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文化 | 社会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教案试题 >> 历史教材 >> 教学设计 >> 正文
宇文树平:让人物在历史
李应平:引发生命的感动
李应平:浅议对历史课堂
曹建平:中学历史人物教
林桂平:教学设计时应注
戴加平:历史调研手记 
戴加平:历史调研手记 
林桂平:古代中国政治制
林桂平:2007年中考模拟
李怀平:高考试题分章汇
最新热门    
 
谢国平:《先秦》教学设计

时间:2009-10-18 17:05:40  来源:谢国平
 

       

谢国平:《先秦》教学设计

 

北京市大峪中学

 

教学目标

 

1.知识方面:通过本单元内容的教学,使学生认识或掌握原始社会各个发展阶段的生产生活状况;夏朝、商朝、西周、春秋和战国各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内容及在社会发展进程中的特点和作用等。

 

2.能力方面:(1)通过引导学生学习本单元中的重要历史概念和历史结论,总结本单元的基本线索和历史阶段特征,培养学生再认、再现历史问题的能力。(2)通过引导学生分析原始社会瓦解的根本原因、春秋时期奴隶制度的瓦解和战国时期封建制度的形成的原因、春秋战国时期经济发展和政治变革等问题,培养学生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基本观点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3)通过引导学生学习春秋战国文化,使学生认识到这个时期文化繁荣局面的出现,是在当时社会经济迅速发展,阶级关系剧烈变化,封建制度代替奴隶制度的情况下产生的,从而培养学生理解经济、政治和文化三者之间辨证关系的能力等。

 

3.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1)通过奴隶社会代替原始社会、封建社会代替奴隶社会等历史结论的教学,让学生认识到社会的发展是与社会当时的生产力发展水平相适应的。(2)通过春秋时期诸侯国之间争霸战争的教学,让学生认识到这些战争是奴隶主扩张领土和掠夺财富的战争,给人民带来了深重的灾难。但从历史发展的角度看,这些战争客观上促进了民族融合;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奴隶主集团的势力,便利了新兴地主势力的发展;使大国兼并小国,实现了区域性的统一,加速了全国统一的步伐等。

 

4.学法指导方面(1)通过本单元历史发展线索的教学,引导学生学会运用联系地、发展地眼光整体把握历史脉络的方法,以及从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之间相互作用推动历史进步的角度出发,学会运用唯物主义观点分析历史问题的方法。(2)引导学生阅读、理解、分析相关的历史材料,帮助学生逐步掌握从历史材料中获取有效信息,并利用有效信息解决问题的方法等。

重点、难点分析

 

1.重点分析:(1)本单元各历史时期的生产生活状况是重点。原始社会生产力极端低下,北京人使用天然火,打制石器,过着群居生活;山顶洞人已学会人工取火,开始使用磨制石器;半坡氏族和河姆渡氏族普遍使用磨制石器,开始有了原始农业、畜牧业和手工业。父系氏族时,随农业和畜牧业的发展,产品有了剩余,出现了私有财产和贫富分化。夏朝时,农业生产开始利用水利灌溉,社会经济继续发展。商朝时,生产工具和耕作方式都有较大改进;农业和手工业分工扩大,青铜器的制造水平很高。西周时,农业和手工业都有很大发展。春秋时,社会生产力显著提高,铁器的使用和牛耕的出现,使大量荒地被开垦,私田增多,土地私有制发展,阶级关系也相应变化。春秋后期,井田制瓦解,私人土地所有权被承认,新的剥削方式生产了。战国时期,封建制度确立,使社会经济有了更快的发展。(2)春秋战国文化是重点。文化是社会经济生活和政治生活的反映。伴随着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剧变和经济大发展,思想和科技更是出现了繁荣局面。思想方面,名家辈出,从各自的立场出发阐述自己的主张,形成了百家争鸣的局面。教育方面,官府垄断文化教育的局面被打破,私学形成。天文、立法、医学和建筑等方面也有了进步。文学艺术也有了发展等。

 

2.难点分析:(1)原始社会的解体和封建社会取代奴隶社会是难点。伴随着生产力的发展,父系氏族公社时期,产品有了剩余,出现了私有制和贫富分化,原始社会逐渐解体。奴隶社会代替原始社会,归根到底是生产力发展的结果,是阶级对立的产物。奴隶制虽然是残酷的,但它是人类历史的一大进步,它在一定程度上适应并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春秋战国时期封建制度取代奴隶制度,其根本原因也是生产力的发展。战国时期新的封建制度的确立,又反过来大大促进了封建经济的发展。战国时期大型水利工程的兴修、冶铁等手工业的发展、城市和商业的兴盛,表明了新的封建制度的强大生命力。(2)对春秋争霸战争的评价是难点。从战争的性质看,“春秋无义战”,其实质是奴隶主贵族扩张领土和掠夺财富的战争,给人民带来了深重的灾难。但从历史发展的角度看,争霸战争中大国兼并小国,实现了区域性统一,加快了统一的步伐;它在不同程度上削弱了奴隶主集团的势力,便利了新兴地主势力的发展;它客观上使华夏族同其他各族接触频繁,促进了民族融合。它同时还说明,分封制的政体形式此时已成为社会稳定与发展的障碍,以中央集权和大一统的形式取而代之,成为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等。

 

 

 

课堂教学设计

 

师:同学们,今天我们学习《中国古代史》。中国古代史从170万年前远古人类在我国出现开始到1840年鸦片战争前夕。这是我国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的历史。中国是世界上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中华民族对世界文明发展作出过重大贡献。从历史发展的阶段特征看,可以把中国古代史划分为六个时期,主要包括先秦时期;秦汉时期;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隋唐时期;五代辽宋夏金元时期;明清时期。这也是我们将中国古代史的教学内容分为六个单元的依据。(板书单元题目,并要求学生结合教材内容,从整体上把握这一单元的基本线索,总结阶段特征)

 

生:(按教师的要求学习)

师:本单元的断限是从170万年前元谋人的出现到公元前221年秦统一中国,包括原始社会、夏、商、西周、春秋和战国,经历了三种社会形态。这一时期的基本特征是原始社会的发展和解体时期;奴隶社会形成、发展、鼎盛时期;奴隶制向封建制过渡的社会大变革时期。三种社会形态更替的根本原因是生产力的发展所致。

 

一、   远古居民

师:我国在170万年前就有人类居住,中国是人类文明发祥地之一。从元谋人到启建立夏朝为止,为原始社会。其间分为原始群居时期、氏族公社时期和传说时期三个阶段。(要求学生根据教材,认识或掌握原始社会个阶段的生产生活状况)

生:(按教师的要求学习)

师:在原始社会的发展中,生产力起了决定作用。请大家结合教材内容,谈谈原始社会经济发展变化情况。

生:(阅读理解教材,发表看法)

师:大汶口文化晚期,由于生产的发展,贫富分化和私有产品的出现,家庭成为生产和消费单位,逐渐产生了阶级。尧舜禹传说时期,正处于我国原始社会向奴隶社会过渡的时期。(展示投影材料)

材料一  古人之,皆食禽兽肉。至于神农,人民众多,禽兽不足,于是神农因天之时,分地之利,制耒耜,教民农作。                                    

  —摘自《白虎通.号》

 

材料二  神农氏没,黄帝尧舜氏作。通其变,使民不倦,神而化之,使民宜之。宜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是以自灭枯之,吉无不利。黄帝尧舜垂衣裳而天下治,盖取诸乾坤。

                                   

     —摘自《周易秘义》

 

材料三  今大道既隐,天下为家,各亲其亲,各子其子,货力为己,大人世及以为礼,城郭沟池以为固。礼义以为纪,以正君臣,以笃父子,以睦兄弟,以和夫妇,以设制度,以立田里,以贤勇知,以功为己。故谋用是作,而兵由此起。

                    

            —摘自《礼记.礼运篇》

 

回答:

根据以上材料,从社会生产和社会组织两方面评述材料中反映的历史变化。

生:(阅读材料,获取信息,提炼观点,解决问题)

 

 

二、   夏朝

师:公元前21世纪,王位“世袭制”代替了“禅让制”,出现了“天下为家”的局面。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奴隶制国家夏朝建立了。奴隶社会代替原始社会是社会生产力发展的结果,是私有制发展的结果,是阶级对立的需要。夏朝创建了奴隶制国家机器,初创了水利灌溉技术,有了天文历法知识。(让学生阅读教材,简单把握夏朝的社会状况)

生:(按教师的要求学习)

 

三、   商朝

师:公元前16世纪,黄河下游的商部落灭夏建商。商朝是奴隶社会的发展时期。商朝有高度的奴隶制文明,青铜冶炼技术和甲骨文是商朝文明的突出特色。(让学生结合教材把握商朝的生产生活状况)

生:(按教师的要求学习)

师:我国著名史学考古学家夏鼐说:“商代文化实在是一个灿烂的文明……是一个高度发达的文明。”请结合史实论证这一观点,并说明商代文明在世界的特殊地位。

生:(史论结合地解决以上问题)

 

四、   西周

    师:公元前11世纪中期,西周建立。西周是我国奴隶社会的鼎盛时期。(展示投影材料)

材料一  昔武王克商,成王定之。选建明德,以藩屏周。

                         

                 —《左传》

 

材料二  天子适诸侯,曰巡狩;巡狩者,巡所守也。诸侯朝于天子,曰述职。……一不朝则贬其爵,再不朝则削其地,三不朝则六师移之。

                    

                           —《孟子.告子》

 

回答:

(1) 材料二所述的是一种什么制度?根据材料一说明这一制度推行的目的。

(2) 根据材料并结合教材内容概括诸侯有何义务?诸侯与天子之间呈何关系?

生:(阅读材料,提炼观点,解答问题)

师:西周实行分封制有什么作用?

生:(思考,作答)

    师:通过分封制,西周巩固了统治,发展了疆域,维系了奴隶主的等级制度。除此之外,西周还沿用了商朝以来的井田制。井田制是奴隶社会的土地国有制,是奴隶社会赖以存在的经济基础。请大家联系生产关系的概念分析井田制。

生:(联系生产关系的三要素分析井田制)

师:(对学生的分析结果加以点拨)总之,分封制与井田制对西周奴隶社会的兴盛起了重要作用。公元前841年,周厉王的暴政引发了“国人暴动”。“国人暴动”沉重打击了西周奴隶制王朝。西周末年,社会动荡不安,王室衰微,诸侯经常不来朝贡。公元前771年,西周被犬戎族推翻。

 

 

 

 

五、   春秋和战国时期

师:公元前770年,东周建立。东周分为春秋和战国两个阶段。公元前770年至公元前476年的春秋时期,是我国奴隶社会的瓦解时期;公元前475年至公元前221年的战国时期,是我国封建社会的开端。(要求学生结合教材中文字叙述,理清这一时期的基本线索,把握重要历史概念)

生:(按教师的要求学习)

师:春秋战国时期,我国社会发展的主要特征是什么?

生:(在分析教材的基础上,总结阶段特征)

师:这一时期是我国奴隶社会瓦解和封建社会形成时期,是社会大变革时期。(要求学生根据教材,把握春秋时期的政治经济状况)

生:(按教师的要求学习)

师:春秋时期的诸侯争霸,反映在政治领域中的实质问题是什么?

生:(思考,分析,作答)

师:实质是西周以来的分封制崩溃。在评价春秋争霸战争时,有人说:“春秋无义战”,也有人引用列宁的一段话作评:“历史上常常有这样的战争,它们虽然像一切战争一样不可避免地带来种种惨祸、暴行、灾难、痛苦,但他们仍然是进步的战争,它们促进了人类的发展,加速地破坏极端有害和反动的制度。”请大家联系春秋争霸的史实,评述以上观点。

生:(联系史实评述)

师:从战争的性质看,“春秋无义战”,其实质都是奴隶主贵族扩张领土和掠夺财富的战争,都给人民带来了深重的灾难。但从历史发展的角度看,争霸战争中大国兼并小国,实现了区域性统一,加快了统一的步伐;它在不同程度上削弱了奴隶主集团的势力,便利了新兴地主势力的发展;它客观上使华夏族同其他各族接触频繁,促进了民族融合。奴隶社会是如何瓦解的?

生:(思考,作答)

师:春秋时期铁器的使用和牛耕的开始,促使了农业生产的发展。由于使用铁制农具,私田被大量开辟出来。春秋后期,鲁国规定了由国家按田亩实有数目收税的制度,这就从法律上承认了私田的私人所有权,作为奴隶社会经济基础的井田制瓦解了。井田制的瓦解标志着奴隶社会逐步解体。随着封建土地私有制的形成,新兴地主阶级的经济势力越来越大,他们要求废除奴隶主贵族的特权,发展封建经济,建立地主阶级专政。战国时期,在新兴地主阶级推动下,各诸侯国先后变法,使封建制度得到确立。封建制度适应了生产力的发展。正如《吕氏春秋》记载:“公作则迟,有所匿其力也;分地则速,无所匿其力也。”在各国的变法中,商鞅变法比较彻底的。(展示投影材料)

甘龙曰:“不然!圣人不易民而教,知(同智)者不变法而治。因民而教,不劳而成功;缘法而治者,吏习而民安之。”

卫鞅曰:“龙之所言,世俗之言也。常人安于故俗,学者溺于所闻。……三代(按:夏、商、西周)不同礼而王,五伯(霸)不同法而霸。知者作法,愚者制焉;贤者更礼,不肖者拘焉。”

杜挚曰:“利不百,不变法;功不十,不易器。法古无过,循礼无邪。”

卫鞅曰:“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故汤武不易礼而王,夏殷不易礼而亡。反古者不可非,而循礼者不足多。”

孝公曰:“善!”以卫鞅为左庶长,卒定变法法令。

                              

  —摘自《史记.商君列传》

 

回答:

(1) 以上论战双方各代表什么政治势力?他们的根本分歧是什么?

(2) 甘龙、杜挚宣扬的“法古”、“循礼”的实质是什么?

(3) 以上材料反映了商鞅怎样的历史观?

生:(阅读材料,获取信息,提炼观点,解答问题)

    师:(1)商鞅代表新兴地主阶级,甘龙和杜挚则代表旧的奴隶主贵族势力。商鞅主张顺应时代发展变法,而甘龙和杜挚则主张遵循古法古礼而不变。(2)“法古”实质是取法古代奴隶社会的法规制度不变,“循礼”实质是维护奴隶社会的等级制度。(3)反应了商鞅的社会进步和发展的历史观。(展示投影材料)

材料一  令民为什伍,而相牧司连坐。不告奸者腰斩,告奸者与斩敌首同赏,匿奸者与降敌同罚。……有军功者,各以率受上爵。戮力本业耕织致粟帛多者复其身(免除徭役);事末利及怠而贫者,举以为收孥(官奴婢)。宗室非有军功者,不得为属籍。……而集小都乡邑聚为县,置令、丞,凡三十一县。为田阡陌封疆,而赋税平。平斗桶,权衡、丈尺。

                               

         —《史记.商君列传》

 

材料二   孝公用商鞅之法,移风易俗,民以殷盛,国以富强,百姓乐用,诸侯亲服。获魏之师,举地千里,至今治强。

                          

              —李斯《谏逐客书》

 

回答:

根据以上材料,评述商鞅变法的主要措施和结果。

生:(阅读材料,获取信息,总结观点,解答问题)

师:(针对学生作答的结果点拨)商鞅变法改变了秦国的旧俗,使秦国富强,为后来的统一创造了条件。商鞅变法为什么能成功?

生:(相互讨论,选派代表发表看法)

师:商鞅变法成功的原因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春秋战国时期,是我国奴隶社会逐步崩溃和封建社会开始形成的时期。商鞅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进行变法,顺应了历史发展的趋势。(2)商鞅在“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的思想指导下,提出的改革措施合乎秦国国情,顺应了新兴地主阶级的要求。(3)秦孝公信任、重用商鞅。(4)商鞅执行改革措施的坚决态度等。(让学生结合教材内容,列表归纳战国时期社会经济发展变化情况)

生:(按教师的要求学习)

 

 

六、   春秋战国文化

师:思想文化是一定历史阶段经济生活和政治生活的反映。春秋战国时期是我国古代历史上的大变革时期,也是文化繁荣时期。为什么在这一时期出现了文化繁荣局面?

生:(联系已有知识,思考,作答)

师:当时社会经济迅速发展,阶级关系剧烈变化,封建制度代替奴隶制度等因素,促成了文化的繁荣。思想方面,名家辈出,从各自的立场出发阐述自己的主张,形成了百家争鸣的局面。教育方面,官府垄断文化教育的局面被打破,私学形成。天文、立法、医学和建筑等方面也有了进步。文学艺术也有了发展等。(要求学生根据教材中文字叙述认识并掌握各个领域中著名代表人物及其思想或成就)

生:(根据教师的要求学习)

师:孔子的思想成就主要体现在那些方面?他在我国历史上有什么地位?

生:(结合教材,归纳,总结孔子的成就,并评价孔子)

师:战国时期,为什么在思想领域出现了“百家争鸣”的局面?

生:(结合时代背景,思考,作答)

师:战国时期,奴隶制度进一步崩溃,封建制度逐步形成。许多思想家从不同立场和角度出发,对当时的社会变革发表不同的主张。“诸子百家”纷纷著书立说,宣传自己的主张,批评其他学派,形成“百家争鸣”的局面。其中,墨、儒、道、法、兵家等学派影响比较大。(让学生比较各派别的思想主张,并分析个思想派别的影响及历史地位)

生:(比较,分析,形成认识性观点)

师:(让学生学习教材中《战国时期百家争鸣简表》,加深认识)

生;(按教师的要求学习)

师:为什么说法家的学说对战国时期的封建统治者最有用?

生:(思考,作答)

师:(对学生的思维结果点拨)法家的思想既符合当时历史的发展趋势,又符合封建统治者建立中央集权的需要,所以被战国后期最强的秦国所采用。(让学生列举科技、文学艺术等方面的成就)

生:(按教师的要求学习)

师:(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关系的角度出发,对本单元内容加以小结)

 

 

同步练习

一、   选择题

1、下列哪项生产技术是半坡氏族尚未掌握的?                         (A)

A.原始灌溉                B.建造房屋

C.用麻织布                D.制作陶器

2、判断原始社会后期出现贫富分化的主要依据是                       (D)

    A.《尚书》中的记载          B.陶钵口沿的符号

    C.居住区中的房屋高低        D.随葬品的悬殊

3、武王伐纣的性质属于                                             (C)

    A.平民与奴隶反抗压迫的斗争          B.国家之间的争霸战争

    C.奴隶主领导的推翻暴政的斗争        D.民族之间的相互征战

4、西周井田制规定                                                 (C)

   A.奴隶要向奴隶主交纳田租           B.井田可以转让或买卖

   C.诸侯要向周王交纳贡赋             D.井田由奴隶分散经营

5、战国七雄不断进行战争,而战国经济却得到发展,其根本原因是         (A)

   A.封建制度的确立适应生产力的发展    B.各诸侯国为争霸需要而注重生产

   C.商鞅变法推行重农抑商政策          D.农民的地位比奴隶提高

 

 

 

二、   非选择题

 

6、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今大道既隐,天下为家。各亲其亲,各子其子,货力为己。大人世及以为礼,……”。

                          

           —摘自《礼记.礼运篇》

 

材料二  “选择天下之贤可者,立为天子”“虽有农与工肆之人,有能则举之,高予之爵,重予之禄,任之以事……故官无常贵,而民无终贱,有能则举之,无能则下之。”

                    

                       —摘自《墨子》

 

材料三   “左右皆曰贤,未可也;诸大夫皆曰贤,未可也;国人皆曰贤,然后而察之,见贤焉,然后用之。”

                          

          —摘自《孟子》

 

回答:

(1) 材料一所反映的用人制度各是什么?分别实用于什么时期?

(2) 根据材料二概括墨子的用人主张。

(3) 根据材料三说明孟子选举贤人的标准和特点。

(4) 根据上述材料,说明个材料反应的时代特征。

 

答题思路:(1)禅让制、世袭制。前者是原始社会末期,后者是奴隶社会时期。(2)选举贤能。(3)根据国人的评价,并结合考察进行推举。(4)材料一反应的是原始社会末和奴隶社会初的情况;材料二、三反应的战国时期的情况。

7、春秋战国时期,我国社会发展的主要特征是什么?这一特征在经济、政治和思想文化领域里有哪些反映?其内在联系如何?

答题思路:特征:奴隶社会瓦解和封建社会形成。反映:出现了新的剥削方式;出现了诸侯国之间的争霸战争;各诸侯国新兴地主阶级先后开展了变法运动,封建制度逐渐确立;战国时期,农业、手工业和商业都有了很大发展;出现了“百家争鸣”。联系:经济的发展促进了社会制度的变革和进步,促进了科学文化的发展;社会制度的进步又促进经济和文化的发展。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09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