议,宣告亚洲及太平洋地区经济合作组织正式成立,简称“亚太经合组织”(APEc)。1991年,中国和中国台北、中国香港加入该组织。亚太经济合作组织的最高活动是非正式首脑会议。亚太经合组织是论坛性经济组织。

自成立以来,贸易自由化是亚太经合组织成员开展合作的一个主要领域。在多年的实践中,亚太经合组织形成了共同的组织原则.即相互尊重和平等的原则、开放的地区主义原则、协商一致和自愿的原则,以及以渐进的方式实施目标的原则。在贸易和投资自由化、贸易和投资便利化及经济技术合作三个方面取得了成就。

亚太经合组织的成立和发展壮大,不仅使亚太地区在世界经济和政治格局中的地位与作用大大提高,而且在区域经济合作和一体化发展中走出了一条行之有效的新路,创造出了一个新的模式,引起了世界的广泛关注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3.世界经济的全球化趋势

(1)经济全球化迅速发展

随着新航路的开辟,世界各个地区之间从隔绝走向交流,世界贸易体系也逐渐建立起来,开始了经济全球化的过程。工业革命以后,资本主义经济在世界范围内获得了宅前的发展。世界市场迅速扩大20世纪90年代以来,经济领域的全球化速度大大加快,出现了崭新的局面。

在20世纪经济全球化迅速发展的诸多原因中,科学技术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生产技术不断更新,生产力迅速提高,为经济全球化提供了坚实的物质基础和根本的推动力。层出不穷的新型交通工具和多种快捷的通讯方式,为经济全球化提供了基本的技术手段,先进的技术把世界连接在一起。两极格局的结束也为经济全球化的发展消除了障碍,原来处于对峙状态的国家建立和加强了彼此间的交流,绝大多数国家都实行了市场经济体制。在这些因素的驱动下,经济全球化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和规模向前推进。国际贸易迅速发展,范围不断扩大,贸易额不断增加;世界市场日益扩大,国际分工日趋成熟;大型跨国公司数量增加,成为活跃在世界经济中的主体。

经济全球化有效地利用世界各地的资源.为各个国家提供了更多的发展机会,也极大地丰富和方便了人们的日常生活。

(2)经济全球化过程中的问题

经济全球化是一把双刃剑,它既加速世界经济发展和繁荣,也加剧了全球竞争中的利益失衡。发达国家凭借资金、技术、市场和经营管理方面的绝对优势,成为经济全球化最大的受益者。对于广大发展中国家来说,经济全球化既是机遇,也是挑战。由于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基础较差、技术水平低等原因,在经济全球化中处于劣势和被动的地位。发展中国家必须制定合理对策,在保护和发展自己的民族经济的同时,积极主动地参与全球化进程,谋求经济的全面发展。

由于世界经济经常发生波动,在世界各国经济相互依赖加深、从生产到销售都连成一个整体的今天,经济危机一旦爆发,其传染性和破坏性都空前增强。

在经济全球化过程中,发达国家掌握着主导权。为了继续获取超额利润,一些发达国家把利润高、污染重的企业迁至发展中国家,甚至将工业垃圾和有害物质向其他国家倾卸,或对发展中国家的资源进行掠夺性开采。这些行为都严重破坏了当地的自然环境,并进一步引发全球性的生态危机,威胁着人类的生存。

尽管全球化存在各种各样的问题,但全球化这一历史趋势是无法改变的,它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从长远来看,经济全球化有利于世界和各国经济的发展。只要建立起公正合理的国际经济新秩序以及国际政治新秩序,对经济全球化因势利导、趋利避害,就能够达到世界各国的共同繁荣。

                 

六、20世纪的科学技术和文化

1.科学和技术

(1)爱因斯坦和相对论

【选修4】爱因斯坦(1879—1955)于1879年出生于德国南部小城一个犹太人家庭。在大学主修数学和物理学期问,他刻苦攻读物理大师的著作,并培养了自学和独立思考的能力。19l0年毕业于苏黎世工业大学毕业后,继续研究自己喜爱的物理学。1905年,他发表《论动体的电动力学》一文.完整地提出了狭义相对论。

 经典力学认为,时间和空间与物质运动无关,存在绝对的静止和绝对的时间。这与人们的一般看法一致。20世纪,随着物理学研究的进展,经典力学无法解释研究中遇到的一些新问题,面临着挑战。

20世纪初,爱因斯坦提出的相对论为物理学的发展带来了革命性的变化,爱因斯坦本人也因此成为继牛顿之后最伟大的科学家。

【选修4】1916年,爱因斯坦又把匀速运动体系的狭义相对论进一步推广到加速运动参考系中,建立了广义相对论。狭义相对论和广义相对论的问世,解决了经典物理学的难题,改变了人们时茫茫宇宙的看法,令人耳目一新。

爱因斯坦认为,时间和空间都是物质存在的形式,随着物质运动速度变化而变化。时间、空间、运动、质量不是绝对不变的,而是相对的,可以互相转化。

相对论的观点与人们的日常经验不太一致,爱因斯坦为了说明时间的相对性,举例说:把两个完全相同的钟,分别放在北极和赤道上,由于地球的自转,赤道上的钟会比北极的钟走得慢一些。

【选修4】相对论的提出揭示了时空、物质、运动和引力之问的统一性。奠定了系统、科学的物质观和时空现,为人们认识宏观宇宙打开了一个新的窗口。爱因新坦的研究还揭示出人类可以将物质的部分质量直接转换为巨大的能量,从而极大地扩展了物理学的应用领域。

相对论的提出是物理学领域最伟大的革命。它在很大程度上解决了19世纪末出现的经典物理学的危机,可以广泛地解释不同运动状态的物质,创立了一个全新的物理学世界,极大地扩展了物理学应用的领域。同时,相对论也打破了经典物理学绝对化的思维模式,为人们提供了辩证地看待世界的途径。

【选修4】爱因斯坦不仅在科学上取得了巨大成就,同时也是一位坚定的和平捍卫者。他关心人类的文明和进步事业,并为之不懈奋斗。

 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爱因斯坦就多次表明了自己坚定的反战立场。第二次世界大战前,爱因斯坦的进步活动,以及他的犹太人身份,使他成为德国纳粹分子的迫害对象。爱因斯坦不得不移居美国。

爱因斯坦对原子弹的研制起了推动作用,但这也成为他一生中最后悔的一件事情。“二战”爆发后,他向美国总统罗斯福建议,应该抢在纳粹德国之前研制出原子弹。1945年,美国向广岛、长崎投下原子弹,大量平民受害。得知这一消息的爱因斯坦感到非常痛心。他认为,致信罗斯福提议研制核武器,是自己一生中最大的错误和遗憾。“二战”后,“冷战”加剧,核讹诈成为笼罩在人们头上的阴云,针对这种情况,爱因斯坦与英国哲学家罗素联合发表了《罗素-爱因斯坦宣言》,反对核战争,呼吁世界和平。

(2)量子物理学

1900年,德国理论物理学家普朗克提出了量子假说。他认为:辐射像物质一样,是由具有能量的基本单位量子来实现的。这一假说宣告了量子论的诞生。

继普朗克的量子假说之后,爱因斯坦提出了光的量子理论,丹麦物理学家玻尔提出了原子的量子理论。在这个基础上,一门新的物理学分支——量子力学建立起来。

量子理论是20世纪最深刻、最有成就的科学理论之一,使人类对微观世界的基本认识有了革命性的进步。

量子理论和相对论一起.构成了现代物理学的基础,弥补了经典物理学的不足,描绘了一个崭新的宏观宇宙世界和微观粒子世界,大大开阔了人们的视野,改变了人们看世界的角度和方式。

(3)信息技术与互联网

1946年,世界上第一台电子计算机在美国正式诞生,被称为是20世纪人类最伟大的发明之一。计算机的出现,把人类社会引入信息时代。1969年,国际互联网(InTeRNet)问世,中文根据音译简称“因特网”。网络技术把独立的计算机联系在一起,可以进行信息的传递。20世纪90年代以后,互联网进一步发展为全球信息网。

互联网推动了信息化社会的出现。网络拉近了世界各地的距离,使得地球变得“更小”,改变着人类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改变着整个世界。

2.文学和艺术

(1)现代主义文学

20世纪五六十年代,欧美盛行一种与传统戏剧风格迥异的戏剧流派——荒涎派。该派以荒诞的主题来表现现代资本主义文明中人们的失望、苦闷和迷惘,描绘了一幅幅令人心碎的人类受难图画。法国作家贝克特的代表作《等待戈多》是这一艺术流派的开山之作。

(2)现代主义艺术

在印象派的基础上,现代美术又有了突破性进展,现代派开始主宰画坛。现代派对色彩和视觉进行深入研究,采用夸张、变形与抽象的表现方法,大胆运用各种新材料。主要代表人物是西班牙画家毕加索(1881—1973)。

毕加索是个不断变换艺术手法的探索者,但在各种风格中始终都能保持自己粗犷刚劲的个性,而且在各种手法的使用中,都能达到内部的统一与和谐。

   
20世纪,现代主义音乐兴起。

(3)影视艺术

19世纪末,人类社会进入电气时代,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以及摄影技术、缩短曝光、连续摄影等一系列技术的发明,法国的卢米埃尔兄弟于1895年制成兼有拍摄和放映功能的活动电影机并向公众放映自已摄制的电影短片,电影诞生了。   

1927年之前的电影全是无声电影.电影史上称这个时期为“默片时代”。卓别林(chaplin,1889-一1977)正是默片时代电影明星中最杰出的代表。此间,美国人格里菲斯因对电影制作和摄影技术进行过重大改革而被誉为“现代电影之父”。1927年美国首次拍摄有声影片,电影进入有声片阶段。

电影是电视的先导。1929年,英国人贝尔德发明了电视。1936年秋,英国广播公司正式从伦敦播送电视节目。1941年,贝尔德又成功地传送了彩色图像。电视具有覆盖面广、时效性和现场感强的特点,成为最为普遍的大众媒体。

电视最重要的功能是传播资讯。它作为大众传媒,为人们获得信息提供了快捷方式,大大缩短时空距离,使世界各地更加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对社会生活的影响日益深刻和广泛。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09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