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文化 | 社会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教案试题 >> 历史教材 >> 课程建设 >> 正文
虞文林:钱江再起历史课
虞文林:与朱能兄弟的一
虞文林:成长有限,感恩
朱能:历史教学的三重境
虞文林:忙碌的2008年
虞文林:新民主主义革命
温州历史教育博客:虞文
朱能:《百家争鸣》教学
虞文林:罗马文艺复兴时
漫话朱能《百家争鸣》课
最新热门    
 
朱能虞文林:发现—传递 课赏析

时间:2009-10-18 17:12:33  来源:朱能虞文…
 

 

1、【课题】 发现·传递

 

       ——探寻2500年前的孔子及其身后的百家争鸣

 

 

 

浙江省嘉兴地区海宁市教研室、海宁市高级中学

 

朱 能

 

 

 

 

 

2、漫话朱能《发现--传递》的课(历史新课程培训会议上的发言)

 

虞文林

 

 

 

 

 ——————————————————————————————

 

 

 

 

【课题】 发现·传递

 

——探寻2500年前的孔子及其身后的百家争鸣

 

 

 

浙江省嘉兴地区海宁市教研室、海宁市高级中学

 

朱 能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知道儒家、道家、法家等诸子百家的代表人物,辨别其主要治国思想;初步理解孔子“仁”和“礼”的含义,了解孟子和荀子对儒家思想的发展。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读(朗读诸子名言)、思(结合历史和现实,社会与个人的思考)、说(积极表达,与他人交流共享)三步的方法,初步掌握认识经典价值的一种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通过朗读名言、体验生活和分享同伴的思考,感悟“面对多元价值,传递文化精神需要我们有度地对待经典。”这一道理。

 

【教学重点】通过“读、思、说”,初步认识诸子思想对个人修养和社会发展的价值。

 

 

【教学难点】感悟“面对多元价值,传递文化精神需要我们有度地对待经典。”

 

 

【教学设计】

 

教学环节 教学内容 师生活动 预设

导入 背景图:我在东北师大实验校门口的照片。

出示自制的诸子名言书签图片:“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老师自我介绍。学生齐声朗读名言。

师生感情交流。 引入话题。集中注意力。

激发师生情感交流。

明确

学习

任务 解读课题“发现·传递——2500年前的孔子及其身后的百家争鸣”。

老师指出2500年前是人类社会的精神轴心时代;出示2500年的中国文化地图;明确本节课的学习任务是让同学们通过对历史和现实生活的学习与感悟发现诸子思想的一些价值,并通过自己传递一些精神。老师解读课题;

学生明确学习任务。 明确学习任务。

介绍学习方法 介绍“发现”的方法之一:

“读”、“思”、“说”。 老师介绍本节课的学习方法之一。了解本节课的过程与方法。

初步理解孔子的“礼”和“仁”的含义

 

1.历史现场之一:出示孔子的画像;扼要介绍孔子生平。

 

2.老师送给发言的同学一张自制的书签,请这位同学朗读书签上的诸子名言。

这一课堂小道具的使用目的有:一作为学生 “读”“思”“说”的平台之一;二为了鼓励学生主动发言,三可能会促使学生在课后把诸子名言作为座右铭或者激发学生阅读诸子经典的兴趣。

3.了解“礼”的含义。出示历史图片;介绍孔子为政的历史细节;解读孔子名言:“君君、臣臣、父父、子子。”

 

4.了解“仁”。出示历史图片;介绍孔子教书育人的历史细节;解读孔子名言:

“已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5.出示历史图片;介绍孔子晚年的历史细节;呈现孔子的多面的历史形象。

6.出示钱穆先生对孔子的评价:“在孔子之前,中国历史文化当已有2500年以上的积累,而孔子集其大成。” 1.请同学介绍自己对孔子的印象。

2.探询:说说当下课堂里有哪些“有礼”的言行?“有礼”的言行是为了什么?我们为什么会有这些“有礼”的言行?

3.孔子生平片段之一: “为政以礼”。历史地和辩证地认识孔子的为政思想。

4.孔子生平片段之二:

“杏坛说仁”。

(1)借助杨伯峻和钱穆两位先生的注解让学生了解第一句名言的意思。

(2)设问:“立人”和“达人”是否在任何时空中都是一种美德呢?

(3)在学生认识的基础上,提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4)老师引导学生认识这两句名言之间的关系及其包含的“度”的道理。

(5)老师补充阐发孔子认为“礼”和“仁”之间应有度的修身和治国道理。

 

5.孔子的生平片段之三:接续文明。 结合生活的体验,通过文本的阅读,初步理解“礼”和“仁”的含义,点出本课的认识核心是“有度”。

课堂

过渡 在孔子身后,中国历史进入一个社会更加无序,但却充满多元选择的时代。

了解战国时代背景 历史现场之二:通过形势图了解时代背景:战国七雄;铁器时代;变法改革和百家争鸣。学生了解时代概貌;知道诸子争论的主题。 了解战国的时代特征。

知道儒、道、法、墨代表人物,辨别其治国思想。 1.阅读诸子政治主张的片段,了解诸子思想的特点。

出示讨论的文本材料。

1:治国本应爱民,但统治者不要干预民生、民利,这叫“无为而治”。

2:仁者,爱人。为政以德。齐之以礼。

3:小国寡民固然好,但我更喜逍遥,与天地万物一,旁观现实,欣赏自然。

4:人性本善 ,故君主应行仁政。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5:我尊孔子,但主张人性本恶,又君船民水,故人君者,降礼尊贤而王,重法爱民而霸。

6:治国之道,因时而异。人性本恶,惟法为治,轻罪重刑。君主须集中权势,用权术以静制动。 讨论一:请同学结合课文内容,这些思想如何归类?是谁的主张?什么理由? 知道儒、道、法等诸子百家的代表人物,辨别其治国思想。

初步认识诸子思想的社会价值 2.基于学生对历史地了解和对现实的感受,老师引导学生初步认识诸子思想在中国古代文明发展中的价值。

(1)老师鼓励学生说出自己的想法,保护学生个性地有价值地多元理解;老师结合古代历史上学生可能熟知的典故或者名人名言提供对诸子思想价值的多元理解,引导学生多向思维。让学生感知应该多面从而有度地理解诸子思想。

(2)老师总结师生对话:在历史长河中,诸子思想随着岁月的流转和时代的变迁,不断地做着加法和减法,这也是历代君王、大臣和学者为了“现实”进行选择的过程。由此逐渐形成了阳儒阴法、儒道互补、法道互补的中国传统文化的格局。它承载了持续两千多年的专制帝国和农业文明。讨论二:吸引你眼球的是哪些话或者主张?说说你的想法。

 

(1)师生对话,生生对话。

(2)根据学生对诸子思想的喜好,分发自制书签,要求学生朗读书签上的名言。初步认识诸子思想对个人修养和社会发展的价值。

初步认识诸子思想的社会价值 3.基于学生对历史地了解和对现实的感受,老师引导学生尝试性地初步认识诸子思想在现代中国社会发展中的价值。

(1)老师有感情地陈述历史,帮助学生简洁地了解传统文化在近现代社会发展中的遭遇:及至近代,经过西方列强枪炮的蹂躏,工业文明的挤压,民主科学思想的洗礼和战争革命的冲击,传统文化化成碎片,一度成为普通民众的视野盲区。时至今日,在全球化和现代化大行其道,世界和中国进入发展快车道的时候,我们却又面临着生存危机——道德危机和环境危机。于是一些有识之士开始重新把目光投向2500年前,希望从那遥远的过去寻找一些拯救的力量。

(2)老师总结学生的发言,指出:古代诸子思想和西方近代民主科学思想中都包含着今人可以借鉴的智慧。讨论三: 1988年1月,全球诺贝尔奖获得者在法国巴黎举行会议后发表宣言,其中说道:“如果人类要在二十一世纪生存下去,必须回头二千五百年,去吸收孔子的智慧。”

对此,你有何感想或者认识?

(1)学生讨论并自由发言。

(2)老师保护学生的独立思考,引导和提升学生的思考。其中需注意:肯定学生独立思考及其一些有价值的多元的想法,同时也要指出了其中值得商榷的说法。初步认识诸子思想对个人修养和社会发展的价值。

课堂

实验 做一个基于历史的物理实验:一根钢丝穿过一只透明的塑料杯子,分别由两位同学托住钢丝的两端,杯子是倾斜的,老师往杯子里倒水,随着水量的增加,杯子由倾斜到摆正又到倾覆。(1)请两位同学配合做实验,并说明实验现象。

(2)请同学结合本节课的学习指出这个实验说明了什么?

(3)老师出示历史图片,阐明这一实验的原型是古代国家的一种礼器——欹器。孔子有言:“虚则欹,中则正,满则覆。” 让学生自己发现本节课的核心认识。

课堂

总结 回到2500年前的文化地图,总结本节课的知识、方法及态度:

把原始经典放在长时段的时间里,结合社会发展和个人生活体验,去发现这些原始经典对于个人、社会和世界发展的价值。而在这价值判断中,我们都应该持有这样一种态度:面对多元,选择有度。

课堂

延伸 仁者是山,智者是水。我们今天这一次探寻,其实离这山那水还很远,也许我们只能在很远的地方,望见这山的巍峨,听到那水流动的声音,如果我们和历史和生活亲近一点,离政治的鼓噪和舆论的热炒远一些,我们也许会发现更多,传递更多。这些经典也许会让我们在这个纷繁复杂的世界上感到更多地温暖。

课堂

 

尾声

 

呼应

课首 齐声朗读由世界宗教会议通过的《世界宗教伦理宣言》中认为人类社会应该共守的伦理底线——“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漫话朱能《发现--传递》的课(历史新课程培训会议上的发言)

 

虞文林

 

 

 

事件:

 

2月26日,瑞安市高一新课程培训会议。

 

与会老师集体观看浙江省海宁市朱能老师的 《发现•传递----探寻2500年前的孔子及其身后的百家争鸣 》。

 

我的观课发言。

 

主题: 漫话朱能老师课。

 

一、 人物简介:

 

海宁朱能老师大家都有些熟悉,我也一样, 而且我还是他的一个粉丝, 与他有过广泛 的接触与 交流。

 

朱能照片 ,文字。

 

他的自我介绍 :朱能,男, 1995年毕业于浙江师范大学, 中学高级教师,浙江省教坛新秀,嘉兴市 历史 学科带头人。大学期间,因读了阿诺德·汤因比的《历史研究》而开始喜欢上历史的。在海宁市高级中学任教十二年,现为 海宁市教育局教研室 历史教研员 。三十岁之前,周旋于日常的课堂教学中,忙于应付考试;三十岁之后,开始努力追寻历史的真相,开始在课堂教学中为思想启蒙而呐喊。

 

二、 聊聊本课:

 

2007年7月中旬,全国高中历史课堂教学竞赛 在长春市举行,本次比赛不限课程版本,不限教学内容,完全由选手自由发挥。朱能老师的这堂课获得一等奖。

 

大家看过了录像,陈老师是在长春现场听的。

 

当时 听众们留下最深刻的印象是朱能老师创造的和谐融洽的课堂氛围。为什么他能创造出如此和谐融洽的课堂氛围呢?除了他深厚的学术素养、高超的课堂驾驭能力和本人才情横溢外,还在于他设计出了一个生命的课堂。

 

这堂 课,他围绕一个教学中心来安排学习目标、教学流程以及重难点。或 有人称这教学中心为教学灵魂。这个 统摄本课的“灵魂”,也是这堂课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感悟 “面对多元价值 ,传递文化精神需要我们 有度 地对待经典。” 简单一点说,就是 “有度地认识经典思想” 。

 

确定这样的教学灵魂,他是基于什么考虑呢?主要是考虑 到 学界对诸子百家思想见仁见智的思考 , 不宜做单向的价值判断,又据于2500年后的我们应该善待诸子,宽容地个性地理解这些思想的认识,于是就生成了发现•传递这个话题。

 

“发现”是指发现诸子思想的价值。“传递”是指善待传统经典,传递智慧和勇气(有度精神 )。

 

 

围绕这个教学灵魂, 他选择了“ 读 (朗读诸子名言)、思 (结合历史和现实,社会与个人的思考)、 说 (积极表达,与他人交流共享)三步 走 的 教学 方法 。这种阅读经典的方法是不是最适宜的方法,我不敢说,但这方法可以达成他的目标。

 

 

围绕这个教学灵魂, 他确定的教学重难点:初步认识诸子思想对个人修养和社会发展的价值 和 感悟“面对 多元价值 ,传递文化精神需要我们 有度 地对待经典。”

 

 

围绕这个教学灵魂,他设计了这样的一个教学流程:从孔子处展开(其中“仁”和“礼”的关系设计);过渡到百家争鸣时期,让学生在对诸子思想进行分类和判断之后,基于自己有限的生活和社会经验,对诸子格言选择性的评判,通过师生对话在肯定学生的思考同时,提供别样的思考视角,最后,回到孔子,通过欹器的物理实验,再次烘托主题。最后总结。尾声和课首呼应。

 

 

为这个流程他精心筛选建构本课的教学资源,他翻阅了二十 多 本书,尤其在解读诸子思想和理解学者对诸子的解读方面下功夫。 主要是考虑营造两个相关的历史现场。

 

他选择了 如下资源 : 2500年的中国文化地图; 孔子的图片、生平、名言和历史细节,以此"还原"历史现场,引领学生抵达现场,发现价值。他选择 杨伯峻和钱穆两位先生的注解 帮助 学生 发现孔子思想的价值。

 

他通过 战国七雄 、 铁器时代 、 变法改革等资料,还原“战 国时代 ”历史现场,让学生了解 诸子争论的 时代 主题。 通过 阅读诸子政治主张的片段,了解诸子思想的特点。 让学生归类 思想 。判断是谁的主张?提问:吸引你眼球的是哪些话或者主张?说说你的想法 ,来 初步认识诸子思想的社会价值 。完成发现主题。

 

通过师生对话 : “如果人类要在二十一世纪生存下去,必须回头二千五百年,去吸收孔子的智慧。” 这句话的感想和认识,来 初步 发现 诸子思想对个人修养和社会发展的价值。 教师在师生对话中, 肯定学生独立思考及其一些有价值的多元的想法 。 最后,回到孔子,通过欹器的物理实验,再次烘托主题。并以 人类社会应该共守的伦理底线——“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来总结与呼应开头。完成传递主题。

 

整个课堂流畅、大气、 干净 、一 气呵成。  

 

3 5岁就被授予中学历史特级教师称号的上海名师李惠军老师说过好的教学设计的 要素是: 1、发掘引领一节课的“哲理”2、寻找统摄一节课的“灵魂”3、筛选建构一节课的“资源”4、整合贯通一节课的“流程”5、巧设激活一节课的“玄机”  。以此观照朱能老师的课,完全符合要求。

 

 

结合这堂课,我觉得大家 要 关注这堂课所呈现的三个元素:

 

1、 历史现场:

 

历史现场与前段时间流行的历史情境教学有所不同。

 

历史现场应当是尽可能真实的历史情景可以是虚构的, 但情理上也应像真实的 。

 

历史现场应当是"还原",教师引领学生抵达;历史情景可以是创设,帮助学生理解。

 

 

所谓回到历史现场,不仅是指要回到一定的空间位置,回到事情发生的那个时代或那段时间,而且要设法回到当时当地,回到事情正在发生的过程之中。 -----戴加平。

 

 

这堂课朱能兄 借助了历史事实和课堂技巧两个手段,尤其以后者为重来让学生尽可能进入“现场”(历史的现场和课堂的现场。)在历史事实方面,前面我已提及。 在课堂技巧方面, 他 运用了名言书签,师生对话(尤其在让学生选择喜欢的诸子格言并发表看法这个环节,通过师生对话,拉近抽象的思想和学生生活和社会经验之间的距离),物理学实验等方式方法。欹器这个物理学实验能让学生更直观地认识感受中庸之道。名言书签 小道具的使用 一箭三雕 :一作为学生 “读”“思”“说”的平台之一;二鼓励 了 学生主动发言 ;三可能会促使学生在课后把诸子名言作为座右铭或者激发学生阅读诸子经典的兴趣。

 

 

关于历史现场,我再举朱能兄的《 再谈110年前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 》课例:

 

历史现场一:19世纪末的中国社会

 

观察一:

19世纪末的民族危机

 

观察二:

19世纪末的社会经济和政治

 

    

观察三:

 

维新思想的发展和传播

 

19世纪末的中国社会 这个 历史现场 ,是通过三个观察点来构建的。三个观察点的逻辑关系:外部危机产生动力——内部环境却不成熟——知识分子走向政治中心催生改革。

 

大家日后教学中可学习这方法。

 

 

2、 一课一中心:

 

“ 一课一个中心”的教学理念是上海著名特级教师包启昌老先生最先倡导的。

 

 

浙江省 嘉兴市教育局教研室 历史教研员、特级老师戴加平老师发表于《教学月刊》(中学版) 2002年第1期 的 《 论历史课的教学重点》对此理念深入探讨,大家可一观。

 

 

不管“中心”也好,重点也好,灵魂也罢。我们返观朱能兄这堂课,恰恰体现了一课一中心的做课技巧。他把教学灵魂定位于价值观目标上,生成了发现--传递这个主题。所以,我并不赞同评价这堂课教学重点没有落实好。基于教学重点必定是知识目标层面这个认识上的 ,

 

会认为教学重点没落实好。

 

但 从价值观方面看,课堂始终围绕 这个教学灵魂展开,落实得很好。

 

 

3、历史生命化教学。

 

 

只有促进人生的历史才是人们需要的。尼采《历史对于人生的利弊》

 

 

朱能老师只所以能找到本课“发现、传递”这个教学灵魂,完全是基于他生命化教学的理念。

 

通过本课教学来 初步 发现 诸子思想对个人修养和社会发展的价值。传递 把握有度,遵守底线 的人生理念。

 

 

孔子提倡“德性之知”。

 

 

教学不仅是一种智力活动,而且与德性习得紧密相连。因为在教学中除了传授给学生知识外,还要考虑到这些知识对其所要成为的“人”的影响,在某种程度上,“聪明”与“智慧”的区别就在于前者掌握着很多知识,却可能用其达到有害的目的;而后者却兼顾了知识追求中的社会性价值。

 

 

教育家杜威就在他的许多著作中强调,真正的智力发展总是暗含着道德发展,反之亦然。

 

所以说教学即生活。给知识注入生命,知识因此而鲜活,给生命融入知识,生命因此而厚重。

 

 

最后, 我用尼采的话结束发言 :

 

教育乃是对创造物的爱,是超出自爱的厚爱。------尼采

 

 

谢谢大家!

 

 

http://blog.cersp.com/userlog15/26945/archives/2008/766133.shtml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09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