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文化 | 社会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教案试题 >> 历史教材 >> 教学设计 >> 正文
中国三大盛世王朝的理性
中国“积弱”始于康雍乾
倭国留学生在大唐帝国
“城傍”与大唐帝国
陌刀与大唐帝国的军事
制度变革与汉武帝盛世的
唐代长安的“盛世辉煌”
“大海商风波”与康乾盛
国民政府从盛世才手中谋
营造盛世:《大唐开元礼
最新热门    
 
大唐盛世的奠基人——唐太宗

时间:2009-10-18 17:03:25  来源:罗春旺
 

2节、大唐盛世的奠基人——唐太宗

罗春旺 发表于 2008-2-27 11:32:00‖

【课标要求】

1、列举“贞观之治”的主要表现,

2、探讨唐太宗在推动中国封建社会发展中的历史作用。

 

【授课提纲】

一、唐太宗生平简介

1、唐太宗是一位杰出的军事家、政治家。

2、劝父亲太原起兵,建功立业统一全国。

3、培植势力,发动玄武门之变。

4、平定边疆,实行开明民族政策。

5、对外开放、兼收并蓄。

6

 、善于用人、纳谏。

7、他统治时期被称为“贞观之治”。

二、东征西讨定基业

1、隋末农民起义

隋炀帝暴政:开凿大运河、远征高丽等。但他开凿大运河客观上有利于社会经济发展。

2、军事统一全国

①617年5月,劝父太原起兵

②618年3月,隋炀帝被杀,隋朝灭亡。

③618年5月,李渊称帝,国号唐。李世民被封为秦王。

④617-618年,迎击韩举集团。消灭刘武周势力。

⑤620年,进入中原消灭王世充、窦建德势力。

⑥624年,消灭各地农民军和割据地主武装,统一全国。

3

 、玄武门之变

①原因:李世民在统一战争中功绩最大,手下人才最多,形成了一个势力强大的集团。

②过程:626年李世民发动玄武门之变,杀死哥哥李建成、弟弟李元吉。

         逼迫父亲李渊退位,自己即皇帝位,年号贞观。

4、民族政策

①平定边疆:平定东突厥,打败颉利可汗、突利可汗。平定西突厥。

②加强管理

□在东突厥旧地设置羁縻府,任命突厥首领为都督。

□在西域设置安西都护府

□西南西北很多少数民族首领被册封

□唐太宗被称为“天可汗”

③和亲政策:与吐蕃和亲,文成公主入藏,与松赞干布成婚。

④民族政策:有效的军事征服,实行怀柔政策、和亲政策。——开明平等的民族政策。

⑤意义:巩固了唐朝的统一,有利于民族融合和社会经济的发展。

三、贞观之治

 1、概念:

唐太宗在位时期封建政治开明社会经济迅速发展社会秩序比较安定文化繁荣,史称“贞观之治”。

2、原因

1)主观:①吸取隋亡教训,避免重蹈覆辙

           ②唐太宗的雄才大略,个人作用

(2)客观:①隋朝的建设和经济繁荣,创造条件

           ②广大劳动人民的辛勤劳动是社会繁荣的主要动力

3、表现

(1)制度建设

政治上发展和完善隋朝的三省六部制度,

文化上进一步发展隋代的科举制,

经济上延续唐初的均田制和租庸调制。

2)重用人才

 

①选拔人才:唯才是举,不避亲仇(如重用原是太子李建成属官的魏征);办学科举,广开才路

②使用人才。知人善任,各取所长(房玄龄,杜如晦);一视同仁,民族平等广开言路,兼听博采纳谏如流,奖罚分明

③爱惜人才。疑人不用,用人不疑;待臣以礼,爱护下属。

3)从谏如流

4)慎用刑法

5)轻徭薄赋,修养生息

6)力倡节减

4、唐太宗在推动封建社会发展方面的历史作用

唐太宗统治期间,吸取隋亡教训,知人善用,虚怀纳谏,完善了三省六部制度、科举制,对少数民族开明怀柔政策,经济上轻摇薄赋,休养生息,对外兼容并蓄。这一系列政策为唐王朝带来政治清明、生产发展、文化繁荣的景象,为开元盛世打下坚实的基础,其很多制度也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

 

【教材问题参考答案】

[议一议] 李世民率兵作战的主要战术特点。

 唐太宗的统一战争包括三部分,一是平定薛举父子,二是击溃刘武周,三是打败王世充和窦建德。他的作战特点是:

(1)坚壁挫锐。这是杜佑在《通典》中为他总结出来的。当敌强我弱的时候,李世民善于“持久战”,坚壁对垒,拖住敌军,磨耗其兵锋和粮饷,竭力改变双方的力量对比,然后捕捉反攻致胜的战机。

(2)乘胜追穷寇。在反攻中具有连续作战的精神,不停顿地打击敌军,不给敌军以喘息机会。

(3)骑兵阵后反击战术。李世民不仅善于骑射,而且深得运用骑兵之妙。当敌我双方处于“对垒”相持阶段,他督军“坚壁不动”,分遣精骑抄掠敌人或切断粮道,使自己由弱转强。一旦主力决战来临,他又亲率精骑出其不意地冲入敌阵,或者迂回敌后,给敌人以致命打击。在敌人溃退时,他运用精骑的高速度,穷追猛打,力求全歼敌人。

(4)亲自侦察,部署作战计划。李世民每次作战都要亲自到前沿侦察,深入到敌营附近,获取真实的情报。有一次,李世民被王世充的骑兵包围,等突围回来时,尘土蒙了一脸,连卫兵都认不出他来了,正想阻止,李世民将甲胄脱了下来,这才认清是谁。和窦建德决战时所使用的牧马之计,便是在实地侦察之后部署的计划。

此外,李世民作战时身先士卒,休息时与将土同吃同行,同甘共苦,起到了鼓舞士气的作用,这对于战役的胜利至关重要。在追击宋金刚军夜宿时,李世民已经两天没有吃东西了,甲胄也有三天没有解了。将士都很疲劳饥饿,当时只有一只羊,李世民却坚持与将士们同吃,使将土感恩不已,在追击时个个争先。

 

 [想一想] 在宫廷的内争中,类似玄武门之变的事情是否带有普遍性?

提示:带有普遍性。在中国古代,皇位继承往往采用的是嫡长子继承制,皇位只有嫡长子才能继承,只能在嫡长子一支中往下传,从而把宗法制度运用到皇帝制度中来。但这一原则常常遭到破坏,因而在宫廷中经常会出现一幕又一幕子杀父、兄杀弟、弟杀兄、叔杀侄一类的争夺皇位的丑剧,成为中国封建社会里的一个政治现象。玄武门之变的性质就是一场争权夺利的宫廷政变。但是,对于此类事件,我们既不能简单地以成败论英雄,也不能以道德评判代替客观的历史评价。

 

 [想一想] 李世民为什么对东突厥将领采取封官晋爵的措施?

提示:这是用怀柔的政治策略来处理民族问题,这种方法比较妥当,政策比较开明,这种措施有利于民族的团结和国家的稳固。

 

[议一议] 唐太宗的用贤和纳谏与“贞观之治”之间的关系。

提示:用贤和纳谏是唐太宗为后世称道的两大优点,两者是互为表里的。唐太宗的选人标准是不管什么阶层的人物,只要有才干即加以重用。这种用人之道,无疑可使大量的人才聚集在唐太宗周围。而且,唐太宗还善于各取其长,这样就可以使各类人才都能发挥作用。纳谏,是唐太宗从另一方面笼络人才的手段。皇帝纳谏,是对臣下的尊重,也有利于王朝的巩固和社会的发展。用人和纳谏,反映了唐太宗所具有的可贵的反思和自我批评精神,同时,这对于推动“贞观之治”的出现起了很大作用。

 

 [材料阅读与思考]

文中将唐太宗与历史上的哪些帝王互相比较?对于材料中提到的有关唐太宗的一些评价,你是如何看的,为什么?

提示:与历史上的周武王、成王、康王以及汉高祖、汉文帝相比较。文中赞扬唐太宗以武力统一全国,其才略要高于汉高祖,但功略规模则有所不及。文中认为唐太宗能推行仁政,曲己从谏,畏义好贤,符合儒家的传统规范。认为自周武王后,历八百年而有汉朝,汉朝八百年后而有唐太宗,其所获得的功业成就是十分难得的。尽管范祖禹对唐太宗的评价有些脱离隋末唐初的历史条件与阶级关系,但其一些见地是符合历史实际的。需要注意的是,引文从封建伦理标准出发,仅着眼于唐太宗的个人品质而孤立地进行评价,带有唯心史观的色彩。

贞观之治无疑是中国历史上辉煌的一页,但这决非唐太宗一人的力量所能完成的,而是贞观时期君臣上下同心和唐初人民的集体创造。唐太宗的高明之处,并不在于他提出了什么新的东西,而在于他能广泛听取群臣的意见,集思广益,加以总结,并坚持实行。他吸取隋的教训,重视民心,发展农业生产;吸取隋亡的经验,完善三省六部制和科举制度,制定《唐律》,以加强中央集权。同时,唐太宗善于用人和纳谏,因而出现了古代社会比较清明的时期——贞观之治。他对贞观之治的出现做出了贡献,也给后人留下了丰富的政治理论遗产。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09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