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文化 | 社会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教案试题 >> 历史教材 >> 教学设计 >> 正文
刘向荣:如何开发作为课
澄迈中学岳麓版必修一试
高中岳麓版必修三文化史
高中历史岳麓版必修一结
人教版历史必修2第一单
人教版全国中考历史模拟
人教版历史材料与解析精
人教版历史材料与解析精
人教版历史材料与解析精
人教版历史材料与解析精
最新热门    
 
人教版必修一学案设计 4

时间:2009-10-18 17:04:17  来源:pep
 

一、教学目标

目标
内容

知识与能力

过程与方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

识记

理解

运用

人民政协召开和新中国诞生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的召开
新中国的首都、国旗、国歌
开国大典

中央人民政府的组成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历史意义

毛泽东《论人民民主专政》
“共同纲领”

1.综合运用各种类型的史料,使学生掌握史论结合、论从史出的历史唯物主义基本分析方法。

2.通过学生自主学习和教师的启发,使学生形成多角度发现及解决问题的思维方式。

1.认识事物发展的曲折性,用发展的眼光看待成长中的事物。培养学生的历史使命感和责任感以及为实现民主科学而奋斗的求真精神。

2.了解中国国情,感受骨肉同胞盼团圆的殷切情感,为实现祖国统一尽自己一份力量。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创立

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召开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四个现代化”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长期共存,互相监督”

政协的作用和职能
民主党派参政的主要任务

爱国统一战线的现实意义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建立和完善

5个省级民族自治区

处理少数民族事务的基本原则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二、教材分析与教学建议

1.知识结构

2.教材分析与建议

本课主要讲授的内容是中国特色的民主政治,包括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伴随着开国大典新中国诞生了,摆在中国人民面前最为紧迫的任务有两项:一是恢复和发展经济,建设人民民主政权的经济基础;二是巩固人民民主专政的政权,建设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体制。

社会主义发展的历史表明,无产阶级首先是通过无产阶级革命,建立无产阶级专政,然后建立社会主义的生产关系,发展社会生产力。即先建立起社会主义的民主,再发展社会主义经济。正如列宁指出的:“社会主义革命和资产阶级革命的区别在于,在资产阶级革命时现成的资本主义关系形式已经具备了;而苏维埃政权,即无产阶级政权,却没有这种现成关系。”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经过长期的艰苦斗争,推翻了三座大山。无产阶级革命消灭了剥削和压迫,实现了初步的社会主义民主,使全体人民处于国家主人的地位,具备了改造旧社会、建立新社会的起码条件。民主政治的建设需要多方面的努力和一个发展的过程。

在“人民政协的召开和新中国的诞生”一目中,需要明确以下三个问题:

①“共同纲领”产生的背景

1947年7月,人民解放军转入战略反攻,预示着全国范围内新的革命高潮的到来。同年底,毛泽东在《目前的形势和我们的任务》一文中,开始提出新民主主义社会的政治、军事、经济建设等方面的一些基本设想,考虑筹建新中国中央政权的问题。1948年4月30日,中共中央发布了纪念“五一”劳动节的口号,正式提出“各民主党派、各人民团体、各社会贤达迅速召开政治协商会议,讨论并实现召集人民代表大会,成立民主联合政府!”中国共产党的倡议和真诚合作的愿望,反映了中国历史前进的大趋势,代表了民心所向,立即受到各民主党派、各人民团体、无党派人士和海外侨胞的热烈拥护和响应。中国国民党革命委员会、中国民主同盟和其他民主党派负责人、无党派民主人士李济深、何香凝、沈钧儒、章伯钧、马叙伦等人联名致电毛泽东,热烈响应、赞同中共“五一”口号。

毛泽东在1948年9月中央政治局会议上的报告中指出“我们政权的阶级性是这样:无产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但不是仅仅工农,还有资产阶级民主分子参加的人民民主专政。”“我们采用民主集中制,而不采用资产阶级议会制。议会制,袁世凯、曹锟都搞过了,已经臭了。在中国采用民主集中制是很合适的。我们提出开人民代表大会……我们可以这样决定,不必搞资产阶级的议会制和三权鼎立等。”

以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为主的战略决战,大大提前了中国民主革命胜利的进程。1949年3月,中共七届二中全会集中讨论了彻底摧毁国民党统治夺取全国胜利后将党的工作重心从乡村转移到城市的问题。4月23日,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国民党的反动统治覆灭。关于新中国建立的若干问题迫切地提到日程上来。1949年3月下旬,中共中央进驻北平。6月15日,新政协筹备会议在中南海勤政殿举行第一次全体会议。参加会议的有中国共产党和各民主党派、无党派民主人士及人民团体等23个单位,共134人。毛泽东在筹备会上说:我们的任务是“完成各项必要的准备工作,迅速召开新的政治协商会议,成立民主联合政府,以便领导全国人民,以最快的速度肃清国民党反动派的残余力量, 统一全中国, 有系统地和有步骤地在全国范围内进行政治的、 经济的、 文化的和国防的建设工作。”

以上内容侧重使学生了解政治协商会议制定的“共同纲领”产生的时代背景,以便更深刻理解新民主主义国家的性质。

②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次全体会议的召开

1949年9月21日至30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在中南海怀仁堂隆重举行。会议代表来自5个方面(党派、区域、军队、团体和特别邀请人士)、45个单位,共有662人,表明政协会议具有代表全国人民的性质,可以执行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职权。9月29日,大会一致通过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它是全国人民大团结的坚固政治基础,是中国历史上一个极具重要意义的文献。它所确立的各项原则成为今后制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的基础,作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开国的第一部根本大法,具有重要的历史地位。

通过教学活动使学生了解新中国政权的性质、“共同纲领”的作用,以及国旗、国徽、国歌的深刻含义。

③新中国的诞生

中国共产党在经历了二十八年的艰苦卓绝的斗争后,终于赢来了胜利的一天。1949年10月1日下午2点55分,毛泽东和一代开国元勋经新华门来到天安门,军乐队奏响了《东方红》乐曲,广场上人群欢声雷动。下午3时整,盛大而隆重的开国大典开始。参加这个典礼的有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全体代表,有首都各工厂、各大专院校、各机关的代表,有市民、近郊农民及城防部队,共约三十万人。中央人民政府秘书长林伯渠宣布典礼开始。中央人民政府主席、副主席、委员就位。当林伯渠宣布“请毛主席升国旗”时,毛泽东神情庄重,用力按动了通往电动旗杆的电钮……第一面耀眼夺目的五星红旗顺着旗杆,冉冉升起。与此同时,54门礼炮齐鸣28响。这54门礼炮象征着参加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代表中的54个民族;28响标志着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英勇奋斗的28年。毛泽东用响亮的声音宣读了中央人民政府公告,向4.75亿中国人民,向全世界宣布: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了!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

接着,阅兵式开始。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司令朱德,在《三大纪律、八项注意》等军乐的奏鸣中,检阅肃立严整的三军部队。接下来是群众游行。走在游行队伍最前面的是工人,京郊农民紧随其后。后面是机关干部、青年学生的游行队伍。晚上9时25分,无数彩色的礼花向广场四周发射出来。首都军民载歌载舞,尽情地欢度这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第一个夜晚。

开国大典宣告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的诞生!宣告了中华民族的新生!

学习本段教材内容主要是要使学生体会历史,产生作为中国人的民族自豪感。进一步理解中华人民共和国诞生的历史意义。

在“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创立”一目中,需了解以下两个问题:

①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创立

中国共产党在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长期斗争实践中,就对人民政权的形式进行了积极的探索。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的农民协会和罢工工人代表大会,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的苏维埃代表大会,抗日战争时期的抗日民主根据地的参议会和三三制政权的建立,新中国建立初期的各界人民代表会议等,都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政权组织形式的创造性探索。1940年,毛泽东已开始勾画革命胜利后新中国的政体形式,他在《新民主主义论》一书中提出了比较完整的新民主主义国家理论,即在中国实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在1949年新中国成立之前由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通过的“共同纲领”当中,确立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当时人民代表大会由于各种原因,时机建立不起来,由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代行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职权。

新中国成立后,随着新民主主义革命在全国范围内的胜利,建立各级人民代表大会的时机逐步成熟。从1953年3月到1954年8月,全国各地的普选建立健全了地方各级人民组织,在此基础上,产生了第一届全国人大代表1 226名。

1954年9月,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在北京召开,标志着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在全国范围内的确立。大会选举毛泽东为国家主席,刘少奇为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委会委员长,决定周恩来为国务院总理。会议通过了我国历史上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制定了有关国家机构的基本法律,从而奠定了我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基础框架。至此,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成为中华人民共和国最高权力机关,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作为最根本的政治制度在新中国从中央到地方系统地建立起来了。

第一届全国人大会议期间,我国的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获得了较快的发展,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在国家生活中发挥了积极的作用。主要表现在:参与国家重大事项的讨论决策,例如“一五”计划、根治黄河等;制定了一系列主要的法律和法令,例如兵役法、城市居民委员会组织条例等19项法令;重视发挥代表的作用,为代表提供活动津贴,要求代表每年视察工作两次以上,了解各地情况,倾听群众呼声等;逐步建立、健全全国人大常委会的工作机构、工作程序、工作制度等。

1957年以后,随着反右派斗争的扩大化,人民代表大会的工作受到严重干扰。从1959年第二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到1966年7月第三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的最后一次会议,法律、法令的制定几乎停滞,人大及其常委会的工作程序和工作制度也遭到破坏。

②第一部《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诞生

1949年第一届政治协商会议通过的“共同纲领”具有临时宪法的作用。几年以后,我国社会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共同纲领”已不适应历史任务的需要,形势发展迫切要求在“共同纲领”的基础上前进一步,制定一部更为完备的国家根本大法。

1954年1月成立了以毛泽东为首的宪法起草委员会,这个起草委员会有党的一些领导人,也有各个民主党派各方面的人士,代表全国人民来起草宪法。起草的时候参考了苏联和东欧一些国家的宪法,也参考了我国解放前的一些宪法。当时还请了一些法律顾问和语言学家,从法律的严谨和语言文字上来为新宪法把关。

1954年6月14日,宪法草案在全国公布,中央人民政府发出通知,号召全国人民对宪法草案进行讨论。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1954年9月15日在北京召开。会前,人大代表带着神圣的使命从祖国的四面八方云集北京。1954年9月20日,与会代表1 197人全票通过宪法草案。

这是我国第一部社会主义宪法,无论它的内容,还是它产生的过程,都体现了人民在这个国家至高无上的地位。以后我国宪法的几次修改都是以1954年宪法为基础的。

在“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一目中,我们应了解: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诞生和中央人民政府的成立,掀开了中国历史的新篇章。从此,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进入了新的历史时期。第一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的成功召开,标志着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正式形成。

早在1949年3月中共七届二中全会的报告中,毛泽东提出人民民主专政与人民民主统一战线应当密切结合的重要思想。他指出:巩固人民民主专政,不仅要求我们党认真地团结广大工人、农民和革命知识分子,还要求我们党去团结尽可能多的能够同我们合作的城市小资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的代表人物,他们的知识分子和政治派别。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在新中国建立前夕召开,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代行了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职权,它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统一战线的组织形式。它的发展与完善,影响着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的健全发展。

新中国成立以后,中国共产党从国家政权建设和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实际出发,重视民主党派的发展进步,更加积极地在国家政治生活和建设事业中发挥他们的作用,在实践中不断巩固发展多党合作民主协商的政治制度。1954年召开第二届政协会议的时候,历史条件和社会环境已经发生了很大变化。当时,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已经胜利召开,中国人民有了行使国家最高权力的机构。因此,从这届政协开始性质有了变化,它不再代行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职能,而以统一战线的组织形式,继续在国家政治生活中发挥重要作用。

1956年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以后,毛泽东提出了中国共产党与民主党派“长期共存、互相监督”的方针。他说:“究竟是一个党好,还是几个党好?现在看来,恐怕是几个党好。不但过去如此,而且将来也可以如此。就是长期共存,互相监督”。强调要团结他们,把他们的阶级性调动起来,为社会主义服务。周恩来也说:“长期共存”就是“我们党的寿命有多长,民主党派的寿命就有多长,一直共存到将来社会的发展不需要政党的时候为止”。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的创举,是适合中国国情的一项重大决策,具有自己鲜明的特点:第一,我国的多党合作是以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为前提的。接受共产党的领导是中国人民和各民主党派的历史选择。各民主党派自1949年参加政治协商会议筹备工作起就正式宣布接受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以后又写入他们各自的历次党章,成为他们共同的政治准则。这同资本主义国家各政党之间为争夺领导权和执政地位而相互倾轧是根本不同的。第二,我国的多党合作是以服务社会主义事业为共同目标的。中国共产党和各民主党派的政治纲领中,都有致力于社会主义事业,为实现国家的总任务、总目标而共同奋斗的内容。共产党和民主党派的关系是为了国家的发展强大和经济富强而共同奋斗的合作关系。第三,我国各民主党派和共产党一起参加国家政权,参加政府工作,不存在轮流执政的问题。我国历届中央和地方政权中,民主党派和无党派人士都占有一定的比例。这对于扩大和加强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基础,巩固和发展多党合作的政治制度,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第四,我国各民主党派都得到宪法的承认和保护,享有宪法范围内的政治自由、组织独立和法律上的平等地位。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已经深深植根于中国的土壤之中,成为我国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几十年的实践证明,这一制度有利于党和国家的集中统一和全国人民的团结;有利于发扬社会主义民主,充分调动各民主党派建设社会主义的积极性;有利于党和政府兼听各种意见,作出科学的决策;有利于发扬共产党的优良传统和作风,克服官僚主义;有利于形成对共产党的监督机制和党风廉正建设。我们应该坚持和发展完善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使其充分显示生命力和发挥优越性。

在“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建立和完善”一目中,我们应了解: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中国共产党解决国内民族问题的基本政策,是新中国在废除了封建剥削和民族压迫制度后,充分体现民主原则、实现各民族平等联合的一种新型政治制度。它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关于民族问题的基本原理与我国民族工作实践相结合的产物,它的发展经历了一个较长的过程。20世纪30年代中期以后,随着中国革命形势的深入发展,中国共产党解决民族问题的政策思路日趋清晰,从建立联邦制国家转向尊重各民族的平等权利、联合建立统一国家,初步提出了建立民族自治区、实行区域自治的主张。1949年9月召开的第一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通过的“共同纲领”第五十一条指出,“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区,应实行民族区域自治,按照民族聚居人口多少和区域大小,分别建立各种民族自治机关。凡各民族杂居的地方及民族自治区内,各民族在当地政权机关均应有相当名额的代表。”至此,在统一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内实现民族区域自治制度,被作为解决国内民族问题的基本政策正式确定下来。这一选择是由中国各民族的历史发展、经济发展状况决定的。

中国是由56个民族组成的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其中汉族占人口总数的90%以上。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民族频繁迁徙、交相杂处,逐渐形成既有大聚居又有小聚居、既有交错聚居又有杂居和散居的状况。在这种复杂的民族分布情况下,分别建立民族国家,实行联邦制是行不通的。中国早在两千多年前的秦朝就建立了统一的中央集权国家,此后虽然几经分合,但统一始终是发展的主流。各民族在长期的相互学习和交往中,已经在政治、经济、文化全方位结成了统一的密不可分的整体。

近代中国饱受帝国主义的侵略和压迫,各民族在反抗外来敌人的斗争中,只有联合才能够争取到民族解放斗争的胜利。新中国建立后,各民族仍需要通过建立统一的国家,紧密团结才能共同发展进步,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我国的资源分布和经济发展不平衡,决定了这种民族自治形式可以实现各民族的共同繁荣。少数民族地区地大物博,人口相对稀少,经济发达程度低;汉族聚居地区,人口密度过大,经济发达程度高于少数民族地区。在发展繁荣的过程中需要汉族与少数民族之间优势互补、互相依存,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各民族共同繁荣的必由之路。

我国各民族之间除了语言文字、生活方式、文化习俗以及宗教信仰等方面各有不同外,还在社会政治、经济结构以及教育程度上存在较大差别。在新中国建国前夕,有的少数民族地区经济上已经开始有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有的还处在落后的奴隶制时代,甚至还有民族保留了许多原始氏族社会的残余。这些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的差异,决定了建国后政府必须充分重视少数民族的特点,既不可以照搬汉族地区的做法,也不能机械地把对一个民族适用的方法移植给另一个民族。只有实行民族区域自治,才能使少数民族人民真正行使当家作主的平等权利,才能更好地调动少数民族建设社会主义的积极性。少数民族根据本民族的特点,采用本民族适用的方法和步骤,才能够发展自己的经济和文化事业。

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赢得了各族人民的拥护和信赖。由各民族仁人志士组成的人民民主统一战线的形成,为民族区域自治的实行打下了坚实的政治基础。对少数民族干部的培养,为实行民族区域自治提供了组织条件。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使少数民族群众有管理自己内部事务的权利,有利于增进各民族之间相互信任和团结。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在实践中被不断发展完善,它从政治上保证了中国这样一个多民族国家中的各个民族不分大小在一切权利方面完全平等,保障了少数民族群众能够行使当家作主的民主权利;维护了祖国的统一和边疆地区的巩固,促进了民族大团结;推动了落后少数民族地区经济的发展进步,对实现各民族的共同繁荣具有重大意义。

 

 

三、教学设计与案例

1.教学设计

本课导言

利用本课导言中“建国初期中国民主同盟主席张澜在政协会议上的讲话”,引出本课课题“新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

首先,就日本的君主立宪制、美国的民主共和制等当今世界的政权组织形式,分层次进行提问,然后引出:新中国将采取何种政权组织形式?从而导入课题“新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

人民政协召开和新中国诞生

(1) 投影打出毛泽东的《七律·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并让学生高声朗读。从诗词引入,开始本目的学习,有利于增进学生的人文素养。

(2)适当补充南京国民政府统治的覆灭、人民解放战争已在全国范围内取得基本胜利、中国共产党七届二中全会已召开等史实,以便让学生理解毛泽东《论人民民主专政》一文发表的重要意义。

(3)适当增补毛泽东《论人民民主专政》一文的相关内容,就新中国的性质、各阶级在新政权中的地位、内政外交的基本政策等作简要介绍,并请学生讨论此文的重要意义。亦可把毛泽东《论人民民主专政》一文作为材料发给学生,引导学生就相关问题进行分析、归纳、概括、评述,培养学生研读史料的能力。

(4)引导学生就新中国成立的历史条件进行分析、归纳、概括。

首先播放有关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次全体会议的音像资料,或展示相关图片及史实;然后结合课文材料中毛泽东给宋庆龄的亲笔信及党对其他民主党派的诚挚邀请,再与1946 年的政治协商会议进行对比,让学生进行分析,切实认识到新政协的特点。

(5)结合我国国徽的构成(五颗五角星、天安门、齿轮、谷穗)和课文材料中黄炎培把中华人民共和国看作一座新大厦的形象比喻,请学生进行讨论,谈谈其对新中国国家性质的理解和认识。引导学生从形象思维逐渐过渡到抽象思维以加深学生的理解。

(6)播放《开国大典》的录像片或电影片段,让学生在历史的“再现”体验中,增进爱国主义情感。

(7)请学生结合所学的中国近现代史、世界近现代史的相关内容,对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国内意义和世界意义进行讨论,分析、概括、总结出恰当观点,以避免概念程式化的印象。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创立

(1)适当增补建国初期,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相关史料,为讲授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创立做好知识铺垫,以便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民主政治作为上层建筑,必定要受到经济发展水平的制约,即“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等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

(2)结合课文材料中关于抗日战争时期及解放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进行民主政治建设的诸多尝试,再适当增补一些相关史料,使学生认识:实行民主政治,是中国共产党历来坚定不移的政治主张。不仅是用来向不民主的当权者抗争的斗争纲领,而且更是在自己当权的情况下付诸实施的实践纲领。

(3)结合课文材料中关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的相关条款并依据教学实际进行适当增补,帮助学生了解我国的国家性质、根本政治制度、公民的权利和义务等。

(4)就新中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宪法的相关内容,引导学生找出其所体现出的人民民主和社会主义两大原则。

(5)引导学生就中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宪法,谈谈其颁布的重大现实意义。

(6)引导学生阅读教材中“中央国家机构组织系统图示”,以增强学生对中央国家机构组织的职能与关系的了解。

(7)引导学生谈谈一届人大的召开在我国从新民主主义社会向社会主义社会过渡过程中的重要意义。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1)结合课文中所引用的毛泽东关于与民主党派长期共存的讲话等材料,并适当补充课外材料,简介各民主党派的形成时期、奋斗目标、曲折探索以及在新中国的重要作用,加强学生对各民主党派在建国后继续存在的必要性的深入理解。

(2)举出具体事例解释人民政协的主要职能、基本任务及重要作用,加强学生对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的深刻认识。

(3)引导学生就新时期爱国统一战线方针进行较为深入的探讨,以进一步理解其现实性和必要性。

(4)请民主党派成员或政协委员做报告,亦可采取组织一些学生采访的方式,请他们介绍民主党派是怎样参政议政的,政协是怎样行使职能的,以加深学生对我国政党制度的理解。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建立和完善

(1)引导学生回顾所学历史知识,就我国少数民族地区社会经济发展一般较为落后的原因进行研讨,以培养学生发散思维能力,及历史知识的迁移能力。

(2)请学生就课文材料(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的名言),及所学中国历史的相关内容,举出几个典型例子,论证自古以来我国就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并谈谈形成原因及形成的简要历史过程,培养学生历史知识的迁移能力、归纳概括能力。

(3)播放《冰山上的来客》《嘎达梅林》《红河谷》等影片(或片段),再结合已学过的中国史的相关内容,得出:伟大祖国是各民族人民共同创造的。

(4)结合课文材料(《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中关于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条款)请班上的少数民族学生或对少数民族地区较为了解的学生,具体谈谈我国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建立和完善情况(如:我国的民族政策、国家对少数民族地区的重视、民族特色经济的发展状况等),以增强对此制度的现实理解。

(5)请学生走访少数民族地区百姓、或上网、或去图书馆查找有效信息,对我国少数民族地区社会经济发展状况进行介绍,了解少数民族地区在解放前后的巨大变化,进一步增强学生对我国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优越性的深刻感受。

2.教学案例

案例一 关于毛泽东《论人民民主专政》一文,请学生阅读下列材料,找出新中国的性质、各阶级在新政权中的地位、内政外交的基本政策等内容,并作简要概述。

人民是什么?在中国,在现阶段,是工人阶级,农民阶级,城市小资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这些阶级在工人阶级和共产党的领导之下,团结起来,组成自己的国家,选举自己的政府,向着帝国主义的走狗即地主阶级和官僚资产阶级以及代表这些阶级的国民党反动派及其帮凶们实行专政,……对人民内部的民主方面和对反动派的专政方面,互相结合起来,就是人民民主专政。

──毛泽东 《论人民民主专政》 ,载《毛泽东选集》 第4卷

(一)在国内……建立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 (二)在国外,联合世界上以平等待我的民族和各国人民,共同奋斗。

──毛泽东《论人民民主专政》,载《毛泽东选集》 第4卷

答题思路:

①新中国的性质: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

②各阶级在新政权中的地位:人民当家作主,行使民主权利,包括:工人阶级、农民阶级、城市小资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等。专政对象:地主阶级、官僚资产阶级、国民党反动派及其帮凶们。

③内政外交的基本政策:在国内:建立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在国外:联合世界上以平等待我的民族和各国人民,共同奋斗。

案例二 请学生结合当今国内、国际形势,谈谈其对下述材料的理解:

在阶级斗争存在的条件下,在帝国主义、霸权主义存在的条件下,不可能设想国家的专政职能的消亡,不可能设想常备军、公安机关、法庭、监狱等等的消亡。它们的存在同社会主义国家的民主化并不矛盾,它们的正确有效工作不是妨碍而是保证社会主义国家的民主化。事实上,没有无产阶级专政,我们就不可能保卫从而也不可能建设社会主义。

──邓小平

答题思路:

①现阶段,党和国家的中心任务,是以经济建设为中心,集中力量发展社会生产力。因此,强化人民民主专政管理职能无疑十分必要,但这决不意味着,我们可以忽视或放弃人民民主专政的专政职能。恰恰相反,人民民主专政的专政职能不仅不能削弱,而且必须加强。

②理由:人民民主专政所包含的对人民实行民主、对敌人实行专政的两个方面,是辩证统一、不可分割的。只有对广大人民实行民主,才能充分调动广大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从而形成强大的政治统治力量,实现对敌人的有效专政;与此相对应,只有对敌人实行强有力的专政,才能保障人民的民主权利和根本利益。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虽然剥削阶级作为一个阶级已不复存在,阶级斗争不再是社会的主要矛盾,但国内的敌对分子和严重刑事犯罪分子还在,旧社会的残渣余孽还在,国际上的反华敌对势力及外国、台湾的间谍、特务还在,特别是从全国来看,当前危害国家安全、影响社会稳定的因素仍大量存在。所以,在新的历史时期,必须大力强化人民民主专政职能,发挥人民民主专政作用,以确保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顺利进行。

案例三 请学生根据这段科学论述,分析说明资产阶级建国方案在中国的破产及其原因。

毛泽东在《论人民民主专政》中指出:“资产阶级的共和国,外国有过的,中国不能有,因为中国是受帝国主义压迫的国家。”

答题思路:

①资产阶级建国方案在中国的破产:第一,孙中山创立的中华民国南京临时政府被北洋军阀扼杀。第二,抗战胜利前后中国民主同盟等民主党派希望建立的英美式资产阶级共和国方案被国民党反动派封杀,胎死腹中。第三,抗战胜利前后共产党提出的建立包括蒋介石在内的民主联合政府的主张被国民党反动派断然拒绝。

②资产阶级建国方案在中国破产的原因:第一,帝国主义要把中国变为它们的殖民地和半殖民地,不允许在中国建立资产阶级专政的资本主义社会。第二,国际社会主义力量不允许中国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第三,国民党统治集团是大地主、大资产阶级的政治代表,更不允许在中国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 (1947年国民党宣布“民盟”为“非法团体”,严加取缔,标志第三条道路破产。)第四,中国共产党的正确政策及其所领导的革命斗争的胜利发展,促使民族资产阶级放弃了第三条道路。第五,中国民族资产阶级本身的软弱性决定了其不能实现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方案。

案例四 请学生结合所学内容,谈谈对“走社会主义道路是中国人民的历史选择”这句话的认识。

答题思路:

1840年鸦片战争以后,中国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国人民遭受帝国主义和封建势力的双重压迫。中国向何处去,当时有四种选择:

①帝国主义要千方百计变中国为殖民地。这是中国人民所不允许的,中国人民的抗争,避免了完全沦为殖民地的命运。

②维持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地位。这是清政府、北洋军阀政府、国民党政府所走的道路,中国人民也是不会答应的,中国人民的抗争努力改变了这一黑暗的前途和命运。

③向西方学习,走资本主义道路。这是近代许多先进的中国人曾经选择的道路,他们设计了一个个救国方案,进行了一次次英勇斗争,先后都失败了。这是因为帝国主义和封建势力勾结的力量过于强大,由于农民和资产阶级的局限性,中国没能走上资本主义道路,资本主义道路在中国行不通,这是中国近百年历史证明了的。

④俄国十月革命成功的经验,为中国指明了社会主义道路。帝国主义、封建势力和各种反动派千方百计地阻挠、破坏,都未能阻止中国人民走这条道路。社会主义道路是对近代中国人民抗争、探索所作的结论,是符合历史规律的正确选择。

案例五 请学生根据我国第一部社会主义宪法的规定:如:宪法第一条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是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国家”;宪法第二条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人民行使权力的机关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宪法第二十一条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是最高国家权力机关”等,归纳出我国的国体和政体分别是什么?我国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与西方的三权分立制度有何本质区别?

答题思路:

我国的国体是: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政体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与三权分立制度的本质区别在于:

①经济基础不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公有制;三权分立制度:私有制);

②行政权力主体不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全国人民;三权分立制度:资产阶级);

③活动原则不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民主集中制;三权分立制度:分权制衡)。

 

 

案例六 投影打出下列材料:

材料一: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是具有广泛代表性的统一战线组织,过去发挥了重要的历史作用,今后在国家政治生活、社会生活和对外友好活动中,在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维护祖国统一和团结的斗争中,将进一步发挥它的重要作用。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材料二:究竟是一个党好,还是几个党好?现在看来,恐怕是几个党好。不但过去如此,而且将来也可以如此,就是长期共存,互相监督。

──毛泽东《论十大关系》

请学生思考后回答:

①材料一所确立的我国各党派在政治生活中采取什么制度?

②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是什么性质的组织?1954年以前它的职权是什么?

③材料二提出的对民主党派的方针是什么?后来又有什么新发展?

答题思路:

①多党合作、民主协商;

②统一战线性质;代行全国人民代表大会职权;

③“长期共存,互相监督”;增加了“肝胆相照、荣辱与共”的内容。

案例七 结合下列史实,请学生对中国共产党不同时期民主政治的具体体现进行归纳、概括,谈谈自己的体会:

苏维埃政府逐步健全了民主与法制。中央执行委员会相继颁布了《宪法大纲》《苏维埃组织法》《选举条例》等一系列法规。 1933年九十月间,中央苏区普遍开展了一次自下而上的选举运动。如下才溪乡选举中,村民按照自己的意愿,大胆行使自己的民主权利。代表们纷纷表示,“把革命战争与选举密切地联系起来”。

抗日战争时期,根据地的抗日民主政权就实行了“三三制”,即政府工作人员中实行共产党员、非党的左派进步分子和中间派各占三分之一。这一政策容纳了各方面人士,调动了各阶级、阶层抗日的积极性,壮大了抗日力量,也为后来建立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积累了经验。

解放战争时期,在新老解放区的农村,建立起选举产生的各级人民代表会议。在城市,一般先邀请各界代表人物共商当地事务,然后再召开具有民主协商性质的各界人民代表会议。这些制度都以人民的权利为基础,都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都实行民主集中制原则。

建国以后,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人民经过不懈努力,建立并完善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等,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民主政治。

答题思路:

总之,实行民主政治,是中国共产党历来坚定不移的政治主张。不仅是用来向不民主的当权者抗争的斗争纲领,而且更是在自己当权的情况下付诸实施的实践纲领。

案例八 请学生结合改革开放后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的巨大成就,谈谈对下列材料的理解:

江泽民在党的十五大报告中指出:“建设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是逐步发展的历史过程,需要从我国的国情出发,在党的领导下有步骤、有秩序地推进。”

答题思路:

①我国的社会主义是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脱胎”出来的,现在还处在它自身发展的初级阶段,在这样的条件下建设高度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它的艰巨性和长期性决不能低估。

②民主政治建设不是一件孤立的事情,它和其他社会主义事业一样,受到现实的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方面制约,需要一个长期的建设过程。具体讲:

首先,社会主义民主建设受历史传统的制约。

其次,社会主义民主建设受经济发展水平的制约。

再次,社会主义民主建设受科学文化水平的制约。

最后,认清在我国具体历史条件下建设社会民主政治的客观规律需要一个过程。

四、问题解答

【探究的主要问题】

1.新中国民主政治建设包括哪些内容?

解题关键:新中国民主政治内容。

思路引领:新中国建立后,党和人民政府在政治方面的建树。

答案提示:中国特色的民主政治,包括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等。

2.中国民主政治制度同西方资本主义政治制度相比,有哪些不同?

解题关键:中国民主政治制度的实质、西方资本主义政治制度的实质。

思路引领:比较两种民主政治制度的不同点。

答案提示:西方国家的政治制度集中体现了政党竞争、三权分立的基本原则。我国的民主政治因国情不同而有自己的特点,我们实行的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的政治制度。

【学思之窗】

1.从毛泽东亲笔致信宋庆龄的这件事中,你能感受到什么?

解题关键:领悟毛泽东亲笔致信宋庆龄之举的重大意义。

思路引领:毛泽东的诚意和宋庆龄的影响力。

答案提示:①毛泽东“建设大计,殛待商筹”的诚挚邀请,及派邓颖超前往迎接的周到安排,充分表达了中国共产党诚邀民主党派及各界人士共商国事的真情实意,符合各界民众的意愿。

②作为孙中山先生亲密战友和伴侣的宋庆龄,是一位在国内外享有崇高威望的民主主义者,她的应邀参加不仅会增强民众对新中国实行民主政治的信心,而且还会进一步带动各界人士前来共商国事,是中国共产党倡导多党合作、政治协商的真实体现。

③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的胜利,也是孙中山先生为之奋斗一生的目标。此时新中国即将诞生,恰是实现了孙中山先生的遗愿。

2.你认为黄炎培的比喻,说明了什么问题?

解题关键:读懂黄炎培比喻的含义。

思路引领:一座建筑需要有坚实的基础、优质的材料、优美的表现形式等。把一个新生的国家比作新的大厦,包含了语言者对这座大厦的热爱,我们每一个人是其中的一砖一瓦。

答案提示:首先表达了黄炎培先生对新中国的热爱之情;把共产党、民主党派和人民团体比作大厦的柱子,表明民主党派对建设新中国的责任心以及对共产党团结信任的信心。把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比作大厦的基础,表明民主党派对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的坚定信仰。

3.回忆一下中国古代历史,说说我国自古以来为什么就是一个多民族国家?

解题关键:对中国古代历史的了解。

思路引领:我国自古以来多民族国家的形成和发展。

答案提示:①中华民族是我国境内各民族的总称。自秦朝始,中国逐渐成为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国家。从整个历史看,中国各民族友好和睦相处团结在统一的中央政权领导之下的时间长于割据分裂的时间,统一是中国历史的主流。

②中国各民族的发展在地区上是互相交错的,早已形成了以汉族为主体的各民族大杂居、小聚居的局面。

③各民族在长期的相互学习和交往中,共同开发建设祖国,推动社会向前发展,形成了多元的民族文化。中华民族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我国的悠久历史,其辉煌的文化与发达的古代经济是由各族人民共同创造的。

【探究学习总结】

本课测评

1.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怎样建立起来的?

解题关键: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思路引领:从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探索性思考,到政治协商会议确定我国实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再到1954年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召开,就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建立的过程。

答案提示:中国共产党在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长期斗争实践中,就对人民政权的形式进行了积极的探索。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的农民协会和罢工工人代表大会,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的苏维埃代表大会,抗日战争时期的抗日民主根据地的参议会和三三制政权的建立,新中国建立初期的各界人民代表会议等,都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政权组织形式的创造性探索。1940年,毛泽东在《新民主主义论》一书中提出了比较完整的新民主主义国家理论,即在中国实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在1949年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通过的“共同纲领”当中,确立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新中国成立后,随着新民主主义革命在全国范围内的胜利,建立各级人民代表大会的时机逐步成熟了。从1953年3月到1954年8月,全国各地建立了地方各级人民组织,在此基础上,产生了第一届全国人大代表1 226名。

1954年9月,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在北京召开,标志着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在全国范围内的确立。

2.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在中国民主政治中起了什么作用?

解题关键:对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的实质和作用的理解。

思路引领:回顾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产生的背景和经过,结合新中国建立后的具体情况分析其产生的作用。

答案提示: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是我国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几十年的实践证明,这一制度有利于党和国家的集中统一和全国人民的团结;有利于发扬社会主义民主,充分调动各民主党派建设社会主义的积极性;有利于党和政府兼听各种意见,作出科学的决策;有利于发扬共产党的优良传统和作风,克服官僚主义;有利于形成对共产党的监督机制和党风廉正建设。

3.我国为什么要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它是怎样实行的?

解题关键:理解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实质,了解其实行过程。

思路引领:多方面分析在我国实行民族区域自治的原因,简述实现的过程。

答案提示:我国的资源分布和经济发展不平衡。少数民族地区地大物博,人口相对稀少,经济发达程度低;汉族聚居地区,人口密度过大,经济发达程度高于少数民族地区。在发展繁荣的过程中需要汉族与少数民族之间优势互补、互相依存,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各民族共同繁荣的必由之路。

我国各民族之间除了语言文字、生活方式、文化习俗以及宗教信仰等方面各有不同,需要政府在这些方面分别照顾各民族的风俗和习惯。

各民族在社会政治、经济结构以及教育程度上存在较大差别。这些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的差异,决定了建国后政府必须充分重视少数民族的具体情况,既不可以照搬汉族地区的做法,也不能机械地把对一个民族适用的方法移植给另一个民族。

根据1954年我国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我国建立了5个省级自治区,共有约五千万人口,四百万平方公里的面积。在其他地方还有范围大小不一的自治州、自治县、自治乡等少数民族自治地区,各级少数民族人民代表参与政府的决策,实现了少数民族自己当家作主的愿望。

 

 

学习延伸

1.探究活动

通过上网等手段查阅资料,了解近现代中国政治制度演变的历程,比较新旧中国政党制度的异同。

解题关键:活动的过程可以有多种方法和手段。重要的是了解近代以来中国政治制度的发展演变过程。在对所得资料进行分析对比后得出正确结论。

思路引领:近代以来我国经历了清王朝的封建统治、辛亥革命后的徒有共和虚名实际继续封建专制统治、蒋介石代表大地主大资产阶级的反动政权统治,以及新中国成立后的人民民主专政等几个主要发展阶段。

答案提示:新旧中国政党制度最根本的不同是中国共产党代表的是最广大的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是无产阶级的政党;旧中国以蒋介石为首的国民党代表大地主大资产阶级的利益,是反动的政党。

2.阅读与思考

想一想,为什么说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最适合我国国情?

答案提示:西方国家的政治制度集中体现了政党竞争、三权分立的基本原则。我国的民主政治因国情不同而有自己的特点,我们实行的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的政治制度。

我国生产力水平比较落后,民主建设也还有待完善,国家的发展强大需要中国共产党与其他民主党派同舟共济,并肩战斗。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有利于发扬社会主义民主,充分调动各民主党派建设社会主义的积极性;有利于党和政府兼听各种意见,作出科学的决策;有利于发扬共产党的优良传统和作风,克服官僚主义;有利于形成对共产党的监督机制和党风廉政建设。

(海淀区教师进修学校 张英 北京理工大附中 逯遥)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09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