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文化 | 社会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教案试题 >> 历史教材 >> 教学设计 >> 正文
对中国影响最大的十大历
初中中国古代史开卷开放
华师版中国历史第一单元
华师版中国历史第二单元
七年级《中国历史》上达
八年级《中国历史》上达
七年级中国历史期末创新
中国历史:七年级期末复
中国古代史及世界史综合
中国古代史及世界史综合
最新热门    
 
新中国初期的外交

时间:2009-10-18 17:04:03  来源:孔维
 

 

新中国初期的外交

 

教学设计

 

浙江金华曹宅中学   孔维

 

课标要求:

了解新中国建立初期的重大外交活动,理解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在处理国际关系方面的意义。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二战后世界形势的特点;新中国的外交政策;建国初期的外交方针;新中国同苏联等国建交;新中国同邻国和新兴民族独立国家发展友好关系;中国代表团参加日内瓦国际会议;中国代表团在万隆亚非会议上的积极贡献。

 

 

过程与方法:

1、通过引导学生分析新中国外交的背景和目的,回顾中国所处的国际环境和中国国内建设任务,分析新中国初期的外交政策和方针,培养学生把历史内容放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进行分析评价的能力,并提高学生知识迁移能力和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2、通过引导学生对比新中国外交与旧中国外交的不同,培养学生运用历史比较方法,鉴别历史知识的能力和比较问题的能力。
    3、引导学生归纳新中国成立初期外交方针的内容和意义,归纳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外交成就,使学生掌握利用表格概括、归纳历史问题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对新中国外交政策的外交成就的教学,使学生认识到新中国在复杂严峻的国际环境中,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积极开展外交活动,取得了一系列重大成就,从根本上改变了旧中国外交的屈辱局面,显示了中国人民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和爱好和平的愿望。

2、通过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教学使学生认识到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得到了国际社会的高度评价和赞扬,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成为处理与国相互关系的准则,新中国为建立新型、平等、和谐的国际新秩序作出了重大贡献。

3、通过中国代表团参加日内瓦会议、亚非会议内容的教学,使学生认识到新中国在国际事务中的地位和作用不断提高,感受周恩来等老一辈革命家的外交风范,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重点、难点分析

 

 

 

1、重点分析:

 

(1)本节重点是新中国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新中国奉行的外交政策是由新中国的社会主义政权性质和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所决定的,也与新中国成立初期所面临的国际形势有着密切联系。新中国外交政策的特点充分体现在新中国初期的外交活动中。因此,重点掌握这一内容有利于学生理解和掌握本节其它内容,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也有利于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

(2)本节的另一重点是新中国提出的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标志着新中国外交政策的成熟。它是我国处理与国之间相互关系、参与国际事务所遵循的一项基本原则,为开创中国外交新局面奠定了基础。同时,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为确立新型的国际关系作出了重大贡献,受到世界各国的广泛赞扬。深刻理解这一内容也有利于理解今天的中国外交和观察当今国际事务。

 

 

2、难点分析

  1.对新中国初期制定的外交方针原因的分析,以及对此方针的评价。要正确理解这个方针,必须分析建国之初国内外复杂的形势。高一的学生世界近现代史的知识比较缺乏,知识储备不足,理解起来有一定的难度。

2.“求同存异”方针的内容和影响

课时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以四张图片导入,图片一:1842年中英《南京条约》签定时的情景;图片二:1984年邓小平会见英国首相撒切尔夫人;图片三:1841年英军入侵香港;图片四:1997年香港回归交接仪式。新、旧中国之所以产生两种不同的外交局面的原因是什么?给我们又有什么启示呢?带着问题,我们一起来学习《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

 

二、新课教学

专题要点

指导学生学习导语,以了解本专题的基本内容。

新中国成立以来的外交历程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50年代打下基础)新中国成立之时,坚定地站在社会主义阵营一边,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三个原则)。是中国外交的起点.在全新的基础上与其他国家建立了外交关系.到20世纪50年代,又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中国外交的成熟.在国际上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是新中国外交的奠基时期。

 

第二阶段:(70年代三大成就) 20世纪六七十年代,在世界局势发生重大变化的情况下,中国外交走向重大突破的时期,其关键是中美关系的缓和。随着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权益、尼克松访华、中日邦交正常化等一系列事件的进展, 中国的对外关系出现了全新的局面。

 

第三阶段:(80年代进行调整)20世纪70年代末以来,新中国实行改革开放,在对外政策上也作了重大调整,取得了令人瞩目的外交成就,并在国际事务中发挥了独特的建设性作用。

今天我们来学习第一阶段(多媒体打出课题:一、新中国初期的外交)

(提问)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国面临着什么样的形势呢?

 

 

 

(一)、历史背景

多媒体展示图片:1、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亚欧一系列社会主义国家的建立;2、两大阵营的对立 ,并给出以下材料

(材料)(课前预习)

 “反法西斯战争沉重地打击了国际帝国主义,横行一时的德、日、意三个帝国主义国家被彻底打败。曾经是世界第一强国的英、法也受到严重削弱。……与此相反的是社会主义越出一国范围。战后在欧亚两洲出现了一系列人民民主国家,特别是中国人民革命的胜利,使社会主义力量空前壮大,大大发展了十月社会主义革命的成果。……战后,殖民体系迅速瓦解,帝国主义的统治范围大大缩小。”“战争结束时,美国的实力在大国中是首屈一指的。这不仅表现在经济方面,也表现在军事、政治方面。……随着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美国将其军事力量部署到了非洲、欧洲、亚洲、大洋洲等地,建立了近500个军事基地。此外,它还拥有原子弹,在核武器方面拥有绝对优势。这些都是战后美国准备称霸世界的资本。                 ——选自吴于廑、齐世荣主编《世界史》”

教师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归纳总结:战后产生了一些新的独立国家;国际关系最突出的特点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两大阵营的对立与激烈斗争。对于新生的社会主义中国,以苏联为代表的社会主义力量及其它进步力量无不欢欣鼓舞;但是国际帝国主义,特别是美国对新中国充满了敌意,他们从政治上进行孤立、经济上进行封锁,军事上进行威胁,妄图将新中国扼杀在摇篮里。

国内形势: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国外交的首要任务是:彻底摆脱帝国主义对中国的控制,恢复国家的独立和主权。

所以新中国成立后,制定了新的外交政策,这就是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

 

㈡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

 

1、内容、含义、意义(学生看书自学回答,教师总结)

(用多媒体以表格的形式展示三条方针的内容、含义和意义)

内容

含义

意义

“另起炉灶”

不承认中华民国政府旧的屈辱外交关系,而在新的基础上另建新的平等外交关系

使我国改变了半殖民地的地位,在政治上建立起新的平等的外交关系

“一边倒”

坚定不移的站在社会主义阵营一边

在国际交往中不致孤立

“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

先消除帝国主义在华残余势力和一切特权,再考虑与西方国家建交

巩固了新中国的独立与主权,奠定了与世界各国建立平等互利外交关系的基础

 

那么“一边倒”是不是完全投入苏联的怀抱,唯苏联是从呢?为什么?(学生思考回答)

不是的。如果有损害中国主权的事,中国坚决反对。“一边倒”既不是意味着中国政府决不同美英等资本主义国家往来,也不意味着中国政府放弃独立自主,无原则地倒向苏联一边。

 

(过渡)三大方针实际上解决了新中国诞生后外交工作面临的三大问题,即如何建立自己的对外关系?另起炉灶;如何对待苏联和其他社会主义国家?一边倒;如何对待美国和其他帝国主义国家?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所以说,三大方针指明了新中国外交的方向。为实施这一外交策略,中国政府开展了一系列外交活动,首先就是同苏联和各社会主义国家建交和发展友好合作关系,从而粉碎了美帝国主义企图孤立中国的阴谋。

 

2、 外交成就

(1)第一次建交高潮:与苏联、保加利亚、匈牙利、朝鲜、捷克斯洛伐克、波兰等国家建交。

当然,中国特别重视同苏联的外交关系。(多媒体显示图片)1949年,毛泽东访问苏联(这是毛泽东一生中为数不多的一次出国访问)。1950年2月,周恩来代表中国政府同苏联签定了《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

(2)中苏两国签定《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这有利于保障新中国的国防安全与维护世界和平,也有利于国内的经济建设的展开(如苏联对我国的经济援助)。

 

(过渡)新中国把发展同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国家之间的友好关系作为外交工作的中心,只有这样才能顶住美国施加的压力,打破西方的经济封锁,巩固人民民主政权。同时,新中国也注意把发展与其他国家间特别是与中国相邻的国家间的关系作为外交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

那么新中国如何与其他国家特别是与中国相邻的国家发展外交关系呢?中国周边一些新近独立的民族国家,由于一些历史的影响,甚至还与中国存在着边界问题,对新中国心存疑虑,所以,为了给国内经济建设营造一个良好的环境,在国际局势进一步缓和的情况下,中国积极主动地提出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三)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多媒体显示图片)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世界各国不分大小强弱,不论其制度如何,是可以和平共处的。各国人民都应该有选择国家制度和生活方式的权利,不应该受到其他国家的干涉。

材料二   如果这些原则能为一切国家所遵守,则社会制度不同的国家的和平共处就有了保证,而侵略干涉内政的威胁和对于侵略干涉内政的恐惧就将为安全感和互信所代替。

-----以上材料均引自《中华人民共和国对外关系文件集》第3集

请回答:(1)材料中“这些原则”最早是由谁提出的?在什么时候提出的?

       (2)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出“这些原则”的内容。

       (3)“这些原则”在处理国家间事务中有何意义?

学生讨论回答。

 

1、  提出:(1)1953年12月,周恩来在会见印度代表团时首次提出。

        (2)周恩来访问印度和缅甸,双方同意以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作为处理双方关系的基本原则。

原因;处理与不同制度国家间特别是与周边国家的关系;为国内经济建设营造良好的环境。

2、  内容:互相尊重领土主权(后发展为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惠(后发展为平等互利)、和平共处原则。

关系: 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必备条件、基础、核心;

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贯彻五项原则的保证;

平等互利——共处的条件;

和平共处——出发点和结果

3、  意义

(1)       国内意义: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标志着新中国外交政策的成熟(成功地解决了与印度的边界问题,并被越来越多的国家所接受),为新中国开创外交新局面奠定了基础。

那么,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为什么会被国际社会所承认呢?

(2)       国际意义:这些原则超越了意识形态和社会制度的差异,在国际上产生越来越广泛的影响,成为解决国与国之间问题的基本准则。

是对强权政治和大国霸权主义的彻底否定,有利于我们今天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政治秩序和国际经济秩序,推动国际政治和国际经济的健康发展。

是维护广大穷国、弱国和小国主权的有力武器,反映了战后第三世界迅速崛起的时代特征。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正是适应了战后民族主义国家和社会主义国家维护民族独立,捍卫国家主权,发展民族经济的潮流,因而深受这些国家的支持和拥护。

 

(过渡)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指导下,中国开始在国际舞台上展示一个新的国家形象。日内瓦会议及万隆会议就是新中国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指导下的具体外交实践。

 

 

 

(四)走向国际舞台(多媒体显示图片)

1、  1954年第一次以大国身份参加日内瓦国际会议

材料:(课前预习)

一九五三年七月朝鲜战争停战后,中国人民志愿军主动地陆续从朝鲜撤退军队,而美国军队仍然驻扎在那里,继续加剧远东的紧张局势。法国军队也还在印度支那进行侵略战争。但是,由于中朝两国政府和人民在争取全面解决朝鲜问题上的坚决斗争,由于印度支那人民抗法战争的进一步开展,打得法国侵略军焦头烂额,狼狈不堪,迫使美国和法国政府不得不同意召开一次国际会议解决这两个地区问题。

新中国国民经济的迅速恢复,第一个五年计划的顺利开展,各项事业的蓬勃发展,综合国力的大大增强,国际地位的日益提高,充分显示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已经成为维护世界特别是亚洲和平与安全的一支不容忽视的重要力量。没有它的参加,世界上特别是亚洲地区的重大问题,是不可能得到解决和很好解决的。正如一九五三年十月八日周恩来在一项声明中所宣告的那样: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法国、英国、美国、苏联和中华人民共和国五大国,“对于解决和平与安全的重大问题,负有特别重要的责任”。

(1)       原因:讨论朝鲜问题和印度支那问题;中国综合国力的大大增强,国际地位的日益提高,成为维护世界特别是亚洲和平与安全的一支不容忽视的重要力量。

(2)       意义:这是新中国第一次以大国身份参加的国际会议。在大会陷入僵局的情况下,周恩来及时地提出了建设性意见,推动会议达成《关于恢复印度支那和平的日内瓦协议》,进一步缓和了亚洲和世界的紧张局势。它充分展示了新中国争取和平、反对殖民主义的决心,显示了周恩来卓越的外交艺术。

2、 1955年参加万隆会议(亚非会议)

为什么要召开亚非会议?这是有深刻的历史背景的。

材料:(课前预习)

第一,       亚非人民的反殖民主义斗争有了新的发展,许多国家已经取得民族独立,许多国家正在为争取民族独立而进行英勇斗争。但是,“殖民主义在这个地区的统治并没有结束,而且新的殖民主义者正在谋取旧的殖民主义者的地位而代之”。亚非人民需要进一步团结起来,深入进行反殖民主义的斗争。

第二,       亚非地区地大物博、人口众多,有着悠久的历史。但是近代以来,因“在不同程度上遭受了殖民主义的掠夺和压迫,以致被迫处于贫困和落后的停滞状态”。为了“克服殖民主义统治所造成的落后状态”,并使“各自的国家获得独立的发展”,亚非国家之间的友好交往和经济文化合作,成为“亚非各国人民的共同愿望”。

第三,       整个国际形势虽然趋于和缓,但是帝国主义、殖民主义还在推行侵略政策和战争政策,而且“在亚非地区建立的军事基地越来越多”。这使亚非人民“不能不关切日益增长的战争威胁”,并急切地盼望召开一个增强亚非国家团结与合作的会议。

 

(1)       背景:战后整个国际形势虽然趋于和缓,但是帝国主义、殖民主义还在推行侵略政策和战争政策;解决近代以来殖民主义统治给亚非国家造成的落后问题。

这是亚非国家第一次在没有殖民国家参加下自行召开的重要国际会议。中国政府自始至终对会议持积极支持态度。但帝国主义竭力阻挠并破坏这次会议的召开和进行。在会议面临各种争端、难以进展下去的困境中,中国政府代表团团长周恩来沉着应对,旗帜鲜明地提出“求同存异”的方针。

(2)“求同存异”的方针

请阅读下列材料并回答问题

材料一   在参加会议的二十九国中,印度、缅甸、印度尼西亚、巴基斯坦、越南民主共和国和阿富汗同中国有外交关系,锡兰同中国只有贸易关系;其余二十二个国家,多数还同台湾国民党当局有外交关系,而且有的国家在政治上受着美国的影响或控制,与社会主义国家有对立情绪

材料二  在阻止亚非会议召开的阴谋破产后,美国便企图利用亚非各国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不同所造成的隔阂大做文章,捏造中国要“夺取亚非世界的领导权”,对远东地区已经“构成了尖锐、迫切的威胁”的谎言。极力增加这些国家对中国的疑虑和恐惧,使这次会议失败。到亚非会议召天的前一天,美国国务卿杜勒斯竟然公开要求会议“将设法谴责以武力实现其国家野心的做法”的共产党政权。

-----以上材料均出自《周恩来生平》下

材料三 中国代表团是来求同而不是来求异的。在我们中间有无求同的基础呢?有的。那就是亚非绝大多数国家和人民自近代以来都曾经受过、并且现在仍在受着殖民主义所造成的灾难和痛苦。这是我们大家都承认的……我们的会议应该求同而存异。同时,会议应将这些共同愿望和要求肯定下来。这是我们中间的主要问题。我们并不要求个人放弃自己的见解,因为这是实际存在的反映。但是不应该使它妨碍我们在主要问题上达成共同的协议  。          

——周恩来在亚非会议全体会议上的发言

材料四  1955年一年内,到中国访问的使者,有来自世界5大洲的63个国家471个代表团,共1760人,比1954年增加64%,到1956年,中国同60多个国家和地区建立了贸易关系……四十年来,这十项原则促进了亚非各国在政治上、经济上的友好合作和团结反殖、反霸的伟大事业,至今仍然产生着巨大的影响。

------《中华人民共和国史》

请回答:

材料三提出了什么方针?

结合材料一、二回答周恩来为什么要提出这个方针?

从材料一、三看,“同”和“异”分别是指什么?

结合材料四和所学知识,谈谈这个方针在这次会上发挥了什么作用?产生了什么影响?

参考答案:

A、             背景:会议期间,有帝国主义国家对会议的干扰破坏。会上有些国家的代表当着中国代表而攻击共产主义,甚至污蔑中国对邻国搞颠覆活动,针对这种情况,周恩来在会上作了补充发言。

B、             同:遭遇相同,都曾沦为殖民地、 半殖民地;都面临着发展民族经济和维护民族独立的任务 。

C、             异:社会制度、意识形态等不同。

D、            作用:推动了会议的进展并取得圆满成功,通过了《关于促进世界和平和合作宣言》。

E、             影响:它使当时的国外观察员和各国代表都对中国刮目相看,对周总理的演讲十分欣赏,并积极维护我国的观点,大大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威望。加强了中国和亚非国家的联系,打开了外交新局面。促进了亚非各国在政治上、经济上的友好合作和团结反殖、反霸的伟大事业,至今仍然产生着巨大的影响。

(3)意义:这是第一次没有殖民主义国家参加的亚非国际会议。万隆会议使不同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的亚非国家增强了了解,加强了合作;万隆会议所显示的亚非人民团结一致,反对殖民主义,争取维护民族独立,增进各国人民间友好合作的精神,被人们誉为“万隆精神”。

这也是新中国独立自主外交政策的又一次成功展示,大大提高了新中国的国际地位。表明我国外交政策日益成熟和改善,很好的体现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五)探究:新中国与旧中国外交有何本质区别?从中可以得出哪些历史认识?

区别: 旧中国反动政府实行屈辱外交政策

新中国人民政府实行独立自主外交政策

认识: 1、落后就会挨打,弱国无外交

2、政治腐败,经济落后,必然导致外交失败

3、捍卫国家主权,提高综合国力,是国家外交的坚强后盾

4、新中国实行的外交政策,领导人的外交努力及外交智慧

知识拓展:感受周总理的外交智慧和人格魅力。(多媒体展现图片)

(课前预习)日内瓦会议的成就出乎人们意料。尤为令人意外的是,为会议成功起了特殊作用的竟是初出茅庐、第一次参加重大国际会议的周恩来。难怪人们由此而称新中国外交为“周恩来的外交”。

朝鲜代表则感慨道:“苏联人将外交变成科学,而中国人使外交成为艺术。”

事后,美国前国务卿狄恩,艾奇逊也称周恩来为“当今世界最能干的外交家”。

(亚非会议上)各国代表的目光始终注视着周恩来,有的同情和焦虑,有的幸灾乐祸。这时,周恩来镇定自若、不急不躁,静静地听着、思考着。他审时度势,当机立断,决定将原来的发言改为书面报告散发,而利用休会的短暂时间另行起草一个补充发言稿。不一会儿,一篇内容极其精彩的即席讲话稿就准备好了。

有人为此感慨地称许道:周恩来“那准确选择时机的外交才能几乎达到炉火纯青的地步”,他在会议“几乎已经陷入僵局的时刻脱颖而出,成为会议明星,成为排难解纷,平息争端,带来和平的人物”。

不管是大国还是小国、建交的还是没有建交的、友好的还是不友好的,周恩来都想方设法地与之接触,探讨相互间所关心的重大问题,吐肺腑之言,消除隔阂和疑惧。频频的会外接触与交往,使周恩来结识了几乎所有国家的代表团团长,并且收到了显著效果。其中有很多团长包括最初有对立情绪的,都同周恩来建立起了友谊。

当年以滔滔辩才而出名的菲律宾代表团团长罗慕洛,在亚非会议召开三十周年前夕接受《人民日报》驻纽约记者采访时,深情地说:“亚非会议上,我发表了反对共产主义的长篇演说,可是周恩来不但没有和我争论,而且还主动和我在会外进行深入的讨论,使我深深地感动。虽然当时‘菲律宾同中国还没有建交,而我和周恩来从那时起就建立了友谊,成了好朋友’”。

亚非会议获得重大成功的一个重要原因,是与周恩来的参与分不开的。一位路透社记者曾报道:“大家都承认周恩来才智至高无上地主宰着会议……代表们惊叹地说:‘他是以怎样的洞察力能够察觉并道破大家心窝里想说的话啊!’”一位美国记者也报道说:“周恩来在万隆的表演完全证明了他是世界上最有经验、最有才干的外交家之一。”“他确确实实以他的才干和个人‘通情达理’的态度,给哪怕是反共国家的领导人也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三、小结

独立自主的外交方针 迎来建国后第一次建交高峰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外交成熟

参加日内瓦会议和万隆会议 由区域外交步入世界外交舞台

 

四、练习

1、不属于我国建国初期,独立自主外交政策的基本方针是( )

A、另起炉灶            B、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

C、一边倒              D、一大片

2、右图所示是1950年周恩来在莫斯科代表中国政府签署某条约时的场景。该条约的签署,有利于保障新中国的国防安全与维护世界和平。这一条约是( )

A、《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       B、《关于恢复印度支那和平的日内瓦协议》

C、《中美联合公报》              D、《关于促进世界和平和合作宣言》

3、中国第一次以世界五大国地位参加的国际会议是( )

A、亚非会议            B、第26届联合国大

C、日内瓦会议          D、不结盟国家首脑会议

4、新中国外交政策成熟的标志是( )

A.提出“求同存异”方针         B.提出反对霸权主义的主张

C.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D.提出三个世界划分的理论

5、按时间顺序排列下列事件( )

①亚非会议                 ②日内瓦会议

③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   ④与苏联建交

A ①②③④             B ②①③④

C ①③②④             D ④③②①

 

五、布置作业

1、归纳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外交成就。

2、查找关于周总理处理外交方面的资料,感受周总理的人格魅力,并写成500字左右的体会。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09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