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文化 | 社会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教案试题 >> 历史教材 >> 教学设计 >> 正文
刘向荣:如何开发作为课
澄迈中学岳麓版必修一试
高中岳麓版必修三文化史
高中历史岳麓版必修一结
人教版历史必修2第一单
人教版全国中考历史模拟
人教版历史材料与解析精
人教版历史材料与解析精
人教版历史材料与解析精
人教版历史材料与解析精
最新热门    
 
人教版必修一学案设计9

时间:2009-10-18 17:03:42  来源:pep
 

改革开放以来的中国外交

 

一、教学目标

目标

内容

知识与能力

过程与方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

识记

理解

运用

新时期外交政策的调整

外交政策调整的内涵。

外交政策调整的背景。

外交政策调整的影响和作用。

阅读、分析材料引导学生从中得出结论。

深入认识和体会中国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在新时期的发展、深化和丰富。理解和平与发展是当今世界的主题。

开展以联合国为中心的多边外交

中国在联合国与地区性组织中的重要外交活动。

我国为现代化建设争取良好的国际环境、维护世界和平和促进共同发展所作出的努力。

如何体现新时期外交政策的发展?

与学生一起对问题进行探究。

认识外交战略是国家总体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又将服从于国家总体战略和各项事业的需要。中国只有增强综合国力,“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外交事业才会有坚实的基础和坚强的后盾。

活跃在地区性国际组织中

创设历史情境,情境再现中体味历史。

二、教材分析与教学建议

1.知识结构

2.教材分析与建议

重点

新时期外交政策的调整

难点

新时期外交政策调整的内涵

教材内容分析与建议

本课引言中引用了江泽民关于新时期独立自主和平外交政策的论述,提出在改革开放的背景下中国外交政策在新的国际国内形势下的调整与发展。同时在引言中还提出了要探究的问题:新时期中国外交政策有哪些调整?中国在联合国和地区性组织中有哪些重要的外交活动?教师可以从江泽民的论述入手,提出问题: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在什么样的新形势下有了哪些新的发展呢?由此导入新课。

第一目“新时期外交政策的调整”,应了解:

① 这一部分内容是本课的重点,也是难点。教师应该帮助学生认识到20世纪80年代初中国对外政策进行的调整,不是单纯为应付客观形势变化而采取的应急措施,而是在总结了建国以来对外政策方面的经验与教训,对采取什么样的政策才最有利于中国国家利益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后,采取的主动行为。这一部分的教学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一同分析,可以向学生提供有价值的材料,从中得出结论。

先要弄清为什么要调整,这个问题可以与学生一起分析。

首先,经过建国以后三十多年来的努力,中国的国力有了很大提高,国家安全战略环境也有了很大改善,集中精力进行和平建设真正有了可能。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决定把国家工作重点转到经济建设上来,这需要一个长期和平的国际环境。

其次,国际上美苏争夺的战略态势发生了变化。苏联被拖在阿富汗,而美国却在中美洲连连得手。在美苏势力基本平衡、对峙争霸的格局中,中国作为一个有一定实力的大国,无论与哪一方结盟或建立战略关系,都有可能打破力量平衡,助长某一方的霸权主义倾向。而中国作为和平力量独立于两个大国之外,则对维护世界和平有重要意义。

再次,中国认识到世界科学技术和经济发展对维护世界和平的重要影响,认识到新科技革命蓬勃发展,经济科技在世界竞争中的地位日益突出。这样,把和平与发展有机地结合起来,把发展视为制约战争、防止战争以至消除战争危险的重要因素。认识到和平是发展的必要条件,发展是和平的根本保证。

到这里不妨请学生试着总结,得出和平因素的增长超过了战争因素的增长、世界和平可以维护较长时期。这一结论得出无论是对世界,还是对中国都有积极的意义和作用。

② 引导学生了解调整后对外政策的内涵。

第一,对世界战争与和平问题有了新的认识。教师与学生一起探讨,各抒己见,最后与学生达成共识。

战争的因素依然存在,对此应该有所警惕,但是两个超级大国要发动世界大战都存在很多制约因素。世界上有力量打世界战争的只有美苏两家,它们进行军备竞赛,但是一直难以突破军事均势。两家虽然拥有大量核武器,足以摧毁对方多次,但是谁也没有取得消灭对方而保存自己的能力。它们在世界各地的争夺相持不下,陷于僵局。它们发动的侵略战争,都以失败告终。如美国在朝鲜和印度支那的战争,苏联侵略阿富汗和支持越南侵略柬埔寨的战争,都不仅没有取得胜利,反而削弱了自己的力量。因此,不敢贸然发动战争。

世界和平力量的增长超过了战争力量的增长。首先是占世界人口四分之三的第三世界国家,包括中国在内,已经成为维护和平、制约战争的重要力量。其次是西欧、东欧、日本等虽然分别同美苏保持着不同程度的联盟关系,但它们都不愿打仗,而且独立自主倾向都在发展,因而也是维护和平、制约战争的重要力量。 世界人民的意志归根结底是制约战争的决定性因素。

基于这些情况,中国对战争因素与和平因素的消长趋势作了新的判断:即制约战争、要求和平的因素增长超过了战争因素的增长。

第二,从20世纪70年代的“一条线”政策转变为强调不与大国结盟的独立自主的对外政策。

这一部分内容可以引导学生就已经学习过的知识加以总结和理解,帮助学生认识:20世纪50年代,中国实行“一边倒”的联苏抗美外交政策。中苏关系破裂后,中国开始实行“一条线、一大片”的联美反苏政策。中国的内政外交受到多方面的局限。20世纪80年代以后,与超越意识形态的全方位外交战略调整相适应,独立自主的不结盟外交政策成为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外交政策调整的重要内容。邓小平曾说,“处理国与国之间的关系,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最好的方式。……总结国际关系的实践,最具有强大生命力的就是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参考教学案例)

教师可以与学生一起探讨并认识到:一是不同美苏任何一方结盟,也不联合任何一方去反对另一方,而是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基础上改善、发展同它们的关系,同时坚决反对它们的霸权主义和军备竞赛政策;二是处理国家关系和国际问题时,不以意识形态定亲疏,不受一时一事所左右,而是从中国人民和世界人民的根本利益和事情本身的是非曲直来决定自己的政策。这是一种实事求是的外交思想和策略,为中国进一步改革开放、发展经济创造了良好的周边环境和有利的国际条件。

第三,坚持对外开放政策。

邓小平的对外开放政策是基于对现代化国际经济运转规律深刻认识的基础之上,并结合中国实际,把它作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一项长期战略。对外开放政策是全方位和多层次的。

结合中国的实际,邓小平指出:“建国以来,人家封锁我们,在某种程度上我们还是闭关自守,这给我们带来了一些困难。”“经验证明,关起门来搞建设是不能成功的,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当然中国的发展也必然会对国际经济作出贡献,“世界也需要中国”。为什么这么分析?

教师可根据学生的回答总结:建立在新科技基础上的生产活动把世界各国紧密联系起来,世界各国在经济上的互补性和依赖性明显加强。引出第二部分。

第二目“开展以联合国为中心的多边外交”,应了解:

① 积极参与多边外交是20世纪90年代中国外交发展和变革的重要内容。关于这一内容建议教师多使用资料,利用历史回放的方法,增加学生的感性认识,加深对问题的理解。

经过改革开放,中国逐步创造出了积极开展多边外交的主客观条件。中国在全球和地区性的国际组织中,承担了越来越多的责任,并发挥越来越重要的影响。

作为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和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中国正以更加积极的姿态参与到国际事务中,制订国际规则,努力化解危机,树立起负责任、爱和平的大国形象。在解决国际和地区热点问题上,我们坚持原则,仗义执言,体现了中国作为发展中大国的鲜明外交特点。如推动两伊战争、柬埔寨问题等重大地区冲突的公正、合理解决发挥独特的作用。

② 中国积极参与以联合国为中心的各项多边活动,充分发挥联合国及安理会维护国际和平与安全的主导作用。这一问题教师可以与学生一同搜集有关联合国的资料,加以了解和认识。

作为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中国十分重视联合国在维和领域的工作,并为之作出了自己的贡献。1988年中国成为联合国维持和平行动特委会成员。1989年,中国首次派人参加了联合国纳米比亚过渡时期协助国,帮助纳米比亚实现脱离南非独立的过程。1992年,中国正式组建第一支“蓝盔”部队──军事工程大队赴柬埔寨执行任务。1997年5月,中国表示原则同意参加联合国“维和待命安排”。(参阅史料回放)2003年,我国向联合国刚果(金)特派团派出一个工兵连和一个医疗分队。他们的表现受到各方高度评价。他们所到之处都以严明的纪律,高尚的风格和高超的技术,向世界展示了中国军队“威武之师、文明之师、和平之师”的良好形象。最近,我国还将派工兵、运输和医疗分队参加联合国在利比里亚的维和行动。2003年11月26日,中国外交部长李肇星在接受德国《明镜》周刊采访时表示,中国会继续扩大参与联合国维和行动,为维护世界和平与稳定作出应有贡献。

③ 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积极参与联合国有关多边国际机构中的活动,全面参与国际裁军领域活动,积极推动国际裁军进程,积极倡导和实践新安全观,维护世界和平与安全。阅读历史见证中的资料,了解具体史实。

④ 中国积极推动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政治新秩序,还积极推进公正合理的国际经济新秩序。中国实行全方位的对外开放政策,愿在平等互利原则的基础上,同世界各国和地区广泛开展贸易往来、经济技术合作和科学文化交流,促进共同繁荣。2001年,中国进出口贸易总额达5 098亿美元,居世界第6位。经过15年的谈判,中国终于在2001年12月11日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经济全球化给各国经济发展带来了机遇,也带来了巨大的风险。中国政府在这些方面作了切实的努力。这一内容可以请学生谈谈。新加坡总理吴作栋说,中国作为亚洲最大、人口最多、经济增长最强劲的国家,将在解决地区冲突中扮演重要角色,中国对自身经济发展的承诺将成为维护地区稳定的重要因素。

第三目“活跃在地区性国际组织中”,应了解:

中国重视与周边国家积极开展多边活动,积极参与地区性国际组织的外交活动。这一部分的教学内容相当丰富,各种资料也好收集,可以采用开放式的教学,通过生动的历史画面感受历史,可以让学生以他经历过的历史作报道、作采访、作分析、作评价,也可以与学生一起畅谈。

中国正在塑造新的外交形象、担负起地区大国的责任。在学生回答基础上引导回忆:早在20世纪50年代,周恩来总理就提出要“安定四邻”,这一方针始终贯穿新中国的外交历程。从1989年中国首次确定“立足亚太、稳定周边”的外交原则,到党的十六大更为明确地提出“与邻为善、以邻为伴”的指导思想,中国的睦邻友好政策一直在继续。中国目前的周边环境是比较好的,中国在地区事务中的重要地位也越来越得到认可。(参考教学案例)

请学生思考:由此我们可以看出中国在地区性国际事务中的政策指导思想是什么,还可以从学习的史实中验证。学生可以总结,也可以在学完第三目内容之后在一起总结。新时期中国的外交政策从总体上服从和服务于经济建设的根本任务,服从和服务于维护和平、促进发展的中国外交宗旨。

在与周边各国的交往中,我们注重外交理念的和平性、军事战略的防御性、安全政策的合作性,承认各国的自主性,尊重地区的多样性。中国积极参与地区对话与合作,与东南亚国家的睦邻互信伙伴关系全面推进。在这一问题中重点突出亚洲金融危机。

1997年东南亚发生严重的金融危机,中国政府采取“感同身受,同舟共济”的态度,为缓解东盟经济危机作出重大贡献。中国政府本着高度负责的态度,从维护本地区稳定和发展的大局出发,作出人民币不贬值的决定,承受了巨大压力,付出了巨大代价。在坚持人民币不贬值的同时,中国政府采取努力扩大内需,刺激经济增长的政策,保持了国内经济的健康和稳定增长,对缓解亚洲经济紧张形势、带动亚洲经济复苏发挥了重要作用。

东盟是我国第五大贸易伙伴,我国是东盟第六大贸易伙伴。中国与东盟相互支持,进行了良好的合作,共同维护了发展中国家的利益,在增进本地区国家相互了解和信任、维护地区和平与发展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

中国政府除了重视与亚洲国家发展合作关系,与欧盟各国也保持了良好的发展势头。

一直以来,欧盟都认为中国将成为“影响21世纪国际秩序的决定因素之一”。中国一直是多极世界格局的倡导者,并且十分重视欧洲在多极化进程中的地位和作用。多极化已经成为了中欧政治合作上的利益交汇点。

1998年4月,朱镕基总理在伦敦出席第二届亚欧首脑会议期间,与欧盟轮值主席国英国首相布莱尔和欧盟委员会主席桑特举行了首次中国—欧盟领导人会晤,并发表联合声明,就中欧建立面向21世纪长期稳定的建设性伙伴关系达成共识。 在会晤和联合声明中,双方一致认为,中国和欧盟同是当今国际舞台上的重要力量,又都处于各自发展的重要阶段,在维护和平、促进发展方面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在世界形势发生重大而深刻变化的情况下,中国和欧盟进一步加强对话与合作,不仅符合双方的根本利益,也有利于世界的和平、稳定与发展。1999年,江泽民主席两次出访西欧,成功访问意、奥、英、法、葡等欧盟5国;荷、芬、德、卢国家元首或政府首脑相继访华。

2003年,在中欧关系上,中国首次公布《中国对欧盟政策文件》,指出中国与欧盟的关系总体发展良好并日趋成熟,已步入全面健康发展的轨道。

中国积极开展与周边国家的睦邻友好关系,以建设和平的周边环境。我国与中亚国家的关系不断深化。2001年6月,中、俄、哈、吉、塔、乌六国成立上海合作组织,该组织成为连接中国与中亚国家的紧密纽带。

上海合作组织的前身是“上海五国”会晤机制。1996年4月26日,中国、俄罗斯联邦、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五国元首在上海举行首次会晤,从此,“上海五国”会晤机制正式建立。“上海五国”会晤机制为推动各成员国之间的合作,维护地区和世界的和平、安全与稳定作出了重要贡献。2001年6月14日至15日,“上海五国”元首在上海举行第六次会晤,乌兹别克斯坦以完全平等的身份加入“上海五国”。15日,六国元首举行首次会议,并签署了《上海合作组织成立宣言》,上海合作组织正式成立。六国元首在首次峰会上还签署了《打击恐怖主义、分裂主义和极端主义上海公约》。《宣言》确定上海合作组织成员国之间以“互信、互利、平等、协商、尊重多样文明、谋求共同发展”为基本内容的“上海精神”作为相互关系的准则。 “上海合作组织”奉行不结盟、不针对其他国家和地区及对外开放的原则,愿与其他国家及有关国际和地区组织开展各种形式的对话、交流与合作等。

通过积极参与国际性和地区性组织,扩大并深化了多边外交关系,为中国在新世纪拓宽发展空间奠定了良好基础。总的来说,中国所奉行的多边政策在国际事务中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为中国赢得了良好的国际声誉和环境,正如《国际先驱导报》撰文所称,如今很难想象哪个国家是中国的敌人;而就在不久前,还很难想象这么多国家都会成为它的朋友。

课后小结:总之,我国外交经过充实、调整和发展,已形成了面向21世纪的全方位外交格局。世界格局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趋势继续发展,国际关系正经历深刻的调整。要和平、求合作、促发展已成为各国人民的共同呼声。我们要始终保持清醒的头脑,加强忧患意识、安全意识和应变意识。要从国际形势演变的总体趋势上进一步正确认识和把握我国所处的国际环境,抓住机遇,迎接挑战。

三、教学设计与案例

1.教学设计

 

 

本课分三部分,第一部分是关于新时期外交政策的调整,这一部分内容政策性和理论性都比较强,因此可以多使用简单和容易理解的材料,帮助学生从感性的认识入手。同时积极结合学生已经学过的知识,引导他们在对旧知识总结的基础上加深对新问题的理解。

第二部分和第三部分内容,既是学生比较熟悉的时事性知识,也是学生很感兴趣的现实生活中的热点和焦点。能激发起学生的兴奋点和参与意识是最重要的。教师应重在引导,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采取最形象和最新、最生动的历史影象回顾历史,发挥学生对知识本身的认识和理解。

2.教学案例

案例一  关于新时期外交政策调整的理解出示材料,引导学生思考并充分认识新时期对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丰富和发展。

材料1:1988年12月邓小平在会见外宾时说:“世界上现在有两件事情可做,一个是建立国际政治新秩序,一个是建立国际经济新秩序。……我们应当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作为指导国际关系的准则。我们向国际社会推荐这些原则……这是件了不起的事情,不赞成的人会有不少,但只有高度的智慧和战略的胆识,就一定可以完成。”

材料2:邓小平说:“中国的对外政策是独立自主的,是真正的不结盟。中国不打美国牌,也不打苏联牌,中国也不允许别人打中国牌。”

材料3:邓小平1989年10月在同美国前总统尼克松谈话时有一段精辟的论述:“考虑国与国之间的关系主要应从国家自身的战略利益出发。着眼于自身长远的战略利益,同时尊重对方的利益,而不是去计较历史的恩怨,不去计较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的差别,并且国家不分大小强弱都相互尊重,平等相待。这样,什么问题都可以妥善解决。”

材料4:江泽民曾说:“我们坚持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基础上同世界上一切国家友好交往、平等相待、互利合作,推动人类进步事业不断发展。”

教师可以与学生一起探讨并认识到:一是不同美苏任何一方结盟,也不联合任何一方去反对另一方,而是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基础上改善、发展同它们的关系,同时坚决反对它们的霸权主义和军备竞赛政策。二是处理国家关系和国际问题时,不以意识形态定亲疏,不受一时一事所左右,而是从中国人民和世界人民的根本利益和事情本身的是非曲直来决定自己的政策。这是一种实事求是的外交思想和策略,为中国进一步改革开放、发展经济创造了良好的周边环境和有利的国际条件。

案例二  首先出示资料:思考这两段材料说明什么,从历史角度看中国与周边国家关系如何?

1.泰国曼谷的一家调查中心近日就“谁是泰国人心目中最亲密的朋友”进行调查,结果有76%的泰国人认为是中国。当1973年中国乒乓球代表团作为第一个访问泰国的中国团组抵达曼谷时,饭店把他们房间的电话都切断了,对中国人的防范和戒备可见一斑。

2.美国《华盛顿邮报》一篇文章中的评价:“中国正在四邻间建立起全新的声誉”。

播放2001年10月,中国上海成功主办了亚太经合组织第九次领导人非正式会议的画面。同时出示介绍此会的资料。

资料:APEC是亚太地区级别最高的政府间的经济合作论坛,是目前为止我国参加的惟一的政府间区域经济合作机构。世界上最大的经济超级大国美国和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中国都是APEC成员。现在,APEC成员经济体已扩展到21个,拥有世界人口的45%,国民生产总值约占世界总量的55%,贸易额为世界总额的46%。

引导学生从了解的史实中谈谈对此次会议的认识和感想。可与学生一起交流。

这次盛会是在“9·11”事件发生后不久,以及世界经济形势面临严峻挑战的紧要关头召开的,世界为之瞩目。上海的浦江秋水,金风送爽。江泽民主席和亚太经合组织其他成员领导人身着中式传统服装微笑合影,向经历了“9·11”恐怖袭击后的世界展示出坚定信心和合作精神。在江泽民主席的主持下,与会各成员领导人围绕“新世纪、新挑战:参与、合作,促进共同繁荣”的主题,深入交换意见,达成广泛共识。中国积极参与国际反恐合作,支持安理会通过一系列反恐决议,推动上海亚太经合组织领导人非正式会议通过反恐声明,并与多国开展反恐磋商和对话。会议期间中国积极开展首脑外交,推动与有关国家双边关系的发展,对中国外交打开新局面产生了重要影响。

四、问题解答

【学思之窗】

1.想一想:中国这时为什么奉行不结盟的政策?

答案提示:从20世纪80年代起,中国的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具体表现为不结盟政策。从这一时期的形势看,苏联由于不断向外扩张,战线过长,特别是陷入阿富汗战争后,内外矛盾加深,国力有所下降。美国自从越南“脱身”后,国内外处境有所改善。美苏争霸态势转入均衡、僵持阶段。西欧、日本崛起,发展中国家壮大,世界多极化的趋势开始显现。维护和平、促进发展成为世界的两大主题。

邓小平同志坚持用马克思主义的宽广眼界观察世界,对当今时代特征和总体国际形势,对世界上其他社会主义国家的成败,发展中国家谋求发展的得失,发达国家发展的态势和矛盾,进行了分析,毅然决定把全党全国的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并在此基础上作出了“两个重要转变”:第一、在较长时间内,不发生大规模世界战争是有可能的,维护世界和平是有希望的。从而改变了原来认为战争危险很迫近的看法。第二、改变了“一条线”战略,反对霸权主义,维护世界和平,坚定地站在和平力量一边。

他强调,“同心同德地实现四个现代化,是今后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全国人民压倒一切的中心任务”,“是解决国际问题、国内问题的最主要的条件”,“要把经济建设当作中心,其他一切任务都要服从这个中心,围绕这个中心”。他还指出,“实现四个现代化,搞好改革和开放,在国内要有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在国际上需要一个和平环境,根据这个情况提出了我们的对外政策。那就是反对霸权主义,维护世界和平;增进国际合作,促进共同繁荣。”

在邓小平外交思想指引下,我国坚持独立自主,不同任何大国结盟或建立战略关系,也不支持它们一方反对另一方。对于所有国际事务都从中国人民的根本利益出发,根据事情本身的是非曲直,独立自主地决定自己的态度和政策。从而进一步完善了我国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我们全面贯彻外交工作为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的方针,坚持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基础上发展同世界各国的关系,努力营造长期、稳定的国际和平环境,不断加强经济外交,外交工作出现了新的局面。

2.试以上述材料为例,说明中国在联合国所发挥的作用。

答案提示:1971年,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以后,积极地参加了联合国及其专门机构和其他组织的活动。在历届联合国大会和安理会会议上,中国始终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作为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中国为谋求重大国际问题和地区热点问题公正、合理的解决积极努力;在联合国维持和平行动中做出自己的贡献;改革开放以来积极参与联合国有关多边国际机构中关于裁军问题的审议和谈判工作,并采取了一系列促进裁军的积极行动,做出了真诚而有实效的努力;中国作为第三世界国家还积极地为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而斗争。提出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基础上建立公正合理、平等互利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的主张。

【探究学习总结】

本课测评

1.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外交政策做了那些调整?这些调整对新时期外交的发展有什么影响?

解题关键:调整。

思路引领:找出与原来外交政策发展丰富的内容。

答案提示:和平因素的增长超过战争因素的增长,世界大战是可以避免的,争取较长时间的和平是可能的;奉行真正的不结盟政策;坚持实行对外开放的政策。

中国奉行独立自主、不结盟的和平外交政策,既符合中国人民的最高利益,也有利于世界的和平与稳定,是对维护世界和平所作出的重要贡献。对外开放,缩短了我们同世界先进国家的差距,增强了综合国力。

2.中国在联合国和地区性国际组织中的重要活动及作用。

解题关键:活动要简练,作用要突出。

思路引领:作用可以从对经济发展的影响、对国际地位的影响、世界发展的影响分析。 

答案提示:在联合国中为谋求重大国际问题和地区热点问题公正、合理的解决努力。积极参与联合国的维和行动;积极倡导和实行裁军;作为发展中国家为积极建立国际经济新秩序而斗争。

在地区性国际组织中,中国积极参与亚太经济合作组织;加强与东盟和欧盟的合作;积极开展与周边国家的关系,领导建立“上海合作组织”。 

通过积极参与国际性和地区性组织,扩大并深化了多边外交关系,为中国在新世纪拓宽发展空间奠定了良好基础,赢得了和平的发展环境和良好的国际信誉,树立了负责任的大国形象,为维护世界和平,促进世界经济发展作出了贡献。

学习延伸

1.探究活动

就世界多极化趋势与中国和平发展的关系举行专题演讲会。

活动建议参考:

此探究活动是课堂知识的延伸和拓展。可以在学习的过程中或学习之后,引导学生在他们认知能力所能达到的范围内对要探究的问题产生兴趣和疑问,帮助学生建立起对要探究问题的认识。这样的专题演讲会学生可以通过搜集材料或通过平时对时政外交的认识积累,有很大的发挥余地和对问题的深入探讨。所以要积极倡导学生的多方面认识和自我理解。

提示:20世纪90年代,国际形势发生急剧而深刻的变化。多极化趋势继续发展。和平与发展仍然是当今世界各国面临的的两大问题。面对世界多极化的趋势,邓小平曾指出:中国要积极推动建立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为此十五大报告指出:“多极化在全球和地区范围内,在政治、经济等领域都有新的发展,世界上各种力量出现新的分化组合。”中国外交也提出了“多极化”的外交主张。中国积极谋求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基础上同世界各国发展友好合作关系,共同推进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的建立。学生可结合所学知识就中国外交政策的调整、在联合国和地区性国际组织中所起到的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等内容进行探讨。

中国和平发展的战略,既是从世界发展着眼,也是为正在发展的中国营造一个较为稳定的外部环境。中国是积极的合作者,而不是挑战者。中国积极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新秩序,意在使所有国家同在一个秩序中互利合作,共同繁荣。

2.阅读与思考

提示:从两段材料中可以看出中国同苏联与俄罗斯的关系已从向苏联“一边倒”,在东西方冷战中站在以苏联为首的东方阵营一边调整为与俄罗斯走合作之路、谋共同利益、求自身安全。表明中国周边国家相互理解与信任不断增加。说明中国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在新时期的发展和深化,执行真正的不结盟政策,不针对其他国家和地区及对外开放的原则,愿与其他国家及有关国际和地区组织开展各种形式的对话、交流与合作等。

(北京166中学  项东)

 

 

 

五、资料与注释

1.原始资料

国际形势的变化怎么看?旧的格局是不是已经完了,新的格局是不是已经定了?国际上议论纷纷,国内也有各种意见。看起来,我们过去对国际问题的许多提法,还是站得住的,现在旧的格局在改变中,但实际上并没有结束,新的格局还没有形成。和平与发展两大问题,和平问题没有得到解决,发展问题更加严重。……我们对外政策还是两条,第一条是反对霸权主义、强权政治,维护世界和平;第二条是建立国际政治新秩序和经济新秩序。……总之,经济能不能避免滑坡,翻两番能不能实现,是个大问题。使我们真正睡不着觉的,恐怕长期是这个问题,至少十年。中国能不能顶住霸权主义、强权政治的压力,坚持我们的社会主义制度,关键就看能不能争得较快的增长速度,实现我们的发展战略。

──邓小平《国际形势和经济问题》(1990年3月3日)(节录)

从当今世界经济发展状况来看,有这样几种趋势值得我们注意。一是世界经济技术合作加强,全球化趋势愈益明显。经济市场化、贸易与投资国际化、区域经济合作化的步伐加快,各国经济联系日益紧密,相互依存度增加,合作增强,摩擦和竞争也在加剧。全球市场、资金、资源的争夺矛盾更加尖锐,世界范围的贸易竞争和国与国之间经济实力的较量越来越激烈。二是世界科技革命突飞猛进,各国更加重视发展高新技术和关键技术。国际上有这样一种说法,下一个世纪将进入信息经济、科技先导型经济和可持续发展经济的时代。新技术革命正在改变着传统的生产方式,已经成为现代经济增长的主要推动力量。三是国际金融越来越活跃,对经济发展的影响越来越大。近些年,国际资本流动加快,但金融风险也随之加大,金融市场动荡不定,特别是今年发生的东南亚金融风波,波及世界许多地区。我们要密切注视国际金融市场的变化,借鉴其他国家的经验教训,为我所用,努力做到趋利避害。

──江泽民《在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的讲话》(1997年12月9日)

冷战结束后,世界向多极化的方向发展,但多极化格局的形成需要经历相当长的时期,其间会充满各种政治力量之间的激烈斗争。世界各种力量正在进行新的分化组合。美国成为唯一的超级大国,欧盟、日本、俄罗斯、中国几大力量也相对突出,广大发展中国家整体实力增强。多极化趋势,反映了国际关系的深刻变化和历史的发展,有利于削弱和抑制霸权主义、强权政治,有利于推动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但也要看到,世界各种力量的发展仍很不平衡。

──江泽民《在武汉主持召开国有企业改革和发展
座谈会时的讲话》(1999年5月30日)

希普利总理,

各位同事:

我很高兴来到美丽的奥克兰出席这次会议。请允许我对希普利总理的盛情邀请和新西兰政府的周到安排,表示衷心的感谢!

今年是亚太经合组织成立十周年。十年来,亚太经合组织坚持推进经济合作、实现共同繁荣的宗旨,在各成员国的共同努力下,不断发展壮大,已经成为亚太地区乃至世界上最重要的经济合作组织之一。总结亚太经合组织的发展历程,我认为有五条成功的经验可以记取。

一是坚持亚太经合组织的经济论坛性质,集中精力开展区域经济合作。这是亚太经合组织发挥积极作用、保持旺盛生命力的根本前提条件。

二是亚太经合组织逐步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合作方式,即大家公认的“APEC方式”。这一合作方式承认多样性,强调自主自愿、协商一致、灵活渐进等原则。实践证明,这些原则对保证各成员的经济合作沿着正确的方向发展,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三是按照多样性特点的要求,在实施贸易投资自由化的同时,照顾各成员的经济发展水平和承受能力,规定两个时间表,不强求一致。

四是重视经济技术合作,努力推动科技交流、技术合作和技术转让,以及在基础设施建设、人力资源开发等领域的合作,使经济技术合作与贸易投资自由化这两个轮子一起转,共同承载亚太经合组织前进。

五是根据形势的发展变化,加强对金融问题的研究和探讨,并对维护正常金融秩序、共同防范金融风险采取相应的措施。

20世纪即将过去,新世纪的曙光已经出现。亚太经合组织向何处去,这是我们各成员的领导人都在认真思考的问题。亚太的发展离不开世界。当前,国际形势总体上仍然趋向缓和,但天下并不太平。和平与发展这两大问题至今一个也没有解决,而且面临新的挑战。世界上不稳定和不确定的因素明显增加。人们普遍感到这个世界还很不安定。在这样复杂的形势下,我们这些领导人,更需要从本国人民和世界人民的根本利益出发,顺应历史的潮流,坚持不懈地推进和平与发展的崇高事业,努力使我们生活的亚太地区,在21世纪成为一个和平、稳定、发展、繁荣的地区。摆在亚太经合组织面前的任务有两个,一是坚定不移地维护亚太地区和平稳定的局面,二是进一步促进亚太地区经济的增长。在这两个方面,亚太经合组织都可以也必须发挥应有的作用。我认为,要使亚太经合组织保持生命力,为地区和世界经济繁荣作出更大的贡献,应该做好六个方面的工作。

第一,积极促进亚太地区经济的共同繁荣。亚太经合组织各成员都在不同程度上受到亚洲金融危机的影响,有的受到巨大损失。克服这些影响,促进各成员经济的普遍发展,这是我们共同面临的任务,也是当务之急。各成员特别是发展中成员,要继续加强自身经济结构的调整和改革。同时发达成员要积极提供有利条件,包括实施积极负责的财政和货币政策,保持主要货币汇率的稳定,为促进地区经济的全面发展与繁荣创造良好的环境。亚太经合组织要在加强各成员,特别是加强发达成员与发展中成员之间宏观经济政策的协调与对话,缩小经济全球化趋势带来的负面影响等方面,进一步发挥自己的作用。

第二,积极深化区域经济技术合作,为亚太地区的中长期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各成员在发展经济的同时,应着眼长远,更加注重自身能力的建设,并致力于解决影响区域经济长远发展的一些深层次问题。要推动经济技术合作取得实质性进展,特别是要加强在科技交流、人力资源开发、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的合作,进一步改善投资和贸易环境,以保证亚太经济的稳定持续发展。

第三,积极稳妥地推动贸易投资自由化进程,促进多边贸易体制的健康发展。亚太经合组织的贸易投资自由化已取得了长足的进展,特别是发展中成员为参加这一进程,克服了许多困难,作出了很大的努力。但令人遗憾的是,亚洲金融危机发生后,针对发展中成员的形形色色的贸易保护主义有所滋长。这不利于受到危机严重损害的成员的经济恢复,也不利于多边贸易体制的发展,对发达成员自身也没有好处。各成员特别是发达成员应从区域经济合作的大局出发,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抑制贸易保护主义,进一步向发展中成员开放市场,扩大区域贸易。世界贸易组织对促进全球贸易增长发挥了重要作用,但它还缺乏完整性和代表性。亚太经合组织作为在国际经济事务中有重要影响的组织,应该为维护各成员的利益,完善多边贸易体制作出应有的贡献。

第四,积极加强国际金融领域的合作,推动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金融新秩序。金融是现代经济的核心。国际金融的稳定,关系到亚太经合组织各成员的切身利益,关系到地区经济的稳定和发展。抵御金融风险,防止金融危机的再度发生,是各成员的重要任务。为此,要改革和完善国际金融体制,促进国际金融市场安全有序地运行。特别是发达成员,要加强对国际金融流动的监管,遏制国际游资的过度投机,帮助发展中成员提高预测和防范能力。同时,要尊重有关国家和地区为克服金融危机的影响所作出的自主选择,不要将自己的制度和模式强加于人。

第五,积极维护亚太经合组织发展的正确方向,保持亚太经合组织的生机与活力。亚太经合组织有着与其他组织不同的独特的“APEC方式”。坚持这个合作方式,亚太经合组织就能发展;试图修改或放弃这个合作方式,亚太经合组织的发展就必然会遇到困难和挫折。不论何时,都要坚持亚太经合组织的基本原则,以利为促进亚太地区的稳定和繁荣作出更大的贡献。

第六,积极推进亚太经合组织发展中成员间的互利合作。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广大第三世界国家迅速崛起,特别是东亚发展中国家和地区创造了举世瞩目的经济成就。发展中国家尽管还面临不少困难,但始终是国际舞台上一支重要力量。它们地大物博,人口众多,具有巨大的发展潜力。加强南南合作,是所有发展中国家的共同愿望,也是当今国际关系中一个重要问题,它标志着历史发展和世界进步的方向。亚太经合组织的发展中成员应发挥各自的特长,积极进行优势互补,广泛开展南南经济合作,促进共同发展和共同繁荣。

我们高兴地看到,经过两年的艰苦奋斗,亚太地区一些国家的经济已从金融危机的影响中走出了低谷,逐步恢复增长,正在朝着好的方向发展。这是令人鼓舞的。让我们各成员共同把握机遇,从各自的实际情况出发,加强相互协调与合作,为促进亚太地区经济的全面发展与繁荣而作出不懈的努力!

──江泽民在亚太经合组织第七次领导人非正式会议
上的讲话(一九九九年九月十三日)

国际格局走向多极化,是时代进步的要求,符合各国人民的利益,有利于世界和平与安全。这种多极化格局,不同于历史上大国争霸、瓜分势力范围的局面。各国应是独立自主的,各国的相互合作及各种形式的伙伴关系,不应针对第三方。大国对于维护世界和地区的和平负有重要责任,大国应该尊重小国,强国应该扶持弱国,富国应该帮助穷国。

──江泽民《在联合国千年首脑会议上的讲话》(2000年9月6日)

世界多极化在曲折中发展,称霸与反霸的斗争将长期存在。这是影响国际和平与安全的一个基本因素。走向多极化是当今世界的一个重要特征。新世纪初期,世界各大力量和地区性强国或国家集团,将在相互交往的过程中,进一步彼此借重,相互牵制,竞争共处。由于世界民主与和平力量的壮大,未来的多极化政治格局,不同于历史上列强争霸的政治局面。这种多极化是与日益发展的经济全球化和科技进步相互结合、相互促进的,它的最终形成将经历一个漫长、曲折、复杂的演进过程。单极与多极的矛盾,称霸与反霸的斗争,将成为二十一世纪相当一个时期内国际斗争的焦点。

──江泽民《在中央军委扩大会议上的讲话》(2000年12月11日)

一百多年来,世界生产力迅速发展,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生产都取得了空前的成就,人类生活状况得到了很大的改善。但也必须看到,在生产力和科学技术迅速发展的同时,世界发展不平衡的现象始终存在,尤其是南北差距不仅没有缩小,反而不断扩大;广大发展中国家仍比较普遍地存在贫穷和饥饿现象;地区冲突、环境恶化、国际犯罪等问题依然困扰着人们;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也面临着一些问题,特别是有效需求相对不足的问题。这说明,要使各国人民都能享受生产力特别是科技进步的成果,实现普遍发展,必须在发展新科技、新产业的同时,对经济结构、经济体制、经济机制进行改革和更新。

关键是要在世界经济事务中全面贯彻多边主义的合作发展精神。不同民族、不同历史文化、不同社会制度和不同经济发展水平的国家和地区,应互相尊重,求同存异,取长补短,和平共处,协商合作,推动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努力促进共同发展和繁荣。这是解决目前世界经济发展中存在问题的根本出路,也是推动新经济进一步发展的必要条件。

──江泽民《合作发展,共创辉煌》(2001年10月18日)

致力于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各国共同发展的崇高事业,造福世界各国人民,这是各国有见识和负责任的政治家都应认真思考的重大课题。总结历史和现实的经验,最根本的是必须抛弃“冷战思维”,树立新型安全观,努力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新秩序。这是解决当前世界和平与发展这两个最重大课题的正确途径。我们六国在实践中探索形成的互信、互利、平等、协作,尊重多样文明,谋求共同发展的“上海精神”,可以提供重要和有益的启示。

“上海精神”要求我们以互信为安全之本。互信就是以诚相待,言而有信,就是必须遵守应尽的国际条约和义务,遵循公认的国际法准则。互信意味着以合作求安全,通过友好协商和平解决争端。各国的安全是相互依存的,再强大的国家,离开国际合作也难以有真正的安全。

“上海精神”要求我们承认并尊重世界的多样性。文明背景不同的国家和民族可以而且应该和睦相处。

“上海精神”要求我们坚持大小国家一律平等。在国际关系中应该充分发扬民主,处理事关世界与地区和平的重大问题,应该遵循平等协商、求同存异的原则。在经济全球化加快发展的背景下,各国更需要按照平等互利的原则共同探讨有效解决全球性问题的途径。

“上海精神”要求我们加强相互协作、谋求共同发展。南北差距扩大、贫富悬殊的问题不解决,世界就得不到具有牢靠基础的安宁和稳定。

──江泽民《弘扬“上海精神”,促进世界和平》(2002年6月7日)

2.课文注释

世界贸易组织

世贸组织英文缩写为WTO(World Trade Organization),1995年1月1日正式成立,它是独立于联合国的永久性国际组织,总部设在日内瓦。它取代关贸总协定(GATT),负责管理乌拉圭回合一揽子协议的实施,负责管理世界经济和贸易秩序。

1947年联合国贸易及就业会议签署的《哈瓦那宪章》同意成立世贸组织,后来由于美国的反对,世贸组织胎死腹中。同年,美国发起拟订了关贸总协定,作为推行贸易自由化的临时契约。1986年关贸总协定乌拉圭回合谈判启动后,欧共体和加拿大1990年分别正式提出成立世贸组织的议案,1994年4月举行的关贸总协定部长级会议才正式决定成立世贸组织。

世贸组织的宗旨和基本原则与关贸总协定基本相同,旨在通过市场开放、非歧视性和公平贸易等原则,来达到推动实现世界贸易自由化的目标,但它与关贸总协定又有所不同,它比关贸总协定有更宽的管辖范围,除管理传统的和乌拉圭回合新确定的货物贸易外,还包括长期游离于关贸总协定外的知识产权、投资措施和服务贸易等领域。世贸组织是具有法人地位的国际组织,它在调解成员争端方面具有更高的权威性和有效性。世贸组织的最高决策权力机构是部长大会,至少每两年召开一次会议。世贸组织部长大会的任务包括:贯彻世贸组织协定和多边贸易协定,提供多边贸易协议的执行框架,为成员国间在协定范围内处理相关问题的谈判提供论坛,并为其他的谈判提供论坛。世界贸易组织下设总理事会和秘书处,负责世贸组织日常会议和工作。总理事会设有货物贸易、服务贸易、知识产权三个理事会和贸易与发展、国际收支、行政预算三个委员会。秘书处设总干事一人。世贸组织于1995年11月29日还成立了七人仲裁机构上诉法庭,该机构负责对世贸组织成员之间发生的分歧进行仲裁。

世贸组织成员有创始成员和新成员之分,创始成员必须是关贸总协定的缔约方,新成员必须由其决策机构──部长会议以2/3多数票通过方可加入。1995年7月11日,世贸组织总理事会会议决定接纳中国为该组织的观察员。中国自1986年申请重返关贸总协定以来,为复关和加入世贸组织进行了长达十多年的努力。但是,由于个别国家、特别是美国的阻挠,把中国一直拒于世贸组织之外。

1986年7月中国政府正式提出恢复在GATT缔约国地位的申请,参加了乌拉圭回合多边贸易谈判,并签署了最后一揽子协议。但是,直到1994年底,中国未能恢复在GATT的缔约国地位,也未能成为GATT继承组织──世界贸易组织(WTO)的创始成员国。1995年,WTO正式成立并运行,中国成为其观察员。1995年11月,中国复关谈判转为加入WTO的谈判。1997年12月5日世界贸易组织中的发展中国家成员在日内瓦发表声明,一致支持中国尽早加入世贸组织。

1997年5月23日世界贸易组织中国工作组第四次会议就中国加入世贸组织议定书中关于非歧视原则和司法审议两项主要条款达成协议。1997年8月1日世界贸易组织中国工作组第五次会议在日内瓦结束。中方代表龙永图宣布了中国政府在进一步降低关税、消除非关税壁垒和取消农产品出口补贴等方面采取的重大步骤。

1997年12月15日中国与土耳其和新加坡签署了双边市场准入协议。至此,与中国签署上述双边协议的国家已有9个:匈牙利、捷克、斯洛伐克、日本、韩国、巴基斯坦、新西兰、土耳其和新加坡。1998年4月8日,世界贸易组织中国工作组第七次会议在日内瓦结束。工作组声明说,中国提出的一揽子降低关税的方案得到工作组成员的普遍欢迎,它标志谈判取得了有意义的进展。1999年11月15日,中美双方就中国加入世贸组织(WTO)达成协议。2000年5月,中国与欧盟就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达成双边协议,标志着中国加入世贸组织的进程又向前迈出了一步,并将有力地促进中欧双边经贸关系的发展,标志着中国加入世贸组织的双边谈判即将结束,中国加入世贸组织将进入最后的加入程序阶段。2000年9月,中国与瑞士签署了中瑞关于中国加入世贸组织问题的双边协议。当地时间2001年11月10日夜(北京时间11日凌晨),在卡塔尔首都多哈,中国正式加入世界贸易组织。这一年底,中国向世界贸易组织正式派出代表。

加入世贸组织对中国的影响

首先,入世过程是中国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融入世界经济的过程,如不申请入世,这两个过程会更加漫长。中国加入世贸组织以后,通过享受权利和履行义务,将促进中国价格体系的理顺、管理服务水平的提高和企业经营体制的转变;有助于地方保护主义的打破和市场的统一,达到货畅其流,使资金、资源达到合理的配置。因此,加入世贸组织,将促进中国经济的高速发展,尽早进入世界强国之林。其次,有利于我国外贸环境的改善。加入世贸组织是我国融入世界经济主流的最有效的途径。目前,世贸组织成员方有135个,成员方之间的贸易占整个国际贸易的90%,因此,世贸组织对于国际贸易的发展起着决定性的作用。中国如不加入世贸组织这个“经济联合国”,就会逐渐被排除在世界经济主流之外,这将严重影响我国的经贸发展大业。由于我国的贸易伙伴基本上是世贸组织的成员,因此无论我国是否加入世贸组织,我国依然要受其影响,与其被动受影响,被动接受别人制定的规则,不如主动加入,参与世界贸易规则的制订和修改过程,最大限度地利用国际资源,这是我国的利益所在。加入世贸组织后,我国可取得稳定的多边的优惠待遇,世贸组织最基本的原则是非歧视原则,即无条件最惠国待遇原则和国民待遇原则。也就是说,任何一方给予另一方的优惠必须无条件地给予其他成员方。加入世贸组织使我国能够享受到任何成员方给予其他成员方的优惠。目前美国对我国的最惠国待遇实行一年一审,严重影响了我国贸易的发展,加入世贸组织后我国将稳定地得到其最惠国待遇。加入世贸组织可利用多边贸易体制,取得双边贸易谈判的主动权,世贸组织是一个多边体系利用多边途径来解决贸易问题,可避免双边谈判中我国的不利局面。我国还可以利用世贸组织的争端解决机制,有效地解决与其他国家的贸易纠纷。加入世贸组织可享受发展中国家的优惠待遇,为外贸发展提供良好机遇,世贸组织规定发展中国家可以享受特殊待遇,在关税保护程序、继续实行普惠制、过渡期等方面均较发达国家优惠。很多条款中列明“宽松条款”,发展中国家可灵活掌握。另外发展中国家还可从世贸组织得到特殊援助,如定期培训外贸人才等。从发展中国家的经验来看,目前没有任何一个国家因为加入了世贸组织而影响其本国经济的发展,而是均较以前有了不同程度的进步。但是,加入WTO对我国的弱势产业也是一个严峻的挑战,如不加快改革步伐,这些产业将面临淘汰的危险。总之,加入WTO利大于弊,但如不加快改革力度,情况就很难说,所以,某种程度上讲,加入WTO,对中国来说可能是一把双刃剑。

亚太经济合作组织简介

亚太经济合作组织简称APEC(Asia Pacific Economic Cooperation)。1989年1月,澳大利亚总理霍克访问韩国时提出“汉城倡议”,建议召开亚太国家部长级会议,以讨论加强经济合作问题。经与有关国家磋商,1989年11月5~7日,澳、美、日、韩、新西兰、加拿大及东盟六国在澳大利亚首都堪培拉举行了亚太经济合作组织(APEC)首届部长级会议,亚太经济合作组织成立。1991年11月在汉城举行的亚太经合组织第三届部长级会议通过的《汉城宣言》正式确定该组织的宗旨和目标为“相互依存,共同利益,坚持开放性多边贸易体制和减少区域间贸易壁垒”。APEC是亚太地区重要的政府间区域经济合作组织,是本区域国家和地区加强多边经济联系、交流与合作的重要组织之一。目前,亚太经济合作组织共有21个(1999年6月):澳大利亚、文莱、加拿大、智利、中国、中国香港、印度尼西亚、日本、韩国、墨西哥、马来西亚、新西兰、巴布亚新几内亚、秘鲁、菲律宾、俄罗斯、新加坡、中国台北、泰国、美国和越南。APEC成员国的国民生产总值、人口和贸易量都占世界一半左右。1993年1月1日,亚太经合组织秘书处在新加坡正式建立。秘书处是APEC的服务性执行机构,负责行政、财务、信息收集及出版和工作组会议的协调等事务性工作。秘书处最高职务为执行主任,由每年领导人非正式会议的东道主指派,副执行主任由下届领导人非正式会议东道主指派。秘书处现除正副执行主任以外,还有业务官员(由各成员政府派任)和十几名后勤人员。《亚太经济合作组织经济展望》(APEC Economic Outlook;由APEC经济委员会负责编写,每年出版)。此外,APEC秘书处还定期发行APEC文件汇编等。亚太经合组织的组织机构有:(1)领导人非正式会议。由美国倡议于1993年11月首次在西雅图召开,以后每年召开一次,在各成员间轮流举行,由各成员领导人出席(中国台北和香港作为地区经济只能派与经济有关的部长级官员出席会议)。(2)部长级会议。每年一届部长级年会,由外交部长和经贸部长参加,并可就某一专题举行专业部长会议。部长级会议每年在各成员间轮流举行。(3)高级官员会议(SOM)。即高官会,由各成员指定的高官组成,每年举行3~4次会议,负责审议各工作组和秘书处的活动,筹备部长级会议、领导人非正式会议及其后续行动等事宜。(4)专题工作组及各委员会。自1990年11月起,APEC先后成立了十个专题工作组和四个委员会,即产业科技、人力资源开发、能源、海洋资源保护、电信、交通、旅游、渔业、贸易和投资数据、贸易促进专题工作组以及贸易和投资委员会(CTI)、行政预算委员会(BAC)、经济委员会(EC)和工商咨询委员会(ABAC)。ABAC前身为“太平洋工商论坛”(PBF),在APEC第一次领导人非正式会议上经美国提议设立,以加强各成员工商界与APEC的对话和参与有关活动,并向第二次领导人非正式会议提交报告。PBF于1994年正式启动。1995年大阪领导人非正式会议决定,成立工商咨询委员会以接替已完成使命的PBF。ABAC于1996年正式启动。我国现已参加全部专题工作组和各委员会的活动。亚太经合组织的主要活动:APEC成立以来,为各成员提供区域经济、科技、贸易和发展等方面多边合作的机会,交流各成员在这些领域内的经验,促进本区域的共同发展。截至1998年底,已举行了十届部长级会议和六次领导人非正式会议。1991年10月我国同该年度APEC高官会主席(韩国外交部部长助理)签署谅解备忘录,我作为主权国家以“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名称,台湾和香港作为地区经济分别以“中国台北”和“香港”(1997年7月1日改称“中国香港”)的名称同时加入APEC。台湾的所谓“外长”和“副外长”不得与会,只能派与经济有关的部长与会。1991年11月,中国国务委员兼外交部长钱其琛和经贸部部长李岚清首次率团出席了在汉城举行的APEC第三届部长级会议。自1993年以来,江泽民主席出席了历届领导人非正式会议。2001年10月15~21日,第13届APEC会议和第九届领导人非正式会议(高峰会)在中国上海召开。中国国家主席江泽民主持。参加会议的各国其他领导人有:澳大利亚总理霍华德、文莱苏丹博尔基亚、加拿大总理克雷蒂安、智利总统拉戈斯、中国香港特别行政区行政长官董建华、印度尼西亚总统梅加瓦蒂、日本首相小泉纯一郎、韩国总统金大中、马来西亚总理马哈蒂尔、墨西哥总统福克斯、新西兰总理克拉克、巴布亚新几内亚总理莫劳塔、秘鲁总统托莱多、菲律宾总统阿罗约、俄罗斯总统普京、新加坡总理吴作栋、泰国总理他信、美国总统布什和越南总理潘文凯。这次会议上,各国领导人就全球及地区宏观经济形势、人力资源能力建设以及APEC的未来发展方向等议题进行了务实友好、坦诚热烈的讨论。与会各成员领导人就上述问题达成了广泛共识,通过并发表了《领导人宣言》和《亚太经合组织领导人反恐声明》。江泽民在会上发表题为《加强合作,共同迎接新世纪的新挑战》的重要讲话,全面阐述了我国对当前世界和地区经济形势的看法,以及对推进APEC合作进程的主张。

 

 

3.学术观点

学术界普遍认为: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世界进入了一个大变动、大转折的历史时期。面对国际格局的新变化,再加上国内工作重心的转移,中国在和平与发展的时代主旋律之下,坚持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在此基础之上,对自己的外交工作重点做了适应性的调整。具体说,这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① 中国越来越广泛地参与了地区多边外交活动。多边外交成为中国外交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对此,有学者指出:联合国作为国际多边外交最主要的场所,在中国多边外交活动,特别是20世纪80年代后的多边外交活动中占有不可替代的位置。中国的多边外交既重视国际性的政府间组织和各种全球性的会议,也重视区域性组织和会议,同时还日益关注非政府组织和各类多边论坛,具有涉及领域宽广、方式多样,注重维护发展中国家的根本利益,经济因素影响力不断扩大等鲜明特点。

② 中国在地区性国际组织中的作用。

一是中国与东盟国家的关系。有学者指出:中国与东北亚、中亚、南亚和东南亚等地区相接,共有陆海邻国二十多个,是世界上陆海邻国最多、周边安全环境最复杂的国家之一。而东南亚地域则是中国陆海邻国中最多的地区,该地域既有重要的战略地位,又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同时与中国历史文化又有特殊渊源,因而成为中国周边环境的最重要组成部分。“稳定周边”长期以来一直是中国首要的对外战略目标。发展与东南亚各国的睦邻友好合作关系,对维护中国周边地区的稳定、促进中国在新世纪的发展都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对东亚、乃至亚洲和亚太地区国际关系的发展,都会产生重大而深远的影响。

二是中国与欧盟的关系,有学者指出:当前中欧关系已进入一个更高的发展阶段,获得了新的动力、新的势头与新的成果,在中国与欧洲关系发展史上写下重要的篇章,引起了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中国和欧盟是一对实力与影响都在不断上升的国家与国家集团。它们一系列有助于全球和平、稳定与发展的主张、行动以及为此进行的合作,一是会在实际上推进多极化和国际关系民主化的发展,使国际社会处理各种挑战的对策可以更为客观、平衡与合理;二是会更多地照顾发展中世界的利益,促进共同繁荣,保证可持续性发展;三是为不同政治、社会制度国家间的良好合作树立了比较好的榜样。

③ 中国与上海合作组织。学者们一致认为:参与建立上海合作组织是目前中国开展多边外交的一个最成功的例子。上海合作组织区域合作机制的发展,不仅是当代中国同俄罗斯和中亚国家超越冷战思维、探索新型国家关系的辉煌篇章,也是中国第三代领导集体继承和发展毛泽东、邓小平国际战略思想,致力于探索新型国家关系,争取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新秩序的伟大实践。还有学者特别提出:“上海合作组织”首倡了以相互信任、裁军与合作安全为内涵的新型安全观。这是一种以大小国共同倡导、安全先行、互利协作为特征的新型区域合作模式,它进一步完善了冷战后出现的合作安全机制,充分体现了中国在新世纪对安全的认识的新变化。

4.图画说明

亚太经济合作组织第九次领导人非正式会议于2001年10月在中国上海举行

2001年10月,亚太经合组织第九次领导人非正式会议和第十三届部长级会议在上海召开。服装一直是历次APEC非正式会议的“热门话题”之一。1993年首次APEC领导人非正式会议在美国西雅图举行时,为了体现“非正式”,会议规定所有的男性领导人都不系领带。从第二年开始,由东道主为参加会议的领导人提供统一样式的休闲服装,成为APEC会议一条不成文的规定。图为亚太经合组织会议的经济体领导人身着富有中国特色的服装,在主会场上海科技馆前合影留念。

5.参考资料目录

 韩念龙主编:《当代中国外交》,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0年版。

 甄言主编:《中国与联合国》,四川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李宝俊著:《当代中国外交概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陈宏等著:《新中国外交》,解放军文艺出版社1999年版。

 解力夫编著:《国门红地毯──新中国外交50年》,世界知识出版社1999年版。

 谢益显主编:《中国当代外交史(1949—2001)》,中国青年出版社2002年版。

 杨公素著:《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理论与实践》,香港励志出版社2002年版。

 钱其琛:《外交十记》,世界知识出版社2003年版。

 叶自成著:《新中国外交思想──从毛泽东到邓小平》,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刘爱华:《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中国对外政策的新发展》,载《内蒙古大学学报》1999年第1期。

 朱听昌等:《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载《和平与发展》1999年第2期。

 李葆珍:《邓小平对我国新时期外交思想的丰富和发展》,载《学习论坛》1999年第5期。

 王逸舟:《中国与多边外交》,载《世界经济与政治》2001年第10期。

 郑启荣等:《论世纪之交的中国多边外交》,载《当代中国史研究》2001年第6期。

 胡延新:《从“上海五国”到“上海合作组织”》,载《当代世界》2001年第1期。

 夏义善:《“上海合作组织”──和平与合作的典范》,载《求是》2001年第14期。

 姜毅:《中国的多边外交与上海合作组织》,载《俄罗斯中亚东欧研究》2003年第5期。

(姬秉新  孔凡君)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09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