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文化 | 社会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教案试题 >> 历史教材 >> 教学设计 >> 正文
深圳育才三中追寻往事主
深圳中学高三阶段历史模
深圳中学:经济成长历程
深圳布吉高级中学经济史
孙曙光:必修一创新性试
孙曙光:新课标下的拓展
深圳布吉高中第二学期期
深圳:高三第一次历史调
06年深圳市高三历史第一
深圳南山区06年历史中考
最新热门    
 
深圳孙曙光老师的万里长城教学设计

时间:2009-10-18 17:07:45  来源:孙曙光老…
 

 

第十三课           万里长城

教学目标

一、            熟悉万里长城独特的建筑风格、复杂的建筑结构和浩大的建筑规模,认识万里长城是世界上修建时间延续最长、工程最为浩大的军事防御设施。

二、            理解万里长城既是拱卫中原王朝防御游牧民族袭扰的人工站略防线,同时又是农耕与游牧民族互市贸易、传播文明的生命线。它是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碰撞融合的历史见证。

三、            认识长城积淀和凝聚了丰富而深刻的思想内涵,它是中华民族勤劳智慧、刚毅坚强、开放交流、开拓进取和充满向心力与凝聚力的民族精神的象征。

四、            领悟“万里长城永不倒”是每位公民的责任,保护长城遗址是法制建设与道德规范迫在眉睫的任务。

教材分析

知识结构

一、       上下两千年,纵横十万里。

1、修筑长城的历史原因

2、两千多年各民族共建的历史丰碑

二、       军事防御工程奇观

1、精湛设计的完备防御体系

2、融军事工程、艺术与大自然为一体的建筑奇观

三、       有备则制人,无备则制于人

1、卓有成效的防御功能

2、进攻态势下的坚实基地

四、       孕育“塞上明珠”的生命线

1、互市贸易、屯田实边、开辟交通促进了农耕与游牧经济的双重发展

2、促进了先进文明的传播和边疆的开发

五、       凝聚农牧民族的历史丰碑

1、长城护卫下的双边和平交往

2、民族融合的历史见证

六、       中华民族精神的象征

1、开放革新精神的写照

2、灿烂博大文化的寓意

3、勤奋智慧、坚忍刚毅民族精神的象征

 

本课主要介绍列入《世界遗产名录》的万里长城举世浩大的工程规模及其内涵丰富的中华民族精神风貌。本课重点:了解万里长城独特的建筑风格、复杂的建筑结构和浩大的建筑规模,认识长城在中国历史发展进程中的作用和影响。

本课难点:1、认识长城在中国历史发展进程中的作用和影响;

          2、如何建立起对万里长城的保护法规和公民自觉的道德意识。

全课内容分六部分:第一部分《上下两千年,纵横十万里》,主要阐述修筑长城的目的,历代修建长城的概况,并阐述了古长城沿线基本上农耕区与游牧区的自然地理分界线,是生态环境差异及中原王朝人工防御屏障。

第二部分《军事防御工程奇观》,主要介绍了长城在施工、用料、选址、取材等方面的精湛设计,并叙述了长城是由点线面结合,敌楼、关城、烟墩彼此衔接汇组一体的雄险坚固的建筑结构,说明了长城是融军事工程、艺术与大自然为一体的世界建筑史上的一大奇观。

第三部分《有备则制人,无备则制于人》,着重介绍长城的军事防御功能。指出长城在冷兵器时代以守待攻、以逸待劳、以恒久的步兵阵势及炮火配置能摧垮驰骋纵横的游牧民族的骑兵优势,阻敌于境外其防御作用是卓有成效的。同时通过史证,进一步指出长城是一种积极防御又积蓄力量,以利进行新攻击的前进基地。

第四部分《孕育“塞上明珠”的生命线》,这一节主要阐述了长城对塞上经济开发的历史作用。指出长城的御边功能捍卫了中原社会生活和经济的发展,而在此基础上,以长城沿线为基础的互市贸易、屯田实边、开辟交通既推进了中原经济的发展,又发挥了传播先进文明和开发边疆互利和好的作用,故称长城又是孕育“塞上明珠”的生命线。

第五部分《凝聚农牧民族的历史丰碑》,着重阐明长城是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碰撞融合的历史见证,是中华民族内部从战争兵灾走向和睦共处凝聚一体的历史丰碑。战则两损,和则两全,指出了只有在凭借长城护卫有效的前题下,各民族之间才有可能实现长期有序的经济文化交往,消除隔阂,增进感情,融汇一体,构建了中华民族的大家庭,使辽阔的疆域成为祖国牢不可破的组成部分。

教材在第三至第五部分分别从军事、经济、政治等方面阐述了长城在历史上所起的作用。

第六部分《中华民族精神的象征》,通过史例佐证诠释了长城是中华民族开拓进取、勤奋智慧、坚忍刚毅而又充满向心力与凝聚力的民族精神的象征,万古长存!

 

本课在前言部分简要介绍了在仅有简陋手工劳动工具的农耕时代,筑起如此耗费工时而又气势磅礴的地上长龙,需要实施多么博大的组织力量、无坚不摧的韧性和捍卫家园的决心?并圈点了长城体现了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顽强生命力,熔铸了中华民族博大文化精神,积淀与凝聚了丰富深刻的思想内涵。寥寥数语,便诠释了万里长城入选《世界遗产名录》的资格优势。

 

一、上下两千年,纵横十万里,教材第一段正文介绍了长城起源于两千多年前春秋战国时诸侯列国利用山河之险构筑城堡长墙的防御设施。秦始皇统一中原后,拆除列国城桓,同时保留了北部边塞的城墙,并进一步连贯加固形成抗御匈奴袭掠的军事防御工程。绵延上万里,即“万里长城”名称的由来。

教材第二段正文介绍了古长城沿线基本上与农耕区与游牧区的自然地理线相吻合,是生态环境差异和农牧民族冲突的历史产物。其中有一幅彩像插图《长城》,展示了长城跨山越岭,起伏盘旋,纵横绵延而蔚为壮观的雄姿。小字部分是世界遗产委员会关于长城入选世界遗产名录时对长城的评价,简扼概况了长城入选的原因:(1)、秦始皇筑长城迄今已有两千多年漫长历史岁月,是世上最悠久的人工设施巨大工程;(2)、长城历代不断修筑,成为世界上最长的军事设施。它在军事、文化、艺术上的价值无与伦比。

另一段小字《辽史。营卫志》指出了“长城以南,耕稼以食,桑麻以衣,宫室以居”是农耕定居生活;而“大漠之间,多寒多风,畜牧畋渔以食,皮毛以衣,转徒随时,车马为家。”是畜牧游迁生活,从而诠释了这条军事设施客观上与经济生态地理走向相吻合,南北生产方式与生活习俗有异。

第三段正文阐述了三个论点(1)、历代少数民族一旦跨越长城,入主中原也曾相继构筑长城,目的也是防御大漠塞外游牧民族劫掠,从而指出长城是两千多年由各民族共同建筑的历史丰碑。(2)、原则上长城是护卫中原的战略防线,但因历代王朝戎边疆域控制版图有别,所以长城并非总是位于最前沿的边境线,其位置也时常有变化。(3)、长城的设置仅是历史上兄弟民族之间生产方式有异的冲突产物,历史的最终归宿是走向融合与统一,所以两城两侧都是中华民族,她绝非国境线。小字部分介绍了长城在历史上三次重大的修筑过程,即秦代、汉代与明代的修筑概况。汉代长城西至今甘肃敦煌,并延伸防御体系至新疆罗布泊。建筑材料以夯土为主,今仅剩少量残峘断壁;而明代长城东起辽宁鸭绿江,西至甘肃嘉峪关,多用砖石砌成,内填土石,异常坚固,今天留存于世,雄姿不减。并指出中国历代修筑长城总长度超过十万里。

其间一插彩像《汉长城遗址》从斑剥断峘残壁上透有肃瑟荒凉之感,但仍显现出一股雄浑气势,令人震撼,惊叹造功不凡。另有一幅《长城分布示意图》,将秦、汉、明三代长城的地理走线共展一图,明显可见秦长城东起辽东,西达甘肃临洮,其走向勾划受秦代版图局限,基本上在黄河中下游。汉代长城东西走线最遥长,东已跨越今天中国版图;西至罗布泊区域,沿黄河河套全程走线,北部拓疆最为广浩,但中间偶有不连贯的断层。明代长城东起鸭绿江,西至嘉峪关,全程连贯,东段基本沿续秦代长城走线,西段则依势力所及。

 

 

军事防御工程奇观,这一目着重介绍了长城的工程设计及其建筑结构的特点。在施工设计上,点线面结合,由军镇、关城与隘口有机联络,将敌楼、城堡、烟墩沿线一体,依山势走向,据险峻地理而抉址,构思精巧,锐不可挡,从而构成完整的防御体系。在建筑结构上,墙体多用砖石砌成,结构由由城墙、敌台、关隘、烟墩、城堡等各部分构成,传递信息、防守据点、指挥中心、扼守咽喉、射孔、嘹望、屯兵、仓储、民居、衙署、营房、寺庙各功能齐全。两段小字附录,一段小字介绍了建筑材料以土、石为主,青砖与加工条石为辅,建筑方法有版筑夯土、砖石混砌等五种工艺。另一段小字则介绍了城墙的结构及各个部件的军事与生活功能,并配合一彩图《司马台长城敌台》。这一段长城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重点圈划选入名录的部分,从图像中可以看见敌台屹立在墙体上,部分凸出墙外,四面配有箭窗,步兵与炮兵齐备,并可侧面射杀攻城敌兵。有一段小字,是英国史学家斯坦因《西城考古记》对长城汉代西部遗址发出的观后惊叹,从而烘托了长城工程的举世震撼之魅力。最后一段正文,总结了长城防御体系的特点:由城墙、敌台、关隘、烟墩点线面有机衔接,功能齐备,兼备防御、预警、后勤配置的军事防御工程;是融军事工程、艺术与大自然为一体的建筑奇观。

 

三、有备则制人,无备则制于人,本目重点阐述了长城的军事防御功能,它申明了两个要点:(1)、卓有成效的防御功能。(2)、进攻态势下的坚实基地。第一、二段正文介绍了长城防线,体现的是中国兵家“有备则制人,无备则制于人”的战略思想。“有备则制人,无备则制于人”这名言出自西汉政治家桑弘羊的《盐铁论。俭固第五十》。西汉桑弘羊认为,“不能无城堡而御强暴”,“有备则制人,无备则制于人”。有了准备就可掌握主动,没有准备就会被别人所制,陷于被动。长城就自身价值来说就是“有备则制人,无备则制于人”的战略防御设施。由于游牧骑兵出没无常,纵横驰骋。若与汉族步阵正面交锋,锐不可挡。但他们快速侵扰见长,恒久的攻城战却非所长。长城是一道横亘的坚固屏障,在冷兵器时代,驻守长城部队以逸待劳、以守摧攻,往往使少数民族袭掠优势化解。在明代,由于火炮与火器应用与实战,攻城之矛与守城之盾都有了硬件上的更新和充实,火力双方见长。但毕竟汉族在火器技艺上要高胜于少数民族,致使游牧民族的攻城之役无计可施。小字部分介绍了明代隆庆、万历年间,张居正起用戚继光主持边务,不仅建立起明代五十年的边防优势,也为清代因边塞安康带来两百年太平盛世创造了条件,从而体现了“有备则制人”的战略构想。另一段文字介绍了秦朝“却匈奴七百余里,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马”,汉武帝“设屯戎以守之”,使边境安宁,指出了秦汉长城“有备无患”,拒敌于境外的功得无量。而宋代由于石敬瑭割燕云十六州,使长城东段陷入契丹族辽国之境,中原沃土暴露在游牧民族铁蹄兵锋之下,使两宋王朝长期在军事上陷入被动困境,从而以史例诠释了“无备则制于人”的道理。

 

第三段正文介绍了一旦中原王朝国势强盛、兵强马壮,转入战略进攻态势时,长城的沿线设施便随兵马的挺进而向塞外延伸,提供了交通供给之便,为新的进击奠定了前进基地。小字同时指出,历史上秦始皇、汉武帝包括明初在军事上取得支配性胜利的同时修建长城,就不是单纯的消极防御之措,而且一种积极防御、主动进击手段的战略谋略。另一段小字引文明代尹耕《塞语》指出:长城在明代体现了兵家进攻之锋芒。它长期阻挡并挫败了塞外的攻城部队。还可以坐待部队的调集与增援,可以保障军粮的供给和兵民生活的安康,可以主动设谋伏击与突击外敌,可以使敌方进退两难而从此不敢贸然南下,从而进一步诠释了长城“有备则制人”的战略构想的实践效果。插图《明佛郎机大炮》介绍了火炮利器在长城的配置下发挥了守卫的优势。

 

(四)孕育“塞上明珠”的生命线,本目阐述了长城对塞上经济的积极作用。它说明了两个问题:(1)、长城的御边功能为中原王朝提供了财产安全和经济发展保障。而以长城沿线互市贸易又成为推动中原经济互通有无和发展经济的重要因素。(2)、因充实边防而采取的屯田实边、辟置郡县、调集军粮装备、开辟交通网道加上互市贸易等一系列配套措施的落实,长城又发挥了向塞外传播先进文明,开发边疆经济,孕育“塞上明珠”的生命线的作用。附录两段小字介绍了汉武帝时,一扫汉初牲畜奇缺状况,中原已是“马牛放纵,畜积布野”,大批畜力兴旺极大提高了中原地区社会生产力。而明代万历年间汉蒙和议后,每年节省了大量军费开支,汉蒙边境互市贸易也使中原地区受益匪浅。后一段小字佐证了上述第二个要点。从出土的大量秦汉文物表明,塞外在秦汉时已使用牛耕铁犁以及货币和度量衡,且与内地并无差异。明代隆庆和议后,长城沿线商贸兴旺“无异于中原”,“田野日辟,商贾日通,边民始知有生之乐”,真实体现了汉蒙和议后交融和睦,共为中华大家庭之一体的兴旺盛况。第三段小字材料介绍了明万历年间张家口一带输入罗缎丝绸布帛,开设众多专业货铺,进行商贸交易的繁旺景象。

 

(五)凝聚农牧民族的历史丰碑,本目阐述了战争只会给交战双方人民带来的兵祸灾难,而经贸合作交往才会对双方带来繁茂兴旺的道理。并指出,正是凭借长城的防卫得力,游牧民族才会选择与汉族经贸互利和文化情感的交流,从而消除敌对隔阂,互相熏陶彼此融合一体,构建了明清以来中华主脉的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与巩固。附录两段小字,一段小字介绍了汉代中原“牛马布野,三世无犬吠之警”的局面,即战灾兵祸减少,中原王朝安康的局面寄赖于长城有效的御边之功。而漠北匈奴墓中出土的铁制农具,说明中原先进生产方式对塞外民族产生了深远影响。而晚明时,蒙古族已是瓜果蔬菜“种种俱备”,塞外兴建规划新城,垦田万倾,生动描绘了漠北蒙古汇融明代生产方式后的重大变化。另一段小字材料是总结归纳,申明了中国历代少数民族就是沿着长城这条军事、经济和文化的分聚线,逐步融入汉族之中。两幅彩图,一是《汉匈奴族牛形铜饰》,其雕塑工艺、铜饰纹样,显然是接受了汉族文化的成果。而《三娘子庙》则介绍了为促进汉蒙和睦的蒙古可汗之妻三娘子庙宇。她在位时采取与明朝友好相处政策,使汉蒙和睦长达四十多年,促进了蒙古族经济文化的发展。

 

(六)、中华民族精神的象征,本目重点阐述了长城蕴含的中华民族精神,它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勇于开拓进取、和充满向心力与凝聚力。汉代开发经营西域,汉唐开凿长城沿线的丝绸之路,贯通中西;以及历代民族在长城沿线的边贸和平交往,表达与谱写了中华民族主动贯通中西交往的博大胸襟,并见证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在碰撞中融汇一体的友好篇章。(2)、在地球上如此险峻地段,依靠如此简陋的手工劳动工具,用血肉之躯建筑起如此工程精巧、气势磅礴而震撼世界的地上长龙,显示出中华民族坚忍刚毅和勤劳智慧的精神。(3)、因长城而衍生的文化篇章灿烂夺目,异彩纷呈。巨型书画石刻、石窟、墓砖壁画、诗赋、歌曲、乐舞世代传颂,无不与长城的精神有关。显示了中华民族博大精深的灿烂文化风彩与豪情壮志。小字中指出“把我们的血肉筑成我们新的长城”一曲国歌,汇融了中华民族热爱和平、不畏强暴、勇于奋斗的钢铁意志。小字中举证敦煌与大同云冈石窟、嘉峪关魏晋墓砖壁画《驿使图》、武威发掘的铜奔马以及长城为图案的挂毯,这一系列蕴涵文化寓意的艺术精品都形象化地诠释了长城的文化精神。插图《甘肃武威出土的铜奔马》是形象诠释塞外与中原文化融汇一体的艺术写照。最后一段小字作为课文结束语,指明了长城军事防御价值早已不存在,而作为凝聚中华民族的历史丰碑它将万古长存,概括点明了长城永恒的历史价值和深远意义。

 

 

教学过程

教学方案一(常规教学方案):

本课内容繁多,课文篇幅较长,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注意把握重点,围绕万里长城防御体系的特点,认识万里长城是世界上修建时间延续最长、工程最为浩大的军事防御设施。但它同时又是凝聚着中华各民族之间军事、经济与文化交往的历史纽带。认识长城积淀和凝聚了丰富而深刻的思想内涵,它是中华民族勤劳智慧、刚毅坚强、开放交流、豪情进取的充满向心凝聚力的民族精神的象征。

 

一.导入部分:

导入示例一:开始时,教师可以用多媒体展示万里长城的巍峨雄姿,以图像或题词导入教学,又以影视音像结束前言。首尾呼应、结构精致,将一条横贯东西、逶迤曲折的人工长城演绎成融会古今、坚强刚毅的人文长城。上课始,可充满激情地朗读了世界各国元首献给长城的题词:


师:八达岭长城作为中国最早向国内外游人开放的长城景区和国家重要的礼宾接待地,已先后接待过包括尼克松、里根、福特、卡特、布什、田中角荣、戈尔巴乔夫、叶利钦、蓬皮杜、撒切尔夫人、希恩、伊丽沙白二世、明仁天皇和皇后等在内的374位外国元首和首脑。如此众多的世界风云人物纷至踏来,游览长城风光,这在世界其他名胜古迹中也是罕见的。英国女王伊丽莎白游览长城以后,留下了这样的题词:“我到过世界上的许多地方,中国的万里长城是最美的!” 西班牙首相阿斯纳尔游览长城以后,留下了这样的题词:“对于凝聚着中国千年文明、智慧和力量的长城,我深表敬佩”。美国总统克林顿游览长城以后,留下了这样的题词:“长城是一个奇迹,一个由伟大的民族创造的伟大的奇迹。”听完这些国家元首的题词,你有些什么感受?而后进入课文。

 

导入示例二:教师采用多媒体展示学生较熟悉的《万里长城》电视片录像,教师同时进行激情洋溢的介绍:“长城是中国也是世界上修建时间延续最长、工程量最大的一项古代防御工程。自公元前七八世纪开始,延续不断修筑了2000多年,分布于中国北部和中部的广大土地上,历代总计长度达50000多公里,被称之为“上下两千多年,纵横十万余里”。如此浩大的工程不仅在中国就是在世界上,也是绝无仅有的。长城飞舞于苍茫的云海之中,给人以力的震撼,神的惊愕和美的享受。长城的主体工程是绵延万里的高大城墙,它塑造出奔腾飞跃、气势磅礴的巨龙,从而成为中华民族的象征。”而后进入课文。

 

二.上下两千年,纵横十万里

 

首先,教师用屏幕展示长城气势磅礴的规模图画,引导学生阅读世界遗产委员会关于长城的描述一段话,点明长城入选联合国世界文化遗产的依据所在:(1)、秦始皇筑长城迄今已有两千多年漫长历史岁月,是世上最悠久的人工设施巨大工程;(2)、长城历代不断修筑,成为世界上最长的军事设施。它在军事、文化、艺术上的价值无与伦比。

 

其次,教师可以提出问题:“修筑万里长城的历史原因是什么?它名称的由来是怎么回事?”

提示:长城起源于两千多年前春秋战国时诸侯列国利用山河之险构筑城堡长墙的防御设施。秦始皇统一中原后,拆除列国城桓,同时保留了北部边塞的城墙,并进一步连贯加固形成抗御匈奴袭掠的军事防御工程。绵延上万里,即“万里长城”名称的由来。

然后指导学生阅读课本一段小字《辽史。营卫志》: “长城以南,耕稼以食,桑麻以衣,宫室以居”是农耕定居生活;而“大漠之间,多寒多风,畜牧畋渔以食,皮毛以衣,转徒随时,车马为家。”是畜牧游迁生活,从而引导学生得出结论:长城这条军事设施客观上与经济生态地理走向相吻合,南北生产方式与生活习俗有异。所以说古长城沿线基本上是农耕区与游牧区的自然地理分界线,是生态环境差异及中原王朝人工防御屏障。

 

提问:为什么说长城是两千多年由各民族共同建筑的历史丰碑?长城的位置是否总是位于最前沿的边境线?长城是否就是古代中国的国境线?

提示:(1)、历代少数民族一旦跨越长城,入主中原也曾相继构筑长城,目的也是防御大漠塞外游牧民族劫掠,所以说长城是两千多年由各民族共同建筑的历史丰碑。(2)、原则上长城是护卫中原的战略防线,但因历代王朝戎边疆域控制版图有别,所以长城并非总是位于最前沿的边境线,其位置也时常有变化。(3)、长城的设置仅是历史上兄弟民族之间生产方式有异的冲突产物,历史的最终归宿是走向融合与统一,所以两城两侧都是中华民族,她绝非国境线。

 

提问:小字部分介绍了长城在历史上三次重大的修筑过程,即秦代、汉代与明代的修筑概况。另有一幅《长城分布示意图》,将秦、汉、明三代长城的地理走线共展一图。同学们阅读了小字内容,又观看了《长城分布示意图》后,你们得出了什么结论?

 

提示:汉代长城西至今甘肃敦煌,并延伸防御体系至新疆罗布泊。而明代长城东起辽宁鸭绿江,西至甘肃嘉峪关。从图上明显可见秦长城东起辽东,西达甘肃临洮,其走向勾划受秦代版图局限,基本上在黄河中下游。汉代长城东西走线最遥长,东已跨越今天中国版图;西至罗布泊区域,沿黄河河套全程走线,北部拓疆最为广浩,但中间偶有不连贯的断层。明代长城东起鸭绿江,西至嘉峪关,全程连贯,东段基本沿续秦代长城走线,西段则依势力所及。

 

教师最后给予总结点拨:从规模上,长城之长有两个概念,一是总长度之长,二是修筑时间之长。在长度上,秦朝、汉朝与明朝所修筑长城工程最为浩大,均有万里之遥。如果把二十多个王朝历代修筑长城总长度相加,即在十万里之上。古代民众在没有机械装置又身处山峦险峻之处,仅凭身躯血汗在崇山峻岭与悬崖绝壁上开凿出如此精湛辉煌工程令世人惊叹。仅一次修长城的砖石,如果用来建造一座厚一米,高五米的城墙即能围绕地球转一圈有余!长城东起辽宁鸭绿江畔,西至甘肃嘉峪关。过去大家一直认为长城的东起点是山海关,其实这是一个误会。考古学家1992年已经证实,鸭绿江畔辽宁丹东虎山南麓才是长城的东起点,史书也佐证了这一考古发现 绘制在地图上的明代(公元1368-1644)长城,它延续了历代修建的长城,是中国历史上的最后一道防线。1987年,长城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遗产名录》。2002年11月,被称为“水上长城”的九门口长城作为万里长城的子项目也成功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城在水上走,水在城中流”,是人们对九门口长城的形象描述。这个中国长城的唯一一段水上长城,坐落在辽宁省绥中县,也是一个非常完整、严谨的军事防御体系。

 

 

三.军事防御工程奇观

 

这一节着重介绍了长城的工程设计及其建筑结构的特点。教学目标规定课文的重点之一就是熟悉万里长城独特的建筑风格、复杂的建筑结构和浩大的建筑规模,认识万里长城是世界上修建时间延续最长、工程最为浩大的军事防御设施。所以讲解务求准确到位。

 

可以先提出问题:长城的工程设计及其建筑结构有什么特点?

然后在指导学生阅读课文的基础上引导出以下结论:

提示:在施工设计上,点线面结合,由军镇、关城与隘口有机联络,将敌楼、城堡、烟墩沿线一体,依山势走向,据险峻地理而抉址,构思精巧,锐不可挡,从而构成完整的防御体系。在建筑结构上,墙体多用砖石砌成,结构由由城墙、敌台、关隘、烟墩、城堡等各部分构成,传递信息、防守据点、指挥中心、扼守咽喉、射孔、嘹望、屯兵、仓储、民居、衙署、营房、寺庙各功能齐全。

教师要充分利用课文中两段小字信息,一段小字介绍了建筑材料以土、石为主,青砖与加工条石为辅,建筑方法有版筑夯土、砖石混砌等五种工艺。另一段小字则介绍了城墙的结构及各个部件的军事与生活功能,并配合一彩图《司马台长城敌台》给予铨释。

最后教师要总结长城防御体系的特点:由城墙、敌台、关隘、烟墩点线面有机衔接,功能齐备,兼备防御、预警、后勤配置的军事防御工程;而且装饰砖雕精美,是融军事工程、艺术与大自然为一体的建筑奇观。为了进一步说明长城是世界建筑奇观,教师可以比较性地指出:如此浩大的工程不仅在中国就是在世界上,也是绝无仅有的,因而在人们心目中长期以来就与罗马斗兽场、比萨斜塔等列为中古世界七大奇迹之一。与其他国家残留的历史建筑遗迹相比,修造长城的目的与功用与它们不同。因为中国历史上的巨大工程,从不为宗教祭祀或君王墓葬等原始行为,皆为兴利的公共事业举措。

 

4有备则制人,无备则制于人

本目重点阐述了长城的军事防御功能。这也是课文的重点之一,因为它涉及的是长城的主要历史作用之一。教师可以先设计一段开场白:

“如今,人们站立关前,也许会感叹古时的雄关险隘只能为锦绣山河平添几许景致,但当年设关却不是为了应景,而是为了御敌。诚如西汉桑弘羊所说,“有备则制人,无备则制于人”。边关将士按剑餐风、枕戈待旦,不知留下多少慷慨悲歌的英雄故事。长城就自身价值来说就是“有备则制人,无备则制于人”的战略防御设施。龟鳖有甲,所以狐貉不能够擒拿它来吃掉;蝮蛇有毒腺,所以人们害怕它而不敢轻视。因此说,有准备就能够有机会制服别人,没有准备就很容易被别人制服。战争准备是争取战争主动权和取得战争胜利的可靠保证. 古代兵家认为.战争的准备是多方面的. 强调用兵作战应遵循先要做到保护自己立于不败之地,然后再寻机破敌。------”

 

然后设问:有人认为修筑长城劳民伤财,弊多利少,你怎么看待这个问题?

提示:由于视角和价值取向的差异,不同时代不同人群的心目中长城所象征的底蕴不那么一致是十分自然的。孟姜女哭长城的故事中,长城便作为专制残暴的象征,备受劳苦大众诅咒。修筑长城,从政治上讲,在当时当地,是一项积极的治国措施。政治是不流血的战争,战争是流血的政治。修筑长城,虽耗资巨大,但它比起流血的战争要好得多。在一个时期内,保持了政治平衡,把发生战争的危险降到了最低点。一个朝代、一个国家,只有在政治上采取积极的治国措施,军事上采取积极防御的战略,才能国泰民安。战争使人民流离失所,死于战乱者不计其数。长城保护了中华民族的繁衍生息,减少了战争的发生。只要边关无战事,人民就会安居乐业。由此可见,长城防御与政治稳固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长城在稳定民心,威慑敌对势力方面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再设问:为什么说长城在冷兵器时代是具备卓有成效的军事防御功能?又为什么说长城是在进攻态势下的坚实前进基地?

提示:由于游牧骑兵出没无常,纵横驰骋。若与汉族步阵正面交锋,锐不可挡。但他们快速侵扰见长,恒久的攻城战却非所长。长城是一道横亘的坚固屏障,在冷兵器时代,驻守长城部队以逸待劳、以守摧攻,往往使少数民族袭掠优势化解,其阻敌于境外其防御作用是卓有成效的。而一旦中原王朝国势强盛、兵强马壮,转入战略进攻态势时,长城的沿线设施便随兵马的挺进而向塞外延伸,提供了交通供给之便,为新的进击奠定了坚实前进基地。

教师要介绍小字部分的内容:明代隆庆、万历年间,张居正起用戚继光主持边务,不仅建立起明代五十年的边防优势,也为清代因边塞安康带来两百年太平盛世创造了条件,从而体现了“有备则制人”的战略构想。另一段文字介绍了秦朝“却匈奴七百余里,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马”,汉武帝“设屯戎以守之”,使边境安宁,指出了秦汉长城“有备无患”,拒敌于境外的功得无量。而宋代由于石敬瑭割燕云十六州,使长城东段陷入契丹族辽国之境,中原沃土暴露在游牧民族铁蹄兵锋之下,使两宋王朝长期在军事上陷入被动困境,从而从正反两方面以史例诠释了“有备则制人”和“无备则制于人”的道理。

 

 

五.孕育“塞上明珠”的生命线

这也是课文的重点之一,因为它涉及的也是长城的主要历史作用之一。先引导学生一块儿阅读课文中附录两段小字的信息,一段介绍了汉武帝时,一扫汉初牲畜奇缺状况,中原已是“马牛放纵,畜积布野”,大批畜力兴旺极大提高了中原地区社会生产力。而明代万历年间汉蒙和议后,每年节省了大量军费开支,汉蒙边境互市贸易也使中原地区受益匪浅。后一段小字介绍了从出土的大量秦汉文物表明,塞外在秦汉时已使用牛耕铁犁以及货币和度量衡,且与内地并无差异。明代隆庆和议后,长城沿线商贸兴旺“无异于中原”,“田野日辟,商贾日通,边民始知有生之乐”,真实体现了汉蒙和议后交融和睦,共为中华大家庭之一体的兴旺盛况。第三段小字材料介绍了明万历年间张家口一带输入罗缎丝绸布帛,开设众多专业货铺,进行商贸交易的繁旺景象。

 

然后设问:为什么说长城促进了边疆经济和贸易的发展?长城是孕育“塞上明珠”的生命线?

提示:构筑、护卫长城防线刺激了边地经济的发展,屯田实边、辟置郡县基本上以长城为轴心或以之为后盾向外辐射扩展。很多处女地垦为良田,盐碱不毛之地也得到最大限度的开发。 道路通畅、交通发达是经济发展的表现,又是促使经济进一步飞跃的前提。边疆交通网络最初也是为满足长城防务的军事需要而建立起来的。畅达无阻的交通网道是运输粮草装备、调集兵马,使长城防线贯通一气的动脉。长城防线有效地保卫着屯田、交通和马市贸易的顺利进行,为边疆地区经济开发提供了和平安定的环境。而为巩固长城边防所实施的屯垦实边方略,所修筑的交通网道,所开设的马市则是直接刺激边疆经济开发繁荣的契因。从这个意义上看,长城确乎发挥了传播文明、促进边疆经济开发、孕育“塞上明珠”的生命线作用。

 

六.凝聚农牧民族的历史丰碑

这也是课文的重点之一,因为它涉及的也是长城的主要历史作用之一。先引导学生一块儿阅读课文中附录两段小字的信息,一段小字介绍了汉代中原“牛马布野,三世无犬吠之警”的局面,即战灾兵祸减少,中原王朝安康的局面寄赖于长城有效的御边之功。而漠北匈奴墓中出土的铁制农具,说明中原先进生产方式对塞外民族产生了深远影响。而晚明时,蒙古族已是瓜果蔬菜“种种俱备”,塞外兴建规划新城,垦田万倾,生动描绘了漠北蒙古汇融明代生产方式后的重大变化。另一段小字材料是总结归纳,申明了中国历代少数民族就是沿着长城这条军事、经济和文化的分聚线,逐步融入汉族之中。两幅彩图,一是《汉匈奴族牛形铜饰》,其雕塑工艺、铜饰纹样,显然是接受了汉族文化的成果。而《三娘子庙》则介绍了为促进汉蒙和睦的蒙古可汗之妻三娘子庙宇。她在位时采取与明朝友好相处政策,使汉蒙和睦长达四十多年,促进了蒙古族经济文化的发展。

 

然后设问:为什么说长城见证了中华民族历史上的友好融合过程?长城是凝聚农牧民族的历史丰碑?

提示:应当看到,中原王朝与北方游牧民族在那兄弟阋墙、兵戈相向的历史岁月,为了保障自身安全和获取财富,双方征伐边疆是很正常的事情。然而双方在历史的碰撞中也逐渐认识到了战争只会给交战双方人民带来的兵祸灾难,而经贸合作交往才会对双方带来繁茂兴旺的道理。正是凭借长城的防卫得力,游牧民族才会选择与汉族经贸互利和文化情感的交流。中国历代少数民族就是沿着长城这条军事、经济和文化的分聚线,与汉族增进感情,消除隔阂,在思想文化、生活习俗上逐步融入汉族之中。从而互相熏陶彼此融合一体,最终构建了明清以来中华主脉的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与巩固。

 

 

七.中华民族精神的象征

 

设问: 长城的精神价值体现在哪些方面?  

这是课文的重点之一,也是教学的难点。教师先不忙于让学生马上回答,而是自己先发表一点看法,作一番开场白:在古代,万里长城发挥过极大的军事效用,随着时代的更替,特别到了封建社会末期,长城的实用价值逐渐消减。到了清代,满族作为北方民族入主中原,同时又征服了北方其他民族,于是,在明代作为边境的万里长城,失去了军事防御方面的价值。清末列强侵凌,改从沿海入侵,而且使用飞机大炮,长城的军事防御作用完全丧失。随着长城实用价值的消失,长城的精神作用却日益彰显。万里长城作为中国人在抵抗近代列强入侵时的心理上的长城,中国人以万里长城自豪,要为保卫长城而与入侵之敌作殊死战斗,长城成为凝聚全民族意志的精神支柱。抗战时代,一曲《长城谣》,不知鼓舞起多少中国人抗日的壮志,而诗人田汉所作的《义勇军进行曲》,号召中国人起来“把我们的血肉,筑成我们新的长城”,被西方誉为“中国的马赛曲”,现在已经成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国歌。万里长城具有实用价值和精神价值,现在尤其是精神价值发挥更大的作用。万里长城显示出我们祖先的智慧和毅力,在启发着我们发奋图强的壮志雄心。

 

那么,除了老师总结的万里长城象征着中华民族热爱和平、不畏强暴、勇于奋斗的钢铁意志之外,你认为万里长城还象征着中华民族哪些伟大的精神?

 

教师可以提示课文中谈到西域行政的设置和丝绸之路的开拓以及小字中举证敦煌与大同云冈石窟、嘉峪关魏晋墓砖壁画《驿使图》、武威发掘的铜奔马以及长城为图案的挂毯,插图《甘肃武威出土的铜奔马》,这一系列蕴涵文化寓意的艺术精品都形象化地诠释了长城的文化精神。启发学生得出以下结论:

提示:(1)、勇于开拓进取、和充满向心力与凝聚力。汉代开发经营西域,汉唐开凿长城沿线的丝绸之路,贯通中西;以及历代民族在长城沿线的边贸和平交往,表达与谱写了中华民族主动贯通中西交往的博大胸襟,并见证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在碰撞中融汇一体的友好篇章。

(2)、在地球上如此险峻地段,依靠如此简陋的手工劳动工具,用血肉之躯建筑起如此工程精巧、气势磅礴而震撼世界的地上长龙,显示出中华民族坚忍刚毅和勤劳智慧的精神。

(3)、因长城而衍生的文化篇章灿烂夺目,异彩纷呈。巨型书画石刻、石窟、墓砖壁画、诗赋、歌曲、乐舞世代传颂,无不与长城的精神有关。显示了中华民族博大精深的灿烂文化风彩与豪情壮志。

 

老师进行课文总结如下:

 

随着历史的前进和社会的发展,封建制度已进了历史博物馆,与之共兴衰、同荣谢的长城也完成自身的使命,昔日刀光剑影的战场变成了锦绣河山。今天,长城虽然已经失去了它在历史上曾经起过的巨大防御作用,但是两千多年来长城在中国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方面产生的积极效应构成中华民族心理认同的客观依据。而这种底蕴、内涵又与长城极为雄伟博大的景观所激发出的豪情壮志,完美和谐地融为一体。上下两千年,纵横十万里,最终积淀、熔铸成聪明智慧、艰苦勤奋、坚韧刚毅、开拓进取和充满向心凝聚力、维护统一、热爱祖国的民族精神的象征。今天,兄弟民族之间早已千年干戈化玉帛,但作为碰撞中融合的历史见证,作为凝聚中华民族的历史丰碑,长城将万古长存!长城在历史上的作用应该充分肯定,长城所象征的民族精神更应该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发扬光大。[NextPage]

教学方案二(研究性学习活动课方案)

设计活动建议:

建议四个邻近的学生为一个小组,由组长、电脑员、资料搜索员组成,对老师布置的问题可以抉择一至两个开展研究,搜取充足的资源信息,作为辩论的论据,尽可能做成简短的课件上台展示,也可以做成书面报告由组长上台宣读论文。在对长城保护的辩论活动中,也可事先设计一些问题,激发学生思索原由、反思自我、寻找差距、征集方案。

设问一:你如何评判万里长城在历史上的军事防御功能和民族凝聚力?有学者说:“长城的实质是鸵鸟战术,修长城是消极的防御而非积极的进攻。这种消极防御的思想客观上起到了两个作用,一是外面的不要进来,二是里面的不要出去。修长城,使中国在世界历史上失去了两次重要的发展机遇。第一次,在陆地上中国失去了向北方扩展的机会。第二次,在海上中国失去了成为世界航海大国的机遇。”你如何看待这个观点和结论?

设问二:以前的朝代大都有修建长城,而为什么唐朝清朝很少或不修建?

 

设问三:修长城正是破坏环境的罪魁祸首。因为长城位于半干旱地区和半湿润地区的交界处,生态环境比较脆弱,稍有破坏,就会造成极大的生态环境的改变。修筑长城时大量的树木被砍伐,使得土地沙化加剧。你 怎么看这一问题?

 

设问四:长城隔断了外面的世界,阻碍了中国与外界的交流,禁锢了人们的思想,使得当时的社会闭关自守,发展缓慢。再者,长城是为了抵御游牧民族,属于战略上的保守。中国习武之人有句古话:最好的防守就是进攻。在自己国内建造一堵墙远不如采取主动的进攻来得强。你 怎么看这一观点?

 

设问五:万里长城永不倒吗?——也许将来有一天长城的实体会因不堪岁月的侵蚀而倒塌,今年传来两条消息:河北一段明代以前的极有研究价值的古长城被南雁公路切断,公路北侧的山坡上用于绿化的“鱼鳞坑”垒的石块多取自古长城,长城墙体已被挖坏。山西某村想把两个砖瓦厂合二为一,但麻烦的是有一段长城“碍事”。村长一声令下,拆!这段60米长的历史文化遗产,顷刻间湮灭。事后,虽然各级管理部门极为重视,又是发文又是现场办公会,但最后不过是罚款200元了事。目前长城的基本状况是:只有1/3修复和保护基本完好,另有1/3残破不全,1/3不复存在。是谁唱的“万里长城永不倒”?

同学们,你们说我们应该如何保护好国宝长城呢?请把你们的建议写成报告做成课件上传给国家文化部和建设部领导。

长城文化网(http://www.meet_greatwall.org),教师可以先介绍给学生。这课设计的主要指导思想是依据建构主义理论关于“情境——会话——协作学习——意义建构”的学说。教师的设计思路是:利用网络资源共享,信息量大,交互便捷的优势,创设情境,建立一个由学生控制、探索的研究性学习环境。让学生通过个别化,自我激发式的学习,整合知识,并在教师的组织下进行协作学习,实现意义建构。可以把学生的学习过程设计为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提出问题,创设情境。学生都知道我国的长城,都知道长城是中华民族精神的象征。而后提出一个相反的观点:它也是限制中华文明发展闭锁的国门城墙。这样,在学生原有的认知基础上制造冲突,激发和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和探索。从根本上说,激发学生的兴趣是对学生个体的尊重,它利于学生在学习中发挥主体作用,积极解决问题,实现个性化学习,获得学习自由和快乐的感悟。

第二阶段是收集论证问题所需资料。在这个阶段,学生带着问题利用网络查找资料,从而发现不同的历史观点。学生网上搜索方法实行全开放式,教师放手让学生自己上网找,略加指点。这一途径可以培养学生获取信息的能力,拓展学习的广度。同时,它并不否认教师的作用,但只体现于“导”。

学生在网上查找学习资源的过程,是构成学生自主学习过程的重要阶段。它包括自我识别、自我选择、自我培养、自我控制四要素。自我识别是自主学习的基础。学生上网查找学习资源时,首先要进行自我识别,正确鉴别自己,才能在层次参差的资源中找到适于自己的资料,顺利进行自我选择。自我培养是自主学习的实现途径,学生上网找资料时,也在进行个别化学习,以自己独有的认知策略进行学习,即不断研究和建立适合自己、符合科学的学习方法,体现个性化学习,提高学习效益。自我控制是自主学习的关键,学生在此过程中,也在不间断地对前三个方面进行评价和调节,保证完成学习任务。

第三阶段,学生对所获取的信息加以思考和论证,并从正反两方面辩论,总结出较正确的历史观。同时,要允许学生保留自己的观点。这一阶段主要是学生进行全开放式的协作学习。同学间相互交流网上资料上的评论,展开口头上的发言讨论,产生思维的交锋,使大家的认识得到深入。协作学习利于发展学生个体的思维能力,尤其是批判性思维和创新性思维,增强学生个体间沟通能力,扩展对学生个体间差异的包容能力,相互尊重。它不仅是学习信息的交流和研讨,更是语言的表达,思想的沟通,心灵的碰撞和性格的磨合。

第四阶段,学生将得到的认识写成小论文,实现意义建构。

这样,学生自主学习、学生间的协作学习和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学习,三者得以实现,并充分体现了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原则。

整个过程,兴趣贯穿始终:从提出问题激发兴趣,到课上协作学习,用彼此不同的资料和观点来提升兴趣。有了前面充分的铺垫,学生总结成文就言之有物,有兴趣圆满完成学习任务。所以,网络不仅给学生提供了学习和展示平台,通过人网互动,更激发了学生内在的求知欲,提升兴趣层次。通过自我学习长城,感受先民伟大的气魄和坚毅的精神,体会到长城是中华民族聪明才智、坚韧刚毅、充满向心凝聚力等精神的象征。

通过讨论长城及其周边旅游资源的过度开发带来的危害,感受到保护文化遗产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作业布置:

1、 制作“长城文化”专题电子小报一张。要求:页面26cm36cm,主题要新颖独特,内容要有原创作品,图文并茂,版面美观,作业上交。
    2、推荐两篇写长城的优秀文稿,写150—200字左右的推荐理由。要求:选文不超过1500字,按要求排版,作业上交。
    3、 制作一个多媒体演示文稿,与同学交流小组学习的收获。要求:播放和讲解5—10分钟, 作业上交。
    4、 制作《我看长城》作品集。要求:小组成员每人写一篇文章,内容自选,题目自拟,文体自定;可以参考资料,不能抄袭,选择独特视角,写自己心目中的长城。合订成册。

为了便于讨论问题《万里长城永不倒吗?》,可以事先告诉学生基本信息:

目前长城的基本状况是:只有1/3修复和保护基本完好,另有1/3残破不全,1/3不复存在。可以说,我们中国目前已经没有万里长城了。这有几方面的原因。第一是历史的原因,战争年代和自然环境的破坏使长城受到第一次人为的破坏。第二是建国后长期人为和自然的破坏。这是最可怕和致命的。

下面请同学们讨论:

(1)、塞北沙漠化侵袭的自然恶劣环境,已经直接对长城及沿线古迹文物的吞噬形成巨大生存威胁,你认为应当如何采取措施缓解这一恶劣趋势?

(2)、对长城某些地段管理局将遗产经营管理权引入市场化交由旅游和影视部门管理而收取租金的做法,你有什么不同的看法?

(3)、对长城沿线一些地方政府开工修路夭折长城,熟视一些无知的农民拆毁长城砖石而无动于衷,这种种现象媒体屡屡嚗光但始终不见成效的做法,你有什么看法?问题的症结到底在哪里?如何从源头上解决长城的保护?

(4)、北京的八达岭长城管理局每逢旅游假期靠门票涨价来限制人口,达到保护长城的目的,你认为此办发行得通吗?为什么?

 

案例一、“大批中外青年伴着电子音乐在长城上狂歌劲舞,并大量饮酒。早上6时许,派对逐渐结束,长城上一地垃圾酒瓶,微风吹来一阵呕吐物及尿味……”近期发生在世界文化遗产长城上的这件“怪事”,再次引起人们对文化遗产生存状况的忧虑。而这样的“锐舞派对”竟已在金山岭长城段连续进行了八届!为什么会在长城上进行“锐舞派对”竟然没人管呢?

报道说,经营管理单位从1997年开始,以600万元将该段长城50年的经营管理权租借给一家公司。如果追问经营管理单位为什么要租借长城,答案大体会是:为了以长城养长城,更好地保护长城呀。国家文物保护法早就有明文规定:国宝文物不得作为企业资产经营。这家旅游公司怎么就偏偏做起长城的生意来了?现在,一提文化遗产保护,很多人会说走市场化道路。照此说法,文化遗产就能真正得到有效保护吗?

 

案例二、南方网讯:一位叫威廉·林赛的英国人,为了研究和保护长城,留在中国,并在五年前发起了“清洁长城运动”,带领中外人士一起到长城上捡垃圾,还成立“国际长城之友协会”,六百多人次参加过他举办的“长城捡垃圾”行动。他还设立长城环保基地,雇佣山民天天维护长城周边环境。  长城作为世界文化奇迹,既是中国的,也是世界的,外国人参与研究和保护长城,本不是什么稀奇事。但是若外国人不远万里,来到中国研究和保护长城,却还要为长城的垃圾操心,其所表现的主人翁的精神,就令我们汗颜了。外国人的义举,反衬出我们在长城保护方面还存在死角,还有薄弱环节,你有何感想?

 

案例三、与长城的雄伟和潮涌的人群相呼应的是,遍布于长城墙面上,游客留下的伤痕。在墙面的每块砖上,只要人能触及的地方,都布满了游客用各种工具刻的痕迹。从字面上看,这些痕迹来自国内大部分省份以及一些外国游客,时间跨度长达40年之久,仅在1号楼到5号楼之间,记者就发现了来自全国24个省份的痕迹。  “北京大学某系某班全体同学到此一游。”雕刻者中,不乏受过高等教育的游客,上至大学教授,下至普通大学生。除此之外,长城上还可以找到来自国外游客用他们的文字刻就的留言,其中英文留言较多,法德日以及阿拉伯国家的文字也可以找到,如何杜绝这种极端不文明现象呢?

 

教学方案一(网络活动课):借助网络活动课,由教师事先做好周全的布置和准备工作,让学生借助网络和书籍做好预习,课堂上组成讨论课,课后由学生汇报自己做的成果,由教师做好鉴定和鼓励。师:巨龙已经腾飞!巨龙必将在你们的欢呼下飞得更高、飞得更远!第一小组:①通过http://www.chinavr.net/html/grtwall.htm等网页介绍长城的修建历史和作用。②展示的资料有历代长城的地图如http://www.meet-greatwall.org/ditu/home.htm图片和影视剪辑。

第二小组:①通过http://www.chinavr.net/html/gw_bdl.htm等网页介绍长城的著名景点。收集长城遭到破坏的情况,旅游开发所带来的环境问题以及社会各界对长城发起的保护活动(如http://www.meet-greatwall.org/baohu/gwbh.htm),提出本小组的倡议。②展示的图片有山海关、居庸关、八达岭、金山岭的风光照,反映长城问题的照片,社会对长城进行保护的情景(如http://www.meet-greatwall.org/jiechu/home.htm)。同时,教师课上提出一些问题让两个小组自由发言,看哪一个小组收集的资料齐全,能运用史料支持自己的观点,并准确地将自己的观点表达出来。

 

教学方案二(辩论活动课):辩论活动课,先由教师将两种绝然不同观点的文稿结论摘要发给学生,由学生课外组成研究学习小组依靠网络资源自主得出结论,然后在课堂上作为意见相悖的双方进行辩论,最后由教师进行点评和总结。

 

设问一:(正方)不宜过分夸大长城的军事防御功用

 

修筑长城,实效甚微。以军事上的作用而言,长城又何尝达到了中原统治者当初的目的呢?实际上一旦中原王朝失去军事打击力,长城就形同虚设。秦始皇死后匈奴就越过长城占领河套,明朝末年清兵出入长城如入无人之境,真正沿着长城作武力对峙的例子并不多见。明朝,也是对西北和北方最保守、最无作为的王朝。随着长城的最终完成,明朝的势力再也没有越出嘉峪关一步。相反,能够把农业和牧业民族同时统一起来的政权就不需要、也绝不会修筑长城。读中国历史值得一提的是唐朝,唐朝在历史上是与长城联系最少的一个朝代。在盛唐气象的光辉笼罩下,长城第一次失去了起本身的防御价值。孙子曰:“不战而曲人之兵,善之善者也。”带着有些胡人气息的李家皇帝以强大的帝国和深厚的文化积淀为背景,更拥有了前人不曾有的“四海一家”的广阔胸怀,中华民族第一次变得如此外向。唐朝的长城,只是一堵简单的城墙,或者说只有自然性。可能是基于这样的原因,今天的我们依然怀念着大唐盛世,虽然只是短暂的百年。到了清朝,长城内外归于一统,残留的长城开始还作为地区间的关卡,以后就被完全废弃了。长城的军事功能在历代战役中并没有发挥多大作用。对统治者来说,心理上的一种安慰比军事实用价值要大得多。修筑长城,工程浩大,劳民耗资,给人民带来繁重劳役和沉重负担,甚至死亡。


设问二:(反方)应当客观肯定长城的军事防御功用

 

事实证明,即使农耕民族能够战胜处于部落阶段的野蛮民族,它也不可能在边境保持足够的军队,更何况中国和欧洲的大帝国多次被来自蒙古高原的游牧民族所灭亡。修造长城就是效用最为可观的一种手段,它可长时间地保证边境上的基本稳定,能有效地制止游牧民族肆无忌惮地自由进出。明末,时政腐朽已极,明庭军队与满清八旗野战每战必败,八旗军队甚至杀进山东境内,长时间转战烧杀,但碍于长城的屏障作用,往往必须绕行至山西大同一线,足见长城效用。甚至,明长城在抗战时也发挥出巨大的作用,何云废物?而当年入主中原汉化的金朝,为蒙古军队速灭,在于无长城之屏障,致使蒙古军队可随意长驱深入。大军事家戚继光当年主修蓟门防线,曾创空心敌台,集守、驻、存为一体,乃军事史上伟大创举,起到了积极作用。防御从总体上来讲是被动的。战争是敌我双方的活力对抗,防御者希望自己重点设防的阵地恰恰正对敌人的进攻锋芒,进攻者则企图避亢捣虚,打在敌人设防的薄弱部位。尽管长城防御已经充分,毕竟不能确保所有的锁钥部位都固若金汤。马背民族多次跨越长城而南下中原,是不是就可以证明长城从来没有起到过防御作用呢?不可简单地作答,长城是据险制塞,它总比没有任何设防工程的原始阵地更利防守。

 

设问三:(正方)修长城是民族封闭自守的消极心理  这种消极防御的思想客观上起到了两个作用,一是外面的不要进来,二是里面的不要出去。修长城,使中国在世界历史上失去了两次重要的发展机遇。第一次,在陆地上中国失去了向北方扩展的机会。它限制自己的眼界,某种程度上阻滞两种经济的互补,乃至造成一定时期的民族隔阂与仇恨。长城隔绝了中原人民与北部少数民族往来,不利于民族融合及民族整体发展。第二次,在海上中国失去了成为世界航海大国的机遇。长城是自我保护,自我心理平衡的幻想;它卡住咽喉古道,杜绝中外交流,中止互市商旅;它是一个文化锁国愚钝的标志。

 

设问四:(反方)长城岂与民族封闭心理有关?    把长城视作封闭一家的院墙,于是结论,修造长城形成了民族的封闭心理。这是一种非常简单可笑的直观判断。大规模修造长城的秦、汉、明三朝,均不能说是个内向封闭的时代,其建立之初,均有傲视往代的大规模对外扩张或交流,尤以汉代的丝绸之路和明朝七度下西洋为最。谁也抹煞不了某些历史的基本常识。早在“丝绸之路”开通之时,长城就是中国、印度、伊斯兰和欧洲文化交汇的纽带。莫高窟壁画至今还保留着当时中西大道驼铃叮咚、车马喧嚣、驿站如珠、客旅接踵那种繁荣景象的艺术定格。这就是历史。在汉唐更多时候,讨论中国排斥西方文化现象时,这种对异质文化的抗拒,并非可以封闭心理简单描述,这其实是一种普遍的文化抗拒心理。并无东西方之别。不过是一种天然的民族骄傲和文化认同心理,愈是有丰厚和发达文明遗产的民族愈是不能认同别人的文化,不能承认自己文化的劣势。这与长城完全扯不上边。至于满清的闭关锁国,那主要是指海禁政策而所为与长城也无关。

 

设问五:(正方)修长城劳民伤财,超过百姓承受力,是封建专制的血腥产物。鲁迅说过:“伟大而可诅咒的长城。”长城“从来不过徒然役死许多工人而已,胡人何尝挡得住?”教材不讲专制君的残暴与民工的苦难是愧对历史。它是统治阶级滥用民力暴虐政治的产物,一曲“孟姜女哭夫断长城”就是历史的血泪控诉---------。

 

设问六:(反方)关于国防投入的必要性与民众负担的可能性

 

说到孟姜女哭长城,正是中国古代人民缺少公共事业观念的表现。其实,修长城不得人心,修大运河、修人工渠、修黄河水利,在当时的百姓看来,又有哪件是得人心的呢?孟姜女是一个演义出来的人物,不管她是忠贞爱情的象征,还是反对战争的化身,总之她哭倒过长城。姜女庙正殿的楹联拿她和秦始皇作比:“秦王安在哉,万里长城筑怨;姜女未亡也,千秋片石铭贞”,横批是“万古流芳”。这就涉及到长城的功过是非了。秦始皇该不该修长城?有没有比修长城更节省民力的办法?回答这些问题,不能超越时代,今人也不可能替代古人去改写历史。秦始皇既然是一个大一统帝国的主宰,他当然有理由去巩固自己的社稷江山,要求自己的臣民承担一定的国防费用或者劳役,似也无可非议。当然,对修建长城效益的评价,也不能脱离对其相应所付出代价的估量。构筑长城无疑要付出艰巨的劳动和巨大的牺牲,但其中在相当一部分地段则是依山势关隘而建。而在许多朝代,例如明代,主要是调动军队施工,一般民众的负担尚未达到无法承受的地步,因此秦以后就再没有因修筑长城而激起民变的事件。从50年代后期到80年代初期,为了对付超级大国的战争威胁,我们也曾惊天动地的“深挖洞”。论其规模,也够得上一个地下的万里长城,难道能够说它没有发生战争效益,就是一种不负责任的浪费或滥用民力吗?同样,美国用于战略性防御计划(即所谓星球大战计划)的开销也大得惊人,除了偶尔在国会上冒出一些不谐合音之外,也没有成为什么过不去的大问题。这至少说明,不论古今中外,国防投入还是必要的,问题是要掌握一个合适的度。评说长城功罪,应该站到国防意识的高度。

辩论会创设的宽松和谐民主的氛围,有利于引导学生不惟本本,不惟结论,追求真理,勇于探索,提高独立思考与解决历史、社会问题的能力。把学生分为几方,模仿大专辩论的形式,既有陈述性的发言,又有对抗性的答辩。这种形式可以培养和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比如把搜集整理历史资料撰写成论辩文章,研究论辩逻辑对策,论辩中机敏灵活的反应,严谨准确的语言表达等等。学生经过潜心思考归纳总结出结论,比之教师直接传授的结论,效果更好。需要指出的是,得益于现代化技术的支持,我们今天的教学活动可以借助多种形式来完成。因此,有价值的图片、音像资料、甚至网络资源(比如flash作品)都是我们不可或缺的教材(对学生而言,是学习材料)。精心挑选和利用这些资源,可以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探究活动

[阅读与思考]

 

课文将2000年语文高考试题与2003年历史高考试题陈列两试题对长城的历史作用与价值观定位做了两种绝然不同观点的陈述和启示。要指导学生根据《汉书》、《明史》等资料以及长城沿线魏晋墓砖壁画蕴含的信息,提炼出正确的结论,形成独立的见识,从而合理而辩证地诠释了长城的历史作用及其民族精神的象征。

答案提示:汉武帝是位富于创新、开拓、进取的人。(1)汉武帝派张骞通西域,打通了丝绸之路,促进了中、西双方的经济、文化交流。这在中国史上属首次。(2)汉武帝以宗世女为公主嫁乌孙和亲。这是中国历史上首次与西域国家和亲。(3)从西域引进葡萄、苜蓿种植,从大宛引进了良种马———天马,西域的乐曲、魔术传至中国,中国的铸铁技术、丝织品、漆器传至大宛等地。(4)汉武帝通过大量移民在西北边郡屯田,这对反击匈奴战争的胜利、经营西域起了重大作用。(上述要点,只要答对两点即可)

答案提示:(1)嘉峪关魏晋墓砖壁画交代了魏晋时塞北河西地区游牧民族已经从汉族学会了牛犁耕作技术;(2)并通过用骆驼与汉族进行商贸交流;(3)龟兹妇女学会中原采桑与纺织技术;(4)汉族的驿使可以直接进入大漠西域。汉代长城西至今甘肃敦煌,并延伸防御体系至新疆罗布泊。汉代长城东西走线最遥长,东已跨越今天中国版图;西至罗布泊区域,沿黄河河套全程走线,北部拓疆最为广浩,并有军队护卫,使得匈奴不敢侵犯,还贯通了中、西双方的经济、文化交流。

答案提示:(1)明中后期增修加固长城,从居庸关、山海关到嘉峪关边防守备加强,护卫有效,长城沿线蒙古族不敢入侵。(2)凭借长城有效护卫,中原王朝发展边疆经济,屯垦实边,修筑交通网道,开设马市贸易,使得塞外经济与中原经济互为补充,联成一体。(3)汉蒙和好,共同努力,建成呼和浩特城;蒙古族首领三娘子促进与明友好往来,数十年彼此安康。这些措施既加强了边贸经济的发展,又促进了汉蒙和好相处,互相熏陶与融合,促进了祖国统一与中华民族形成。

答案提示:1933年日军入侵热河,张学良、何应钦率军抵抗,其中傅作义部浴血奋战写下光辉的一页

长城显示出中华民族坚忍刚毅和勤劳智慧的精神和博大精深的灿烂文化风彩与豪情壮志。体现了中华民族勇于开拓进取、和充满向心力与凝聚力。

 

 

{解析与探究}

 

答案提示:这是一篇要求学生从所引的四段历史文献材料来评价长城军事防御效应的历史小短文。长城之修筑,秦汉为拒匈奴,宋代防契丹、女真、西夏,明代防蒙古和满洲。中国一个以“防”而著称的民族,筑城重在防御,而非积极进攻。就两千年历史长河而言,长城的武力对峙拒敌于城墙之外有大量史书记载。但长城的作用,与它相处的王朝的强弱、政权的效率、兵将的素质以及敌我的态势直接有关。长城本身并不构成胜负的决定因素。只要政治清明,有得力朝臣边将主持边事,就可发挥出长城的御边作用。明隆庆万历年间汉蒙和议,正是凭借了长城的功用;而明嘉靖年间俺答部入侵,正是长城边事失修所致。在不同政治家、军事家手中,长城的效应不尽相同。一旦中原王朝朝纲腐朽,军事孱弱,长城就形同虚设了。所以说对统治者而言,长城在心理上的安慰要比军事上的实用价值大得多。王安石指出,城郭之险,兵将之帅,朝政之道,三者缺一不可,确为真知灼见。顾炎武指出,李自成农民军守城居险,兵粮充沛,但“国法”不行,丢城必然。农民军进城后称帝封爵,早已蜕变为封建政权,由于小农阶级的局限性,他们实质上要比明王朝以及满清王朝更加腐败,所以丢失长城屏障是必然的了。

 

{自我測评}

 

三道问答题都是课标目标的基本要求,在教师讲授到位的前提下,学生会自主回答。

 

1、长城的防御体系的特点是什么?答案提示:在施工设计上,点线面结合,由军镇、关城与隘口有机联络,将敌楼、城堡、烟墩沿线一体,依山势走向,据险峻地理而抉址,构思精巧,锐不可挡,从而构成完整的防御体系。在建筑结构上,墙体多用砖石砌成,结构由由城墙、敌台、关隘、烟墩、城堡等各部分构成,传递信息、防守据点、指挥中心、扼守咽喉、射孔、嘹望、屯兵、仓储、民居、衙署、营房、寺庙各功能齐全,兼备防御、预警、后勤配置,是融军事工程、艺术与大自然为一体的建筑奇观。

 

2、评价长城的历史作用。答案提示:(1)长城在冷兵器时代以守待攻、以逸待劳、以恒久的步兵阵势及炮火配置能摧垮驰骋纵横的游牧民族的骑兵优势,阻敌于境外其防御作用是卓有成效的。同时长城还是一种积极防御又积蓄力量,以利进一步攻击手段的进取谋略。(2)以长城沿线为基础的互市贸易既推进了中原经济的发展,又发挥了传播先进文明和开发边疆互利好和的作用,故称长城又是孕育“塞上明珠”的生命线。(3)在凭借长城护卫有效的前题下,各民族之间才有可能实现长期有序的经济文化交往,消除隔阂,增进感情,融汇一体,构建了中华民族的形成过程,长城是凝聚农牧民族的历史丰碑

 

3、你同意长城是中华民族精神的象征的观点吗?为什么?答案提示:(1)长城作为中国人在抵抗近代列强入侵时的心理上的长城,长城成为凝聚全民族意志不畏强暴和勇于斗争的精神支柱。(2)长城体现了中国人勇于开拓进取、和充满向心力与凝聚力。汉代开发经营西域,汉唐开凿长城沿线的丝绸之路,贯通中西;以及历代民族在长城沿线的边贸和平交往,表达与谱写了中华民族主动贯通中西交往的博大胸襟,并见证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在碰撞中融汇一体的友好篇章。(3)在地球上如此险峻地段,依靠如此简陋的手工劳动工具,用血肉之躯建筑起如此工程精巧、气势磅礴而震撼世界的地上长龙,显示出中华民族坚忍刚毅和勤劳智慧的精神。(4)、因长城而衍生的文化篇章灿烂夺目,异彩纷呈。巨型书画石刻、石窟、墓砖壁画、诗赋、歌曲、乐舞世代传颂,无不与长城的精神有关。显示了中华民族博大精深的灿烂文化风彩与豪情壮志。

 

参考资料

长城:春秋战国时各国为了相互防御,在形势险要的地方修筑长城。秦始皇灭六国完成统一后,为了防御北方匈奴的南侵,将秦、赵、燕三国的北边长城予以修缮,连贯为一,俗称"万里长城"。明代为了防御鞑靼、瓦刺族的侵扰,前后修筑长城达18次,西起嘉峪关,东至山海关,总长约6700千米,是世界历史上的伟大工程之一。

山海关:又称渝关,在河北省秦皇岛市。是长城的起点,明初置关戍守。北依角山,南临渤海,连接华北与东北地区,京山、沈山铁路交会与此。形势险要,有"天下第一关"之称。

嘉峪关:在甘肃省嘉峪关市西、嘉峪山南麓,是长城的终点。明洪武五年(1372)置关,兰新铁路经过此处,是东西交通要道。

司马台长城:以“惊、险、奇”著称于世的司马台长城,始建于明洪武初年,位于北京市密云县东北部的古北口镇境内,全长19公里,敌楼35座,是我国唯一一段保留明代原貌的古长城。它集万里长城的各种特点于一处,许多样式绝无仅有,是戚继光在此督建时独创。这段长城被长城研究专家罗哲文教授誉称为:“长城是中国的建筑之最,而司马台长城是中国的长城之最。”因而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定为“世界人类优秀文化遗产”。       司马台长城历经战火硝烟,在它身上记录着中华民族可歌可泣,不畏强暴的民族精神,又是爱国主义教育的课堂。

三娘子庙:距包头市东河约50公里,因为有一座三娘子的骨灰塔堂“太后庙”在内,所以称“三娘子庙”。三娘子为明朝时蒙古可汗阿拉坝汗的第三妻,由于她智勇兼备,才貌超群,深受阿拉坝汗的信任,并采纳了她与中原友好往来的主张。阿拉坝汗死后她又执行了继续与明朝友好往来的政策,维系了土默特部与明朝间和睦相处40多年的安定局面。在此期间她积极开展与中原地区的和平互惠通商与文化交流,促进了内蒙古地区经济文化的发展。明朝政府在万历十五年(1587年)封她为忠顺夫人,封阿拉坝汗及其子孙为顺义王。在美岱召大门上保存的一块匾额上面刻有“皇图巩固、帝道咸宁、万民乐业、四海澄清”16个字,表现了国家安定和平、人民安居乐业的意义。最有意思的是碑上刻了“大明金国”的字样,把曾经是敌对的明朝刻在前面,表示既接受了明朝的封赐,又保留了自己的国号。这是一座庙与城相互结合的建筑。它不仅在建筑布局、造型以及建筑艺术等内容上,有着重要的价值,而且更重要的是它所反映的蒙汉和好。民族团结的历史对今天来说,更有其深远的意义。

呼和浩特市 :呼和浩特系蒙古语,意为青色的城,故又有青城之称。内蒙古自治区直辖市之一,自治区政府所在地。明万历九年(公元1581年)阿拉坦汗始建呼和浩特城(今旧城),本名库库和屯,明廷命名为归化城。明代隆庆万历年间之所以呈现汉蒙互市“华夷兼利”的局面,显然与张居正推行边防新政密不可分。张居正深谙长城边防与和平交往之间的内在联系,达成“隆庆和议”。《明史·方逢时传》所载“九边生齿日繁,守备日固,田野日辟,商贾日通,边民始知有生之乐”,便真实体现了长城边防与屯田实边、交通网道、互市贸易之间环环相扣内在关联的辩证关系。农牧民族在长期和平交往中彼此增进感情,消除隔阂,在思想文化、生活习俗上也互相熏染融合。

    甘肃武威出土的铜奔马:铜奔马,它是一件中国精美绝伦的稀世珍宝,于二十世纪60年代末在甘肃武威横空出世,并成为后来中国旅游业的标志。武威是“丝绸之路”的必经之道,汉代时在政治、军事、经济上都占据着非常重要的地位,而且这里铜矿资源丰富,青铜冶炼技术闻名遐迩。因此,在这位将军墓葬中发现铜车马仪仗俑也就不稀奇了。气势非凡的铜奔马昂首嘶鸣,三足腾空的气势,令人惊叹不已。其艺术成就在我国青铜器铸造工艺和冶炼技术上都达到了很高的水平。在汉代,“天马”被老百姓敬奉为“马祖神”,它寄托着保佑这位将军死后灵魂升天的祈愿。时光流逝了1800多年,但这丝毫不影响这件精美绝伦的珍贵文物在中国考古史上的重要地位。铜奔马的奇妙构思和独特造型,还有那精湛的铸造技术,都使之成为当之无愧的国宝。

 

如何评判万里长城在历史上的军事防御功能?

秦始皇为了修筑长城动用了30万人,创造了人类建筑史上的奇迹。长城的修建客观上起到了防止匈奴南侵,保护中原经济文化发展的积极作用。孙中山先生曾评价:“始皇虽无道,而长城之有功于后世,实上大禹治水等”。 长城是以关隘、敌台为重点,烽火台为前哨,城墙作依托,点线结合,以点护线而形成的完整防御工程体系。城墙是长城的主体,随地势而筑,在山地多建在山脊或陡崖上,使城墙更加高峻难攀;在平地通常建在江河沿岸,以形成江河和城墙两重障碍。关隘,是长城的要害部位,防守重点,多设在高山峡谷险要之处,或河谷会合转折之地,或平川往来必经之路,以收“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之效。敌台骑墙构筑,与城墙连成一体,是戍守长城的重要战斗工程设施。烽火台也称烟墩或烽燧、烽堠,多建于山顶、高阜视野开阔之处,遇有敌情,昼则燃烟,夜则举火,专供传递军情所用。此外,在重要关隘内外交通方便、利于运动、易守难攻之地,还建有独立的城堡,作为屯兵、储粮之处,亦作掩护、支援之用。这一防御工程体系,由各级军事指挥系统层层指挥、节节控制。军事效应是评价长城首先要辨明的前提。在冷兵器时代,在政治巩固,军事指挥得力的条件下长城防御体系的军事作用应该说是基本上是有成效的


    长城的设置是为了防范漠北游牧民族南下的侵扰,然而纵观中国古代历史就会发现,曾经有无数次游牧民族居然突破长城的防线南下,甚至入主中原建立政权。他们基本上有三次大规模南侵并引起中原政权更移:第一次是两汉之后的“五胡乱华”;第二次是辽、金与两宋的对峙与元的统一;第三次是满汉入关建立大清。辽、金、元、清的建立者分别是契丹、女真、蒙古和满族。但它们一旦南下,便逐渐融合到汉民族文化之中,开创了中华民族彼此交融的新局面。但这是否能认为长城并不具备历史上的军事防御功能呢?显然不足论据。其实这三段历史都是中国短暂的分裂时期,或许朝纲衰败,或许藩镇割据,或许“重文轻武”国策有误,造成边防镇守松懈而所为。就长城经历一千八百余年漫长历史长河而言,长城基本上还是能起到防御北方游牧民族侵扰的作用。应当看到,中原王朝与北方游牧民族在那兄弟阋墙、兵戈相向的历史岁月,为了保障自身安全征伐边疆是很正常的事情。而既然中原王朝在北疆补给困难,又不可能长时期在北疆保持足够军队驻扎塞下,但要时刻防范突如其来的旋风式偷袭,修筑长城御敌则不失明智之举了。它可收到以长备防突袭,以步兵御骑兵,先处战地以逸待劳的功效。秦皇、汉武及明代朱棣,无不是在军事上取得压倒优势时修建长城的,而恰恰是秦、汉、明三大王朝修建工程极为浩大而雄伟,这说明长城在军事上是一种积极防御和卓有成效的谋略和设施。长城作为一道军事防御的工程,就宏观历史长河而言,严格的说它的作用是很有限的。因为长城防卫得再严谨、再好,给对方也构不成打击,仅仅是让对方进不来。所以长城从军事角度来说其作用是很有限的。但从历史的角度来说真实的情况不是这样的。因为长城的产生不仅仅是因为战争。在中国历史上2000多年来,这么多的朝代持续这么长的时间在修长城,而且修得规模这么大,肯定有一个合理的价值:真正的作用是缓解和调适了农耕经济与游牧经济冲突。在两种经济行为冲突下,所起到的一种保护作用。这种保护作用也不完全是保护了先进的农业文明,它既保护了先进的农业文明,又保护了游牧文明。因为战争对双方都造成伤害。

长城是中华民族农耕与游牧生产方式彼此交融的历史见证。

长城修筑的初衷是为了把不同生产方式的民族分割开来,但在实际上长城并未将不同民族真正分割开来,而是全景般地目睹了他们之间和平相处的融合,从而目睹了中华民族血脉充源、相袭延续的形成过程。过去长城一直被认为是防御扰掠的,目的在于封闭。其实,它还有保护通讯和商旅经济贸易往来的民族交流与对外开放功用。秦始皇统一天下后,长城主要是用于防御匈奴的扰掠;以后许多朝代也大都是中原地区的统治者为防御游牧民族的扰掠而修筑的。然而,秦始皇统一全国以后,长城的功用得到拓展。秦朝时,沿长城12郡有大道相通,传递文书,商旅往来络绎不绝。长城正是保证这些交通大道畅通的重要条件。汉代又打通了西域的交通大道,使节往来,商旅往还都是走这条大道。长城烽燧正是沿此道修筑,用以保护被称作“丝绸之路”的中西交通大道。中国是由50多个民族凝聚成的统一多民族国家,中华文明是世界上唯一没有中断的文明。这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较好解决了农牧民族之间的碰撞交融问题。基于生产、生活的需要,互相联系交往是北方游牧民族与中原地区人民的共同愿望,长年攻伐征战则给双方带来巨大灾难。但历史地看,只有凭靠长城的坚强护卫,才能遏制游牧民族军事上的侵扰,才有可能实现长期和平有序的交往。长城作为一种势力范围的标志,显示着某种战略优势,构成了一种对敌人的潜在威慑。汉王朝在威慑所及的地区,设屯戍守卫,组织大规模移民垦殖,迁徙安置降众,逐渐拓展中原先进的耕作制度与生产方式,也促进了边境地区经济的繁荣和各民族间文化的交流与渗透。长城非但没有割裂各民族间的联系,反倒是因为有了长城及其戍守军人的管理监护,才更加有利于各民族之间的有序交往与文化趋同。由于长城的防御战乱,从而刺激了戎边屯田、移民塞上,辟县置郡的行政措施,从而刺激了边地经济的发展。加上长城防务的军事需要,北部边疆地区势必建立交通网络,这有利于农耕与游牧民族以长城为基线的族互市贸易网的形成。双方在撕杀之下深省,为了彼此能共存必须休战,互贸进行和平有序的交往。经济利益又把二者捆绑在一起,成为顺理成章的结局。从漠北匈奴墓中发掘出的汉代铁制农具表明了中原王朝生产方式通过边境互贸已经对游牧民族产生深远影响。山西民歌中的“走西口”即指在长城以北去贩卖牲口做生意。明代塞外修筑新城归化(今呼和浩特市)就是蒙汉居民共同融合的产物。农牧民族在长期和平互利交往中互相熏染融合,在价值取向上趋为相通相容。所以长城防线在经济上发挥了血脉联结、凝聚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纽带的作用。事实上,中国古代并非只是汉族中原王朝修建长城,北魏、东魏、北齐、北周、辽、金等少数民族政权进入农耕地区后,也都相继构筑长城。长城是中华各族共同建造的历史丰碑。历史上匈奴、乌桓、鲜卑、氐、羌、突厥、柔然、契丹、党项、女真、蒙古等少数民族中,有相当一部分沿着这条既是军事防线又是经济、文化汇聚线的长城地带融入汉族之中。长城蕴涵的巨大向心凝聚力,是使中华民族能够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中华文明得以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也是构成中华民族爱国主义精神的重要元素。

 

 

万里长城是中华民族智慧刚毅、开拓进取、和睦团结的民族精神的象征。

世上无论哪一个古国,都不曾有过像长城这样汇纳岁月风尘、面向博大精深未来的巨型军事载体。长城在中国历史上发挥了深远巨大的影响,也积淀和凝聚了极为丰富深刻的思想内涵,鲜明地体现出构筑者的思想感情、思维方式、价值取向,熔铸了中华民族的文化精神。长城是人类文明与和平共处的标志,长城的本质是防御体系,长城是人保卫自己的天性产物。是人们在和平的愿望下修建的。只有一个热爱和平的民族,实在不愿意打仗的民族,才会投入这么大的人力、物力去修长城。它向全世界证明了中国是个爱好和平的国度。孙中山评论长城时说:“中国最有名工程者,万里长城也。-------工程之大,古无其匹,为世界独一之奇观。”它是中华民族古老文化的丰碑和智慧结晶。长城翻山越岭,蜿蜒迂回于崇山之间。看到了它使人们不由肃然起敬,感叹在如此险峻地段使用数量如此众多砖石而矗立起如此巨大的神工建筑。长城两千多年的悲歌,十万里工程艰辛的磨练,最终铸成一种大气若虹的民族精神。“起来,不愿做奴隶的人们--------把我们的血肉,筑成我们新的长城”。《义勇军进行曲》的雄壮旋律诠释了我们民族精神无坚不摧的肝胆与勇气。它的世代传唱及其被法定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肯定了长城作为我们民族肝胆与骨气象征的人文价值。中国政府把《万里长城》的精美挂毯赠送给联合国大厦,也寄托着我们民族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精神情怀。十多年前邓小平“修我长城,爱我中华”的题词,更赋予长城以新的时代意义,唤起了海内外赤子振兴中华的巨大热情。长城,以其雄伟气势,浩大规模,深厚民族精神,一直被看到作是中华民族的脊梁与象征。和其他文物相比,长城是最容易彰显爱国主义精神。长城蕴涵着博大中华文化的内涵,伴随着两千多年封建社会的进程。在眼前,长城如今成为人们凭古吊今,欣赏山河风光的大好旅游胜地。古塞雄关,巍巍万里,蜿蜒曲折,奔腾起伏,它以丰富文化内涵与独特自然景观与神州大地长存,与世界文明永在。

 

长城抗战:1933年1~5月,中国军队抗击侵华日军进攻热河 (今分属辽宁、河北、内蒙古), 长城的冷口、 古北 口、喜峰口和滦东等地的作战。日本帝国主义侵占东北三省后,为割断东北抗日部队与关内的联系,扩大并巩固伪满洲国的疆界,进而蚕食华北,决定由关东军司令官武藤信义指挥八万余人企图攻占热河、古北口以东的长城一线,伺机进占冀东。国民党政府在中国共产党、全国人民和国民党内爱国人士一致要求抗日压力下,由军事委员会北平分会代理委员长张学良(后是何应钦接替)指挥,先后调集14个军20余万人,企图保卫热河和依托长城阻止日军进关。双方代表最后在塘沽签订了使中国丧权辱国的《塘沽协定》,在事实上承认了日本占领东北三省和热河,并把冀东置于日伪势力范围之内。广大爱国军民所进行的长城抗战,终因国民党政府采取妥协退让的方针而导致失败。

古代世界七大建筑奇迹:

第一种说法: “世界七大奇迹”只包含了西亚、北非和地中海沿岸的古迹,那只是古代西方人眼中的全部世界,而中国的长城距离他们太远了。这一地区在古代有过光辉灿烂的文明,公元前,腓尼基旅行家昂蒂帕克总结这一地区的人造景观时,把他认为最伟大的七处称为“世界七大奇迹”,这个提法一直流传到现在。但除了埃及金字塔依旧巍然屹立在沙漠中以外,其它六处都已经湮没在历史的尘埃之中。它们是:埃及金字塔、亚历山大灯塔、巴比伦空中花园、阿尔忒弥斯神庙、宙斯神像、摩索拉斯陵墓、罗德岛太阳神巨像。

第二种说法:印度尼西亚的婆罗浮屠佛塔同中国的长城、埃及的金字塔以及柬埔寨的吴哥古窟一起被世人誉为古代东方文明的四大奇观,同时亦跻身世界七大奇迹之列。

第三种说法:中国的长城、中国南京琉璃塔、罗马大斗兽场、英国斯通亨奇巨石建筑、意大利比萨斜塔、土耳其君士坦丁堡索菲亚大教堂、亚历山大陵墓。

第四种说法:2004年12月瑞士一家公司在墨西哥首都墨西哥城公布的民意调查显示中国万里长城、中国西藏的布达拉宫和墨西哥的奇琴伊查“库库尔坎金字塔”等建筑被评为新世界七大奇迹。它们得票率顺序是中国万里长城、布达拉宫、意大利古罗马斗兽场、墨西哥的奇琴伊查“库库尔坎金字塔、智利复活节岛巨像、意大利比萨斜塔和印度泰姬陵。

推荐主要参考书目:

1.《明代的军屯》,王毓铨著,中华书局出版社,1965年。

2.《中原楚文化研究》,马世之著,湖北教育出版社,1995年。

  3.《山海关长城》,张立辉著,文物出版社,1990年。

  4.《司马台长城》,晋宏逵主编,北京燕山出版社,1992年。

  5.《中国边疆经略史》,马大正主编,中州古籍出版社,2000年。

  6.《明辽东镇长城及防御考》,刘谦著,文物出版社,1989年。

  7.《中国长城遗迹调查报告集》,文物编辑委员会编,文物出版社,1981年。

  8.《中国长城建置考》,张维华著,上册中华书局,1979年。

  9.《宁夏古长城》,许成著,宁夏人民出版社,1988年。

  10.《长城百科全书》,罗哲文主编,吉林人民出版社,1994年。

  11.《疏勒河流域汉代长城考察报告》,岳邦湖,钟圣祖著,文物出版社,2001年。

  12.《齐长城》,路宗元,山东友谊出版社,1999年。

  13.《罗哲文长城文集》,罗哲文著,外文出版,1996年。

  14.《中国军事史》,中国军事史编写组编,解放军出版社,1991年。

  15.《中国的万里长城》,艾冲著,三秦出版社,1994年。

  16.《我国秦长城考察与研究》,彭曦著,西北大学出版社,1990年。

  17.《长城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中国长城学会编,吉林人民出版社,1995年。

  18.《明长城考实》,华夏子著,档案出版社,1988年。

 

有关万里长城的网址:

长城文化网(http://www.meet_greatwall.org)

http://www.cnwh.org/cnsites/nwlcc/wlcc1.htm http://www.jxsyxx.com/cc/Myweb6/index1.htm

http://www.bjlyw.com/bj/jingdianhuizong/UploadFiles/200505/20050520160329890.jpg
http://www.huaxia.com/zt/whbl/2004-73/00234681.html
http://www.6mj.com/2004-1/2004115161212.htm

http://www.51766.com/detailhtml/1100048416.html

http://tech.bokee.com/160/2005-04-30/367015.html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09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