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文化 | 社会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教案试题 >> 历史教材 >> 教学设计 >> 正文
虞文林:与朱能兄弟的一
朱能:历史教学的三重境
朱能虞文林:发现—传递
朱能:《百家争鸣》教学
最新热门    
 
漫话朱能《百家争鸣》课

时间:2009-10-18 17:03:08  来源:虞文林
 

2月26日,瑞安市高一新课程培训会议。

与会老师集体观看浙江省海宁市朱能老师的《发现•传递----探寻2500年前的孔子及其身后的百家争鸣》。

我的观课发言。

主题:漫话朱能老师课。

一、人物简介:

宁朱能老师大家都有些熟悉,我也一样,与他有过广泛的接触与交流。

朱能照片,文字。

他的自我介绍:朱能,男,1995年毕业于浙江师范大学,中学高级教师,浙江省教坛新秀,嘉兴市历史学科带头人。大学期间,因读了阿诺德·汤因比的《历史研究》而开始喜欢上历史的。在海宁市高级中学任教十二年,现为海宁市教育局教研室历史教研员。三十岁之前,周旋于日常的课堂教学中,忙于应付考试;三十岁之后,开始努力追寻历史的真相,开始在课堂教学中为思想启蒙而呐喊。

二、聊聊本课:

2007年7月中旬,全国高中历史课堂教学竞赛在长春市举行,本次比赛不限课程版本,不限教学内容,完全由选手自由发挥。朱能老师的这堂课获得一等奖。

大家看过了录像,老师是在长春现场听的。

当时听众们留下最深刻的印象是朱能老师创造的和谐融洽的课堂氛围。为什么他能创造出如此和谐融洽的课堂氛围呢?除了他深厚的学术素养、高超的课堂驾驭能力和本人才情横溢外,还在于他设计出了一个生命的课堂。

这堂课,他围绕一个教学中心来安排学习目标、教学流程以及重难点。或有人称这教学中心为教学灵魂。这个统摄本课的“灵魂”,也是这堂课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感悟“面对多元价值,传递文化精神需要我们有度地对待经典。”简单一点说,就是“有度地认识经典思想”。

确定这样的教学灵魂,他是基于什么考虑呢?主要是考虑到学界对诸子百家思想见仁见智的思考,不宜做单向的价值判断,又据于2500年后的我们应该善待诸子,宽容地个性地理解这些思想的认识,于是就生成了发现•传递这个话题。

“发现”是指发现诸子思想的价值。“传递”是指善待传统经典,传递智慧和勇气(有度精神)。

围绕这个教学灵魂,他选择了“(朗读诸子名言)、(结合历史和现实,社会与个人的思考)、(积极表达,与他人交流共享)三步走的教学方法。这种阅读经典的方法是不是最适宜的方法,我不敢说,但这方法可以达成他的目标。

围绕这个教学灵魂,他确定的教学重难点:初步认识诸子思想对个人修养和社会发展的价值和感悟“面对多元价值,传递文化精神需要我们有度地对待经典。”

围绕这个教学灵魂,他设计了这样的一个教学流程:从孔子处展开(其中“仁”和“礼”的关系设计);过渡到百家争鸣时期,让学生在对诸子思想进行分类和判断之后,基于自己有限的生活和社会经验,对诸子格言选择性的评判,通过师生对话在肯定学生的思考同时,提供别样的思考视角,最后,回到孔子,通过欹器的物理实验,再次烘托主题。最后总结。尾声和课首呼应。

为这个流程他精心筛选建构本课的教学资源,他翻阅了二十多本书,尤其在解读诸子思想和理解学者对诸子的解读方面下功夫。主要是考虑营造两个相关的历史现场。

他选择了如下资源:2500年的中国文化地图;孔子的图片、生平、名言和历史细节,以此"还原"历史现场,引领学生抵达现场,发现价值。他选择杨伯峻和钱穆两位先生的注解帮助学生发现孔子思想的价值。

他通过战国七雄、铁器时代、变法改革等资料,还原“战国时代”历史现场,让学生了解诸子争论的时代主题。通过阅读诸子政治主张的片段,了解诸子思想的特点。让学生归类思想。判断是谁的主张?提问:吸引你眼球的是哪些话或者主张?说说你的想法,来初步认识诸子思想的社会价值。完成发现主题。

通过师生对话: “如果人类要在二十一世纪生存下去,必须回头二千五百年,去吸收孔子的智慧。”这句话的感想和认识,来初步发现诸子思想对个人修养和社会发展的价值。教师在师生对话中,肯定学生独立思考及其一些有价值的多元

 的想法。最后,回到孔子,通过欹器的物理实验,再次烘托主题。并以人类社会应该共守的伦理底线——“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来总结与呼应开头。完成传递主题。

整个课堂流畅、大气、干净、一气呵成。

35岁就被授予中学历史特级教师称号的上海名师李惠军老师说过好的教学设计的要素是:1、发掘引领一节课的“哲理”2、寻找统摄一节课的“灵魂”3、筛选建构一节课的“资源”4、整合贯通一节课的“流程”5、巧设激活一节课的“玄机” 。以此观照朱能老师的课,完全符合要求。

结合这堂课,我觉得大家要关注这堂课所呈现的三个元素:

1、历史现场:

历史现场与前段时间流行的历史情境教学有所不同。

历史现场应当是尽可能真实的历史情景可以是虚构的,但情理上也应像真实的。

历史现场应当是"还原",教师引领学生抵达;历史情景可以是创设,帮助学生理解。

所谓回到历史现场,不仅是指要回到一定的空间位置,回到事情发生的那个时代或那段时间,而且要设法回到当时当地,回到事情正在发生的过程之中。-----戴加平。

这堂课朱能兄借助了历史事实和课堂技巧两个手段,尤其以后者为重来让学生尽可能进入“现场”(历史的现场和课堂的现场。)在历史事实方面,前面我已提及。在课堂技巧方面,他运用了名言书签,师生对话(尤其在让学生选择喜欢的诸子格言并发表看法这个环节,通过师生对话,拉近抽象的思想和学生生活和社会经验之间的距离),物理学实验等方式方法。欹器这个物理学实验能让学生更直观地认识感受中庸之道。名言书签小道具的使用一箭三雕:一作为学生 “读”“思”“说”的平台之一;二鼓励了学生主动发言;三可能会促使学生在课后把诸子名言作为座右铭或者激发学生阅读诸子经典的兴趣。

关于历史现场,我再举朱能兄的《再谈110年前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课例:

历史现场一:19世纪末的中国社会

观察一:19世纪末的民族危机

观察二:19世纪末的社会经济和政治

    观察三:维新思想的发展和传播

19世纪末的中国社会这个历史现场,是通过三个观察点来构建的。三个观察点的逻辑关系:外部危机产生动力——内部环境却不成熟——知识分子走向政治中心催生改革。

大家日后教学中可学习这方法。

2、一课一中心:

一课一个中心”的教学理念是上海著名特级教师包启昌老先生最先倡导的。

浙江省嘉兴市教育局教研室历史教研员、特级老师戴加平老师发表于《教学月刊》(中学版)2002年第1期的《论历史课的教学重点》对此理念深入探讨,大家可一观。

不管“中心”也好,重点也好,灵魂也罢。我们返观朱能兄这堂课,恰恰体现了一课一中心的做课技巧。他把教学灵魂定位于价值观目标上,生成了发现--传递这个主题。所以,我并不赞同评价这堂课教学重点没有落实好。基于教学重点必定是知识目标层面这个认识上的,

会认为教学重点没落实好。

但从价值观方面看,课堂始终围绕这个教学灵魂展开,落实得很好。

 

3、历史生命化教学。

只有促进人生的历史才是人们需要的。尼采《历史对于人生的利弊》

朱能老师只所以能找到本课“发现、传递”这个教学灵魂,完全是基于他生命化教学的理念。

通过本课教学来初步发现诸子思想对个人修养和社会发展的价值。传递把握有度,遵守底线的人生理念。

孔子提倡“德性之知”。

教学不仅是一种智力活动,而且与德性习得紧密相连。因为在教学中除了传授给学生知识外,还要考虑到这些知识对其所要成为的“人”的影响,在某种程度上,“聪明”与“智慧”的区别就在于前者掌握着很多知识,却可能用其达到有害的目的;而后者却兼顾了知识追求中的社会性价值。

教育家杜威就在他的许多著作中强调,真正的智力发展总是暗含着道德发展,反之亦然。

所以说教学即生活。给知识注入生命,知识因此而鲜活,给生命融入知识,生命因此而厚重。

最后,我用尼采的话结束发言:

教育乃是对创造物的爱,是超出自爱的厚爱。------尼采

谢谢大家!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09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