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文化 | 社会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教案试题 >> 历史教材 >> 教学设计 >> 正文
2008年历史高考试卷ans
leapwen:反思现行历史
wendy:新学期导言课做
陈冬云:Webquest应用于
TARİHTEN BUG&Uum
The Name of China and
Some Chinese Sources 
THE IRANIAN-GEORGIAN 
Remarks on the Sogdia
lunwen 三个中苏条约形
最新热门    
 
wendy:以“形成历史概念”为目标的实践总结

时间:2009-10-18 17:03:29  来源:wendy
 


 

以“形成历史概念”为目标的初中课堂教学实践总结

wendy
 

 

http://blog.cersp.com/userlog19/48415/archives/2008/753370.shtml
 

 

内容提要:由于帮助学生形成重要历史概念的过程就是将历史教学的三维目标进行有机整合的过程,所以本文本着在课堂教学中让学生形成重要的历史概念,提高教师自身基本功的目的,展开以“形成历史概念”为目标的初中课堂教学实践。经过针对这一课题一年多来的实践和思考,本文就历史概念的确定和界定和历史概念形成的策略两大部分进行详细阐述实践的经验和成果。

 

主题词:初中课堂教学   历史概念     教学策略

 

 

正文:

一、问题的提出

初中《历史课程标准》第二部分规定了“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维课程目标。那么如何围绕一个主题来让学生达到这个三维目标呢?课程目标首先提出学生应该掌握基本的历史知识,其中包括重要的历史概念。而让学生形成一些历史概念的过程恰恰就是将历史教学的三维目标进行有机整合的过程;同时,初中历史学习阶段是学生形成一些基本历史概念的关键期。初中生刚刚由小学升入初中,感性认识仍然占据主要地位,在历史学习的过程中有着强烈的好奇心,思维具有形象化、具体化等特点。他们需要在老师进一步引导下把这些感性的知识进行梳理,并把它们上升到较为理性的层面,帮助他们初步形成正确的历史概念,促进他们的身心成长,并为进一步历史学习和掌握更为科学的概念奠定基础。这样,不仅体现了历史学科的教学价值,还满足了学生的需要。

本文将以平时的教学实践及听课记录为例,详细谈谈在初中课堂教学中,如何让学生形成一些重要的历史概念。

 

二、历史概念的确定和界定

首先教师要确定并界定学生应形成的历史概念。历史概念是指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某一时期自然、经济、政治、军事、文化状况的概念。它是人们对历史事物从现象到本质的全面认识的概括性反映。根据历史概念所反映历史事物本质的程度来划分,它可以分为科学的历史概念和日常习得的历史概念。前者反映历史事物比较深刻的本质;而后者不一定都能反映历史事物比较深刻的本质,但至少能反映历史事物的基本特征。初中生所应该掌握的历史概念是后者。通过日常习得的概念既可以是一个专指性的概念,如“科举制” “实业救国”;也可以是一个泛指性概念。如“统一国家”、“治世”等。

历史概念在初中课本上可以说是比比皆是,那么什么样的历史概念适合作为一个总的教学目标或一个教学主题?我认为,还应该符合以下四个条件:

(一)、这个概念是一节课的题眼(或者落脚点、主题、核心)。

如“统一国家”概念是《大一统的汉朝》的主题,是“统一国家的建立”一单元的重要内容。秦朝是大一统国家建立的雏形,而汉朝的大一统更能体现其实质内容。“实业救国”是《中国近代民族工业发展》一课思想实质的体现,也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一个重要的思想潮流。

(二)、这个概念符合新课程的内容标准,在教材中有一定的材料作为依托,并且符合初中生的特点。

如“统一国家”在内容标准中的体现是:“列举汉武帝大一统的主要史实,评价汉武帝”,而对汉武帝的评价是在“统一国家“这个概念形成的基础上,经过学生独立思考才能进行较为正确和合理的评价。另外,如“实业救国”这类词汇在内容标准中没有出现,但它是对内容标准中“讲述张謇兴办实业的故事,了解近代民族工业曲折发展的状况”本质认识与概括,因此也是学生应该掌握的重要历史概念。

(三)、通过这个历史概念的习得,帮助学生达到历史学习的三维目标。

(四)、这个概念能体现出人类文明史的发展进程。

让学生形成这些历史概念,更能够让学生形成正确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一个良好素质的国民。所以在确定历史概念的时候,一定得结合所在时期的历史特征,看它是不是符合历史发展的发向,是不是给中国带来进步或者崭新的东西以促进历史的发展。

如“实业救国”这条道路虽然在近代中国走不通, “科举制”虽然在中国历史上起过消极的作用,但我们不能因此而否定它们曾经给中国历史带来的进步。科举制的创立是中国政治制度史上一个进步,而“实业救国”促进了中国走向近代化的历程,是符合当时历史发展潮流的。同样也可以让学生加深对人类历史发展进程的理解。

确定好让学生形成一个什么样的历史概念后,老师就必须事先对这个概念进行界定。在界定的时候,应注意以下三个方面的问题:

(一)、历史概念范围或时期的界定,历史概念的内涵和外延有具体而明确的特征或者表现。

(二)、教师自身对历史概念进行较为科学的认识和理解,并用历史的眼光看待历史与现实问题。

(三)、历史概念的界定既要求确切、完整又要求符合学生的接受能力。

例如,“实业救国” 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在民族危机加深的背景下,中国一些有识之士效仿西方经济发展模式,通过发展资本主义工业、农业和商业等有关国计民生的企业来挽救中华民族的危亡。为了界定好历史概念,教师自身必须挖掘、理解和整合教材。如“统一国家”概念可界定为在中国古代历史上,不仅包括国家疆域的统一,还包括政权的统一即中央加强对政治、经济、思想文化、军事等各方面的统一领导,形成高度中央集权的政治局面;为此,教师可以把教材中涉及到这些方面的内容(它们分散在三节的内容中)整合到一节课中,并补充一些资料,帮助学生形成这个概念。

 

 

 

三、历史概念形成的策略

在教师对教材进行分析、确定和界定好历史概念之后,接下来就是要进行学情调查,收集各种资料,确定形成概念的策略。“以形成历史概念”为目标的课堂教学策略多按照“进入情境——分——总——提升或延伸”的模式或步骤进行设计。

首先是进入情境即通常所说的课前导入策略。导入策略非常多,但是原则只有一个,就是让学生以最短的时间进入历史情境,更快地进入学习和构建历史概念的状态。

在《大一统的汉朝》一课的导入中,可采用歌曲“守业更比创业难”,学生听完歌曲后,根据歌词,向学生提问“谁在守业,谁创业”?回答之后,接着问“汉代仅仅是在守秦所创下的业吗”?要了解这些问题,我们来学习“大一统的汉朝”。这里所提出的问题是在学生已有的基础上,为讲解汉朝的大一统做好铺垫,即统一国家不仅仅是疆域的统一,而且秦统治者所创下的各项制度由于统治短暂而没有得到完善,以及汉初实行分封制为后代留下的隐患,这些都是汉代统治者所面临的主要问题。汉武帝对这些问题的解决就是形成“统一国家”概念的过程。而《中国近代民族工业的发展》一课的导入,则采用活动导入法。一开始,教师拿出一些火柴、线、布匹、蜡烛等物品,告诉学生这是我自己找的一些旧物件,他们分别叫“洋火、洋线、洋布、洋腊”,然后问学生,我这些物品有哪些共同点?然后追问“洋货”是什么意思?“洋货”是怎样进入中国市场上的?接着利用一些文字和图片材料勾画出1895年之后,洋货涌入的状况使得“民族危机”加深这个大背景。让学生带着一种历史责任感,寻找解决这场危机的办法。这样就在背景中衬托出民族资产阶级的救国救民的责任。也体现出了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中关于“初步树立对国家、民族的历史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培养学生爱国主义情感”。

学生进入情境后,就可以采取多样的策略逐步让学生通过探究、体验、讨论、解释、总结和归纳出历史概念的内涵,并帮助学生进一步对这个概念进行深刻的认识。

(一)最常用的策略是搜集各种材料,通过教师讲述、提问或者让学生产生疑问、然后进行归纳概括的方式,帮助学生自己一步一步概括出历史概念的基本特征。最后,在教师引导下,通过学生的判断,让学生习得历史概念。

这个策略多用在学生很难构建和理解的历史概念。如“实业救国”概念中“实业”一词很难理解,它指的是创办和经营资本主义的工业、农业和商业有关国计民生的企业。教师可搜集一些相关的材料,如大生纱厂中机器的图片,并通过讲述故事的形式告诉学生这些机器是张之洞从英国购买转让给张謇的,并把这批机器设备折算成25万两白银入股大生纱厂,接着提问,采用股份制有什么好处?股份制是从外国引进的一种经营方式。然后继续讲述大生生产出的产品(配合图片)投放在市场上,与洋商进行竞争,即商战。通过讲述、问答和学生的概括,学生明白了这些工商业企业采用机器大生产、股份制经营并与洋商进行商战,是资本主义的工商业。

那么,学生如何明白它就是“实业”而不是别的呢?为什么张謇开创的文化教育和慈善事业不是实业呢?教师可以在讲述“实业”概念前,出示两段材料,一则节选自《张謇日记》:“通(注:江苏通州)产之棉,力韧丝长,冠绝亚洲,为日厂所必需。花往纱来,日盛一日,捐我之产以资人,人即用资于我之货以售我,无异沥血肥虎而袒肉以继之,利之不保,我民日贫,国于何赖?” 一则选自张謇在《辛亥五月十七日召见拟对》中大声疾呼:“若不能设法,即不亡国,也要穷死。”,那么如何避免“穷死”的命运呢?张謇提出致力于“实业“!这样学生明白了创办实业的目的是为了在经济方面解决国计民生问题。最后,把张謇创办的所有事业列出来让学生断定哪些属于“实业”的范畴,哪些不属于?如果学生能够分辨出来,就说明学生已经习得了这个概念。然后,教师出示材料:“愤于国力之弱也,则曰讲求武备;痛于民生之窘也,则曰讲求实业。”,再一次帮助学生巩固已经习得的概念。

在这里值得注意的是教师所采用的材料一定通俗易懂,形象化、趣味化。如在讲述民族资本主义企业对外国资本主义经济的依赖时候,教师可采用这样一些材料:大生纱厂机器、大生纱厂洋工程师的高待遇(他们住的是纱厂专门给他们修建的洋楼、吃的是纱厂出资从长江客轮上请来的西餐师傅、工资是一个月400两白银),并且厂里的技术及采购都是他负责。此时,学生可能会脱口要问,为什么这样呢?然后很自然得出结论。

(二)通过讲述故事,让学生在故事情节的展开过程中概括和归纳历史概念的某些基本特征。然后通过比较、对比及反面论证的策略,让学生习得概念。

北京裕中中学葛岚老师《唐太宗与贞观之治》一课在讲述“治世”的概念时,通过展示一组唐太宗幕僚与臣子(分别为:秦琼、魏征、程咬金、房玄龄、李靖和杜如晦)的图片,学生和老师分别讲述这些人的故事,在一个个故事中,学生归纳了这些人都来自哪些阵营,都有什么才能,最后都为谁所用?通过分析,学生明白了唐太宗作为统治者善于纳谏,臣子敢于进谏;通过这样的策略有利于学生形成“治世”概念中的一些基本特征,即“政治清明”。

当学生把“治世”概念的特点“政治清明、经济发展、民生复苏、国力增强,社会安定”等都概括出来的时候,另一个问题就凸现出来了,即如何让学生习得这些就是“治世”特征而不是“盛世”的特征呢?这时候,教师引导学生回忆汉初“文景之治”与隋初“开皇之治”的特征,让学生进行比较,这些共同特征在什么样的情况下出现的?这样学生就会总结出“都是由乱到到治,在较长时期内保持了政权稳定和社会繁荣”。紧接着,教师可以列出汉武帝时期的统治特点,从另一方面让学生辨别这是否就是“治世”呢?如果学生能辨别出来,就说明学生已经习得了这个历史概念。

(三)、设计矛盾冲突,然后借助史料、图示等方式帮助学生形成和理解历史概念。

北京八中的王艳香老师在《美国独立》一课中设计了一个矛盾冲突:“在强大英国的保护之下不是很好吗?为什么北美要吵着独立呢”?这个矛盾就是要界定“美国独立”概念中独立的原因,即“北美13个殖民地的美利坚民族人民,为反抗英国的殖民压迫,而进行艰苦的斗争”。

王老师通过史料、北美经济发展状况的地图和一个小话剧来解决了这个矛盾。史料为“材料一:1747年新泽西大学创建,来自南北殖民地的大学生们以被人称为‘美洲人’而骄傲。材料二:1754年,富兰克林提出了建立‘殖民地联盟’的计划,他认为北美的殖民地之间要联合起来。”王老师使用地图和史料来突出北美殖民地在18世纪中期的两点变化,即经济的快速发展和民族意识的逐渐形成。而话剧是在教师指导下,学生自编自演,突出英国对北美的压制,引起北美的反抗。话剧表演完之后,教师对学生的演出简单用图示表示如下:

经济发展
 
民族形成
 
限制贸易
 
重税
 
禁止向西移民

 

在对科举制这一历史概念的认识当中,课本中有一则材料,即“缙绅虽位极人臣,不由进士者,终不为美。”针对这则材料,提出三个问题,问题1:这句话的意思是什么?问题2:缙绅已经做官了,为什么还要考进士呢?问题3:缙绅没有考中进士,怎么就当官了呢?通过一对矛盾的分析和解决,学生就可以认识到隋唐时候,当官的途径不仅仅是通过科举考试,还有其他的途径;当官的人也要考进士,说明当时考中进士的人,真是一些有才学的人,受到社会的认可与尊重。

(四)通过编演课本剧、模拟等,在体验中帮助学生形成和理解历史概念。

如科举制是中国古代一项基本的政治制度,如果纯粹是由教师来讲解的话则比较枯燥。对于学生而言,也比较难理解。所以,采用模拟一科考试(贴经)的方式让学生对科举制这一概念进行理解和感悟。通过模拟,让学生认识到不仅仅把经书背熟了就可以考中,必须对所学的经书加以深刻的理解,必须有一定的文学修养,对人生要有所感悟,必须关注社会现实问题,才有可能考中进士。那么,对经书的背诵和理解,其实就是广大寒族士子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扬的过程,是普及文化教育的过程,是促进学校教育发展的过程;考诗赋,不仅考察考生是否能做出优美的诗歌来,更多的是表明考生的志向,反映出积极向上的社会风貌。考时务策,不仅仅考察了考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更多的是考察了考生的社会责任感。如果没有模拟,让学生亲身体验,只是教师进行讲解,学生可能就没有所触动,也不可能对科举制这个历史概念有着深刻的认识。

(五)通过歌曲、音乐、漫画、朗读等方式,进行情感升华,帮助学生加深对历史概念的理解和情感上的内化。

一节课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教育是基于一定的知识基础之上的,只有铺垫好了,让学生对一节课所讲的内容有所感悟、有所触动和有所认识,就打到目的了。在一节课的结尾,一首歌曲、一幅漫画或图片和教师或学生的朗读,让学生对这节课所获得的认识进行内化和升华,使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教育充分表现出来,那么如果长期如此潜移默化进行,教育将是成功的。

在《中国近代民族工业的发展》一课的结尾,采用一幅中国民族资产阶级受到外国资本主义和本国封建社会的压迫的漫画和歌曲《让我把感动留在身边》。歌曲把中国民族资产阶级为挽救民族危亡而进行艰难创业的荣辱酸甜表现的淋漓尽致,又暗含了虽然“实业救国”走不通,还要尽力去做,因为他们担负着振兴民族的历史和社会责任感,所以他们还是要把感动留在身边。

上述五个策略不仅让学生形成重要历史概念的基本特征,并对这些特征产生一定的认识,而且还致力于让学生能够区分此概念不是彼概念,这也是学生形成历史概念的重要一环。

另外,还有很多策略都有助于学生形成、理解和感悟重要的历史概念。原则是要符合初中生的特点,并在有充分事实和理论根据的基础上有针对地帮助学生独立地习得这些概念,以及教师应紧紧围绕三维目标进行教学设计。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历史课程标准(实验稿)》

2、(美) Marsha Weil, Bruce Joyce, Emily Calhoun著,荆建华、宋富钢、花清亮译,《教学模式》(Models of Teaching)中国轻工业出版社出版2002年1月第一版。

3、(美)Harvey Daniels, Marilyn Bizar著,余艳译,《最佳课堂教学案例——六种模式的总结与应用》(Methods that Matter: Six Structures for Best Practice Classrooms),中国轻工业出版社出版2004年1月第一版。

4、袁行儒、严文明、张传玺、楼宇烈等主编,《中华文明史》,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4月第1版。

5、R·M·加涅、L·J·布里格斯、W·M·韦杰著,皮连生、庞维国等译,《教学设计原理》,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年11月第1版。

6、朱筱新主编,《历史词典》,学苑出版社,1999年2月第1版。

7、北京八中王艳香老师教学实录《美国独立》。

8、北京裕中中学葛岚老师教学实录《唐太宗与贞观之治》。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09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